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攝耳諦聽51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靜瑜的念佛心得。前幾天靜瑜寫了一個偈子,叫「攝耳諦聽」。這個偈子的由來,是靜瑜在這將近一年的念佛當中的修學體會。
為了保持佛號不斷,平時是用兩種方法在念佛,一種就是拿著計數器或者經行,或者是靜坐,心念,口也微微出聲,耳在聽從心裡發出來的這句佛號;還有另外一種,就是當靜瑜在吃飯、洗澡,這個時候不能夠拿計數器念佛,靜瑜就用佛號機,三三四的佛號機來聽佛號,專注地聽這個從外面攝受的佛號聲,通過耳根進入自己的心田,然後跟著這樣地在心裡默念,三三四。經過長時間的薰修,靜瑜感覺這種方法特別好,能讓佛號不斷,尤其是我們在心力不足的時候。所謂心力不足,就譬如說要往生的時候,因為我們的四大要分離;或者是平時生病的時候,身體很難受,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心念去攝受這句佛號,這個時候就要通過耳根聽外面的佛號聲,然後返回到自己的心田,把自己的心念攝受住。
所以平時練這種方法非常好。一開始需要有一個比較清靜的環境,即便不是在清靜的環境裡,譬如說要出去買菜,出去做事,也可以通過耳機,戴著聽這個佛號跟著念。這種修學方法就符合楞嚴會上,當時文殊菩薩揀選出來的「耳根圓通」的這個方法。因為在楞嚴會上,佛讓二十五位大菩薩報告自己的修學——「如何證得圓通」的這樣一個學習報告。佛陀特別請求文殊菩薩,在二十五種法門當中,能夠指點出對於阿難和在娑婆世界行菩薩道的眾生,最容易修行成就的是哪一種法門。文殊菩薩就特別揀擇出耳根圓通的修行法門,指出這個是最契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根機的。在《楞嚴經》當中就說道:「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這二十五個法門是通過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還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還有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以及七大——地、水、火、風、空、識、根,心根,通過其中任何一種都可以證入圓通,但是最適合我們娑婆世界的就是耳根。因為六塵的境界——我們平時所看到的色、聲、香、味、觸、法,它屬於事相,特別雜亂,你很難通過六塵外面的境界攝受自己的心念;六識也是處於事相,同樣很雜亂;七大更不相應;只有六根,因為根相對於性相中相對比較偏於性,跟心比較相應。在六根當中眼根它會有障礙,你眼閉上了,就看不到了;鼻根、舌根和身根,三根相對地都比較弱劣,很難有那種靈敏的感觸;只有耳根和意根是比較靈敏的。耳根,文殊菩薩特別舉出三種真實,讚歎耳根的不可思議。第一個,它是「通真實」。所謂通真實就是說,你隔墻也能聽到音聲,遠近都可以聞,但是其他的五根就不如耳根。譬如說眼會有障礙,心會紛雜不定。第二個,「圓真實」。說「十方俱擊鼓,亦可同時聞聲」。聲音對我們來說特別好攝受,即便是你邊跟人說話邊放著佛號機,那麼佛號的聲音也會流入我們的心田,你一樣能攝受到它。第三個是「常真實」。就是聲音它雖然「有止息和動靜」,但是它的「聞性」是常在,是沒有生滅的。
所以靜瑜在這首偈子當中,就特別指出這六點。「聲聲佛號入耳根,業識漸薰成佛種」。你所有的阿賴耶識裡的這些心識種子,慢慢地通過佛號的薰修就變成了佛種子,所謂就把第八意識——阿賴耶識,你就可以薰成大圓鏡智。
「聲聲佛號入耳根,煩惱盡消遍法喜」。因為天天從早到晚這樣地聽佛號,你早上一起來就打開佛號機不斷地聽,外面的這些煩惱就很難能夠侵擾到你;而你內心的煩惱也很難能夠起來,會被佛號聲給伏住,慢慢打成一片之後,你就會生起法喜。所以最關鍵的就是要不間斷、不夾雜,這樣地去長期薰修自己的耳根,讓佛號聲不斷。你聽得越多,你往耳朵裡灌的佛號聲越多,你心裡對佛號的這種憶念就越強。
第三,「聲聲佛號入耳根,本願威神不思議」。這是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本願威神。它就不可思議地加持你,讓你在不知不覺當中,你就入了極樂世界的蓮池海會;不知不覺當中就生起了信願。佛號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要相信這一句佛號就是法身,這一句佛號就是實相。當你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盡虛空遍法界都在你的心裡,當下你就是佛。你不念佛的時候就是六道凡夫,當你念佛的時候就是你成佛的時候,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把聲聲佛號植入心田,就是自己在不斷地把自己的凡夫肉胎轉成佛身的時候,慢慢地這種攝受的能力越來越強,哪怕身邊沒有佛號機,你還是會聽到佛號聲,它就會不知不覺地從心裡面起來。
所以我們耳根如果徹底解脫了,就是說當你不聽佛號聲的時候,佛號還是能從你心裡起來,這個時候六根,你就全部都解脫了。你的眼、你的鼻、你的舌、你的身、你的意,這五根同時跟著解脫。所以我們修行的重點放在耳根上,多聞薰習。通過多聞薰習,你全部的注意力都專注在你的佛號上,你眼睛看見什麼,你不會在意,吃什麼、聞什麼、做什麼你都不會在意,行住坐臥,你都會心心念念繫在這句佛號上。
所以我們很多同學、道友到處參訪尋道,到處參加各種法會,這種作用不大,它對我們出離六道輪迴、對我們這一生了生死沒有作用,你的心永遠都是沉浮不定的。那我們的修行就是要做到心要靜、心要定、心要淨。第一個「靜」是安靜的靜,就是你的心不是動的,是要能夠靜下來。慢慢靜下來之後你才能夠定住,不被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所干擾。最後那個「淨」是清淨的淨,你的心一點點地就會像水,不斷地被摩尼寶珠沉澱。我們的心本來像一盆污水,但是佛號就像摩尼寶珠投到這盆污水當中。所以寶珠投入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你那個水就慢慢地變淨了,越來越乾淨。當你的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平等的時候,你這個時候就是具有戒定慧的功夫,你就能夠以戒定慧伏滅自己的貪瞋癡,你在佛法的修學上就能夠一點點地走出一條菩提大道,就真正這一生沒有白修。所以真正的修行,不是向外去尋佛,而是真正地向自己的內心溯本清源,澄淨自己的內心,顯出它本來的真心,讓六根皆得清淨和解脫。
通過我們不斷地念佛,觀因而修,我們也一點點地能讓自己的身心越來越健康,拿著這個寶貴的修行法門、修行工具,把這句佛號真正地念到心裡。念佛不是說在喉嚨間吼,你在喉嚨間去吼這句佛號,去嘶叫這句佛號,你沒有讓自己的氣真正沉入丹田,你的心沉不下來。所以,如果念佛念得越來越心浮氣躁,就不對。這種念法,聲是在喉嚨間,越念氣就越粗越大,是吼不是念。那我們是念佛,怎麼念?要用那種對阿彌陀佛的至誠懇切、親切的那種歸屬感。知道彌陀是我們的慈父,極樂是我們的老家,蓮池海會的清淨大海眾菩薩是我們真正的菩提道友,然後讓自己的心能夠內斂含蓄,就像把自己全身心投靠在阿彌陀佛的懷抱,把阿彌陀佛捧在心口裡那樣地去念,要這種念法。非常珍惜,不是說有一聲沒一聲,有口無心那樣地念。
念的時候,嘴可以微微張,嘴唇不動,只舌頭動,牙齒輕動也可以。嘴、鼻不要很重地呼吸,氣別亂竄,要把氣沉到丹田,丹田就是在肚臍那下面,沉下去這樣念。轉氣的時候,嘴巴開著不要呼吸,讓氣自然地充滿胸肺,順著心沉澱下去。你躺下的時候就不要出聲了,出聲很傷氣。要把這個佛號放到心窩,不要在腦子裡念,你在腦子裡念會睡不著,這個叫「金剛持」。當我們念佛念得越來越輕鬆自然,而不是說念佛念佛把自己搞得氣急敗壞,很凶、很痛苦那樣地念就不對了。所以念佛是快是慢,音調是高是低,根據我們身體的狀況,根據我們的習慣,修行的習慣,都不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種方法,邊念邊憶佛,邊想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大勢至菩薩是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那麼我們把大勢至菩薩的法門和觀世音菩薩的法門結合起來,我們專門是通過耳根來攝受其他的五根,六根就都都攝了。用這句佛號讓自己的心寧靜、安詳;同時耳朵用心回轉,來聽自己的念佛聲,每一個字都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中間有其他的雜念和妄想,你不必管它,妄想再多都無所謂,它不影響我們念佛的正念。
這個佛號就像黑夜當中的蠟燭一樣,你一開始可能只點了一根蠟燭,不能把所有的黑暗都照亮,沒關係,你就長期這麼念;念到滿屋子都是蠟燭的時候就都照亮了,這個時候你就一定是功夫成片了。沒成片的時候也不必著急,你就這樣地抓住這句佛號,讓自己的心念得越來越空靈,慢慢慢慢你其他的念頭就都不起了,清清淨淨地只剩這一句佛號。哪怕在很嘈雜的市場、很熱鬧的場合裡面,你也能聽到自己心裡的這句佛號,這個時候你會覺得非常舒服、非常自在,你的聞性就起作用了。所謂「反聞聞自性」,聞的就是我們心裡的那個自性的佛號。
那你沒有去練習,這一生一輩子也聞不到心裡的佛號,你的耳朵總是會被外面的各種聲音帶走。所以修行的重點,是自己要有決定的信心、堅定的毅力,能夠這一生徹底地萬緣放下,把全部的時間、精力放到積累往生的功德資糧上。因為這是這一生最有用的,你往生的時候能帶走的;而其他的所有的富貴都是三更夢,大限到的時候你兩手空空,什麼都帶不走。
所以我們學佛人,第一個要看破這一點。能夠看破這一點,你就能提起勇猛精進來,在菩提道上沒有任何障礙。在這條道上,唯一能障礙你的就是你自己。因為沒有人會逼著你精進,沒有人會逼著你去極樂世界,沒有人會逼著你去放下。你自己要看破,要能夠想明白,你越能夠早點看破,早點想明白,你這一生修行成功的概率越大,早點成就早點好。你早成就,即便沒有往生,你在這個娑婆世界,在這個五濁惡世,你活得也自在。你完全是用佛陀的智慧來看周遭的人事物,沒有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人能影響到你,你的心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諸大菩薩的心是相應的。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事情能夠讓你生煩惱,確實能做到「與人無爭,與世無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當你真正煩惱不起來的時候,你就會無限地感恩阿彌陀佛的慈悲,無限地感恩諸佛菩薩的護念,你會特別法喜。這一生方向明確,一生成就,決定能夠把這個生死大事就承辦了。
那麼「攝耳諦聽」,要能夠長時間地攝住自己的心念。這種攝住確實要靠自己的菩提心,如果沒有這種菩提心,是用自私自利的心來修的話,可能很快就不能夠在這條道上走下去了。所以我們要有觀世音菩薩的那種慈心和悲心。什麼是慈心?就是父母愛兒女,對兒女無微不至的那種關心,這種慈心。這種慈心擴大到法界,所謂「無緣大慈」,就是「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像阿彌陀佛那樣。我們常常要把彌陀的四十八大願背一遍,每一天你讀《無量壽經》,背四十八大願,常常聽四十八大願的講解,你就會徹底能夠體會彌陀的那種慈心到底是什麼樣的慈。那麼「悲心」,就是當孩子遇難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能夠真正地去痛惜,去撫慰,去解救。擴展到法界,就是「同體大悲」的心。
所謂「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這種大慈大悲的心,才是我們真正的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要從這裡契入。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要不斷地提起這種正念、正思惟,反覆去琢磨;不能只想著自己的小家、自己的父母,要知道我們無量劫來的父母,不知道多少在三惡道中、在地獄中受苦。我們不是只有這一世的父母,他們輪轉六道經歷種種苦難,都沒有得到解救。我們不能做到像地藏王菩薩那樣的大慈大悲,至少我們自己這一生要成就道業,能夠將來倒駕慈航,救無量劫來的父母親人。要跟這一世的家人都能放下情執,情執是業障,嚴重的業障,能夠障礙自己往生。要知道在這條生死路上,我們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你沒有成就,沒有辦法真正幫上父母,我們給父母的物質享受都是短暫的,不能夠幫他解脫。所以真正明白這一點,發起菩提道心,我們就能夠在這個虛幻的世界當中認認真真地修行,抓住耳根圓通的這個法門,好好入定,反聞自性,得到解脫。
佛號機確實功用很大,這是我們隨身必帶的法寶,不要離開身。坐飛機也好,出門也好,常常帶著它。不要像很多學佛人一樣,掛在胸間,最好是用耳機子專注聽,越專注效果越好。家裡沒有人的時候就不用戴耳機子,自己可以跟著佛號聲聽。如果我們的心念足夠強,也可以專注地心念耳聞。
這是靜瑜的一點修學體會,供養大家,希望我們都能夠一生成就,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靜瑜的念佛心得。前幾天靜瑜寫了一個偈子,叫「攝耳諦聽」。這個偈子的由來,是靜瑜在這將近一年的念佛當中的修學體會。
為了保持佛號不斷,平時是用兩種方法在念佛,一種就是拿著計數器或者經行,或者是靜坐,心念,口也微微出聲,耳在聽從心裡發出來的這句佛號;還有另外一種,就是當靜瑜在吃飯、洗澡,這個時候不能夠拿計數器念佛,靜瑜就用佛號機,三三四的佛號機來聽佛號,專注地聽這個從外面攝受的佛號聲,通過耳根進入自己的心田,然後跟著這樣地在心裡默念,三三四。經過長時間的薰修,靜瑜感覺這種方法特別好,能讓佛號不斷,尤其是我們在心力不足的時候。所謂心力不足,就譬如說要往生的時候,因為我們的四大要分離;或者是平時生病的時候,身體很難受,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心念去攝受這句佛號,這個時候就要通過耳根聽外面的佛號聲,然後返回到自己的心田,把自己的心念攝受住。
所以平時練這種方法非常好。一開始需要有一個比較清靜的環境,即便不是在清靜的環境裡,譬如說要出去買菜,出去做事,也可以通過耳機,戴著聽這個佛號跟著念。這種修學方法就符合楞嚴會上,當時文殊菩薩揀選出來的「耳根圓通」的這個方法。因為在楞嚴會上,佛讓二十五位大菩薩報告自己的修學——「如何證得圓通」的這樣一個學習報告。佛陀特別請求文殊菩薩,在二十五種法門當中,能夠指點出對於阿難和在娑婆世界行菩薩道的眾生,最容易修行成就的是哪一種法門。文殊菩薩就特別揀擇出耳根圓通的修行法門,指出這個是最契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根機的。在《楞嚴經》當中就說道:「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這二十五個法門是通過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還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還有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以及七大——地、水、火、風、空、識、根,心根,通過其中任何一種都可以證入圓通,但是最適合我們娑婆世界的就是耳根。因為六塵的境界——我們平時所看到的色、聲、香、味、觸、法,它屬於事相,特別雜亂,你很難通過六塵外面的境界攝受自己的心念;六識也是處於事相,同樣很雜亂;七大更不相應;只有六根,因為根相對於性相中相對比較偏於性,跟心比較相應。在六根當中眼根它會有障礙,你眼閉上了,就看不到了;鼻根、舌根和身根,三根相對地都比較弱劣,很難有那種靈敏的感觸;只有耳根和意根是比較靈敏的。耳根,文殊菩薩特別舉出三種真實,讚歎耳根的不可思議。第一個,它是「通真實」。所謂通真實就是說,你隔墻也能聽到音聲,遠近都可以聞,但是其他的五根就不如耳根。譬如說眼會有障礙,心會紛雜不定。第二個,「圓真實」。說「十方俱擊鼓,亦可同時聞聲」。聲音對我們來說特別好攝受,即便是你邊跟人說話邊放著佛號機,那麼佛號的聲音也會流入我們的心田,你一樣能攝受到它。第三個是「常真實」。就是聲音它雖然「有止息和動靜」,但是它的「聞性」是常在,是沒有生滅的。
所以靜瑜在這首偈子當中,就特別指出這六點。「聲聲佛號入耳根,業識漸薰成佛種」。你所有的阿賴耶識裡的這些心識種子,慢慢地通過佛號的薰修就變成了佛種子,所謂就把第八意識——阿賴耶識,你就可以薰成大圓鏡智。
「聲聲佛號入耳根,煩惱盡消遍法喜」。因為天天從早到晚這樣地聽佛號,你早上一起來就打開佛號機不斷地聽,外面的這些煩惱就很難能夠侵擾到你;而你內心的煩惱也很難能夠起來,會被佛號聲給伏住,慢慢打成一片之後,你就會生起法喜。所以最關鍵的就是要不間斷、不夾雜,這樣地去長期薰修自己的耳根,讓佛號聲不斷。你聽得越多,你往耳朵裡灌的佛號聲越多,你心裡對佛號的這種憶念就越強。
第三,「聲聲佛號入耳根,本願威神不思議」。這是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本願威神。它就不可思議地加持你,讓你在不知不覺當中,你就入了極樂世界的蓮池海會;不知不覺當中就生起了信願。佛號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要相信這一句佛號就是法身,這一句佛號就是實相。當你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盡虛空遍法界都在你的心裡,當下你就是佛。你不念佛的時候就是六道凡夫,當你念佛的時候就是你成佛的時候,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把聲聲佛號植入心田,就是自己在不斷地把自己的凡夫肉胎轉成佛身的時候,慢慢地這種攝受的能力越來越強,哪怕身邊沒有佛號機,你還是會聽到佛號聲,它就會不知不覺地從心裡面起來。
所以我們耳根如果徹底解脫了,就是說當你不聽佛號聲的時候,佛號還是能從你心裡起來,這個時候六根,你就全部都解脫了。你的眼、你的鼻、你的舌、你的身、你的意,這五根同時跟著解脫。所以我們修行的重點放在耳根上,多聞薰習。通過多聞薰習,你全部的注意力都專注在你的佛號上,你眼睛看見什麼,你不會在意,吃什麼、聞什麼、做什麼你都不會在意,行住坐臥,你都會心心念念繫在這句佛號上。
所以我們很多同學、道友到處參訪尋道,到處參加各種法會,這種作用不大,它對我們出離六道輪迴、對我們這一生了生死沒有作用,你的心永遠都是沉浮不定的。那我們的修行就是要做到心要靜、心要定、心要淨。第一個「靜」是安靜的靜,就是你的心不是動的,是要能夠靜下來。慢慢靜下來之後你才能夠定住,不被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所干擾。最後那個「淨」是清淨的淨,你的心一點點地就會像水,不斷地被摩尼寶珠沉澱。我們的心本來像一盆污水,但是佛號就像摩尼寶珠投到這盆污水當中。所以寶珠投入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你那個水就慢慢地變淨了,越來越乾淨。當你的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平等的時候,你這個時候就是具有戒定慧的功夫,你就能夠以戒定慧伏滅自己的貪瞋癡,你在佛法的修學上就能夠一點點地走出一條菩提大道,就真正這一生沒有白修。所以真正的修行,不是向外去尋佛,而是真正地向自己的內心溯本清源,澄淨自己的內心,顯出它本來的真心,讓六根皆得清淨和解脫。
通過我們不斷地念佛,觀因而修,我們也一點點地能讓自己的身心越來越健康,拿著這個寶貴的修行法門、修行工具,把這句佛號真正地念到心裡。念佛不是說在喉嚨間吼,你在喉嚨間去吼這句佛號,去嘶叫這句佛號,你沒有讓自己的氣真正沉入丹田,你的心沉不下來。所以,如果念佛念得越來越心浮氣躁,就不對。這種念法,聲是在喉嚨間,越念氣就越粗越大,是吼不是念。那我們是念佛,怎麼念?要用那種對阿彌陀佛的至誠懇切、親切的那種歸屬感。知道彌陀是我們的慈父,極樂是我們的老家,蓮池海會的清淨大海眾菩薩是我們真正的菩提道友,然後讓自己的心能夠內斂含蓄,就像把自己全身心投靠在阿彌陀佛的懷抱,把阿彌陀佛捧在心口裡那樣地去念,要這種念法。非常珍惜,不是說有一聲沒一聲,有口無心那樣地念。
念的時候,嘴可以微微張,嘴唇不動,只舌頭動,牙齒輕動也可以。嘴、鼻不要很重地呼吸,氣別亂竄,要把氣沉到丹田,丹田就是在肚臍那下面,沉下去這樣念。轉氣的時候,嘴巴開著不要呼吸,讓氣自然地充滿胸肺,順著心沉澱下去。你躺下的時候就不要出聲了,出聲很傷氣。要把這個佛號放到心窩,不要在腦子裡念,你在腦子裡念會睡不著,這個叫「金剛持」。當我們念佛念得越來越輕鬆自然,而不是說念佛念佛把自己搞得氣急敗壞,很凶、很痛苦那樣地念就不對了。所以念佛是快是慢,音調是高是低,根據我們身體的狀況,根據我們的習慣,修行的習慣,都不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種方法,邊念邊憶佛,邊想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大勢至菩薩是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那麼我們把大勢至菩薩的法門和觀世音菩薩的法門結合起來,我們專門是通過耳根來攝受其他的五根,六根就都都攝了。用這句佛號讓自己的心寧靜、安詳;同時耳朵用心回轉,來聽自己的念佛聲,每一個字都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中間有其他的雜念和妄想,你不必管它,妄想再多都無所謂,它不影響我們念佛的正念。
這個佛號就像黑夜當中的蠟燭一樣,你一開始可能只點了一根蠟燭,不能把所有的黑暗都照亮,沒關係,你就長期這麼念;念到滿屋子都是蠟燭的時候就都照亮了,這個時候你就一定是功夫成片了。沒成片的時候也不必著急,你就這樣地抓住這句佛號,讓自己的心念得越來越空靈,慢慢慢慢你其他的念頭就都不起了,清清淨淨地只剩這一句佛號。哪怕在很嘈雜的市場、很熱鬧的場合裡面,你也能聽到自己心裡的這句佛號,這個時候你會覺得非常舒服、非常自在,你的聞性就起作用了。所謂「反聞聞自性」,聞的就是我們心裡的那個自性的佛號。
那你沒有去練習,這一生一輩子也聞不到心裡的佛號,你的耳朵總是會被外面的各種聲音帶走。所以修行的重點,是自己要有決定的信心、堅定的毅力,能夠這一生徹底地萬緣放下,把全部的時間、精力放到積累往生的功德資糧上。因為這是這一生最有用的,你往生的時候能帶走的;而其他的所有的富貴都是三更夢,大限到的時候你兩手空空,什麼都帶不走。
所以我們學佛人,第一個要看破這一點。能夠看破這一點,你就能提起勇猛精進來,在菩提道上沒有任何障礙。在這條道上,唯一能障礙你的就是你自己。因為沒有人會逼著你精進,沒有人會逼著你去極樂世界,沒有人會逼著你去放下。你自己要看破,要能夠想明白,你越能夠早點看破,早點想明白,你這一生修行成功的概率越大,早點成就早點好。你早成就,即便沒有往生,你在這個娑婆世界,在這個五濁惡世,你活得也自在。你完全是用佛陀的智慧來看周遭的人事物,沒有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人能影響到你,你的心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諸大菩薩的心是相應的。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事情能夠讓你生煩惱,確實能做到「與人無爭,與世無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當你真正煩惱不起來的時候,你就會無限地感恩阿彌陀佛的慈悲,無限地感恩諸佛菩薩的護念,你會特別法喜。這一生方向明確,一生成就,決定能夠把這個生死大事就承辦了。
那麼「攝耳諦聽」,要能夠長時間地攝住自己的心念。這種攝住確實要靠自己的菩提心,如果沒有這種菩提心,是用自私自利的心來修的話,可能很快就不能夠在這條道上走下去了。所以我們要有觀世音菩薩的那種慈心和悲心。什麼是慈心?就是父母愛兒女,對兒女無微不至的那種關心,這種慈心。這種慈心擴大到法界,所謂「無緣大慈」,就是「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像阿彌陀佛那樣。我們常常要把彌陀的四十八大願背一遍,每一天你讀《無量壽經》,背四十八大願,常常聽四十八大願的講解,你就會徹底能夠體會彌陀的那種慈心到底是什麼樣的慈。那麼「悲心」,就是當孩子遇難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能夠真正地去痛惜,去撫慰,去解救。擴展到法界,就是「同體大悲」的心。
所謂「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這種大慈大悲的心,才是我們真正的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要從這裡契入。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要不斷地提起這種正念、正思惟,反覆去琢磨;不能只想著自己的小家、自己的父母,要知道我們無量劫來的父母,不知道多少在三惡道中、在地獄中受苦。我們不是只有這一世的父母,他們輪轉六道經歷種種苦難,都沒有得到解救。我們不能做到像地藏王菩薩那樣的大慈大悲,至少我們自己這一生要成就道業,能夠將來倒駕慈航,救無量劫來的父母親人。要跟這一世的家人都能放下情執,情執是業障,嚴重的業障,能夠障礙自己往生。要知道在這條生死路上,我們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你沒有成就,沒有辦法真正幫上父母,我們給父母的物質享受都是短暫的,不能夠幫他解脫。所以真正明白這一點,發起菩提道心,我們就能夠在這個虛幻的世界當中認認真真地修行,抓住耳根圓通的這個法門,好好入定,反聞自性,得到解脫。
佛號機確實功用很大,這是我們隨身必帶的法寶,不要離開身。坐飛機也好,出門也好,常常帶著它。不要像很多學佛人一樣,掛在胸間,最好是用耳機子專注聽,越專注效果越好。家裡沒有人的時候就不用戴耳機子,自己可以跟著佛號聲聽。如果我們的心念足夠強,也可以專注地心念耳聞。
這是靜瑜的一點修學體會,供養大家,希望我們都能夠一生成就,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