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避免修行之路的六種錯誤35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分享的話題,是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在自己修行的過程當中,要避免自己犯六種錯誤或者是說誤會。
第一個,要避免錯誤的耐性或者是容忍。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很多學佛的同學,第一步都從布施開始,很歡喜布施,尤其是供養三寶、供養出家眾,這是學佛的同學很歡喜做的。譬如說,我們看到一些修行者可能缺乏衣物,可能受盡風寒、外貌可憐,但是仍堅持苦行,對這種物質上的缺乏,實際上不需要我們的憐憫。我們要明白,對於一個真正實修的修行者來講,眼前的不舒適只是短暫的,是幫助他們未來解脫的一種方法。
這是一個修行的覺悟和勇氣,它不同於世間的俗事。為了保護修行者這種狀態,我們要能夠避免自己控制不住地去行布施,所以我們要有這種智慧和覺照力。不是所有的供養都是正確的,供養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是要看對方是不是真正地需求,尤其是對一個修行者來講,要護持他的道心,這是很不容易的。護持真正修行者的道心也是在護持自己的道心,自己要有這種忍耐和容忍,不能說控制不住,我們就很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事情不能隨心所欲,要把自己放空,把自己融入到這個環境當中,看適不適合去做,才去做。
第二個是要避免犯錯誤的興趣。什麼是錯誤的興趣?就是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如果一心一意只是為了這一生累積財富、累積權勢和享受世間安逸舒適的生活,而不去修持佛法的話,這也是一種錯誤。這種錯誤不是犯在一個不懂得佛法的人身上,這是對於一個學佛人來講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往往陷在其中而不自知。譬如說,我們學了佛之後,開始做一些護持高僧大德的事情,開始為某一個這樣的慈善團體、這樣的一個寺院、機構、居士團體去工作,也會在這裡去增長自己的勢力,去拓展自己的權力欲望。
我們所謂的修行,並不是真正的修行,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的世間法的這樣的一個貪戀,而這種貪戀比世間法更可怕,它的毒藥性更強。我們沒有擺好自己的心態,沒有把心真正放在修法、修道上,而是放在無謂的人事競爭上,在這裡劃圈分地,在這裡爭名奪利,在這裡貪圖一些所謂的享樂。跟在高僧大德身邊,吃好、喝好、甚至玩好,而不是把真正弘法利生的利益放在心裡,沒有絲毫增長自己的菩提心,而菩提心是一切修行的關鍵,是自己的心王。不具有真正的慈悲心,全部的興趣愛好都放在在這個團體當中我的地位如何、我的權勢如何,這種情況太多了,我們看到很心痛。
我記得靜瑜在第一次接觸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是很震驚的。當時是二O一二年辦萬人祭祖法會,我在跟老法師的一次用午餐之後,我就把邀請函遞給了老法師,希望老人家能夠參加二O一二年的第一次萬人祭祖法會,清明節的法會,在香港。我並不知道這種程序不對,因為只是一個邀請函而已。但是當我跪在地下,剛剛遞出這個邀請函的時候,老法師身邊一個護持的義工,多年的老義工就非常凶狠地很大聲地呵斥我,他一把把這個邀請函搶了過去,也沒有給老法師看。在老法師面前就訓斥我,說:「妳怎麼這麼不懂流程?這是需要先提交機構的——協會。」接下來就說了很多訓斥的話。我跪在地上當時是發呆了,不知道應該怎麼辦,還有很多人。當然老法師站起來,也就走掉了。雖然確實老法師後來也沒有去參加法會,我沒有絲毫怪罪這個義工的意思,因為當時我只是用兩個字形容自己的心理感受,就是「震驚」。因為我在世間法裡頭沒有碰見過這種情況,如果不對的話,你可以對我好言好說,我確實不知道。你說:「靜瑜這麼做不對,我們流程不是這樣的。」但是一連串的這種怒罵,我確實是沒有經歷過。
所以後來在二O一二年年底的時候,老法師身邊的一位護法請我出來喝咖啡,我們當時三個人,他問我這一年的感受。我當時笑著就說:「你想聽真心話嗎?」他說:「想。」我說:「我的體會只有一句。」我說:「我在不是這個佛教圈,譬如說我在我們這個金幣圈裡,在世間法裡,其實我並不知道原來社會是這樣的。我真正進到這個圈裡,我才了解到人間百態,什麼是權勢鬥爭,什麼是人我是非。」我說:「我原先真不知道,我過得其實滿單純的。」然後這位護法就笑笑說:「知道就好,知道就知道怎麼做了。」
對我來說,這些年是一個很大的提升。我從世間法走到佛法,再跳出來,回頭再看這些圈子、看這些人的時候,我覺得只有一句話「可憐憫者」。沒有用真正的佛法護持己身,沒有進行正確的修行,沒有用簡樸的生活來維護自身的法脈,沒有常常用無常死亡的念頭來護持自己的出離心。這一世沒有成就,都是修道上的障礙。在高僧大德身邊未必是一件好事,做一些所謂的弘法利生的大法會,參與這些大法會,未必是一件好事,都是增長我慢而已。「我慢高山,法水不入」,在這個圈裡,增長了錯誤的興趣,沒有把心用在道上,也沒有人會給你指出來,所以提醒自己不要犯這個錯誤。
如果我們有幸在護持僧團,在護持佛法,要修謙卑,要學慈悲,要真正為利益一切眾生想,平等地對待一切人,把自己放低,把自己放空,真正為他人著想,做一個真正慈悲的菩薩,而不是一個呵斥來呵斥去、趾高氣揚、狐假虎威,似乎站在高僧身邊自己也成高僧了一樣,不要做這樣的一個在家居士。這對自己來講,絕對是一個毒藥。
第三個是要避免自己勤修世間法而非佛法。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因為我們聽聞佛法,就是要轉念我們世間的心態,能夠通過佛法的教義,讓自己不斷地出離這種輪迴心,讓自己能夠在邁向我這一世目標的過程當中「積資淨障」。「積資」,積累往生的資糧;「淨障」,淨除自己無始劫來的業障。常常把這四個字「積資淨障」放在心裡。要用一個真正佛法的學佛人的心態看世間,而不是用一個世間人的心態。
學佛人的心態是什麼心態?佛提出來有「四法印」,這四法印就印證我們是不是一個真實的佛教徒。你不具備這四法印,就沒有四種真實的見地。你再怎麼認為自己是佛教徒,不是的,換湯不換藥,用佛法的所謂的外衣,掩蓋住自己世間人的凡俗的心態,這一世修行沒有出路。
所謂的四法印,第一,要知道一切和合皆無常。就是說世間萬物都是無常的,都是因緣聚合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第二個,要了知一切情緒皆痛苦。喜、怒、哀、樂、愛、惡、欲,所有你煩惱的根源都會給你帶來痛苦。你的任何一種情緒波動,都是自己痛苦的根源,都是妄念在作祟。第三個,了知一切法沒有自性。知道空性的智慧,能夠用空性見洞察這個世界。無論你是學小乘還是大乘,無論你是學顯宗還是密宗,無論你是修淨土還是任何一個法門,空性智慧要貫穿於自己的始終。第四點,要知道一切涅槃都是超越二元對立,超越一切概念的。你想真正能夠這一世出離,就要放下一切這樣的分別、對立,要超越世間法。
如果我們只是用一些佛法的知識來偽裝自己,得到一些所謂的滿足感的話,這條路上我們就走偏了。所以要常常憶念自己是不是有出離心,是不是有菩提心,是不是有空性的智慧。要明白世間的一切皆是虛妄,要提醒自己。
第四點是避免自己犯錯誤的慈悲。所謂「慈悲多禍害」,因為缺乏智慧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我們真正要憐憫的是不斷造惡的人,把慈悲給這些真正需要的人。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講,譬如說閉關的隱士,雖然他們歷經各種艱辛,但是我們不必操心,他們的道心比我們要堅固,能突破,我們不要用世間的物質來障礙他們。反而對沒有接觸到佛法的這些真正的世間人來講,要起大慈悲心,能夠接引他們皈依三寶、走向淨土,這是真正的慈悲。
第五個是避免幫錯忙。如果我們努力讓自己的親朋好友享受世間的快樂和成功,而沒有讓他們接觸真正的佛法,這是一種錯誤。真正關心他們,應該讓他們認識自己心靈的導師,引導他們如何修行,日復一日指出他們解脫之道。雖然一開始他們可能是不接受的、排斥的,但是我們不要灰心,要有這種決定力,自己努力修行,自己努力提升,慢慢地他們就會聽從我們的教導,會變得跟我們一樣好樂佛法。所以不要幫錯了忙,好像是對他們很好,實際上只是讓他們陷在世間的利益和享樂當中出不來,這是錯誤的。
最後一個,要避免不妥的喜悅。就是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敵人、對立面受苦而感到喜悅,這是不妥當的,這不具有慈悲心。在隨喜任何善行善德的同時,對於處在痛苦當中的敵人,你應該生起大悲憫心。常常發願,願自己能夠冤親平等,你看「冤」放在「親」的前面,要能夠引發自己正確的隨喜方式,這才是不偏不倚的菩提心。如果我們對不喜歡的人,他們被懲罰或者是受到傷害,我們感到喜悅滿足的話,這是錯誤的,這不是一個菩薩應具備的良好心態。
修行的這條路上避免自己犯這六種錯誤,就能夠很好地對治自己的情緒,能夠很好地護持自己的菩提心,護持自己修行的法道。通過不斷地聽聞、不斷地思惟禪修,不斷地去解脫,那麼我們這句佛號就會念得越來越入心,而不是只是口中稱念,心裡常處無明。所以對於佛陀的教導,我們要仔細地檢視,認真地落實,像融煉黃金一樣去提煉它,當你提煉得越精純,它就越珍貴。透過這種精進的修行,我們的領悟也會越來越深。隨著領悟的深入,我們的智慧越來越鋒利,智慧之劍會幫我們斬斷一切世間的煩惱。行走在這個輪迴世間當中,雖然你的身在此,你的心早已超越,你會非常自在。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分享的話題,是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在自己修行的過程當中,要避免自己犯六種錯誤或者是說誤會。
第一個,要避免錯誤的耐性或者是容忍。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很多學佛的同學,第一步都從布施開始,很歡喜布施,尤其是供養三寶、供養出家眾,這是學佛的同學很歡喜做的。譬如說,我們看到一些修行者可能缺乏衣物,可能受盡風寒、外貌可憐,但是仍堅持苦行,對這種物質上的缺乏,實際上不需要我們的憐憫。我們要明白,對於一個真正實修的修行者來講,眼前的不舒適只是短暫的,是幫助他們未來解脫的一種方法。
這是一個修行的覺悟和勇氣,它不同於世間的俗事。為了保護修行者這種狀態,我們要能夠避免自己控制不住地去行布施,所以我們要有這種智慧和覺照力。不是所有的供養都是正確的,供養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是要看對方是不是真正地需求,尤其是對一個修行者來講,要護持他的道心,這是很不容易的。護持真正修行者的道心也是在護持自己的道心,自己要有這種忍耐和容忍,不能說控制不住,我們就很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事情不能隨心所欲,要把自己放空,把自己融入到這個環境當中,看適不適合去做,才去做。
第二個是要避免犯錯誤的興趣。什麼是錯誤的興趣?就是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如果一心一意只是為了這一生累積財富、累積權勢和享受世間安逸舒適的生活,而不去修持佛法的話,這也是一種錯誤。這種錯誤不是犯在一個不懂得佛法的人身上,這是對於一個學佛人來講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往往陷在其中而不自知。譬如說,我們學了佛之後,開始做一些護持高僧大德的事情,開始為某一個這樣的慈善團體、這樣的一個寺院、機構、居士團體去工作,也會在這裡去增長自己的勢力,去拓展自己的權力欲望。
我們所謂的修行,並不是真正的修行,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的世間法的這樣的一個貪戀,而這種貪戀比世間法更可怕,它的毒藥性更強。我們沒有擺好自己的心態,沒有把心真正放在修法、修道上,而是放在無謂的人事競爭上,在這裡劃圈分地,在這裡爭名奪利,在這裡貪圖一些所謂的享樂。跟在高僧大德身邊,吃好、喝好、甚至玩好,而不是把真正弘法利生的利益放在心裡,沒有絲毫增長自己的菩提心,而菩提心是一切修行的關鍵,是自己的心王。不具有真正的慈悲心,全部的興趣愛好都放在在這個團體當中我的地位如何、我的權勢如何,這種情況太多了,我們看到很心痛。
我記得靜瑜在第一次接觸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是很震驚的。當時是二O一二年辦萬人祭祖法會,我在跟老法師的一次用午餐之後,我就把邀請函遞給了老法師,希望老人家能夠參加二O一二年的第一次萬人祭祖法會,清明節的法會,在香港。我並不知道這種程序不對,因為只是一個邀請函而已。但是當我跪在地下,剛剛遞出這個邀請函的時候,老法師身邊一個護持的義工,多年的老義工就非常凶狠地很大聲地呵斥我,他一把把這個邀請函搶了過去,也沒有給老法師看。在老法師面前就訓斥我,說:「妳怎麼這麼不懂流程?這是需要先提交機構的——協會。」接下來就說了很多訓斥的話。我跪在地上當時是發呆了,不知道應該怎麼辦,還有很多人。當然老法師站起來,也就走掉了。雖然確實老法師後來也沒有去參加法會,我沒有絲毫怪罪這個義工的意思,因為當時我只是用兩個字形容自己的心理感受,就是「震驚」。因為我在世間法裡頭沒有碰見過這種情況,如果不對的話,你可以對我好言好說,我確實不知道。你說:「靜瑜這麼做不對,我們流程不是這樣的。」但是一連串的這種怒罵,我確實是沒有經歷過。
所以後來在二O一二年年底的時候,老法師身邊的一位護法請我出來喝咖啡,我們當時三個人,他問我這一年的感受。我當時笑著就說:「你想聽真心話嗎?」他說:「想。」我說:「我的體會只有一句。」我說:「我在不是這個佛教圈,譬如說我在我們這個金幣圈裡,在世間法裡,其實我並不知道原來社會是這樣的。我真正進到這個圈裡,我才了解到人間百態,什麼是權勢鬥爭,什麼是人我是非。」我說:「我原先真不知道,我過得其實滿單純的。」然後這位護法就笑笑說:「知道就好,知道就知道怎麼做了。」
對我來說,這些年是一個很大的提升。我從世間法走到佛法,再跳出來,回頭再看這些圈子、看這些人的時候,我覺得只有一句話「可憐憫者」。沒有用真正的佛法護持己身,沒有進行正確的修行,沒有用簡樸的生活來維護自身的法脈,沒有常常用無常死亡的念頭來護持自己的出離心。這一世沒有成就,都是修道上的障礙。在高僧大德身邊未必是一件好事,做一些所謂的弘法利生的大法會,參與這些大法會,未必是一件好事,都是增長我慢而已。「我慢高山,法水不入」,在這個圈裡,增長了錯誤的興趣,沒有把心用在道上,也沒有人會給你指出來,所以提醒自己不要犯這個錯誤。
如果我們有幸在護持僧團,在護持佛法,要修謙卑,要學慈悲,要真正為利益一切眾生想,平等地對待一切人,把自己放低,把自己放空,真正為他人著想,做一個真正慈悲的菩薩,而不是一個呵斥來呵斥去、趾高氣揚、狐假虎威,似乎站在高僧身邊自己也成高僧了一樣,不要做這樣的一個在家居士。這對自己來講,絕對是一個毒藥。
第三個是要避免自己勤修世間法而非佛法。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因為我們聽聞佛法,就是要轉念我們世間的心態,能夠通過佛法的教義,讓自己不斷地出離這種輪迴心,讓自己能夠在邁向我這一世目標的過程當中「積資淨障」。「積資」,積累往生的資糧;「淨障」,淨除自己無始劫來的業障。常常把這四個字「積資淨障」放在心裡。要用一個真正佛法的學佛人的心態看世間,而不是用一個世間人的心態。
學佛人的心態是什麼心態?佛提出來有「四法印」,這四法印就印證我們是不是一個真實的佛教徒。你不具備這四法印,就沒有四種真實的見地。你再怎麼認為自己是佛教徒,不是的,換湯不換藥,用佛法的所謂的外衣,掩蓋住自己世間人的凡俗的心態,這一世修行沒有出路。
所謂的四法印,第一,要知道一切和合皆無常。就是說世間萬物都是無常的,都是因緣聚合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第二個,要了知一切情緒皆痛苦。喜、怒、哀、樂、愛、惡、欲,所有你煩惱的根源都會給你帶來痛苦。你的任何一種情緒波動,都是自己痛苦的根源,都是妄念在作祟。第三個,了知一切法沒有自性。知道空性的智慧,能夠用空性見洞察這個世界。無論你是學小乘還是大乘,無論你是學顯宗還是密宗,無論你是修淨土還是任何一個法門,空性智慧要貫穿於自己的始終。第四點,要知道一切涅槃都是超越二元對立,超越一切概念的。你想真正能夠這一世出離,就要放下一切這樣的分別、對立,要超越世間法。
如果我們只是用一些佛法的知識來偽裝自己,得到一些所謂的滿足感的話,這條路上我們就走偏了。所以要常常憶念自己是不是有出離心,是不是有菩提心,是不是有空性的智慧。要明白世間的一切皆是虛妄,要提醒自己。
第四點是避免自己犯錯誤的慈悲。所謂「慈悲多禍害」,因為缺乏智慧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我們真正要憐憫的是不斷造惡的人,把慈悲給這些真正需要的人。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講,譬如說閉關的隱士,雖然他們歷經各種艱辛,但是我們不必操心,他們的道心比我們要堅固,能突破,我們不要用世間的物質來障礙他們。反而對沒有接觸到佛法的這些真正的世間人來講,要起大慈悲心,能夠接引他們皈依三寶、走向淨土,這是真正的慈悲。
第五個是避免幫錯忙。如果我們努力讓自己的親朋好友享受世間的快樂和成功,而沒有讓他們接觸真正的佛法,這是一種錯誤。真正關心他們,應該讓他們認識自己心靈的導師,引導他們如何修行,日復一日指出他們解脫之道。雖然一開始他們可能是不接受的、排斥的,但是我們不要灰心,要有這種決定力,自己努力修行,自己努力提升,慢慢地他們就會聽從我們的教導,會變得跟我們一樣好樂佛法。所以不要幫錯了忙,好像是對他們很好,實際上只是讓他們陷在世間的利益和享樂當中出不來,這是錯誤的。
最後一個,要避免不妥的喜悅。就是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敵人、對立面受苦而感到喜悅,這是不妥當的,這不具有慈悲心。在隨喜任何善行善德的同時,對於處在痛苦當中的敵人,你應該生起大悲憫心。常常發願,願自己能夠冤親平等,你看「冤」放在「親」的前面,要能夠引發自己正確的隨喜方式,這才是不偏不倚的菩提心。如果我們對不喜歡的人,他們被懲罰或者是受到傷害,我們感到喜悅滿足的話,這是錯誤的,這不是一個菩薩應具備的良好心態。
修行的這條路上避免自己犯這六種錯誤,就能夠很好地對治自己的情緒,能夠很好地護持自己的菩提心,護持自己修行的法道。通過不斷地聽聞、不斷地思惟禪修,不斷地去解脫,那麼我們這句佛號就會念得越來越入心,而不是只是口中稱念,心裡常處無明。所以對於佛陀的教導,我們要仔細地檢視,認真地落實,像融煉黃金一樣去提煉它,當你提煉得越精純,它就越珍貴。透過這種精進的修行,我們的領悟也會越來越深。隨著領悟的深入,我們的智慧越來越鋒利,智慧之劍會幫我們斬斷一切世間的煩惱。行走在這個輪迴世間當中,雖然你的身在此,你的心早已超越,你會非常自在。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