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當修行感到厭倦時20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來分享的題目是「當我們對修行產生厭倦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因為當我們真正開始修學佛法,聽經、讀經,開始拜佛、念佛的時候,就會真正地想走在修行的路上。但是這條路並不是那麼順暢的,經常我們做一段時間,自己反而會對修行產生抗拒。什麼會有這種厭倦感?為什麼不能讓修行真正地生根?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生起究竟的菩提心,沒有生起持續的厭離心。怎麼樣能克服這種厭倦,堅持修行?靜瑜覺得特別有效的一個方法是從禮拜開始,計數拜佛,最好是大拜。大拜是最直接的皈依方式,前額、雙手、雙膝,身體的五個部分全部地觸碰地面,徹底地摧伏自己的傲慢,完全地讓自己臣服在三寶之下。
拜佛可以帶來很多利益,增長我們的福德。尤其是當自己計數拜佛的時候,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譬如說從三萬、五萬、十萬,一般可以以十萬為一個定量,在一年之內或者半年之內來完成,根據自己的時間。對我們凡夫之人來講,思惟大拜所得來的這種心靈的利益和所積聚的福德,雖然有效,但是不一定能持續。所以這種觀照力就很重要,常常提醒自己,拜佛確實能改變我們的相好,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正面的影響,甚至於能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
計數,大家不要有任何的疑慮,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講,如果不設定一個預期的目標,沒有計數的話,往往就懈怠。尤其是對於懶散放逸的人來講,特別抗拒計數。我們自己就要把這種心克服下來,持續地記錄修持的數量,這是一種非常正面的戒律,也是對自己一個很好的激勵和鼓舞。雖然一開始是勉強自己去做,做的數量不多,但是自己要給自己打氣,不隨順自己懶惰的習氣來放鬆,這就像一場戰鬥一樣。一個是心裡的要精進解脫的我,一個是無始劫來懶惰放逸的我,像儒家講的「格物」就是這個樣子,「格」是格鬥,「物」是物欲,把自己心內的這種欲望,給它格鬥下去。
在拜佛的時候,可以進行觀想,或者快或者慢,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進行。身體狀況好,快一點,一個小時大拜可能能有一百五乃至於二百都可以;身體狀況欠佳,就慢一點來,不著急,一個動作一個動作,一點點地拜下去再起來。在自己目標的激勵之下,我們往往很快就能完成任務;同時別忘了迴向,把拜佛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修行,生起這種菩提心來。拜佛的時候就慢慢地會有感覺了。也要專注於這種:拜佛當中可以想像,我們的每一次大拜都會摧毀我們無使劫來的惡業,如法的大拜能積聚無量的福德。
一旦慢慢養成好的習慣之後,你就會很享受這種修行帶來的法喜,堅持並有規律地修行下去,你的世界就會以沒有想像的方式展開。經常做下去,你就不會像以前那麼想,覺得乏味和難以完成,你會越來越提升。一開始可能每天早晨只能拜五十拜,然後一百、二百、三百,這都是佛力加持。戰勝自己的懶惰,自己不要總抱怨自己,要知道每個眾生、每個凡夫都有這種習氣——懶惰放逸的習氣。修行經常定好目標之後,都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麼我們很好的方法,是經常閱讀一些高僧大德和一些大師的傳記來鼓勵自己,譬如說密勒日巴的傳記、弘一大師的傳記,還有我們淨宗祖師的傳記,都可以。啟發自己修行的動力,不讓自己變得麻木不堪;同時自己多念一些發願文,自己也可以嘗試靜下來的時候寫一些發願文。只要自己能用心,來創造激勵自己的氛圍,往往就會奏效,堅持把一個設定的目標給它圓滿。
拜佛如是,讀經也是這樣子。譬如說我們設定先讀滿三千遍《無量壽經》,也是計數下來;或者是一年之內,念滿多少萬佛號,都是從計數開始。找到自己修行的力量並不容易,即使是一些老修行者,也經常會忘記我們每天都會步入死亡,出離心和菩提心也經常都會迷失掉,也會失去修行的動力。至於很多照顧家庭、還要養家糊口的人,更是很難提起修行。對於我們有時間來修行的同學講,要格外地珍惜。這對於一個真正聽聞佛法的人來講,有時間修行,這叫聖財,聖人的聖,財富的財。這種聖財是無比稀有的,它能引領我們解脫;能給我們積聚往生的資糧;能讓我們這一生真正地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往生極樂,究竟成佛。所以我們要有這種願力來引導,哪怕一個小小的發願,自己都要珍惜。也可以嘗試學一些大德的發願,不要忽視菩提心的作用,菩提心就像我們的心臟一樣重要,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講。如果失去菩提心,一切行為很快就會變得跟世俗的行為沒有兩樣,就會變得索然無味。當你常常能提起菩提心,常常能夠用自己所發的願文激勵自己,在修行的路上就會堅定地走下去。
菩提心包括「相對菩提心」和「絕對菩提心」。最基礎的,我們可以從「願菩提心」開始修起,到「行菩提心」,到「究竟菩提心」。所謂「願菩提心」就是我們要常常發願,這種願涉及到我們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今天跟身邊的同學在探討的時候也在交流,譬如說我發願把每一頓飯做好,供養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這一生都能解脫成佛,這個就是「願菩提心」。
菩提心跟世間的願不同在哪裡?菩提心是慈悲和智慧的結合。慈悲就是拔一切眾生之苦,與一切眾生究竟之樂。而智慧是使令一切眾生都能夠解脫,都能圓滿成就佛道。沒有智慧在裡面,就不叫菩提心,跟世間的愛心沒有什麼區別。我們世間一切有益的善行,如果加入菩提心的種子,都可以成為最珍貴的、無上的金剛種子。所以大家要常常發願,發菩提心。
靜瑜以前在講女德課、參加傳統文化論壇課的時候,常常會發這樣的願:願所有聽聞靜瑜女德課的同學,看到靜瑜光碟的同學,這一生都能夠與阿彌陀佛結緣,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作佛。作佛就解脫了,常常這樣想,你的行為點點滴滴,哪怕一件很小的行持,都會變得神聖而莊嚴。
我們的修行不是說要搞什麼大法會,你就是能成就。我們平時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會因為你心的不同,而讓它變得神聖、與眾不同、超凡脫俗。哪怕你只是關在門裡,沒有出去,但是你在這一方小天地裡,你的心是突破這狹窄的房屋,是含容宇宙萬物的,是心含法界眾生的。每天點點滴滴的修行,是迴向法界一切有情的,不受時間、空間的拘束。常常做如是思惟,你就不會厭倦。
抓住一切機會來修行。我們要將擁有的每一個時刻,都用作修行,不要忘記計數。用這種方法能把我們散亂、放逸、狂傲、不安的心,一點點地調伏下來,摧毀我執,摧毀傲慢。尤其是念佛法門,我們同學有的時候來看靜瑜,靜瑜走的時候都會囑咐一句「要記得念佛」。
我們淨土宗的修學法門是最殊勝的。只要不在做用腦子思惟的工作,你都可以用來念佛,讓自己從世俗的這種計畫當中脫離開。靜瑜以前就是喜歡計畫,計畫還是沒有放下。真正念佛的修行人,是過往的不再追憶,未來的不再計畫,只關注當下的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刻,是不是在佛號上。事來即應,事去即放下,這個事情來了你應它就可以,沒來不必去考慮。因為對於這個無常的世間來講,任何事情都沒有計畫性,你計畫得很好,可能明天全變了,你還想著怎麼跟這個同學交流,明天可能他已經離開不做了,所以不需要計畫。關鍵是把握住自己當下的心,保持自己的修行能夠始終如一。
在修持佛法的過程當中,通過持續不斷的有力的修行,保持自己的心是清晰的、是有覺知的,而不是麻木不仁的。你的心是常常在觀照,是不是還會被世間的生活所迷惑,是不是還有很多煩惱業障,是不是自己有一些習氣沒被發現,你的心是覺知的。隨著自己精進地修行,我們的心就跟剝竹筍一樣,一層一層就剝開,每剝下一層,你就放下一些對自我的執著,放下一些懷疑、迷惑、顛倒、錯亂。隨著你不斷修行的深入,你越來越能夠接近那個真實的自我,那個自性。你就會發現佛陀講的一點沒有錯,確實每一個人都跟佛陀一樣,都擁有同樣的佛性,是無二無別的,我們所有的罪垢通過修行都能夠轉化。對於聲聞乘的同學來講,他是用對立來直接給它排斥掉,譬如說像淫欲,他們直接用不淨觀來放下;對於菩薩乘的同學來講,他是通過轉化,不跟它對立。
當我們有能力讓心來分辨這些種種現象的時候,我們在修學的法道上就不斷地在提升,離我們的證悟越來越近,佛號念得越來越清晰和明白。在整個的修行過程當中,自己可以設定一些期限,譬如說一週給自己一天,平時是上班工作,那就是週日哪怕兩個小時、一個小時完全靜修,或者是一天,或者是用假期三天五天集中修行。當然對於一些有福德的同學,有修行福報的同學,可以完全放下世俗的工作,沒有家庭的纏繞,能完全投入修行的,那更要格外珍惜。
當我們生起這種殷重心之後,我們的修行就不會厭倦,往往會因為自己內在的提升感到修行的法喜,因為內在的覺悟感到修行的必要;也會因為自己不斷地看破放下,感到修行的迫切。不需要任何人來督促,自己就是自己修行最好的看護者,修我們的這顆心。通過外在的行持,我們身體的禮拜,口裡的念佛讀經,耳朵的聽經聞法,所有這些都反饋到修自己的心,能讓心不斷地覺悟,不斷地開明,不斷地跟彌陀的光所對應,能夠感受到彌陀光的那種慈悲。你在不斷念佛、憶佛、聽佛講法的過程當中,你能感受到《無量壽經》裡所說的十二光,確實是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智慧光、無礙光、無等光、不可思議光,種種這些光都會在你心中有體驗。我們心中的菩提心所發出的光,跟阿彌陀佛的光就對應上,你就會融入到彌陀的光中。你確確實實沒有看到阿彌陀佛,但是你能感受到,你會在這種感知當中越來越放下世間的一切,不斷地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不需要別人來告訴你。這種進步就是我們修行的動力,自己知道在彌陀的加持下,在三寶的加持下,在十方諸佛的加持下,自己離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蓮花越來越近,離六道輪迴越來越遠了,心裡知道哪些是放下的,哪些是應該始終如一堅持追求的。
所以當我們對修行有厭倦、有抗拒的時候,不要停下來,要換一種方式重新提起修行的力量,在這條路上永遠不懈怠。密宗經常會通過遙呼上師,啟請上師的加持,讓自己修行不懈。我們淨土宗的同學就直接呼喚阿彌陀佛的加持,這是我們至尊的本師,至尊的慈父,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至誠、虔敬地去呼喚阿彌陀佛,一定會得到無上的加持,你就會真的在這條路上沒有任何障礙,這一生決定會成就。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來分享的題目是「當我們對修行產生厭倦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因為當我們真正開始修學佛法,聽經、讀經,開始拜佛、念佛的時候,就會真正地想走在修行的路上。但是這條路並不是那麼順暢的,經常我們做一段時間,自己反而會對修行產生抗拒。什麼會有這種厭倦感?為什麼不能讓修行真正地生根?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生起究竟的菩提心,沒有生起持續的厭離心。怎麼樣能克服這種厭倦,堅持修行?靜瑜覺得特別有效的一個方法是從禮拜開始,計數拜佛,最好是大拜。大拜是最直接的皈依方式,前額、雙手、雙膝,身體的五個部分全部地觸碰地面,徹底地摧伏自己的傲慢,完全地讓自己臣服在三寶之下。
拜佛可以帶來很多利益,增長我們的福德。尤其是當自己計數拜佛的時候,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譬如說從三萬、五萬、十萬,一般可以以十萬為一個定量,在一年之內或者半年之內來完成,根據自己的時間。對我們凡夫之人來講,思惟大拜所得來的這種心靈的利益和所積聚的福德,雖然有效,但是不一定能持續。所以這種觀照力就很重要,常常提醒自己,拜佛確實能改變我們的相好,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正面的影響,甚至於能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
計數,大家不要有任何的疑慮,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講,如果不設定一個預期的目標,沒有計數的話,往往就懈怠。尤其是對於懶散放逸的人來講,特別抗拒計數。我們自己就要把這種心克服下來,持續地記錄修持的數量,這是一種非常正面的戒律,也是對自己一個很好的激勵和鼓舞。雖然一開始是勉強自己去做,做的數量不多,但是自己要給自己打氣,不隨順自己懶惰的習氣來放鬆,這就像一場戰鬥一樣。一個是心裡的要精進解脫的我,一個是無始劫來懶惰放逸的我,像儒家講的「格物」就是這個樣子,「格」是格鬥,「物」是物欲,把自己心內的這種欲望,給它格鬥下去。
在拜佛的時候,可以進行觀想,或者快或者慢,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進行。身體狀況好,快一點,一個小時大拜可能能有一百五乃至於二百都可以;身體狀況欠佳,就慢一點來,不著急,一個動作一個動作,一點點地拜下去再起來。在自己目標的激勵之下,我們往往很快就能完成任務;同時別忘了迴向,把拜佛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修行,生起這種菩提心來。拜佛的時候就慢慢地會有感覺了。也要專注於這種:拜佛當中可以想像,我們的每一次大拜都會摧毀我們無使劫來的惡業,如法的大拜能積聚無量的福德。
一旦慢慢養成好的習慣之後,你就會很享受這種修行帶來的法喜,堅持並有規律地修行下去,你的世界就會以沒有想像的方式展開。經常做下去,你就不會像以前那麼想,覺得乏味和難以完成,你會越來越提升。一開始可能每天早晨只能拜五十拜,然後一百、二百、三百,這都是佛力加持。戰勝自己的懶惰,自己不要總抱怨自己,要知道每個眾生、每個凡夫都有這種習氣——懶惰放逸的習氣。修行經常定好目標之後,都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麼我們很好的方法,是經常閱讀一些高僧大德和一些大師的傳記來鼓勵自己,譬如說密勒日巴的傳記、弘一大師的傳記,還有我們淨宗祖師的傳記,都可以。啟發自己修行的動力,不讓自己變得麻木不堪;同時自己多念一些發願文,自己也可以嘗試靜下來的時候寫一些發願文。只要自己能用心,來創造激勵自己的氛圍,往往就會奏效,堅持把一個設定的目標給它圓滿。
拜佛如是,讀經也是這樣子。譬如說我們設定先讀滿三千遍《無量壽經》,也是計數下來;或者是一年之內,念滿多少萬佛號,都是從計數開始。找到自己修行的力量並不容易,即使是一些老修行者,也經常會忘記我們每天都會步入死亡,出離心和菩提心也經常都會迷失掉,也會失去修行的動力。至於很多照顧家庭、還要養家糊口的人,更是很難提起修行。對於我們有時間來修行的同學講,要格外地珍惜。這對於一個真正聽聞佛法的人來講,有時間修行,這叫聖財,聖人的聖,財富的財。這種聖財是無比稀有的,它能引領我們解脫;能給我們積聚往生的資糧;能讓我們這一生真正地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往生極樂,究竟成佛。所以我們要有這種願力來引導,哪怕一個小小的發願,自己都要珍惜。也可以嘗試學一些大德的發願,不要忽視菩提心的作用,菩提心就像我們的心臟一樣重要,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講。如果失去菩提心,一切行為很快就會變得跟世俗的行為沒有兩樣,就會變得索然無味。當你常常能提起菩提心,常常能夠用自己所發的願文激勵自己,在修行的路上就會堅定地走下去。
菩提心包括「相對菩提心」和「絕對菩提心」。最基礎的,我們可以從「願菩提心」開始修起,到「行菩提心」,到「究竟菩提心」。所謂「願菩提心」就是我們要常常發願,這種願涉及到我們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今天跟身邊的同學在探討的時候也在交流,譬如說我發願把每一頓飯做好,供養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這一生都能解脫成佛,這個就是「願菩提心」。
菩提心跟世間的願不同在哪裡?菩提心是慈悲和智慧的結合。慈悲就是拔一切眾生之苦,與一切眾生究竟之樂。而智慧是使令一切眾生都能夠解脫,都能圓滿成就佛道。沒有智慧在裡面,就不叫菩提心,跟世間的愛心沒有什麼區別。我們世間一切有益的善行,如果加入菩提心的種子,都可以成為最珍貴的、無上的金剛種子。所以大家要常常發願,發菩提心。
靜瑜以前在講女德課、參加傳統文化論壇課的時候,常常會發這樣的願:願所有聽聞靜瑜女德課的同學,看到靜瑜光碟的同學,這一生都能夠與阿彌陀佛結緣,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作佛。作佛就解脫了,常常這樣想,你的行為點點滴滴,哪怕一件很小的行持,都會變得神聖而莊嚴。
我們的修行不是說要搞什麼大法會,你就是能成就。我們平時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會因為你心的不同,而讓它變得神聖、與眾不同、超凡脫俗。哪怕你只是關在門裡,沒有出去,但是你在這一方小天地裡,你的心是突破這狹窄的房屋,是含容宇宙萬物的,是心含法界眾生的。每天點點滴滴的修行,是迴向法界一切有情的,不受時間、空間的拘束。常常做如是思惟,你就不會厭倦。
抓住一切機會來修行。我們要將擁有的每一個時刻,都用作修行,不要忘記計數。用這種方法能把我們散亂、放逸、狂傲、不安的心,一點點地調伏下來,摧毀我執,摧毀傲慢。尤其是念佛法門,我們同學有的時候來看靜瑜,靜瑜走的時候都會囑咐一句「要記得念佛」。
我們淨土宗的修學法門是最殊勝的。只要不在做用腦子思惟的工作,你都可以用來念佛,讓自己從世俗的這種計畫當中脫離開。靜瑜以前就是喜歡計畫,計畫還是沒有放下。真正念佛的修行人,是過往的不再追憶,未來的不再計畫,只關注當下的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刻,是不是在佛號上。事來即應,事去即放下,這個事情來了你應它就可以,沒來不必去考慮。因為對於這個無常的世間來講,任何事情都沒有計畫性,你計畫得很好,可能明天全變了,你還想著怎麼跟這個同學交流,明天可能他已經離開不做了,所以不需要計畫。關鍵是把握住自己當下的心,保持自己的修行能夠始終如一。
在修持佛法的過程當中,通過持續不斷的有力的修行,保持自己的心是清晰的、是有覺知的,而不是麻木不仁的。你的心是常常在觀照,是不是還會被世間的生活所迷惑,是不是還有很多煩惱業障,是不是自己有一些習氣沒被發現,你的心是覺知的。隨著自己精進地修行,我們的心就跟剝竹筍一樣,一層一層就剝開,每剝下一層,你就放下一些對自我的執著,放下一些懷疑、迷惑、顛倒、錯亂。隨著你不斷修行的深入,你越來越能夠接近那個真實的自我,那個自性。你就會發現佛陀講的一點沒有錯,確實每一個人都跟佛陀一樣,都擁有同樣的佛性,是無二無別的,我們所有的罪垢通過修行都能夠轉化。對於聲聞乘的同學來講,他是用對立來直接給它排斥掉,譬如說像淫欲,他們直接用不淨觀來放下;對於菩薩乘的同學來講,他是通過轉化,不跟它對立。
當我們有能力讓心來分辨這些種種現象的時候,我們在修學的法道上就不斷地在提升,離我們的證悟越來越近,佛號念得越來越清晰和明白。在整個的修行過程當中,自己可以設定一些期限,譬如說一週給自己一天,平時是上班工作,那就是週日哪怕兩個小時、一個小時完全靜修,或者是一天,或者是用假期三天五天集中修行。當然對於一些有福德的同學,有修行福報的同學,可以完全放下世俗的工作,沒有家庭的纏繞,能完全投入修行的,那更要格外珍惜。
當我們生起這種殷重心之後,我們的修行就不會厭倦,往往會因為自己內在的提升感到修行的法喜,因為內在的覺悟感到修行的必要;也會因為自己不斷地看破放下,感到修行的迫切。不需要任何人來督促,自己就是自己修行最好的看護者,修我們的這顆心。通過外在的行持,我們身體的禮拜,口裡的念佛讀經,耳朵的聽經聞法,所有這些都反饋到修自己的心,能讓心不斷地覺悟,不斷地開明,不斷地跟彌陀的光所對應,能夠感受到彌陀光的那種慈悲。你在不斷念佛、憶佛、聽佛講法的過程當中,你能感受到《無量壽經》裡所說的十二光,確實是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智慧光、無礙光、無等光、不可思議光,種種這些光都會在你心中有體驗。我們心中的菩提心所發出的光,跟阿彌陀佛的光就對應上,你就會融入到彌陀的光中。你確確實實沒有看到阿彌陀佛,但是你能感受到,你會在這種感知當中越來越放下世間的一切,不斷地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不需要別人來告訴你。這種進步就是我們修行的動力,自己知道在彌陀的加持下,在三寶的加持下,在十方諸佛的加持下,自己離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蓮花越來越近,離六道輪迴越來越遠了,心裡知道哪些是放下的,哪些是應該始終如一堅持追求的。
所以當我們對修行有厭倦、有抗拒的時候,不要停下來,要換一種方式重新提起修行的力量,在這條路上永遠不懈怠。密宗經常會通過遙呼上師,啟請上師的加持,讓自己修行不懈。我們淨土宗的同學就直接呼喚阿彌陀佛的加持,這是我們至尊的本師,至尊的慈父,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至誠、虔敬地去呼喚阿彌陀佛,一定會得到無上的加持,你就會真的在這條路上沒有任何障礙,這一生決定會成就。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