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擁有出離心很重要13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擁有出離心非常重要」。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當中,自己要常常能夠觀照,自己是不是有出離心,常常來檢驗自己。什麼是出離心?出是超出,超出三界這個牢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離是脫離,脫離一切惑業煩惱的繫縛,也就是超脫生死輪迴。能真正這一生了生死,脫離六道輪迴,對於我們淨土宗的同學來講,就是以往生極樂世界為這一生學佛的終極目標。只有以真實的出離心來攝持我們自己,來念阿彌陀佛,你念念才能成為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同時以真實的出離心來聞、思、修,來做利益眾生的種種菩薩行,才能真正令自他趨入菩提大道。
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說:「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這是講我們眾生,尤其是末法時代的眾生,因為無明煩惱極重,外面有五欲六塵的牽扯,內心有貪瞋癡慢這種五陰熾盛的煩惱,所以如果仗自力,很難能夠生起出離心,常常被塵世所牽繞,只有憑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力,才能生起真實的出離心。
同時我們也要常常觀修,用智慧來觀修。怎麼修?就是徹底認識輪迴世界的本質,它所產生的這種苦,自己要這一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要有這種智慧。這種智慧不是消極厭世,它是對塵世間五欲六塵的出離,是心上不貪著,心上不貪著才叫出離心,不是說在事相上。
對無明煩惱的出離,對生死惑業的出離,不是說我們不能接受一切東西,而是說隨時隨地都有準備放下的心態。因為萬法無常,不可以去執取,如果我們執取的話,就是沒有出離心,自己就住著在虛妄的境界上。出離心也是我們在修學大乘菩薩道菩提心的基礎,因為只有自己真實地想出離六道輪迴,精進修行,才能夠以利他的心引領一切眾生出離六道輪迴。
在觀修的時候,自己第一個要觀照我們人身難得,同時壽命無常。我們這一世來到人間,得到暇滿的人身,所謂暇滿的人身,就是說我們能夠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識,能夠有健全的心智,能夠發起求生極樂的心,這是極其難得的。但是要知道我們的生死是無常的,死無定期,隨時我們都可能像水中的泡沫一樣,就在這個世間消失。
所以佛陀曾經比喻,生命就是在呼吸之間,可能一呼一吸,就沒有了。了知這一點,我們就會珍惜當下的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分鐘,分分秒秒都給它用到解脫生死輪迴的出離大道上,而不是去追求世間的享樂。所以常常去觀照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也要常常來正信輪迴之苦,因果不失。
對生死輪迴的觀照,自己要多看看,譬如說像《諸經佛說地獄集要》這樣的書,或者是這些方面的資料。常常生起大慈悲心,能夠不是為了感人天善趣去修善業,而是真正地想自己這一生解脫生死,自利利他,能夠求往生,一心念佛來行持一切的佛法。
常常自己要想:我是不是還有羨慕和追求世間的安樂這種心?是不是我的生活還跟世間的追求圓滿享樂有關聯?是不是還把追求世俗安逸的生活作為我的目標?如果還有的話,我們還沒有生起真實無偽的出離心,我們覺悟得還不夠,還要不斷地去串習,自己要每天思惟。只有當我們內心生起決定性的轉折,決定不再沉湎於世俗的生活,沒有一絲一毫的羨慕,不羨慕世間人的種種生活,能夠完全地放下世俗,把所有的時間用到精進修行和解脫當中,我們才是發起了真正的出離心。
出離是隨時隨地的。不是說從大的方面講我們要了知這種輪迴苦、壽命無常、人身的難得,從平時生活的細節當中,你就隨時隨地都在出離。譬如說,你不再執著任何你過去執著的事物,不再執著一件事或者是某一種習慣,這件事或者是過去的某一種習慣,它就沒有辦法去指揮擺布你,你就在這方面獲得出離,獲得自由。
這些東西是很多的,只有通過每天自己有高度的覺悟和覺醒,你才能夠不斷地放下。不僅僅是我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譬如說你看到別人有某種觀點,而這種觀點提出來,讓你不舒服,那就說明你執著於一個跟他相反的觀點,這個觀點就繫縛住你。所以我們也要從這種觀點當中出離,這就是放下。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真正地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你就知道我們怎麼樣才是放下,放下就是出離。真正能夠每天看破、放下的話,你的出離心就越來越強,往生極樂的信念就越來越堅定,這個時候你才能真正地去明白,自己是不是有信願。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現在你可以隨時放下,對你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某個人、某件事,現在你根本不會放在心上,毫不在意;或者是剛剛起一念不快、不歡喜,能馬上把念頭轉到念阿彌陀佛,轉到求生極樂。這是我們在真正地修行,真正把自己的心從六道輪迴的凡夫心,轉到真正求生極樂成佛的心,在轉心、換心。你不進行這種轉離,我們在修行的路上就毫無進展。很多人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就沒了。這就是我們沒有真正地在出離心上下功夫,自己的煩惱沒有減輕,自己對世俗的貪戀也沒有減輕,自己在用功當中很少能得到法喜,很少能夠在佛法當中覺悟到佛法的甚深含義,這都是因為沒有生起真實的出離。
在生活當中,我們常常容易生起瞋惱、生氣,這都是因為沒有出離心,還在執著自己很多想法、很多做法,執著於過去的很多心態。所以我們真正修行就是擺脫自己固有的心態,不執著一定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什麼都好,沒有不好的,怎麼樣都行,了知這個世界一切都是一場夢幻泡影。
當你真正明白這一點的時候,你就不再常常試圖去做種種計畫,不再試圖常常去改變外面的世界,做這種無用功。因為外面的世界變化太多了,我們可能有種種計畫、種種預期,這也就是我們的種種執著,世間人都是這樣。但是真正了知大乘佛法,明白事情本來真相,想一心求生極樂世界的人,他不再做這種追求。他就每天過好當下的每一天,全天都用在念佛上,一天一天,每一天就是盼著阿彌陀佛能夠來接自己,今天沒有來,明天繼續好好念。
不會被任何事情激怒,就是因為我們能夠出離所有的執著,心不再被世間的任何事情、任何人所繫縛,也不再被自己過去的種種習慣、觀點所繫縛。擁有這種智慧,就是因為我們在不斷的學習當中,明白本來都是虛幻的,就像作一場夢一樣。當你知道這是一場夢,你就不會在這裡去強烈地執著,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各種物對立。
有一位善知識做過一個很好的比喻,靜瑜聽了很受用,也跟大家分享。善知識說:就像我們在電影院裡看電影,當你知道這是一場電影的時候,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出去上洗手間,或者出去喝杯水,因為你知道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有的時候可能被電影的劇情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哭、笑,這個時候旁邊有個人拍拍你,告訴你說這是電影,假的,不是真的。這個拍你、告訴你這件事情的人,就是你的善知識,但是你要有福德才能坐到一個善知識身邊,能聽到這樣的開示,你就明白了,你就不再卷到劇情裡又哭又笑。
在我們這一次生命的大電影、大劇場當中,我們是不是能真正有福德,遇上真正的善知識引領我們出離,引領我們解脫,這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善知識絕對不會說帶你追求世間的享樂,他隨時隨地都提醒你:要修行、要解脫,這個世間是假的,要學會放下,這一生要出離六道輪迴。這是真正地為你好,真正的圓滿的解脫。
尤其是在淨土法門上,我們有一時一刻忘記念阿彌陀佛,就失去了正念。你忘記念佛,忘記憶念阿彌陀佛、憶念極樂世界的時候,這個心就沒有出離,就被世間的某些人事掛住了。你在不斷地放下的同時,你一定是把心安住在佛號上,安住在極樂世界當中,每天憶念的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這一生決定成就。念念「念佛」,不是別人逼你念,是想念。念習慣了,佛號常常生起來,慢慢地,佛號、念佛的心越來越濃,對世間這些人事物的心就越來越淡;對阿彌陀佛的情越來越重,對人間的這種情執就越來越淡;對極樂世界越來越嚮往,知道那是自己真正的老家,這個世間你就沒有家的概念,這裡都是旅店,沒有家。
所以靜瑜在前一段有跟母親分享,因為靜瑜在香港換了一個小房子,環境好一點,給父母過來住。靜瑜就說:其實這家是假的。確確實實我們不可能永遠住,只是臨時住一下而已,要家沒有意義,我們就是因為被家困住了,所以生不起這種真實的往生極樂的心,母親也很同意。
我們要常常保持覺悟。在跟家人聊天的時候,在跟道友溝通的時候,在白天、在晚上,要常常擁有真實的出離心。真實的出離心,就是有真實的智慧,看破;有決斷的毅力,放下;以堅定的信念求生淨土;以持久的毅力去念佛。只有這樣,我們這一生才能保持成就。
所以我們要知道,平時不要被自我的牢籠困住,不要被無始劫來虛幻的六道輪迴的幻境困住,要常常保持一種覺悟的心。保持不了怎麼辦?多聽經、多聞法。在事上的修行,要提起精進心,不中斷,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都能夠用佛號來對治。
很多同學遇到困境,不是想念佛,不是想聽經,而是想著出去逛街,出去急著找人傾訴,這種情況都不是正念。我們真正的正念,是要思惟輪迴確實苦,人身確實難得,佛法確實難遇,把這句佛號真正地放在心裡,有事沒事常常念佛,這是最幸福、最不可思議的人生。
所以靜瑜看到身邊的很多同學,雖然擁有很好的生活、很豐盛的物質享受,家庭和美,但是來到靜瑜身邊看靜瑜的時候,靜瑜都會提醒:要常念佛,要想著出離。因為這一世不管你多幸福、多美滿,當壽命終結的時候,我們都會在輪迴當中墮落不停。再得人身,再聞佛法,再遇善知識,再能遇到淨土法門的機遇,太小太小。
常常想佛的教導: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佛還進行比喻,就像瞎了眼的烏龜在茫茫大海當中,遇到一個浮木上面有個小眼,烏龜一伸頭恰好就能穿過這個浮木的孔;還比喻從須彌山上垂下一根線,須彌山是無比高大的,那山下有一顆繡花針,那個線,線頭恰好就能穿過繡花針的針眼。這都是我們得人身的概率,基本上是太微細了。
所以這一世得到人身,自己不珍惜,不拿來修行,不拿來用於解脫輪迴的精進上,不拿來用於利益眾生的菩提大道,不用於信願求生念佛上,這個人身沒有任何意義。無論你有多大的財富、多高的地位、多美滿的家庭、多富有的知識,這些都不足為道,跟脫離六道輪迴相比,都是芝麻大點的事情。所以我們在末法時代,遇到淨土法門,得諸佛菩薩的加持,自己能夠發起真實出離心,這都是要感恩三寶的加持,很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平時念念要提起這個心。
為什麼靜瑜今天想要分享這個題目?因為在靜修當中有收到一些同學的來信,看到同學們還在糾結:先生在外面跟某些女性,自己心裡很不舒服,念不下去佛,問靜瑜怎麼辦;也有為了兒女的工作,特別焦急,其實女兒已經很大了。如果問靜瑜的話,靜瑜覺得就是念佛就好。先生跟別的女的,就跟好了,我們正好有時間念佛;兒孫自有兒孫福,自己不必太操心。
靜瑜的兒子,大兒子十四歲去美國,自己在那面很好。為什麼?阿彌陀佛照顧得很好。自己憂慮的應該是更多地放在生死大事上,尤其是人過中年之後,不要再為世間的這些事情去操心,要真正把生死放在頭等大事上,常常念著「死」字。像印光大師一樣,印祖一樣,我們出離心就不丟失,才能夠真正在佛法的大道上,一點點地進到佛門裡。否則都是在外面徘徊,都是拿學佛做一點世間的妝點,沒有真正利益這一生的生命,辜負了這個人身,這一點非常重要。
今天就跟同學分享到這裡,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擁有出離心非常重要」。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當中,自己要常常能夠觀照,自己是不是有出離心,常常來檢驗自己。什麼是出離心?出是超出,超出三界這個牢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離是脫離,脫離一切惑業煩惱的繫縛,也就是超脫生死輪迴。能真正這一生了生死,脫離六道輪迴,對於我們淨土宗的同學來講,就是以往生極樂世界為這一生學佛的終極目標。只有以真實的出離心來攝持我們自己,來念阿彌陀佛,你念念才能成為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同時以真實的出離心來聞、思、修,來做利益眾生的種種菩薩行,才能真正令自他趨入菩提大道。
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說:「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這是講我們眾生,尤其是末法時代的眾生,因為無明煩惱極重,外面有五欲六塵的牽扯,內心有貪瞋癡慢這種五陰熾盛的煩惱,所以如果仗自力,很難能夠生起出離心,常常被塵世所牽繞,只有憑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力,才能生起真實的出離心。
同時我們也要常常觀修,用智慧來觀修。怎麼修?就是徹底認識輪迴世界的本質,它所產生的這種苦,自己要這一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要有這種智慧。這種智慧不是消極厭世,它是對塵世間五欲六塵的出離,是心上不貪著,心上不貪著才叫出離心,不是說在事相上。
對無明煩惱的出離,對生死惑業的出離,不是說我們不能接受一切東西,而是說隨時隨地都有準備放下的心態。因為萬法無常,不可以去執取,如果我們執取的話,就是沒有出離心,自己就住著在虛妄的境界上。出離心也是我們在修學大乘菩薩道菩提心的基礎,因為只有自己真實地想出離六道輪迴,精進修行,才能夠以利他的心引領一切眾生出離六道輪迴。
在觀修的時候,自己第一個要觀照我們人身難得,同時壽命無常。我們這一世來到人間,得到暇滿的人身,所謂暇滿的人身,就是說我們能夠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識,能夠有健全的心智,能夠發起求生極樂的心,這是極其難得的。但是要知道我們的生死是無常的,死無定期,隨時我們都可能像水中的泡沫一樣,就在這個世間消失。
所以佛陀曾經比喻,生命就是在呼吸之間,可能一呼一吸,就沒有了。了知這一點,我們就會珍惜當下的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分鐘,分分秒秒都給它用到解脫生死輪迴的出離大道上,而不是去追求世間的享樂。所以常常去觀照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也要常常來正信輪迴之苦,因果不失。
對生死輪迴的觀照,自己要多看看,譬如說像《諸經佛說地獄集要》這樣的書,或者是這些方面的資料。常常生起大慈悲心,能夠不是為了感人天善趣去修善業,而是真正地想自己這一生解脫生死,自利利他,能夠求往生,一心念佛來行持一切的佛法。
常常自己要想:我是不是還有羨慕和追求世間的安樂這種心?是不是我的生活還跟世間的追求圓滿享樂有關聯?是不是還把追求世俗安逸的生活作為我的目標?如果還有的話,我們還沒有生起真實無偽的出離心,我們覺悟得還不夠,還要不斷地去串習,自己要每天思惟。只有當我們內心生起決定性的轉折,決定不再沉湎於世俗的生活,沒有一絲一毫的羨慕,不羨慕世間人的種種生活,能夠完全地放下世俗,把所有的時間用到精進修行和解脫當中,我們才是發起了真正的出離心。
出離是隨時隨地的。不是說從大的方面講我們要了知這種輪迴苦、壽命無常、人身的難得,從平時生活的細節當中,你就隨時隨地都在出離。譬如說,你不再執著任何你過去執著的事物,不再執著一件事或者是某一種習慣,這件事或者是過去的某一種習慣,它就沒有辦法去指揮擺布你,你就在這方面獲得出離,獲得自由。
這些東西是很多的,只有通過每天自己有高度的覺悟和覺醒,你才能夠不斷地放下。不僅僅是我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譬如說你看到別人有某種觀點,而這種觀點提出來,讓你不舒服,那就說明你執著於一個跟他相反的觀點,這個觀點就繫縛住你。所以我們也要從這種觀點當中出離,這就是放下。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真正地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你就知道我們怎麼樣才是放下,放下就是出離。真正能夠每天看破、放下的話,你的出離心就越來越強,往生極樂的信念就越來越堅定,這個時候你才能真正地去明白,自己是不是有信願。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現在你可以隨時放下,對你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某個人、某件事,現在你根本不會放在心上,毫不在意;或者是剛剛起一念不快、不歡喜,能馬上把念頭轉到念阿彌陀佛,轉到求生極樂。這是我們在真正地修行,真正把自己的心從六道輪迴的凡夫心,轉到真正求生極樂成佛的心,在轉心、換心。你不進行這種轉離,我們在修行的路上就毫無進展。很多人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就沒了。這就是我們沒有真正地在出離心上下功夫,自己的煩惱沒有減輕,自己對世俗的貪戀也沒有減輕,自己在用功當中很少能得到法喜,很少能夠在佛法當中覺悟到佛法的甚深含義,這都是因為沒有生起真實的出離。
在生活當中,我們常常容易生起瞋惱、生氣,這都是因為沒有出離心,還在執著自己很多想法、很多做法,執著於過去的很多心態。所以我們真正修行就是擺脫自己固有的心態,不執著一定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什麼都好,沒有不好的,怎麼樣都行,了知這個世界一切都是一場夢幻泡影。
當你真正明白這一點的時候,你就不再常常試圖去做種種計畫,不再試圖常常去改變外面的世界,做這種無用功。因為外面的世界變化太多了,我們可能有種種計畫、種種預期,這也就是我們的種種執著,世間人都是這樣。但是真正了知大乘佛法,明白事情本來真相,想一心求生極樂世界的人,他不再做這種追求。他就每天過好當下的每一天,全天都用在念佛上,一天一天,每一天就是盼著阿彌陀佛能夠來接自己,今天沒有來,明天繼續好好念。
不會被任何事情激怒,就是因為我們能夠出離所有的執著,心不再被世間的任何事情、任何人所繫縛,也不再被自己過去的種種習慣、觀點所繫縛。擁有這種智慧,就是因為我們在不斷的學習當中,明白本來都是虛幻的,就像作一場夢一樣。當你知道這是一場夢,你就不會在這裡去強烈地執著,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各種物對立。
有一位善知識做過一個很好的比喻,靜瑜聽了很受用,也跟大家分享。善知識說:就像我們在電影院裡看電影,當你知道這是一場電影的時候,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出去上洗手間,或者出去喝杯水,因為你知道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有的時候可能被電影的劇情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哭、笑,這個時候旁邊有個人拍拍你,告訴你說這是電影,假的,不是真的。這個拍你、告訴你這件事情的人,就是你的善知識,但是你要有福德才能坐到一個善知識身邊,能聽到這樣的開示,你就明白了,你就不再卷到劇情裡又哭又笑。
在我們這一次生命的大電影、大劇場當中,我們是不是能真正有福德,遇上真正的善知識引領我們出離,引領我們解脫,這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善知識絕對不會說帶你追求世間的享樂,他隨時隨地都提醒你:要修行、要解脫,這個世間是假的,要學會放下,這一生要出離六道輪迴。這是真正地為你好,真正的圓滿的解脫。
尤其是在淨土法門上,我們有一時一刻忘記念阿彌陀佛,就失去了正念。你忘記念佛,忘記憶念阿彌陀佛、憶念極樂世界的時候,這個心就沒有出離,就被世間的某些人事掛住了。你在不斷地放下的同時,你一定是把心安住在佛號上,安住在極樂世界當中,每天憶念的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這一生決定成就。念念「念佛」,不是別人逼你念,是想念。念習慣了,佛號常常生起來,慢慢地,佛號、念佛的心越來越濃,對世間這些人事物的心就越來越淡;對阿彌陀佛的情越來越重,對人間的這種情執就越來越淡;對極樂世界越來越嚮往,知道那是自己真正的老家,這個世間你就沒有家的概念,這裡都是旅店,沒有家。
所以靜瑜在前一段有跟母親分享,因為靜瑜在香港換了一個小房子,環境好一點,給父母過來住。靜瑜就說:其實這家是假的。確確實實我們不可能永遠住,只是臨時住一下而已,要家沒有意義,我們就是因為被家困住了,所以生不起這種真實的往生極樂的心,母親也很同意。
我們要常常保持覺悟。在跟家人聊天的時候,在跟道友溝通的時候,在白天、在晚上,要常常擁有真實的出離心。真實的出離心,就是有真實的智慧,看破;有決斷的毅力,放下;以堅定的信念求生淨土;以持久的毅力去念佛。只有這樣,我們這一生才能保持成就。
所以我們要知道,平時不要被自我的牢籠困住,不要被無始劫來虛幻的六道輪迴的幻境困住,要常常保持一種覺悟的心。保持不了怎麼辦?多聽經、多聞法。在事上的修行,要提起精進心,不中斷,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都能夠用佛號來對治。
很多同學遇到困境,不是想念佛,不是想聽經,而是想著出去逛街,出去急著找人傾訴,這種情況都不是正念。我們真正的正念,是要思惟輪迴確實苦,人身確實難得,佛法確實難遇,把這句佛號真正地放在心裡,有事沒事常常念佛,這是最幸福、最不可思議的人生。
所以靜瑜看到身邊的很多同學,雖然擁有很好的生活、很豐盛的物質享受,家庭和美,但是來到靜瑜身邊看靜瑜的時候,靜瑜都會提醒:要常念佛,要想著出離。因為這一世不管你多幸福、多美滿,當壽命終結的時候,我們都會在輪迴當中墮落不停。再得人身,再聞佛法,再遇善知識,再能遇到淨土法門的機遇,太小太小。
常常想佛的教導: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佛還進行比喻,就像瞎了眼的烏龜在茫茫大海當中,遇到一個浮木上面有個小眼,烏龜一伸頭恰好就能穿過這個浮木的孔;還比喻從須彌山上垂下一根線,須彌山是無比高大的,那山下有一顆繡花針,那個線,線頭恰好就能穿過繡花針的針眼。這都是我們得人身的概率,基本上是太微細了。
所以這一世得到人身,自己不珍惜,不拿來修行,不拿來用於解脫輪迴的精進上,不拿來用於利益眾生的菩提大道,不用於信願求生念佛上,這個人身沒有任何意義。無論你有多大的財富、多高的地位、多美滿的家庭、多富有的知識,這些都不足為道,跟脫離六道輪迴相比,都是芝麻大點的事情。所以我們在末法時代,遇到淨土法門,得諸佛菩薩的加持,自己能夠發起真實出離心,這都是要感恩三寶的加持,很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平時念念要提起這個心。
為什麼靜瑜今天想要分享這個題目?因為在靜修當中有收到一些同學的來信,看到同學們還在糾結:先生在外面跟某些女性,自己心裡很不舒服,念不下去佛,問靜瑜怎麼辦;也有為了兒女的工作,特別焦急,其實女兒已經很大了。如果問靜瑜的話,靜瑜覺得就是念佛就好。先生跟別的女的,就跟好了,我們正好有時間念佛;兒孫自有兒孫福,自己不必太操心。
靜瑜的兒子,大兒子十四歲去美國,自己在那面很好。為什麼?阿彌陀佛照顧得很好。自己憂慮的應該是更多地放在生死大事上,尤其是人過中年之後,不要再為世間的這些事情去操心,要真正把生死放在頭等大事上,常常念著「死」字。像印光大師一樣,印祖一樣,我們出離心就不丟失,才能夠真正在佛法的大道上,一點點地進到佛門裡。否則都是在外面徘徊,都是拿學佛做一點世間的妝點,沒有真正利益這一生的生命,辜負了這個人身,這一點非常重要。
今天就跟同學分享到這裡,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