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全然關注當下37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來繼續跟大家分享,分享的話題是「關注當下」。
如果一個人能夠直視當下,既不受過去的影響,也不受對未來期望的影響,只看到當下的那一刻,那一刻而言,對他來講就不存在任何障礙,只有跟過去或者是未來的期望有關聯的時候,障礙才會產生,所以當下是全無障礙的。如果我們能夠真正關注當下,就能夠學會有智慧地安忍,能夠把當前的情境,所面對的境界,人事物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安忍有它智慧的一面,就是能夠全然地放在當下。如果我們不能夠專注在當下,我們的心經常跑到過去,或者跑到未來,我們的忍耐就會缺少智慧和清明,你會把過去的問題、矛盾帶到現在,影響現在的心;也會把對未來的妄想和期望帶到現在,也會影響現在的心。
所以我們的心要能夠打開一個智慧而透明的眼,透過這個有智慧的透視之眼,給我們整個的生活帶來全然的正能量,讓我們在生活當中,非常歡喜、非常自在、非常解脫。既沒有過去的包袱,也沒有未來的壓力,只在當下這一念,而當下這一念就全在我們能不能放在阿彌陀佛這一念上。集注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的這一念,我們能輕易地走過生命當中所有的不堪、所有的難過、所有的坎坷,這就是我們最智慧的一個修行方法。
所以大家要學會把雜亂不安的念頭都收起來,把無明妄動的情緒都放下,真正把念頭放在阿彌陀佛佛號上。並且能夠觀照到外面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境,有這種智慧的洞察一切的覺知,知道外面的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慢慢地我們在這裡就能夠把心安靜下來。心的安靜不是說趕走不安靜的因素——或者是鳥叫、或者是狗叫、或者是人聲的沸騰,這些都不是讓我們心不安靜的因素,我們只需要全然地接受它們,你接受它們本身,它們就變成你心內寧靜的一部分。你可以通過處理自心的這樣一個因素,把我們當下的重點放在自己的內心,而不是說寄望從外界得到什麼。不要設法去改變別人,改變某項事物,去要求別人接受我們的意見,不要試圖去說服某一個人,而只是在於自己。當我們的心靜下來,外面就都安靜了。
所以我常常跟身邊的同學講:「心靜自然涼,屋窄心自寬。」我們香港的房子很小,但是你心寬的時候,你會覺得小小之地,你也會很安然地在這裡念佛、在這裡修行。有個這樣的比喻,說有兩個人赤腳走在很粗糙、很泥濘的地面上,其中一個人覺得,如果能把整張的皮革鋪在路上,踩上去將會很柔軟而舒適。而另外一個人就比較有智慧,他說:「不要這樣,我覺得如果我們用皮革裹住自己的腳,效果會是一樣的。」這就是安忍的境界,不是說不信任他人,也不是說對外界有所企求,不去試圖改變外面的各種情境,只是自己全然地投入和接受,只是改變一下自己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能夠學會這種有智慧的安忍,學會關注在當下,當你的心慢慢地寧靜和平下來之後,你就會處理自己的生命,處理與人交往,處理如何我們活在這個世間,非常歡喜和自在。所以安忍絕對不代表我們不動聲色,很天真幼稚,不開口說話,逼著自己硬忍,讓自己的生命在一種很難受、很糾結的狀態當中,帶著虛偽的假笑去承受生命之重力,這個不是安忍。當我們有智慧的時候,會在每一個當下跟所在的境界相融合,你會看到它所有有趣的一面,你會在這裡真正體會到,什麼是阿彌陀佛的禪定,什麼是阿彌陀佛帶給你的這種真正心的寧靜。
就像靜瑜每天的修行生活,並不枯燥。大家可能覺得十萬佛號念得很辛苦,從早到晚在家裡,可能會念得跟一個神經病一樣,只知道一句一句這樣的念佛。其實並不然,靜瑜的早課是每天早晨三點到五點,伴隨著《無量壽經》《菩薩戒本》《西方發願文》,我心裡跟著這個機器邊默背邊大拜。心跟著當然的境界,身在拜,拜每一句經文,拜每一句戒文,拜每一句發願文,身和心是合一的。不要讓身在拜,心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身心放在一起,別把心弄丟了。拜完兩個小時,心裡非常歡喜,出一身汗,休息二十分鐘。
我一般早上會喝一大杯檸檬蜂蜜水,排毒又養顏,很開心。然後坐下來會靜心念佛,打坐休息。有的時候也會安坐在那裡,思惟前一天所看到的經本裡的某一句話,或者是高僧大德的某一句開示,會反覆思惟,然後吃早餐。靜瑜的早餐很簡單,或者是牛奶或者是米糊,米糊或者是祛濕的,或者是山藥米糊,吃一點點主食。青菜一般早晨只是水煮的,很少炒,早餐就過去。然後送孩子上學,路上或者是跟孩子溝通,或者是兩個人靜靜地就這樣走。送完孩子之後,靜瑜就直接到家附近的一個棧道,非常幽靜,空氣很好,它是在一個河邊,在香港的一個河邊,會走兩個小時,經行念佛。邊走邊念,一聲佛號一聲心,不讓自己打妄想,不讓自己去想任何事情,念頭跑了再給它拉回來。如果妄念多,就稍微出聲一點念。
在初期會有一些妄念,但是越到後來隨著你佛號力量的加強,妄念會越來越少,它自然而然地就伏下去了。所以不要刻意地一定要跟自己的惡念做鬥爭,或者是一定要提起善念,沒有必要。你只在於抓住這一句佛號,當你對佛號抓住的力量越強,其他的這些念頭會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轉化過程。大概九點多回到家裡,或者是看書或者是聽經,繼續念佛。用完午餐,中午一般休息四十分鐘,我是多少年來都堅持子午覺,午覺一般都會休息,中午。下午拜完一部《淨修捷要》,還是念佛,去接孩子回家。
禮拜天兒子要求游泳,會跟他游泳,散步會跟他散步,踢足球也會跟他踢足球。我不想去的時候也會跟他講「我不會去」,但是去就會跟他很歡喜地在一起,沒有對立。在任何境界下,游泳也可以念佛,散步也可以念佛。所以我們要學會怎麼樣生活在當下,當你把佛號一點點注入到自己的心裡,你會發現自我的巨大氣泡會慢慢地炸開。你對我的關注度會越來越小,你會越來越多地真正把佛號把佛法融入到內心,你會在這裡一點點地透見事實的真相。佛號就是我們的禪修,能夠讓我們的心慢慢地靜下來,能夠慢慢地開啟我們內心本有的智慧。我們看問題的方式方法,會越來越深、越來越遠,越來越能夠察覺過去和未來是怎麼樣情況,能夠用智慧避免我們犯錯誤,避免我們走入無明,讓我們更多地去明察當下的情境。
所以其實生活不難、很簡單,就是少打一些妄想,不必有那麼多罣礙,把自己管好,把自己弄明白,身邊的一切都會變得很簡單。雖然靜瑜從二OO九年開始辦論壇,講女德課,帶義工,護僧團,辦法會,看似做了很多,但是我跟身邊的同學,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彈指一念間,如黃粱一夢」。沒有什麼任何事情值得一提的,也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值得炫耀的,可能在這裡犯的過失更多,能修到一點福德就不錯了,沒有什麼功德可言。靜瑜也從來沒覺得自己是一個老師,或者是值得為大家做榜樣的,自己毛病習氣還有,只是隨著修行的深入,真的會越來越淡化。但是自己還是明白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很多東西慢慢地看破,慢慢地也能放下了,慢慢地能夠越來越多地簡化自己的生活,簡化自己的思想。
所以「為道日損」這四個字是真實不虛的。對未來沒有企盼,對所有的批評和意見沒有糾結,不去排斥任何事情,也不去攀緣迎接任何事情,不加入自己對抗惡念的這種對立,也不參與一定要行善的這種想法,慢慢地把這些妄念都放下,自己好好專注在一句佛號。當我們能真正提起這一句佛號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會有更深刻的洞見和不斷的對佛陀智慧的理解,所以念佛確實比什麼都重要。彌陀的光、彌陀的智慧、彌陀的願力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不念不知道,不修不知道。所以當我們把定課融入到我們的內心,你不覺得每天的定課是一種累贅,它跟吃飯睡覺一樣,須臾不可離。你也絲毫不會覺得每天的念佛很辛苦,佛號自然而然地常常就會發生在自己的心裡。
所以我記得有一天,當我發現雖然我沒有帶這個計數器,但是我的手還是下意識地在摁著每一聲佛號。陪兒子看BBC的紀錄片,我下載的叫「地球脈動」,他很愛看,給他開拓視野,也能夠念佛。出去買菜也可以念佛,當你建立起這種持戒念佛的模式,你會發展出很有規律的整個生活的禪修方法。你生活當中的一切狀態都在佛號當中,都在持戒當中。
我們要對持戒有一個真實的智慧的理解,持戒的根本概念不是說刻意地做一個苦行僧,持戒的根本概念就是不傷害任何人,能夠真正步入大乘菩薩之道,能夠念念為他人著想。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開始,都是出於你不傷害他人。你能夠真正從利益他人角度出發來約束自己,來對自己進行自律。從一開始很嚴格、很痛苦地去執行,到慢慢很歡喜、很自在地去做,只對自己不對別人。當你提升到某一個階段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持戒念佛的技巧會消失,你會越來越多地洞察到宇宙人生的實相和真理,慢慢地你就不需要那些技巧;你也沒必要刻意去專注於內相、做什麼事情;你也沒有什麼求更高超的某一項事情這樣的心。你的心跟當下、跟此時、跟此地完全越來越多地融為一體。這個時候你的心是很放鬆的、很自在的、很開放的,能夠全然接納一切,無論你面對的人事物好與壞,你都能夠接納,都能夠理解,都能夠包容,都能夠放下。所以我們要用心靈的智慧之眼,關注在當下念佛;關注在當下讓心能夠寧靜;關注在當下每一刻都那麼歡喜自在,不要去排斥任何一件事情。
這是靜瑜跟大家的分享,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今天我們來繼續跟大家分享,分享的話題是「關注當下」。
如果一個人能夠直視當下,既不受過去的影響,也不受對未來期望的影響,只看到當下的那一刻,那一刻而言,對他來講就不存在任何障礙,只有跟過去或者是未來的期望有關聯的時候,障礙才會產生,所以當下是全無障礙的。如果我們能夠真正關注當下,就能夠學會有智慧地安忍,能夠把當前的情境,所面對的境界,人事物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安忍有它智慧的一面,就是能夠全然地放在當下。如果我們不能夠專注在當下,我們的心經常跑到過去,或者跑到未來,我們的忍耐就會缺少智慧和清明,你會把過去的問題、矛盾帶到現在,影響現在的心;也會把對未來的妄想和期望帶到現在,也會影響現在的心。
所以我們的心要能夠打開一個智慧而透明的眼,透過這個有智慧的透視之眼,給我們整個的生活帶來全然的正能量,讓我們在生活當中,非常歡喜、非常自在、非常解脫。既沒有過去的包袱,也沒有未來的壓力,只在當下這一念,而當下這一念就全在我們能不能放在阿彌陀佛這一念上。集注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的這一念,我們能輕易地走過生命當中所有的不堪、所有的難過、所有的坎坷,這就是我們最智慧的一個修行方法。
所以大家要學會把雜亂不安的念頭都收起來,把無明妄動的情緒都放下,真正把念頭放在阿彌陀佛佛號上。並且能夠觀照到外面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境,有這種智慧的洞察一切的覺知,知道外面的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慢慢地我們在這裡就能夠把心安靜下來。心的安靜不是說趕走不安靜的因素——或者是鳥叫、或者是狗叫、或者是人聲的沸騰,這些都不是讓我們心不安靜的因素,我們只需要全然地接受它們,你接受它們本身,它們就變成你心內寧靜的一部分。你可以通過處理自心的這樣一個因素,把我們當下的重點放在自己的內心,而不是說寄望從外界得到什麼。不要設法去改變別人,改變某項事物,去要求別人接受我們的意見,不要試圖去說服某一個人,而只是在於自己。當我們的心靜下來,外面就都安靜了。
所以我常常跟身邊的同學講:「心靜自然涼,屋窄心自寬。」我們香港的房子很小,但是你心寬的時候,你會覺得小小之地,你也會很安然地在這裡念佛、在這裡修行。有個這樣的比喻,說有兩個人赤腳走在很粗糙、很泥濘的地面上,其中一個人覺得,如果能把整張的皮革鋪在路上,踩上去將會很柔軟而舒適。而另外一個人就比較有智慧,他說:「不要這樣,我覺得如果我們用皮革裹住自己的腳,效果會是一樣的。」這就是安忍的境界,不是說不信任他人,也不是說對外界有所企求,不去試圖改變外面的各種情境,只是自己全然地投入和接受,只是改變一下自己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能夠學會這種有智慧的安忍,學會關注在當下,當你的心慢慢地寧靜和平下來之後,你就會處理自己的生命,處理與人交往,處理如何我們活在這個世間,非常歡喜和自在。所以安忍絕對不代表我們不動聲色,很天真幼稚,不開口說話,逼著自己硬忍,讓自己的生命在一種很難受、很糾結的狀態當中,帶著虛偽的假笑去承受生命之重力,這個不是安忍。當我們有智慧的時候,會在每一個當下跟所在的境界相融合,你會看到它所有有趣的一面,你會在這裡真正體會到,什麼是阿彌陀佛的禪定,什麼是阿彌陀佛帶給你的這種真正心的寧靜。
就像靜瑜每天的修行生活,並不枯燥。大家可能覺得十萬佛號念得很辛苦,從早到晚在家裡,可能會念得跟一個神經病一樣,只知道一句一句這樣的念佛。其實並不然,靜瑜的早課是每天早晨三點到五點,伴隨著《無量壽經》《菩薩戒本》《西方發願文》,我心裡跟著這個機器邊默背邊大拜。心跟著當然的境界,身在拜,拜每一句經文,拜每一句戒文,拜每一句發願文,身和心是合一的。不要讓身在拜,心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身心放在一起,別把心弄丟了。拜完兩個小時,心裡非常歡喜,出一身汗,休息二十分鐘。
我一般早上會喝一大杯檸檬蜂蜜水,排毒又養顏,很開心。然後坐下來會靜心念佛,打坐休息。有的時候也會安坐在那裡,思惟前一天所看到的經本裡的某一句話,或者是高僧大德的某一句開示,會反覆思惟,然後吃早餐。靜瑜的早餐很簡單,或者是牛奶或者是米糊,米糊或者是祛濕的,或者是山藥米糊,吃一點點主食。青菜一般早晨只是水煮的,很少炒,早餐就過去。然後送孩子上學,路上或者是跟孩子溝通,或者是兩個人靜靜地就這樣走。送完孩子之後,靜瑜就直接到家附近的一個棧道,非常幽靜,空氣很好,它是在一個河邊,在香港的一個河邊,會走兩個小時,經行念佛。邊走邊念,一聲佛號一聲心,不讓自己打妄想,不讓自己去想任何事情,念頭跑了再給它拉回來。如果妄念多,就稍微出聲一點念。
在初期會有一些妄念,但是越到後來隨著你佛號力量的加強,妄念會越來越少,它自然而然地就伏下去了。所以不要刻意地一定要跟自己的惡念做鬥爭,或者是一定要提起善念,沒有必要。你只在於抓住這一句佛號,當你對佛號抓住的力量越強,其他的這些念頭會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轉化過程。大概九點多回到家裡,或者是看書或者是聽經,繼續念佛。用完午餐,中午一般休息四十分鐘,我是多少年來都堅持子午覺,午覺一般都會休息,中午。下午拜完一部《淨修捷要》,還是念佛,去接孩子回家。
禮拜天兒子要求游泳,會跟他游泳,散步會跟他散步,踢足球也會跟他踢足球。我不想去的時候也會跟他講「我不會去」,但是去就會跟他很歡喜地在一起,沒有對立。在任何境界下,游泳也可以念佛,散步也可以念佛。所以我們要學會怎麼樣生活在當下,當你把佛號一點點注入到自己的心裡,你會發現自我的巨大氣泡會慢慢地炸開。你對我的關注度會越來越小,你會越來越多地真正把佛號把佛法融入到內心,你會在這裡一點點地透見事實的真相。佛號就是我們的禪修,能夠讓我們的心慢慢地靜下來,能夠慢慢地開啟我們內心本有的智慧。我們看問題的方式方法,會越來越深、越來越遠,越來越能夠察覺過去和未來是怎麼樣情況,能夠用智慧避免我們犯錯誤,避免我們走入無明,讓我們更多地去明察當下的情境。
所以其實生活不難、很簡單,就是少打一些妄想,不必有那麼多罣礙,把自己管好,把自己弄明白,身邊的一切都會變得很簡單。雖然靜瑜從二OO九年開始辦論壇,講女德課,帶義工,護僧團,辦法會,看似做了很多,但是我跟身邊的同學,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彈指一念間,如黃粱一夢」。沒有什麼任何事情值得一提的,也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值得炫耀的,可能在這裡犯的過失更多,能修到一點福德就不錯了,沒有什麼功德可言。靜瑜也從來沒覺得自己是一個老師,或者是值得為大家做榜樣的,自己毛病習氣還有,只是隨著修行的深入,真的會越來越淡化。但是自己還是明白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很多東西慢慢地看破,慢慢地也能放下了,慢慢地能夠越來越多地簡化自己的生活,簡化自己的思想。
所以「為道日損」這四個字是真實不虛的。對未來沒有企盼,對所有的批評和意見沒有糾結,不去排斥任何事情,也不去攀緣迎接任何事情,不加入自己對抗惡念的這種對立,也不參與一定要行善的這種想法,慢慢地把這些妄念都放下,自己好好專注在一句佛號。當我們能真正提起這一句佛號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會有更深刻的洞見和不斷的對佛陀智慧的理解,所以念佛確實比什麼都重要。彌陀的光、彌陀的智慧、彌陀的願力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不念不知道,不修不知道。所以當我們把定課融入到我們的內心,你不覺得每天的定課是一種累贅,它跟吃飯睡覺一樣,須臾不可離。你也絲毫不會覺得每天的念佛很辛苦,佛號自然而然地常常就會發生在自己的心裡。
所以我記得有一天,當我發現雖然我沒有帶這個計數器,但是我的手還是下意識地在摁著每一聲佛號。陪兒子看BBC的紀錄片,我下載的叫「地球脈動」,他很愛看,給他開拓視野,也能夠念佛。出去買菜也可以念佛,當你建立起這種持戒念佛的模式,你會發展出很有規律的整個生活的禪修方法。你生活當中的一切狀態都在佛號當中,都在持戒當中。
我們要對持戒有一個真實的智慧的理解,持戒的根本概念不是說刻意地做一個苦行僧,持戒的根本概念就是不傷害任何人,能夠真正步入大乘菩薩之道,能夠念念為他人著想。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開始,都是出於你不傷害他人。你能夠真正從利益他人角度出發來約束自己,來對自己進行自律。從一開始很嚴格、很痛苦地去執行,到慢慢很歡喜、很自在地去做,只對自己不對別人。當你提升到某一個階段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持戒念佛的技巧會消失,你會越來越多地洞察到宇宙人生的實相和真理,慢慢地你就不需要那些技巧;你也沒必要刻意去專注於內相、做什麼事情;你也沒有什麼求更高超的某一項事情這樣的心。你的心跟當下、跟此時、跟此地完全越來越多地融為一體。這個時候你的心是很放鬆的、很自在的、很開放的,能夠全然接納一切,無論你面對的人事物好與壞,你都能夠接納,都能夠理解,都能夠包容,都能夠放下。所以我們要用心靈的智慧之眼,關注在當下念佛;關注在當下讓心能夠寧靜;關注在當下每一刻都那麼歡喜自在,不要去排斥任何一件事情。
這是靜瑜跟大家的分享,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