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用大拜莊嚴身心32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來分享一下如何大拜。大拜是密宗修行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在密宗的前行裡面,就是你在正式進入密宗的修學之前,一般都要求要大拜,至少要有十萬個以上。大拜,它對我們的身心調整和降伏我慢、清淨我們身語意的業障,都有非常殊勝的這樣一個感應。靜瑜是從學佛初期就很喜歡大拜,所以一直以來都很歡喜進行大拜。也是應我們持戒念佛群同學的啟請,希望能夠分享一下如何進行大拜。
大拜的時候,最好是自己先調整自己的身心,非常清楚大拜是融我們的懺悔——主要是懺悔自己的傲慢,融我們的觀想——跟十方如來、阿彌陀佛融為一體、合為一體這樣的一個禮佛、拜佛。在方式上,大家應該做到,以非常莊嚴的身心進入佛堂,能夠很歡喜地去拜佛,而不是為了完成一定的任務,能夠用這種歡喜心、感恩心、懺悔心去禮拜十方諸佛,禮拜阿彌陀佛,禮拜極樂世界的清淨大海眾菩薩,自己就會得到無上的利益。所以一般靜瑜早晨三點半開始拜佛的時候,都會先燃香,然後會點燈,自己洗漱一新,在佛堂裡開始禮佛。
禮佛的時候,身體要站直,立如松,正而鬆。「立如松」是指像松樹一樣,比較直挺,但是又不要很僵硬,所以「正而鬆」,就是身體要很正,但是很輕鬆地這樣先站好,然後合掌。合掌是表示攝心,能夠收攝自己散亂的心為一體。
第三步是要俯首,就是能夠反觀自省,就是開始低頭;然後躬身,就是能夠垂下來,把身體俯首下來,表示謙退;下來就是鬆肩,肩要鬆,表示要放下;然後屈膝躬身而降,表示恭敬和柔軟;按地跪下,雙手按在地上,能夠跪下,表示謙恭到底;然後跪坐放鬆,一般後臀會抵住自己的腳跟部,表示我們的狂心歇息;然後伸手來迎佛,代表背塵合覺;然後整個五體投地,就是身體全部都俯在地上。
我們可以請一個大拜的拜佛墊,它比較長,比小拜的要長,靜瑜就是用這種大拜的拜佛墊。不要太厚,太厚會很悶。拜佛的時候,就是你在拜佛墊上,自己頭部墊一個小毛巾,一個是出汗的時候會吸住,另外不會讓自己吸入拜佛墊裡面的灰塵,自己要保持清潔。
五體投地表示我們身投覺地;翻掌接佛,雙手前伸,翻掌迎接佛,表示自己轉凡成聖;與佛會心、生佛交徹,慢慢地再恢復跪坐,表示歡喜信受;然後自己隨著跪翻腳掌,就是你的腳掌翻過來自己再起立,恢復立姿,表示堅固不退。整個流程做下來,大家可以上網看一下具體的視頻,因為這個講解還不是很清楚,光有這樣的文字說明不行。
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在於我們姿勢如何正確,最關鍵的就是看自己的發心。你只要心對了,怎麼做都對;你的心不對,你姿勢再正確,強調這種姿勢如何優美,達不到效果。
所以靜瑜在每次禮佛之前,有一個禮佛偈,可以跟大家來共同分享,這個偈子很多拜過占察懺的同學都會知道,它在觀想裡都有。我們在拜阿彌陀佛的時候可以這樣觀想:「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彌陀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彌陀前,頭面接足歸命禮。唯願彌陀垂加護,能滅一切顛倒心。願我早悟真性源,速證如來無上道。」
它原文就是我們之前所讀的,不是「彌陀如來」,是「十方諸佛」。頭幾句,就是頭六句主要是出自於文殊菩薩的《懺悔偈》,後四句是出自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裡面的「禮佛偈頌」,我們把它合在一起,主要是完成自己的觀想。
在禮佛當中,觀想很重要,觀想能讓我們拜佛的意念、心力大大加強,而不是單純的,我們有人形容說身體像搗蒜,它只是一個單純的動作,拜下去起來,不是這樣的。
所以會拜的人和不會拜的人,他得到的效果千差萬別。會念佛的人和不會念佛的人,雖然念佛的數量一樣,但是效果也是千差萬別。真正會念佛的人一聲佛號圓滿十方法界,普被一切眾生,入一切眾生心,所以聲聲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不會念佛的念得很生硬,佛號跟自己合不上,跟眾生更合不上。
大乘菩薩的修學,最關鍵的就是要落在心地的修行上。所謂「生佛不二,性相空寂」,一定要有智慧,才是一個真正的大乘菩薩。所以在拜佛的時候亦復如是,當你用這種觀想懺悔自己無量無邊的罪業,而罪業本性又是空寂的,所謂「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確實是如此,我們的心跟諸佛菩薩的心無二無別,當你能夠慢慢地入到這個境界裡,你就感覺自己的道場,自己所拜佛的這個當下,就是在十方法界的大道場裡,就是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道場裡。你所面對的佛像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阿彌陀佛就在眼前,十方諸佛菩薩都圍繞在你身邊,你拜佛的時候會越拜越輕鬆,越拜越歡喜,身體越來越輕。你用這種願力和心力不斷強大的時候,我們修行的障礙自然而然就小了,這是會拜佛。
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清淨自己的身語意業障,積累無量無邊的福德。我們的修行不是靠舒舒服服的就能消業的,凡夫想要獲得解脫和成就,不吃一點苦肯定是不行的。世上哪有免費的午餐?
靜瑜有跟大家分享過,靜瑜從去年進入靜修以來,每天大拜沒有間斷,從三百到四百到五百,兩個膝蓋磨了一層又一層繭子,兩個膝蓋都是黑的。因為它那個繭子皮是黑的,出血磨破了,貼上創可貼繼續拜,不必去理會它。但是越拜,確確實實你能把自己的業障拜掉。每天早晨拜佛,是靜瑜最歡喜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還有體力,還能知道歡喜拜佛,這是我們自己的福報。如果有一天你的腿不能動,連拜佛都拜不下去了,這是一件很大的障礙。所以真正發大菩提心,自己在修行路上決定能不斷地消除自己的業障,積累自己的往生資糧,圓滿自己的福報。
拜佛重點要堅持,不能夠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因為修行它是平凡而具體的,它就是在於有恆心,每天都在堅持做同樣的事情。你看著這個路上沒有什麼稀奇的,也沒有什麼古怪的,每天都是重複同樣的事情,但是在無數次的重複當中,你的心理經歷了越來越多的磨礪和摔打,面對各種境界,你越來越能夠看破放下,看似根深蒂固的煩惱習氣,好像也越來越鬆融了,越來越不那麼禁錮你了,你能夠得到在修行上的一些驗證,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你的信心在加強。
所以修行要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就像每天自然而然地吃飯、睡覺、呼吸一樣。最後修行就是變成我們的呼吸,你絕對不會把它當成一個任務,你也不覺得自己有多精進,因為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我的生活。所以我們在這條路上要知道,我們無始劫來所積攢下來的罪垢,落在我們的心上,都是灰塵,是很難洗的,就像衣服上的灰塵一樣。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克服掉我們的懈怠、懶惰、放逸,慢慢地我們修行的功力就提升了,歡喜修行,歡喜拜佛。我們的傲慢心、嫉妒心、競爭心都會一點點地被我們的出離心、菩提心、感恩心所代替,我們修行的智慧一點點地就現前。所以大家在這條路上要自己能夠鼓勵自己,自己能夠打動自己。我已經堅持拜完一萬拜了,堅持拜完兩萬大拜了,總有一天會到十萬大拜,我以圓滿的十萬大拜迴向我們的父母祖先,迴向一切跟我有緣的眾生,迴向清淨自己的身語意業,迴向莊嚴極樂淨土,這多殊勝啊!所以自己給自己定個目標。一點點地,我們的信心、願心都會加強。
所以拜佛是在修行裡很重要的一個功課,也是很多祖師大德堅持一生的這樣的一個重要的功課。像王龍舒,就是我們淨宗一位很重要的大德,他的日課、定課就是每日三千拜,他這個是小拜,不是大拜。我們無論小拜還是大拜,大家都要堅持。靜瑜是很歡喜大拜,所以這麼多年來都是一直習慣用大拜,感覺整個身心都特別地投入。用哪種方式都可以,關鍵是適合自己的,自己能堅持的,能夠在修行上有效果的,這是最重要的。
這是靜瑜的一點點的分享,供大家參考。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來分享一下如何大拜。大拜是密宗修行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在密宗的前行裡面,就是你在正式進入密宗的修學之前,一般都要求要大拜,至少要有十萬個以上。大拜,它對我們的身心調整和降伏我慢、清淨我們身語意的業障,都有非常殊勝的這樣一個感應。靜瑜是從學佛初期就很喜歡大拜,所以一直以來都很歡喜進行大拜。也是應我們持戒念佛群同學的啟請,希望能夠分享一下如何進行大拜。
大拜的時候,最好是自己先調整自己的身心,非常清楚大拜是融我們的懺悔——主要是懺悔自己的傲慢,融我們的觀想——跟十方如來、阿彌陀佛融為一體、合為一體這樣的一個禮佛、拜佛。在方式上,大家應該做到,以非常莊嚴的身心進入佛堂,能夠很歡喜地去拜佛,而不是為了完成一定的任務,能夠用這種歡喜心、感恩心、懺悔心去禮拜十方諸佛,禮拜阿彌陀佛,禮拜極樂世界的清淨大海眾菩薩,自己就會得到無上的利益。所以一般靜瑜早晨三點半開始拜佛的時候,都會先燃香,然後會點燈,自己洗漱一新,在佛堂裡開始禮佛。
禮佛的時候,身體要站直,立如松,正而鬆。「立如松」是指像松樹一樣,比較直挺,但是又不要很僵硬,所以「正而鬆」,就是身體要很正,但是很輕鬆地這樣先站好,然後合掌。合掌是表示攝心,能夠收攝自己散亂的心為一體。
第三步是要俯首,就是能夠反觀自省,就是開始低頭;然後躬身,就是能夠垂下來,把身體俯首下來,表示謙退;下來就是鬆肩,肩要鬆,表示要放下;然後屈膝躬身而降,表示恭敬和柔軟;按地跪下,雙手按在地上,能夠跪下,表示謙恭到底;然後跪坐放鬆,一般後臀會抵住自己的腳跟部,表示我們的狂心歇息;然後伸手來迎佛,代表背塵合覺;然後整個五體投地,就是身體全部都俯在地上。
我們可以請一個大拜的拜佛墊,它比較長,比小拜的要長,靜瑜就是用這種大拜的拜佛墊。不要太厚,太厚會很悶。拜佛的時候,就是你在拜佛墊上,自己頭部墊一個小毛巾,一個是出汗的時候會吸住,另外不會讓自己吸入拜佛墊裡面的灰塵,自己要保持清潔。
五體投地表示我們身投覺地;翻掌接佛,雙手前伸,翻掌迎接佛,表示自己轉凡成聖;與佛會心、生佛交徹,慢慢地再恢復跪坐,表示歡喜信受;然後自己隨著跪翻腳掌,就是你的腳掌翻過來自己再起立,恢復立姿,表示堅固不退。整個流程做下來,大家可以上網看一下具體的視頻,因為這個講解還不是很清楚,光有這樣的文字說明不行。
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在於我們姿勢如何正確,最關鍵的就是看自己的發心。你只要心對了,怎麼做都對;你的心不對,你姿勢再正確,強調這種姿勢如何優美,達不到效果。
所以靜瑜在每次禮佛之前,有一個禮佛偈,可以跟大家來共同分享,這個偈子很多拜過占察懺的同學都會知道,它在觀想裡都有。我們在拜阿彌陀佛的時候可以這樣觀想:「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彌陀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彌陀前,頭面接足歸命禮。唯願彌陀垂加護,能滅一切顛倒心。願我早悟真性源,速證如來無上道。」
它原文就是我們之前所讀的,不是「彌陀如來」,是「十方諸佛」。頭幾句,就是頭六句主要是出自於文殊菩薩的《懺悔偈》,後四句是出自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裡面的「禮佛偈頌」,我們把它合在一起,主要是完成自己的觀想。
在禮佛當中,觀想很重要,觀想能讓我們拜佛的意念、心力大大加強,而不是單純的,我們有人形容說身體像搗蒜,它只是一個單純的動作,拜下去起來,不是這樣的。
所以會拜的人和不會拜的人,他得到的效果千差萬別。會念佛的人和不會念佛的人,雖然念佛的數量一樣,但是效果也是千差萬別。真正會念佛的人一聲佛號圓滿十方法界,普被一切眾生,入一切眾生心,所以聲聲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不會念佛的念得很生硬,佛號跟自己合不上,跟眾生更合不上。
大乘菩薩的修學,最關鍵的就是要落在心地的修行上。所謂「生佛不二,性相空寂」,一定要有智慧,才是一個真正的大乘菩薩。所以在拜佛的時候亦復如是,當你用這種觀想懺悔自己無量無邊的罪業,而罪業本性又是空寂的,所謂「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確實是如此,我們的心跟諸佛菩薩的心無二無別,當你能夠慢慢地入到這個境界裡,你就感覺自己的道場,自己所拜佛的這個當下,就是在十方法界的大道場裡,就是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道場裡。你所面對的佛像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阿彌陀佛就在眼前,十方諸佛菩薩都圍繞在你身邊,你拜佛的時候會越拜越輕鬆,越拜越歡喜,身體越來越輕。你用這種願力和心力不斷強大的時候,我們修行的障礙自然而然就小了,這是會拜佛。
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清淨自己的身語意業障,積累無量無邊的福德。我們的修行不是靠舒舒服服的就能消業的,凡夫想要獲得解脫和成就,不吃一點苦肯定是不行的。世上哪有免費的午餐?
靜瑜有跟大家分享過,靜瑜從去年進入靜修以來,每天大拜沒有間斷,從三百到四百到五百,兩個膝蓋磨了一層又一層繭子,兩個膝蓋都是黑的。因為它那個繭子皮是黑的,出血磨破了,貼上創可貼繼續拜,不必去理會它。但是越拜,確確實實你能把自己的業障拜掉。每天早晨拜佛,是靜瑜最歡喜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還有體力,還能知道歡喜拜佛,這是我們自己的福報。如果有一天你的腿不能動,連拜佛都拜不下去了,這是一件很大的障礙。所以真正發大菩提心,自己在修行路上決定能不斷地消除自己的業障,積累自己的往生資糧,圓滿自己的福報。
拜佛重點要堅持,不能夠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因為修行它是平凡而具體的,它就是在於有恆心,每天都在堅持做同樣的事情。你看著這個路上沒有什麼稀奇的,也沒有什麼古怪的,每天都是重複同樣的事情,但是在無數次的重複當中,你的心理經歷了越來越多的磨礪和摔打,面對各種境界,你越來越能夠看破放下,看似根深蒂固的煩惱習氣,好像也越來越鬆融了,越來越不那麼禁錮你了,你能夠得到在修行上的一些驗證,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你的信心在加強。
所以修行要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就像每天自然而然地吃飯、睡覺、呼吸一樣。最後修行就是變成我們的呼吸,你絕對不會把它當成一個任務,你也不覺得自己有多精進,因為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我的生活。所以我們在這條路上要知道,我們無始劫來所積攢下來的罪垢,落在我們的心上,都是灰塵,是很難洗的,就像衣服上的灰塵一樣。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克服掉我們的懈怠、懶惰、放逸,慢慢地我們修行的功力就提升了,歡喜修行,歡喜拜佛。我們的傲慢心、嫉妒心、競爭心都會一點點地被我們的出離心、菩提心、感恩心所代替,我們修行的智慧一點點地就現前。所以大家在這條路上要自己能夠鼓勵自己,自己能夠打動自己。我已經堅持拜完一萬拜了,堅持拜完兩萬大拜了,總有一天會到十萬大拜,我以圓滿的十萬大拜迴向我們的父母祖先,迴向一切跟我有緣的眾生,迴向清淨自己的身語意業,迴向莊嚴極樂淨土,這多殊勝啊!所以自己給自己定個目標。一點點地,我們的信心、願心都會加強。
所以拜佛是在修行裡很重要的一個功課,也是很多祖師大德堅持一生的這樣的一個重要的功課。像王龍舒,就是我們淨宗一位很重要的大德,他的日課、定課就是每日三千拜,他這個是小拜,不是大拜。我們無論小拜還是大拜,大家都要堅持。靜瑜是很歡喜大拜,所以這麼多年來都是一直習慣用大拜,感覺整個身心都特別地投入。用哪種方式都可以,關鍵是適合自己的,自己能堅持的,能夠在修行上有效果的,這是最重要的。
這是靜瑜的一點點的分享,供大家參考。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