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最大的福德是獨處29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歡喜獨處修行」。
我們在修行這條路上,說真心話,注定是孤獨的。因為就像佛陀所開示的:「各人因果,各人背」,「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我們只有真正學會如何與自己獨處,這才開始人生真實的修行,才能夠真正懂得如何去安放自己隨時都在躁動不安的心。尤其是人當經歷過歲月的錘鍊之後,就會一點點領悟,人生最難得的是內心的平靜和精神的富有,以及信仰帶給我們的力量。獨處的時候你可以卸下自己所有的面具,能讓自己的靈魂赤裸裸地去面對自己;可以從別人的事務當中抽身出來,面對自己進行真實的反觀。
所以靜瑜特別感恩,從去年十一月七號以來,將近半年多的靜修歲月。在靜修當中,自己也在不斷反思:從三十歲學佛,走過來十七年,到底自己學到哪些東西?我學佛的目的有沒有不純淨的地方?自己還有哪些毛病習氣?自己有沒有真實領悟佛陀的教法?有沒有一點點去接近佛陀的教義?有沒有真實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命運?這都是自己在每一天拜佛、念佛、聽經聞法當中,偶爾會生起來的反思。
我相信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環境當中,都會有自己的煩惱、自己的逆境、逆緣,自己所要面對的一些問題。確實如善知識所開示的,我們要常常抱以感恩的心,用一種真實的菩薩心,走自己真實的修行路。如果我們善待別人,期待還有所回報,期待人們仰慕你是一個菩薩,這就是根本性的錯誤,這種態度和菩薩的真實發心有天壤之別。我們不但不應該期待任何回報,當對方忘恩負義的時候,也不應該感到絲毫的困擾。就像一個擁有孩子的母親,不論孩子做了什麼,都應該對他充滿愛意,而不應該生起絲毫的憤怒。
如果身邊的逆緣很多,有很強的逆境,讓自己出現暫時的迷惘,不管這種環境多惡劣,我們都要一點點擺脫情緒帶給自己的傷害。要像受傷的小鹿一樣,躲到一個孤獨的靜處,用佛法來舔舐自己的傷口,來醫療自己,讓自己從憤怒當中解脫出來,平靜下來,慢慢地再轉化為真實的慈悲,然後再一點點用佛法充實自己的內心,讓自己像雄獅一樣能夠再一次有力量站起來。
靜瑜非常感恩身邊境界對靜瑜的錘鍊。從二O一二年發心辦萬人祭祖法會,就遇到很大的排擠、很大的誹謗,一路走下來,沒有減輕,只有更嚴重。靜瑜非常感恩,這是說實話。因為在小的時候,十幾歲的時候,就聽過這樣的一句話:「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一定會給你打開一扇窗。」這是我在十幾歲讀海倫•凱勒最有名的那篇著作時候的感悟,到今天都會影響自己。
因為當我不再被這個圈子所接受,當我能夠完全站在圈子外看這個世界、看我所修學的法門、看自己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心變得更廣大、更自由。能夠以一種更開放的心態看佛法,看待阿彌陀佛,看待身邊的一切;反而能夠包容下這一切;反而能夠用一種很平靜的心看待自己過去所做的一切。覺得自己過去有很多盲目、無知、迷信的地方,沒有真實的覺悟。所以靜瑜感恩這些逆境,感恩所有傷害我、誹謗我、謾罵我、排擠我的人,這是對我一個無比珍貴、稀有的寶藏。如果沒有這筆寶藏,我在修道上,不可能有任何進展;正是因為這筆寶藏,讓自己能夠勇敢地站出來,堅持下去。
如果沒有出來做護持工作,沒有出來辦過法會,今天我可能還是一個小小的金店老闆;一個只知道小資情調,吃好、喝好、玩好,一週做一次美容的家庭婦女。佛法的修持不會深入,不要說每天十萬佛號,每天一萬都不會堅持下去。正是因為自己在一個很與眾不同的這樣緣起下,從二O一二年走出來直到今天,從辦清明祭祖法會到六月法會,到菩薩戒法會,到護持僧團,到帶義工,靜瑜所遇到的逆緣很多。既有自己宿世以來的惡業,也有眾生的福德不夠,做得很辛苦。我從來沒有一天會想到自己會過這樣的生活。但是當我真正走過來這七年的時候,剩下的真的是只有感恩。
因為你會發現,靜下來獨修,身邊只剩下二三個義工,說是護持,但是對於她們來講是孩子,都是二十三四歲,不懂得護持。我在每天邊念佛的時候,邊在深圳帶她們。做的飯難以下咽,曾經一個多月靜瑜瘦了很多,因為吃不下,不是特別鹹,就是沒有味,不會做,到一點點帶著她們,教她們做飯、收拾屋子,早晚功課,聽經念佛。恰好父母也過來,陪了父母三個月。看著她們都成熟起來,自己就放下,回到香港家裡,開始陪伴孩子。
在靜瑜跟父母的一次交流當中,父親很真實地說了一句話,因為這些年跟父母交流得不多,常常只報喜、不報憂,我是從來不會跟父母說一絲一毫自己的難處,只是說一切都好,所以父母了解得不多。這一次跟父母的相處,父母問什麼,我都有問必答,怎麼樣走過來的這七年的生活。最後父親很感慨地說了一句話:「靜瑜,我發現妳可以幫助所有妳身邊的人,但是妳的這些境況,妳身邊的人都幫不了妳。妳注定自己要去克服,妳注定這一生是孤獨的。」靜瑜就跟父親說,我說:「其實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但是每個人連在一起,他又是一體的。對於究竟的大乘佛法來講,生佛不二,眾生一體。」但是確實在修行路上,我們要這樣單獨地走下去。所謂「行寂靜行,遠離虛妄」,能讓自己沉澱下來,看到很多問題。
靜瑜在深圳靜修的時候,小區裡寫了一幅字,靜瑜的父親還特別讓靜瑜抄下來,用於自勵,是陶淵明的詩句,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也是靜瑜當時的心境。能夠放下一切,真正回歸到自己心靈的一角,開始好好反省自己的時候,反思這一生生命的時候,才會發現我們的空間很大,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充實和圓滿。無論我們怎麼做,只要我們用一顆真誠的心、感恩的心,生活給我們的回饋總是出乎我們意外的。
而在靜修當中,我們一點點會獲得內心真正的自由,獲得內心真正的平靜。無論外面發生什麼事情,你都不會在外面的境界上尋找原因,一點點地都轉歸到自己的內心。你看待外面的一切,乃至於看待你的自身,你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真正像一個覺者這樣的生活,這是非常殊勝的體驗。我們會把我們的心靈全然地融入到佛法的修行當中,修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自身就是佛法,這是一個真正的覺悟者。
所以我們沒有真正開始獨處修行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任性的,是粗糙的,是不安的,沒有安全感。當我們真正靜下來——沒有微信、沒有QQ、沒有電郵、不用手機,每天聽經念佛,一點點地,你就能真正悟到,到底佛陀在引領我們做什麼;我們的根本導師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是教我們一個什麼道理。你一點點就能夠真正生起對佛法無上的感恩。你會看到自己一點點的身心變化,所有境界的變化。你不再追逐於那些所謂的大法會,不再追逐於那些佛門內的是非人我,也不再糾結這些圈子裡帶來的虛妄的東西。這些都不是真實的解脫,而是真正明白,我們要回歸的那一方淨土是什麼樣子,你能夠一點點地讓自己變得更莊嚴,每一聲佛號發自你的內心。無論你在走路、洗澡、吃飯、睡覺、穿衣,你在跟人說話、聽經,乃至於你在看電影、玩遊戲,你都活在佛號當中,都活在無上的彌陀莊嚴願海當中。你都了悟:一切都是三寶的加持,一切都是佛法的加持,一切都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在這種加持下,你所有的行持都可以變為利益眾生的無上功德,這是真實不虛的。
所以人經歷逆境、經歷苦難、經歷折磨越多越好。我們所經歷的跟祖師大德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根本就不算什麼。只是我們原先可能生活得太好了,自己把自己寵壞了,在顛倒是非當中不明白到底應該怎麼樣解脫。所以當這些逆境、惡緣來臨時,當你遇到種種不如意的時候,你要有一種覺悟,這是我們真實修行的開始,沒有它們,我們生不起真實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我們要化憤怒為慈悲,能夠徹底破掉對自我的執著,不再去分別和對立。能夠全然地跳出來,觀照自己的修行,就像蟬蛹化為彩蝶一樣,你的轉變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好好利用自己的這些苦難,好好把自己靜下來,能夠獨處修行,不要再忙於跑法會,追逐各種表面的功夫,這些都沒有用。所以我相信,當我們能夠開始這樣做的時候,我們一點點就能夠獲得更多的體驗。這種體驗,讓你更歡喜能夠讓自己的心獨處。
當然遠離一切的外緣是一種獨處;而當你在一個團體當中,你也能夠讓自己的心獨處。你不再愛說話,不再願意去評判,不再願意去進行各種比較。你完全用一個旁觀者,冷靜地看待外面的一切,不去給它做任何二元、對立的分別,只是看著這一切,猶如看著一場夢境,看著一齣戲,你只是一個觀眾。至於戲演得好與壞,你不必去分別,因為這些都是一場夢,都是虛妄不實的。
當你的心學會獨處的時候,在任何一個境界裡,你都能保持心靈的獨立,能夠心裡抓住這一句佛號,不再糾結於任何一種境界,無論好與壞,這對於我們的修行是一種大解脫,是一個真實的進步。
好的,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在修行這條路上,說真心話,注定是孤獨的。因為就像佛陀所開示的:「各人因果,各人背」,「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我們只有真正學會如何與自己獨處,這才開始人生真實的修行,才能夠真正懂得如何去安放自己隨時都在躁動不安的心。尤其是人當經歷過歲月的錘鍊之後,就會一點點領悟,人生最難得的是內心的平靜和精神的富有,以及信仰帶給我們的力量。獨處的時候你可以卸下自己所有的面具,能讓自己的靈魂赤裸裸地去面對自己;可以從別人的事務當中抽身出來,面對自己進行真實的反觀。
所以靜瑜特別感恩,從去年十一月七號以來,將近半年多的靜修歲月。在靜修當中,自己也在不斷反思:從三十歲學佛,走過來十七年,到底自己學到哪些東西?我學佛的目的有沒有不純淨的地方?自己還有哪些毛病習氣?自己有沒有真實領悟佛陀的教法?有沒有一點點去接近佛陀的教義?有沒有真實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命運?這都是自己在每一天拜佛、念佛、聽經聞法當中,偶爾會生起來的反思。
我相信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環境當中,都會有自己的煩惱、自己的逆境、逆緣,自己所要面對的一些問題。確實如善知識所開示的,我們要常常抱以感恩的心,用一種真實的菩薩心,走自己真實的修行路。如果我們善待別人,期待還有所回報,期待人們仰慕你是一個菩薩,這就是根本性的錯誤,這種態度和菩薩的真實發心有天壤之別。我們不但不應該期待任何回報,當對方忘恩負義的時候,也不應該感到絲毫的困擾。就像一個擁有孩子的母親,不論孩子做了什麼,都應該對他充滿愛意,而不應該生起絲毫的憤怒。
如果身邊的逆緣很多,有很強的逆境,讓自己出現暫時的迷惘,不管這種環境多惡劣,我們都要一點點擺脫情緒帶給自己的傷害。要像受傷的小鹿一樣,躲到一個孤獨的靜處,用佛法來舔舐自己的傷口,來醫療自己,讓自己從憤怒當中解脫出來,平靜下來,慢慢地再轉化為真實的慈悲,然後再一點點用佛法充實自己的內心,讓自己像雄獅一樣能夠再一次有力量站起來。
靜瑜非常感恩身邊境界對靜瑜的錘鍊。從二O一二年發心辦萬人祭祖法會,就遇到很大的排擠、很大的誹謗,一路走下來,沒有減輕,只有更嚴重。靜瑜非常感恩,這是說實話。因為在小的時候,十幾歲的時候,就聽過這樣的一句話:「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一定會給你打開一扇窗。」這是我在十幾歲讀海倫•凱勒最有名的那篇著作時候的感悟,到今天都會影響自己。
因為當我不再被這個圈子所接受,當我能夠完全站在圈子外看這個世界、看我所修學的法門、看自己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心變得更廣大、更自由。能夠以一種更開放的心態看佛法,看待阿彌陀佛,看待身邊的一切;反而能夠包容下這一切;反而能夠用一種很平靜的心看待自己過去所做的一切。覺得自己過去有很多盲目、無知、迷信的地方,沒有真實的覺悟。所以靜瑜感恩這些逆境,感恩所有傷害我、誹謗我、謾罵我、排擠我的人,這是對我一個無比珍貴、稀有的寶藏。如果沒有這筆寶藏,我在修道上,不可能有任何進展;正是因為這筆寶藏,讓自己能夠勇敢地站出來,堅持下去。
如果沒有出來做護持工作,沒有出來辦過法會,今天我可能還是一個小小的金店老闆;一個只知道小資情調,吃好、喝好、玩好,一週做一次美容的家庭婦女。佛法的修持不會深入,不要說每天十萬佛號,每天一萬都不會堅持下去。正是因為自己在一個很與眾不同的這樣緣起下,從二O一二年走出來直到今天,從辦清明祭祖法會到六月法會,到菩薩戒法會,到護持僧團,到帶義工,靜瑜所遇到的逆緣很多。既有自己宿世以來的惡業,也有眾生的福德不夠,做得很辛苦。我從來沒有一天會想到自己會過這樣的生活。但是當我真正走過來這七年的時候,剩下的真的是只有感恩。
因為你會發現,靜下來獨修,身邊只剩下二三個義工,說是護持,但是對於她們來講是孩子,都是二十三四歲,不懂得護持。我在每天邊念佛的時候,邊在深圳帶她們。做的飯難以下咽,曾經一個多月靜瑜瘦了很多,因為吃不下,不是特別鹹,就是沒有味,不會做,到一點點帶著她們,教她們做飯、收拾屋子,早晚功課,聽經念佛。恰好父母也過來,陪了父母三個月。看著她們都成熟起來,自己就放下,回到香港家裡,開始陪伴孩子。
在靜瑜跟父母的一次交流當中,父親很真實地說了一句話,因為這些年跟父母交流得不多,常常只報喜、不報憂,我是從來不會跟父母說一絲一毫自己的難處,只是說一切都好,所以父母了解得不多。這一次跟父母的相處,父母問什麼,我都有問必答,怎麼樣走過來的這七年的生活。最後父親很感慨地說了一句話:「靜瑜,我發現妳可以幫助所有妳身邊的人,但是妳的這些境況,妳身邊的人都幫不了妳。妳注定自己要去克服,妳注定這一生是孤獨的。」靜瑜就跟父親說,我說:「其實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但是每個人連在一起,他又是一體的。對於究竟的大乘佛法來講,生佛不二,眾生一體。」但是確實在修行路上,我們要這樣單獨地走下去。所謂「行寂靜行,遠離虛妄」,能讓自己沉澱下來,看到很多問題。
靜瑜在深圳靜修的時候,小區裡寫了一幅字,靜瑜的父親還特別讓靜瑜抄下來,用於自勵,是陶淵明的詩句,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也是靜瑜當時的心境。能夠放下一切,真正回歸到自己心靈的一角,開始好好反省自己的時候,反思這一生生命的時候,才會發現我們的空間很大,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充實和圓滿。無論我們怎麼做,只要我們用一顆真誠的心、感恩的心,生活給我們的回饋總是出乎我們意外的。
而在靜修當中,我們一點點會獲得內心真正的自由,獲得內心真正的平靜。無論外面發生什麼事情,你都不會在外面的境界上尋找原因,一點點地都轉歸到自己的內心。你看待外面的一切,乃至於看待你的自身,你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真正像一個覺者這樣的生活,這是非常殊勝的體驗。我們會把我們的心靈全然地融入到佛法的修行當中,修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自身就是佛法,這是一個真正的覺悟者。
所以我們沒有真正開始獨處修行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任性的,是粗糙的,是不安的,沒有安全感。當我們真正靜下來——沒有微信、沒有QQ、沒有電郵、不用手機,每天聽經念佛,一點點地,你就能真正悟到,到底佛陀在引領我們做什麼;我們的根本導師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是教我們一個什麼道理。你一點點就能夠真正生起對佛法無上的感恩。你會看到自己一點點的身心變化,所有境界的變化。你不再追逐於那些所謂的大法會,不再追逐於那些佛門內的是非人我,也不再糾結這些圈子裡帶來的虛妄的東西。這些都不是真實的解脫,而是真正明白,我們要回歸的那一方淨土是什麼樣子,你能夠一點點地讓自己變得更莊嚴,每一聲佛號發自你的內心。無論你在走路、洗澡、吃飯、睡覺、穿衣,你在跟人說話、聽經,乃至於你在看電影、玩遊戲,你都活在佛號當中,都活在無上的彌陀莊嚴願海當中。你都了悟:一切都是三寶的加持,一切都是佛法的加持,一切都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在這種加持下,你所有的行持都可以變為利益眾生的無上功德,這是真實不虛的。
所以人經歷逆境、經歷苦難、經歷折磨越多越好。我們所經歷的跟祖師大德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根本就不算什麼。只是我們原先可能生活得太好了,自己把自己寵壞了,在顛倒是非當中不明白到底應該怎麼樣解脫。所以當這些逆境、惡緣來臨時,當你遇到種種不如意的時候,你要有一種覺悟,這是我們真實修行的開始,沒有它們,我們生不起真實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我們要化憤怒為慈悲,能夠徹底破掉對自我的執著,不再去分別和對立。能夠全然地跳出來,觀照自己的修行,就像蟬蛹化為彩蝶一樣,你的轉變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好好利用自己的這些苦難,好好把自己靜下來,能夠獨處修行,不要再忙於跑法會,追逐各種表面的功夫,這些都沒有用。所以我相信,當我們能夠開始這樣做的時候,我們一點點就能夠獲得更多的體驗。這種體驗,讓你更歡喜能夠讓自己的心獨處。
當然遠離一切的外緣是一種獨處;而當你在一個團體當中,你也能夠讓自己的心獨處。你不再愛說話,不再願意去評判,不再願意去進行各種比較。你完全用一個旁觀者,冷靜地看待外面的一切,不去給它做任何二元、對立的分別,只是看著這一切,猶如看著一場夢境,看著一齣戲,你只是一個觀眾。至於戲演得好與壞,你不必去分別,因為這些都是一場夢,都是虛妄不實的。
當你的心學會獨處的時候,在任何一個境界裡,你都能保持心靈的獨立,能夠心裡抓住這一句佛號,不再糾結於任何一種境界,無論好與壞,這對於我們的修行是一種大解脫,是一個真實的進步。
好的,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