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學習三殊勝方法23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晚上分享的這個題目,是「修行的三個殊勝方法」。對於很多初學的同學,我們在做「如何踏入正知正見、如理如法的修行路上」這樣的準備工作時,很多同學不知道應該怎麼去做。雖然淨宗法門告訴我們要一句佛號念到底,但是對於初學來講,甚至很多老修,很難能夠做到二六時中不失這句佛號。所以有三個殊勝的法門,是我們在一切修行當中,對於我們整體的指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靜瑜也跟大家一起來分享和學習。
第一個就是在「前行部分」,就是修行前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發起殊勝的、廣大的菩提心。我們做任何佛法的修持,一定要以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的發心去做,乃至於供養一朵花,供養一塊糕點,很小的舉動,我們都要有這種發心。這種利益不僅是說給予眾生實質性的幫助,包括提供外財布施、法布施,也包括發願:一切有情眾生這一生解脫成佛,這一生能夠真正證悟、了生死給予幫助。如果缺乏這種發願的話,我們佛法的修持,往往最後會變成自私自利的行為,而自己還不自知。
菩提心的發起很不容易,它包括「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對我們大多數同學來講,世俗的菩提心比較容易發起,我們每天可以在用餐的時候,來提醒自己發這個願。靜瑜就是在每天的早餐和午餐的時候,在念供養偈和結齋偈的時候,就會把「發菩提心」這個文自己念一遍:「願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願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願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願一切眾生皆得成佛。」這四句。這也是菩薩戒所要求的,菩薩戒裡面有「不發願戒」「不發誓戒」。如果忘記自己這種菩提本願的話,我們念佛也會失去方向。因為《無量壽經》的核心、淨宗的宗旨,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心在前,念佛在後。
至關重要的是:我們要時刻牢記,自己是為利益一切有情而做的這種修持。這種廣大的願力,會讓我們佛法修持這條路走得長久,走得有力量;同時能夠在我們阿賴耶識裡種下無量無邊的善根。發心自己要常常檢點,是否落實在日常的行為當中,因為菩提心的發起,就是要讓自己超越「我執」,能夠不斷地去服務他人,在不斷利益一切有情的過程當中,放下自己的執著,放下自己的分別,放下自己的知見,放下自己的享樂。確確實實是全心全意為一切眾生服務。做不到的話,我們先從身邊有緣的、善緣的同學道友做起,慢慢地擴展,哪怕自己看不順眼的、惡緣的,我們也歡喜這樣去做,直至一切無量無邊的法界眾生。因為當我們在修行的路上,不斷體會眾生本來是一體的,就像我們身上的手和腳、眼和耳,完全都是一個整體。當你明白根本的這點道理的時候,你不斷地去體會、不斷地去體悟,我們就能夠在發心的真實性上感覺到更加接近,修行上也更加勇猛。
所以我們常常帶著這種發心去做事情,我們的一切行持就會變得越來越莊嚴,能夠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慈心,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這種慈悲心。同時我們的智慧也會不斷地提升,在幫助眾生的各種善巧方面,在我們廣大慈悲心的照耀下,智慧會不斷地發展出來。
在這條路上大家永遠記得,當我們要去驗證我們修行是不是有成熟,是不是有進步的話,只有兩點:第一點,看自己是不是能夠謙卑面對一切人。所謂「學問深處意氣平」,這是儒家講的。對一個佛法的修行者來講也是這樣,隨著你對佛法學習的深入、你智慧的提升、你福報的增大,你一定會特別願意把自己放低、放平、放下,願意做大地去承載萬物,而不是趾高氣揚。如果你看到一個修行很多年的人,還是非常傲慢、趾高氣揚,這是修行沒有效果,修行是失敗的。第二個,能夠了知的就是真正地看到,幾十年這樣一個修行者,恆年累月不變地、永恆地走在這條路上,展現在外面的形象,是越來越平實、越來越平淡、越來越平靜、越來越平常,讓你感覺到親切自然。你能夠追隨他,歡喜追隨他走在佛法的這條路上,沒有距離,這是他自己修行所帶來的對眾生的這種攝受力。
所以菩提心非常重要,菩提心中容不得一絲的矯飾和虛偽,所以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檢點,我們是不是不夠真誠,我們是不是還有很多雜心妄念,要不斷地去除掉。把這些去除掉,我們的菩提心就會越來越精純,就會越來越增強我們修持的動力。這是指前行,我們要生起為利益廣大一切眾生,而修持佛法的這種菩提心。
「正行部分」就是我們開始正式修行的時候,要生起「離於一切分別執著」這樣一個智慧的覺知。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在修持佛法的時候,不管我們念佛,還是不念佛,是在接人待物,還是在正常的工作,還是在陪家人逛街,還是在輔導孩子學習,還是在掃地、清潔房間,我們都要有這樣的一個概念。這種概念,就是我們通過佛法學習生起來的這種覺知力。覺是覺悟,知是了知。這種覺知力就是了知自己所面對的一切都是幻相,也就是《金剛經》裡最重要的法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們如果沒有作如是觀的話,我們就被這種虛幻的現象迷惑住了。當你完全被外面的境界相所迷惑住的時候,我們的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就很嚴重,我們的心不會平靜,我們佛法的修學很難有進步。就像踏入到沼澤地當中,你很想出,出不來,你在輪迴的沼澤地裡會越陷越深,越掙扎越深,因為你看不清它是一種幻相。所以為什麼很多義工菩薩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在歷事鍊心、幫助眾生的時候,生起很多煩惱,生起很多不如意,導致於身體、家庭、各個方面都有很多障礙,就是因為缺少這種覺知力。
這種「覺知力」是靠我們用智慧之眼,不斷地帶到我們的內心,提醒我們的心,二六時中持續不斷地有這種覺知。當這種覺知深深地放到我們心裡的時候,譬如說我們去戳破自己的身體,拿一個針去扎它,我們這個妄念的心會告訴它,會感覺到疼,這個疼是很真實的。這是我們習慣於這樣的想法:我有這個身,我這個身被扎疼了。但是如果我們生起覺知,就知道「我」和「我所」都是妄想,雖然它疼,但是它也是一種妄念,不必去理會。
再譬如說拜大拜的時候,拜佛,我們膝蓋會疼痛。像靜瑜這將近半年的修行,每天的大拜,兩個膝蓋都有出血、結繭,已經磨得前面兩個都是黑的,兩個大黑痂。就要提醒自己:我在做大拜的「我」,和我的膝蓋痛的這個「我的膝蓋的『我的』」,都是心所創造的幻相,都是一種妄念,不必去理會。這個身是虛妄的,整個境界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在大拜的時候,我在佛桌上放了一首偈子,這首偈子開頭就是講大拜之前的觀想: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不思議。你能禮的心和所禮的身都是空寂的,當你明白一切都是空寂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就全然地放下了。放下的時候,你就非常超脫。你不會說:我是為了完成任務,早上我必須得做這個,我要怎麼怎麼樣,我得完成定課,要把定課報到群裡……。你就把「我」全部都打破了,打破的時候,你是最自在的,你就融入到性海當中,回入自性。
所以我們要深深地記住這一點,如果記住這一點的話,就可以直接對治我們的傲慢和我執。因為你了知一切法都是虛幻的,都是一場幻相,你就不再有執著,也不再有什麼傲慢,也不再執著自己的這種佛行。但是它並不意味著我們不修持,相反當我們了知這是幻相,我們唯一所想的就是跟真正的佛法修持有關的事情,這是我們能帶走的。
就像海賢老和尚所說的:這個世間啥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的。你就能夠透過幻相,抓住了最真實的那一點。否則的話,我們佛法的修行,反而就會變成一種自我膨脹的產物。自己已經拜十萬拜了,我都念了幾千萬佛號,我都讀了多少遍經。它反而成為你執著的一種資本、傲慢的資本,會障礙你修行。
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要深深地記住。我們面前所看到的一切境界、聽到的一切境界、感受到的一切境界,全部都是這個妄心所產生的妄念。「妄心如雲」,這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善知識講過的這句話。我們的妄心就像天空飄過的雲一樣,它一點都不真實,轉眼就飄過去了,你也留不住。每天我們要把這件事情深深地記住。
當我們記住這一點的時候,就會讓我們的修行越來越單純,就不會被外境所影響,它們影響不到你。別人罵你也好,說你也好,你透過種種的幻相都能看到它的本質。所以自己要常常提醒自己。這是正行部分特別重要的一種覺知,會對我們這一世,乃至於生生世世的修行產生深刻的影響。因為它是一個真正的金剛種子,整個《金剛經》,我們講「金剛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多」,講的就是這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就會從所有輪迴當中的幻相解脫出來。當你往生的時候就很自在,你不會受任何冤親債主的誘惑,不會受任何幻相的誘惑,你會真實地了知:我僅追這一句佛號,僅見到自己的本尊阿彌陀佛我才會跟隨他走。因為這個種子已經在你整個這一生修行佛法當中,不斷地種進去了,你會牢牢地抓住它,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
第三個非常殊勝的時候,就是我們在每一天的修行結束,做結行的時候,或者是這一座修行,譬如說打一個佛七,或者是你打個百日念佛,這一座修行的時候,結行要為一切眾生做真誠的圓滿的迴向功德。因為我們每一次修持佛法結束之後,不僅是為了自己得安樂,最重要的要為了一切有情眾生的利益與證悟,迴向給他們,希望他們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就像靜瑜每天在早晚課之後,都會迴向:願自己所修持的一切功德,至誠迴向給前世今生所食、所殺、所傷害的一切眾生,希望他們都能夠離苦得樂、往生淨土,不要障礙靜瑜去弘護正法,也不要障礙靜瑜現在念佛修行,不要障礙靜瑜臨終往生淨土,我們都要同歸極樂。
當我們在不斷的迴向當中,自己要記住,自己這種迴向是圓滿的,是真實的。哪怕我們每天只有念十聲佛號,只有拜三拜,這種廣大的迴向,功德都無量無邊,因為全在我們這一念心。所以不可以離開迴向心。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後面三個都是在迴向:迴向菩提,迴向自性,迴向一切眾生。我們所做的絕對不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眾生,你自利是為了讓自己能更好地利益眾生;如果不是為了利益眾生,我們這個自利就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大家在每一天晚課當中,自己都要好好地想想。很多同學在這條修行的路上,缺乏早晚課,缺乏對修行這種認真的態度,墮於自己的懶散、放逸,安於現在舒適的生活,這都是沒有真正地生起菩提心,沒有真正地生起出離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歲月就被蹉跎了。當你這一期生命結束的時候,你就沒有回轉的餘地了。所以我們每天晚課都會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提起精進。
自己要想一想,精進的心不可以少。即便我們沒有念佛,沒有聽經,但我們這一天所做的功德、所做的事情,是為了利益眾生所做的,也可以圓滿迴向,這是很重要。早晚課不在於時間長久,關鍵在於你能堅持,肯認真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什麼意思?你一天沒有做,一天就不要吃飯。你要吃飯,你就要做早晚課,它像你的飲食一樣重要。
靜瑜跟身邊三個護持的同學從去年十一月一起修行,從第一天就要求她們必須有早晚課。早晚課她們很簡單,早課四點鐘起來,一部《無量壽經》,一個小時;再拜一個小時,聽佛號。晚課六點鐘開始,一個小時《無量壽經》,也是一個小時拜佛,同樣的,之後再做皈依和迴向。
前一段姥姥、姥爺來,就是靜瑜的父母來,看到這三位同學這樣做,非常非常歡喜。姥爺說:學佛就要有學佛的樣子,修行就要有修行的樣子,幹什麼像什麼,這是真正地給佛爭光。你不能像世間人一樣,學佛和不學佛不能一個樣子。母親早晨散步,曾經問過靜瑜:「妳每天早晨三點鐘做早課,辛不辛苦?」因為我一做早課放播經機,她就會聽到,她在一樓。我說:「不辛苦,因為已經把這個功課融入到生命當中,做完有一種非常莊嚴的、殊勝的感覺,自己很歡喜。」
有的時候想一想,確實我們這一生能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識,能夠真正地遇到淨土法門,能夠了生死,這是無比無比無比幸運的事情,自己不可以放棄自己。我們展開廣大的菩提心,自己面對一切困難,都要用這種發心去克服。我們的發心越廣大,我們積聚的福德就愈多,哪怕你只是做一個菜,點一個蠟燭,這樣一個簡單的事情。(下略)
…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晚上分享的這個題目,是「修行的三個殊勝方法」。對於很多初學的同學,我們在做「如何踏入正知正見、如理如法的修行路上」這樣的準備工作時,很多同學不知道應該怎麼去做。雖然淨宗法門告訴我們要一句佛號念到底,但是對於初學來講,甚至很多老修,很難能夠做到二六時中不失這句佛號。所以有三個殊勝的法門,是我們在一切修行當中,對於我們整體的指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靜瑜也跟大家一起來分享和學習。
第一個就是在「前行部分」,就是修行前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發起殊勝的、廣大的菩提心。我們做任何佛法的修持,一定要以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的發心去做,乃至於供養一朵花,供養一塊糕點,很小的舉動,我們都要有這種發心。這種利益不僅是說給予眾生實質性的幫助,包括提供外財布施、法布施,也包括發願:一切有情眾生這一生解脫成佛,這一生能夠真正證悟、了生死給予幫助。如果缺乏這種發願的話,我們佛法的修持,往往最後會變成自私自利的行為,而自己還不自知。
菩提心的發起很不容易,它包括「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對我們大多數同學來講,世俗的菩提心比較容易發起,我們每天可以在用餐的時候,來提醒自己發這個願。靜瑜就是在每天的早餐和午餐的時候,在念供養偈和結齋偈的時候,就會把「發菩提心」這個文自己念一遍:「願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願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願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願一切眾生皆得成佛。」這四句。這也是菩薩戒所要求的,菩薩戒裡面有「不發願戒」「不發誓戒」。如果忘記自己這種菩提本願的話,我們念佛也會失去方向。因為《無量壽經》的核心、淨宗的宗旨,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心在前,念佛在後。
至關重要的是:我們要時刻牢記,自己是為利益一切有情而做的這種修持。這種廣大的願力,會讓我們佛法修持這條路走得長久,走得有力量;同時能夠在我們阿賴耶識裡種下無量無邊的善根。發心自己要常常檢點,是否落實在日常的行為當中,因為菩提心的發起,就是要讓自己超越「我執」,能夠不斷地去服務他人,在不斷利益一切有情的過程當中,放下自己的執著,放下自己的分別,放下自己的知見,放下自己的享樂。確確實實是全心全意為一切眾生服務。做不到的話,我們先從身邊有緣的、善緣的同學道友做起,慢慢地擴展,哪怕自己看不順眼的、惡緣的,我們也歡喜這樣去做,直至一切無量無邊的法界眾生。因為當我們在修行的路上,不斷體會眾生本來是一體的,就像我們身上的手和腳、眼和耳,完全都是一個整體。當你明白根本的這點道理的時候,你不斷地去體會、不斷地去體悟,我們就能夠在發心的真實性上感覺到更加接近,修行上也更加勇猛。
所以我們常常帶著這種發心去做事情,我們的一切行持就會變得越來越莊嚴,能夠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慈心,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這種慈悲心。同時我們的智慧也會不斷地提升,在幫助眾生的各種善巧方面,在我們廣大慈悲心的照耀下,智慧會不斷地發展出來。
在這條路上大家永遠記得,當我們要去驗證我們修行是不是有成熟,是不是有進步的話,只有兩點:第一點,看自己是不是能夠謙卑面對一切人。所謂「學問深處意氣平」,這是儒家講的。對一個佛法的修行者來講也是這樣,隨著你對佛法學習的深入、你智慧的提升、你福報的增大,你一定會特別願意把自己放低、放平、放下,願意做大地去承載萬物,而不是趾高氣揚。如果你看到一個修行很多年的人,還是非常傲慢、趾高氣揚,這是修行沒有效果,修行是失敗的。第二個,能夠了知的就是真正地看到,幾十年這樣一個修行者,恆年累月不變地、永恆地走在這條路上,展現在外面的形象,是越來越平實、越來越平淡、越來越平靜、越來越平常,讓你感覺到親切自然。你能夠追隨他,歡喜追隨他走在佛法的這條路上,沒有距離,這是他自己修行所帶來的對眾生的這種攝受力。
所以菩提心非常重要,菩提心中容不得一絲的矯飾和虛偽,所以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檢點,我們是不是不夠真誠,我們是不是還有很多雜心妄念,要不斷地去除掉。把這些去除掉,我們的菩提心就會越來越精純,就會越來越增強我們修持的動力。這是指前行,我們要生起為利益廣大一切眾生,而修持佛法的這種菩提心。
「正行部分」就是我們開始正式修行的時候,要生起「離於一切分別執著」這樣一個智慧的覺知。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在修持佛法的時候,不管我們念佛,還是不念佛,是在接人待物,還是在正常的工作,還是在陪家人逛街,還是在輔導孩子學習,還是在掃地、清潔房間,我們都要有這樣的一個概念。這種概念,就是我們通過佛法學習生起來的這種覺知力。覺是覺悟,知是了知。這種覺知力就是了知自己所面對的一切都是幻相,也就是《金剛經》裡最重要的法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們如果沒有作如是觀的話,我們就被這種虛幻的現象迷惑住了。當你完全被外面的境界相所迷惑住的時候,我們的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就很嚴重,我們的心不會平靜,我們佛法的修學很難有進步。就像踏入到沼澤地當中,你很想出,出不來,你在輪迴的沼澤地裡會越陷越深,越掙扎越深,因為你看不清它是一種幻相。所以為什麼很多義工菩薩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在歷事鍊心、幫助眾生的時候,生起很多煩惱,生起很多不如意,導致於身體、家庭、各個方面都有很多障礙,就是因為缺少這種覺知力。
這種「覺知力」是靠我們用智慧之眼,不斷地帶到我們的內心,提醒我們的心,二六時中持續不斷地有這種覺知。當這種覺知深深地放到我們心裡的時候,譬如說我們去戳破自己的身體,拿一個針去扎它,我們這個妄念的心會告訴它,會感覺到疼,這個疼是很真實的。這是我們習慣於這樣的想法:我有這個身,我這個身被扎疼了。但是如果我們生起覺知,就知道「我」和「我所」都是妄想,雖然它疼,但是它也是一種妄念,不必去理會。
再譬如說拜大拜的時候,拜佛,我們膝蓋會疼痛。像靜瑜這將近半年的修行,每天的大拜,兩個膝蓋都有出血、結繭,已經磨得前面兩個都是黑的,兩個大黑痂。就要提醒自己:我在做大拜的「我」,和我的膝蓋痛的這個「我的膝蓋的『我的』」,都是心所創造的幻相,都是一種妄念,不必去理會。這個身是虛妄的,整個境界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在大拜的時候,我在佛桌上放了一首偈子,這首偈子開頭就是講大拜之前的觀想: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不思議。你能禮的心和所禮的身都是空寂的,當你明白一切都是空寂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就全然地放下了。放下的時候,你就非常超脫。你不會說:我是為了完成任務,早上我必須得做這個,我要怎麼怎麼樣,我得完成定課,要把定課報到群裡……。你就把「我」全部都打破了,打破的時候,你是最自在的,你就融入到性海當中,回入自性。
所以我們要深深地記住這一點,如果記住這一點的話,就可以直接對治我們的傲慢和我執。因為你了知一切法都是虛幻的,都是一場幻相,你就不再有執著,也不再有什麼傲慢,也不再執著自己的這種佛行。但是它並不意味著我們不修持,相反當我們了知這是幻相,我們唯一所想的就是跟真正的佛法修持有關的事情,這是我們能帶走的。
就像海賢老和尚所說的:這個世間啥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的。你就能夠透過幻相,抓住了最真實的那一點。否則的話,我們佛法的修行,反而就會變成一種自我膨脹的產物。自己已經拜十萬拜了,我都念了幾千萬佛號,我都讀了多少遍經。它反而成為你執著的一種資本、傲慢的資本,會障礙你修行。
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要深深地記住。我們面前所看到的一切境界、聽到的一切境界、感受到的一切境界,全部都是這個妄心所產生的妄念。「妄心如雲」,這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善知識講過的這句話。我們的妄心就像天空飄過的雲一樣,它一點都不真實,轉眼就飄過去了,你也留不住。每天我們要把這件事情深深地記住。
當我們記住這一點的時候,就會讓我們的修行越來越單純,就不會被外境所影響,它們影響不到你。別人罵你也好,說你也好,你透過種種的幻相都能看到它的本質。所以自己要常常提醒自己。這是正行部分特別重要的一種覺知,會對我們這一世,乃至於生生世世的修行產生深刻的影響。因為它是一個真正的金剛種子,整個《金剛經》,我們講「金剛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多」,講的就是這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就會從所有輪迴當中的幻相解脫出來。當你往生的時候就很自在,你不會受任何冤親債主的誘惑,不會受任何幻相的誘惑,你會真實地了知:我僅追這一句佛號,僅見到自己的本尊阿彌陀佛我才會跟隨他走。因為這個種子已經在你整個這一生修行佛法當中,不斷地種進去了,你會牢牢地抓住它,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
第三個非常殊勝的時候,就是我們在每一天的修行結束,做結行的時候,或者是這一座修行,譬如說打一個佛七,或者是你打個百日念佛,這一座修行的時候,結行要為一切眾生做真誠的圓滿的迴向功德。因為我們每一次修持佛法結束之後,不僅是為了自己得安樂,最重要的要為了一切有情眾生的利益與證悟,迴向給他們,希望他們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就像靜瑜每天在早晚課之後,都會迴向:願自己所修持的一切功德,至誠迴向給前世今生所食、所殺、所傷害的一切眾生,希望他們都能夠離苦得樂、往生淨土,不要障礙靜瑜去弘護正法,也不要障礙靜瑜現在念佛修行,不要障礙靜瑜臨終往生淨土,我們都要同歸極樂。
當我們在不斷的迴向當中,自己要記住,自己這種迴向是圓滿的,是真實的。哪怕我們每天只有念十聲佛號,只有拜三拜,這種廣大的迴向,功德都無量無邊,因為全在我們這一念心。所以不可以離開迴向心。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後面三個都是在迴向:迴向菩提,迴向自性,迴向一切眾生。我們所做的絕對不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眾生,你自利是為了讓自己能更好地利益眾生;如果不是為了利益眾生,我們這個自利就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大家在每一天晚課當中,自己都要好好地想想。很多同學在這條修行的路上,缺乏早晚課,缺乏對修行這種認真的態度,墮於自己的懶散、放逸,安於現在舒適的生活,這都是沒有真正地生起菩提心,沒有真正地生起出離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歲月就被蹉跎了。當你這一期生命結束的時候,你就沒有回轉的餘地了。所以我們每天晚課都會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提起精進。
自己要想一想,精進的心不可以少。即便我們沒有念佛,沒有聽經,但我們這一天所做的功德、所做的事情,是為了利益眾生所做的,也可以圓滿迴向,這是很重要。早晚課不在於時間長久,關鍵在於你能堅持,肯認真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什麼意思?你一天沒有做,一天就不要吃飯。你要吃飯,你就要做早晚課,它像你的飲食一樣重要。
靜瑜跟身邊三個護持的同學從去年十一月一起修行,從第一天就要求她們必須有早晚課。早晚課她們很簡單,早課四點鐘起來,一部《無量壽經》,一個小時;再拜一個小時,聽佛號。晚課六點鐘開始,一個小時《無量壽經》,也是一個小時拜佛,同樣的,之後再做皈依和迴向。
前一段姥姥、姥爺來,就是靜瑜的父母來,看到這三位同學這樣做,非常非常歡喜。姥爺說:學佛就要有學佛的樣子,修行就要有修行的樣子,幹什麼像什麼,這是真正地給佛爭光。你不能像世間人一樣,學佛和不學佛不能一個樣子。母親早晨散步,曾經問過靜瑜:「妳每天早晨三點鐘做早課,辛不辛苦?」因為我一做早課放播經機,她就會聽到,她在一樓。我說:「不辛苦,因為已經把這個功課融入到生命當中,做完有一種非常莊嚴的、殊勝的感覺,自己很歡喜。」
有的時候想一想,確實我們這一生能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識,能夠真正地遇到淨土法門,能夠了生死,這是無比無比無比幸運的事情,自己不可以放棄自己。我們展開廣大的菩提心,自己面對一切困難,都要用這種發心去克服。我們的發心越廣大,我們積聚的福德就愈多,哪怕你只是做一個菜,點一個蠟燭,這樣一個簡單的事情。(下略)
…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