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培養慈悲心的力量21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分享的是學習發願。對於我們新進入大乘法道的這些菩薩們,我們的慈悲心也好,我們的菩提心也好,我們的智慧、自信,方方面面不是很成熟。如果我們很快地採取一些行動,或者假想自己有某種使命的話,是很不明智的。就像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想去揹一塊大磚頭一樣。如果我們一定要有使命感的話,我們可以通過祈禱和發願,願自己有一天會成為弘護正法的一種真正的菩薩。
我們最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從第一天開始,就表現得像一個大英雄一樣,這只會給自己帶來失望和挫折。尤其是當我們的智慧還沒有成熟,福德積聚也不夠的話,如果我們許下的願,確實是很快實現了,譬如說我們想建造一個孤兒院,或者一個大的寺院,竟然不可思議地做到了。我們引發出來的不是圓滿的這種慈悲和菩提心,而是引發了我們的我執和傲慢,一發不可收拾。這種行為會膨脹我們的自我,所以對於我們初學者來講,在發願的修持當中,就包含著讓所有的行為自然而然地產生。
自然中有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決定不要去攀緣做任何事情。所謂不攀緣,就是自己發了願之後就放下,自己好好地、認真地修自己。真正地有緣分,佛菩薩會安排人來找你。自己也要有智慧去觀察,是不是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都具足。如果初學者把自己的大願很快付諸行動的時候,自己不僅會有的時候忙碌不堪,疲於奔命,沒辦法應對,而且會有很大的挫敗感,有的時候甚至會有退心,所以我們要能夠安立於當下。
今天靜瑜就跟身邊的同學分享: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讓它變得非常莊嚴。小事不小,都在於自己的這個心。所有的行為都能夠利益眾生,關鍵看自己怎麼去做。如果我們的心轉了,很多小事情就變得與眾不同了,哪怕只是做一碗粥,哪怕只是掃個地,哪怕只是出去買個菜。你所有的這些行為,都會在你神聖的菩提心的引導下,導向對佛法的這種修持,導向對我們菩提心的培養。因為自己如果在這個願心下,不能夠增長我們的自信,不能夠增強我們的心力的話,我們這個願就沒有用。我們要讓我們這個願有用,這個願一定能帶來我們的信心和力量,能讓自己覺得很重要,你不願意失去它。安住於當下是最好的。
像在寂天菩薩寫的願文當中,就有這樣的願文:「願我充當無人保護者的依怙,給行路人安心的嚮導,做旅客們渡越江海的舟船!願我化為島嶼,讓航行的船隻能夠棲泊;願我化作明燈,為企盼光明的人照明;願我變成床榻,供疲憊者休息;願我成為溫順的僕從,服侍所需要看護的病人!」這些都是菩薩發願給我們示現的。
所以靜瑜今天跟同學溝通的時候就說:「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變成利益眾生的行為,都能夠成為我們神聖不可思議的資糧,關鍵是看我們的願,願心是怎麼發出來的。」在今天這個社會,自己要學會不要好高騖遠,要學會在當下就是修行,當下就是利益眾生,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你把手頭的每一件事情做圓滿了,用它來迴向利益一切有情,迴向一切有情解脫成佛,這個事情就是一個神聖的、具有圓滿功德的這樣的一個法事。
這種願菩提心的修持很重要,平時要常常地去關注,我們是不是有這種願菩提心。如果自己常常忘記發願,忘了培養自己的這種菩提心的種子,自己要學會反省,要有善友和善知識的提示。因為如果我們失去這種願菩提心的話,我們在修持的路上就失去了引導。所謂「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很重要,沒有發菩提心,我們的修行是盲目的。所以菩提心,要讓自己的心中常常生起,強烈地渴望它,不單純的是讓自己言行一致,這是訓練我們的心柔軟,訓練我們的心慈悲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菩提心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並不是虛幻空洞的一個概念,它落實在你生活當中關心他人的每一項福祉行為當中。只要我們有這種慈悲的愛心,有真誠的付出,有認真的努力,有不斷持續的這種追求,我們的這種願菩提心都能實現。每一個小願可以變成大願,每一個大願可以變成無上的這種發願,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都是一一對應的。自己如果能夠常常去修持自己的願菩提心,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光明,不會被各種怨惱、罪惡、不安所纏縛,在自己願心的引導之下,自己的生活會變得非常敞亮。雖然我們沒有圓滿地做到,但是我們會非常歡喜地看到我們的生活會有很大的變化。
在修行當中自己也要知道,去培養自己的悲心,悲心的力量很重要。怎麼樣去培養自己的悲心?這裡一定要有空性的智慧,如果沒有空性的智慧,我們的所作所為經常會導致我們的失望。譬如說我們發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幫助一切有情,那麼這一世,你譬如說看見某一個人,你沒有辦法幫助他,你希望極樂世界再來之後,你還是能幫助他。這種力量和決心必須能夠了悟,所謂世法,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如夢如幻。如果你不能對空性產生這種真實智慧的生起,我們就找不到幫助眾生的力量。為什麼我們所有這些無私的行為,需要非凡的悲心力量來培養?怎麼樣才能培養出來,建立永不放棄的決心、信心和毅力?了悟這個真諦,知道一切現象皆源於自心,除了自己的心,沒有任何的外在。
在佛陀時代,佛陀就曾經對一個菩薩修行者來開示。他跟佛陀來訴苦,他說他致力於幫助眾生很多年了,但是現在精疲力竭,幫不下去了。佛陀就跟他闡釋了空性的道理,就講了時間是相對的。菩薩乘的教導告訴我們:從我們首次受菩薩戒開始,直到證得十地果位的最後一刻,菩薩將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然而十地菩薩他的證悟是告訴我們:所有無量阿僧祇劫的過程,就像瞬間迸出的一個火花那樣短暫。時間是相對的,所謂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一念間。
後來還有一次也是一個菩薩告訴佛陀,他也是很氣餒,因為幫助眾生實在是太痛苦了,時間也很長,而且還有那麼多眾生需要救度,心裡疲憊不堪。佛陀就舉了一個比喻來回答他,他說譬如想像一個母親,夢見他的獨子,被川流的河水捲走了。母親在極度的痛苦和絕望當中,雖然她自己完全無能為力,但是考慮到孩子的安危,她就完全不顧自己,為了救孩子,她也不考慮會不會死,會不會有危險,她就在夢中跳到河水裡。由於堅定的決心和力量,她終於花了很長時間,成功地把這孩子救回來了,最後她醒了過來。她在夢中所承受過的所有的痛苦,所付出的一切巨大的努力,以及為拯救孩子所投入的所有時間,實際上從未存在過。乃至於她救孩子的一念想法,也都是一個幻相。
這個比喻,就比喻現在我們當下的修行者也是如此。我們要記住這個狀態,我們現在也是在一個夢中去做這些事情,所謂「夢中佛事,水月道場」,不過如此。如果我們從輪迴的夢中甦醒的時候,我們就會體驗到,雖然我們在歷經這些夢境的時候,是非常真實的,但實際上當你醒來的時候,它確實就是如夢幻泡影一樣。就像靜瑜在小區散步,看到小朋友吹的肥皂泡很大,小孩子邊吹邊去追,一碰到它就滅了,什麼都沒有。我在那看了半天,邊念佛邊想: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而我們自己還認為它是真實。非常真實、非常執著、非要抓住,認為自己在救眾生,認為自己在做很多善事,認為自己多辛苦。這裡就是沒有看清事情的本質。
你常常思惟、常常看清之後,你就一點點地看破放下,趨近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越趨近於真相,你的心越歡喜,因為你沒有什麼可執著的。沒什麼可執著的當下,你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也無壽者相。把四相放下之後,這是真正的一個菩薩的修持,不著相,最智慧的。當他擁有這種智慧的時候,他才能圓滿地去度眾生,一點不覺得辛苦,不覺得時間長,也不覺得有眾生可度。這是真正的一個菩薩所應該具有的這種信念。
所以靜瑜也是在這一段的靜修當中,常常思惟。雖然有的時候,基金會、同學有一些事情傳過來,我就發現靜瑜確確實實不再執著了,怎麼著都好。有同學說,本來這個同學非常優秀的,想來加入基金會,又有了什麼變化。以前會有一些怨惱,現在都覺得好,沒關係。來好,不來也好,來不來一切隨緣。還有很多其他事情,靜瑜原先也都會執著,如何如何做,現在覺得都可以,怎麼做都行。因為這些就是在夢中做佛事,隨緣就可以了。隨緣不攀緣,一切都跟著緣分走,自己不跟境界去對立,所有的境界都是好境界。自己只抓住一件事情:這一生自己要抓住這句佛號,不放鬆。讓自己的心不斷地在了悟佛法的大道上不停息,不必去忙於那些大法會,不必去忙於這些所謂的度眾生的事業。
當你疲於奔命做這些事情,而自己沒有真實的智慧,沒有真實的修行的時候,一切都是假的,在往生的時候幫不上忙,是愚癡的行為。不如自己靜下心來好好地思惟這句佛號,好好地思惟這種智慧的空性,反而你會發現豁然開朗,能把世出世間的很多事情看明白。看明白你就能放下,你不再有煩惱所障礙,不再有所知所障礙,二障不能障礙你,煩惱障、所知障都轉為一句「阿彌陀佛」佛號。這是自己真正明白怎麼修,自己真正明白餘生怎麼去過了,所以很歡喜。
靜瑜也是今天因為這件事情,跟母親、父親分享。母親每天早晨也是大拜,拜四十拜,拜得很歡喜。我說:「母親,我真的發現很多事情,我原先認為我很難放下的,現在就是很輕鬆放下,在這條路上自己真的越走越輕鬆,所有的事情都不再執著,只是執著一句佛號。」母親也很高興,說:「確確實實這是我們本來的這個樣子。」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夠真正在學佛的路上,找到心靈的皈依處,找到真正通往極樂世界的旅途。在這條路上,只有歡喜沒有悲傷。只有不斷接近阿彌陀佛的那種雀躍的心情,不再有煩惱,這是對的。如果是相反的,自己要好好地反思,是在哪裡出狀況,要調整。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分享的是學習發願。對於我們新進入大乘法道的這些菩薩們,我們的慈悲心也好,我們的菩提心也好,我們的智慧、自信,方方面面不是很成熟。如果我們很快地採取一些行動,或者假想自己有某種使命的話,是很不明智的。就像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想去揹一塊大磚頭一樣。如果我們一定要有使命感的話,我們可以通過祈禱和發願,願自己有一天會成為弘護正法的一種真正的菩薩。
我們最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從第一天開始,就表現得像一個大英雄一樣,這只會給自己帶來失望和挫折。尤其是當我們的智慧還沒有成熟,福德積聚也不夠的話,如果我們許下的願,確實是很快實現了,譬如說我們想建造一個孤兒院,或者一個大的寺院,竟然不可思議地做到了。我們引發出來的不是圓滿的這種慈悲和菩提心,而是引發了我們的我執和傲慢,一發不可收拾。這種行為會膨脹我們的自我,所以對於我們初學者來講,在發願的修持當中,就包含著讓所有的行為自然而然地產生。
自然中有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決定不要去攀緣做任何事情。所謂不攀緣,就是自己發了願之後就放下,自己好好地、認真地修自己。真正地有緣分,佛菩薩會安排人來找你。自己也要有智慧去觀察,是不是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都具足。如果初學者把自己的大願很快付諸行動的時候,自己不僅會有的時候忙碌不堪,疲於奔命,沒辦法應對,而且會有很大的挫敗感,有的時候甚至會有退心,所以我們要能夠安立於當下。
今天靜瑜就跟身邊的同學分享: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讓它變得非常莊嚴。小事不小,都在於自己的這個心。所有的行為都能夠利益眾生,關鍵看自己怎麼去做。如果我們的心轉了,很多小事情就變得與眾不同了,哪怕只是做一碗粥,哪怕只是掃個地,哪怕只是出去買個菜。你所有的這些行為,都會在你神聖的菩提心的引導下,導向對佛法的這種修持,導向對我們菩提心的培養。因為自己如果在這個願心下,不能夠增長我們的自信,不能夠增強我們的心力的話,我們這個願就沒有用。我們要讓我們這個願有用,這個願一定能帶來我們的信心和力量,能讓自己覺得很重要,你不願意失去它。安住於當下是最好的。
像在寂天菩薩寫的願文當中,就有這樣的願文:「願我充當無人保護者的依怙,給行路人安心的嚮導,做旅客們渡越江海的舟船!願我化為島嶼,讓航行的船隻能夠棲泊;願我化作明燈,為企盼光明的人照明;願我變成床榻,供疲憊者休息;願我成為溫順的僕從,服侍所需要看護的病人!」這些都是菩薩發願給我們示現的。
所以靜瑜今天跟同學溝通的時候就說:「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變成利益眾生的行為,都能夠成為我們神聖不可思議的資糧,關鍵是看我們的願,願心是怎麼發出來的。」在今天這個社會,自己要學會不要好高騖遠,要學會在當下就是修行,當下就是利益眾生,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你把手頭的每一件事情做圓滿了,用它來迴向利益一切有情,迴向一切有情解脫成佛,這個事情就是一個神聖的、具有圓滿功德的這樣的一個法事。
這種願菩提心的修持很重要,平時要常常地去關注,我們是不是有這種願菩提心。如果自己常常忘記發願,忘了培養自己的這種菩提心的種子,自己要學會反省,要有善友和善知識的提示。因為如果我們失去這種願菩提心的話,我們在修持的路上就失去了引導。所謂「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很重要,沒有發菩提心,我們的修行是盲目的。所以菩提心,要讓自己的心中常常生起,強烈地渴望它,不單純的是讓自己言行一致,這是訓練我們的心柔軟,訓練我們的心慈悲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菩提心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並不是虛幻空洞的一個概念,它落實在你生活當中關心他人的每一項福祉行為當中。只要我們有這種慈悲的愛心,有真誠的付出,有認真的努力,有不斷持續的這種追求,我們的這種願菩提心都能實現。每一個小願可以變成大願,每一個大願可以變成無上的這種發願,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都是一一對應的。自己如果能夠常常去修持自己的願菩提心,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光明,不會被各種怨惱、罪惡、不安所纏縛,在自己願心的引導之下,自己的生活會變得非常敞亮。雖然我們沒有圓滿地做到,但是我們會非常歡喜地看到我們的生活會有很大的變化。
在修行當中自己也要知道,去培養自己的悲心,悲心的力量很重要。怎麼樣去培養自己的悲心?這裡一定要有空性的智慧,如果沒有空性的智慧,我們的所作所為經常會導致我們的失望。譬如說我們發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幫助一切有情,那麼這一世,你譬如說看見某一個人,你沒有辦法幫助他,你希望極樂世界再來之後,你還是能幫助他。這種力量和決心必須能夠了悟,所謂世法,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如夢如幻。如果你不能對空性產生這種真實智慧的生起,我們就找不到幫助眾生的力量。為什麼我們所有這些無私的行為,需要非凡的悲心力量來培養?怎麼樣才能培養出來,建立永不放棄的決心、信心和毅力?了悟這個真諦,知道一切現象皆源於自心,除了自己的心,沒有任何的外在。
在佛陀時代,佛陀就曾經對一個菩薩修行者來開示。他跟佛陀來訴苦,他說他致力於幫助眾生很多年了,但是現在精疲力竭,幫不下去了。佛陀就跟他闡釋了空性的道理,就講了時間是相對的。菩薩乘的教導告訴我們:從我們首次受菩薩戒開始,直到證得十地果位的最後一刻,菩薩將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然而十地菩薩他的證悟是告訴我們:所有無量阿僧祇劫的過程,就像瞬間迸出的一個火花那樣短暫。時間是相對的,所謂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一念間。
後來還有一次也是一個菩薩告訴佛陀,他也是很氣餒,因為幫助眾生實在是太痛苦了,時間也很長,而且還有那麼多眾生需要救度,心裡疲憊不堪。佛陀就舉了一個比喻來回答他,他說譬如想像一個母親,夢見他的獨子,被川流的河水捲走了。母親在極度的痛苦和絕望當中,雖然她自己完全無能為力,但是考慮到孩子的安危,她就完全不顧自己,為了救孩子,她也不考慮會不會死,會不會有危險,她就在夢中跳到河水裡。由於堅定的決心和力量,她終於花了很長時間,成功地把這孩子救回來了,最後她醒了過來。她在夢中所承受過的所有的痛苦,所付出的一切巨大的努力,以及為拯救孩子所投入的所有時間,實際上從未存在過。乃至於她救孩子的一念想法,也都是一個幻相。
這個比喻,就比喻現在我們當下的修行者也是如此。我們要記住這個狀態,我們現在也是在一個夢中去做這些事情,所謂「夢中佛事,水月道場」,不過如此。如果我們從輪迴的夢中甦醒的時候,我們就會體驗到,雖然我們在歷經這些夢境的時候,是非常真實的,但實際上當你醒來的時候,它確實就是如夢幻泡影一樣。就像靜瑜在小區散步,看到小朋友吹的肥皂泡很大,小孩子邊吹邊去追,一碰到它就滅了,什麼都沒有。我在那看了半天,邊念佛邊想: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而我們自己還認為它是真實。非常真實、非常執著、非要抓住,認為自己在救眾生,認為自己在做很多善事,認為自己多辛苦。這裡就是沒有看清事情的本質。
你常常思惟、常常看清之後,你就一點點地看破放下,趨近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越趨近於真相,你的心越歡喜,因為你沒有什麼可執著的。沒什麼可執著的當下,你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也無壽者相。把四相放下之後,這是真正的一個菩薩的修持,不著相,最智慧的。當他擁有這種智慧的時候,他才能圓滿地去度眾生,一點不覺得辛苦,不覺得時間長,也不覺得有眾生可度。這是真正的一個菩薩所應該具有的這種信念。
所以靜瑜也是在這一段的靜修當中,常常思惟。雖然有的時候,基金會、同學有一些事情傳過來,我就發現靜瑜確確實實不再執著了,怎麼著都好。有同學說,本來這個同學非常優秀的,想來加入基金會,又有了什麼變化。以前會有一些怨惱,現在都覺得好,沒關係。來好,不來也好,來不來一切隨緣。還有很多其他事情,靜瑜原先也都會執著,如何如何做,現在覺得都可以,怎麼做都行。因為這些就是在夢中做佛事,隨緣就可以了。隨緣不攀緣,一切都跟著緣分走,自己不跟境界去對立,所有的境界都是好境界。自己只抓住一件事情:這一生自己要抓住這句佛號,不放鬆。讓自己的心不斷地在了悟佛法的大道上不停息,不必去忙於那些大法會,不必去忙於這些所謂的度眾生的事業。
當你疲於奔命做這些事情,而自己沒有真實的智慧,沒有真實的修行的時候,一切都是假的,在往生的時候幫不上忙,是愚癡的行為。不如自己靜下心來好好地思惟這句佛號,好好地思惟這種智慧的空性,反而你會發現豁然開朗,能把世出世間的很多事情看明白。看明白你就能放下,你不再有煩惱所障礙,不再有所知所障礙,二障不能障礙你,煩惱障、所知障都轉為一句「阿彌陀佛」佛號。這是自己真正明白怎麼修,自己真正明白餘生怎麼去過了,所以很歡喜。
靜瑜也是今天因為這件事情,跟母親、父親分享。母親每天早晨也是大拜,拜四十拜,拜得很歡喜。我說:「母親,我真的發現很多事情,我原先認為我很難放下的,現在就是很輕鬆放下,在這條路上自己真的越走越輕鬆,所有的事情都不再執著,只是執著一句佛號。」母親也很高興,說:「確確實實這是我們本來的這個樣子。」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夠真正在學佛的路上,找到心靈的皈依處,找到真正通往極樂世界的旅途。在這條路上,只有歡喜沒有悲傷。只有不斷接近阿彌陀佛的那種雀躍的心情,不再有煩惱,這是對的。如果是相反的,自己要好好地反思,是在哪裡出狀況,要調整。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