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沒有一種生氣是值得的34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在學佛這條路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智慧的見地,以真實智慧的佛法見地來看待世間的萬物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隨著學佛的深入,就會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一切問題的根源是由於我們把所有的事情太當真了,把本來虛幻的事物認為是固有存在的,所以導致自己的習氣很難改掉。如果真實意識到它是虛幻不實的,我們的煩惱就很容易放下。
在對治自己的貪欲和瞋恨這兩大煩惱的時候,尤其是要了解諸法如幻的現象,才能真正解脫貪瞋的束縛。因為我們所執著的貪境也好、瞋境也好,都是因緣和合、暫時顯現出來的事物,並不是固有實存的,都是我們業力所造成的錯覺。依靠眼、耳、鼻、舌、身所下的結論,並不是正確的,把幻相當真,所以心裡才會產生貪執,深陷在這裡面無法自拔,給自己帶來沒有窮盡的痛苦和煩惱。
所以如果知道我們所面對的境界是虛幻的,那麼執著外面的貪境也好、瞋恨的境界也好,也是虛幻不實的。以這一點常常提醒自己,那麼外面的這些境界就不會束縛我們,我們的煩惱也就無從生起,正如《華嚴經》裡所講:「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我們自身所包括的一切外境,都是內心業力所投射的,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沒有一種生氣是值得的。
對於瞋恨習氣、煩惱很重的同學來講,遇到很棘手的這種瞋惱、瞋恨的困境,不應該逃避,而是面對這個境界,能夠反覆地提起空性的智慧去觀照,由不斷地執著這個瞋恨的境界,而去引發我們智慧的觀照,慢慢放下執著,放下跟境界的對立,那麼自然而然也就放下瞋恨所帶來的痛苦。如果不通過這種空性的智慧,我們就沒有辦法看破,沒有辦法放下,以為這個是實有的境界。所以當我們用五官來感知周遭的一切,所有喜愛或厭惡的這種感覺都是由自己的心裡生起來的,也就是這個原因產生輪迴。
當我們對某人起瞋恨心的時候,我們的瞋恨和怒氣並不是與生俱來地存在於這個人身上,它只是存在於我們的心裡而已。所以帶來痛苦的,不是我們所執著的人、或者事物、或者境界,而是我們所執著的心。當你看見你煩惱的人時,你的念頭就會引發這個人過去所做的種種事情,你的心抓住這些念頭不放,怒氣就會爆發出來。所以憤怒的力量看上去很強悍,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地找一找這種力量出自於哪裡,就會發現,雖然憤怒看上去好像非常堅實地存在,有一種強烈的黏附讓你的心凍結成固態,帶給你和他人極大的痛苦,但是實際上它卻毫無實體。只是我們的念頭障蔽了自己的覺性,如果我們知道憤怒的本性是空的,憤怒當下就會失去傷害我們的力量。
自己就要能夠明白,自己怒氣爆發的時候,不要跟著怒氣的念頭走,要轉而注視這個念頭的本身是虛無的。如果能生起這樣的智慧,我們憤怒的心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反而會油然生起一種對眾生的慈悲心。所以沒有比憤怒更大的錯誤,因為我們不了解這種空性的智慧,也沒有比忍辱更大的戒律。
如果我們能夠追溯到煩惱和痛苦的源頭,並不是外面的事物和人,而是我們心中的這種執著,我們就不會消極地逃避,或者是消極地忍耐,真正明白、理解,慢慢證悟到空性的智慧,當然就沒有放下不放下的問題。對於一個菩薩來講,能夠在空性的智慧裡,就會有無量的利益眾生的方便。
所以我們要常常記起小時候所聽過的一個故事,我想大家也都聽過,就是猴子撈月的故事。講有一個猴子看見水裡有一個月亮,很歡喜,就跟牠的同伴說:月亮掉到水裡了,我們去把它撈起來。同伴也都相信了,所以牠們就來到河邊的一個大樹上,每一個猴子抓著前一個猴子的尾巴,一個吊一個,就到水裡撈月亮。最後這個臨近水裡的猴子,使勁地在水裡撈這個月亮,但是每撈一下,撈上的都是一把水,而毫無月亮的蹤跡,當牠一用力的時候就掉下來,當然也把其他猴子都拽下來。
我們在輪迴當中的眾生,就像這些猴子一樣。以為所有的事相都是真實的,不斷執著地去撈取,但實際上它空無所有。所以無論面對怎麼樣的對境,特別是面對困難、挫折、很大的逆緣障礙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保持理性去處理,那麼這個理性就能夠幫助我們控制住我們的情緒。
尤其是當我們深入空性智慧學習的時候,就知道所有我們的痛苦,都來源於我們無明的情緒,說它無明是因為他不了解事實真相,而所有的情緒都來自於分別,就是有好有壞——有你喜歡的,有你討厭的,分別又來源於執著。執著包括我執和法執,打破這兩種執著,就徹底斷除了輪迴的根本,也就能讓自己脫離一切苦惱。
所以當我們認清幻境的真相之後,自己要反覆地串習、反覆地薰修,在境界當中去薰修,這就是歷事鍊心。能夠通過境界,鍛鍊自己心的這種智慧力,就說明我們的理性是有基礎的。面對境界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是有基礎的。否則的話,當我們沒有認清瞋恨的真相的時候,我們所說的理性,只是一種奢侈品,自己不懂得觀察、分析,也不明白事實的真相。所以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永遠都不要從他人身上找原因,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到真正事相的根本,我們的痛苦才能消融,才能化解。
世事如夢幻泡影,確實是如此,尤其是在遭遇違緣、經歷瞋境的時候,更要認出它的本質就是一場夢境。就像我們在夢中遇到山崩地裂,遇到很多人的誹謗指責,當你醒來的時候,才發覺只不過是一場夢。我們的驚恐、害怕、痛苦、難受都是一種虛幻不實的情緒。如果我們在夢中的當下,就能知道它只是一種夢境,有這種覺知,那它就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苦惱,不會困擾我們。
所以自己要能夠明白這些境界,真正對空性的智慧生起定解,我們的煩惱和痛苦就會越來越少。而這不僅絲毫不會影響我們做人、處事和修行,反而能夠對我們幫助特別大。通過不斷的觀修和串習,自然而然地親自去體驗萬法如幻的真相,斷除自己對境界實有的執著,就從這裡解脫出來了。
所以面對境界的時候,不迎接也不排斥,只是保持對境界本性的空性的見地,能夠不斷地去真實證悟佛法的真相,自己慢慢就有了駕馭境界的這種能力,你會越來越歡喜。幸好有這些境界,我們才能夠在這裡不斷提升,在行住坐臥一切時,應該觀照所現的都是如夢如幻的。
真正以大慈悲心去修行正法,真正把所有的逆緣作為我們菩提心的良伴,作為我們的如意寶珠,把它們看成阿彌陀佛真實的使者和伴侶。
所以我們明白這一點之後,自己的念佛信心和願力就是真實加強了。對於一個虛幻的境界來講,出離不難;在虛幻的境界裡生起大慈悲心也不難。這就是我們佛子在境界當中真實的修行。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在學佛這條路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智慧的見地,以真實智慧的佛法見地來看待世間的萬物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隨著學佛的深入,就會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一切問題的根源是由於我們把所有的事情太當真了,把本來虛幻的事物認為是固有存在的,所以導致自己的習氣很難改掉。如果真實意識到它是虛幻不實的,我們的煩惱就很容易放下。
在對治自己的貪欲和瞋恨這兩大煩惱的時候,尤其是要了解諸法如幻的現象,才能真正解脫貪瞋的束縛。因為我們所執著的貪境也好、瞋境也好,都是因緣和合、暫時顯現出來的事物,並不是固有實存的,都是我們業力所造成的錯覺。依靠眼、耳、鼻、舌、身所下的結論,並不是正確的,把幻相當真,所以心裡才會產生貪執,深陷在這裡面無法自拔,給自己帶來沒有窮盡的痛苦和煩惱。
所以如果知道我們所面對的境界是虛幻的,那麼執著外面的貪境也好、瞋恨的境界也好,也是虛幻不實的。以這一點常常提醒自己,那麼外面的這些境界就不會束縛我們,我們的煩惱也就無從生起,正如《華嚴經》裡所講:「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我們自身所包括的一切外境,都是內心業力所投射的,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沒有一種生氣是值得的。
對於瞋恨習氣、煩惱很重的同學來講,遇到很棘手的這種瞋惱、瞋恨的困境,不應該逃避,而是面對這個境界,能夠反覆地提起空性的智慧去觀照,由不斷地執著這個瞋恨的境界,而去引發我們智慧的觀照,慢慢放下執著,放下跟境界的對立,那麼自然而然也就放下瞋恨所帶來的痛苦。如果不通過這種空性的智慧,我們就沒有辦法看破,沒有辦法放下,以為這個是實有的境界。所以當我們用五官來感知周遭的一切,所有喜愛或厭惡的這種感覺都是由自己的心裡生起來的,也就是這個原因產生輪迴。
當我們對某人起瞋恨心的時候,我們的瞋恨和怒氣並不是與生俱來地存在於這個人身上,它只是存在於我們的心裡而已。所以帶來痛苦的,不是我們所執著的人、或者事物、或者境界,而是我們所執著的心。當你看見你煩惱的人時,你的念頭就會引發這個人過去所做的種種事情,你的心抓住這些念頭不放,怒氣就會爆發出來。所以憤怒的力量看上去很強悍,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地找一找這種力量出自於哪裡,就會發現,雖然憤怒看上去好像非常堅實地存在,有一種強烈的黏附讓你的心凍結成固態,帶給你和他人極大的痛苦,但是實際上它卻毫無實體。只是我們的念頭障蔽了自己的覺性,如果我們知道憤怒的本性是空的,憤怒當下就會失去傷害我們的力量。
自己就要能夠明白,自己怒氣爆發的時候,不要跟著怒氣的念頭走,要轉而注視這個念頭的本身是虛無的。如果能生起這樣的智慧,我們憤怒的心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反而會油然生起一種對眾生的慈悲心。所以沒有比憤怒更大的錯誤,因為我們不了解這種空性的智慧,也沒有比忍辱更大的戒律。
如果我們能夠追溯到煩惱和痛苦的源頭,並不是外面的事物和人,而是我們心中的這種執著,我們就不會消極地逃避,或者是消極地忍耐,真正明白、理解,慢慢證悟到空性的智慧,當然就沒有放下不放下的問題。對於一個菩薩來講,能夠在空性的智慧裡,就會有無量的利益眾生的方便。
所以我們要常常記起小時候所聽過的一個故事,我想大家也都聽過,就是猴子撈月的故事。講有一個猴子看見水裡有一個月亮,很歡喜,就跟牠的同伴說:月亮掉到水裡了,我們去把它撈起來。同伴也都相信了,所以牠們就來到河邊的一個大樹上,每一個猴子抓著前一個猴子的尾巴,一個吊一個,就到水裡撈月亮。最後這個臨近水裡的猴子,使勁地在水裡撈這個月亮,但是每撈一下,撈上的都是一把水,而毫無月亮的蹤跡,當牠一用力的時候就掉下來,當然也把其他猴子都拽下來。
我們在輪迴當中的眾生,就像這些猴子一樣。以為所有的事相都是真實的,不斷執著地去撈取,但實際上它空無所有。所以無論面對怎麼樣的對境,特別是面對困難、挫折、很大的逆緣障礙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保持理性去處理,那麼這個理性就能夠幫助我們控制住我們的情緒。
尤其是當我們深入空性智慧學習的時候,就知道所有我們的痛苦,都來源於我們無明的情緒,說它無明是因為他不了解事實真相,而所有的情緒都來自於分別,就是有好有壞——有你喜歡的,有你討厭的,分別又來源於執著。執著包括我執和法執,打破這兩種執著,就徹底斷除了輪迴的根本,也就能讓自己脫離一切苦惱。
所以當我們認清幻境的真相之後,自己要反覆地串習、反覆地薰修,在境界當中去薰修,這就是歷事鍊心。能夠通過境界,鍛鍊自己心的這種智慧力,就說明我們的理性是有基礎的。面對境界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是有基礎的。否則的話,當我們沒有認清瞋恨的真相的時候,我們所說的理性,只是一種奢侈品,自己不懂得觀察、分析,也不明白事實的真相。所以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永遠都不要從他人身上找原因,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到真正事相的根本,我們的痛苦才能消融,才能化解。
世事如夢幻泡影,確實是如此,尤其是在遭遇違緣、經歷瞋境的時候,更要認出它的本質就是一場夢境。就像我們在夢中遇到山崩地裂,遇到很多人的誹謗指責,當你醒來的時候,才發覺只不過是一場夢。我們的驚恐、害怕、痛苦、難受都是一種虛幻不實的情緒。如果我們在夢中的當下,就能知道它只是一種夢境,有這種覺知,那它就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苦惱,不會困擾我們。
所以自己要能夠明白這些境界,真正對空性的智慧生起定解,我們的煩惱和痛苦就會越來越少。而這不僅絲毫不會影響我們做人、處事和修行,反而能夠對我們幫助特別大。通過不斷的觀修和串習,自然而然地親自去體驗萬法如幻的真相,斷除自己對境界實有的執著,就從這裡解脫出來了。
所以面對境界的時候,不迎接也不排斥,只是保持對境界本性的空性的見地,能夠不斷地去真實證悟佛法的真相,自己慢慢就有了駕馭境界的這種能力,你會越來越歡喜。幸好有這些境界,我們才能夠在這裡不斷提升,在行住坐臥一切時,應該觀照所現的都是如夢如幻的。
真正以大慈悲心去修行正法,真正把所有的逆緣作為我們菩提心的良伴,作為我們的如意寶珠,把它們看成阿彌陀佛真實的使者和伴侶。
所以我們明白這一點之後,自己的念佛信心和願力就是真實加強了。對於一個虛幻的境界來講,出離不難;在虛幻的境界裡生起大慈悲心也不難。這就是我們佛子在境界當中真實的修行。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