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金剛經的智言慧語》433~478《金剛經講記》(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節要)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淨空老法師《金剛經的智言慧語》433~478《金剛經講記》(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節要).- 由 淨空法師專集網、華藏淨宗弘化網 提供.---2021 01 08上傳完成. 【播放清單】 https://reurl.cc/L1M5ny
433(00:00)學人最初宜用遣蕩功夫,以除其舊染之污,使此心漸得清淨,乃有見性之望。
434(14:43)但用此功,防墮偏空。故須圓融,性相圓融,無礙自在。言是名而言非者,是明幻有不離真空,相非性而不融。故雖不壞相,亦不可著相。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性非相不彰。故雖不著相,亦不應壞相,而後乃為無礙而圓融。
435(44:19)以上是不壞假名,會歸性體。
436(54:58)【即是清淨心】般若就是清淨心。
437(1:01:29)此清淨心,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跡。
438(1:07:29)《圓覺經》云: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439(1:12:45)佛說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
440(1:18:35)但恐人存有照覺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覓般若。
441(1:22:01)如此一說,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真是快刀斬亂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剛般若。
442(1:27:44)即一切法,離一切相。
443(1:31:34)般若無言無說,境智一如,非實有一法。而法法皆般若之意,以明諸法一如。
444(1:37:35)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皆是假名。
445(1:43:03)所謂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於一毫端建寶王剎。
446(1:49:18)此則解義更深,已開金剛智,知斷妄念而捨生死根本。
447(1:54:03)不知持說此經,金剛智便無從開。雖多劫捨身命佈施,而仍未能脫生死輪迴,依然是苦惱凡夫也。
448(2:10:36)解行從來不能分開,故曰並進。其必行到,方能解到。必解圓,而後行圓。
449(2:19:30)修行不外三慧,聞說此經,便是聞慧。深解便是思慧修慧。若不思惟修觀,便不能深解。故說解便攝有行。
450(2:35:28)信、解、行、證,其實乃是一而四、四而一。
451(2:41:06)彼時長老即從座起,願樂欲聞,何等歡欣踴躍!
452(2:51:56)故聞說是經之聞,非泛泛之聞,所謂聞慧是也。
453(3:05:56)禪宗六祖能師(惠能大師),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得頓悟。古今無第二人。傳授衣缽以後,尚為獵人羈絆十餘年。此正佛祖加被,磨煉其金剛慧劍耳。
454(3:25:58)但亦不可因難自阻。
455(3:34:19)佛說後五百歲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便能一念相應。果能聞經實信,塵境皆虛,不為所縛,便入般若之門。
456(3:39:37)義者,義理。觀門行門,若伏若斷之真實義是也。
457(3:47:46)長老是世尊之十大弟子,乃因聞解此經,至於悲泣。可見此經真是難遭難遇,豈可輕視,更豈可不悉心體會!
458(4:05:44)警策一切眾生,當速發無上菩提心,奉持般若,方為紹隆佛種,方為不負己靈。
459(4:19:07)大勢至圓智抉擇,即是無上般若法門。
460(4:41:35)此經所說,是佛法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是大智大悲大願大 行之中道第一義。
461(4:50:36)當攝六根,返照自性。
462(4:54:57)瞭解經中甚深義趣。
463(5:04:22)時節因緣,亦絲毫勉強不得。
464(5:10:05)發大悲心者,亦復性急不得。
465(5:14:56)可見看經聞法,必應將往昔成見,一掃而空,始有契入之望。一有成見,便障道眼。
466(5:26:43)清淨即是無相,如前「以不住六塵生心為清淨心」。
467(5:30:31)信心清淨,謂由信此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得一心清淨。雖只說一信字,而解、行、證並攝在內。
468(5:37:38)觀慧,即是奉持金剛般若,離名字言說,不著一切微細廣大境界,並希望勝果亦復不著。
469(5:45:10)但驀直如法行去,一念不起,果能斷得一分虛妄相想,清淨心便現一分,便是證得一分法身,而登初住,轉凡成聖矣。
470(6:03:08)性是本具,無生不生。
471(6:07:29)今言生者,「現前」之義。
472(6:14:34)信心清淨,便是實相現前。因其信成就,便心清淨。
473(6:27:31)所謂證得,亦是假名。實無所證,無所得也。
474(6:38:31)第一希有。第一即是正等,言其既正覺,復平等也。
475(6:49:47)功德者,功指修功,德指性德。
476(7:01:25)一念相應,謂其一念而與自性清淨心相應。相應之義便是證。淨宗之一念相應,是指與彌陀之心願解行相應。如是求生淨土,決定得生。
477(7:09:44)生清淨心之人,雖未成佛,卻已成就成佛之法。即離根塵識虛相,生清淨心實相(上)
478(7:25:59)生清淨心之人,雖未成佛,卻已成就成佛之法。即離根塵識虛相,生清淨心實相(下)
433(00:00)學人最初宜用遣蕩功夫,以除其舊染之污,使此心漸得清淨,乃有見性之望。
434(14:43)但用此功,防墮偏空。故須圓融,性相圓融,無礙自在。言是名而言非者,是明幻有不離真空,相非性而不融。故雖不壞相,亦不可著相。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性非相不彰。故雖不著相,亦不應壞相,而後乃為無礙而圓融。
435(44:19)以上是不壞假名,會歸性體。
436(54:58)【即是清淨心】般若就是清淨心。
437(1:01:29)此清淨心,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跡。
438(1:07:29)《圓覺經》云: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439(1:12:45)佛說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
440(1:18:35)但恐人存有照覺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覓般若。
441(1:22:01)如此一說,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真是快刀斬亂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剛般若。
442(1:27:44)即一切法,離一切相。
443(1:31:34)般若無言無說,境智一如,非實有一法。而法法皆般若之意,以明諸法一如。
444(1:37:35)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皆是假名。
445(1:43:03)所謂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於一毫端建寶王剎。
446(1:49:18)此則解義更深,已開金剛智,知斷妄念而捨生死根本。
447(1:54:03)不知持說此經,金剛智便無從開。雖多劫捨身命佈施,而仍未能脫生死輪迴,依然是苦惱凡夫也。
448(2:10:36)解行從來不能分開,故曰並進。其必行到,方能解到。必解圓,而後行圓。
449(2:19:30)修行不外三慧,聞說此經,便是聞慧。深解便是思慧修慧。若不思惟修觀,便不能深解。故說解便攝有行。
450(2:35:28)信、解、行、證,其實乃是一而四、四而一。
451(2:41:06)彼時長老即從座起,願樂欲聞,何等歡欣踴躍!
452(2:51:56)故聞說是經之聞,非泛泛之聞,所謂聞慧是也。
453(3:05:56)禪宗六祖能師(惠能大師),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得頓悟。古今無第二人。傳授衣缽以後,尚為獵人羈絆十餘年。此正佛祖加被,磨煉其金剛慧劍耳。
454(3:25:58)但亦不可因難自阻。
455(3:34:19)佛說後五百歲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便能一念相應。果能聞經實信,塵境皆虛,不為所縛,便入般若之門。
456(3:39:37)義者,義理。觀門行門,若伏若斷之真實義是也。
457(3:47:46)長老是世尊之十大弟子,乃因聞解此經,至於悲泣。可見此經真是難遭難遇,豈可輕視,更豈可不悉心體會!
458(4:05:44)警策一切眾生,當速發無上菩提心,奉持般若,方為紹隆佛種,方為不負己靈。
459(4:19:07)大勢至圓智抉擇,即是無上般若法門。
460(4:41:35)此經所說,是佛法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是大智大悲大願大 行之中道第一義。
461(4:50:36)當攝六根,返照自性。
462(4:54:57)瞭解經中甚深義趣。
463(5:04:22)時節因緣,亦絲毫勉強不得。
464(5:10:05)發大悲心者,亦復性急不得。
465(5:14:56)可見看經聞法,必應將往昔成見,一掃而空,始有契入之望。一有成見,便障道眼。
466(5:26:43)清淨即是無相,如前「以不住六塵生心為清淨心」。
467(5:30:31)信心清淨,謂由信此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得一心清淨。雖只說一信字,而解、行、證並攝在內。
468(5:37:38)觀慧,即是奉持金剛般若,離名字言說,不著一切微細廣大境界,並希望勝果亦復不著。
469(5:45:10)但驀直如法行去,一念不起,果能斷得一分虛妄相想,清淨心便現一分,便是證得一分法身,而登初住,轉凡成聖矣。
470(6:03:08)性是本具,無生不生。
471(6:07:29)今言生者,「現前」之義。
472(6:14:34)信心清淨,便是實相現前。因其信成就,便心清淨。
473(6:27:31)所謂證得,亦是假名。實無所證,無所得也。
474(6:38:31)第一希有。第一即是正等,言其既正覺,復平等也。
475(6:49:47)功德者,功指修功,德指性德。
476(7:01:25)一念相應,謂其一念而與自性清淨心相應。相應之義便是證。淨宗之一念相應,是指與彌陀之心願解行相應。如是求生淨土,決定得生。
477(7:09:44)生清淨心之人,雖未成佛,卻已成就成佛之法。即離根塵識虛相,生清淨心實相(上)
478(7:25:59)生清淨心之人,雖未成佛,卻已成就成佛之法。即離根塵識虛相,生清淨心實相(下)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