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認識自己的虔敬心28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分享的話題是「如何認識自己的虔敬心」,尤其是對跟隨學習的善知識,譬如說自己的師父、老師,應該怎麼樣去看待自己的心。
因為我們的心主導我們所有的行持,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的所作所為,由我們的心力所發出來的。所以在修行這條路上,講的最多的,就是如何生起對三寶虔誠恭敬的心,對自己所追隨的善知識虔誠恭敬的心,對自己所修學的法門生起虔誠恭敬心。如果沒有這種虔敬心,我們所學的、所修的、所做的,可能因為含著很多虛偽的、巧詐的成分在裡面,而使我們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一個真正對自己修行負責任的修行者,一定會很認真地學習什麼是虔敬心,怎麼樣去看待自己具有多少虔敬心,怎麼樣去提升自己的虔敬心。虔敬心就是自己修行路上最富有的一筆聖財,沒有這筆財富,沒有這個資糧,你沒有辦法到達修行的彼岸。
我們淨土宗的同學,很多都是在反覆地掛在嘴邊,說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但是這些概念性的名詞,並不能把我們那種真誠的心表現在外面,或者是我們自以為我們所做的是真誠的、清淨的、平等的、慈悲的,但實際上並不然。如果不把這些概念給它具體化到我們實際的行持,不把這種佛法的概念融化到我們的心裡,轉成我們實際的行為,我們的修行完全是口頭上的,沒有任何意義。口上說得很好聽,但實際落實到行為上,並沒有真正展現出來。
靜瑜今天在讀一段高僧開示的時候,特別有感悟,覺得這段話說得特別好,也特別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他說:當你在修持上越深入,你就會發現,真正的虔敬心是能夠覺知無常,是具有出離心,是對一切有情眾生的大悲心;虔敬心和緣起的經驗無二無別,最重要的就是當你具有虔敬心的那一剎那,你就具有真實的見地,而對空性的覺知也就現前。
這段話,靜瑜今天下午反反覆覆看了很久,覺得說得特別特別好。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虔敬心,不是表現在我們對師父做了多少供養,說多少好聽的話,或者是自以為我們的鞠躬、我們的頂禮多到位,並不是這樣的。因為這些年走下來,靜瑜看到身邊很多同學,在修行路上費了很大心力,但是沒有真正能夠了知到,修行是究竟的解脫,是擺脫一切的煩惱,是真實的證悟,所以修行得不到真實的利益。這段話就讓我們明白,當我們在這條修行路上越深入,或者是你念佛念得越深入,聽經聞法、聞思修越深入,你就知道這世間一切無常無我,一切事物你都沒有辦法去把握,確實是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常常作這種思惟,我們的心就越來越平靜,越來越能放下,不再執著任何事情。
當你不再執著這一生,不再執著這一生的事業、這一生的財富、這一生的家人、這一生的地位、這一生的名聲,這一生的所有的事情,你都不再執著的時候,你才開始真正是一個真實的修行人。你知道一切都是無常,你不再執著世間的一切,你就具有出離心了。當你具有出離心的時候,你會有一種非常自由自在的感覺,你不會被一切所束縛。讚歎、表揚不能讓你的心動,毀辱、批評也不能讓你的心生煩惱;得到的時候不會生歡喜,失去的時候也不會讓你感覺到很難過;苦的時候你不覺得苦,樂的時候你也不以為是樂;你的心永遠是平靜的,安住在一句佛號當中。這個時候真實的修行功德就能生起來,所以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當我們也不再執著自己所有的目的,放下自己的見地,能夠以一種開放的胸懷去對待世間的一切,在究竟了義上,確實能做到「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才能真正對眾生生起真實的慈悲心,才能生起真實的菩提心。
當我們放下一切執著的時候,我們的正知正見就生起來了;反之,當我們自我的執著生起哪怕一剎那、一點點,我們的正見就喪失了。所以這裡說:「當你擁有真實虔敬心的一剎那,你就會擁有真實的見地,你對空性的覺知就會現前。」
這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常常要提醒自己的,佛號確實要念,聲聲佛號都是喚醒自己的本性,都是讓我們回歸彌陀的真實願海。但是為什麼我們念佛不能夠擺脫煩惱,還有很多對立分別,還有嚴重的執著,不學佛還好,學佛之後執著更嚴重,這就是自己在見地上沒有真實的見地。
真實的見地來源於自己真實的修行,要肯面對一個真實的自己。當境界現前的時候,要肯真修,要肯真放下,要放下抱怨,放下忿恨,放下煩惱,放下一個舊的自我,你就能夠以開放的胸懷了知佛陀講的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們明白這一點之後,我們在修行上就會有一顆越來越堅忍的心,有一種越來越急迫的感覺。這一生就是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的最後一世,這一世就圓滿我們的成佛,圓滿我們的解脫,所以自己會有一種緊張感。
「虔敬心」很多會體現在我們對三寶的尊重,對自己所修學法門的尊重,對自己所跟隨的善知識的尊重。跟隨善知識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要離得太近,也不要離得太遠,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如果我們離得太近,就跟在一堆篝火旁邊一樣,會燒到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往往自己心裡的分別執著很多。當你真正來到善知識身邊,你會用你的有色眼鏡,用你的分別執著來看待善知識,你對善知識的敬仰和崇拜就不會維繫很久,慢慢地自己就失去了虔敬心。所以能真正在善知識身邊長久待下去的,一定是有很深的緣分,加上分別執著都比較輕,妄念比較少。保持一個健康的距離,不太遠也不太近,無論是地理上、情感上都應該如此。
當我們能夠這樣做的時候,我們要護持好自己那分虔敬心。追隨善知識最重要的是在法上追隨,善知識是我們心靈的導師,是引領我們這一生證悟的一個嚮導。你跟隨他,你會生起信心,會有一種榜樣的力量。所以你願意拿出時間來聽經聞法,願意模仿善知識的言行,轉化到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在這條路上,大家隨著修行的深入會越來越明白,虔敬心很不容易。在祖師高僧當中,它有這樣的一個劃分,虔敬心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啟發的虔敬心」。我們聽聞善知識的講法,感覺很有道理,被他所吸引,對我們的心靈帶來啟迪,生起了一絲一毫的虔敬心,這是最初級的。隨之而來的是「渴求的虔敬心」。我們越來越被吸引,我們也願意去培養自己具有善知識那種品質的欲望,就像蜜蜂渴求花蕊一樣,渴求法的滋潤。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狀態,讓自己的心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少煩惱,這比第一層就深入了一些。第三個是「信任的虔敬心」。隨著你修行的深入,你積聚的福德慢慢地有一些轉化為功德,開始生起對三寶無上的、真實的這樣一個嚮往心;能夠對善知識的教法,不斷具足越來越莊嚴的信心;對善知識本人,你也願奉獻出自己的身語意,去追隨他這一世,乃至生生世世跟隨他修學,這是真實、信任的虔敬心。最高階的就是最後「不退轉的虔敬心」。經由多年聞思修的修學,對佛法真實的見地和修行產生強大的信心,用這種強大的信念和決斷心,不斷邁向修行的法道,產生了毫不退轉的這種虔敬心。任何人在你面前對善知識的攻擊,對你所追隨師父的這種誹謗,你都不會動搖,這是不退轉的虔敬心。
所以我們自己也要好好看看,自己是在哪一種。可能很多都是在第一種和第二種,要不斷地去培養、去提升,就像我們孕育菜圃裡的小花苗一樣,要去呵護它。最好的呵護就是法的滋潤,多聽善知識講法,多思惟善知識講法,能夠把這個法融化到生活當中,產生修行的動力,產生真實的法喜和真實的自己的見地。把善知識的見地轉為自己的見地,善知識修行的法轉為自己的法,慢慢地你跟善知識在法上融合為一體,你才會有真正的虔敬心,所以自己要明白這一點。
虔敬心非常重要。我們能看到善知識的不斷提升、不斷成長,就意味著自己也在不斷成長。自己不必攀比,不必去攀比為什麼我沒有達到善知識那個程度。每個人修行的緣起都不一樣,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位次,對自己來說都是一種解脫。當你最後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全部都是阿惟越致菩薩。極樂世界從凡聖同居土,到實報莊嚴土,到常寂光土,雖然往生的階段、自己修行的品位都不一樣,各人都不一樣,但是最後成就都是一樣的,都是究竟圓滿成就。
所以在這一點上自己要具足很強的信心,能夠真實地把握住自己目前修行的動態,這就是一件很值得慶幸的事情。我相信,隨著大家不斷修行的深入,我們的虔敬心會越來越純淨,越來越顯現出來,尤其是對自己這條路上走過來,自己會明白到底是用什麼樣的心再走下去。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分享的話題是「如何認識自己的虔敬心」,尤其是對跟隨學習的善知識,譬如說自己的師父、老師,應該怎麼樣去看待自己的心。
因為我們的心主導我們所有的行持,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的所作所為,由我們的心力所發出來的。所以在修行這條路上,講的最多的,就是如何生起對三寶虔誠恭敬的心,對自己所追隨的善知識虔誠恭敬的心,對自己所修學的法門生起虔誠恭敬心。如果沒有這種虔敬心,我們所學的、所修的、所做的,可能因為含著很多虛偽的、巧詐的成分在裡面,而使我們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一個真正對自己修行負責任的修行者,一定會很認真地學習什麼是虔敬心,怎麼樣去看待自己具有多少虔敬心,怎麼樣去提升自己的虔敬心。虔敬心就是自己修行路上最富有的一筆聖財,沒有這筆財富,沒有這個資糧,你沒有辦法到達修行的彼岸。
我們淨土宗的同學,很多都是在反覆地掛在嘴邊,說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但是這些概念性的名詞,並不能把我們那種真誠的心表現在外面,或者是我們自以為我們所做的是真誠的、清淨的、平等的、慈悲的,但實際上並不然。如果不把這些概念給它具體化到我們實際的行持,不把這種佛法的概念融化到我們的心裡,轉成我們實際的行為,我們的修行完全是口頭上的,沒有任何意義。口上說得很好聽,但實際落實到行為上,並沒有真正展現出來。
靜瑜今天在讀一段高僧開示的時候,特別有感悟,覺得這段話說得特別好,也特別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他說:當你在修持上越深入,你就會發現,真正的虔敬心是能夠覺知無常,是具有出離心,是對一切有情眾生的大悲心;虔敬心和緣起的經驗無二無別,最重要的就是當你具有虔敬心的那一剎那,你就具有真實的見地,而對空性的覺知也就現前。
這段話,靜瑜今天下午反反覆覆看了很久,覺得說得特別特別好。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虔敬心,不是表現在我們對師父做了多少供養,說多少好聽的話,或者是自以為我們的鞠躬、我們的頂禮多到位,並不是這樣的。因為這些年走下來,靜瑜看到身邊很多同學,在修行路上費了很大心力,但是沒有真正能夠了知到,修行是究竟的解脫,是擺脫一切的煩惱,是真實的證悟,所以修行得不到真實的利益。這段話就讓我們明白,當我們在這條修行路上越深入,或者是你念佛念得越深入,聽經聞法、聞思修越深入,你就知道這世間一切無常無我,一切事物你都沒有辦法去把握,確實是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常常作這種思惟,我們的心就越來越平靜,越來越能放下,不再執著任何事情。
當你不再執著這一生,不再執著這一生的事業、這一生的財富、這一生的家人、這一生的地位、這一生的名聲,這一生的所有的事情,你都不再執著的時候,你才開始真正是一個真實的修行人。你知道一切都是無常,你不再執著世間的一切,你就具有出離心了。當你具有出離心的時候,你會有一種非常自由自在的感覺,你不會被一切所束縛。讚歎、表揚不能讓你的心動,毀辱、批評也不能讓你的心生煩惱;得到的時候不會生歡喜,失去的時候也不會讓你感覺到很難過;苦的時候你不覺得苦,樂的時候你也不以為是樂;你的心永遠是平靜的,安住在一句佛號當中。這個時候真實的修行功德就能生起來,所以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當我們也不再執著自己所有的目的,放下自己的見地,能夠以一種開放的胸懷去對待世間的一切,在究竟了義上,確實能做到「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才能真正對眾生生起真實的慈悲心,才能生起真實的菩提心。
當我們放下一切執著的時候,我們的正知正見就生起來了;反之,當我們自我的執著生起哪怕一剎那、一點點,我們的正見就喪失了。所以這裡說:「當你擁有真實虔敬心的一剎那,你就會擁有真實的見地,你對空性的覺知就會現前。」
這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常常要提醒自己的,佛號確實要念,聲聲佛號都是喚醒自己的本性,都是讓我們回歸彌陀的真實願海。但是為什麼我們念佛不能夠擺脫煩惱,還有很多對立分別,還有嚴重的執著,不學佛還好,學佛之後執著更嚴重,這就是自己在見地上沒有真實的見地。
真實的見地來源於自己真實的修行,要肯面對一個真實的自己。當境界現前的時候,要肯真修,要肯真放下,要放下抱怨,放下忿恨,放下煩惱,放下一個舊的自我,你就能夠以開放的胸懷了知佛陀講的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們明白這一點之後,我們在修行上就會有一顆越來越堅忍的心,有一種越來越急迫的感覺。這一生就是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的最後一世,這一世就圓滿我們的成佛,圓滿我們的解脫,所以自己會有一種緊張感。
「虔敬心」很多會體現在我們對三寶的尊重,對自己所修學法門的尊重,對自己所跟隨的善知識的尊重。跟隨善知識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要離得太近,也不要離得太遠,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如果我們離得太近,就跟在一堆篝火旁邊一樣,會燒到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往往自己心裡的分別執著很多。當你真正來到善知識身邊,你會用你的有色眼鏡,用你的分別執著來看待善知識,你對善知識的敬仰和崇拜就不會維繫很久,慢慢地自己就失去了虔敬心。所以能真正在善知識身邊長久待下去的,一定是有很深的緣分,加上分別執著都比較輕,妄念比較少。保持一個健康的距離,不太遠也不太近,無論是地理上、情感上都應該如此。
當我們能夠這樣做的時候,我們要護持好自己那分虔敬心。追隨善知識最重要的是在法上追隨,善知識是我們心靈的導師,是引領我們這一生證悟的一個嚮導。你跟隨他,你會生起信心,會有一種榜樣的力量。所以你願意拿出時間來聽經聞法,願意模仿善知識的言行,轉化到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在這條路上,大家隨著修行的深入會越來越明白,虔敬心很不容易。在祖師高僧當中,它有這樣的一個劃分,虔敬心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啟發的虔敬心」。我們聽聞善知識的講法,感覺很有道理,被他所吸引,對我們的心靈帶來啟迪,生起了一絲一毫的虔敬心,這是最初級的。隨之而來的是「渴求的虔敬心」。我們越來越被吸引,我們也願意去培養自己具有善知識那種品質的欲望,就像蜜蜂渴求花蕊一樣,渴求法的滋潤。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狀態,讓自己的心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少煩惱,這比第一層就深入了一些。第三個是「信任的虔敬心」。隨著你修行的深入,你積聚的福德慢慢地有一些轉化為功德,開始生起對三寶無上的、真實的這樣一個嚮往心;能夠對善知識的教法,不斷具足越來越莊嚴的信心;對善知識本人,你也願奉獻出自己的身語意,去追隨他這一世,乃至生生世世跟隨他修學,這是真實、信任的虔敬心。最高階的就是最後「不退轉的虔敬心」。經由多年聞思修的修學,對佛法真實的見地和修行產生強大的信心,用這種強大的信念和決斷心,不斷邁向修行的法道,產生了毫不退轉的這種虔敬心。任何人在你面前對善知識的攻擊,對你所追隨師父的這種誹謗,你都不會動搖,這是不退轉的虔敬心。
所以我們自己也要好好看看,自己是在哪一種。可能很多都是在第一種和第二種,要不斷地去培養、去提升,就像我們孕育菜圃裡的小花苗一樣,要去呵護它。最好的呵護就是法的滋潤,多聽善知識講法,多思惟善知識講法,能夠把這個法融化到生活當中,產生修行的動力,產生真實的法喜和真實的自己的見地。把善知識的見地轉為自己的見地,善知識修行的法轉為自己的法,慢慢地你跟善知識在法上融合為一體,你才會有真正的虔敬心,所以自己要明白這一點。
虔敬心非常重要。我們能看到善知識的不斷提升、不斷成長,就意味著自己也在不斷成長。自己不必攀比,不必去攀比為什麼我沒有達到善知識那個程度。每個人修行的緣起都不一樣,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位次,對自己來說都是一種解脫。當你最後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全部都是阿惟越致菩薩。極樂世界從凡聖同居土,到實報莊嚴土,到常寂光土,雖然往生的階段、自己修行的品位都不一樣,各人都不一樣,但是最後成就都是一樣的,都是究竟圓滿成就。
所以在這一點上自己要具足很強的信心,能夠真實地把握住自己目前修行的動態,這就是一件很值得慶幸的事情。我相信,隨著大家不斷修行的深入,我們的虔敬心會越來越純淨,越來越顯現出來,尤其是對自己這條路上走過來,自己會明白到底是用什麼樣的心再走下去。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