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18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為什麼分享這個題目?是靜瑜收到一封郵件,有感慨,就是為什麼靜瑜能完成這麼多功課。這也是一直靜瑜想跟大家分享的,因為這也是靜瑜曾經有過的疑惑。
記得早年看到黃念老,老人家在作完《大經科註》之後,最後的六個月每天持續不斷地念十四萬佛號,直至往生。當時靜瑜就想:怎麼可能一天念十四萬?因為那是至少七八年前靜瑜的狀態,那個時候靜瑜念佛,一個小時念不了三四千,很慢,舌頭也不好使,感覺很費力,而且經常會昏沉,掉舉也很嚴重,所以就覺得佛號怎麼可能能念那麼多、那麼快?也不懂會有金剛持、默念,這些都不懂。隨著修學一點點進步,自己不斷地深入學習,就越來越認可,是可以做到的。尤其隨著我們戒定慧的修學,你的定力越深、定功越深,外界的干擾越少。如果能拿出專門的時間念佛,每天十萬佛號是很輕鬆的,十四萬也不難。
大致而言,我們每個同學每天修持什麼內容,修持多少功課,基本上要看我們自己的能力、我們的工作、家庭狀況,要看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使用,這都是非常有效的準則來衡量。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在這條路上自己要明白,我們每天的定課多少,不在於內容多少,完全在於我們看破、放下的功夫多少。定課最關鍵的就是持久和穩定,持久和穩定可以幫助我們不斷地提升薰修的功德,加深我們的善根。
當年世尊,就是佛陀,也有這樣的例子。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允許一個屠夫不在夜間殺生這樣的發願,但是為了維持生計,屠夫仍在白天殺生。最後的結果,就是這個屠夫後來投生在一個近邊地獄當中。在這個地獄,他白天會受盡痛苦的折磨,但是到晚上他就會享樂無盡,這是由他發的這個願而來的。這都是佛陀教化的善巧方便。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福德、善根、因緣不一樣,所以根據自己現在的狀態來發願,來修行。任何一個人,我們處在任何一種生活狀態,有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可以來修持佛法。尤其是淨土法門,是特別容易修持的。因為隨時隨地我們都可以念佛,隨時隨地都可以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莊嚴。走路可以觀想走在蓮花上,在任何一個境界當中,都可以觀想在極樂的清淨境界,心內的佛號沒有任何人能阻止。
靜瑜因為經過十幾年的修學,確確實實,尤其是在二O一二年開始發心做義工,包括跟著定弘師父在香港、澳門都辦過很多法會,護持僧團,所以從去年十月份之後,也是佛菩薩安排,有這樣一個非常安定的靜修場所。靜瑜每天是三點鐘起床,有的時候還要早一些;剛剛?修的時候是四點鐘起床,四點半早課。從今年開始就提到三點鐘,大概三點十五、二十這樣的早課,兩個小時。早課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部《菩薩戒本》和《西方發願文》,邊聽心裡邊默誦,邊拜佛,早晨大概大拜三百多拜;拜完之後,做三皈依、懺悔偈、迴向等等。
因為基金會的工作靜瑜交給了新任的同學,從做義工之後,世俗的這些工作也都放下,沒有任何其他的事情,所以基本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修持佛法上,每天聽經、念佛、看書。現在也能有時間跟大家偶爾做一下分享。
所以我相信大家如果有願力,隨著我們在修行道上的提升,我們的這種福德——修行的福德,都會越來越增上。世間的福德不值一提,這些不能引導我們去解脫,只有修行的福報我們好好地珍惜,拿來用在這一生的證悟上,用在這一生的解脫煩惱、脫離六道輪迴上,這個福報才是真正的福報。
在我們踏上修學佛法的路上,自己不要忘了發願,不要忘了修福和修慧。沒有智慧的修學,會導致我們盲修瞎練;沒有福報的修學,自己會很多坎坷。所以一旦走上這條路,自己就要有恆久的耐心和忍力,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都會有很大的進步。
定課非常非常重要,定課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定住,我們的心我們自己能做主。通過定課的修行,不斷地做一個生活的覺者,讓自己所學到的佛法,能夠參悟到每天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為什麼這麼說?就是不要把定課當成一種形式,定課是要有戒定慧在裡面。通過對定課的堅持,這是在持戒;通過定課收攝我們散亂的心,這是在修定;通過定課不斷地深入、堅持,能讓我們開智慧,所以定課就具足了戒定慧的修學。尤其是在家的同學,早晚課自己要堅持,不管多難,都要堅持住。只要我們能夠堅持住,我們修行的環境會越來越好。
定課要能夠守恆,守恆就是堅持;要能夠專而精,就是內容不必太多,但是要專一。像靜瑜在靜修之後,這半年多每天的早課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部《菩薩戒本》,還有《西方發願文》;之後的三皈依、懺悔偈,還有迴向;晚課就是拜一部《淨修捷要》,就是這樣。
我身邊三位護持的同學,我給她們定的早晚課,就是早課四點鐘到六點鐘,一部《無量壽經》一個小時,然後拜佛一個小時;晚課六點鐘到八點鐘也是如此,修她們的定力。而且通過不斷地讀經,在經文裡也會得到開悟,而不是單純地嘴上念。
定課時間也要固定。時間固定,我們的心慢慢也就定下來。在定課當中還要有悟處,所謂悟處就是自己要提起精神來,充滿熱情,非常歡喜,發願來做,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完成這種形式。你只要用非常感恩的心,請求佛菩薩給我們非常殊勝加持的心,希望這一生能夠得到解脫出離的心,我們這個定課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悟處。因為靜瑜就特別有感觸,經常會在早課拜佛的時候,忽然就悟到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或者是有時候白天聽經聽不明白的,做早晚課的時候就會有感觸。如果一開始自己定課堅持不下來,如果能夠在道場當中跟義工、善友,善友為依,那就比較容易堅持。
我們在修行當中也要記住,自己不要跟別人比,不要有攀緣心。看見人家念十萬,我也想念十萬;看見人家每天讀十部經,我也想讀十部經,沒有必要。自己生活、工作、家庭是什麼狀況,我們就見縫插針這樣修行。貴在要能早起,要能堅持。
像早年靜瑜剛剛學佛的時候三十歲,剛剛有第一個孩子,記得一部經本可能二三天都讀不完。因為剛讀幾句,孩子就哭了,要換尿布;剛讀兩句,孩子又要喝奶;剛讀兩句,又有什麼其他事情,但是還是要堅持。起早是靜瑜這麼多年都堅持下來的,以前在大連也是,每天都是大概三點鐘起床。剛開始的時候也不行,不適應,但是持之以恆堅持下來,慢慢地形成生物鐘就好,能夠克服我們懶惰懈怠的習氣。
我們在現代的生活環境當中,只能把自己的修行把握住,讓自己的心安住在佛法當中,安住在一句佛號當中。我們只有真正地安住在佛號當中,安住在佛菩薩的教誨當中,才能夠真正地得到提升。
修學的結果自己怎麼樣檢驗?就是看自己的信心是不是越來越清淨,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看自己的佛號是不是越來越連貫;自己的煩惱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少,貪、瞋、癡、慢、疑這些念頭是不是越來越少。這都是自己可以考查得到的,這都是很粗重的煩惱。
如果我們行菩薩六度,而自以為自己有能行的心,那我們的心就住在這個行上,就攀緣了。所以三福、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些行門上的功課,貴在要離相,不著相的修行就是大福報、大智慧;著相修行沒有福報,沒有智慧。不要總想我在持戒,我在布施,我在做多少好事,我在怎麼樣忍辱,我在怎麼樣精進,這些念頭都不要有,不要住在菩薩任何一度上去修行,做而無做,無做而做。
我們真正要修的不是外表的形象,是要通過行持改變自己的內心狀態,讓自己雜亂不堪、念頭混雜的心變得清淨莊嚴,這是最重要的。所以修學不是往外看,是收攝自己的內心,心往內看,所以我們要常常觀照自己。要知道自己每一天的生活,不是說我活著,而是我在看著有一個我在活著。什麼意思?就是這個軀殼是假的,它是被我所用的,我在怎麼用它,自己要清楚。我是把它用到貪瞋癡慢三惡道、六道輪迴當中,還是把它用到真正作佛菩薩的這種行持當中,自己要了知。
也要觀照自己是不是有名聞利養的念頭,不要住於任何境界。所謂境界就是六塵、六根、五蘊,這都屬於境界。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這些都是境界,不要住在這些境界當中。知道所有的這些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你看觀世音菩薩在《心經》當中就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自己要有這種智慧來觀照。
心也不要存有一所得。如果覺得我今天得到一些什麼,得到一點福報,得到一點智慧,這就住在果上了。果包括果位,也包括果報,像福德、相好、神通、妙用,都屬於果報,不可以住在這上面。也不住在任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上,就是我們的修持,不管我們的能力大小,修行什麼內容,修行時間長短,最重要的是要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淨土法門就是要常常住在憶佛、念佛上,生這個心。不住在這些行徑果法上,行也不住,徑也不住,果和法都不住。就像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所說的,「住相布施生天福,招得來生不如意」。所以不要住相布施。
自己堅持定課,堅持持戒,以真實的修行,一定會有提升。如果不好樂持戒,經常隨隨便便捨戒;沒有定課,隨隨便便,放放逸逸,這種人一定是被魔攝持。尤其是在道場當中做義工的,發心行菩薩道的,很容易出現顛倒錯亂。這也是我們很多同學觀察到一些境相跟靜瑜分享,他說:「老師,妳看那個同學,不願意持八關齋戒,經常捨齋,沒有定課,只是好樂聽聞,最後都會出狀況。」所以自己對定課要提起高度的重視,對持戒要提起高度的重視,不持戒念佛是決定不行的。
三皈五戒是最基本的,而我們發心行菩薩道、在道場中做義工的同學,對八關齋戒一定要非常認真地去持守,發大菩提心去持守,包括菩薩戒。一切的行持要懂得觀空,不知觀空一定會隨境界轉,決定會墮落。在我們道眼未開、無明未破的狀況下,雖然很多同學修學大乘,行布施,都會導入盲修,都會出現重障。
所以要深刻地了知「相有性空,事有理空」這個道理。相是有的,性是空的;事也有,理是空,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相都是幻相,不要被這個幻相迷惑。外面的境界相都是虛妄心產生的剎那不停地變化。我們這心是非常非常無常的,沒有一刻不變的。
你看世間人就是這樣,今天好明天不好,堅持很難。《弟子規》那是最基本的儒家入門的小孩教學課程,都講到「業無變」,就不要隨隨便便更改自己的事業,但我們在今天幾個人能做到?所以心能夠安定,能夠不變,這種人就有一點法器的模樣;變來變去,道心不堅固,是不行的。
所以面對剎那不停變化的虛妄無常的境界,自己決定不能執著,知道一切和合皆無常,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的,不要在這裡起一點執著。這樣我們就不會被境界轉,就會越來越自在,凡夫和聖賢的差別就在此。我們不單純地是要斷惡修善,更重要的,我們還要通過佛法的修持,超凡入聖,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真相。如果單純地只是斷惡修善,世間法也可以達到。
我們也不要把聖賢想得那麼樣地高不可攀,你覺悟了,你就入聖,入聖流;迷惑顛倒,那就是凡夫。每天覺悟一點點,每天就跟聖賢靠近一點點。自己的心越來越歡喜,越來越法喜,越來越自在,這是佛法帶給我們的無比殊勝的利益。有悟處,很關鍵。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為什麼分享這個題目?是靜瑜收到一封郵件,有感慨,就是為什麼靜瑜能完成這麼多功課。這也是一直靜瑜想跟大家分享的,因為這也是靜瑜曾經有過的疑惑。
記得早年看到黃念老,老人家在作完《大經科註》之後,最後的六個月每天持續不斷地念十四萬佛號,直至往生。當時靜瑜就想:怎麼可能一天念十四萬?因為那是至少七八年前靜瑜的狀態,那個時候靜瑜念佛,一個小時念不了三四千,很慢,舌頭也不好使,感覺很費力,而且經常會昏沉,掉舉也很嚴重,所以就覺得佛號怎麼可能能念那麼多、那麼快?也不懂會有金剛持、默念,這些都不懂。隨著修學一點點進步,自己不斷地深入學習,就越來越認可,是可以做到的。尤其隨著我們戒定慧的修學,你的定力越深、定功越深,外界的干擾越少。如果能拿出專門的時間念佛,每天十萬佛號是很輕鬆的,十四萬也不難。
大致而言,我們每個同學每天修持什麼內容,修持多少功課,基本上要看我們自己的能力、我們的工作、家庭狀況,要看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使用,這都是非常有效的準則來衡量。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在這條路上自己要明白,我們每天的定課多少,不在於內容多少,完全在於我們看破、放下的功夫多少。定課最關鍵的就是持久和穩定,持久和穩定可以幫助我們不斷地提升薰修的功德,加深我們的善根。
當年世尊,就是佛陀,也有這樣的例子。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允許一個屠夫不在夜間殺生這樣的發願,但是為了維持生計,屠夫仍在白天殺生。最後的結果,就是這個屠夫後來投生在一個近邊地獄當中。在這個地獄,他白天會受盡痛苦的折磨,但是到晚上他就會享樂無盡,這是由他發的這個願而來的。這都是佛陀教化的善巧方便。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福德、善根、因緣不一樣,所以根據自己現在的狀態來發願,來修行。任何一個人,我們處在任何一種生活狀態,有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可以來修持佛法。尤其是淨土法門,是特別容易修持的。因為隨時隨地我們都可以念佛,隨時隨地都可以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莊嚴。走路可以觀想走在蓮花上,在任何一個境界當中,都可以觀想在極樂的清淨境界,心內的佛號沒有任何人能阻止。
靜瑜因為經過十幾年的修學,確確實實,尤其是在二O一二年開始發心做義工,包括跟著定弘師父在香港、澳門都辦過很多法會,護持僧團,所以從去年十月份之後,也是佛菩薩安排,有這樣一個非常安定的靜修場所。靜瑜每天是三點鐘起床,有的時候還要早一些;剛剛?修的時候是四點鐘起床,四點半早課。從今年開始就提到三點鐘,大概三點十五、二十這樣的早課,兩個小時。早課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部《菩薩戒本》和《西方發願文》,邊聽心裡邊默誦,邊拜佛,早晨大概大拜三百多拜;拜完之後,做三皈依、懺悔偈、迴向等等。
因為基金會的工作靜瑜交給了新任的同學,從做義工之後,世俗的這些工作也都放下,沒有任何其他的事情,所以基本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修持佛法上,每天聽經、念佛、看書。現在也能有時間跟大家偶爾做一下分享。
所以我相信大家如果有願力,隨著我們在修行道上的提升,我們的這種福德——修行的福德,都會越來越增上。世間的福德不值一提,這些不能引導我們去解脫,只有修行的福報我們好好地珍惜,拿來用在這一生的證悟上,用在這一生的解脫煩惱、脫離六道輪迴上,這個福報才是真正的福報。
在我們踏上修學佛法的路上,自己不要忘了發願,不要忘了修福和修慧。沒有智慧的修學,會導致我們盲修瞎練;沒有福報的修學,自己會很多坎坷。所以一旦走上這條路,自己就要有恆久的耐心和忍力,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都會有很大的進步。
定課非常非常重要,定課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定住,我們的心我們自己能做主。通過定課的修行,不斷地做一個生活的覺者,讓自己所學到的佛法,能夠參悟到每天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為什麼這麼說?就是不要把定課當成一種形式,定課是要有戒定慧在裡面。通過對定課的堅持,這是在持戒;通過定課收攝我們散亂的心,這是在修定;通過定課不斷地深入、堅持,能讓我們開智慧,所以定課就具足了戒定慧的修學。尤其是在家的同學,早晚課自己要堅持,不管多難,都要堅持住。只要我們能夠堅持住,我們修行的環境會越來越好。
定課要能夠守恆,守恆就是堅持;要能夠專而精,就是內容不必太多,但是要專一。像靜瑜在靜修之後,這半年多每天的早課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部《菩薩戒本》,還有《西方發願文》;之後的三皈依、懺悔偈,還有迴向;晚課就是拜一部《淨修捷要》,就是這樣。
我身邊三位護持的同學,我給她們定的早晚課,就是早課四點鐘到六點鐘,一部《無量壽經》一個小時,然後拜佛一個小時;晚課六點鐘到八點鐘也是如此,修她們的定力。而且通過不斷地讀經,在經文裡也會得到開悟,而不是單純地嘴上念。
定課時間也要固定。時間固定,我們的心慢慢也就定下來。在定課當中還要有悟處,所謂悟處就是自己要提起精神來,充滿熱情,非常歡喜,發願來做,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完成這種形式。你只要用非常感恩的心,請求佛菩薩給我們非常殊勝加持的心,希望這一生能夠得到解脫出離的心,我們這個定課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悟處。因為靜瑜就特別有感觸,經常會在早課拜佛的時候,忽然就悟到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或者是有時候白天聽經聽不明白的,做早晚課的時候就會有感觸。如果一開始自己定課堅持不下來,如果能夠在道場當中跟義工、善友,善友為依,那就比較容易堅持。
我們在修行當中也要記住,自己不要跟別人比,不要有攀緣心。看見人家念十萬,我也想念十萬;看見人家每天讀十部經,我也想讀十部經,沒有必要。自己生活、工作、家庭是什麼狀況,我們就見縫插針這樣修行。貴在要能早起,要能堅持。
像早年靜瑜剛剛學佛的時候三十歲,剛剛有第一個孩子,記得一部經本可能二三天都讀不完。因為剛讀幾句,孩子就哭了,要換尿布;剛讀兩句,孩子又要喝奶;剛讀兩句,又有什麼其他事情,但是還是要堅持。起早是靜瑜這麼多年都堅持下來的,以前在大連也是,每天都是大概三點鐘起床。剛開始的時候也不行,不適應,但是持之以恆堅持下來,慢慢地形成生物鐘就好,能夠克服我們懶惰懈怠的習氣。
我們在現代的生活環境當中,只能把自己的修行把握住,讓自己的心安住在佛法當中,安住在一句佛號當中。我們只有真正地安住在佛號當中,安住在佛菩薩的教誨當中,才能夠真正地得到提升。
修學的結果自己怎麼樣檢驗?就是看自己的信心是不是越來越清淨,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看自己的佛號是不是越來越連貫;自己的煩惱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少,貪、瞋、癡、慢、疑這些念頭是不是越來越少。這都是自己可以考查得到的,這都是很粗重的煩惱。
如果我們行菩薩六度,而自以為自己有能行的心,那我們的心就住在這個行上,就攀緣了。所以三福、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些行門上的功課,貴在要離相,不著相的修行就是大福報、大智慧;著相修行沒有福報,沒有智慧。不要總想我在持戒,我在布施,我在做多少好事,我在怎麼樣忍辱,我在怎麼樣精進,這些念頭都不要有,不要住在菩薩任何一度上去修行,做而無做,無做而做。
我們真正要修的不是外表的形象,是要通過行持改變自己的內心狀態,讓自己雜亂不堪、念頭混雜的心變得清淨莊嚴,這是最重要的。所以修學不是往外看,是收攝自己的內心,心往內看,所以我們要常常觀照自己。要知道自己每一天的生活,不是說我活著,而是我在看著有一個我在活著。什麼意思?就是這個軀殼是假的,它是被我所用的,我在怎麼用它,自己要清楚。我是把它用到貪瞋癡慢三惡道、六道輪迴當中,還是把它用到真正作佛菩薩的這種行持當中,自己要了知。
也要觀照自己是不是有名聞利養的念頭,不要住於任何境界。所謂境界就是六塵、六根、五蘊,這都屬於境界。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這些都是境界,不要住在這些境界當中。知道所有的這些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你看觀世音菩薩在《心經》當中就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自己要有這種智慧來觀照。
心也不要存有一所得。如果覺得我今天得到一些什麼,得到一點福報,得到一點智慧,這就住在果上了。果包括果位,也包括果報,像福德、相好、神通、妙用,都屬於果報,不可以住在這上面。也不住在任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上,就是我們的修持,不管我們的能力大小,修行什麼內容,修行時間長短,最重要的是要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淨土法門就是要常常住在憶佛、念佛上,生這個心。不住在這些行徑果法上,行也不住,徑也不住,果和法都不住。就像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所說的,「住相布施生天福,招得來生不如意」。所以不要住相布施。
自己堅持定課,堅持持戒,以真實的修行,一定會有提升。如果不好樂持戒,經常隨隨便便捨戒;沒有定課,隨隨便便,放放逸逸,這種人一定是被魔攝持。尤其是在道場當中做義工的,發心行菩薩道的,很容易出現顛倒錯亂。這也是我們很多同學觀察到一些境相跟靜瑜分享,他說:「老師,妳看那個同學,不願意持八關齋戒,經常捨齋,沒有定課,只是好樂聽聞,最後都會出狀況。」所以自己對定課要提起高度的重視,對持戒要提起高度的重視,不持戒念佛是決定不行的。
三皈五戒是最基本的,而我們發心行菩薩道、在道場中做義工的同學,對八關齋戒一定要非常認真地去持守,發大菩提心去持守,包括菩薩戒。一切的行持要懂得觀空,不知觀空一定會隨境界轉,決定會墮落。在我們道眼未開、無明未破的狀況下,雖然很多同學修學大乘,行布施,都會導入盲修,都會出現重障。
所以要深刻地了知「相有性空,事有理空」這個道理。相是有的,性是空的;事也有,理是空,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相都是幻相,不要被這個幻相迷惑。外面的境界相都是虛妄心產生的剎那不停地變化。我們這心是非常非常無常的,沒有一刻不變的。
你看世間人就是這樣,今天好明天不好,堅持很難。《弟子規》那是最基本的儒家入門的小孩教學課程,都講到「業無變」,就不要隨隨便便更改自己的事業,但我們在今天幾個人能做到?所以心能夠安定,能夠不變,這種人就有一點法器的模樣;變來變去,道心不堅固,是不行的。
所以面對剎那不停變化的虛妄無常的境界,自己決定不能執著,知道一切和合皆無常,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的,不要在這裡起一點執著。這樣我們就不會被境界轉,就會越來越自在,凡夫和聖賢的差別就在此。我們不單純地是要斷惡修善,更重要的,我們還要通過佛法的修持,超凡入聖,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真相。如果單純地只是斷惡修善,世間法也可以達到。
我們也不要把聖賢想得那麼樣地高不可攀,你覺悟了,你就入聖,入聖流;迷惑顛倒,那就是凡夫。每天覺悟一點點,每天就跟聖賢靠近一點點。自己的心越來越歡喜,越來越法喜,越來越自在,這是佛法帶給我們的無比殊勝的利益。有悟處,很關鍵。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