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金剛經的智言慧語》540~567《金剛經講記》(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節要)
淨空老法師《金剛經的智言慧語》540~567《金剛經講記》(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節要).- 由 華藏淨宗弘化網 提供.---2021 04 07上傳完成. 【播放清單】 https://reurl.cc/L1M5ny
540(00:00)聞者當知,法本無定,佛不欺人。
541(7:19)第一波羅蜜,指般若言。
542(16:37)性體雖無相,而一切相皆緣性起。
543(22:21)仍應會歸於性).。
544(29:35)諸度因有般若在內,皆稱波羅蜜。
545(37:06)是諸度不能離般若,般若亦不能離諸度而別有存在。
546(41:00)佛所說法,無有一法能離般若。
547(47:45)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
548(1:07:09)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
549(1:20:30)當由悟得說「非」,說「是名」。無非空其著相之病,並非壞其相也。
550(1:24:50)若於般若義趣未明,雖讀其他圓融經論,既未在根本義上用功,其見地何能徹底。見未徹底,又何能圓融。
551(1:30:10)佛所說法,本來法法皆圓。
552(1:40:28)學佛當審時機。機是根機,機緣也。所謂時者,如南北朝時,北魏南梁,無不大弘佛法,講席極盛,然不無取著文字相。 故達摩東來,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正對時病。
553(2:06:50)今則大都不明佛理,正當廣勸讀經,藥其空疏。不立文字,今猶非宜也。
554(2:13:57)一面懇切持名,求與眾生同生淨土,滿菩提願。
555(2:22:25)現世修行,無逾此法。
556(2:30:03)般若非離餘五度而別有,五度皆是行門。可見般若雖明空義,而空義不能離實行。則般若之絕非偏空明矣。
557(2:35:17)五度離般若,不為波羅蜜,即不能到彼岸。
558(2:40:29)法法皆離相,則法法不離般若。法法即是般若。
559(2:44:16)若行忍辱法,不學般若,便不知離忍辱法相。不離法相,則生瞋恨,忍辱之功行破矣。可見般若是與餘度共行之法,非別行之法。
560(2:50:52)空有本來同時,不可離也。
561(3:03:07)菩薩行以般若為主,即以空為主也。
562(3:08:32)雖會歸中道,中亦不著。
563(3:15:43)此佛菩薩所以以大空三昧為究竟,以無智無得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64(3:25:25)必能如此,然後可以隨形六道,現百千億化身。
565(3:31:01)般若,理也,智也,觀門也。諸度,事也,境也,行門也。理事從來不離,觀行要當並進,境智尤須雙冥。
566(3:41:29)梵語羼提,義為安忍,又名忍辱。
567(3:46:54)學道人在在處處、時時刻刻,皆應安心不動。無論行何事、遇何境、修何法,皆應一心正受。即名為忍。.
540(00:00)聞者當知,法本無定,佛不欺人。
541(7:19)第一波羅蜜,指般若言。
542(16:37)性體雖無相,而一切相皆緣性起。
543(22:21)仍應會歸於性).。
544(29:35)諸度因有般若在內,皆稱波羅蜜。
545(37:06)是諸度不能離般若,般若亦不能離諸度而別有存在。
546(41:00)佛所說法,無有一法能離般若。
547(47:45)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
548(1:07:09)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
549(1:20:30)當由悟得說「非」,說「是名」。無非空其著相之病,並非壞其相也。
550(1:24:50)若於般若義趣未明,雖讀其他圓融經論,既未在根本義上用功,其見地何能徹底。見未徹底,又何能圓融。
551(1:30:10)佛所說法,本來法法皆圓。
552(1:40:28)學佛當審時機。機是根機,機緣也。所謂時者,如南北朝時,北魏南梁,無不大弘佛法,講席極盛,然不無取著文字相。 故達摩東來,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正對時病。
553(2:06:50)今則大都不明佛理,正當廣勸讀經,藥其空疏。不立文字,今猶非宜也。
554(2:13:57)一面懇切持名,求與眾生同生淨土,滿菩提願。
555(2:22:25)現世修行,無逾此法。
556(2:30:03)般若非離餘五度而別有,五度皆是行門。可見般若雖明空義,而空義不能離實行。則般若之絕非偏空明矣。
557(2:35:17)五度離般若,不為波羅蜜,即不能到彼岸。
558(2:40:29)法法皆離相,則法法不離般若。法法即是般若。
559(2:44:16)若行忍辱法,不學般若,便不知離忍辱法相。不離法相,則生瞋恨,忍辱之功行破矣。可見般若是與餘度共行之法,非別行之法。
560(2:50:52)空有本來同時,不可離也。
561(3:03:07)菩薩行以般若為主,即以空為主也。
562(3:08:32)雖會歸中道,中亦不著。
563(3:15:43)此佛菩薩所以以大空三昧為究竟,以無智無得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64(3:25:25)必能如此,然後可以隨形六道,現百千億化身。
565(3:31:01)般若,理也,智也,觀門也。諸度,事也,境也,行門也。理事從來不離,觀行要當並進,境智尤須雙冥。
566(3:41:29)梵語羼提,義為安忍,又名忍辱。
567(3:46:54)學道人在在處處、時時刻刻,皆應安心不動。無論行何事、遇何境、修何法,皆應一心正受。即名為忍。.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