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警覺修行中的怠惰40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今天來分享「什麼是修行當中的怠惰」。
佛陀描述的怠惰——懈怠和懶惰,有三種情況。這三種情況,我們自己要有一個很清醒的認識。你認識清楚了,如果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每天的日常修行當中,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會有警覺性。
第一種怠惰就是我們都知道的,自己懶惰的心、懈怠的心很強烈,不想去做任何事情,提不起精進的動力。每天早晨寧願在床上多待半個小時,也不願意早起做早課;每天晚上寧願看電視、聊天到半夜,也提不起做晚課的興趣;聽經會昏沉;做法會,自己也是隨隨便便。這種怠惰說明我們很粗的業障。只有發很勇猛的誓願、很決定的信心、很堅定的這樣的力量,才能夠幫我們扭轉,最好的是能夠善友為依,一個人很難。
我們遇到佛法不容易,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一生的生命是很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當中,虛度每一天都是對生命的浪費。就像我們常念的偈子,我們提起修行的心,要「如救頭然」,「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生命每流逝一天、自己荒廢一天,就應該感到惶恐不安,就應該反省這一天怎麼又虛度過去了。所以這第一種怠惰是我們很粗重的一種煩惱,要能夠以很強的警覺心意識到,來改正它。
第二種怠惰是有很大的懷疑心。對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常常會想自己根本就沒有辦法完成定課,沒有辦法完成讀滿三千部《無量壽經》,沒有辦法完成十萬大拜,沒有辦法在困境當中保持不瞋恨,保持慷慨,自己做不到,自己太愚癡,業障太重。自己總是給自己貼各種標籤: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願意發火的人,我一直以來都是做事半途而廢的人,我一直以來做事情總是不成功……。這些負面的標籤讓自己抬不起頭來,壓力很大。
我們要學會放下自己給自己貼這些負面的標籤;要給自己的心裡充進去正面的營養、正面的能量;要懂得清潔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心保持乾淨,保持平和,從這些疑惑混亂當中脫離出來。不要把自己裝到這種疑惑的小匣子裡,而沒有辦法勇猛奮進。要知道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不一樣,聖賢和凡庸只是一念之差。當你勇敢地跨出來,你相信自己可以,你就能夠做到。你的正能量越足,你自己的信心就越足。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不要給自己貼這些負能量的標籤。放下過去,展望未來,抓住當下,當下就做,今天就做,明天再堅持。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當你成功的體驗越來越多的時候,你的信心和能量就越來越強。所以不要被自己的迷惑困擾住,這種迷惑的心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貪瞋癡慢疑確實是五毒。
像第一種就是被貪障所障住了,貪於世間的這種享樂、安逸,提不起精進修行的腳步。第二種怠惰就是被疑障障住了,自己困在疑網裡不得出離。多聽正面的話,如果身邊有人也是經常給你下這種標籤的話——說你很傲慢、說你很差勁、說你很不行,除非他是你的老師,能指導你的修行,如果身邊是這樣的朋友的話,就遠離他,不要跟這樣的朋友在一起,你會被他害掉,你的心慢慢地自己就動搖了,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反過來,要跟那些能夠鼓勵你的、能夠安撫你的、能夠提升你的、能夠不斷地帶動你前進的這樣的正能量的朋友往前走。當然我們自己也要做這樣的人,我們自己成為這樣的黑暗當中的一束光明的話,你就能夠幫助很多人也亮起來,亮的人越多,這種疑惑的障礙當然就會越來越少。要相信自己本具的佛性,相信自己本來是佛。
第三種怠惰是最容易讓我們迷失的,它就是整天忙碌於世俗的事物。我們保持這種忙碌,填滿空閒的時間,甚至以為這種忙碌是一種美德,但實際上,它只是另外一種逃避的方式。
我們甚至沒有任何空閒的時間去坐下來一分鐘。這也是靜瑜看到很多同學修行的狀況:忙於辦各種法會,忙於跑各個道場,忙於做各種世俗的事情,不喜歡安靜。無論是外在的安靜還是內在的靜默都會讓他擔憂,讓他不安。他總是希望自己後面有不同的背景噪音,時時刻刻地響起,沒有辦法能夠放下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安靜地坐下來,哪怕念十分鐘佛號。
不停地忙碌、不停地做事,也是一種對修行的怠惰。甚至很多人,他的問題在於他把忙碌的時間放在所謂的為弘法利生的事業上,把做弘法利生的事和他自己的身分認同連接到一起。認為做得越多,他作為一個菩薩的身分、作為一個修行者的身分,這種認同度就更強,變成了一個佛門當中的工作狂。
所謂為佛法工作,看似好像非常美善,看似好像是在做很好的事情,看似好像能夠利益眾人。但實際上,當他的身與心分離的時候,他的心失去了寧靜、祥和,失去了戒定慧的修學,他身的忙碌,只是無謂的忙碌,並不能夠真正利益他人,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重點。
我們用很多弘法的活動填滿自己的生活,在這種生活、活動當中,當然別人看似很好,可是自己要非常小心謹慎,它是不是成為我們對修行的另外一種逃避,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很好地面對自己,明白自己的心能夠跟上自己的身,身心是否同步走在覺悟的路上,心是不是在打開的覺醒狀態,能夠明白當下的每一個動作。如果我們做什麼都是漫不經心的,都是忙忙碌碌的,你的心都是散亂不堪的,這種工作毫無意義,我們沒有走在修行的路上。我們以這種所謂的忙碌,逃避我們本有的應該的修行。
所以我們應該既有活躍的活動,也要有靜思的活動,就如同我們人有呼氣、有吸氣一樣。呼吸是相同、相伴而來的,白天有活動,晚上就要有休息,動靜是要結合的。所以我們需要有時間和自己單獨共處,讓自己的心真正集中,真正安靜下來,最好是在清晨,早上早一點起來。隨著我們精進力量的加強,我們早起越來越不困難。
靜瑜每天的早課是三點左右開始,到五點多結束,休息一下,然後再打坐、禪修念佛二十分鐘到四十分鐘。晚上我們也是每天靜坐二十分鐘,念佛,聽《西方發願文》,不要太晚就寢,十一點之前,要保證就寢,這樣清晨起床就相對能夠神清氣爽。晚上入睡前,把手機都要關掉;早晨也是如此,不要讓手機這些磁場干擾到自己。自己在家裡如果有條件,最好能夠有這樣一個做早晚課的地方,比較安靜。
我們明白這三種修行當中出現的怠惰,自己就知道如何把修行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的生活真正帶入修行,一定要有一些犧牲,我們不會像以前那樣再無謂地逛街,無謂地打麻將,無謂地看電視,無謂地聊天,而是放在對佛法的聞思修上;放在跟善友,真正有意義的溝通分享上;放在自己能夠靜默地打坐、念佛禪修當中。
隨著我們越來越歡喜地做修行這件事情,我們修行的時間也會自然而然開始延長。而修行所帶來的真正的法喜、真正的意義,能夠對我們一整天的生活都帶來影響。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修行之道,改變我們生活當中很多的情境,能夠讓我們遇見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在當下變成我們修行的一部分。在這裡學習如何開啟我們的自心,學習如何在這裡行布施、學持戒、修忍辱、修禪定、修精進和智慧,菩薩六度圓滿地在生活當中體現和打開。我們變得越來越處於當下,而能夠在喧鬧、躁動的環境當中,很快讓心安靜當中,讓心能夠變得集中、專注,能夠在任何的境界當中,給予自己內心一塊空間,能夠很智慧地觀照到外面的境界和內在生命的連接,體驗到外面整個的幻境是如何變幻的。
所以這三種怠惰我們要很清楚,在生活當中保持警覺,讓修行變得更加有意義,越來越體會修行的真諦,真正在這裡落實阿彌陀佛的每一聲佛號、阿彌陀佛的每一句教導,我們整個的生活就變成了彌陀的生活。你在拜《淨修捷要》的時候,好好聽一下那裡的每一句話語,隨著我們的觀想,它似乎慢慢地就變成我們現在的生活,非常不可思議。
好,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佛陀描述的怠惰——懈怠和懶惰,有三種情況。這三種情況,我們自己要有一個很清醒的認識。你認識清楚了,如果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每天的日常修行當中,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會有警覺性。
第一種怠惰就是我們都知道的,自己懶惰的心、懈怠的心很強烈,不想去做任何事情,提不起精進的動力。每天早晨寧願在床上多待半個小時,也不願意早起做早課;每天晚上寧願看電視、聊天到半夜,也提不起做晚課的興趣;聽經會昏沉;做法會,自己也是隨隨便便。這種怠惰說明我們很粗的業障。只有發很勇猛的誓願、很決定的信心、很堅定的這樣的力量,才能夠幫我們扭轉,最好的是能夠善友為依,一個人很難。
我們遇到佛法不容易,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一生的生命是很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當中,虛度每一天都是對生命的浪費。就像我們常念的偈子,我們提起修行的心,要「如救頭然」,「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生命每流逝一天、自己荒廢一天,就應該感到惶恐不安,就應該反省這一天怎麼又虛度過去了。所以這第一種怠惰是我們很粗重的一種煩惱,要能夠以很強的警覺心意識到,來改正它。
第二種怠惰是有很大的懷疑心。對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常常會想自己根本就沒有辦法完成定課,沒有辦法完成讀滿三千部《無量壽經》,沒有辦法完成十萬大拜,沒有辦法在困境當中保持不瞋恨,保持慷慨,自己做不到,自己太愚癡,業障太重。自己總是給自己貼各種標籤: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願意發火的人,我一直以來都是做事半途而廢的人,我一直以來做事情總是不成功……。這些負面的標籤讓自己抬不起頭來,壓力很大。
我們要學會放下自己給自己貼這些負面的標籤;要給自己的心裡充進去正面的營養、正面的能量;要懂得清潔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心保持乾淨,保持平和,從這些疑惑混亂當中脫離出來。不要把自己裝到這種疑惑的小匣子裡,而沒有辦法勇猛奮進。要知道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不一樣,聖賢和凡庸只是一念之差。當你勇敢地跨出來,你相信自己可以,你就能夠做到。你的正能量越足,你自己的信心就越足。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不要給自己貼這些負能量的標籤。放下過去,展望未來,抓住當下,當下就做,今天就做,明天再堅持。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當你成功的體驗越來越多的時候,你的信心和能量就越來越強。所以不要被自己的迷惑困擾住,這種迷惑的心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貪瞋癡慢疑確實是五毒。
像第一種就是被貪障所障住了,貪於世間的這種享樂、安逸,提不起精進修行的腳步。第二種怠惰就是被疑障障住了,自己困在疑網裡不得出離。多聽正面的話,如果身邊有人也是經常給你下這種標籤的話——說你很傲慢、說你很差勁、說你很不行,除非他是你的老師,能指導你的修行,如果身邊是這樣的朋友的話,就遠離他,不要跟這樣的朋友在一起,你會被他害掉,你的心慢慢地自己就動搖了,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反過來,要跟那些能夠鼓勵你的、能夠安撫你的、能夠提升你的、能夠不斷地帶動你前進的這樣的正能量的朋友往前走。當然我們自己也要做這樣的人,我們自己成為這樣的黑暗當中的一束光明的話,你就能夠幫助很多人也亮起來,亮的人越多,這種疑惑的障礙當然就會越來越少。要相信自己本具的佛性,相信自己本來是佛。
第三種怠惰是最容易讓我們迷失的,它就是整天忙碌於世俗的事物。我們保持這種忙碌,填滿空閒的時間,甚至以為這種忙碌是一種美德,但實際上,它只是另外一種逃避的方式。
我們甚至沒有任何空閒的時間去坐下來一分鐘。這也是靜瑜看到很多同學修行的狀況:忙於辦各種法會,忙於跑各個道場,忙於做各種世俗的事情,不喜歡安靜。無論是外在的安靜還是內在的靜默都會讓他擔憂,讓他不安。他總是希望自己後面有不同的背景噪音,時時刻刻地響起,沒有辦法能夠放下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安靜地坐下來,哪怕念十分鐘佛號。
不停地忙碌、不停地做事,也是一種對修行的怠惰。甚至很多人,他的問題在於他把忙碌的時間放在所謂的為弘法利生的事業上,把做弘法利生的事和他自己的身分認同連接到一起。認為做得越多,他作為一個菩薩的身分、作為一個修行者的身分,這種認同度就更強,變成了一個佛門當中的工作狂。
所謂為佛法工作,看似好像非常美善,看似好像是在做很好的事情,看似好像能夠利益眾人。但實際上,當他的身與心分離的時候,他的心失去了寧靜、祥和,失去了戒定慧的修學,他身的忙碌,只是無謂的忙碌,並不能夠真正利益他人,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重點。
我們用很多弘法的活動填滿自己的生活,在這種生活、活動當中,當然別人看似很好,可是自己要非常小心謹慎,它是不是成為我們對修行的另外一種逃避,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很好地面對自己,明白自己的心能夠跟上自己的身,身心是否同步走在覺悟的路上,心是不是在打開的覺醒狀態,能夠明白當下的每一個動作。如果我們做什麼都是漫不經心的,都是忙忙碌碌的,你的心都是散亂不堪的,這種工作毫無意義,我們沒有走在修行的路上。我們以這種所謂的忙碌,逃避我們本有的應該的修行。
所以我們應該既有活躍的活動,也要有靜思的活動,就如同我們人有呼氣、有吸氣一樣。呼吸是相同、相伴而來的,白天有活動,晚上就要有休息,動靜是要結合的。所以我們需要有時間和自己單獨共處,讓自己的心真正集中,真正安靜下來,最好是在清晨,早上早一點起來。隨著我們精進力量的加強,我們早起越來越不困難。
靜瑜每天的早課是三點左右開始,到五點多結束,休息一下,然後再打坐、禪修念佛二十分鐘到四十分鐘。晚上我們也是每天靜坐二十分鐘,念佛,聽《西方發願文》,不要太晚就寢,十一點之前,要保證就寢,這樣清晨起床就相對能夠神清氣爽。晚上入睡前,把手機都要關掉;早晨也是如此,不要讓手機這些磁場干擾到自己。自己在家裡如果有條件,最好能夠有這樣一個做早晚課的地方,比較安靜。
我們明白這三種修行當中出現的怠惰,自己就知道如何把修行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的生活真正帶入修行,一定要有一些犧牲,我們不會像以前那樣再無謂地逛街,無謂地打麻將,無謂地看電視,無謂地聊天,而是放在對佛法的聞思修上;放在跟善友,真正有意義的溝通分享上;放在自己能夠靜默地打坐、念佛禪修當中。
隨著我們越來越歡喜地做修行這件事情,我們修行的時間也會自然而然開始延長。而修行所帶來的真正的法喜、真正的意義,能夠對我們一整天的生活都帶來影響。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修行之道,改變我們生活當中很多的情境,能夠讓我們遇見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在當下變成我們修行的一部分。在這裡學習如何開啟我們的自心,學習如何在這裡行布施、學持戒、修忍辱、修禪定、修精進和智慧,菩薩六度圓滿地在生活當中體現和打開。我們變得越來越處於當下,而能夠在喧鬧、躁動的環境當中,很快讓心安靜當中,讓心能夠變得集中、專注,能夠在任何的境界當中,給予自己內心一塊空間,能夠很智慧地觀照到外面的境界和內在生命的連接,體驗到外面整個的幻境是如何變幻的。
所以這三種怠惰我們要很清楚,在生活當中保持警覺,讓修行變得更加有意義,越來越體會修行的真諦,真正在這裡落實阿彌陀佛的每一聲佛號、阿彌陀佛的每一句教導,我們整個的生活就變成了彌陀的生活。你在拜《淨修捷要》的時候,好好聽一下那裡的每一句話語,隨著我們的觀想,它似乎慢慢地就變成我們現在的生活,非常不可思議。
好,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