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吃藥還是念佛43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來繼續分享修行當中的一些話題。
前兩天,我們僧團的義工負責人給靜瑜打電話,提到義工的身體問題。有的義工在每年的例行身體檢查當中,發現身體狀況不佳,但是拒絕吃藥,拒絕捨齋,導致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所以這個負責人很著急,就給靜瑜打電話。
靜瑜就跟他講,我們在修行當中,不要被執著和偏見害了自己。身體是修行的本錢,如果沒有好的身體,我們沒有氣力念佛,也沒有氣力拜佛。年紀輕輕,身體學佛之後反而變得很差,沒有給家人和大眾做好樣子,會引來人們對佛法的誤解。
所以生病之後是不是拒絕吃藥,一心念佛?有的同學也問過靜瑜這樣的問題。靜瑜認為我們自己應該隨緣、放下,不要執著吃藥還是不吃藥。身體生病了,該吃藥就吃藥,該念佛還是繼續念佛,兩個不矛盾,也不耽誤、不影響。
如果執著念佛、拒絕吃藥,也會妨礙我們念佛。因為當身體不好的時候,我們念佛的氣力不夠,也不容易集中。
真正功夫成片的時候,是自己的精氣神非常和諧、狀態很好的情況之下,自己順利達到了念佛三昧。
如果身體的各種氣脈不通,自己有很多病灶,也很難能夠達到三昧。所以希望大家在修行當中,能夠以一種放鬆但不是放逸的狀態來念佛,隨緣而不攀緣的狀態來修行,自在但不是自私的這種心情來面對自己和他人。
在今年上半年,靜瑜的父親也跟靜瑜提到這樣的問題。他們在大理有一對鄰居夫婦,關係很好。這對夫婦,女方是修淨土的,淨土宗現在推出的各種大德的光碟都聽;男方不是很精進這樣一個學佛的,就是隨著妻子偶爾聽聽經。有一次生病了,腰出現問題,妻子就不讓他治,堅決讓他念佛,說某位大德說了,佛就是大醫王,不用吃藥。結果這病情越來越嚴重,導致都沒有辦法走路。
後來靜瑜的父親看到這對夫妻,就問男方:「為什麼不趕緊去治病?」男方就說:「妻子不讓。說佛就是大醫王,不讓吃藥。」後來我父親說:「還是去醫院看看。」我父親正好認識一位老中醫,很不錯,就堅持帶他去看了。看了之後開了幾副藥,結果沒到兩週就治好,也能走路了。
結果治好之後,就引起了學佛上的這樣一個問題,所以這也是父親來深圳之後,問靜瑜的這樣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吃藥,是不是要一定執著念佛?
靜瑜的回答就肯定了父親的做法——「該吃藥吃藥」。信心、願心,我們都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只有當信願真正達到百分之百這樣的人,可以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但是還沒有達到的話,自己還是隨緣。
因為佛講法,本身就分俗諦和真諦。俗諦是隨順世俗的人而講的,真諦是在究竟意義上來講的佛法,二者並不違背,都是佛的善巧方便來度眾生的。
我跟同學有分享過,佛菩薩能夠化現無量無邊的身、無量無邊的事和物來度化眾生。
如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可以變成一道光來消你的業障。如觀世音菩薩可以化現一座橋、一隻小鳥、一片樹葉、一個雷聲來度化你。
那麼藥片,難道就不是佛菩薩的顯現嗎?在究竟意義上,無一事相不是佛的法身所在。當我們明白這一點,就放下心裡所有的執著,該吃藥吃藥,該休息休息,該睡覺睡覺。
就像當年提婆達多跟佛的一段對話,提婆達多堅持說:「比丘僧團一定要托缽,一定要睡在樹下修苦行。」但是佛不是這樣回答的,我們的導師本師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回覆提婆達多,說:「有人來請我們應供,我們該去吃飯就去吃飯,不必托缽;有人請我們到精舍安住來講經,我們也不必睡在樹下,可以到精舍。一切都隨緣,一切都是為了度生的方便。」
我們把自己的身體治好,才能夠更好地利益眾生。尤其是在寺院裡做義工的同學,自己的身體都不能好好地護持好,怎麼還有氣力去幫助別人。
包括前兩天,我兒子從美國回來,一下子不適應香港的天氣,太熱,有點中暑,又吐又難受,就抓著我的手問我說:「媽媽,妳趕緊想想辦法,我很難受。」緊接著他說了一句:「媽媽,妳千萬不要告訴我『念佛就行了』,妳用別的辦法。」
我就跟他說:「你就是中暑,給你買點藥——藿香正氣丸,你吃兩片就好了。多喝水,多休息。你吃完藥,去那屋睡一覺,第二天就好了。」結果第二天果真就好了,心裡也很開心。
如果我們對於不學佛的人,或者信心還不是很足的人,或者修行的功力還沒有足夠達到圓滿這樣的同學來講,你強迫他一定只是念佛,反而效果適得其反。
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行持菩薩道,自己要有智慧,要有善巧和方便,不要用自己執著的某一種知見把眾生限制住,讓他不得利益。
所以我建議我們修行的同學,有三點要保證做到。我們的身體好,才能夠更好地精進修行,才能讓家人安心,自己也能夠保持比較穩定上升的這樣一個狀態。
第一個是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少油、少鹽,吃飯的時候炒菜油要少,鹽要少,少糖分,最好吃有機健康的青菜,學會搭配,學會自己調理,到點吃飯。
良好的飲食習慣,健康的作息時間
第二個,要有健康的作息時間。早起早睡,早上的修行時間很寶貴,佛陀制定的是十點鐘休息,凌晨兩點起來修行。
我們可以調整到三點或者四點,最晚不要超過五點。形成習慣之後,體內的生物鐘自然而然到點就會起來,開始做早課。早課做完,一整天的心情都很好。早課的讀經、念佛、拜佛,能帶動自己在一天中都處於一種修行的狀態。
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句話講的是沒有錯的。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沒有睡懶覺的。早上早早起來,就會把一天的功課做好,開始全新的一天。
靜瑜一般是早上三點左右做早課,到五點鐘早課結束,全程都是在拜佛、聽經;休息之後,一般用點早餐;六點半到八點,靜瑜會到室外一個兩邊都是樹木、空氣很好的棧道上去經行。
狀態好的時候還會慢跑,偶爾倒著走,倒著走主要是讓自己的腰不是那麼酸,緩解腰酸。甩開兩個手,這樣大步走,能夠緩解全身的疲勞,全程默念佛號,不要出聲,出聲很耗氣。把自己的精神專注在心裡的佛號上,不必在乎走的腳步,就是你不用走一步念聲佛號,不必的,不必管腳步,不必理會其他的,只是讓自己的心專注地聽那句佛號,你是可以聽到心內的那句佛號的。
所以早晨大概一個半小時能念兩萬多佛號,就這樣下來。中午睡個子午覺,四十分鐘左右,一般醒來之後會拜一部「淨修捷要」。晚上十點之前一定要休息,不要熬夜,熬夜對身體的損傷很大。健康的作息時間能夠有助於自己整個身體體能的恢復。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樂觀的生活狀態,心裡要很樂觀,面對一切逆境違緣,都能夠想得開。當然面對順境,面對喜事的時候,要淡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對自己的身體很有好處。
養好自己的精氣神,養生不是養身體,不是說吃很多補品,而是真正養自己的精氣神。養精氣神主要是攝住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是身根,最後是意根,一共是六根。
按照《黃帝內經》來講,「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如果能夠把自己的精氣神從內守得好,我們的病就無從生起。眼睛和耳朵很重要,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不要看太多的花花世界,譬如說看電影,看遊戲,看手機上面的很多娛樂節目,這些都不要看,放在有益的視點上。
耳朵也是這樣,不聽雜音多聽佛號,聽梵唄,聽佛經,這樣子的話,守住兩個根。眼睛是通肝目,耳朵是通腎水,就是通肝和通腎這兩個根。這兩個根能守住,我們的肝和腎就會很好。
舌根就是指我們平時吃飯要清淡,不要口味重,你吃得越清淡,對我們的身體越好。
如果經常吃很濃重的口味,醃製的鹹菜、辣椒這些很濃重的口味,最後它就會讓自己的身體整個都敗壞掉。口味敗壞根本原因就是腎精不足,就像我們口渴了,如果喝鹽水來解渴,越喝越渴一樣。
所以真正修行狀態好的人,他吃水煮的青菜,放一點點醬油,甚至不放醬油,吃著都很好,會很淡的。所以要把口味調下來,從外面來幫助自己。
鼻根也是如此,像我們持八關齋戒,就是遠離洗髮水、沐浴露、香皂,更不要提噴香水,這些都不要。因為濃重的香味刺激鼻根,會讓我們的脾胃不好,所以鼻根也要清淡。真正鼻根清淨,你走到一個地方,通過鼻根你就能感受到這個地方是不是一個修行之地、清淨之地,五根就都很敏銳。
意根就是自己要放下妄念,因為妄念太多,就會把我們的精氣神都消耗掉了。所以一個人思惟要清淨,最好的就是專注在念佛、念經上,少打妄想。
當我們的精充足、氣充足、神很全,就能夠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地念佛。我們身體健康的保證,就在於這三寶——精、氣、神上,能夠給我們念佛提供很好的保障。反之,如果我們精也虧、氣也虛、神也耗,那麼不要提念佛了,自己可能很快就會衰老下去。
所以自己平時,所謂修身養性、清心寡欲,心不要外馳,意不要外想,神不要妄遊,情不要妄動,氣也不要外耗,少說話,少打妄想,少動。這樣子的話,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好,遠離一切病症,佛號也會念得越來越好。大家在修行路上,會保持很愉悅的、很歡喜的心情,這樣走過來。
好,感恩大家。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前兩天,我們僧團的義工負責人給靜瑜打電話,提到義工的身體問題。有的義工在每年的例行身體檢查當中,發現身體狀況不佳,但是拒絕吃藥,拒絕捨齋,導致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所以這個負責人很著急,就給靜瑜打電話。
靜瑜就跟他講,我們在修行當中,不要被執著和偏見害了自己。身體是修行的本錢,如果沒有好的身體,我們沒有氣力念佛,也沒有氣力拜佛。年紀輕輕,身體學佛之後反而變得很差,沒有給家人和大眾做好樣子,會引來人們對佛法的誤解。
所以生病之後是不是拒絕吃藥,一心念佛?有的同學也問過靜瑜這樣的問題。靜瑜認為我們自己應該隨緣、放下,不要執著吃藥還是不吃藥。身體生病了,該吃藥就吃藥,該念佛還是繼續念佛,兩個不矛盾,也不耽誤、不影響。
如果執著念佛、拒絕吃藥,也會妨礙我們念佛。因為當身體不好的時候,我們念佛的氣力不夠,也不容易集中。
真正功夫成片的時候,是自己的精氣神非常和諧、狀態很好的情況之下,自己順利達到了念佛三昧。
如果身體的各種氣脈不通,自己有很多病灶,也很難能夠達到三昧。所以希望大家在修行當中,能夠以一種放鬆但不是放逸的狀態來念佛,隨緣而不攀緣的狀態來修行,自在但不是自私的這種心情來面對自己和他人。
在今年上半年,靜瑜的父親也跟靜瑜提到這樣的問題。他們在大理有一對鄰居夫婦,關係很好。這對夫婦,女方是修淨土的,淨土宗現在推出的各種大德的光碟都聽;男方不是很精進這樣一個學佛的,就是隨著妻子偶爾聽聽經。有一次生病了,腰出現問題,妻子就不讓他治,堅決讓他念佛,說某位大德說了,佛就是大醫王,不用吃藥。結果這病情越來越嚴重,導致都沒有辦法走路。
後來靜瑜的父親看到這對夫妻,就問男方:「為什麼不趕緊去治病?」男方就說:「妻子不讓。說佛就是大醫王,不讓吃藥。」後來我父親說:「還是去醫院看看。」我父親正好認識一位老中醫,很不錯,就堅持帶他去看了。看了之後開了幾副藥,結果沒到兩週就治好,也能走路了。
結果治好之後,就引起了學佛上的這樣一個問題,所以這也是父親來深圳之後,問靜瑜的這樣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吃藥,是不是要一定執著念佛?
靜瑜的回答就肯定了父親的做法——「該吃藥吃藥」。信心、願心,我們都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只有當信願真正達到百分之百這樣的人,可以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但是還沒有達到的話,自己還是隨緣。
因為佛講法,本身就分俗諦和真諦。俗諦是隨順世俗的人而講的,真諦是在究竟意義上來講的佛法,二者並不違背,都是佛的善巧方便來度眾生的。
我跟同學有分享過,佛菩薩能夠化現無量無邊的身、無量無邊的事和物來度化眾生。
如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可以變成一道光來消你的業障。如觀世音菩薩可以化現一座橋、一隻小鳥、一片樹葉、一個雷聲來度化你。
那麼藥片,難道就不是佛菩薩的顯現嗎?在究竟意義上,無一事相不是佛的法身所在。當我們明白這一點,就放下心裡所有的執著,該吃藥吃藥,該休息休息,該睡覺睡覺。
就像當年提婆達多跟佛的一段對話,提婆達多堅持說:「比丘僧團一定要托缽,一定要睡在樹下修苦行。」但是佛不是這樣回答的,我們的導師本師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回覆提婆達多,說:「有人來請我們應供,我們該去吃飯就去吃飯,不必托缽;有人請我們到精舍安住來講經,我們也不必睡在樹下,可以到精舍。一切都隨緣,一切都是為了度生的方便。」
我們把自己的身體治好,才能夠更好地利益眾生。尤其是在寺院裡做義工的同學,自己的身體都不能好好地護持好,怎麼還有氣力去幫助別人。
包括前兩天,我兒子從美國回來,一下子不適應香港的天氣,太熱,有點中暑,又吐又難受,就抓著我的手問我說:「媽媽,妳趕緊想想辦法,我很難受。」緊接著他說了一句:「媽媽,妳千萬不要告訴我『念佛就行了』,妳用別的辦法。」
我就跟他說:「你就是中暑,給你買點藥——藿香正氣丸,你吃兩片就好了。多喝水,多休息。你吃完藥,去那屋睡一覺,第二天就好了。」結果第二天果真就好了,心裡也很開心。
如果我們對於不學佛的人,或者信心還不是很足的人,或者修行的功力還沒有足夠達到圓滿這樣的同學來講,你強迫他一定只是念佛,反而效果適得其反。
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行持菩薩道,自己要有智慧,要有善巧和方便,不要用自己執著的某一種知見把眾生限制住,讓他不得利益。
所以我建議我們修行的同學,有三點要保證做到。我們的身體好,才能夠更好地精進修行,才能讓家人安心,自己也能夠保持比較穩定上升的這樣一個狀態。
第一個是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少油、少鹽,吃飯的時候炒菜油要少,鹽要少,少糖分,最好吃有機健康的青菜,學會搭配,學會自己調理,到點吃飯。
良好的飲食習慣,健康的作息時間
第二個,要有健康的作息時間。早起早睡,早上的修行時間很寶貴,佛陀制定的是十點鐘休息,凌晨兩點起來修行。
我們可以調整到三點或者四點,最晚不要超過五點。形成習慣之後,體內的生物鐘自然而然到點就會起來,開始做早課。早課做完,一整天的心情都很好。早課的讀經、念佛、拜佛,能帶動自己在一天中都處於一種修行的狀態。
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句話講的是沒有錯的。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沒有睡懶覺的。早上早早起來,就會把一天的功課做好,開始全新的一天。
靜瑜一般是早上三點左右做早課,到五點鐘早課結束,全程都是在拜佛、聽經;休息之後,一般用點早餐;六點半到八點,靜瑜會到室外一個兩邊都是樹木、空氣很好的棧道上去經行。
狀態好的時候還會慢跑,偶爾倒著走,倒著走主要是讓自己的腰不是那麼酸,緩解腰酸。甩開兩個手,這樣大步走,能夠緩解全身的疲勞,全程默念佛號,不要出聲,出聲很耗氣。把自己的精神專注在心裡的佛號上,不必在乎走的腳步,就是你不用走一步念聲佛號,不必的,不必管腳步,不必理會其他的,只是讓自己的心專注地聽那句佛號,你是可以聽到心內的那句佛號的。
所以早晨大概一個半小時能念兩萬多佛號,就這樣下來。中午睡個子午覺,四十分鐘左右,一般醒來之後會拜一部「淨修捷要」。晚上十點之前一定要休息,不要熬夜,熬夜對身體的損傷很大。健康的作息時間能夠有助於自己整個身體體能的恢復。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樂觀的生活狀態,心裡要很樂觀,面對一切逆境違緣,都能夠想得開。當然面對順境,面對喜事的時候,要淡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對自己的身體很有好處。
養好自己的精氣神,養生不是養身體,不是說吃很多補品,而是真正養自己的精氣神。養精氣神主要是攝住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是身根,最後是意根,一共是六根。
按照《黃帝內經》來講,「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如果能夠把自己的精氣神從內守得好,我們的病就無從生起。眼睛和耳朵很重要,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不要看太多的花花世界,譬如說看電影,看遊戲,看手機上面的很多娛樂節目,這些都不要看,放在有益的視點上。
耳朵也是這樣,不聽雜音多聽佛號,聽梵唄,聽佛經,這樣子的話,守住兩個根。眼睛是通肝目,耳朵是通腎水,就是通肝和通腎這兩個根。這兩個根能守住,我們的肝和腎就會很好。
舌根就是指我們平時吃飯要清淡,不要口味重,你吃得越清淡,對我們的身體越好。
如果經常吃很濃重的口味,醃製的鹹菜、辣椒這些很濃重的口味,最後它就會讓自己的身體整個都敗壞掉。口味敗壞根本原因就是腎精不足,就像我們口渴了,如果喝鹽水來解渴,越喝越渴一樣。
所以真正修行狀態好的人,他吃水煮的青菜,放一點點醬油,甚至不放醬油,吃著都很好,會很淡的。所以要把口味調下來,從外面來幫助自己。
鼻根也是如此,像我們持八關齋戒,就是遠離洗髮水、沐浴露、香皂,更不要提噴香水,這些都不要。因為濃重的香味刺激鼻根,會讓我們的脾胃不好,所以鼻根也要清淡。真正鼻根清淨,你走到一個地方,通過鼻根你就能感受到這個地方是不是一個修行之地、清淨之地,五根就都很敏銳。
意根就是自己要放下妄念,因為妄念太多,就會把我們的精氣神都消耗掉了。所以一個人思惟要清淨,最好的就是專注在念佛、念經上,少打妄想。
當我們的精充足、氣充足、神很全,就能夠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地念佛。我們身體健康的保證,就在於這三寶——精、氣、神上,能夠給我們念佛提供很好的保障。反之,如果我們精也虧、氣也虛、神也耗,那麼不要提念佛了,自己可能很快就會衰老下去。
所以自己平時,所謂修身養性、清心寡欲,心不要外馳,意不要外想,神不要妄遊,情不要妄動,氣也不要外耗,少說話,少打妄想,少動。這樣子的話,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好,遠離一切病症,佛號也會念得越來越好。大家在修行路上,會保持很愉悅的、很歡喜的心情,這樣走過來。
好,感恩大家。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