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四種修心圓滿的標準33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今天來繼續分享關於佛法修學的一些心得體會。
在修行的這條路上,我們對於修淨土的同學來講,在解門上的修行可能更多地困擾於我們,因為大家說起來念佛都比較容易,無論是定課三千、五千、一萬佛號,還是五萬、十萬佛號,只要有時間、肯念,都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在漫長的歲月當中,如何真正能夠把佛法融化到內心,能夠真正在心地上圓滿佛法的修行,真正做到彌陀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彌陀心,才是真正的解脫,才是真正的念佛,而不是簡單地嘴上稱念一句佛號而已。正是因為大家對修心的這種了解程度不夠,所以在檢驗自己修行的時候,往往會有很多困擾。
靜瑜在之前的分享當中就曾經跟大家說過,我們往往在修行這條路上,自己把自己欺騙了而不知道,自欺式的修行只能讓自己在這條路上遠離真實的法相,遠離佛陀真實的教誨,得不到真正的受用,一旦遇到障礙,往往會遇到很大的退轉,不能夠突破。
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修心圓滿的四種標準。這四種標準能夠檢驗我們修行是不是真正地有所提升,也會常常用來校驗我們在學佛的這條路上有沒有走偏,有沒有真正出離世間法而走向解脫之路。
第一個標準就是所有的修行,佛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斷除我執是唯一的目的。無論顯宗、密宗,無論大乘、小乘,所有諸法的意義,都是為了斷除我執,這是所有修法的唯一目的。
我們在修學的時候,不要看自己學佛時間的長短,真正修行的結果只有一點,用來衡量我們是不是真實的修行,就是看是否在斷除我執上有所提升。如果修行了很長時間,對於我執還是很嚴重,這就說明我們根本就沒有種下解脫的種子,都是做一些表面的功夫。
所以每天都要躬身自問:自己是不是對我這個身、我這個心、我所有的一切物質、所有所遭遇的一切境界,都會不斷地強化這個「我」字。
如果離不開自我,我們的自我永遠都是試著去迎合別人,並且希望別人都來迎合自己的話,那麼我們在修法的這條路上,就沒有偏離自我,絲毫沒有出離。
譬如說,我們吃飯比較挑口味,今天你吃到的飯菜,別人做的,恰好不符合自己的口味,我們能不能真心誠意地在心裡對自己說「沒關係」,也不會在外面的事相上,跟做飯的人有任何絲毫的惱怒。
或者譬如說,我們很喜歡屋子乾淨、整齊,恰好有人把你的屋子弄髒了,你也會很真心地對自己說「沒有關係」。如果常常這樣想,覺得這些都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沒有什麼事情很嚴重,因為一切都是虛幻的本相,那麼就說明我們已經稍稍具有一些出離我執的這種心了。
如果我們常常花一些時間來思惟,自己在這個世間面對世事無常,面對人身難得,面對佛法難聞,能夠提起真正精進的心,那麼就說明我們確確實實在不斷地放下自我。
所以在斷除我執上,大家要常常進行思惟。如果任何一件事情,都帶著一個「我」字去做的話,這個事情就沒有意義,跟世間法毫無區別,我們只是一個披著佛法的外衣,還是在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所以要常常把斷除我執作為修行的唯一目的。
第二個標準是無愧自心作為重要的證據。在衡量自己的修行方面,別人的讚歎與自己觀察自己的行為或起心動念,這兩種參考數據當中,要以自己的心作為修行的參考數據。因為普通的凡夫並沒有他心通,他只能看到我們外表的一些行為,他並不能看到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具有真實的出離心、菩提心,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具有真實的空性智慧,他沒有辦法了解。
所以自己要常常觀察自己,能夠對自己做到問心無愧。面對一切境界的時候,自己內心中好的念頭、不好的念頭,自己都清清楚楚;無論是別人的毀謗還是讚歎,都能做到榮辱不驚,這個時候才是證明自己的修行有所提升。
所以別人的評價不重要,也不必拿別人的讚歎鼓勵自己的修行,更不必拿別人的謗毀作為自己退轉的原因。作為一個真實的修行人,在佛法的修行這條路上,注定是孤獨的。是否精進,是否真正改過,是否真實念佛,是否真實地出離世間道,都在於自己,而不在於別人,所以自己是自己這條路上唯一的伴侶,唯一的監督者。
第三個標準,是任何時候都恆常歡喜、無有煩惱。無論是遇到困難的逆緣,還是遇到歡喜的順緣,自己心裡都始終如一,以一顆平常心對待,都能歡歡喜喜,這也是一個修行的標準。
我們在沒有真正學佛之前,遇到順緣,譬如說工作順利、身體健康、事業都非常好、兒孫都很孝順,自己會很高興,覺得自己修行得不錯。相反,遇到一些逆境,譬如說工作上不如意,自己身體也有很多病障,我們就會遇到很多痛苦的事情,自己高興不高興,對一個凡夫來講,他都依賴於這些外緣,外面的境界都會影響到他的內心;但是對於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講,他有能力通過這些境緣,看到事相的本質,看到真實、如法的這樣一個事實,把所有的順逆境界都轉為學佛的道用。
在逆境當中不起瞋恚,在順境當中不起貪戀,順逆二境都轉化為對自己內心的考驗。在這裡增長自己的出離心,增長自己的菩提心,增長自己空性的見地,一一都變成修行上的功德。所以以此作為修行的一個標準,也是很正常的。
對於一個大修行人來講,他在這個虛幻的世間當中,猶如看一場戲,能夠完全出離這場戲,觀照到所有的演員,人間就像一個大劇場一樣,只是一場戲而已,沒有什麼真實可言,所以都能夠萬緣放下。
這種歡喜心,不是來源於外面的境界,而是完全來源於內心對佛法修行的真實見地。在對治煩惱方面,末法時代的眾生煩惱很粗大,修行的環境很艱難、很糟糕,遇到的種種不順很多,違緣的比例遠遠高出順緣,修行越好,善事做得越大,遇到的障礙也越大。在這種環境當中,只有不斷地提升智慧,修持所有的違緣轉為道用的這種修行方法,才能在這裡不會退轉,只有進步。
所以我們的覺察力和觀照力就很重要,尤其是對於一個大乘菩薩來講,他在修行利他的時候,如果不能夠恆常歡喜地去做利他的事情,那麼每一天的修行就會很痛苦,自己的菩提心不能得到廣大的展開,我們的心往往因為一點點小小的外面的逆緣,就會痛苦不堪,心理變得很脆弱,這就沒有辦法證明我們修行是有進步的,所以在這方面,大家也要努力提升。
第四個標準就是散亂的時候也可以控制煩惱。我們在修行的初期,要用全部的精神來對治自己的散亂,但是隨著修行的進步,我們這種對治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大,即便是偶爾有散亂的時候,也會很容易對治。就像一個天天做飯的廚師,當他很嫻熟的時候,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知道火候、下料。所以在修行還不到位的時候,只有非常認真地去修持不淨觀、慈悲心或者空性,我們才能夠控制住煩惱,平時稍不留意,煩惱隨時都會產生,而且很嚴重。
在大乘佛法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自私心。沒有一個煩惱比自私心更嚴重,對治自私心唯一的標準,就是修自他交換慈悲觀,不斷提升自己為他人著想的心念,放下自我,放下自私。當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無須特別注意,也能控制煩惱,他就會產生自然而然的對治力。
我們有沒有進步,就是回頭依照這四個標準,可以作為參考來看。如果修行上一直沒有什麼進步,在方法上面反覆再三權衡,也沒發現什麼錯誤,可能確實是自己的業障特別深重,我們可以著力在發菩提心的修行上。
因為菩提心自身就有清淨罪障的這種廣大的能力,同時自己要多做拜佛、念佛、讀經的這些前行功夫。尤其是拜佛,自己如法拜佛,常常能夠折伏自己的我慢,能夠看清自己的很多問題。
我們拜佛可以剋定一個數量,譬如說五萬、十萬、二十萬,拜佛的時候加入一些觀想,尤其是在拜佛最後可以加入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後面兩段,最後一句分別是「一切罪障皆懺悔」和「一切罪根皆懺悔」。最後大家也要加上:「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真正從心地上來觀照,常修懺悔法。
所以從人身難得到空性智慧的一系列的修行,包含了一個人從凡夫到成佛的所有的基本方法。我們有沒有修,只有自己捫心自問,如果天天學,自己在心地的修行上卻紋絲不動,絲毫都不去調伏自己的煩惱,不去放下世間的很多事情,那麼即使佛再來也沒有辦法度我們。
所以我們面對這個世間一切的無常,自己要抓緊時間,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閒扯上,要放在真實的修行上,解決我們心地上的根本問題。
對我們一個真正的學佛人來講,沒有什麼比修行更重要的了,凡夫的價值觀是顛倒的,重視世間的這些虛無縹緲的事業、財富、地位、名聲,但是真正當壽命大限到來的時候,沒有一樣能帶走,唯有業隨身。
所以我們要以恆常的耐心、勇猛的精進,生起出離心和大菩提心,每一天都要拷問自己的內心:我們的修行有沒有結果?雖然我們在家修行時間不多,但是自己只要肯花時間、肯花精力,真正面對自己的內心,用一顆真誠心面對佛法的修學,就一定會有所提升。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在修行的這條路上,我們對於修淨土的同學來講,在解門上的修行可能更多地困擾於我們,因為大家說起來念佛都比較容易,無論是定課三千、五千、一萬佛號,還是五萬、十萬佛號,只要有時間、肯念,都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在漫長的歲月當中,如何真正能夠把佛法融化到內心,能夠真正在心地上圓滿佛法的修行,真正做到彌陀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彌陀心,才是真正的解脫,才是真正的念佛,而不是簡單地嘴上稱念一句佛號而已。正是因為大家對修心的這種了解程度不夠,所以在檢驗自己修行的時候,往往會有很多困擾。
靜瑜在之前的分享當中就曾經跟大家說過,我們往往在修行這條路上,自己把自己欺騙了而不知道,自欺式的修行只能讓自己在這條路上遠離真實的法相,遠離佛陀真實的教誨,得不到真正的受用,一旦遇到障礙,往往會遇到很大的退轉,不能夠突破。
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修心圓滿的四種標準。這四種標準能夠檢驗我們修行是不是真正地有所提升,也會常常用來校驗我們在學佛的這條路上有沒有走偏,有沒有真正出離世間法而走向解脫之路。
第一個標準就是所有的修行,佛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斷除我執是唯一的目的。無論顯宗、密宗,無論大乘、小乘,所有諸法的意義,都是為了斷除我執,這是所有修法的唯一目的。
我們在修學的時候,不要看自己學佛時間的長短,真正修行的結果只有一點,用來衡量我們是不是真實的修行,就是看是否在斷除我執上有所提升。如果修行了很長時間,對於我執還是很嚴重,這就說明我們根本就沒有種下解脫的種子,都是做一些表面的功夫。
所以每天都要躬身自問:自己是不是對我這個身、我這個心、我所有的一切物質、所有所遭遇的一切境界,都會不斷地強化這個「我」字。
如果離不開自我,我們的自我永遠都是試著去迎合別人,並且希望別人都來迎合自己的話,那麼我們在修法的這條路上,就沒有偏離自我,絲毫沒有出離。
譬如說,我們吃飯比較挑口味,今天你吃到的飯菜,別人做的,恰好不符合自己的口味,我們能不能真心誠意地在心裡對自己說「沒關係」,也不會在外面的事相上,跟做飯的人有任何絲毫的惱怒。
或者譬如說,我們很喜歡屋子乾淨、整齊,恰好有人把你的屋子弄髒了,你也會很真心地對自己說「沒有關係」。如果常常這樣想,覺得這些都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沒有什麼事情很嚴重,因為一切都是虛幻的本相,那麼就說明我們已經稍稍具有一些出離我執的這種心了。
如果我們常常花一些時間來思惟,自己在這個世間面對世事無常,面對人身難得,面對佛法難聞,能夠提起真正精進的心,那麼就說明我們確確實實在不斷地放下自我。
所以在斷除我執上,大家要常常進行思惟。如果任何一件事情,都帶著一個「我」字去做的話,這個事情就沒有意義,跟世間法毫無區別,我們只是一個披著佛法的外衣,還是在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所以要常常把斷除我執作為修行的唯一目的。
第二個標準是無愧自心作為重要的證據。在衡量自己的修行方面,別人的讚歎與自己觀察自己的行為或起心動念,這兩種參考數據當中,要以自己的心作為修行的參考數據。因為普通的凡夫並沒有他心通,他只能看到我們外表的一些行為,他並不能看到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具有真實的出離心、菩提心,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具有真實的空性智慧,他沒有辦法了解。
所以自己要常常觀察自己,能夠對自己做到問心無愧。面對一切境界的時候,自己內心中好的念頭、不好的念頭,自己都清清楚楚;無論是別人的毀謗還是讚歎,都能做到榮辱不驚,這個時候才是證明自己的修行有所提升。
所以別人的評價不重要,也不必拿別人的讚歎鼓勵自己的修行,更不必拿別人的謗毀作為自己退轉的原因。作為一個真實的修行人,在佛法的修行這條路上,注定是孤獨的。是否精進,是否真正改過,是否真實念佛,是否真實地出離世間道,都在於自己,而不在於別人,所以自己是自己這條路上唯一的伴侶,唯一的監督者。
第三個標準,是任何時候都恆常歡喜、無有煩惱。無論是遇到困難的逆緣,還是遇到歡喜的順緣,自己心裡都始終如一,以一顆平常心對待,都能歡歡喜喜,這也是一個修行的標準。
我們在沒有真正學佛之前,遇到順緣,譬如說工作順利、身體健康、事業都非常好、兒孫都很孝順,自己會很高興,覺得自己修行得不錯。相反,遇到一些逆境,譬如說工作上不如意,自己身體也有很多病障,我們就會遇到很多痛苦的事情,自己高興不高興,對一個凡夫來講,他都依賴於這些外緣,外面的境界都會影響到他的內心;但是對於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講,他有能力通過這些境緣,看到事相的本質,看到真實、如法的這樣一個事實,把所有的順逆境界都轉為學佛的道用。
在逆境當中不起瞋恚,在順境當中不起貪戀,順逆二境都轉化為對自己內心的考驗。在這裡增長自己的出離心,增長自己的菩提心,增長自己空性的見地,一一都變成修行上的功德。所以以此作為修行的一個標準,也是很正常的。
對於一個大修行人來講,他在這個虛幻的世間當中,猶如看一場戲,能夠完全出離這場戲,觀照到所有的演員,人間就像一個大劇場一樣,只是一場戲而已,沒有什麼真實可言,所以都能夠萬緣放下。
這種歡喜心,不是來源於外面的境界,而是完全來源於內心對佛法修行的真實見地。在對治煩惱方面,末法時代的眾生煩惱很粗大,修行的環境很艱難、很糟糕,遇到的種種不順很多,違緣的比例遠遠高出順緣,修行越好,善事做得越大,遇到的障礙也越大。在這種環境當中,只有不斷地提升智慧,修持所有的違緣轉為道用的這種修行方法,才能在這裡不會退轉,只有進步。
所以我們的覺察力和觀照力就很重要,尤其是對於一個大乘菩薩來講,他在修行利他的時候,如果不能夠恆常歡喜地去做利他的事情,那麼每一天的修行就會很痛苦,自己的菩提心不能得到廣大的展開,我們的心往往因為一點點小小的外面的逆緣,就會痛苦不堪,心理變得很脆弱,這就沒有辦法證明我們修行是有進步的,所以在這方面,大家也要努力提升。
第四個標準就是散亂的時候也可以控制煩惱。我們在修行的初期,要用全部的精神來對治自己的散亂,但是隨著修行的進步,我們這種對治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大,即便是偶爾有散亂的時候,也會很容易對治。就像一個天天做飯的廚師,當他很嫻熟的時候,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知道火候、下料。所以在修行還不到位的時候,只有非常認真地去修持不淨觀、慈悲心或者空性,我們才能夠控制住煩惱,平時稍不留意,煩惱隨時都會產生,而且很嚴重。
在大乘佛法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自私心。沒有一個煩惱比自私心更嚴重,對治自私心唯一的標準,就是修自他交換慈悲觀,不斷提升自己為他人著想的心念,放下自我,放下自私。當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無須特別注意,也能控制煩惱,他就會產生自然而然的對治力。
我們有沒有進步,就是回頭依照這四個標準,可以作為參考來看。如果修行上一直沒有什麼進步,在方法上面反覆再三權衡,也沒發現什麼錯誤,可能確實是自己的業障特別深重,我們可以著力在發菩提心的修行上。
因為菩提心自身就有清淨罪障的這種廣大的能力,同時自己要多做拜佛、念佛、讀經的這些前行功夫。尤其是拜佛,自己如法拜佛,常常能夠折伏自己的我慢,能夠看清自己的很多問題。
我們拜佛可以剋定一個數量,譬如說五萬、十萬、二十萬,拜佛的時候加入一些觀想,尤其是在拜佛最後可以加入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後面兩段,最後一句分別是「一切罪障皆懺悔」和「一切罪根皆懺悔」。最後大家也要加上:「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真正從心地上來觀照,常修懺悔法。
所以從人身難得到空性智慧的一系列的修行,包含了一個人從凡夫到成佛的所有的基本方法。我們有沒有修,只有自己捫心自問,如果天天學,自己在心地的修行上卻紋絲不動,絲毫都不去調伏自己的煩惱,不去放下世間的很多事情,那麼即使佛再來也沒有辦法度我們。
所以我們面對這個世間一切的無常,自己要抓緊時間,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閒扯上,要放在真實的修行上,解決我們心地上的根本問題。
對我們一個真正的學佛人來講,沒有什麼比修行更重要的了,凡夫的價值觀是顛倒的,重視世間的這些虛無縹緲的事業、財富、地位、名聲,但是真正當壽命大限到來的時候,沒有一樣能帶走,唯有業隨身。
所以我們要以恆常的耐心、勇猛的精進,生起出離心和大菩提心,每一天都要拷問自己的內心:我們的修行有沒有結果?雖然我們在家修行時間不多,但是自己只要肯花時間、肯花精力,真正面對自己的內心,用一顆真誠心面對佛法的修學,就一定會有所提升。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