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活在微笑中44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今天分享的話題是關於學佛修行的話題。
靜瑜最近讀了幾本書,感覺特別好,尤其是有一本書的書名叫《活在微笑中》。我們今天分享的話題就是「活在微笑中」。這是一位英國的比丘尼法師丹津•葩默所寫的,她有三本書,一個是《雪洞》、一個是《心湖上的倒影》、還有一個就是《活在微笑中》,靜瑜看後很受啟迪。這位比丘尼法師在喜馬拉雅山上閉關十二年,山上的雪洞裡,有很多感悟之處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對於我們修學淨土的同學來講,行走在學佛的這條路上,要知道它不是為了快樂。如果學佛是為了單純找到世俗間的快樂,那麼可能佛法無法給與。因為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解脫,在整個這一生求解脫的過程當中,都是放下原有的自我、放下我執這樣的一個痛苦的掙扎過程,就猶如蠶化蝶、猶如龜脫殼一樣。當你與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的習氣作鬥爭的時候,會有很多掙扎和痛苦。
正如佛陀所說的,苦有兩種:身體之苦和心裡之苦。我們無法避免身體的痛苦——生、老、病、死,這是人活在世間的八苦之四苦。就算佛陀本身,他也有身體的痛苦,在這一生當中,誰都免不了會有病痛,會有意外,會有嚴重的疾病。
雖然身體的痛苦無法避免,但是心裡的痛苦卻是可以避免的。我們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心,修心,使自己的心在面對各種外境的時候,譬如說生病、逆緣、種種不如意和艱苦的境界的時候,我們不讓自己絕望和消沉,這一生恰好是修行的很好時機。因為遇到了佛法,我們可以非常有意義地運用這一生,確實讓自己的心活在微笑當中。不僅笑在臉上,也笑在心中。擺脫世俗的困擾,直面佛陀所指出的解脫之路。
尤其是對於我們修學淨土的,當我們念念思惟阿彌陀佛,念念思惟極樂淨土的時候,應該心中生出大歡喜。對世間的種種得與失、毀與譽、譏與讚、樂與苦,都能夠看破放下,不斷深入自己內心的深處。雖然面對生活當中的種種壓力,但是自己能夠擺脫這種焦慮不安。通過念佛,通過聽經聞法,通過靜坐禪修,通過思惟我們這一生的意義,想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生命無常,自然而然地就能夠在當下敞開心胸去接受一切。
雖然事與願違,雖然面臨種種人事環境的困擾,但是心不再痛苦,能夠真正知道這一世是我們在六道輪迴當中的最後一世。當我們能夠回歸自己內心的時候,就會發現:所有的痛苦、批評和失去並不是問題的重點,問題的重點是自己內心的執著和瞋恨。我們抗拒批評,歡喜讚美;抗拒失去,歡喜得到;抗拒痛苦,歡喜舒適,但是,恰恰是我們所抗拒的、所討厭的這些事物,就是我們自我強烈執著的這些點。如果我們知道所面對的一切境界都是幻境的話,我們對無始劫來所執著的這種幻覺執迷不悟,就沒有辦法敞開心胸去接受當下發生的一切,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我們在生生世世的輪迴當中,把世間八法都無數次植入到內心當中,去不斷地執著,所以學佛的過程就是突破這種執著,找到問題的關鍵。不斷地面對、檢視自己的內心,不斷地放下我。
當你不斷用這些境界敲打自己內心的時候,就是在不斷提升自己的正念。當這些境界對你內心的影響越來越淡薄、越來越無力的時候,你就會察覺你的情緒不再有太大的起伏,你自己會變得更加開放。在任何一種環境當中適應力更強,你就越來越能夠發覺空的意義。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不是做表面功夫,不是作秀,不是給別人看;是真正能夠常常面對自己,常常處於當下觀察自己的內心。這種處於當下的能力就是自己覺知和觀照內心的能力,就是讓自己成為自心主人的能力;而不是讓自己的心失去主宰。
當你能夠帶著我們的心去修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一點點地掌控外面的事物。清晨起來對自己說:我們可以做一個快樂的、平靜的、仁慈的、對每一個人都很慈悲的人,就如同阿彌陀佛一樣。不斷地給自己這種心理暗示,這種暗示並不是虛妄和假的,我們的自心本身就是佛性,念佛就是在回歸自心的佛性。
所以修行的一個重點就是要認識到,自己的心事實上在沒有修行之前是完全失控的,但是當我們開始起修的時候,我們就要把這個失控的心慢慢地拉回來。帶著這個心去念佛,帶著這個心去拜佛,帶著這個心去修行,帶著這個心去走路、吃飯、做家務,帶著這個心去工作。當你能夠帶著這個心,放在當下,哪怕是掃地的時候,你的專注力都會大幅度提升。這個時候你就會意識到,日常生活當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一不是修行,都是在修這個心,你的心沒有失控。
所以把我們的心真正安住在佛號當中,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夠不斷地寂靜、專注下來,讓我們的心回歸到真正內心的快樂當中,能夠感受到修行的法喜,能夠一點點地放下以往的執著,與我們內在的生命結合起來。
所以自己會發現,修行完全是在挑戰我們以往的種種習氣,挑戰自我就是修道。當你的挑戰成功的時候,你在修道上就有突破,修行是逆流而上,能夠不斷地化解心中的鬱結。所以自己的心不要那麼沉重、那麼糾結,要知道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你會發現,隨著對佛理的越來越深入,你就能放下曾經的過去,不再為過往所謂種種的罪業感到壓得喘不上來氣,這是我們很多學佛同學的一個心理感受。一學佛發現自己罪業深重,佛法學得很痛苦、很糾結、壓力很大,常常沒有辦法原諒自己,沒有辦法放下過去,但是我們帶著這種心是沒有辦法走在修道的路上。
要能夠真正地放下過去,知道罪業本空,知道「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用佛號還原本自清淨的心,用佛號讓心安住不動,不再起心動念,不再糾結過往。你重複想一遍過去的惡事,無異於又重造一遍。
所以我們的修行就是要還給我們一顆乾淨的心,從外到內,無論相貌著裝,無論內在你的本心,都流露出最美好的、最輕鬆自在的那種快活,而這種最美好的心雖然身處俗世,但不被俗世所染。
能夠慢慢放下這種心靈的包袱,讓自己輕鬆走在學佛、念佛的修行路上。不要在意身邊一些有負能量的人給你的心理暗示,無論他怎麼評價你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怎麼看自己。要相信自己,要相信佛菩薩,要相信這一生自己決定可以做到。
要認真深入法教,如果沒有通達的教理,往往就會受別人的影響。如果沒有真修實幹,自己心裡也沒有底氣,聽來的都是別人家的,自己真正落實開始幹的時候才是自己的。當你每天堅持早課晚課、拜佛念佛的時候,一點點地你心裡就會有一個阿彌陀佛安住的地方,這個地方會越來越充盈,越來越擴展,最後完全佔據了你的心。
當你的心完全被彌陀所佔住的時候,就會發現你越來越慈悲,越來越能夠善待自己。真正能夠善待自己的人,才能夠真正善待別人;真正能讓自己歡喜的人,才能真正讓別人歡喜。慈悲首先要對自己能夠與樂、能夠拔苦。如果自己不能夠做到的話,沒有辦法給予別人。
所以學佛的過程要放下消極、悲觀、擔憂、情緒的急躁和對問題的逃避,這些負面的東西都不應該存在我們念佛當中。要讓自己的心回歸到愛和溫暖,回歸到欣賞和感恩,回歸到寧靜和清晰,回歸到勇氣和信心,回歸到喜樂和淡定,用智慧來讓這些正能量常住在我們的心中。
在日常生活當中,每天用幾分鐘或者幾十分鐘的時間去發現這個世界別人的、自己的美好,在美好當中感受呼吸,在美好當中去念佛、拜佛。
人們往往說二十一天就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如果我們二十一天連續做的話,就能夠重新構建自己生命當中的微笑。所以我不希望學佛的同學都是那麼糾結痛苦的,要真正歡喜,真正發自內心地去擁抱生活,放下過去。
常常發起四無量心這種願: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願諸眾生遠離貪瞋癡心,住平等舍。
靜瑜最近在早晨出去鍛鍊的時候,遇到一位香港的阿姨,比靜瑜大四、五歲,每天早晨也去鍛鍊,是我們的一個鄰居,她是信基督教的,在鍛鍊當中她就偶爾跟靜瑜閒談。她每天都特別歡喜、特別開心,見到我都會主動打招呼。有一天靜瑜就跟她說:「信仰基督教很好。」結果她回答一句話讓靜瑜很詫異,她說:「我這不是信仰,我超越了信仰。主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全部。我的全部都交給了主,所以我心無憂惱,心無罣礙,我無比歡喜這一生能遇見主。」
我希望我們真正修學淨土的同學,也能用這種心態面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全部,遇見阿彌陀佛是我們無量劫來最最幸運的事情,讓我們能夠超越自己,永脫輪迴。所以當你有這種心態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會真正活在微笑當中。
靜瑜在前一段時間也有錄製一些錄音,包括故事。夜聽的故事主要是給小朋友聽,緣起是錄下來給自己二寶聽的。大家覺得好,放到了公眾號上。還有對阿彌陀佛夜間的祈禱文,也可以每天晚上去聽,提起自己的正念。真正讓自己活在生命的微笑當中,讓佛號能夠打開我們所有的心扉。面對種種不順和逆境都能夠歡喜接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歡喜接納,這才是找到了修行的真諦和我們生命的真正意義。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靜瑜最近讀了幾本書,感覺特別好,尤其是有一本書的書名叫《活在微笑中》。我們今天分享的話題就是「活在微笑中」。這是一位英國的比丘尼法師丹津•葩默所寫的,她有三本書,一個是《雪洞》、一個是《心湖上的倒影》、還有一個就是《活在微笑中》,靜瑜看後很受啟迪。這位比丘尼法師在喜馬拉雅山上閉關十二年,山上的雪洞裡,有很多感悟之處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對於我們修學淨土的同學來講,行走在學佛的這條路上,要知道它不是為了快樂。如果學佛是為了單純找到世俗間的快樂,那麼可能佛法無法給與。因為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解脫,在整個這一生求解脫的過程當中,都是放下原有的自我、放下我執這樣的一個痛苦的掙扎過程,就猶如蠶化蝶、猶如龜脫殼一樣。當你與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的習氣作鬥爭的時候,會有很多掙扎和痛苦。
正如佛陀所說的,苦有兩種:身體之苦和心裡之苦。我們無法避免身體的痛苦——生、老、病、死,這是人活在世間的八苦之四苦。就算佛陀本身,他也有身體的痛苦,在這一生當中,誰都免不了會有病痛,會有意外,會有嚴重的疾病。
雖然身體的痛苦無法避免,但是心裡的痛苦卻是可以避免的。我們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心,修心,使自己的心在面對各種外境的時候,譬如說生病、逆緣、種種不如意和艱苦的境界的時候,我們不讓自己絕望和消沉,這一生恰好是修行的很好時機。因為遇到了佛法,我們可以非常有意義地運用這一生,確實讓自己的心活在微笑當中。不僅笑在臉上,也笑在心中。擺脫世俗的困擾,直面佛陀所指出的解脫之路。
尤其是對於我們修學淨土的,當我們念念思惟阿彌陀佛,念念思惟極樂淨土的時候,應該心中生出大歡喜。對世間的種種得與失、毀與譽、譏與讚、樂與苦,都能夠看破放下,不斷深入自己內心的深處。雖然面對生活當中的種種壓力,但是自己能夠擺脫這種焦慮不安。通過念佛,通過聽經聞法,通過靜坐禪修,通過思惟我們這一生的意義,想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生命無常,自然而然地就能夠在當下敞開心胸去接受一切。
雖然事與願違,雖然面臨種種人事環境的困擾,但是心不再痛苦,能夠真正知道這一世是我們在六道輪迴當中的最後一世。當我們能夠回歸自己內心的時候,就會發現:所有的痛苦、批評和失去並不是問題的重點,問題的重點是自己內心的執著和瞋恨。我們抗拒批評,歡喜讚美;抗拒失去,歡喜得到;抗拒痛苦,歡喜舒適,但是,恰恰是我們所抗拒的、所討厭的這些事物,就是我們自我強烈執著的這些點。如果我們知道所面對的一切境界都是幻境的話,我們對無始劫來所執著的這種幻覺執迷不悟,就沒有辦法敞開心胸去接受當下發生的一切,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我們在生生世世的輪迴當中,把世間八法都無數次植入到內心當中,去不斷地執著,所以學佛的過程就是突破這種執著,找到問題的關鍵。不斷地面對、檢視自己的內心,不斷地放下我。
當你不斷用這些境界敲打自己內心的時候,就是在不斷提升自己的正念。當這些境界對你內心的影響越來越淡薄、越來越無力的時候,你就會察覺你的情緒不再有太大的起伏,你自己會變得更加開放。在任何一種環境當中適應力更強,你就越來越能夠發覺空的意義。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不是做表面功夫,不是作秀,不是給別人看;是真正能夠常常面對自己,常常處於當下觀察自己的內心。這種處於當下的能力就是自己覺知和觀照內心的能力,就是讓自己成為自心主人的能力;而不是讓自己的心失去主宰。
當你能夠帶著我們的心去修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一點點地掌控外面的事物。清晨起來對自己說:我們可以做一個快樂的、平靜的、仁慈的、對每一個人都很慈悲的人,就如同阿彌陀佛一樣。不斷地給自己這種心理暗示,這種暗示並不是虛妄和假的,我們的自心本身就是佛性,念佛就是在回歸自心的佛性。
所以修行的一個重點就是要認識到,自己的心事實上在沒有修行之前是完全失控的,但是當我們開始起修的時候,我們就要把這個失控的心慢慢地拉回來。帶著這個心去念佛,帶著這個心去拜佛,帶著這個心去修行,帶著這個心去走路、吃飯、做家務,帶著這個心去工作。當你能夠帶著這個心,放在當下,哪怕是掃地的時候,你的專注力都會大幅度提升。這個時候你就會意識到,日常生活當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一不是修行,都是在修這個心,你的心沒有失控。
所以把我們的心真正安住在佛號當中,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夠不斷地寂靜、專注下來,讓我們的心回歸到真正內心的快樂當中,能夠感受到修行的法喜,能夠一點點地放下以往的執著,與我們內在的生命結合起來。
所以自己會發現,修行完全是在挑戰我們以往的種種習氣,挑戰自我就是修道。當你的挑戰成功的時候,你在修道上就有突破,修行是逆流而上,能夠不斷地化解心中的鬱結。所以自己的心不要那麼沉重、那麼糾結,要知道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你會發現,隨著對佛理的越來越深入,你就能放下曾經的過去,不再為過往所謂種種的罪業感到壓得喘不上來氣,這是我們很多學佛同學的一個心理感受。一學佛發現自己罪業深重,佛法學得很痛苦、很糾結、壓力很大,常常沒有辦法原諒自己,沒有辦法放下過去,但是我們帶著這種心是沒有辦法走在修道的路上。
要能夠真正地放下過去,知道罪業本空,知道「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用佛號還原本自清淨的心,用佛號讓心安住不動,不再起心動念,不再糾結過往。你重複想一遍過去的惡事,無異於又重造一遍。
所以我們的修行就是要還給我們一顆乾淨的心,從外到內,無論相貌著裝,無論內在你的本心,都流露出最美好的、最輕鬆自在的那種快活,而這種最美好的心雖然身處俗世,但不被俗世所染。
能夠慢慢放下這種心靈的包袱,讓自己輕鬆走在學佛、念佛的修行路上。不要在意身邊一些有負能量的人給你的心理暗示,無論他怎麼評價你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怎麼看自己。要相信自己,要相信佛菩薩,要相信這一生自己決定可以做到。
要認真深入法教,如果沒有通達的教理,往往就會受別人的影響。如果沒有真修實幹,自己心裡也沒有底氣,聽來的都是別人家的,自己真正落實開始幹的時候才是自己的。當你每天堅持早課晚課、拜佛念佛的時候,一點點地你心裡就會有一個阿彌陀佛安住的地方,這個地方會越來越充盈,越來越擴展,最後完全佔據了你的心。
當你的心完全被彌陀所佔住的時候,就會發現你越來越慈悲,越來越能夠善待自己。真正能夠善待自己的人,才能夠真正善待別人;真正能讓自己歡喜的人,才能真正讓別人歡喜。慈悲首先要對自己能夠與樂、能夠拔苦。如果自己不能夠做到的話,沒有辦法給予別人。
所以學佛的過程要放下消極、悲觀、擔憂、情緒的急躁和對問題的逃避,這些負面的東西都不應該存在我們念佛當中。要讓自己的心回歸到愛和溫暖,回歸到欣賞和感恩,回歸到寧靜和清晰,回歸到勇氣和信心,回歸到喜樂和淡定,用智慧來讓這些正能量常住在我們的心中。
在日常生活當中,每天用幾分鐘或者幾十分鐘的時間去發現這個世界別人的、自己的美好,在美好當中感受呼吸,在美好當中去念佛、拜佛。
人們往往說二十一天就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如果我們二十一天連續做的話,就能夠重新構建自己生命當中的微笑。所以我不希望學佛的同學都是那麼糾結痛苦的,要真正歡喜,真正發自內心地去擁抱生活,放下過去。
常常發起四無量心這種願: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願諸眾生遠離貪瞋癡心,住平等舍。
靜瑜最近在早晨出去鍛鍊的時候,遇到一位香港的阿姨,比靜瑜大四、五歲,每天早晨也去鍛鍊,是我們的一個鄰居,她是信基督教的,在鍛鍊當中她就偶爾跟靜瑜閒談。她每天都特別歡喜、特別開心,見到我都會主動打招呼。有一天靜瑜就跟她說:「信仰基督教很好。」結果她回答一句話讓靜瑜很詫異,她說:「我這不是信仰,我超越了信仰。主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全部。我的全部都交給了主,所以我心無憂惱,心無罣礙,我無比歡喜這一生能遇見主。」
我希望我們真正修學淨土的同學,也能用這種心態面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全部,遇見阿彌陀佛是我們無量劫來最最幸運的事情,讓我們能夠超越自己,永脫輪迴。所以當你有這種心態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會真正活在微笑當中。
靜瑜在前一段時間也有錄製一些錄音,包括故事。夜聽的故事主要是給小朋友聽,緣起是錄下來給自己二寶聽的。大家覺得好,放到了公眾號上。還有對阿彌陀佛夜間的祈禱文,也可以每天晚上去聽,提起自己的正念。真正讓自己活在生命的微笑當中,讓佛號能夠打開我們所有的心扉。面對種種不順和逆境都能夠歡喜接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歡喜接納,這才是找到了修行的真諦和我們生命的真正意義。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