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瑜-念佛回家可別掉隊-不追悔不憶戀24
尊敬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不追悔不憶戀」。
為什麼分享這個題目?因為隨著我們對佛法的深入,就會越來越發現,修行的關鍵是如何把握自己的心。我們的心無始劫來,就像一個躁動的猴子一樣,竄上竄下,竄左竄右,沒有辦法去控制。無始劫來心的習氣,我們自己都不覺得。只有當真正開始修行之後,譬如說靜下心來念佛,靜下心來禪修,靜下心來聽經、讀經的時候才會發現,我們的心非常不安定,妄念很多,不能安住在當下。
「不追悔」是指對過往所做的一些事情,有後悔的心,心在攀戀過去。後悔包括對做錯的事情,就不應該做而我們卻做了,有後悔的心;還有應該做的好事我們沒有做,也有後悔的心。憶戀是指我們過去已經造作的一些好的事情,美好的事情,我們去不斷地回憶,不斷地想念。如果我們放不下對過去追悔和憶戀的心,我們就很難很好地活在當下。所謂人活這一輩子,不是活在昨天裡,也不是活在明天裡,只有活在今天,活在當下,活在這一刻。這一刻真正把握住,你的心就定了,心就安了。心不能定、不能安,我們就沒有辦法真正地把這句佛號念好。
念頭起伏不定,我們淨宗同學常知道,用一句佛號切斷念頭的這個鏈條。一起心動念了,馬上起佛號。但是最關鍵的是我們常常沒有這種覺知的心,妄念起了一個又一個,然後覺得應該念佛了,又開始後悔。所以明白道理很重要,淨宗最關鍵的不是行,是解,解比行難。當你解透了,真正地了悟事實真相,你就能夠把心定下來,很快地提起覺照力。
這個清醒的心是什麼心?就是知道世事無常。過去就過去了,已經過去的事情自己不要再去追究。我們可以以史為鑑,在未來發生的時候,自己要好好地審思,讓我們對人世間,對善與惡,對自身的責任,都有更多的理解和認識。用過去的經驗和教訓,開拓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胸懷,把自己的心更多地放在繫念眾生的福祉上,而不是放在個人的這些事情上。
因為隨著我們年紀的增大,很多時候,自己都願意回憶過去。靜瑜也是,經常會想起過去做過的一些事情,有的會後悔,有的會去回憶。最近念佛,也是在反思這個問題。
我記得我們上中學的時候,有一篇文章講的是祥林嫂,她那個孩子好像是被老虎吃掉了,還是被狼叼走了,她就很後悔沒有看好孩子,最後就變成像精神上有問題一樣。我們很多同學也是一樣,譬如說過去造作一些惡業,或者墮胎,或者殺生,或者是惡口,自己經常會後悔自己做的這些事情,但是我們反過來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我們沒有曾經的惡業,可能自己還不會發起勇猛的懺悔心去修行,所以禍福都在自己的一念心,自己要能夠真正地放下過去,放下這個包袱,才能夠輕鬆地活在當下,把這句佛號念好。
過去很多美好的事情也是如是。美好的事情過去就過去了,無論我們多成功,自己做得多麼出色,但是要知道,它不是永遠,世事都是無常的,過去的成功不代表著未來。「悔」是五蓋之一,障礙我們修定,所以人不可以有悔心。自己要常常提起諸法如幻,諸法如夢,諸法無常,無有真實這樣的概念,把憂悔的心徹底地改變過來。因為憂悔的心是建立在執著諸法實有的基礎上產生的,但實際上所有的這些法都是夢幻泡影,所有的境界都是夢幻泡影。當你真正這一世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你回首一看,這人生真的是像一場夢一樣,不要說我們離開世間那個時刻,就是靜瑜今年四十七歲,回首過往的四十年,感覺就像一場夢一樣,沒有一種真實感。
如果我們常常去追悔、去恐懼的話,就會令我們的心懊惱不安,沒有辦法修定。所謂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也不可得,過去無論是痛苦還是美好,都給它放下,讓自己的心清淨無染。對過去如是,對未來也是如是,因為未來我們很多人喜歡計畫,喜歡去規畫,包括靜瑜也是如是。但是當你到了規畫的那個日期的時候,發現已經是物是人非,人事環境可能變了,物事環境也變了,你的規畫沒有一點作用,所以不必去規畫。你想得再多、再美好,設計得再合理,但是可能都是一場空。我們修行最關鍵的就是讓自己放鬆下來,不要自己跟自己對抗,習慣那種不確定性,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並且安住在此,你能夠這樣做,才能夠真正得大自在。人來了,人走了,事情發生很多變化,心裡都很安定,覺得本來就是如是,本來人就是妄念產生的動物。
所以當有的義工突然起變化、離開的時候,甚至惡口相向的時候,身邊有的同學來勸慰我,我都說沒關係的,因為真心最難得,真心是不離不棄的,是永恆不變的。但是這個世上,在今天這個社會,有多少真心?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這正常現象。真正能夠守倫理道德的、能夠有仁義忠孝的,有幾個人?所以你看到這些,自己就能夠萬緣放下,就能夠非常自在,不會去抱怨,也不會去跟自己過不去。自己好好地把這句佛號念好,修行貴在自己能夠明白自己,自己能夠知道當下自己的境界在哪裡,自己能夠知道自己的信願有幾分,自己的德行有幾分。如果對自己都不了解的話,我們這真的就是盲修瞎練,更不要說去幫助別人了,「己尚不知,何況利人」。自己對自己都不了解,怎麼可能去幫助別人。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真正學佛之後,應該是越來越自在。自在的前提沒有別的,是我們了解佛說的這個法的真相。沒有那麼複雜,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幫助我們放下的,為什麼放下?因為本來是假的。假的當然要放下,真的只有這一句佛號,提起這一句佛號,這一生認認真真地念明白,把這句佛號切切實實地放到心裡,把佛陀的教誨真正地放到心裡,做好自己,尤其是做好一個人的本分。女人做一個真正的善女人,男人做一個真正的善男子,善男子、善女人是我們往生的基本條件。從淨業三福開始修起,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不跟外面攀緣,也不跟自己的過去攀緣,也不去跟自己的未來做規畫,就在當下,就在每一天。看好自己的念頭,看好自己的心,活得穩穩當當的、明明白白的,我們修行就沒有白費,真正明白自己功夫在哪裡,那是決定在往生的時候,自己就有把握了。
這就是今天靜瑜跟大家分享的題目,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我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不追悔不憶戀」。
為什麼分享這個題目?因為隨著我們對佛法的深入,就會越來越發現,修行的關鍵是如何把握自己的心。我們的心無始劫來,就像一個躁動的猴子一樣,竄上竄下,竄左竄右,沒有辦法去控制。無始劫來心的習氣,我們自己都不覺得。只有當真正開始修行之後,譬如說靜下心來念佛,靜下心來禪修,靜下心來聽經、讀經的時候才會發現,我們的心非常不安定,妄念很多,不能安住在當下。
「不追悔」是指對過往所做的一些事情,有後悔的心,心在攀戀過去。後悔包括對做錯的事情,就不應該做而我們卻做了,有後悔的心;還有應該做的好事我們沒有做,也有後悔的心。憶戀是指我們過去已經造作的一些好的事情,美好的事情,我們去不斷地回憶,不斷地想念。如果我們放不下對過去追悔和憶戀的心,我們就很難很好地活在當下。所謂人活這一輩子,不是活在昨天裡,也不是活在明天裡,只有活在今天,活在當下,活在這一刻。這一刻真正把握住,你的心就定了,心就安了。心不能定、不能安,我們就沒有辦法真正地把這句佛號念好。
念頭起伏不定,我們淨宗同學常知道,用一句佛號切斷念頭的這個鏈條。一起心動念了,馬上起佛號。但是最關鍵的是我們常常沒有這種覺知的心,妄念起了一個又一個,然後覺得應該念佛了,又開始後悔。所以明白道理很重要,淨宗最關鍵的不是行,是解,解比行難。當你解透了,真正地了悟事實真相,你就能夠把心定下來,很快地提起覺照力。
這個清醒的心是什麼心?就是知道世事無常。過去就過去了,已經過去的事情自己不要再去追究。我們可以以史為鑑,在未來發生的時候,自己要好好地審思,讓我們對人世間,對善與惡,對自身的責任,都有更多的理解和認識。用過去的經驗和教訓,開拓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胸懷,把自己的心更多地放在繫念眾生的福祉上,而不是放在個人的這些事情上。
因為隨著我們年紀的增大,很多時候,自己都願意回憶過去。靜瑜也是,經常會想起過去做過的一些事情,有的會後悔,有的會去回憶。最近念佛,也是在反思這個問題。
我記得我們上中學的時候,有一篇文章講的是祥林嫂,她那個孩子好像是被老虎吃掉了,還是被狼叼走了,她就很後悔沒有看好孩子,最後就變成像精神上有問題一樣。我們很多同學也是一樣,譬如說過去造作一些惡業,或者墮胎,或者殺生,或者是惡口,自己經常會後悔自己做的這些事情,但是我們反過來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我們沒有曾經的惡業,可能自己還不會發起勇猛的懺悔心去修行,所以禍福都在自己的一念心,自己要能夠真正地放下過去,放下這個包袱,才能夠輕鬆地活在當下,把這句佛號念好。
過去很多美好的事情也是如是。美好的事情過去就過去了,無論我們多成功,自己做得多麼出色,但是要知道,它不是永遠,世事都是無常的,過去的成功不代表著未來。「悔」是五蓋之一,障礙我們修定,所以人不可以有悔心。自己要常常提起諸法如幻,諸法如夢,諸法無常,無有真實這樣的概念,把憂悔的心徹底地改變過來。因為憂悔的心是建立在執著諸法實有的基礎上產生的,但實際上所有的這些法都是夢幻泡影,所有的境界都是夢幻泡影。當你真正這一世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你回首一看,這人生真的是像一場夢一樣,不要說我們離開世間那個時刻,就是靜瑜今年四十七歲,回首過往的四十年,感覺就像一場夢一樣,沒有一種真實感。
如果我們常常去追悔、去恐懼的話,就會令我們的心懊惱不安,沒有辦法修定。所謂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也不可得,過去無論是痛苦還是美好,都給它放下,讓自己的心清淨無染。對過去如是,對未來也是如是,因為未來我們很多人喜歡計畫,喜歡去規畫,包括靜瑜也是如是。但是當你到了規畫的那個日期的時候,發現已經是物是人非,人事環境可能變了,物事環境也變了,你的規畫沒有一點作用,所以不必去規畫。你想得再多、再美好,設計得再合理,但是可能都是一場空。我們修行最關鍵的就是讓自己放鬆下來,不要自己跟自己對抗,習慣那種不確定性,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並且安住在此,你能夠這樣做,才能夠真正得大自在。人來了,人走了,事情發生很多變化,心裡都很安定,覺得本來就是如是,本來人就是妄念產生的動物。
所以當有的義工突然起變化、離開的時候,甚至惡口相向的時候,身邊有的同學來勸慰我,我都說沒關係的,因為真心最難得,真心是不離不棄的,是永恆不變的。但是這個世上,在今天這個社會,有多少真心?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這正常現象。真正能夠守倫理道德的、能夠有仁義忠孝的,有幾個人?所以你看到這些,自己就能夠萬緣放下,就能夠非常自在,不會去抱怨,也不會去跟自己過不去。自己好好地把這句佛號念好,修行貴在自己能夠明白自己,自己能夠知道當下自己的境界在哪裡,自己能夠知道自己的信願有幾分,自己的德行有幾分。如果對自己都不了解的話,我們這真的就是盲修瞎練,更不要說去幫助別人了,「己尚不知,何況利人」。自己對自己都不了解,怎麼可能去幫助別人。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真正學佛之後,應該是越來越自在。自在的前提沒有別的,是我們了解佛說的這個法的真相。沒有那麼複雜,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幫助我們放下的,為什麼放下?因為本來是假的。假的當然要放下,真的只有這一句佛號,提起這一句佛號,這一生認認真真地念明白,把這句佛號切切實實地放到心裡,把佛陀的教誨真正地放到心裡,做好自己,尤其是做好一個人的本分。女人做一個真正的善女人,男人做一個真正的善男子,善男子、善女人是我們往生的基本條件。從淨業三福開始修起,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不跟外面攀緣,也不跟自己的過去攀緣,也不去跟自己的未來做規畫,就在當下,就在每一天。看好自己的念頭,看好自己的心,活得穩穩當當的、明明白白的,我們修行就沒有白費,真正明白自己功夫在哪裡,那是決定在往生的時候,自己就有把握了。
這就是今天靜瑜跟大家分享的題目,阿彌陀佛。
陳靜瑜老師微信公眾號
https://goo.gl/dgMDsf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