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轉心四思維19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在我們每天的修行前,大家盡可能地多思惟一下,下面四個問題。
因為對於初學者來講,這個初學不是指你學佛多久,即便是學佛時間很久,但是如果不能夠真正了達學佛的意義,進入真正的心靈的這種修持,也很難叫做老修。這四個很重要的思惟模式,是我們作為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在修行前要對我們的心進行調整的四個觀念,就是無始劫來我們可能慣有的思惟方式,都不具備這四個觀點。但是真正接觸到佛法,明白了這四點之後,就了知為什麼這一生遇到佛法會如此珍貴,為什麼會發起無上的菩提心,去能夠真正地修行。所以這四點也是能夠讓我們看破放下的很重要的這樣的一個換心的方式。我們的心轉變了,心念轉變了,我們的行為就能發生轉變,就會進入真正的修行。
這四點,第一個是要了知我們人身難得,要珍惜自己這一世的人身,把它用來作修行的法器。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輪迴,只有在人道才是最為珍貴的,因為只有作為人類,才能夠去真實地理解痛苦的本質和原因。地獄道的眾生,他有我們難以想像的這種劇烈的痛苦和煎熬,因為無休止的這種痛苦會讓他麻木,失去知覺,沒有辦法學佛;畜生道因為愚癡,也很難進行學佛,壽命短暫,真的是朝生暮死;天道的眾生,是不間斷的快樂,在快樂當中,他也很難認真地去修學佛法;只有人道的眾生,他既不是太快樂,也不是會被痛苦所淹沒,所以有很好的能力去了知這些痛苦,去真正地提起學佛的心念。不僅從整個六道看是如此,即便是人道,也有這樣的說法:富貴修道難。人在大富大貴當中,都很難能夠提起修道的這種心。
那麼,我們怎麼樣能夠善用此身,讓這一生的生命變得珍貴?我們沒有開始修行的時候,我們這個心是散亂的,是冷漠的,是麻木的,是雜亂無序的。但是真正開始聽聞到佛法,開始提起修行的時候,這個心就能夠變得提起正念,變得有序,變得安定、祥和,充滿慈悲和感恩。只有在真正得遇佛法,邁向心靈的修持之後,我們這個人身才變得珍貴;而不是說像世俗所認為的,我們這個人身健康,受過良好的教育,有很好的工作,很好的社會關係,我們就很珍貴,這是不對的。在佛門當中叫「要珍惜自己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通過這個有形的身體來予以展現的,如果沒有這個身體,我們沒有辦法聽佛法,思惟佛法,去傳遞、講述佛法,受持讀誦,都做不到。
人身難得今已得,如果常常想起我們這個生命的珍貴,自己就能夠當下提起修行的心。修行不必說一定有什麼刻意的良好的環境,有個計畫,不需要,當下這一刻就可以進入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觀點,而趨向於佛知佛見,把佛陀的教誨真正落實在身口的行為上。對於大乘佛法的學習者來講,不僅僅是超越六道輪迴,還有廣度一切眾生成佛的這種心念,自己成佛,也願一切眾生都成佛,發起這種大菩提心。
所以無論我們現在是年輕還是年老,大家要知道,黃泉路上無老少,這是真的。一口氣不來,這一生的生命就結束了,再去哪裡,自己也沒有把握,所以修行就在當下。可能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個安定的修行環境,那麼走路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提起念佛的心;跟朋友逛商店的時候,也可以提起念佛的心。常常作這種憶佛念佛的想,常常思惟佛陀的教義。
至少有了這種珍貴人身難得的概念之後,我們就能夠提起精進的心,能早起,不放逸。不學佛的人都知道,像曾國藩都知道,家的興旺是要早起,那是世間的人。學佛的人更是應該克服自己的昏沉、懶散和放逸,至少,譬如說我們能夠習慣早起做功課。早上的時間是可以把握,自由、安定的,充分地就可以把一天的功課做好,日積月累我們的這種功德就會不斷地增上。
大家不要在意所做的很少,我們這一天只有十分鐘念佛,或者只能有機會做一點點善事,或者哪怕每天只能提起一分鐘的正念。古人常講「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自己要給自己提起這種正能量的心,因為在學佛的這條路上,沒有人會在後面催你,沒有人會在旁邊監督你,只有自己是自己最好的監督者,自己要管好自己。
第二個思惟方式,就是要常常提起世事無常、人心無常、一切境界都無常的概念。當我們對「無常」這兩個字有了深入、詳細、透徹的了解之後,我們就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了,這就是最好的看破。靜瑜的體會就特別多,譬如說剛靜修的時候,還想著給靈峰有一些很好的建議,自己要寫一些很好的規畫提供給現在的管理者。可是沒兩天,人事就發生很多變化,有的人辭職了,有的人不做了,很多事情就沒有辦法做了,外面的因緣也在不斷地變化。
所以靜瑜也從這些事相當中看到,真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必去計畫。你計畫得越多,自己的執著越多,反而就放不下,隨緣就好。做好事也要隨緣,天時、地利、人和,緣具足了,我們的事情就能成;緣不具足,我們有這種發心,發心圓滿就圓滿了。緣不具足,是確確實實眾生的福德不夠,我們自己的修持可能也不夠,所以不要執著一些事情。學佛的人,他的觀點跟世間的人就不一樣。你不執著,你就沒這些煩惱了,做也好,不做也好,都行。
對人也不要執著,靜瑜這麼多年,六七年來做義工,感觸最深。以前看到來到身邊的義工寫的發願文,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發願一輩子去護持佛法,不離開師父,靜瑜都很感動。可是一旦出現一些情況,不到三天,人就沒了,拎包就走了,願文就是一紙空文。一開始靜瑜心裡面都還有一些波動,因為這七年來,師父在弘法的路上也不平坦,大起大伏,來來去去,看慣了之後,心就放下了。來,可以,很好,隨喜你的這個菩薩義工的發心;走,也很好,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緣散了就沒有了。
你看世間,蘇軾在「水調歌頭」這個詞裡還講:「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就是這樣的,世事都是無常的。你有這種心態之後,你對人就沒有什麼成見了。看到大家都是在沒有證得之前,妄心比較多,妄心裡面都是虛情假意,讚歎你,你也不必當真,可能明天就會罵你。靜瑜這都經歷過。頭一天還讚歎你很好很好,真的是讚美之詞不絕於耳,轉過身可能就會大罵你,所以都不必放在心上。對人沒有成見,沒有執著,就不會有對立,沒有所謂的好人與壞人,都是好人。所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在這些境界當中,你不斷地提升自己。
前幾天靜瑜跟父母早晨散步的時候,靜瑜還跟老父親講,靜瑜現在特別感恩早年靜瑜讀過的這些書。因為父親很喜歡讀書,靜瑜比較隨父親,從小到大最喜歡讀書。上大學畢業的時候,從人民大學發回家裡的衣服沒幾件,好像發了十幾個麻袋的書,大學裡的生活費,節儉下來都用來買書了,主要是文學、歷史和哲學的特別多,靜瑜很喜歡看這方面的書。從書中你看歷史,尤其是歷史,你就看到了,歷史上這種變化很大的人和事太多了:今天他在台上,明天就到台下;今天他風光無限,明天可能他就是階下囚,一切都沒有準數。
靜瑜今天在想準備跟大家分享這四個觀點的時候,還想起明代楊慎的一首詞,靜瑜以前大學的時候很喜歡背唐詩宋詞,這都是早年十六七歲的時候背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真的是人生就是一轉眼的事情,你執著這些有什麼用?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我們就是一個小水泡。這個人在你身邊也好,不在你身邊也好;他好也好,不好也好,都是假的。對環境也不執著,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們修行的環境很殊勝也好,修行的環境很惡劣也好,都不去執著它,堅信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最好的安排。無論是人和事,還是這個環境,都是阿彌陀佛給安排的。在這種安排之下,只要自己信願持名的心不變,求生極樂世界的心不變,這個境界就是最好的境界。
我們真正開始修行之後,就要越來越深入地去了解無常的概念。你對無常這概念了解得越深,常常在腦子裡徘徊、思惟,我們對個人的這些喜樂享受、名聲大小、生活是否舒適的關注,就會越來越減少。而當我們深入了解、學習無常之後,我們對於修行的迫切感就會越來越增加,因為時間都不多,今天可能就是我們生命當中的最後一天,今天的早餐可能就是我們的最後一餐。沒有人敢說永遠,沒有人敢說我會活到永遠,活到八十歲、九十歲,人生自古七十古來稀。你看現在的這些人生命都是那麼地脆弱、短暫,而且我們隨著年齡的增大,越老就越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以為還剩下三十年,誰知一眨眼就煙消雲散。
我們自己可以算一算,每天我們都是二十四個小時,扣除每天八個小時睡覺,再吃三頓飯,再扣除四個小時,還要聊天、工作、跟朋友相處、看球賽、做家務、跟人聚會,等等等等,所以剩下的時間可能一天都不到兩個小時來修行。算算我們剩下的生命,還有幾天可以是真正地活在佛法當中,活在覺悟當中,活在解脫當中?所以真正明白無常之後,你就能放下了,而不會執著世間的這些事情。我們賺到一些錢,就夠了,不用再想著更大的房子、更好的環境,換更好的車了,拿出時間來修行多好。
孩子也不必去執著,兒孫自有兒孫福,放手讓他去拼搏,自己要準備往生的資糧,這是最重要的。否則的話,我們大部分的時間被世俗的這些事務,被自己的妄想、焦慮所佔據,我們真的就沒有時間修持了。等你真正想修的時候,無常大鬼來到,我們就為時晚矣。
第三個我們要常常思惟的,就是業力的可怕。如果我們的願力發不出來,願沒有根、沒有力量,不能轉變業力的話,那真的是「起心動念,無不是業」,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因果業報就圍繞著我們這一生,不能夠離開。我們無論是斷惡還是修善,其實都不能離開六道輪迴。斷惡修善生三善道,造作罪業墮三惡道,都不能離開。自己真正要明白,我們這一生只有放下這種造業的心,不再去起心動念,不再去分別執著,才能真正有所控制,能夠控制住自己的心,把它安住在這句佛號上,否則的話,因因果果沒完沒了。
所以在生命當中,我們真正明白生命的這個輪盤,它真的就是沒有止息。我們如果不是靠一句佛號去截斷這個生死之流的話,永遠不能出離。造再多的善業,也不能幫助我們往生。只有以清淨心積功累德,求生淨土,以無上的這種信願憶念阿彌陀佛,才有可能出離。因為在今天這個五濁惡世,如果沒有彌陀的本願威神力加持,不仰仗彌陀的願力,我們是根本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的。業障深重,智慧淺薄,福德很低,身不由己地身口意三業就造作惡業,只有阿彌陀佛這種大慈願父,願意帶我們這些業力,帶業往生,我們是完全仰仗彌陀的願力,自己就把自己交給阿彌陀佛,所以要有這種信心。
把念佛養成習慣,一起心一動念就放在佛號上,慢慢地我們這個業就是清淨的阿彌陀佛的業,跟極樂世界相應,跟六道輪迴慢慢就脫鉤了,否則的話,永遠都脫不開關係。要深深地了知,業力是很可怕的,我們是被深深地纏縛住,自己不知道。如果沒有發出無上大願的話,我們常常都是在業力的漩渦當中身不由己地去流轉。常常發願、念佛、拜佛、讀經,我們就會在彌陀的慈光照耀下,一點點地遠離自己的這些業力。所謂只有願力才能改變業力,這是真實不虛的。明白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地以堅定的信心、堅定的願力投靠在彌陀的懷抱當中。
第四個觀點是要了知輪迴的過患。六道輪迴是沒有休止的,無始劫來我們不得出離,就是因為自己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沒有發起大勇猛心想出離六道輪迴,被習性所牽引,不能夠深刻地憶念地獄道、餓鬼道這些眾生所經歷的劇烈痛苦。一投生到人胎,我們前一世所受過的苦就都不記得了。隨著無明的愚癡習氣,自己還是不斷地造作輪迴業,如果我們肯相信阿彌陀佛,就有可能真正地脫離。如果對彌陀信念不夠堅定,就會在輪迴當中不得出離。
輪迴的苦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就像今天在人道,我們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這些苦都有,常常發生在我們身上,不斷地輪轉,但是自己就沒有這種覺察力,沒有這種警覺性,心是麻木不仁的,真的是醉生夢死。活著的時候,就跟喝多了酒一樣,迷迷糊糊;死的時候,也是稀裡糊塗地去投胎。所以真正學佛之後,我們要保持精神上的這種警覺性,知道輪迴是最殘酷的一種過患,無始劫來我們在這裡折磨,不得出離。看破這一層之後,自己就能夠萬緣放下了。
在《圓覺經》當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下略)
…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在我們每天的修行前,大家盡可能地多思惟一下,下面四個問題。
因為對於初學者來講,這個初學不是指你學佛多久,即便是學佛時間很久,但是如果不能夠真正了達學佛的意義,進入真正的心靈的這種修持,也很難叫做老修。這四個很重要的思惟模式,是我們作為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在修行前要對我們的心進行調整的四個觀念,就是無始劫來我們可能慣有的思惟方式,都不具備這四個觀點。但是真正接觸到佛法,明白了這四點之後,就了知為什麼這一生遇到佛法會如此珍貴,為什麼會發起無上的菩提心,去能夠真正地修行。所以這四點也是能夠讓我們看破放下的很重要的這樣的一個換心的方式。我們的心轉變了,心念轉變了,我們的行為就能發生轉變,就會進入真正的修行。
這四點,第一個是要了知我們人身難得,要珍惜自己這一世的人身,把它用來作修行的法器。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輪迴,只有在人道才是最為珍貴的,因為只有作為人類,才能夠去真實地理解痛苦的本質和原因。地獄道的眾生,他有我們難以想像的這種劇烈的痛苦和煎熬,因為無休止的這種痛苦會讓他麻木,失去知覺,沒有辦法學佛;畜生道因為愚癡,也很難進行學佛,壽命短暫,真的是朝生暮死;天道的眾生,是不間斷的快樂,在快樂當中,他也很難認真地去修學佛法;只有人道的眾生,他既不是太快樂,也不是會被痛苦所淹沒,所以有很好的能力去了知這些痛苦,去真正地提起學佛的心念。不僅從整個六道看是如此,即便是人道,也有這樣的說法:富貴修道難。人在大富大貴當中,都很難能夠提起修道的這種心。
那麼,我們怎麼樣能夠善用此身,讓這一生的生命變得珍貴?我們沒有開始修行的時候,我們這個心是散亂的,是冷漠的,是麻木的,是雜亂無序的。但是真正開始聽聞到佛法,開始提起修行的時候,這個心就能夠變得提起正念,變得有序,變得安定、祥和,充滿慈悲和感恩。只有在真正得遇佛法,邁向心靈的修持之後,我們這個人身才變得珍貴;而不是說像世俗所認為的,我們這個人身健康,受過良好的教育,有很好的工作,很好的社會關係,我們就很珍貴,這是不對的。在佛門當中叫「要珍惜自己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通過這個有形的身體來予以展現的,如果沒有這個身體,我們沒有辦法聽佛法,思惟佛法,去傳遞、講述佛法,受持讀誦,都做不到。
人身難得今已得,如果常常想起我們這個生命的珍貴,自己就能夠當下提起修行的心。修行不必說一定有什麼刻意的良好的環境,有個計畫,不需要,當下這一刻就可以進入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觀點,而趨向於佛知佛見,把佛陀的教誨真正落實在身口的行為上。對於大乘佛法的學習者來講,不僅僅是超越六道輪迴,還有廣度一切眾生成佛的這種心念,自己成佛,也願一切眾生都成佛,發起這種大菩提心。
所以無論我們現在是年輕還是年老,大家要知道,黃泉路上無老少,這是真的。一口氣不來,這一生的生命就結束了,再去哪裡,自己也沒有把握,所以修行就在當下。可能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個安定的修行環境,那麼走路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提起念佛的心;跟朋友逛商店的時候,也可以提起念佛的心。常常作這種憶佛念佛的想,常常思惟佛陀的教義。
至少有了這種珍貴人身難得的概念之後,我們就能夠提起精進的心,能早起,不放逸。不學佛的人都知道,像曾國藩都知道,家的興旺是要早起,那是世間的人。學佛的人更是應該克服自己的昏沉、懶散和放逸,至少,譬如說我們能夠習慣早起做功課。早上的時間是可以把握,自由、安定的,充分地就可以把一天的功課做好,日積月累我們的這種功德就會不斷地增上。
大家不要在意所做的很少,我們這一天只有十分鐘念佛,或者只能有機會做一點點善事,或者哪怕每天只能提起一分鐘的正念。古人常講「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自己要給自己提起這種正能量的心,因為在學佛的這條路上,沒有人會在後面催你,沒有人會在旁邊監督你,只有自己是自己最好的監督者,自己要管好自己。
第二個思惟方式,就是要常常提起世事無常、人心無常、一切境界都無常的概念。當我們對「無常」這兩個字有了深入、詳細、透徹的了解之後,我們就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了,這就是最好的看破。靜瑜的體會就特別多,譬如說剛靜修的時候,還想著給靈峰有一些很好的建議,自己要寫一些很好的規畫提供給現在的管理者。可是沒兩天,人事就發生很多變化,有的人辭職了,有的人不做了,很多事情就沒有辦法做了,外面的因緣也在不斷地變化。
所以靜瑜也從這些事相當中看到,真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必去計畫。你計畫得越多,自己的執著越多,反而就放不下,隨緣就好。做好事也要隨緣,天時、地利、人和,緣具足了,我們的事情就能成;緣不具足,我們有這種發心,發心圓滿就圓滿了。緣不具足,是確確實實眾生的福德不夠,我們自己的修持可能也不夠,所以不要執著一些事情。學佛的人,他的觀點跟世間的人就不一樣。你不執著,你就沒這些煩惱了,做也好,不做也好,都行。
對人也不要執著,靜瑜這麼多年,六七年來做義工,感觸最深。以前看到來到身邊的義工寫的發願文,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發願一輩子去護持佛法,不離開師父,靜瑜都很感動。可是一旦出現一些情況,不到三天,人就沒了,拎包就走了,願文就是一紙空文。一開始靜瑜心裡面都還有一些波動,因為這七年來,師父在弘法的路上也不平坦,大起大伏,來來去去,看慣了之後,心就放下了。來,可以,很好,隨喜你的這個菩薩義工的發心;走,也很好,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緣散了就沒有了。
你看世間,蘇軾在「水調歌頭」這個詞裡還講:「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就是這樣的,世事都是無常的。你有這種心態之後,你對人就沒有什麼成見了。看到大家都是在沒有證得之前,妄心比較多,妄心裡面都是虛情假意,讚歎你,你也不必當真,可能明天就會罵你。靜瑜這都經歷過。頭一天還讚歎你很好很好,真的是讚美之詞不絕於耳,轉過身可能就會大罵你,所以都不必放在心上。對人沒有成見,沒有執著,就不會有對立,沒有所謂的好人與壞人,都是好人。所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在這些境界當中,你不斷地提升自己。
前幾天靜瑜跟父母早晨散步的時候,靜瑜還跟老父親講,靜瑜現在特別感恩早年靜瑜讀過的這些書。因為父親很喜歡讀書,靜瑜比較隨父親,從小到大最喜歡讀書。上大學畢業的時候,從人民大學發回家裡的衣服沒幾件,好像發了十幾個麻袋的書,大學裡的生活費,節儉下來都用來買書了,主要是文學、歷史和哲學的特別多,靜瑜很喜歡看這方面的書。從書中你看歷史,尤其是歷史,你就看到了,歷史上這種變化很大的人和事太多了:今天他在台上,明天就到台下;今天他風光無限,明天可能他就是階下囚,一切都沒有準數。
靜瑜今天在想準備跟大家分享這四個觀點的時候,還想起明代楊慎的一首詞,靜瑜以前大學的時候很喜歡背唐詩宋詞,這都是早年十六七歲的時候背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真的是人生就是一轉眼的事情,你執著這些有什麼用?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我們就是一個小水泡。這個人在你身邊也好,不在你身邊也好;他好也好,不好也好,都是假的。對環境也不執著,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們修行的環境很殊勝也好,修行的環境很惡劣也好,都不去執著它,堅信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最好的安排。無論是人和事,還是這個環境,都是阿彌陀佛給安排的。在這種安排之下,只要自己信願持名的心不變,求生極樂世界的心不變,這個境界就是最好的境界。
我們真正開始修行之後,就要越來越深入地去了解無常的概念。你對無常這概念了解得越深,常常在腦子裡徘徊、思惟,我們對個人的這些喜樂享受、名聲大小、生活是否舒適的關注,就會越來越減少。而當我們深入了解、學習無常之後,我們對於修行的迫切感就會越來越增加,因為時間都不多,今天可能就是我們生命當中的最後一天,今天的早餐可能就是我們的最後一餐。沒有人敢說永遠,沒有人敢說我會活到永遠,活到八十歲、九十歲,人生自古七十古來稀。你看現在的這些人生命都是那麼地脆弱、短暫,而且我們隨著年齡的增大,越老就越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以為還剩下三十年,誰知一眨眼就煙消雲散。
我們自己可以算一算,每天我們都是二十四個小時,扣除每天八個小時睡覺,再吃三頓飯,再扣除四個小時,還要聊天、工作、跟朋友相處、看球賽、做家務、跟人聚會,等等等等,所以剩下的時間可能一天都不到兩個小時來修行。算算我們剩下的生命,還有幾天可以是真正地活在佛法當中,活在覺悟當中,活在解脫當中?所以真正明白無常之後,你就能放下了,而不會執著世間的這些事情。我們賺到一些錢,就夠了,不用再想著更大的房子、更好的環境,換更好的車了,拿出時間來修行多好。
孩子也不必去執著,兒孫自有兒孫福,放手讓他去拼搏,自己要準備往生的資糧,這是最重要的。否則的話,我們大部分的時間被世俗的這些事務,被自己的妄想、焦慮所佔據,我們真的就沒有時間修持了。等你真正想修的時候,無常大鬼來到,我們就為時晚矣。
第三個我們要常常思惟的,就是業力的可怕。如果我們的願力發不出來,願沒有根、沒有力量,不能轉變業力的話,那真的是「起心動念,無不是業」,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因果業報就圍繞著我們這一生,不能夠離開。我們無論是斷惡還是修善,其實都不能離開六道輪迴。斷惡修善生三善道,造作罪業墮三惡道,都不能離開。自己真正要明白,我們這一生只有放下這種造業的心,不再去起心動念,不再去分別執著,才能真正有所控制,能夠控制住自己的心,把它安住在這句佛號上,否則的話,因因果果沒完沒了。
所以在生命當中,我們真正明白生命的這個輪盤,它真的就是沒有止息。我們如果不是靠一句佛號去截斷這個生死之流的話,永遠不能出離。造再多的善業,也不能幫助我們往生。只有以清淨心積功累德,求生淨土,以無上的這種信願憶念阿彌陀佛,才有可能出離。因為在今天這個五濁惡世,如果沒有彌陀的本願威神力加持,不仰仗彌陀的願力,我們是根本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的。業障深重,智慧淺薄,福德很低,身不由己地身口意三業就造作惡業,只有阿彌陀佛這種大慈願父,願意帶我們這些業力,帶業往生,我們是完全仰仗彌陀的願力,自己就把自己交給阿彌陀佛,所以要有這種信心。
把念佛養成習慣,一起心一動念就放在佛號上,慢慢地我們這個業就是清淨的阿彌陀佛的業,跟極樂世界相應,跟六道輪迴慢慢就脫鉤了,否則的話,永遠都脫不開關係。要深深地了知,業力是很可怕的,我們是被深深地纏縛住,自己不知道。如果沒有發出無上大願的話,我們常常都是在業力的漩渦當中身不由己地去流轉。常常發願、念佛、拜佛、讀經,我們就會在彌陀的慈光照耀下,一點點地遠離自己的這些業力。所謂只有願力才能改變業力,這是真實不虛的。明白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地以堅定的信心、堅定的願力投靠在彌陀的懷抱當中。
第四個觀點是要了知輪迴的過患。六道輪迴是沒有休止的,無始劫來我們不得出離,就是因為自己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沒有發起大勇猛心想出離六道輪迴,被習性所牽引,不能夠深刻地憶念地獄道、餓鬼道這些眾生所經歷的劇烈痛苦。一投生到人胎,我們前一世所受過的苦就都不記得了。隨著無明的愚癡習氣,自己還是不斷地造作輪迴業,如果我們肯相信阿彌陀佛,就有可能真正地脫離。如果對彌陀信念不夠堅定,就會在輪迴當中不得出離。
輪迴的苦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就像今天在人道,我們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這些苦都有,常常發生在我們身上,不斷地輪轉,但是自己就沒有這種覺察力,沒有這種警覺性,心是麻木不仁的,真的是醉生夢死。活著的時候,就跟喝多了酒一樣,迷迷糊糊;死的時候,也是稀裡糊塗地去投胎。所以真正學佛之後,我們要保持精神上的這種警覺性,知道輪迴是最殘酷的一種過患,無始劫來我們在這裡折磨,不得出離。看破這一層之後,自己就能夠萬緣放下了。
在《圓覺經》當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下略)
…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