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每天三分鐘14
今天分享的話題是我們在整個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首先要明白佛陀最終要教給我們的是什麼,就是佛陀教育的核心和本質。佛陀教育的核心是讓我們能夠通過修行,能夠證悟自性。在我們淨土宗,就是能夠達到理一心不亂;在教下,就是學教理的,大開圓解;學禪宗的,明心見性。證悟是需要有般若智慧,就是空性的智慧。沒有這種般若智慧,沒有辦法取得證悟,這是佛陀教育的根本和核心。
了解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平時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就要不斷地求解悟,從解悟再到證悟。悟有很多層次,有小悟,有中悟,有大悟,有徹悟。積累小悟,慢慢地變大,最後到究竟圓滿。什麼是悟?就是自己能夠持戒,能夠修定,開慧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有悟處了。
戒有很多,我們最基本的三皈五戒是要持守的。通過持守戒律,讓我們的心地清淨,放下對外面五欲六塵的執著,放下世俗的很多東西。當這些牽扯不再染污我們自己內心的時候,你就能夠明白佛陀的很多教誨,就能夠聽懂《無量壽經》裡的某一句話,豁然之間你就了知應該怎麼做。
靜瑜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可以每天專門拿出三分鐘,提醒自己要擁有正確的見地。第一個,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無量壽經》裡所講的「行寂靜行,遠離虛妄」。知道它是虛妄的,就不再跟你所面對的境界有對立、有分別,怎麼都好,一切隨緣。隨緣而不攀緣,隨緣而不失大悲度眾生的心,能夠妙用。這是第一個,每天要提醒自己的。
其次,對於我們修學淨土的同學最重要的見地,要知道就是海賢老和尚那句話:啥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成佛是真的。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讓我們這一天都沐浴在這一句話裡。從早上一睜開眼,就要提起這句佛號,讓阿彌陀佛的佛光從早到晚給我們包住,讓他的歡喜光伏住我們的瞋心;他的清淨光伏住我們的淫心;他的智慧光破除我們的癡闇。只要我心裡念佛、想佛,我們的心光和阿彌陀佛的佛光,光光相映,融為一體,自他不二。所謂「菩提心中接佛光」,你這一天都歡喜自在、無憂無惱,做什麼事情都是走在正念上,不會失念,一失念就提起來。
每天拿出至少三分鐘,提醒一下自己。如果一天三次,早、中、晚都能提醒一下自己,就更好了,這是保持住一個正念。因為失去正確的見地和正確的念頭的話,這一天就容易茫然。無論我們做什麼,這個念頭不要失去。知道這個世間人事無常、壽命短促,人生是苦。不論做什麼,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都迴向極樂世界,不執著這個世間的任何人、任何事,都能看破、放下。
第二個,靜瑜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每天我們盡可能地拿出三分鐘,最少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也好,能夠修一下止觀。在佛門當中也叫奢摩他,在淨土宗,我們也可以叫靜坐念佛,譬如佛七當中的止靜就是這樣。我們很少有機會天天打佛七,或者每個月固定打佛七,但是我們自己無論身處何地,都有機會早晨起來或者晚上睡覺前,有自己獨自靜坐的機會。自己在床上也好、椅子上也好,端正身體,盤起腿來,單盤、雙盤都可以,萬緣放下,什麼事情都不想,只靜靜地念這一句萬德洪名——阿彌陀佛,慢慢地念,靜靜地念,不用出聲。
當有其他的念頭湧上來的時候,譬如說是家裡電費沒交;孩子明天要考試;我還答應別人明天做什麼事情;房子是不是要還貸;明天約好誰去逛街……這些都不用去想,什麼都不想。但是當這些念頭湧上來的時候,你也不去理會它,善念不去理會,惡念也不去理會,你不去跟它對接,你就專注在這一句佛號上。練習,當你鍊久了,每天拿出三分鐘,你能保持的持續性強,貴在堅持。時間久之後,你的心就慢慢地定下來,雜念、妄念越來越少,佛號越來越清晰了。
你的三分鐘,這種定力就能夠幫助你一天可能三個小時都能夠安定,不浮躁。慢慢地,你增加到十分鐘,或者從一天一次三分鐘,增加到兩次、三次。一開始時間不必長,時間長你容易昏沉,腦子就不清晰了,在那打坐,不是打坐是坐著睡覺。所以三分鐘你不會。三分鐘,當覺得昏沉的時候就不坐,下座走一走。它比你走動念佛或者是散亂心念佛,更有效果。尤其是初學,哪怕一分鐘都可以。
三分鐘提正念,三分鐘讓自己每天有靜心念佛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當你的心真正地沉靜下來的時候,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初學,或者昏沉或者掉舉,昏沉的情況比較多。但是隨著我們不斷地修行,積功累德,我們的昏沉都會破除,掉舉的現象也會越來越少,你的心會越來越明晰,越來越能夠沉澱下來。所以自己要知道,這三分鐘很重要。
每天也有三分鐘給自己思惟,這三分鐘是做什麼?好好地看一下自己,或者反省,或者是觀察:我這一天有沒有真正地做到布施和忍辱?這是大乘菩薩六度當中最重要的兩項,哪怕做一件事情都可以,哪怕能忍一件事情都可以。我不愛笑,我今天對最不喜歡的人,我就笑一次;我最不願意講那種讓人歡喜的話,我今天就講出來,讓人家生歡喜;我最不願意做的一件工作,我今天就放下身段,認認真真地去做一下。所有的這些出發點,都是為了能夠放下對自我的執著,能夠去圓滿地利他。哪怕做三件事就可以,從少到多。
當你能夠擁有這三分鐘,想好去行動的時候,我們整個的生活狀態就不一樣,你會感到很法喜、很有能量。我擁有智慧,擁有正確的見地,我的心能靜下來。一個能沉靜的人,能保持沉默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而不是躁動不安的,像烏鴉一樣到處亂叫的,不是這樣的。我能真正地每天思惟我的身、口、意三業如何供養眾生,提醒自己修菩薩道,所以這三個三分鐘都很重要。
這是靜瑜在最近的一些體悟,供養大家。希望我們在修行的這條路上始終能夠鼓勵自己,在不斷的看破、放下當中提升自己,越來越接近佛陀教育的核心。這句佛號念得清晰明白,你的信心、你的願心,自己確確實實真實地能夠生起來,不是虛妄的,不是自欺欺人的,當我們的生命終了的時候,你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決定去見阿彌陀佛,不會慌張,不會錯亂。平時你就是安定祥和的,自己平時就是樂善好施的,就是心存正念、善念的,更多地能夠用阿彌陀佛的淨念觀照一切,取代一切,那到老的時候,就不用擔心。
自己可以想想我們的生命不長,假設能活到七十五歲,譬如靜瑜假設能活到七十五歲,剩下的時間也不過是一萬多天。你要拿一萬來張紙給它釘起來,過一天撕一張,這十年一眨眼,三個十年就過去,生命就到了。這一期的生命就結束了,你這個軀殼就不能再給你利用,你無論如何都得放下。去哪裡都取決於自己,自己要把握住這一生,這是很重要的。常常提起這種觀照,修行就有力量,修行也有智慧。
我們今天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了解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平時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就要不斷地求解悟,從解悟再到證悟。悟有很多層次,有小悟,有中悟,有大悟,有徹悟。積累小悟,慢慢地變大,最後到究竟圓滿。什麼是悟?就是自己能夠持戒,能夠修定,開慧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有悟處了。
戒有很多,我們最基本的三皈五戒是要持守的。通過持守戒律,讓我們的心地清淨,放下對外面五欲六塵的執著,放下世俗的很多東西。當這些牽扯不再染污我們自己內心的時候,你就能夠明白佛陀的很多教誨,就能夠聽懂《無量壽經》裡的某一句話,豁然之間你就了知應該怎麼做。
靜瑜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可以每天專門拿出三分鐘,提醒自己要擁有正確的見地。第一個,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無量壽經》裡所講的「行寂靜行,遠離虛妄」。知道它是虛妄的,就不再跟你所面對的境界有對立、有分別,怎麼都好,一切隨緣。隨緣而不攀緣,隨緣而不失大悲度眾生的心,能夠妙用。這是第一個,每天要提醒自己的。
其次,對於我們修學淨土的同學最重要的見地,要知道就是海賢老和尚那句話:啥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成佛是真的。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讓我們這一天都沐浴在這一句話裡。從早上一睜開眼,就要提起這句佛號,讓阿彌陀佛的佛光從早到晚給我們包住,讓他的歡喜光伏住我們的瞋心;他的清淨光伏住我們的淫心;他的智慧光破除我們的癡闇。只要我心裡念佛、想佛,我們的心光和阿彌陀佛的佛光,光光相映,融為一體,自他不二。所謂「菩提心中接佛光」,你這一天都歡喜自在、無憂無惱,做什麼事情都是走在正念上,不會失念,一失念就提起來。
每天拿出至少三分鐘,提醒一下自己。如果一天三次,早、中、晚都能提醒一下自己,就更好了,這是保持住一個正念。因為失去正確的見地和正確的念頭的話,這一天就容易茫然。無論我們做什麼,這個念頭不要失去。知道這個世間人事無常、壽命短促,人生是苦。不論做什麼,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都迴向極樂世界,不執著這個世間的任何人、任何事,都能看破、放下。
第二個,靜瑜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每天我們盡可能地拿出三分鐘,最少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也好,能夠修一下止觀。在佛門當中也叫奢摩他,在淨土宗,我們也可以叫靜坐念佛,譬如佛七當中的止靜就是這樣。我們很少有機會天天打佛七,或者每個月固定打佛七,但是我們自己無論身處何地,都有機會早晨起來或者晚上睡覺前,有自己獨自靜坐的機會。自己在床上也好、椅子上也好,端正身體,盤起腿來,單盤、雙盤都可以,萬緣放下,什麼事情都不想,只靜靜地念這一句萬德洪名——阿彌陀佛,慢慢地念,靜靜地念,不用出聲。
當有其他的念頭湧上來的時候,譬如說是家裡電費沒交;孩子明天要考試;我還答應別人明天做什麼事情;房子是不是要還貸;明天約好誰去逛街……這些都不用去想,什麼都不想。但是當這些念頭湧上來的時候,你也不去理會它,善念不去理會,惡念也不去理會,你不去跟它對接,你就專注在這一句佛號上。練習,當你鍊久了,每天拿出三分鐘,你能保持的持續性強,貴在堅持。時間久之後,你的心就慢慢地定下來,雜念、妄念越來越少,佛號越來越清晰了。
你的三分鐘,這種定力就能夠幫助你一天可能三個小時都能夠安定,不浮躁。慢慢地,你增加到十分鐘,或者從一天一次三分鐘,增加到兩次、三次。一開始時間不必長,時間長你容易昏沉,腦子就不清晰了,在那打坐,不是打坐是坐著睡覺。所以三分鐘你不會。三分鐘,當覺得昏沉的時候就不坐,下座走一走。它比你走動念佛或者是散亂心念佛,更有效果。尤其是初學,哪怕一分鐘都可以。
三分鐘提正念,三分鐘讓自己每天有靜心念佛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當你的心真正地沉靜下來的時候,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初學,或者昏沉或者掉舉,昏沉的情況比較多。但是隨著我們不斷地修行,積功累德,我們的昏沉都會破除,掉舉的現象也會越來越少,你的心會越來越明晰,越來越能夠沉澱下來。所以自己要知道,這三分鐘很重要。
每天也有三分鐘給自己思惟,這三分鐘是做什麼?好好地看一下自己,或者反省,或者是觀察:我這一天有沒有真正地做到布施和忍辱?這是大乘菩薩六度當中最重要的兩項,哪怕做一件事情都可以,哪怕能忍一件事情都可以。我不愛笑,我今天對最不喜歡的人,我就笑一次;我最不願意講那種讓人歡喜的話,我今天就講出來,讓人家生歡喜;我最不願意做的一件工作,我今天就放下身段,認認真真地去做一下。所有的這些出發點,都是為了能夠放下對自我的執著,能夠去圓滿地利他。哪怕做三件事就可以,從少到多。
當你能夠擁有這三分鐘,想好去行動的時候,我們整個的生活狀態就不一樣,你會感到很法喜、很有能量。我擁有智慧,擁有正確的見地,我的心能靜下來。一個能沉靜的人,能保持沉默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而不是躁動不安的,像烏鴉一樣到處亂叫的,不是這樣的。我能真正地每天思惟我的身、口、意三業如何供養眾生,提醒自己修菩薩道,所以這三個三分鐘都很重要。
這是靜瑜在最近的一些體悟,供養大家。希望我們在修行的這條路上始終能夠鼓勵自己,在不斷的看破、放下當中提升自己,越來越接近佛陀教育的核心。這句佛號念得清晰明白,你的信心、你的願心,自己確確實實真實地能夠生起來,不是虛妄的,不是自欺欺人的,當我們的生命終了的時候,你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決定去見阿彌陀佛,不會慌張,不會錯亂。平時你就是安定祥和的,自己平時就是樂善好施的,就是心存正念、善念的,更多地能夠用阿彌陀佛的淨念觀照一切,取代一切,那到老的時候,就不用擔心。
自己可以想想我們的生命不長,假設能活到七十五歲,譬如靜瑜假設能活到七十五歲,剩下的時間也不過是一萬多天。你要拿一萬來張紙給它釘起來,過一天撕一張,這十年一眨眼,三個十年就過去,生命就到了。這一期的生命就結束了,你這個軀殼就不能再給你利用,你無論如何都得放下。去哪裡都取決於自己,自己要把握住這一生,這是很重要的。常常提起這種觀照,修行就有力量,修行也有智慧。
我們今天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