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一聲稱念,至德圓滿,眾禍皆轉9

53 Views
Đại Nguyện Nguyện 18 trong 48 Đại Nguyện của Phật A Di Đà : Nếu con được thành Phật, mà chúng sanh trong mười phương dốc lòng tin tưởng, muốn sanh về cõi nước con chỉ trong mười niệm, nếu không được toại nguyện, thì con chẳng trụ ở Ngôi Chánh Giác, trừ kẻ phạm năm tội nghịch và gièm chê Chánh Pháp. Nam Mô Pháp Giới Tạng Thân A Di Đà Phật Lời Khuyên Tịnh Độ (Ấn Quang Đại Sư) “ Ấn Quang từ Tây qua Ðông, từ Bắc xuống Nam, qua lại hơn vạn dặm, gặp gỡ nhiều người. Trong số đó, lắm kẻ bình nhật tự vỗ ngực là bậc thông Tông, thông Giáo, coi Tịnh Ðộ như uế vật, chỉ sợ nó làm bẩn lây đến mình. Lúc lâm chung, đa số chân loạn tay cuống, kêu cha gào mẹ. Trong số ấy, có những người trì giới niệm Phật già giặn, chắc thật, dù Tín Nguyện chưa đến mức cùng cực, tướng lành chẳng hiện, nhưng đều an nhiên mạng chung. Vì sao như vậy? Là vì tâm thuỷ trong lặng, do phân biệt nên xao động, đục ngầu, sóng thức trào dâng. Do Phật hiệu nên tâm thuỷ ngưng lặng. Bởi thế, kẻ thượng trí chẳng bằng kẻ hạ ngu, biến quá khéo thành vụng về lớn vậy!”
Published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一聲稱念,至德成滿,眾禍皆轉」。

這三句經句是出自《大經科註》裡面的話,是念老在解釋、註解「依真諦門,植眾德本」的時候,引用的「教行信證」第六所言。「一聲稱念」,就是稱念這句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至德成滿」,就是你以至誠心來全身心地信願持名,佛號功德力不可思議;所謂「眾禍皆轉」,所有的不祥、凶難都會遠離。

在末法時代,這個五濁惡世,我們業障福輕,又缺少智慧,沒有受到聖賢文化的教育,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沒有如何做人的這樣的聖賢教育的扎根,所以就會在一生當中感召到很多逆境、惡緣。我們遇到佛法,遇到這個殊勝的法門,遇到善知識,就可以轉變自己的命運,命運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裡。不僅對往生極樂世界生起決定的信心,對當下的生活也要起決定的信心。自己要能夠把所有的不善去除掉,把所有的災難化為吉祥。自己能轉,也能幫助一切眾生,來啟迪他們,這就靠我們的願力,所謂「願力大於業力」,你的業力慢慢地就不能夠支配你了。

對於淨土法門來說,我們首先要深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力,本願功德力就是對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有極其深刻地認識、了解和熟悉。彌陀所發的願,就是我們自己所發的願。我們跟彌陀同心、同願、同行,你的信心願心就堅固,將來必定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無量壽經》最重要的,就是「發大誓願第六品」。如果我們對極樂世界還沒有太多的這種嚮往,信心願心都不堅固,體現在生活當中,我們的起心動念二十四小時,想極樂世界的時候少,想念佛的時候少,想六道輪迴的事情多,我們就要加深對經教的認識。聽經可以專聽「發大誓願第六品」,聽它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乃至於一百遍,徹底聽熟、聽透,你就能夠明白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力的不可思議。淨土法門是他力法門,在這個時代,我們靠自己的能力出離六道輪迴,是絕無希望的,真的只有把自己完全仰靠在彌陀的願力當中。

第二點,是對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力。四十八大願就在這一句名號當中,《無量壽經》也在這一句名號當中,所有諸佛菩薩的名號都在「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當中,它是自性本具的萬德洪名。我們真正徹底地了解這句名號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力,你就明白,我們懺悔用這句名號懺悔,我們修行,修福報、修功德用這句名號來修,念念不離這句名號,你就成就了。為什麼我們這個名號常常會失念?如果有早晚課還可以,能提起來,日常生活當中提不起來,是因為自己的福德善根太薄弱,對經教的理解不夠深刻,尤其是對《無量壽經》不熟,所以名號功德提不起來。自己就要多積功累德,多消自己的業障。

像有的人問老法師很多問題,那師父上人就提出,所有的問題歸納起來,其實就是一個問題,六個字「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就是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這是靜瑜親眼看見的。因為原先二O一二年,那個時候有機緣處理一些信件,師父上人就說,這些信件其實都不用回覆,可以去刻一個章,那個章,上面就是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每個來信的問題後面就蓋這個章,這就是答覆,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眾生很多很多問題,都是因為自己的執著、自己的分別、自己的妄想起來的,你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什麼問題都沒有。當你了知你面對的這個世界是一個虛妄的世界,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能夠常常這樣地觀,你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就是觀自在菩薩,你能提起這個觀照,你就自在。觀世音菩薩不僅是能觀,而且觀得很深,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他不能照見五蘊皆空的話,沒有辦法去度眾生,會著相。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真正的這種般若智慧,第一義諦,要常常提起來。佛當年說法的時候,用了一半的時間來講般若,都是為了提升我們的智慧,所以真正行菩薩道的時候,智慧很重要。

第三個是要相信我們自性本身的功德力。我們自身本身是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所以才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名號不是來自於外面,是來自於自己的心裡。完完全全地相信,當你全身心地去念佛、想佛的時候,慢慢地確實是彌陀在念彌陀,你的身心就消融在這一句佛號當中。

念佛並不稀奇,都在平常日用當中。蕅益大師曾經開示,用念佛定課來樹立我們往生的信心,這是非常正確的。我們如果沒有定課,對自己沒有約束,悠悠散散地這樣度日,最後就是蹉跎歲月。所以只要肯定下功課,終身不缺,每天勤勤懇懇地、認認真真地、老老實實地念,依教奉行,信願自然增長,同時你的功夫也漸漸地加深。名號念得多,業障慢慢就消了。很多事情原先看不破的,就能看破了;原先放不下的,也漸漸就能放下了;原先聽不懂的經教,也就能聽懂了,所以名號不能不念。

蕅益大師曾經開示說:「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何勞說妙談玄?祗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這段開示特別重要,說明我們淨宗學人真正能夠堅持一生的不容易,大家都是三分鐘熱血。像很多同學做義工也是,剛開始熱情高漲,做著做著就退轉了,就退心了。所以人的一生只要能堅持做一樣事情,都能做成功。

世間事如是,念佛也是如是。所以道就在平常當中,平就是真實平淡的,沒有什麼稀奇古怪的,就是這樣一句接一句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這麼念;常,就是恆久忍耐,沒有變化的,今天念,明天念,這個月念,下個月還是念,一直到你往生。其實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是在念佛,只是到極樂世界之後,你念佛的環境非常殊勝。不僅念佛,你還可以在七寶講堂聽阿彌陀佛講經,同時分身去十方世界供佛聞法,福慧雙修。

念佛,我們一開始不要功課定得很多,看人家十萬八萬,自己很著急。功課不在多,貴在你能夠堅持,所以一開始要少一點,從少至多,貴在堅持。譬如一開始你哪怕定三千,或者一千,然後過個二三年,你再升到五千、八千,就是這樣一點點地增加,關鍵是風雨無阻,定課就定下來不變,不要變來變去,變來變去那就不是定課了。這種堅持也是很不容易,因為我們會遇到很多境緣的考驗,再難自己也要咬緊牙關走過來,你走過來之後就發現,境界提升很多。

第二個是要堅持聽經,解行並重。尤其是我們要一門深入,長期薰修。就是以《無量壽經》這部大經為主,為專一主修的科目,以黃念老的註解,《大經科註》為輔助教材。你真正學進去之後,會有很多法喜,真的是學不厭,會發現經中字字確實有無量義,你在學習當中有很多小的悟處,就會引發你更強烈的探求的這種信心,你會增強對極樂世界的嚮往,所以自己要堅持聽。

如果時間不夠的話,那就重點像聽第六品「發大誓願第六」,第八品「積功累德品」——這是講阿彌陀佛怎麼樣地積累功德,尤其對我們修行上來講,這種開示會有非常精彩的指導意義。第七品「必成正覺」也很重要,它是把四十八大願做了一個總結性的概論,也要聽一下。再就是二十四品「三輩往生」,和二十五品「往生正因」,這涉及到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要修什麼因,將來證什麼果,上中下三品都是怎麼樣分類的,自己對自己現在修學的狀況非常了解,不要自己錯認了消息。

像靜瑜前兩天看到一個案例,一個老人家一直念佛,自認為修得不錯,結果在臨終的時候突然就出現了狀況。家裡人因為財產出現糾紛,老人家就沒有放下這個事情,就跟著生氣上火。她以前有癌症,念佛已經本來都把這個癌症狀況都消失了。結果她這一生氣上火又引發了,舊病復發之後就很難治,送到醫院人家大夫就說,「可能就沒有多長時間,幾個月」。臨終的時候,助念團的人去看她,說:「用不用助念?」她還說不用,她說:「我先生兒子都學佛的,沒有問題。」自己還很有信心。但是恰恰是她先生和兒子跟這個醫院的負責人說,一定要給她做搶救,就是打這種強心針急救,丈夫也這麼說,兒子也這麼說。最後等她走的時候,助念團已經去晚了,趕去的時候發現渾身七竅流血,都是僵硬的,都是黑的。

所以自己要確確實實能夠伏住煩惱,確確實實能把親情放下,能把牽掛的事情放下,要對自己的這種狀況有很明確的認識。我還掛念什麼?我還在想什麼?我念佛的時候在不間斷的情況下有沒有夾雜?夾雜的是親情,你看外面有財色名食睡的誘惑,裡面有貪瞋癡慢疑的勾引,內外一結合,其實你的這個念佛的功力不能夠純淨純善,不能夠保證你去極樂世界,信心願心不是真的。信願真的時候,你那佛號很純淨,所有這些不會引發你。對財不感興趣,色也不感興趣,名食睡你都不感興趣,因為你只想念佛。親情可以放下,知道它是假的,真正幫助家人,去極樂世界。家裡人因為財產一幹架,馬上就生氣上火卷進去,說明第一個財就沒放下,佛號功夫是不得力的,所以最後出現感召到這些境緣,很可惜,一生學佛。

所以我們不斷地聽經明理,就是不斷地檢驗自己,去查查自己這一天還在掛著什麼,你罣礙的這些東西就妨礙我將來往生。當有一天發現你沒有任何想去給他提供什麼建議,提供什麼指導的這種衝動的話,說明你的罣礙就輕鬆了,這是靜瑜的親身體會。因為靜瑜剛剛在去年十月份靜修的頭兩個月,就很罣礙基金會,也罣礙義工的狀況,也罣礙孩子,但是孩子還不是第一位的。所以經常會拜佛拜不下去,因為拜拜就會有很多這些妄念衝出來,就有很多的建議,很多的想法,最後乾脆就放下拜佛,自己先在電腦裡打出來,然後發出去就好了。

你有這些罣礙你也不要煩惱,隨著你不斷地堅持念佛,等自己過了這個一百天的第一個百日念佛之後,明顯地就減少了,就沒有什麼想寫的衝動。拜佛也好,念佛也好,腦子裡沒有什麼想法,之前是你壓都壓不住,因為它是一直往上衝上來的,你硬壓會讓自己很痛苦,還不如就是順著它,就過去了。隨著你這個修行功夫的提升,業障慢慢消了,這些東西它也就不起現行了。所以妄想不用刻意地去壓它,你就隨它去,你就這樣只管念去,念著念著到最後,妄想就沒有了。

所以聽經明理非常重要,因為靜瑜也是後期一直在聽老法師的「大經科註」,邊聽經邊念佛不耽誤。以前做不到的,以前聽經就是聽經,然後念佛的時候得聽經放下,現在就是邊經行、邊聽經、邊念佛,沒關係,不影響,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那個佛號還是很清楚,腦子裡都記得很清楚。這個也是要不斷地去自己要鍛鍊,不能著急。

第三點,對自己的依正二報要看到,它是不是有潛移默化的這種變化。依報就是外面的人事環境和物質環境,我們任何一個人都離不開跟別人打交道,都生活在一個團體裡,包括物質環境。我們業障消了之後,無論是人事環境還是物質環境,都會有很大的提升。你修行的環境會越來越清淨莊嚴,身邊感召到的人也會越來越殊勝。如果感覺到身邊的人和這環境都不如意,那確實是自己的德行還不夠,你繼續提升自己。你提升的結果只有兩種:要麼這樣的人他也跟著你一起提升,要麼他提不上去他自動消失。這也不是靜瑜講的,之前師父在講經當中也常常是這樣提醒我們。所以我們就努力提升自己最關鍵。正報就是指自己的這個身心。心裡的惡念越來越少,佛號越來越清晰,念佛的時間多,想佛的時間多,世間雜事想得越來越少了,說明我們的正報越來越好。身體也是越來越健康,越來越輕鬆,越輕安。這都是在提醒我們念佛功夫一點點開始得力了。如果我們念佛念得身體越來越笨,越來越沉,心裡妄念越來越多,這肯定是我們有一些地方是不對的。自己要聽經,要調整。

第四點是信心增上,自利利他。隨著我們佛號這樣持續地念,不斷地聽經,依教奉行,尤其是在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的這五科上,要盡心盡力地下功夫做。根中之根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確實對父母、對師長發自內心地去行孝道,去行誠敬的這種尊師之道,對法有無比地恭敬。這樣子的話,你的信心就隨之增上,自己會得到很大利益。如果我們對這些道理不了解,很多事情不懺悔、不反省、不改過,久而久之,很多同學我們都有這種體驗,說多了就不聽了,最後大家就都不說了,隨他去。這些人時間久了,十年二十年,在佛門當中自己這一生真的是會蹉跎而過,變成一個佛混子、佛油子,沒有學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沒有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沒有按照經教認真落實,改正自己的生活,對善知識的教導不予理會。

我曾經就跟身邊的同學說了幾句話,我說:「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下略)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Category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