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看透生死才能真念佛(上)15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這堂課的名字,靜瑜定名為「看透生死才肯真念佛」。
我們平時學習很用功,修行也很精進,但是經常是時進時退;發心也是,今天發了,過一段又退轉,功夫不能得力。什麼原因?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們沒有真正地看明白生死大事。我們念佛求往生,是想解決死的問題,但是「未知生,焉知死」。我們怎麼來的,我們怎麼受生的,自己都不清楚,很有可能到臨終的時候,還是會隨業力流轉生死。
在這裡靜瑜跟大家一起學習一下「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講的就是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的來龍去脈。它在大小乘裡都有講到,像《華嚴經》裡也對十二因緣有詳細的講解。這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支,講了三世因果,每前一支都是後一支的因,這一支的果又成為下一支的因,如此輪轉。這十二因緣是從無明開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它是這樣的一個輪轉。
從無明開始,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我們散逸、昏亂的心,說得更清楚一點,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因為它無所明瞭,昏昏繞繞,迷惑顛倒。所以無明一起,就是我們的妄念一起,這就是生死的根本,包括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我們在投胎的時候,就是因為自己的妄念、情執,遇上父母交合的緣才入胎的。「無名緣行」,「行」是過去所造的業,我們在過去無始劫來迷惑顛倒所造的各種業,就是我們投胎的因。
「行緣識」,「識」是指我們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我們生生世世輪迴受生的種子的倉庫,因為它又叫藏識,收藏的藏字。我們過去無始劫來所造的業,全部都在阿賴耶識裡存留。身、口、意,身,我們所造的所有業,口所造的所有的業,起心動念所造的所有的業,都在阿賴耶識裡。這個識它一剎那間在父母面前,看到父母交合的欲境,生起一念貪愛的心,就是受生的種子。所以我們在《楞嚴經》裡有看到,所謂「淫心不除,塵不可出」,這就是我們受生的根本。所以真正修行,我們持八關齋戒是有好處的,終身受持八關齋戒,從心到身徹底斷淫愛的種子,就是從識上來下手。
「名色」呢?名色就是受報的種子,是阿賴耶識裡影響力最大的一個末那識,它是我們所謂的形成第七識來投胎。剛來投胎的時候就像牛奶那樣的,只是一滴液體。名是受、想、行、識的心法,色是地、水、火、風四大的色法,就是我們的身心二法,合為名色。
從阿賴耶識,就是這個識,到成就為名色,這中間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陰身,這個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在臨終的時候,只有兩種人是沒有中陰身的,一種是往生極樂淨土的,被阿彌陀佛直接接引走,沒有中陰身;還有一種是直接下地獄的人,他也沒有中陰身。大部分在人道、鬼道、畜生道的眾生,他都會有中陰身,一般是四十九天。每個「七」,他逢「七」正常情況下就走;但是也有例外的,譬如說助念這種情況,就不是逢「七」就走。
我們在中陰身期間,如果自己這一生所造作的惡業比較多的話,我們的冤親債主也很多,這個時候我們在這種境界下,是很昏亂驚恐、恐懼不安的。因為在實際中陰身投胎前的那一剎那,整個我們所面對的境界都是漆黑的,而你所要投胎的未來父母之處,它會露出一團亮光,你在惶恐不安的狀態當中,就會朝著這個亮光去。中陰身期間是沒有任何速度和距離的,即便是遠在太陽系和銀河系,無量恆河沙數星系之外,只要有一團光,你一念心就可以到。看到未來父母過夫妻生活的時候,如果我們還有男女之欲,就會直接投胎。
這一點是我們特別要警醒的,這是到人道。如果是到畜生道或者是鬼道,像畜生道,他被冤親債主追的時候到處奔,狂奔的時候,譬如說見到一堆草堆,他鉆進去,就會投生為一條蟲子;也有生前比較貪吃,聞到香味,一念心就會變成濕生的爬蟲,各種情況都會有。所以我自己在以前遇到一個道友,他有給我講過,他自己就記得在中陰身投胎的時候,確實是看到一團光,然後就奔著現在的父母,很清楚就投胎來了。喜歡父親的,他就會投胎為女性;喜歡母親的,一般就投胎為男性。
「識緣名色」,這一段對於我們修行來講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因為如果我們在平時的修行當中,不注意斷除自己的淫心,再投胎,自己的念佛功夫又不能成就,所以很容易見到父緣、母緣,父母的緣和自己的緣,加上自己的一念妄想,就投胎去了。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的輪迴流轉。
「名色緣六入」,「六入」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入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互相攝入。譬如說眼根能夠見到色塵,就入於色塵,見色就入色塵;鼻根聞到香味,就入於香塵;舌根嘗到各種味道,就入於味塵;身體接觸到各種外面的,譬如說衣服的感受,就入於觸塵,就互相交入。
「六入緣觸」,六入一旦形成,跟外界就會發生接觸,這種接觸、這種觸受對於我們修行來講,也是特別需要警覺的。觸就是外面的,能觸的是我們的根,所觸的就是境界。根境相對應的時候,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感受,對我們來說影響特別大。
從大的方面講,譬如說修行的環境,它會影響到我們所有的感官。我們很想念佛,但是外面譬如說有很暴躁的音樂,有很雜亂的聲音,這個聲音、聲塵,就會通過我們的耳根傳入我們的心中,會影響我們念佛的心,讓自己的心也動蕩不安。所以古人就會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像孟母三遷就是這樣。充分表明客觀環境對我們主觀的意識,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如果對觸受,對觸有比較強烈的感官認識的話,自己要警覺,哪些可以作為修行的增上緣,哪些在修行當中要警覺的。因為觸下來就緣受,受就緣愛。接觸之後,根塵相互接觸,我們就一定會有感受,會接受到。各種聲音,各種外面的境界,層次分明,清楚明白,苦樂都會有感受。
受就會緣愛,愛就是貪愛。六根在接受六塵境界的狀況之後,心裡就會起各種的思量、分別,就會起貪愛和執著。喜歡的,你就很想擁有;不喜歡的,就會生煩惱和厭惡。而貪愛和厭惡之心,就是我們六道輪迴的生死根源,它根本上就是對我執強烈的執取。所謂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都是因為自己一念妄想的心。有愛就會有恨,我們的妄想就會越來越多。
對於修學淨土宗的同學來講,最為殊勝的就是在念佛。
在生活當中自己就要明白,《金剛經》裡常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我們怎麼樣能夠降伏住我們的妄想,讓它面對一切境界的時候,不生愛染之心,不生分別之念,讓心能夠安住,一念不生。這樣的話,才能徹底斬斷輪迴的苦,斬斷煩惱的因。
對於修學淨土宗的同學來講,最為殊勝的就是在念佛。心裡一起愛念,無論是歡喜的還是不歡喜的,馬上警覺這就是輪迴的因。這十二因緣講的就是輪迴的因,我們把輪迴的種子就種下了。切斷這個種子,就是用阿彌陀佛的佛號聲。沒有愛與不愛,沒有貪與不貪,像《無量壽經》裡講,沒有希求、不希求的想,怎麼做都好。
切斷貪愛對於我們來說很重要。如果我們不想再繼續流轉生死,自己一定要看住自己貪愛的心。六根對六塵,決定不打妄想;好與不好,都不要去想。日久月深,自己的功夫慢慢地就成熟了。所以我們現在如果不提起精進,不提起警覺,沒有智慧和觀照,不明白這些道理的話,那麼愛、貪愛確實是我們生死的根本,煩惱的罪魁禍首。我們流轉娑婆,就是因為貪愛。
愛就緣取,既然我們有了對外面五欲境界的貪愛,就會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地為我享受。所謂名聞利養、貪瞋癡慢、自私自利,都是緣於自己想取。喜歡的,多多益善;不喜歡的,都拼命地去拒絕,貪得無厭,這也就會生出無量無邊的罪業。
取就會緣有,所謂「取緣有」就是自己真以為會抓到手,對於所愛的境界將其取來,對不愛的境界把它捨掉,造種種的業。但其實都是暫時歸我們所有,並不會真的屬於我們。我們自己沒看明白事實真相,都是自己在騙自己。
想想既然有生就有死,我們從生下來那一天,最精進的一件事情,就是每天都要邁向死亡,過一天少一天,過去的不會再回來。我們無論怎麼樣拼命地抓住財富、權力、地位,你所愛的人、事,沒有用,這些到最後都要散去。好像是暫時歸我們所擁有,但是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自己騙自己。
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世剎那之間的因緣聚會而已,當因緣散掉了之後,沒有所謂的擁有、不擁有。我們自己這個身體都留不住,更何況身外之物?身心都是隨時新陳代謝的,所謂有所得、擁有過,這都是心理上的想法,自己騙自己。
要徹底明白,作為一個學佛的弟子,明白一切萬物都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因緣起了,就有這個東西;因緣散,就沒有,本性上是空的,不要拼命去抓。當你有這種智慧的時候,你就會決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為什麼?因為所有的惡業,到你臨終那一天都會壓在你身上,讓你不得自在,會算總賬。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真的。
而一生行善的人,在臨終的時候是安和的、祥靜的,心內非常自在,沒有任何的良心不安,沒有殺業,沒有盜業,沒有淫業,殺盜淫妄都沒有。如果更殊勝,行大乘菩薩業的話,直接見阿彌陀佛,跟清淨大海眾匯合,徹底脫離六道輪迴。
「有」接下來就是「緣生」。根據愛、取、有這三支的苦因,這是造苦的因,我們迷惑顛倒。無明這是迷惑,愛、取、有這三支是苦因,依這個因所感得果,就出世投胎,「生緣老死」。有生就會由少而壯,由壯而老而病,再一次邁向死亡之路。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沒有出家之前,他遊歷國家的四個門,看到生老病死這四個現象,他就開始思考:怎麼樣能夠離開這種痛苦?當他證悟之後所得到的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就是這裡的十二因緣所講的。
佛所說的這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揭示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因果輪迴的規律。它就像一個連環的鉤鎖一樣,相互牽連,輪轉不息。靜瑜看到在密宗裡,有一個叫生命之輪,它是用各種圖案來表明這十二因果,表明得很好。這個生命之輪是放在一個大的怪獸的口裡,怪獸代表時間,一刻不停息。
起源的「無明」,它是用豬表示的,豬我們知道是代表愚蠢,無明就是妄心,愚癡才會產生無明。「識」就是阿賴耶識,它是用猴子來代表的,這個完全是沒有定性。「名色」,它是用一個船代表的,船上還有五個旅客,分別代表五蘊:色、受、想、行、識。
「觸」,我看到它是用接吻的男女,就表示男女之間的交合,來代表觸;「受」是用一個眼睛被一隻箭射中,這是表示受;「愛」,它是用喝醉酒的一個人來表示的,完全是醉生夢死。我們生的時候,跟喝醉了酒的人一樣,什麼都顛倒錯亂;死的時候,跟作夢的時候一樣,迷迷糊糊就走掉;「取」,它是用摘水果的人;「有」是用孕婦,就是這樣子來表示。
對於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同學來講,要明白一切法唯心造,真妄是不二的。你迷惑的時候是妄心,就造出這些業來。佛說我們來到世間是酬償業報,確實是如此,迷惑的時候都是如此。當我們覺悟的時候,一念真心現前,我們就知道這些都是虛妄不實的。你在面對種種境界的時候,我們修學淨土宗,最殊勝的就是用佛號來代替。因為念佛功夫純熟的人,一點點地就脫離了這十二因緣的鉤鎖,不再無明顛倒,不再有「愛取有」的貪念,也就脫離了生死。
所以靜瑜為什麼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這十二因緣?就是當靜瑜念完佛之後,聽到老法師講經也提到十二因緣,它是通大小乘的。我們因為不了解,所以嘴上雖然說重視生死,但實際上念佛功夫不得力,信願不堅定。真死的時候,那一天就不得了,死了之後還要去投胎受生。投胎做人道,都不大容易;當然下地獄是很容易;但如果去畜生道、鬼道,這些就更痛苦。
所以了解到這些因緣果報之後,自己要下決定的信心,以決定的信心抓住生命當中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提起精進。盡量地不讓自己打妄想,起心動念越少越好,分別、執著越少越好,最好能把執著完全放下,只執著這一句佛號;不分別任何人、事、物,用阿彌陀佛佛號平等對待一切。
一起心動念馬上警覺,換成阿彌陀佛佛號,這是彌陀給我們娑婆世界受苦眾生最殊勝的法門。因為如果沒有這個法門,我們真的是什麼都抓不住,自己真的會隨業流轉。業力強大到我們不能自主。在六道中已經習慣、麻木了,沒有智慧,觀察不清楚,完全是跟著業風吹來吹去。(下略)
…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這堂課的名字,靜瑜定名為「看透生死才肯真念佛」。
我們平時學習很用功,修行也很精進,但是經常是時進時退;發心也是,今天發了,過一段又退轉,功夫不能得力。什麼原因?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們沒有真正地看明白生死大事。我們念佛求往生,是想解決死的問題,但是「未知生,焉知死」。我們怎麼來的,我們怎麼受生的,自己都不清楚,很有可能到臨終的時候,還是會隨業力流轉生死。
在這裡靜瑜跟大家一起學習一下「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講的就是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的來龍去脈。它在大小乘裡都有講到,像《華嚴經》裡也對十二因緣有詳細的講解。這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支,講了三世因果,每前一支都是後一支的因,這一支的果又成為下一支的因,如此輪轉。這十二因緣是從無明開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它是這樣的一個輪轉。
從無明開始,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我們散逸、昏亂的心,說得更清楚一點,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因為它無所明瞭,昏昏繞繞,迷惑顛倒。所以無明一起,就是我們的妄念一起,這就是生死的根本,包括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我們在投胎的時候,就是因為自己的妄念、情執,遇上父母交合的緣才入胎的。「無名緣行」,「行」是過去所造的業,我們在過去無始劫來迷惑顛倒所造的各種業,就是我們投胎的因。
「行緣識」,「識」是指我們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我們生生世世輪迴受生的種子的倉庫,因為它又叫藏識,收藏的藏字。我們過去無始劫來所造的業,全部都在阿賴耶識裡存留。身、口、意,身,我們所造的所有業,口所造的所有的業,起心動念所造的所有的業,都在阿賴耶識裡。這個識它一剎那間在父母面前,看到父母交合的欲境,生起一念貪愛的心,就是受生的種子。所以我們在《楞嚴經》裡有看到,所謂「淫心不除,塵不可出」,這就是我們受生的根本。所以真正修行,我們持八關齋戒是有好處的,終身受持八關齋戒,從心到身徹底斷淫愛的種子,就是從識上來下手。
「名色」呢?名色就是受報的種子,是阿賴耶識裡影響力最大的一個末那識,它是我們所謂的形成第七識來投胎。剛來投胎的時候就像牛奶那樣的,只是一滴液體。名是受、想、行、識的心法,色是地、水、火、風四大的色法,就是我們的身心二法,合為名色。
從阿賴耶識,就是這個識,到成就為名色,這中間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陰身,這個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在臨終的時候,只有兩種人是沒有中陰身的,一種是往生極樂淨土的,被阿彌陀佛直接接引走,沒有中陰身;還有一種是直接下地獄的人,他也沒有中陰身。大部分在人道、鬼道、畜生道的眾生,他都會有中陰身,一般是四十九天。每個「七」,他逢「七」正常情況下就走;但是也有例外的,譬如說助念這種情況,就不是逢「七」就走。
我們在中陰身期間,如果自己這一生所造作的惡業比較多的話,我們的冤親債主也很多,這個時候我們在這種境界下,是很昏亂驚恐、恐懼不安的。因為在實際中陰身投胎前的那一剎那,整個我們所面對的境界都是漆黑的,而你所要投胎的未來父母之處,它會露出一團亮光,你在惶恐不安的狀態當中,就會朝著這個亮光去。中陰身期間是沒有任何速度和距離的,即便是遠在太陽系和銀河系,無量恆河沙數星系之外,只要有一團光,你一念心就可以到。看到未來父母過夫妻生活的時候,如果我們還有男女之欲,就會直接投胎。
這一點是我們特別要警醒的,這是到人道。如果是到畜生道或者是鬼道,像畜生道,他被冤親債主追的時候到處奔,狂奔的時候,譬如說見到一堆草堆,他鉆進去,就會投生為一條蟲子;也有生前比較貪吃,聞到香味,一念心就會變成濕生的爬蟲,各種情況都會有。所以我自己在以前遇到一個道友,他有給我講過,他自己就記得在中陰身投胎的時候,確實是看到一團光,然後就奔著現在的父母,很清楚就投胎來了。喜歡父親的,他就會投胎為女性;喜歡母親的,一般就投胎為男性。
「識緣名色」,這一段對於我們修行來講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因為如果我們在平時的修行當中,不注意斷除自己的淫心,再投胎,自己的念佛功夫又不能成就,所以很容易見到父緣、母緣,父母的緣和自己的緣,加上自己的一念妄想,就投胎去了。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的輪迴流轉。
「名色緣六入」,「六入」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入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互相攝入。譬如說眼根能夠見到色塵,就入於色塵,見色就入色塵;鼻根聞到香味,就入於香塵;舌根嘗到各種味道,就入於味塵;身體接觸到各種外面的,譬如說衣服的感受,就入於觸塵,就互相交入。
「六入緣觸」,六入一旦形成,跟外界就會發生接觸,這種接觸、這種觸受對於我們修行來講,也是特別需要警覺的。觸就是外面的,能觸的是我們的根,所觸的就是境界。根境相對應的時候,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感受,對我們來說影響特別大。
從大的方面講,譬如說修行的環境,它會影響到我們所有的感官。我們很想念佛,但是外面譬如說有很暴躁的音樂,有很雜亂的聲音,這個聲音、聲塵,就會通過我們的耳根傳入我們的心中,會影響我們念佛的心,讓自己的心也動蕩不安。所以古人就會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像孟母三遷就是這樣。充分表明客觀環境對我們主觀的意識,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如果對觸受,對觸有比較強烈的感官認識的話,自己要警覺,哪些可以作為修行的增上緣,哪些在修行當中要警覺的。因為觸下來就緣受,受就緣愛。接觸之後,根塵相互接觸,我們就一定會有感受,會接受到。各種聲音,各種外面的境界,層次分明,清楚明白,苦樂都會有感受。
受就會緣愛,愛就是貪愛。六根在接受六塵境界的狀況之後,心裡就會起各種的思量、分別,就會起貪愛和執著。喜歡的,你就很想擁有;不喜歡的,就會生煩惱和厭惡。而貪愛和厭惡之心,就是我們六道輪迴的生死根源,它根本上就是對我執強烈的執取。所謂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都是因為自己一念妄想的心。有愛就會有恨,我們的妄想就會越來越多。
對於修學淨土宗的同學來講,最為殊勝的就是在念佛。
在生活當中自己就要明白,《金剛經》裡常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我們怎麼樣能夠降伏住我們的妄想,讓它面對一切境界的時候,不生愛染之心,不生分別之念,讓心能夠安住,一念不生。這樣的話,才能徹底斬斷輪迴的苦,斬斷煩惱的因。
對於修學淨土宗的同學來講,最為殊勝的就是在念佛。心裡一起愛念,無論是歡喜的還是不歡喜的,馬上警覺這就是輪迴的因。這十二因緣講的就是輪迴的因,我們把輪迴的種子就種下了。切斷這個種子,就是用阿彌陀佛的佛號聲。沒有愛與不愛,沒有貪與不貪,像《無量壽經》裡講,沒有希求、不希求的想,怎麼做都好。
切斷貪愛對於我們來說很重要。如果我們不想再繼續流轉生死,自己一定要看住自己貪愛的心。六根對六塵,決定不打妄想;好與不好,都不要去想。日久月深,自己的功夫慢慢地就成熟了。所以我們現在如果不提起精進,不提起警覺,沒有智慧和觀照,不明白這些道理的話,那麼愛、貪愛確實是我們生死的根本,煩惱的罪魁禍首。我們流轉娑婆,就是因為貪愛。
愛就緣取,既然我們有了對外面五欲境界的貪愛,就會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地為我享受。所謂名聞利養、貪瞋癡慢、自私自利,都是緣於自己想取。喜歡的,多多益善;不喜歡的,都拼命地去拒絕,貪得無厭,這也就會生出無量無邊的罪業。
取就會緣有,所謂「取緣有」就是自己真以為會抓到手,對於所愛的境界將其取來,對不愛的境界把它捨掉,造種種的業。但其實都是暫時歸我們所有,並不會真的屬於我們。我們自己沒看明白事實真相,都是自己在騙自己。
想想既然有生就有死,我們從生下來那一天,最精進的一件事情,就是每天都要邁向死亡,過一天少一天,過去的不會再回來。我們無論怎麼樣拼命地抓住財富、權力、地位,你所愛的人、事,沒有用,這些到最後都要散去。好像是暫時歸我們所擁有,但是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自己騙自己。
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世剎那之間的因緣聚會而已,當因緣散掉了之後,沒有所謂的擁有、不擁有。我們自己這個身體都留不住,更何況身外之物?身心都是隨時新陳代謝的,所謂有所得、擁有過,這都是心理上的想法,自己騙自己。
要徹底明白,作為一個學佛的弟子,明白一切萬物都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因緣起了,就有這個東西;因緣散,就沒有,本性上是空的,不要拼命去抓。當你有這種智慧的時候,你就會決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為什麼?因為所有的惡業,到你臨終那一天都會壓在你身上,讓你不得自在,會算總賬。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真的。
而一生行善的人,在臨終的時候是安和的、祥靜的,心內非常自在,沒有任何的良心不安,沒有殺業,沒有盜業,沒有淫業,殺盜淫妄都沒有。如果更殊勝,行大乘菩薩業的話,直接見阿彌陀佛,跟清淨大海眾匯合,徹底脫離六道輪迴。
「有」接下來就是「緣生」。根據愛、取、有這三支的苦因,這是造苦的因,我們迷惑顛倒。無明這是迷惑,愛、取、有這三支是苦因,依這個因所感得果,就出世投胎,「生緣老死」。有生就會由少而壯,由壯而老而病,再一次邁向死亡之路。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沒有出家之前,他遊歷國家的四個門,看到生老病死這四個現象,他就開始思考:怎麼樣能夠離開這種痛苦?當他證悟之後所得到的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就是這裡的十二因緣所講的。
佛所說的這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揭示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因果輪迴的規律。它就像一個連環的鉤鎖一樣,相互牽連,輪轉不息。靜瑜看到在密宗裡,有一個叫生命之輪,它是用各種圖案來表明這十二因果,表明得很好。這個生命之輪是放在一個大的怪獸的口裡,怪獸代表時間,一刻不停息。
起源的「無明」,它是用豬表示的,豬我們知道是代表愚蠢,無明就是妄心,愚癡才會產生無明。「識」就是阿賴耶識,它是用猴子來代表的,這個完全是沒有定性。「名色」,它是用一個船代表的,船上還有五個旅客,分別代表五蘊:色、受、想、行、識。
「觸」,我看到它是用接吻的男女,就表示男女之間的交合,來代表觸;「受」是用一個眼睛被一隻箭射中,這是表示受;「愛」,它是用喝醉酒的一個人來表示的,完全是醉生夢死。我們生的時候,跟喝醉了酒的人一樣,什麼都顛倒錯亂;死的時候,跟作夢的時候一樣,迷迷糊糊就走掉;「取」,它是用摘水果的人;「有」是用孕婦,就是這樣子來表示。
對於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同學來講,要明白一切法唯心造,真妄是不二的。你迷惑的時候是妄心,就造出這些業來。佛說我們來到世間是酬償業報,確實是如此,迷惑的時候都是如此。當我們覺悟的時候,一念真心現前,我們就知道這些都是虛妄不實的。你在面對種種境界的時候,我們修學淨土宗,最殊勝的就是用佛號來代替。因為念佛功夫純熟的人,一點點地就脫離了這十二因緣的鉤鎖,不再無明顛倒,不再有「愛取有」的貪念,也就脫離了生死。
所以靜瑜為什麼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這十二因緣?就是當靜瑜念完佛之後,聽到老法師講經也提到十二因緣,它是通大小乘的。我們因為不了解,所以嘴上雖然說重視生死,但實際上念佛功夫不得力,信願不堅定。真死的時候,那一天就不得了,死了之後還要去投胎受生。投胎做人道,都不大容易;當然下地獄是很容易;但如果去畜生道、鬼道,這些就更痛苦。
所以了解到這些因緣果報之後,自己要下決定的信心,以決定的信心抓住生命當中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提起精進。盡量地不讓自己打妄想,起心動念越少越好,分別、執著越少越好,最好能把執著完全放下,只執著這一句佛號;不分別任何人、事、物,用阿彌陀佛佛號平等對待一切。
一起心動念馬上警覺,換成阿彌陀佛佛號,這是彌陀給我們娑婆世界受苦眾生最殊勝的法門。因為如果沒有這個法門,我們真的是什麼都抓不住,自己真的會隨業流轉。業力強大到我們不能自主。在六道中已經習慣、麻木了,沒有智慧,觀察不清楚,完全是跟著業風吹來吹去。(下略)
…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