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回答三個問題41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來講一下三個問題,這是一位同學郵件發給靜瑜的。他提到自己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遇到很多困惑和障礙,對現實的修行感到很無力,所以他提出:如何發願?如何跟善友共修?如何改變現狀?
我們先談一下如何發願。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任何一種修行,如果沒有願力的引導,就沒有辦法走得持久。我們的願有大願,有小願;有長期的願,有短期的願。就我們淨土宗的同學來講,這一生最重要的、最長遠的大願,就是能夠命終的時候自在無礙地往生極樂淨土,一生成佛。為了實現這個大願,我們可能還有很多小願。要知道我們的菩提心不是能夠馬上成就的,如果發現自己很難成就無上菩提心,要先檢點自己的心裡面,我們的善心佔據了多大的分量。如果自己連善心都提不起來的話,就更妄談菩提心了;如果善心都提不起來,還是有很粗重的煩惱,那麼自己就要從這裡開始認真地發大願力,開始改自己的惡習、惡業,提起正念。
願,關鍵是要能夠落實,能夠比較恆久地堅持下去,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譬如說規定給自己一年當中立一個願,如果煩惱比較粗重,無論是貪、瞋、癡某一方面,都可以先從拜佛和聽經兩方面下手。拜佛從圓滿一定的數量,譬如說三萬、五萬、十萬拜,來消自己的業障。每一次拜下去,都相當於在清空心裡的垃圾,把自己徹底清空之後,成為一個清淨的法器才能裝法。聽經、讀經也是很重要的,能讓自己修戒定慧。每天堅持讀一部經,每天堅持聽一到兩個小時的佛法,給自己的阿賴耶識裡種善種子,只要自己哪怕肯拿出每天一個小時這樣的修行,全心全意地在修持佛法。
雖然我們可能還是在執著和瞋恨的這種波浪當中被拋來拋去,但是你會發現你的心,越來越轉向良善的品質,開發你本有的佛性。只要能夠堅持下去,懷著信心和熱忱,你會一點點地越來越遠離煩惱。通過聞、思、修,你對迷妄的很多活動,你的渴望會越來越少,心越來越嚮往佛法,願力越來越堅定,心變得越來越寧靜和平和,佛法它不可思議的功德,在你的心裡開始顯現。
之後你可以繼續加大定課的數量,拜佛、念佛、聽經聞法,一年、三年、五年,把修行的願一點點地落實在生活當中,同時改自己的毛病習氣,檢點自己在身口意三業方面,有哪些不如法的造作。身有沒有殺盜淫;口有沒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業有沒有貪瞋癡慢疑。每一次給自己定一個目標,不氣餒。只要自己有堅定的願心,拿出堅定的毅力,修行這條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光明。
在末法時代,我們要先把自己修好,而不要輕易地說出去幫助別人這樣的話。一個人不能自利就很難利他,所以如果能夠安居在僻靜處,認真修持佛法,哪怕很輕忽微小的善行,也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去做。對身邊每一個家人、每一個朋友、每一個有緣認識的人,不要認為他無所助益,只要假以時日,微善都可以匯成巨流。修行並不困難,都在日積月累點滴的努力精進當中。隨著你對佛法的義理了解得越來越深刻,你的願心就會越來越廣大,你的行持也會越來越廣大。所以發願有不變的一生成佛大願,有短期的具體定課的落實,和菩薩六度、淨業三福等等這樣點滴願力的實現,也包括中期的,可以給自己定一個這樣的目標。
關於共修,實際上很多人並不適合長期的,在一個護法團隊裡共修。據靜瑜了解,譬如說在寺院當中,能夠真正長期堅持護持僧團,這種義工團隊的共修,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僅身體要有很大的忍耐力,體力勞動很多;而且即便是在一個師父的引領下共同學習,大家的意見也有相左。個人的脾氣秉性也不完全一致,在這個小圈子裡,也會面臨人事關係的困擾,也會有很多莫明其妙的煩惱生起來。
所以真正比較適合自己的可能是通過個人的靜修,再加上適當地參加短期共修相結合,會好一點。如果個人的靜修,能夠完全保證自己可以自律,可以不斷地精進,那完全可以獨自靜修。但是如果自己沒有這種自律性和精進力的話,可以一個月參加一次共修的佛七,或者是類似這樣的活動。最關鍵的,這種活動要在一個師承法脈之下比較好,不要有不同的師承。最好是能夠有幾個很好的法友在一起,定期地聚到一起共修,念佛、聽經、拜佛、拜《淨修捷要》,乃至於定期的地共修分享佛法,都很好。
在現在如果我們身邊的人,讓自己不能夠遠離貪、瞋、癡三毒,不能夠遠離世俗的消遣娛樂,不能夠讓自己達到究竟的解脫,反而會阻礙自己聞思修的活動,我們就不適合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所以有一句諺語這樣說道:「當你和一個騷動的人在一起,你將被散漫所席捲;當你和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在一起,你將失去所有;當你和一個貪圖舒適的人在一起,你將被瑣事所佔據;當你和一個過度活躍的人在一起,你的定力會分散。」
所以一個不適合的朋友在我們身邊,會把我們自己的修行帶到下道。真正的法友應該是從同一個師父那裡領受教法,能夠脫離世間的俗務,能夠發大菩提心,致力在僻靜處修行這樣的人。我們與這樣的人為友,我們自然而然會感受到他良善品質的影響,沐浴在阿彌陀佛金色的光芒之中,提起精進力。也可以遠程參加像持戒念佛群這樣的,報到定課共修的群體,來對自己有一定的約束力,讓自己不懈怠。這是關於如何共修。
第三個問題就是怎麼樣改變現狀。改變現狀最重要的是從改變自己的內心開始。當你的心決定開始改變的時候,這種決定勇猛改變自己的心,你就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改變自己的生活圈子,改變自己整個工作狀態。
像早年靜瑜通過學習佛法之後,也是痛改前非,逐漸地給自己從世俗的圈子脫離出來。從制定早晚定課,從規定自己每天聽經、念佛,從強迫自己開始做一些慈善,慢慢地三年、五年,所謂「境隨心轉」,你的境界就會呈現完全不一樣的狀態。當然中間你會經歷很多痛苦、掙扎、猶豫、不安,就像靜瑜當時決定移民一樣。
當我決定想脫離原來的生活圈子、工作圈子、整個生活方式的時候,就決心要移民。移民面臨著失去原先熟悉的朋友圈,不再有司機上下班來接我,要面對香港酷熱的天氣環境,不熟悉的人事環境和根本吃不慣的飲食。但是唯一吸引自己改變的一個動力,就是我能夠把自己放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圈子,改善自己的生活,從根本上讓自己走上完全修行的這樣一個解脫之路。
所以自己移民香港雖然經歷了很多,帶著兩個孩子很不容易,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當中,但是經過六年適應下來之後,六年當中完全放下世間的工作,在香港從事基金會的慈善工作。雖然生活圈子不大,但是身邊的朋友非常乾淨、單純、善良,是真正的法友良伴,讓自己遠離原來生活的不滿、抱怨、糾結和痛苦。古語有講「人挪活,樹挪死」,可能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像靜瑜這樣的選擇,但是我們總是可以做一些改變。因為人的一生並不長,想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己做主,要對自己的生命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改變的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裡,當你決定要選擇這樣生活的時候,就明白你要的是什麼。
所以兒子從美國來電話曾經問過我,說:「媽媽,這些年妳付出很多,無論是時間、精力、親情,付出很多,妳開不開心?」
我說:「所有這些不能用開心還是不開心來判定,而是應該用值不值得。如果讓我回答的話,兒子,我認為媽媽很值得。因為在所有的付出當中,我能收穫到對生命的體悟,能收穫到對佛法的體悟,能真正在更深一層去理解佛陀的教導,能讓自己完全放下世間的種種,真正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和願心。」這是靜瑜最感恩的。我說:「即便是曾經有不開心,曾經也有過痛苦,但是跟世間不一樣,它能夠很快讓我們進入很好的自省和反思,就像化蛹為蝶的這樣一個過程。原先的你是被重重的蠶繭所纏縛,當你一層層地突破出去,展翅高飛的那一天,你發現你已經變成了一個美麗的蝴蝶。」
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夠明白這一點,改變並不難,關鍵你要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而且絕不回頭,絕不後悔,自己知道你在為什麼而努力,不必拖拖拉拉,也不必猶豫不決,所以生活就是這樣。我相信女性在佛法的修持上雖然不容易,但是只要我們發了這種堅定、勇猛的信心,都能夠做到不斷地改變自己、超越自己、提升自己。最後當你回頭看看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一天,你完全都認不出自己了。
所以不好的過去就讓它完全放下,對自己要有信心,按照佛菩薩的教導,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落實,假以時日,一定會收穫不可思議的果實。要相信阿彌陀佛,把自己完全交到彌陀的懷抱、彌陀的願力當中,與彌陀慢慢融為一體,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地感受到彌陀的慈悲與關愛,我們就能夠理解我們的信願了。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來講一下三個問題,這是一位同學郵件發給靜瑜的。他提到自己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遇到很多困惑和障礙,對現實的修行感到很無力,所以他提出:如何發願?如何跟善友共修?如何改變現狀?
我們先談一下如何發願。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任何一種修行,如果沒有願力的引導,就沒有辦法走得持久。我們的願有大願,有小願;有長期的願,有短期的願。就我們淨土宗的同學來講,這一生最重要的、最長遠的大願,就是能夠命終的時候自在無礙地往生極樂淨土,一生成佛。為了實現這個大願,我們可能還有很多小願。要知道我們的菩提心不是能夠馬上成就的,如果發現自己很難成就無上菩提心,要先檢點自己的心裡面,我們的善心佔據了多大的分量。如果自己連善心都提不起來的話,就更妄談菩提心了;如果善心都提不起來,還是有很粗重的煩惱,那麼自己就要從這裡開始認真地發大願力,開始改自己的惡習、惡業,提起正念。
願,關鍵是要能夠落實,能夠比較恆久地堅持下去,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譬如說規定給自己一年當中立一個願,如果煩惱比較粗重,無論是貪、瞋、癡某一方面,都可以先從拜佛和聽經兩方面下手。拜佛從圓滿一定的數量,譬如說三萬、五萬、十萬拜,來消自己的業障。每一次拜下去,都相當於在清空心裡的垃圾,把自己徹底清空之後,成為一個清淨的法器才能裝法。聽經、讀經也是很重要的,能讓自己修戒定慧。每天堅持讀一部經,每天堅持聽一到兩個小時的佛法,給自己的阿賴耶識裡種善種子,只要自己哪怕肯拿出每天一個小時這樣的修行,全心全意地在修持佛法。
雖然我們可能還是在執著和瞋恨的這種波浪當中被拋來拋去,但是你會發現你的心,越來越轉向良善的品質,開發你本有的佛性。只要能夠堅持下去,懷著信心和熱忱,你會一點點地越來越遠離煩惱。通過聞、思、修,你對迷妄的很多活動,你的渴望會越來越少,心越來越嚮往佛法,願力越來越堅定,心變得越來越寧靜和平和,佛法它不可思議的功德,在你的心裡開始顯現。
之後你可以繼續加大定課的數量,拜佛、念佛、聽經聞法,一年、三年、五年,把修行的願一點點地落實在生活當中,同時改自己的毛病習氣,檢點自己在身口意三業方面,有哪些不如法的造作。身有沒有殺盜淫;口有沒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業有沒有貪瞋癡慢疑。每一次給自己定一個目標,不氣餒。只要自己有堅定的願心,拿出堅定的毅力,修行這條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光明。
在末法時代,我們要先把自己修好,而不要輕易地說出去幫助別人這樣的話。一個人不能自利就很難利他,所以如果能夠安居在僻靜處,認真修持佛法,哪怕很輕忽微小的善行,也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去做。對身邊每一個家人、每一個朋友、每一個有緣認識的人,不要認為他無所助益,只要假以時日,微善都可以匯成巨流。修行並不困難,都在日積月累點滴的努力精進當中。隨著你對佛法的義理了解得越來越深刻,你的願心就會越來越廣大,你的行持也會越來越廣大。所以發願有不變的一生成佛大願,有短期的具體定課的落實,和菩薩六度、淨業三福等等這樣點滴願力的實現,也包括中期的,可以給自己定一個這樣的目標。
關於共修,實際上很多人並不適合長期的,在一個護法團隊裡共修。據靜瑜了解,譬如說在寺院當中,能夠真正長期堅持護持僧團,這種義工團隊的共修,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僅身體要有很大的忍耐力,體力勞動很多;而且即便是在一個師父的引領下共同學習,大家的意見也有相左。個人的脾氣秉性也不完全一致,在這個小圈子裡,也會面臨人事關係的困擾,也會有很多莫明其妙的煩惱生起來。
所以真正比較適合自己的可能是通過個人的靜修,再加上適當地參加短期共修相結合,會好一點。如果個人的靜修,能夠完全保證自己可以自律,可以不斷地精進,那完全可以獨自靜修。但是如果自己沒有這種自律性和精進力的話,可以一個月參加一次共修的佛七,或者是類似這樣的活動。最關鍵的,這種活動要在一個師承法脈之下比較好,不要有不同的師承。最好是能夠有幾個很好的法友在一起,定期地聚到一起共修,念佛、聽經、拜佛、拜《淨修捷要》,乃至於定期的地共修分享佛法,都很好。
在現在如果我們身邊的人,讓自己不能夠遠離貪、瞋、癡三毒,不能夠遠離世俗的消遣娛樂,不能夠讓自己達到究竟的解脫,反而會阻礙自己聞思修的活動,我們就不適合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所以有一句諺語這樣說道:「當你和一個騷動的人在一起,你將被散漫所席捲;當你和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在一起,你將失去所有;當你和一個貪圖舒適的人在一起,你將被瑣事所佔據;當你和一個過度活躍的人在一起,你的定力會分散。」
所以一個不適合的朋友在我們身邊,會把我們自己的修行帶到下道。真正的法友應該是從同一個師父那裡領受教法,能夠脫離世間的俗務,能夠發大菩提心,致力在僻靜處修行這樣的人。我們與這樣的人為友,我們自然而然會感受到他良善品質的影響,沐浴在阿彌陀佛金色的光芒之中,提起精進力。也可以遠程參加像持戒念佛群這樣的,報到定課共修的群體,來對自己有一定的約束力,讓自己不懈怠。這是關於如何共修。
第三個問題就是怎麼樣改變現狀。改變現狀最重要的是從改變自己的內心開始。當你的心決定開始改變的時候,這種決定勇猛改變自己的心,你就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改變自己的生活圈子,改變自己整個工作狀態。
像早年靜瑜通過學習佛法之後,也是痛改前非,逐漸地給自己從世俗的圈子脫離出來。從制定早晚定課,從規定自己每天聽經、念佛,從強迫自己開始做一些慈善,慢慢地三年、五年,所謂「境隨心轉」,你的境界就會呈現完全不一樣的狀態。當然中間你會經歷很多痛苦、掙扎、猶豫、不安,就像靜瑜當時決定移民一樣。
當我決定想脫離原來的生活圈子、工作圈子、整個生活方式的時候,就決心要移民。移民面臨著失去原先熟悉的朋友圈,不再有司機上下班來接我,要面對香港酷熱的天氣環境,不熟悉的人事環境和根本吃不慣的飲食。但是唯一吸引自己改變的一個動力,就是我能夠把自己放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圈子,改善自己的生活,從根本上讓自己走上完全修行的這樣一個解脫之路。
所以自己移民香港雖然經歷了很多,帶著兩個孩子很不容易,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當中,但是經過六年適應下來之後,六年當中完全放下世間的工作,在香港從事基金會的慈善工作。雖然生活圈子不大,但是身邊的朋友非常乾淨、單純、善良,是真正的法友良伴,讓自己遠離原來生活的不滿、抱怨、糾結和痛苦。古語有講「人挪活,樹挪死」,可能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像靜瑜這樣的選擇,但是我們總是可以做一些改變。因為人的一生並不長,想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己做主,要對自己的生命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改變的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裡,當你決定要選擇這樣生活的時候,就明白你要的是什麼。
所以兒子從美國來電話曾經問過我,說:「媽媽,這些年妳付出很多,無論是時間、精力、親情,付出很多,妳開不開心?」
我說:「所有這些不能用開心還是不開心來判定,而是應該用值不值得。如果讓我回答的話,兒子,我認為媽媽很值得。因為在所有的付出當中,我能收穫到對生命的體悟,能收穫到對佛法的體悟,能真正在更深一層去理解佛陀的教導,能讓自己完全放下世間的種種,真正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和願心。」這是靜瑜最感恩的。我說:「即便是曾經有不開心,曾經也有過痛苦,但是跟世間不一樣,它能夠很快讓我們進入很好的自省和反思,就像化蛹為蝶的這樣一個過程。原先的你是被重重的蠶繭所纏縛,當你一層層地突破出去,展翅高飛的那一天,你發現你已經變成了一個美麗的蝴蝶。」
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夠明白這一點,改變並不難,關鍵你要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而且絕不回頭,絕不後悔,自己知道你在為什麼而努力,不必拖拖拉拉,也不必猶豫不決,所以生活就是這樣。我相信女性在佛法的修持上雖然不容易,但是只要我們發了這種堅定、勇猛的信心,都能夠做到不斷地改變自己、超越自己、提升自己。最後當你回頭看看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一天,你完全都認不出自己了。
所以不好的過去就讓它完全放下,對自己要有信心,按照佛菩薩的教導,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落實,假以時日,一定會收穫不可思議的果實。要相信阿彌陀佛,把自己完全交到彌陀的懷抱、彌陀的願力當中,與彌陀慢慢融為一體,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地感受到彌陀的慈悲與關愛,我們就能夠理解我們的信願了。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