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讓佛法真正走入內心25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讓佛法走入自己的心」。學佛不是學形式,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把佛陀的教誨真正地放到自己的心裡。能讓自己的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概念,超越一切二元的分別。
所謂「二元」就是對立,譬如說善與惡、美與醜、好與壞、大與小。能夠把佛陀的教誨,真正地由自己的心,通過自己的身、口展現在外面。你的一言一行,你的舉止形態,你所散發的人格魅力,能夠看到佛陀的教誨確實在你的心裡盛開了。你的心就像一朵蓮花一樣,能在這個五濁惡世,能在淤泥當中出污泥而不染;能夠靜靜地看著這個世界,了知它的一切,而不被它所染污;能夠真正地不被世間八法所束縛。世間八法,靜瑜之前都有講過,這些都是我們修行的前行部分。
為什麼佛號念不下去?為什麼信願不堅定?是因為我們前行的功夫做得不好。解不夠深,行就不夠透。沒有經常靜靜地思惟一下自己現在修行的境界,沒有真正建立佛法的實質性概念。能夠真正讓自己,不認為別人的讚歎勝過別人對自己的毀謗;不認為自己得到一定勝於自己失去;不認為自己享樂一定勝於自己受苦;不認為自己高貴一定勝於低微;不受任何樂觀和悲觀情緒的影響;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夠真正影響到你的內心。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不在於你讀多少經,不在於你看多少書、念多少佛號,要把佛陀的智慧學到。佛陀用二十二年來宣講《大般若經》,《般若經》實質就是一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用《金剛經》裡的話來詮釋,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果我們常常這樣觀想的話,我們就不再會受無謂的讚美,或者是無謂的批評所束縛,讚美和批評對我們都一樣。就像只是聽這個聲音,沒有什麼念頭的起伏。聽到讚美不會說多開心,聽到批評、毀辱不會說多難過,也不再執著於任何的字眼。你說的、寫的很好,我們也不會多開心;你寫的很差,寫的這個信很差,我們也不會多難過;世間一切的誘惑對我們都不具有吸引力。你真正地能夠把佛法的教義放到你的心裡,你的心打開了一隻眼睛,能夠用智慧觀照世間的一切。心不再昏沉,心不再迷惑,心不再散亂,心常常是柔軟的、彈性的、開放的,能夠包容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束縛。
我記得靜瑜在去年有一次去探望暢公的時候,老人家反覆跟靜瑜開示過一句話,說:「靜瑜妳要記得,妳能做到一切都無所謂的時候,妳就是真正地在修行上有所謂了。」老人家說的時候特別大氣,特別霸氣,說:「這個無所謂,沒什麼了不起,他罵妳無所謂,他障礙妳無所謂,他不讓妳做無所謂。妳真正學佛之後,妳的心是向內的,不是向外的。」
當佛法真正進入我們心的時候,我們會常常把功夫用來檢視自己的心,用佛陀的教誨來如實照見自己的心,來認識自己的心,認清自己的心。當我們開始認真觀察自己的心的時候,我們看到周遭發生的一切就不再害怕,也不再後悔,也不再沮喪。有的只有感恩,有的只有不斷地覺醒,不斷地思惟,你會發現你的修行是不斷往上走的。無論我們在做什麼,我們的身語意都會慢慢地越來越和佛法所相應。即便是犯了過失,自己也了然錯在哪裡,下一次怎麼樣去避免。
要知道我們學佛,佛法不是宗教,佛給出八萬四千法門,佛陀是大醫王,是眾生一切痛苦煩惱的醫生,他給的是解藥。我們通過佛陀給的解藥,解除自己的煩惱,解除自己的迷惑,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佛陀教育的本質。佛陀教育不是莊嚴的寺院,不是美妙的佛珠,不是好聽的梵樂,不是說跟隨高僧大德四處遊歷,不是說佔有多少道場資源,擁有多少義工,不是這樣的。你真正學佛會發現,佛陀是教我們怎麼樣看明白自己這個心,能夠去覺悟,能夠超越六道輪迴,超越生死,超越一切時空的概念,這一生我們就得到解脫,這是佛陀教育的本質,它沒有任何形式,沒有任何儀軌。我們打開佛陀當年的傳記就能夠看到,佛陀在世的時候,不拘泥於任何一種形式,講法自由自在,走在田邊可以給放牛娃講法,走到王宮裡可以給國王大臣講法,任何一個居士、任何一個在家人請法,都會平等、自在、隨和、隨緣去應供,去講法。這是我們的導師佛陀,他不是在寺院裡,不是在某一種儀軌形式下,都不是的。
所以我們不是盲目地追隨我們所學的佛教,我們要真正地依據自己的理性來學習,通過研習佛法,能夠發現自己的本善,自己本有的慈悲、智慧;不再掩飾自我,假裝平和友善,能夠不再被一切幻相所迷惑。一位大德曾經這樣比喻,說:當我們不再被幻相迷惑的時候,我們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們就像成年人在沙灘上,躺在那裡,看著旁邊玩沙灘的孩子,這些孩子們忙著不斷地用沙子堆造城堡,這些孩子為自己所創建的城堡著迷,為了海邊的貝殼和鏟子爭吵,被不斷拍打上岸的浪頭驚嚇,有各種各樣的歡喜和不安的情緒,但是成年人只是躺在那裡觀看著,沒有批評,也沒有指責,也沒有好惡。他不會因為城堡建得好得意,也不會因為意外地被海水沖掉而悲傷,他不再像孩子一樣糾結在這樣一個虛妄的場景裡,這就是證悟,所以當我們看我們現在的人生也是要如此。
真正佛法進到我們的心裡,我們的覺知力越來越強,我們再回頭去念佛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的念頭越來越能夠專一、專注,觀想阿彌陀佛,心不再散亂。記得偉大的瑜伽士帝洛巴給他的弟子那若巴一個令人讚歎的教授,說道:「束縛住你的,不是念頭本身,而是對念頭的執著。」這句話特別精彩,值得我們去不斷地思惟,這就是事實真相。我們切斷對念頭的執著,我們就會徹底地自在,所以真正把佛法內化到心裡,這樣的修行人是成熟的,不再幼稚,不再用佛法做門面,其實還是做的世俗的那一套,換湯不換藥。真正學佛,確實在每天的起心動念當中能夠看到自己的心,今天有沒有所覺悟,有沒有所觀照,是不是像隨著業風倒來倒去的,還是能夠全天定在這一句佛號上,沒有雜念,沒有間斷。真正建立起佛法修行的正知正見,我們在這條路上走起來就容易很多,心就會更安定、安靜、祥和,表現在外面,我們的人就更加謙卑、謙遜、平淡,更加地沒有情緒上的激動和憤怒,心境更加平和。這種平和不是說無明的平和,人說什麼都好、可以,而是真正覺照力下的平和。他的靈魂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昏沉的,是清醒的,這一點對於我們修行來講非常重要。
所以當我們能夠把佛法內化到自己心裡,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決定會放下傲慢。因為傲慢的本質是自己不安全感、不確定感,所以他會要麼傲慢、要麼自卑,把自己看得很重,但是當你真正了解到佛法的本質,不斷讓自己的心融化在佛陀的教育裡,展現在外面的身口修行當中,你的心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安全感,越來越強大,你決定不會傲慢。
所以讓佛法內化到自己的心裡很重要,不是說的那麼簡單,精進也不是說數量的多少。所謂的精進,精是專一,進是進步,進步在哪裡?不是進步在數量上,進步體現在我們的心越來越開悟,越來越明白。通過自己心的明瞭,展現在外面能夠跟周遭的一切越來越和諧,越來越安穩,沒有任何對立,自己跟自己沒有對立;自己跟他人也沒有對立;自己跟宇宙萬物都不再對立,完全地融為一體。一體的感覺能夠徹底地放下我,放下我之後,這個時候你就真正地把這句佛號能念明白,真正地明白佛陀的教誨是什麼。
所以精進自己要明白是什麼意思,不要圖數量,我讀了多少部經,念了多少句佛號。當然它很重要,因為由數量可以轉變——量變可以到質變,但是它不是最重要的。對於佛法來講,學佛最重要的是解脫,不是說你不執著世間,又執著出世間了。兩面都不執著,世間和出世間都要放下,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所以這都取決於自己的這種發大心之後,在彌陀本願的加持下,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下,自己能夠真正地看清楚事實的真相,不發心很難得加持,很難能夠在修法上真正地得到法的正知正見,所以人要發大心。發大心真正實修之後,我們對自心的清淨來講,提升得就很快,這是我們要明白的道理。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讓佛法走入自己的心」。學佛不是學形式,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把佛陀的教誨真正地放到自己的心裡。能讓自己的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概念,超越一切二元的分別。
所謂「二元」就是對立,譬如說善與惡、美與醜、好與壞、大與小。能夠把佛陀的教誨,真正地由自己的心,通過自己的身、口展現在外面。你的一言一行,你的舉止形態,你所散發的人格魅力,能夠看到佛陀的教誨確實在你的心裡盛開了。你的心就像一朵蓮花一樣,能在這個五濁惡世,能在淤泥當中出污泥而不染;能夠靜靜地看著這個世界,了知它的一切,而不被它所染污;能夠真正地不被世間八法所束縛。世間八法,靜瑜之前都有講過,這些都是我們修行的前行部分。
為什麼佛號念不下去?為什麼信願不堅定?是因為我們前行的功夫做得不好。解不夠深,行就不夠透。沒有經常靜靜地思惟一下自己現在修行的境界,沒有真正建立佛法的實質性概念。能夠真正讓自己,不認為別人的讚歎勝過別人對自己的毀謗;不認為自己得到一定勝於自己失去;不認為自己享樂一定勝於自己受苦;不認為自己高貴一定勝於低微;不受任何樂觀和悲觀情緒的影響;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夠真正影響到你的內心。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不在於你讀多少經,不在於你看多少書、念多少佛號,要把佛陀的智慧學到。佛陀用二十二年來宣講《大般若經》,《般若經》實質就是一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用《金剛經》裡的話來詮釋,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果我們常常這樣觀想的話,我們就不再會受無謂的讚美,或者是無謂的批評所束縛,讚美和批評對我們都一樣。就像只是聽這個聲音,沒有什麼念頭的起伏。聽到讚美不會說多開心,聽到批評、毀辱不會說多難過,也不再執著於任何的字眼。你說的、寫的很好,我們也不會多開心;你寫的很差,寫的這個信很差,我們也不會多難過;世間一切的誘惑對我們都不具有吸引力。你真正地能夠把佛法的教義放到你的心裡,你的心打開了一隻眼睛,能夠用智慧觀照世間的一切。心不再昏沉,心不再迷惑,心不再散亂,心常常是柔軟的、彈性的、開放的,能夠包容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束縛。
我記得靜瑜在去年有一次去探望暢公的時候,老人家反覆跟靜瑜開示過一句話,說:「靜瑜妳要記得,妳能做到一切都無所謂的時候,妳就是真正地在修行上有所謂了。」老人家說的時候特別大氣,特別霸氣,說:「這個無所謂,沒什麼了不起,他罵妳無所謂,他障礙妳無所謂,他不讓妳做無所謂。妳真正學佛之後,妳的心是向內的,不是向外的。」
當佛法真正進入我們心的時候,我們會常常把功夫用來檢視自己的心,用佛陀的教誨來如實照見自己的心,來認識自己的心,認清自己的心。當我們開始認真觀察自己的心的時候,我們看到周遭發生的一切就不再害怕,也不再後悔,也不再沮喪。有的只有感恩,有的只有不斷地覺醒,不斷地思惟,你會發現你的修行是不斷往上走的。無論我們在做什麼,我們的身語意都會慢慢地越來越和佛法所相應。即便是犯了過失,自己也了然錯在哪裡,下一次怎麼樣去避免。
要知道我們學佛,佛法不是宗教,佛給出八萬四千法門,佛陀是大醫王,是眾生一切痛苦煩惱的醫生,他給的是解藥。我們通過佛陀給的解藥,解除自己的煩惱,解除自己的迷惑,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佛陀教育的本質。佛陀教育不是莊嚴的寺院,不是美妙的佛珠,不是好聽的梵樂,不是說跟隨高僧大德四處遊歷,不是說佔有多少道場資源,擁有多少義工,不是這樣的。你真正學佛會發現,佛陀是教我們怎麼樣看明白自己這個心,能夠去覺悟,能夠超越六道輪迴,超越生死,超越一切時空的概念,這一生我們就得到解脫,這是佛陀教育的本質,它沒有任何形式,沒有任何儀軌。我們打開佛陀當年的傳記就能夠看到,佛陀在世的時候,不拘泥於任何一種形式,講法自由自在,走在田邊可以給放牛娃講法,走到王宮裡可以給國王大臣講法,任何一個居士、任何一個在家人請法,都會平等、自在、隨和、隨緣去應供,去講法。這是我們的導師佛陀,他不是在寺院裡,不是在某一種儀軌形式下,都不是的。
所以我們不是盲目地追隨我們所學的佛教,我們要真正地依據自己的理性來學習,通過研習佛法,能夠發現自己的本善,自己本有的慈悲、智慧;不再掩飾自我,假裝平和友善,能夠不再被一切幻相所迷惑。一位大德曾經這樣比喻,說:當我們不再被幻相迷惑的時候,我們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們就像成年人在沙灘上,躺在那裡,看著旁邊玩沙灘的孩子,這些孩子們忙著不斷地用沙子堆造城堡,這些孩子為自己所創建的城堡著迷,為了海邊的貝殼和鏟子爭吵,被不斷拍打上岸的浪頭驚嚇,有各種各樣的歡喜和不安的情緒,但是成年人只是躺在那裡觀看著,沒有批評,也沒有指責,也沒有好惡。他不會因為城堡建得好得意,也不會因為意外地被海水沖掉而悲傷,他不再像孩子一樣糾結在這樣一個虛妄的場景裡,這就是證悟,所以當我們看我們現在的人生也是要如此。
真正佛法進到我們的心裡,我們的覺知力越來越強,我們再回頭去念佛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的念頭越來越能夠專一、專注,觀想阿彌陀佛,心不再散亂。記得偉大的瑜伽士帝洛巴給他的弟子那若巴一個令人讚歎的教授,說道:「束縛住你的,不是念頭本身,而是對念頭的執著。」這句話特別精彩,值得我們去不斷地思惟,這就是事實真相。我們切斷對念頭的執著,我們就會徹底地自在,所以真正把佛法內化到心裡,這樣的修行人是成熟的,不再幼稚,不再用佛法做門面,其實還是做的世俗的那一套,換湯不換藥。真正學佛,確實在每天的起心動念當中能夠看到自己的心,今天有沒有所覺悟,有沒有所觀照,是不是像隨著業風倒來倒去的,還是能夠全天定在這一句佛號上,沒有雜念,沒有間斷。真正建立起佛法修行的正知正見,我們在這條路上走起來就容易很多,心就會更安定、安靜、祥和,表現在外面,我們的人就更加謙卑、謙遜、平淡,更加地沒有情緒上的激動和憤怒,心境更加平和。這種平和不是說無明的平和,人說什麼都好、可以,而是真正覺照力下的平和。他的靈魂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昏沉的,是清醒的,這一點對於我們修行來講非常重要。
所以當我們能夠把佛法內化到自己心裡,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決定會放下傲慢。因為傲慢的本質是自己不安全感、不確定感,所以他會要麼傲慢、要麼自卑,把自己看得很重,但是當你真正了解到佛法的本質,不斷讓自己的心融化在佛陀的教育裡,展現在外面的身口修行當中,你的心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安全感,越來越強大,你決定不會傲慢。
所以讓佛法內化到自己的心裡很重要,不是說的那麼簡單,精進也不是說數量的多少。所謂的精進,精是專一,進是進步,進步在哪裡?不是進步在數量上,進步體現在我們的心越來越開悟,越來越明白。通過自己心的明瞭,展現在外面能夠跟周遭的一切越來越和諧,越來越安穩,沒有任何對立,自己跟自己沒有對立;自己跟他人也沒有對立;自己跟宇宙萬物都不再對立,完全地融為一體。一體的感覺能夠徹底地放下我,放下我之後,這個時候你就真正地把這句佛號能念明白,真正地明白佛陀的教誨是什麼。
所以精進自己要明白是什麼意思,不要圖數量,我讀了多少部經,念了多少句佛號。當然它很重要,因為由數量可以轉變——量變可以到質變,但是它不是最重要的。對於佛法來講,學佛最重要的是解脫,不是說你不執著世間,又執著出世間了。兩面都不執著,世間和出世間都要放下,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所以這都取決於自己的這種發大心之後,在彌陀本願的加持下,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下,自己能夠真正地看清楚事實的真相,不發心很難得加持,很難能夠在修法上真正地得到法的正知正見,所以人要發大心。發大心真正實修之後,我們對自心的清淨來講,提升得就很快,這是我們要明白的道理。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