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金剛持念佛31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來分享一下如何用金剛持和默念來念佛。這是應我們持戒念佛群同學的啟請,大家很想了解這些具體的念佛方法。我們念佛主要有四種方法:一種是高聲念,一種是低聲念,還有默念及金剛念。
高聲念主要是我們在神志比較昏沉、妄想比較多的時候,為了振作精神,高聲念佛。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在《業報差別經》裡講,第一「能排睡眠」,第二能「天魔驚怖」,第三「聲遍十方」,第四「三途息苦」,第五「外聲不入」,第六「令心不散」,第七「勇猛精進」,第八「諸佛歡喜」,第九「三昧現前」,第十「生於淨土」。但是長時間高聲念佛,我們的體力很難持續,容易傷元氣,不適合長久的修行,尤其是有大段時間閉關靜修的同學,可能不大適合這種念佛。像我們做早晚課,時間比較短,十分鐘、二十分鐘的時候,為了排除昏沉,可以用大聲念。
第二種,低聲念。就是當我們比較疲倦、精神比較不足的時候,可以低聲繫念。低聲念也是容易昏沉,所以無論高聲和低聲,最關鍵的就是能夠讓耳根攝受住聲塵,就是我們念佛的聲音能被耳根攝住,轉入我們的意根,就是從口入耳,再入心。在聲聲佛號都被收入我們的意根,就是我們的心田的時候,念佛就比較專一,對佛號的專注力就容易提升。出聲念最大的好處就是這一點,但是都會有傷氣的恐擾。高聲念和低聲念對於初學來講特別適合,因為沒有聲音,我們很容易心念患失,心神就比較弛散,你的心就容易跑掉了,就是不知道在哪裡了。
所以很多同學提出來默念和金剛持,這是在修行有了一段功力之後,可以一點點地使用默念和金剛持。默念的好處很多,尤其是我們在一些不方便出聲念佛的地方,譬如說工作、聚會、出去逛商場,還有一些人比較多的地方,包括上洗手間這些污穢的地方,都可以用默念。但是因為默念的時候你不出聲,它的心力就比較小,感應就比較小。
靜瑜在之前的修行當中有些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就是可以訓練自己怎麼樣能夠抓住我們的心識,就是常常在人多、聚會、有人的地方,戴上耳機,你戴上耳機,譬如說你逛街的時候戴上耳機,專門耳機裡放佛號,三三四中速的,我那個時候就是。因為想這樣地去抓住佛號,所以啟請定弘師父在台灣念了幾種不同音速的佛號,後來很多同學都流通來一起念。然後我就心裡默念,跟著這個耳機裡所傳出的佛號聲,非常地清楚,非常地明白,一聲是一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一開始不要太快,盡量用中速,因為太慢恐怕也容易昏沉,太快有的時候抓不住佛號,所以我當時選的是中速。我這樣訓練自己的時間,大概至少有兩年到三年的時間,所以那個時候都沒有提升到金剛持的功夫。默念久了之後,你一點點心裡就像有節奏感一樣,然後當你不再用耳機提醒你這個佛號聲的時候,即便在人多的時候,你默念也能感受到好像是心裡在發這個佛號聲,很有節奏感,綿綿不斷、細水長流、一聲一聲,你自己能聽到你的心在念佛,這就是默念的功夫。
金剛持特別適合我們靜修的同學。因為默念比較容易傷血,出聲念比較容易傷氣,金剛持就比較容易讓心神比較安定,它的速度不快也不慢,口唇是半明半默念,這樣綿綿密密,聲音在唇齒之間,主要是你的舌頭在裡面動,就是你舌頭一動,你就不會昏沉,你知道你是在念佛,外面這個嘴它有動有不動,因為金剛持也分幾種,當然修到最高層就是都看不到嘴唇在動。初期我們能看到嘴唇在微微動,裡面的舌頭也會動。有的時候會有聲音,有的時候是沒有聲音,但是你自己會聽到自己的心裡在念佛,因為你的嘴唇在動,舌頭也在動,只是很細微的,所以你能很了知這個佛號聲。所以它在很多場合都比較適用。靜瑜一般像現在靜修的時候,默念比較多,我的默念其實舌頭也在微微動,但是聲音不出,偶爾要是有一點昏沉,我會出聲,聲音不大,自己能聽到,就不傷氣。
這裡也需要自己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定的護持。如果我們的身體跟不上的話,長時間地念佛,氣血都容易傷到。靜瑜這一段也是得到很多我們義工同學的大力護持,同學給我傳了一個方子,也有寄補品,靜瑜用著很好,也可以推薦給大家。大家在念佛的時候可以使用它,這個叫玉靈膏,就是把桂圓給它碾碎,加上人參粉,磨成粉,按照十比一的比例給它封到一個罐裡,罐上面蒙一層紗布,放在蒸屜裡蒸,也可以稍微加一點紅糖。蒸的時候連續蒸四十個小時,慢火蒸,蒸出來是黑色的,像膏狀一樣。一般靜瑜,我記得剛初期用的時候,就是早晨和晚上、下午都有用兩次,感覺補氣血的功夫特別好,但是如果你覺得身體比較燥熱,就盡量不要用。因為它是可以作為非時漿,持八關齋戒的同學下午也可以用。
我們自己在自修的時候,金剛持是最好的,剛剛有一點聲音在嘴唇和牙齒之間,不是很大,比較養氣。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念佛的方法很重要,但是總不離它的根本原則,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當中所教導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最關鍵的就是讓聲聲佛號都能夠流入我們的心田,在在處處都是念佛道場,按照印光大師所教我們的三三四的方法來持守。我們在念佛的過程當中,你持續念佛的時間越長,你的功力越深,隨著你修行功夫的加深,你會發現念佛不妨礙你聽經,念佛不妨礙你拜佛,念佛不妨礙你看電視,念佛不妨礙你做工作、做事情,掃地、拖地、洗衣服,都不妨礙。佛號念久了,它是自然而然地形成這種習慣,什麼叫不妨礙?譬如說你在聽經的時候念佛,經也會聽得明明白白,佛號也自然而然念得清清楚楚,兩者沒有任何妨礙。但是如果你修行功夫還不到的話,你會覺得很亂,經也聽不明白,佛號三三四也記不住。所以修行確實要次第來提升,我們不能著急。
從一開始,不要追求佛號的數量。自己根據自己的功夫,哪怕每天念十聲佛號,從十聲到百聲到千聲到萬聲,到三萬到五萬到十萬,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修行就是要有這種愚公移山的精神,它確實是靠時間磨鍊出來的,沒有長時間的經年累月的這種薰修,想能夠一蹴而就,這種急功近利,在修學的路上,對我們凡夫來講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大家都不是說像六祖惠能大師這樣的根性,可以頓悟。自己都要拿出笨鳥先飛的這種精神,每天點點滴滴落實在真修實幹上,念佛的時候身心放鬆,要把身體放空,用空靈之身,真正的無相、無我去相應,你就能夠讓身心在佛號當中越來越調和,念佛的效果也越來越殊勝。佛號要念到心裡去,而不是說只是喊在喉嚨裡,否則的話,佛號念得多,你看不到它殊勝的感應,這種殊勝的感應體現在你能明確地感知到自己的福德、善根、智慧,各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如果我們的修行感召不到外面依報的變化,也感召不到我們自己正報這個身體的變化,一切都是老樣子,說明我們修行功夫還是不得力,大家還是要努力地去調整和精進。
金剛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這個音聽清楚。修定力、專注地聽音聲,往往很不容易,我們的心就像跳動的猴子,也像狂奔的野馬。它動習慣了,你要讓它不動,這個妄念不聽你的,它就到處亂動,所以我們等於用阿彌陀佛佛號的這個繩子,把這個野猴子、野馬給拴住。一聲拴不住,用兩聲、三聲、四聲,直到它不動為止,所以你不必理會自己的妄念紛飛,你就只管一聲一聲地念。心念口念,念得清清楚楚,當你把這個意根、舌根、耳根,三根都用一聲佛號攝住,心念口念耳聽,心念得清清楚楚,口念得清清楚楚,耳聽得清清楚楚,三根攝住了,其他的三根也都能攝住。其他的三根是你的眼根、你的舌根和你的鼻根,這三個根比較次要。
當你的面的三個根,就是你的意、舌、耳三個根,比較定的話,另外的眼、鼻、舌三個根很容易就被它拽進來。你會覺得吃飯也想著念佛,什麼外面的味道你聞不大到,看什麼東西好像都是在念佛,慢慢地就進入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這種地步了,心裡面這個猴子也跑不了、也跑不動。從功夫成片,我們成片之前還有叫成串,從成串到成片,一點點地就能夠進入到念佛三昧,所以大家要有這種決定的信心,都是可以做到的,它並不難,只要肯用功。
我們金剛持的方法也不是很複雜,只要大家試著自己一點點地修,它都會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就跟游泳一樣,你了解到方法,但最關鍵的是你要進到水裡去游,你游著游著,當你的身體和水合二為一,身體也放鬆了,在水裡也不害怕了,你自然而然就知道腳和手怎麼去劃動,就會在水裡找到游泳的感覺。念佛亦復如是,你要讓你的身心跟佛號融為一體,念著念著,你就覺得你所念的這個佛號,和你能念的心和這個身就都消融到一起了,沒有分別,都是一體的感覺。當你自身心和佛號融為一體的時候,整個慢慢地念著念著,外面的大環境,你看到外面的各種境界也都能夠融到你的這一聲佛號當中,這就是功夫在不斷提升。
追頂念佛就不大適合我們長時間靜修,因為確確實實它消耗的心力有點大。每個人修到不同的階段都不一樣,譬如說我們要是覺得念的時候比較憋氣,或者是感覺氣比較虛,胸很悶,心浮氣躁,說明我們佛號念得有點太快了,大家要調整佛號,不要那麼快。如果是念的時候妄想特別多,不斷有妄想插進來,說明我們念得有點太慢了,妄想就進來了。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不快也不慢,最適合自己目前階段的這個音速,就是自己比較適合的念佛方法。
念佛得力之後,我們會感覺到這聲佛號綿綿密密,有點像春雨潤無聲一樣,一點點地氣也不漏了,念的時間也能加長了,妄念越來越少,心念越來越專一、越來越定,心越來越清淨,而且什麼事情不用去刻意想,事情一來,自己就知道怎麼樣去解決,智慧的光芒就照進來。所以佛號不能不念,所謂阿彌陀佛佛號就是我們的自性,它是十二光如來,聲聲佛號都包含著圓滿的智慧、無上的福德,能念佛的人、會念佛的人最有福報。這一生我們就帶著這一聲佛號,圓滿地靠在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力上,直入極樂淨土。這就是我們淨宗學人唯一的理想、唯一的目標、唯一的方向,我相信大家只要肯真心念,諸佛菩薩十方如來都會無限地加持,修行路上一切的障礙都會消融。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來分享一下如何用金剛持和默念來念佛。這是應我們持戒念佛群同學的啟請,大家很想了解這些具體的念佛方法。我們念佛主要有四種方法:一種是高聲念,一種是低聲念,還有默念及金剛念。
高聲念主要是我們在神志比較昏沉、妄想比較多的時候,為了振作精神,高聲念佛。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在《業報差別經》裡講,第一「能排睡眠」,第二能「天魔驚怖」,第三「聲遍十方」,第四「三途息苦」,第五「外聲不入」,第六「令心不散」,第七「勇猛精進」,第八「諸佛歡喜」,第九「三昧現前」,第十「生於淨土」。但是長時間高聲念佛,我們的體力很難持續,容易傷元氣,不適合長久的修行,尤其是有大段時間閉關靜修的同學,可能不大適合這種念佛。像我們做早晚課,時間比較短,十分鐘、二十分鐘的時候,為了排除昏沉,可以用大聲念。
第二種,低聲念。就是當我們比較疲倦、精神比較不足的時候,可以低聲繫念。低聲念也是容易昏沉,所以無論高聲和低聲,最關鍵的就是能夠讓耳根攝受住聲塵,就是我們念佛的聲音能被耳根攝住,轉入我們的意根,就是從口入耳,再入心。在聲聲佛號都被收入我們的意根,就是我們的心田的時候,念佛就比較專一,對佛號的專注力就容易提升。出聲念最大的好處就是這一點,但是都會有傷氣的恐擾。高聲念和低聲念對於初學來講特別適合,因為沒有聲音,我們很容易心念患失,心神就比較弛散,你的心就容易跑掉了,就是不知道在哪裡了。
所以很多同學提出來默念和金剛持,這是在修行有了一段功力之後,可以一點點地使用默念和金剛持。默念的好處很多,尤其是我們在一些不方便出聲念佛的地方,譬如說工作、聚會、出去逛商場,還有一些人比較多的地方,包括上洗手間這些污穢的地方,都可以用默念。但是因為默念的時候你不出聲,它的心力就比較小,感應就比較小。
靜瑜在之前的修行當中有些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就是可以訓練自己怎麼樣能夠抓住我們的心識,就是常常在人多、聚會、有人的地方,戴上耳機,你戴上耳機,譬如說你逛街的時候戴上耳機,專門耳機裡放佛號,三三四中速的,我那個時候就是。因為想這樣地去抓住佛號,所以啟請定弘師父在台灣念了幾種不同音速的佛號,後來很多同學都流通來一起念。然後我就心裡默念,跟著這個耳機裡所傳出的佛號聲,非常地清楚,非常地明白,一聲是一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一開始不要太快,盡量用中速,因為太慢恐怕也容易昏沉,太快有的時候抓不住佛號,所以我當時選的是中速。我這樣訓練自己的時間,大概至少有兩年到三年的時間,所以那個時候都沒有提升到金剛持的功夫。默念久了之後,你一點點心裡就像有節奏感一樣,然後當你不再用耳機提醒你這個佛號聲的時候,即便在人多的時候,你默念也能感受到好像是心裡在發這個佛號聲,很有節奏感,綿綿不斷、細水長流、一聲一聲,你自己能聽到你的心在念佛,這就是默念的功夫。
金剛持特別適合我們靜修的同學。因為默念比較容易傷血,出聲念比較容易傷氣,金剛持就比較容易讓心神比較安定,它的速度不快也不慢,口唇是半明半默念,這樣綿綿密密,聲音在唇齒之間,主要是你的舌頭在裡面動,就是你舌頭一動,你就不會昏沉,你知道你是在念佛,外面這個嘴它有動有不動,因為金剛持也分幾種,當然修到最高層就是都看不到嘴唇在動。初期我們能看到嘴唇在微微動,裡面的舌頭也會動。有的時候會有聲音,有的時候是沒有聲音,但是你自己會聽到自己的心裡在念佛,因為你的嘴唇在動,舌頭也在動,只是很細微的,所以你能很了知這個佛號聲。所以它在很多場合都比較適用。靜瑜一般像現在靜修的時候,默念比較多,我的默念其實舌頭也在微微動,但是聲音不出,偶爾要是有一點昏沉,我會出聲,聲音不大,自己能聽到,就不傷氣。
這裡也需要自己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定的護持。如果我們的身體跟不上的話,長時間地念佛,氣血都容易傷到。靜瑜這一段也是得到很多我們義工同學的大力護持,同學給我傳了一個方子,也有寄補品,靜瑜用著很好,也可以推薦給大家。大家在念佛的時候可以使用它,這個叫玉靈膏,就是把桂圓給它碾碎,加上人參粉,磨成粉,按照十比一的比例給它封到一個罐裡,罐上面蒙一層紗布,放在蒸屜裡蒸,也可以稍微加一點紅糖。蒸的時候連續蒸四十個小時,慢火蒸,蒸出來是黑色的,像膏狀一樣。一般靜瑜,我記得剛初期用的時候,就是早晨和晚上、下午都有用兩次,感覺補氣血的功夫特別好,但是如果你覺得身體比較燥熱,就盡量不要用。因為它是可以作為非時漿,持八關齋戒的同學下午也可以用。
我們自己在自修的時候,金剛持是最好的,剛剛有一點聲音在嘴唇和牙齒之間,不是很大,比較養氣。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念佛的方法很重要,但是總不離它的根本原則,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當中所教導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最關鍵的就是讓聲聲佛號都能夠流入我們的心田,在在處處都是念佛道場,按照印光大師所教我們的三三四的方法來持守。我們在念佛的過程當中,你持續念佛的時間越長,你的功力越深,隨著你修行功夫的加深,你會發現念佛不妨礙你聽經,念佛不妨礙你拜佛,念佛不妨礙你看電視,念佛不妨礙你做工作、做事情,掃地、拖地、洗衣服,都不妨礙。佛號念久了,它是自然而然地形成這種習慣,什麼叫不妨礙?譬如說你在聽經的時候念佛,經也會聽得明明白白,佛號也自然而然念得清清楚楚,兩者沒有任何妨礙。但是如果你修行功夫還不到的話,你會覺得很亂,經也聽不明白,佛號三三四也記不住。所以修行確實要次第來提升,我們不能著急。
從一開始,不要追求佛號的數量。自己根據自己的功夫,哪怕每天念十聲佛號,從十聲到百聲到千聲到萬聲,到三萬到五萬到十萬,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修行就是要有這種愚公移山的精神,它確實是靠時間磨鍊出來的,沒有長時間的經年累月的這種薰修,想能夠一蹴而就,這種急功近利,在修學的路上,對我們凡夫來講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大家都不是說像六祖惠能大師這樣的根性,可以頓悟。自己都要拿出笨鳥先飛的這種精神,每天點點滴滴落實在真修實幹上,念佛的時候身心放鬆,要把身體放空,用空靈之身,真正的無相、無我去相應,你就能夠讓身心在佛號當中越來越調和,念佛的效果也越來越殊勝。佛號要念到心裡去,而不是說只是喊在喉嚨裡,否則的話,佛號念得多,你看不到它殊勝的感應,這種殊勝的感應體現在你能明確地感知到自己的福德、善根、智慧,各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如果我們的修行感召不到外面依報的變化,也感召不到我們自己正報這個身體的變化,一切都是老樣子,說明我們修行功夫還是不得力,大家還是要努力地去調整和精進。
金剛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這個音聽清楚。修定力、專注地聽音聲,往往很不容易,我們的心就像跳動的猴子,也像狂奔的野馬。它動習慣了,你要讓它不動,這個妄念不聽你的,它就到處亂動,所以我們等於用阿彌陀佛佛號的這個繩子,把這個野猴子、野馬給拴住。一聲拴不住,用兩聲、三聲、四聲,直到它不動為止,所以你不必理會自己的妄念紛飛,你就只管一聲一聲地念。心念口念,念得清清楚楚,當你把這個意根、舌根、耳根,三根都用一聲佛號攝住,心念口念耳聽,心念得清清楚楚,口念得清清楚楚,耳聽得清清楚楚,三根攝住了,其他的三根也都能攝住。其他的三根是你的眼根、你的舌根和你的鼻根,這三個根比較次要。
當你的面的三個根,就是你的意、舌、耳三個根,比較定的話,另外的眼、鼻、舌三個根很容易就被它拽進來。你會覺得吃飯也想著念佛,什麼外面的味道你聞不大到,看什麼東西好像都是在念佛,慢慢地就進入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這種地步了,心裡面這個猴子也跑不了、也跑不動。從功夫成片,我們成片之前還有叫成串,從成串到成片,一點點地就能夠進入到念佛三昧,所以大家要有這種決定的信心,都是可以做到的,它並不難,只要肯用功。
我們金剛持的方法也不是很複雜,只要大家試著自己一點點地修,它都會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就跟游泳一樣,你了解到方法,但最關鍵的是你要進到水裡去游,你游著游著,當你的身體和水合二為一,身體也放鬆了,在水裡也不害怕了,你自然而然就知道腳和手怎麼去劃動,就會在水裡找到游泳的感覺。念佛亦復如是,你要讓你的身心跟佛號融為一體,念著念著,你就覺得你所念的這個佛號,和你能念的心和這個身就都消融到一起了,沒有分別,都是一體的感覺。當你自身心和佛號融為一體的時候,整個慢慢地念著念著,外面的大環境,你看到外面的各種境界也都能夠融到你的這一聲佛號當中,這就是功夫在不斷提升。
追頂念佛就不大適合我們長時間靜修,因為確確實實它消耗的心力有點大。每個人修到不同的階段都不一樣,譬如說我們要是覺得念的時候比較憋氣,或者是感覺氣比較虛,胸很悶,心浮氣躁,說明我們佛號念得有點太快了,大家要調整佛號,不要那麼快。如果是念的時候妄想特別多,不斷有妄想插進來,說明我們念得有點太慢了,妄想就進來了。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不快也不慢,最適合自己目前階段的這個音速,就是自己比較適合的念佛方法。
念佛得力之後,我們會感覺到這聲佛號綿綿密密,有點像春雨潤無聲一樣,一點點地氣也不漏了,念的時間也能加長了,妄念越來越少,心念越來越專一、越來越定,心越來越清淨,而且什麼事情不用去刻意想,事情一來,自己就知道怎麼樣去解決,智慧的光芒就照進來。所以佛號不能不念,所謂阿彌陀佛佛號就是我們的自性,它是十二光如來,聲聲佛號都包含著圓滿的智慧、無上的福德,能念佛的人、會念佛的人最有福報。這一生我們就帶著這一聲佛號,圓滿地靠在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力上,直入極樂淨土。這就是我們淨宗學人唯一的理想、唯一的目標、唯一的方向,我相信大家只要肯真心念,諸佛菩薩十方如來都會無限地加持,修行路上一切的障礙都會消融。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