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3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來分享的是「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
靜瑜在最近的靜修當中,因為修行的功夫相對地比較得力一些,所以就能夠有一些時間來跟同學分享。像之前是四點鐘才能起得來做早課,從第二期百日念佛之後,就能夠提前到兩點半,三點鐘之前就開始做早課,所以五點鐘早課圓滿之後就開始念佛,所以晚上就比較提前,能把一天的定課做圓滿,有一些心得也可以跟同學分享。
分享主要分三部分:一部分是關於《無量壽經》經句的部分;還有就是把四十八大願單獨提出來,跟大家每願每願地每個願單獨分享;另外就是靜瑜提出來的加行部分。所謂加行就是在我們正式進入精進修行之前,需要做的一些功夫。如果這些功夫沒有做到位,就像我們譬如說在正式的比賽之前,你都要熱身,熱熱身才開始,譬如說游泳或者是長跑。這個加行有點像熱身運動,沒有這部分,我們精進很難能夠提得起來,也很難能夠持久。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九個字都很重要。凡夫我見重,三毒煩惱貪瞋癡慢都很深,病根都是由心量狹隘,都是自私自利,所以要用廣大心來治這個病根,這就從根本上來解決了。根本上解決之後,所有的其他病都比較容易去除。究竟圓滿的大心是回歸我們的自性,所以這個心是我們本有的,不是說從外面拿個心再放進去,是我們本有的。我們只是把無始劫來在六道輪迴裡染垢的心給它去除,去除垢染,慢慢地你就回到自性的本自清淨平等覺的心,這個心就是究竟圓滿的大心。
所以說我們學佛第一個就是要學會換心,把輪迴心換成極樂心,換成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心?阿彌陀佛的心全部體現在他所發的四十八大願當中,願願都是為度盡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眾生而發的,沒有一個漏掉,上至等覺菩薩,下至無間地獄裡的眾生,全部都度盡。我們看到四十八大願最後的五願,就是為他方佛國土的菩薩眾而發的,其他的四十三願才是為我們六道凡夫眾生所發的。所以彌陀在他的發願當中,我們能感受到那種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德行,最後結晶到這一句佛號當中。所以我們真正相信持這一句萬德洪名之後,你就能夠抓住彌陀的發心,同時也就是用這句佛號把我們本有的心也發出來。
就像在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必成正覺第七品》當中所說的,「亦以大悲心,利益諸?品」,「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所以當你真正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的光必定照到你的身上,但是我們因為業障深重,感受不到。他的智慧光照下來,就能夠破除我們無始劫來的無明垢暗,慢慢地我們本身的智光妙用也就顯現,你的心一點點地就會發生轉變,所謂善根就慢慢地增上。這種善根體現在我們身口意三業之上,身,我們原先是有殺盜淫,隨著你善根的增上,你慢慢地不殺、不盜、不淫,你不再想傷害眾生,不再想吃動物肉,不再想佔便宜,不再想犯邪淫;你的口從原先的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慢慢地清淨了,變得「話說多,不如少」,變得開始願意念佛,願意跟人家說善言、說好語;你的意也從貪瞋癡,慢慢地轉變成不貪、不瞋、不癡。這都是彌陀的名號所帶給我們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受用。
大心行人,我們講發心不可能一次發到位,它有一個淺深次第,所謂淺深次第是跟我們修學的境界相配合的。你說從一發心就直入佛地,那是像惠能大師那種根性,我們凡夫很難能做到,所以要明白自己的修行次第,就不會太過於急於求成。
從因至果,在《大智度論》上提出來有五種菩提的發心。第一種叫「發心菩提」,這是在十信位上提出來的。就是我們剛剛發起決定度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也去歡喜受菩薩戒,但是經常還會退轉,還會迷失,還會忘記,忘記自己已經發心做菩薩了,又開始為自己打算。那麼就常常要跟在善友身邊,跟在善知識身邊,不離開經教的薰修,不斷地提醒自己。
接下來叫「伏心菩提」。「伏」是伏住的意思,這是包括十住、十行和十迴向三個位次。這三十個位次就漸次地修,你的心一點點就伏下來,原先喜歡世俗的妄心,一點點就被伏住,而你想利益眾生的心越來越增上,所以叫「伏心」。
第三個叫「明心菩提」。是初地到七地,就是你的心越來越明白,不再迷迷糊糊,很清楚。我們知道從年三十到大年初一,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直奔佛果,決定不猶豫、不退轉。
再來叫「出到菩提」。「出」是發出、出現的出;「到」是到達。這是八地到十地,八、九、十,三地的菩薩,基本上你快到達佛地了,已經是信心、大心很穩定。最後就是「無上菩提」,證得如來果位,所以它有五種的次第。
我們在整個修行的過程當中,明白我們有淺深次第之後,就要不斷地提升我們修學的功夫。隨著自己修行功夫的加深,也越來越能夠感覺到我們的發心越來越堅定,這是很正常的。所以發心也急不得,要自己的福報慢慢地現前,當然也需要眾生的福報慢慢地現前,我們隨緣做的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情才能成就。這些緣分不現前的時候,我們要把自己好好地修好。所謂真正能夠自利,才能夠利他。自利不是自私自利,是自己真正地從一起心、一動念,一舉一動都要從發菩提心來出發,都跟如來果地的境界去相應,所以發大心之後,要馬上修大行。
大心行人既不能修無所緣境而著空,就說如果你沒有所緣的境界,你就容易著空了,天天喊口號,但是實際上沒有做什麼,既沒有實修,也沒有真正地發心利益眾生。著空就無從起修,所以修一定要有緣,緣是指人事環境,譬如說你在一個團體當中,我們四個人就是一個團隊。靜瑜現在靜修,就是跟三位同學,我們四個人就是一個所謂叫生命共同體,大家就在一起共同來修行和提升。個人在個人的位次上,朝自己的方向目標去努力,但最後共同的到達地都是一個,都是極樂世界。
也要有境,這個境是指物質環境,就是你面對五欲六塵的各種境界。你怎麼樣能夠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根塵相對的時候,能讓自己的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不分別,這個時候你的心就慢慢地能夠清淨下來,清淨心不著相,不著相的心就是真正的大心。這個時候你的心才能夠把自我放下,才能夠真正地去為別人著想。
又不能取著於境而著有,著有則墮六道輪迴。就像我們很多同學譬如在寺院,或者是在哪個團體做善事或者辦法會,因為你取著於這個境界,我們講就著相了,修善事沒有做到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內不見有我,外不見有人,中間不見有所做的事,自己都要放下,現在做現在就放,今天做今天就放。不要念念想著我去年給眾生做了哪些好事,今年我做了哪些,你念念都計較、都計度,最後這些著相修行,你就到三善道去報到,到人道、到天道去享這個富貴;有的愚癡地修善、修福,就墮落到畜生道。你看很多富貴人家養的寵物,那狗都有專門的傭人帶著牠出去散步,專門的狗食,還有專門的,一個狗的房子好像據說要十幾萬,前世修的富貴,但是在畜生道裡享用,愚癡。
要在不著兩邊合乎中道的情況下來做,也就是說要歷事鍊心,這是大修行人的入手處。所以世尊為我們開示的只是原理和原則,如何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落實到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上面。你能落實一分,你的功夫就得力一分,你念佛的境界就提升一分;你能落實兩分,你的功夫就得力兩分,念佛的境界也就提升兩分,慢慢地就把自己放下。
所以大乘菩薩他的修行非常殊勝,他沒有說刻意地去去除我,沒有的。他在不斷地為眾生著想、不斷地發心為廣大的眾生去服務的情況下,我就沒有了,不記得有我,所以不停地要做。當有緣為眾生做事的時候,盡心盡力、全心全意地為眾生服務。當沒有緣的時候,自己在家這樣地修行,我們在屋裡面靜修念佛號,也是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每一聲佛號不是為自己念,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眾生而念的;每一次拜佛不是為自己拜,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眾生而拜的;每一次早晚課不是為自己做,為一切苦難眾生而做。所以當你心量放大的時候,你做的每一件點滴的小事,都是大行。
記得靜瑜在二O一三年,當時只有一個義工跟在靜瑜身邊,也是在深圳靜修。靜瑜就教她,我說妳不要把洗碗當成單純的洗碗,洗碗的時候想著兩點,第一是洗自己的心,把自己心上的油垢、髒東西洗掉;掃地也是如此,掃地掃心地。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妳的心清淨,確實妳所現的居住環境特別乾淨,沒有灰的;妳的心不乾淨,妳怎麼收拾這個房子,灰都很大,它都是一樣的。我說第二點妳怎麼想?哪怕洗一個碗的功德,妳迴向給虛空法界的一切眾生,他都能夠得到,迴向莊嚴佛國土。我們想想,發心最廣大的是普賢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第二品,就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的十大願,最後三個願其實是迴向,不是願。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自性,念念都想著迴向,不為自己。
所以我們的心從哪裡開始發?從去掉自己的欲望開始發。你有自己的欲望,一定發不出心。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你到無欲無求的時候,你那個品為什麼高?因為你就能夠很歡喜地為眾生做事,你歡喜,不僅是做事,不僅是布施東西。他需要你笑,你願意為他笑;他需要你做什麼,你都歡喜為他做。所以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因為他沒有自己,他想的念念都是為眾生。令眾生歡喜就是令諸佛菩薩歡喜,這是真正的大善知識。
那麼欲望怎麼去除?要從持戒,要從布施。菩薩六度裡的前兩度,就是專門幫助我們去掉欲望,幫助我們發心,做發心的準備。你不肯布施,你不肯去持戒,你一定不能發大心。布施,三種布施都要去做。有財布施,財布施裡包括內財和外財。內財是我們的體力、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精力、我們的才華、我們的能力,我們所有的點滴一切都是為了眾生,我有能力為眾生做點滴的事情,我都願意去做,視一切眾生為父母,這真是個真正的菩薩。我的學歷不是為自己學的,為眾生學的;我的時間不是自己的,一切都是眾生的。
外財,就是我有一分錢,我就能夠捨得供養出一分錢。像老法師當年見章嘉大師,問學佛從哪裡入手,怎麼樣契入?章嘉大師很簡單,「看得破,放得下」這六個字。隨後說怎麼做?就是兩個字「布施」。哪怕你有五分錢、五毛錢、一塊錢,關鍵是你要常常、時時刻刻有布施的心。你這個心不能斷,有緣我就很歡喜。遇到人家放生,我沒有一千,我可以放一百;沒有一百,我可以給十塊;沒有十塊,哪怕我隨喜一塊錢,功德跟一千塊錢的人是一樣的。但是人家要是放生,我兜裡有錢我也沒感覺,這個布施的心就沒提起來。所以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有這種心。
再來是法布施,法布施,自己不會講法,但是我隨喜能夠講經的法師,歡喜聽他的經,我歡喜聽經這也是在做法布施。有錢我去印碟,沒有錢我自己可以介紹人家去聽,能介紹一個,介紹一個。一個緣都沒有的話,我這個心也不斷,只要有緣,馬上我這個菩提心就現前。
再來就是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尤其是對老人,對病苦的、對孤寡的這些人,都能夠布施我們的愛心,所謂愛心遍法界,慈悲滿娑婆。盡虛空遍法界都能夠放下自己的愛心,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真正地就能夠在生活當中起到妙用,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是從枝葉上解決問題。
除了布施就是持戒,歡喜布施,歡喜持戒,持戒沒煩惱。我做不到,我再努力,今天能做到一點我就今天做,今年能做到一條我就做一條。好樂持戒,好樂布施,你生生世世都能遇到持戒的法師,都能遇到持戒的善友,都能跟這樣的善知識在一起,不墮落。你說我討厭持戒,討厭布施,那你身邊感召到的境界就不好,都是不好樂持戒,破戒之人,都是一群惡友。所以自己要從心上知道,身邊的境界都是自己感召的。歷事鍊心很重要,歷是經歷,事是事情,大事小事每天都有很多。鍊是磨鍊,鍊什麼心?就是把我們貪瞋癡慢的心,給它磨鍊成不貪、不瞋、不癡的佛菩薩的心。所以你事沒有,就沒地方鍊了,事是假的,心是真的。借這個假事修我們的真心。一次失敗沒關係,因為第二天肯定還有考驗,你只要沒過關,考驗天天有,你過關了考驗就沒有了。你原先覺得菜鹹了淡了,不好吃,當你真正一放下的時候,沒有鹹淡,怎麼都好吃。原先覺得這樣不對、那樣不對,當你隨著境界提升放下了,覺得都挺好,都能看得過去。
在這裡鍊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心和平等心不著有,不著有就是不染污、不分別、不執著。鍊我們的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著空,不會說坐在家裡頭,有緣我也不去幫助眾生,眾生怎麼請你、求你,我都如如不動,有這種全心全力幫助一切大眾的心。雖然我們的煩惱習氣非常深,真的無始劫來根深蒂固,但是不怕,我們這一生就用這一句佛號,(下略)
...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來分享的是「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
靜瑜在最近的靜修當中,因為修行的功夫相對地比較得力一些,所以就能夠有一些時間來跟同學分享。像之前是四點鐘才能起得來做早課,從第二期百日念佛之後,就能夠提前到兩點半,三點鐘之前就開始做早課,所以五點鐘早課圓滿之後就開始念佛,所以晚上就比較提前,能把一天的定課做圓滿,有一些心得也可以跟同學分享。
分享主要分三部分:一部分是關於《無量壽經》經句的部分;還有就是把四十八大願單獨提出來,跟大家每願每願地每個願單獨分享;另外就是靜瑜提出來的加行部分。所謂加行就是在我們正式進入精進修行之前,需要做的一些功夫。如果這些功夫沒有做到位,就像我們譬如說在正式的比賽之前,你都要熱身,熱熱身才開始,譬如說游泳或者是長跑。這個加行有點像熱身運動,沒有這部分,我們精進很難能夠提得起來,也很難能夠持久。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九個字都很重要。凡夫我見重,三毒煩惱貪瞋癡慢都很深,病根都是由心量狹隘,都是自私自利,所以要用廣大心來治這個病根,這就從根本上來解決了。根本上解決之後,所有的其他病都比較容易去除。究竟圓滿的大心是回歸我們的自性,所以這個心是我們本有的,不是說從外面拿個心再放進去,是我們本有的。我們只是把無始劫來在六道輪迴裡染垢的心給它去除,去除垢染,慢慢地你就回到自性的本自清淨平等覺的心,這個心就是究竟圓滿的大心。
所以說我們學佛第一個就是要學會換心,把輪迴心換成極樂心,換成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心?阿彌陀佛的心全部體現在他所發的四十八大願當中,願願都是為度盡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眾生而發的,沒有一個漏掉,上至等覺菩薩,下至無間地獄裡的眾生,全部都度盡。我們看到四十八大願最後的五願,就是為他方佛國土的菩薩眾而發的,其他的四十三願才是為我們六道凡夫眾生所發的。所以彌陀在他的發願當中,我們能感受到那種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德行,最後結晶到這一句佛號當中。所以我們真正相信持這一句萬德洪名之後,你就能夠抓住彌陀的發心,同時也就是用這句佛號把我們本有的心也發出來。
就像在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必成正覺第七品》當中所說的,「亦以大悲心,利益諸?品」,「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所以當你真正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的光必定照到你的身上,但是我們因為業障深重,感受不到。他的智慧光照下來,就能夠破除我們無始劫來的無明垢暗,慢慢地我們本身的智光妙用也就顯現,你的心一點點地就會發生轉變,所謂善根就慢慢地增上。這種善根體現在我們身口意三業之上,身,我們原先是有殺盜淫,隨著你善根的增上,你慢慢地不殺、不盜、不淫,你不再想傷害眾生,不再想吃動物肉,不再想佔便宜,不再想犯邪淫;你的口從原先的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慢慢地清淨了,變得「話說多,不如少」,變得開始願意念佛,願意跟人家說善言、說好語;你的意也從貪瞋癡,慢慢地轉變成不貪、不瞋、不癡。這都是彌陀的名號所帶給我們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受用。
大心行人,我們講發心不可能一次發到位,它有一個淺深次第,所謂淺深次第是跟我們修學的境界相配合的。你說從一發心就直入佛地,那是像惠能大師那種根性,我們凡夫很難能做到,所以要明白自己的修行次第,就不會太過於急於求成。
從因至果,在《大智度論》上提出來有五種菩提的發心。第一種叫「發心菩提」,這是在十信位上提出來的。就是我們剛剛發起決定度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也去歡喜受菩薩戒,但是經常還會退轉,還會迷失,還會忘記,忘記自己已經發心做菩薩了,又開始為自己打算。那麼就常常要跟在善友身邊,跟在善知識身邊,不離開經教的薰修,不斷地提醒自己。
接下來叫「伏心菩提」。「伏」是伏住的意思,這是包括十住、十行和十迴向三個位次。這三十個位次就漸次地修,你的心一點點就伏下來,原先喜歡世俗的妄心,一點點就被伏住,而你想利益眾生的心越來越增上,所以叫「伏心」。
第三個叫「明心菩提」。是初地到七地,就是你的心越來越明白,不再迷迷糊糊,很清楚。我們知道從年三十到大年初一,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直奔佛果,決定不猶豫、不退轉。
再來叫「出到菩提」。「出」是發出、出現的出;「到」是到達。這是八地到十地,八、九、十,三地的菩薩,基本上你快到達佛地了,已經是信心、大心很穩定。最後就是「無上菩提」,證得如來果位,所以它有五種的次第。
我們在整個修行的過程當中,明白我們有淺深次第之後,就要不斷地提升我們修學的功夫。隨著自己修行功夫的加深,也越來越能夠感覺到我們的發心越來越堅定,這是很正常的。所以發心也急不得,要自己的福報慢慢地現前,當然也需要眾生的福報慢慢地現前,我們隨緣做的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情才能成就。這些緣分不現前的時候,我們要把自己好好地修好。所謂真正能夠自利,才能夠利他。自利不是自私自利,是自己真正地從一起心、一動念,一舉一動都要從發菩提心來出發,都跟如來果地的境界去相應,所以發大心之後,要馬上修大行。
大心行人既不能修無所緣境而著空,就說如果你沒有所緣的境界,你就容易著空了,天天喊口號,但是實際上沒有做什麼,既沒有實修,也沒有真正地發心利益眾生。著空就無從起修,所以修一定要有緣,緣是指人事環境,譬如說你在一個團體當中,我們四個人就是一個團隊。靜瑜現在靜修,就是跟三位同學,我們四個人就是一個所謂叫生命共同體,大家就在一起共同來修行和提升。個人在個人的位次上,朝自己的方向目標去努力,但最後共同的到達地都是一個,都是極樂世界。
也要有境,這個境是指物質環境,就是你面對五欲六塵的各種境界。你怎麼樣能夠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根塵相對的時候,能讓自己的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不分別,這個時候你的心就慢慢地能夠清淨下來,清淨心不著相,不著相的心就是真正的大心。這個時候你的心才能夠把自我放下,才能夠真正地去為別人著想。
又不能取著於境而著有,著有則墮六道輪迴。就像我們很多同學譬如在寺院,或者是在哪個團體做善事或者辦法會,因為你取著於這個境界,我們講就著相了,修善事沒有做到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內不見有我,外不見有人,中間不見有所做的事,自己都要放下,現在做現在就放,今天做今天就放。不要念念想著我去年給眾生做了哪些好事,今年我做了哪些,你念念都計較、都計度,最後這些著相修行,你就到三善道去報到,到人道、到天道去享這個富貴;有的愚癡地修善、修福,就墮落到畜生道。你看很多富貴人家養的寵物,那狗都有專門的傭人帶著牠出去散步,專門的狗食,還有專門的,一個狗的房子好像據說要十幾萬,前世修的富貴,但是在畜生道裡享用,愚癡。
要在不著兩邊合乎中道的情況下來做,也就是說要歷事鍊心,這是大修行人的入手處。所以世尊為我們開示的只是原理和原則,如何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落實到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上面。你能落實一分,你的功夫就得力一分,你念佛的境界就提升一分;你能落實兩分,你的功夫就得力兩分,念佛的境界也就提升兩分,慢慢地就把自己放下。
所以大乘菩薩他的修行非常殊勝,他沒有說刻意地去去除我,沒有的。他在不斷地為眾生著想、不斷地發心為廣大的眾生去服務的情況下,我就沒有了,不記得有我,所以不停地要做。當有緣為眾生做事的時候,盡心盡力、全心全意地為眾生服務。當沒有緣的時候,自己在家這樣地修行,我們在屋裡面靜修念佛號,也是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每一聲佛號不是為自己念,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眾生而念的;每一次拜佛不是為自己拜,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眾生而拜的;每一次早晚課不是為自己做,為一切苦難眾生而做。所以當你心量放大的時候,你做的每一件點滴的小事,都是大行。
記得靜瑜在二O一三年,當時只有一個義工跟在靜瑜身邊,也是在深圳靜修。靜瑜就教她,我說妳不要把洗碗當成單純的洗碗,洗碗的時候想著兩點,第一是洗自己的心,把自己心上的油垢、髒東西洗掉;掃地也是如此,掃地掃心地。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妳的心清淨,確實妳所現的居住環境特別乾淨,沒有灰的;妳的心不乾淨,妳怎麼收拾這個房子,灰都很大,它都是一樣的。我說第二點妳怎麼想?哪怕洗一個碗的功德,妳迴向給虛空法界的一切眾生,他都能夠得到,迴向莊嚴佛國土。我們想想,發心最廣大的是普賢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第二品,就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的十大願,最後三個願其實是迴向,不是願。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自性,念念都想著迴向,不為自己。
所以我們的心從哪裡開始發?從去掉自己的欲望開始發。你有自己的欲望,一定發不出心。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你到無欲無求的時候,你那個品為什麼高?因為你就能夠很歡喜地為眾生做事,你歡喜,不僅是做事,不僅是布施東西。他需要你笑,你願意為他笑;他需要你做什麼,你都歡喜為他做。所以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因為他沒有自己,他想的念念都是為眾生。令眾生歡喜就是令諸佛菩薩歡喜,這是真正的大善知識。
那麼欲望怎麼去除?要從持戒,要從布施。菩薩六度裡的前兩度,就是專門幫助我們去掉欲望,幫助我們發心,做發心的準備。你不肯布施,你不肯去持戒,你一定不能發大心。布施,三種布施都要去做。有財布施,財布施裡包括內財和外財。內財是我們的體力、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精力、我們的才華、我們的能力,我們所有的點滴一切都是為了眾生,我有能力為眾生做點滴的事情,我都願意去做,視一切眾生為父母,這真是個真正的菩薩。我的學歷不是為自己學的,為眾生學的;我的時間不是自己的,一切都是眾生的。
外財,就是我有一分錢,我就能夠捨得供養出一分錢。像老法師當年見章嘉大師,問學佛從哪裡入手,怎麼樣契入?章嘉大師很簡單,「看得破,放得下」這六個字。隨後說怎麼做?就是兩個字「布施」。哪怕你有五分錢、五毛錢、一塊錢,關鍵是你要常常、時時刻刻有布施的心。你這個心不能斷,有緣我就很歡喜。遇到人家放生,我沒有一千,我可以放一百;沒有一百,我可以給十塊;沒有十塊,哪怕我隨喜一塊錢,功德跟一千塊錢的人是一樣的。但是人家要是放生,我兜裡有錢我也沒感覺,這個布施的心就沒提起來。所以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有這種心。
再來是法布施,法布施,自己不會講法,但是我隨喜能夠講經的法師,歡喜聽他的經,我歡喜聽經這也是在做法布施。有錢我去印碟,沒有錢我自己可以介紹人家去聽,能介紹一個,介紹一個。一個緣都沒有的話,我這個心也不斷,只要有緣,馬上我這個菩提心就現前。
再來就是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尤其是對老人,對病苦的、對孤寡的這些人,都能夠布施我們的愛心,所謂愛心遍法界,慈悲滿娑婆。盡虛空遍法界都能夠放下自己的愛心,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真正地就能夠在生活當中起到妙用,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是從枝葉上解決問題。
除了布施就是持戒,歡喜布施,歡喜持戒,持戒沒煩惱。我做不到,我再努力,今天能做到一點我就今天做,今年能做到一條我就做一條。好樂持戒,好樂布施,你生生世世都能遇到持戒的法師,都能遇到持戒的善友,都能跟這樣的善知識在一起,不墮落。你說我討厭持戒,討厭布施,那你身邊感召到的境界就不好,都是不好樂持戒,破戒之人,都是一群惡友。所以自己要從心上知道,身邊的境界都是自己感召的。歷事鍊心很重要,歷是經歷,事是事情,大事小事每天都有很多。鍊是磨鍊,鍊什麼心?就是把我們貪瞋癡慢的心,給它磨鍊成不貪、不瞋、不癡的佛菩薩的心。所以你事沒有,就沒地方鍊了,事是假的,心是真的。借這個假事修我們的真心。一次失敗沒關係,因為第二天肯定還有考驗,你只要沒過關,考驗天天有,你過關了考驗就沒有了。你原先覺得菜鹹了淡了,不好吃,當你真正一放下的時候,沒有鹹淡,怎麼都好吃。原先覺得這樣不對、那樣不對,當你隨著境界提升放下了,覺得都挺好,都能看得過去。
在這裡鍊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心和平等心不著有,不著有就是不染污、不分別、不執著。鍊我們的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著空,不會說坐在家裡頭,有緣我也不去幫助眾生,眾生怎麼請你、求你,我都如如不動,有這種全心全力幫助一切大眾的心。雖然我們的煩惱習氣非常深,真的無始劫來根深蒂固,但是不怕,我們這一生就用這一句佛號,(下略)
...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