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離煩惱 修無漏 - 20210115 第641集

49 Views
Đại Nguyện Nguyện 18 trong 48 Đại Nguyện của Phật A Di Đà : Nếu con được thành Phật, mà chúng sanh trong mười phương dốc lòng tin tưởng, muốn sanh về cõi nước con chỉ trong mười niệm, nếu không được toại nguyện, thì con chẳng trụ ở Ngôi Chánh Giác, trừ kẻ phạm năm tội nghịch và gièm chê Chánh Pháp. Nam Mô Pháp Giới Tạng Thân A Di Đà Phật Lời Khuyên Tịnh Độ (Ấn Quang Đại Sư) “ Ấn Quang từ Tây qua Ðông, từ Bắc xuống Nam, qua lại hơn vạn dặm, gặp gỡ nhiều người. Trong số đó, lắm kẻ bình nhật tự vỗ ngực là bậc thông Tông, thông Giáo, coi Tịnh Ðộ như uế vật, chỉ sợ nó làm bẩn lây đến mình. Lúc lâm chung, đa số chân loạn tay cuống, kêu cha gào mẹ. Trong số ấy, có những người trì giới niệm Phật già giặn, chắc thật, dù Tín Nguyện chưa đến mức cùng cực, tướng lành chẳng hiện, nhưng đều an nhiên mạng chung. Vì sao như vậy? Là vì tâm thuỷ trong lặng, do phân biệt nên xao động, đục ngầu, sóng thức trào dâng. Do Phật hiệu nên tâm thuỷ ngưng lặng. Bởi thế, kẻ thượng trí chẳng bằng kẻ hạ ngu, biến quá khéo thành vụng về lớn vậy!”
Published
⊙四大五陰八苦熾盛,無漏法髓慧解資糧,見聞思修在人群中。

「四大」:地、水、火、風。天下所有物質的東西,無不都是這個「四大」合會,才能夠成就了我們所看得到的形形色色。

「五陰」,「五陰」也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也沒有離開。

從我們又生、老、病、死,人生的大事,這輩子我們已經一直集啊集,集了很多善、惡業。或者是有了因緣,培養我們的心態慢慢去除煩惱,回歸了菩提覺道,對人生道理看得清楚,能了解,已經減除了很多的煩惱,也消除了過去生帶來的因緣。

對人寬一寸、退一步,所以,過去生中所結的緣,這輩子有寬、有讓,所以因緣我們能夠減少了惡緣。我們寬心對人,應該也是增長了福緣,減惡增福。這可能也是我們這輩子,來人間很有幸,有好緣聞佛法。但是,多數的人沒有聽到佛法,就是隨著過去帶來的業力種子,在人與人之間,不知又製造多少的惡業,彼此之間的惡緣,那就將這些緣,因緣種子落入了業識,就是再帶過去未來生。未來生就是我們這輩子所帶去的,所以不離開了這個「八苦」。

這輩子有這個「八苦」,生、老、病、死,就四苦了;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也是苦;再者「五陰熾盛」,會合起來到業識,這輩子捨不開,那個習氣還是落入意識裡面。過去這輩子,也是這樣帶來的業,也是這樣隨著那個境界,受依、正的報。人生就是這樣,這樣在「四大五陰八苦」之中。唉呀,苦不堪啊!

再來,「無漏法髓慧解資糧」。我們若能夠透徹了解,人生就是這樣在循環,在「四大五陰」,人生的過程,不離開「八苦熾盛」,都不離開這些,又再增加不斷的造業,起心動念。我們已經知道了,知道之後,開始我們要決心,要發心。發心要修行,要聽法,聽法入心,我們要好好聞思修。

善的方向,我們應該如何受持;惡的方向,我們要怎麼樣預防?所以我們必定要戒、定、慧。聽到不能做的事情,一點點都不能起心動念。將法真的是入心,入了那就不要再讓它漏掉了,因為法就是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無漏法髓」。

「漏」,大家都知道,叫做煩惱;我們若有煩惱,有煩惱叫做「有漏」。因為煩惱,我們就沒有專心在聽法,我們法聽進去,也沒有將它法放在心裡,所以就是「漏」,漏掉了。因為他有煩惱,因為他法沒入他的心,入心放不住,所以就漏掉。

我們現在要聞法。看我們現在的社區全省,同在這個時候,聽法的人也很多。大家都是三四點就要起床了,天暗暗的,不論是颳大風、下大雨,冬天冷颼颼,同樣就是這樣一早就要出來,這樣來聽法。在這個時間聽了之後,是不是法有放在心裡呢?不過,我也很相信,既然願意這麼早就出門,精進不間斷,相信這群菩薩聞法應該是無漏,而且法應該在心裡。

所以法在心裡,叫做法髓,所以我們能這樣,就「慧解資糧」。這個法髓入心,增長我們的慧命,這個慧命,讓我們能夠了解天下事,我們能夠和宇宙虛空完全接合,所以我們既了解,我們就能夠解除我們的欲,欲心,所以我們欲心,就不會受到外面的境界、種種的物質將我們誘引。

而我們能夠與大乾坤會合,我們的心開闊了,就不會受煩惱無明將我們障礙,所以我們「慧解」。對物質,我們透徹了解,對天地萬物一切的法,無不都包容在我們的心裡,所以「慧解」。這個慧解的資糧是什麼呢?就是法。所以法一定要入心。

所以,我們要「見聞思修」,因為聞、思、修。我們日常的生活中,與這個「四大五陰」,我們身體接觸到外面,一切一切的境界,現在我在說話,你們的耳根來接我的聲音,能夠解,入你們的心裡,所以這就是要有「見」。見,有「見」,再有「聞」,有真正看到為證,真正是在這個時候,師父在說的話,那個聲音聽進去了。

法聽進去,要好好用心接受,在「見聞思修在人群中」。這樣我們彼此之間更加重視法,法才能夠,在人與人之間,顯示出佛法對人間的效用,所以我們要用心。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野干之屬,並已前死,諸大惡獸,競來食噉,臭煙熢㶿,四面充塞。」《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野干」,大家知道了,狐狸類的這一類,牠有小聰明,但是將他譬喻作要修行的人,知道要修行,知道人間的疾苦、這個欲所以造成了種種苦,為了要脫離,所以要修行。

在印度外道教,有種種修行方法的偏差,雖然脫離了這個六欲,卻是他偏求,「色」與「無色界」,但是他雖然在那個地方,卻也是煩惱未除,還是私己的心。為自己的出離,私己的心,又所修的法就是偏差,所傳的法也就是偏差。

所以「並已前死」,就是說這些欲界他能夠遠離,卻是色界和無色界,真實正確的道理,他偏了,所以叫做「前」。「前」就是那個欲界,完全要去除欲界,卻是色界、無色界的道理,還不透徹。他心外求法,所以「諸大惡獸」,再貪求的更多。

所以「臭煙熢㶿,四面充塞」。同樣在三界內,這種壓迫,八苦,還是同樣「四大八苦」逼迫,色界、無色界,還是不離開,因為沒有在正法之中。再接下來(經文)就說:

⊙「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為火所燒,爭走出穴。」《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那就是「蜈蚣蚰蜓」,「毒蛇之類」,什麼是叫做蜈蚣?就是蜈蚣,蜈蚣就是節肢動物,多足,牠那個身體一節一節,一節一節像我們的手,手指頭有好幾節,手指一節一節,所以它才能彎,我們的脊椎也是一樣,也是一節一節,所以我們要彎就很方便。

蜈蚣牠是「節」,一節一節很多,「全身多體節」,每一節都有一對腳。蜈蚣類最小的是一公分,十三對的腳,一對兩隻,所以十三對,那就是二十六隻腳。更大隻的,牠能大到三十公分,牠有一百七十七對腳,那就是三百多隻腳。牠所住的地方,就是在朽木洞裡面,要不然就是在石頭縫,這就是牠住的地方。所以說,動物很苦,生活不是在石頭縫,要不然就是在朽木之中,已經腐爛的木材裡面。

⊙蜈蚣:第一對有毒腳,可射出毒液當武器,最後一對腳特長。

牠最前面那對,那就是有毒液,所以蜈蚣有毒,這個毒液,就是要預防有人來時,牠就會射出那個毒液,這就是保護牠身體的武器。最後面那兩隻腳是特別長,就是因為牠的這兩隻腳,要有力推,往前跑才會快。所以,這種動物,有這麼奧妙的身態,所以我們真的佩服天地萬物,這種「四生」,眾生的生命體,牠們生活的形態。

⊙蚰蜒:與蜈蚣類同,腳細長共十五對,捕食害蟲有益農事。

所以蚰蜒和蜈蚣,是差不多同種類,不過牠比較不一樣,牠的腳更細,牠的腳更長,牠有十五對的腳,那就是三十隻腳。但是,這種蟲類,牠就是去捕捉害蟲,所以牠對農作物是有利益。所以說,天地奧妙就是在這裡。在五穀雜糧,雖然說那個稻穀怕蟲害,但是那田裡也有一些生物,在保護這個稻作,或者是雜糧有一些蟲、鳥,這就是天地之間互相。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遊四城門時,看到鄉村這種耕農,就是弱肉強食,活生生的東西這樣被鳥啄下去,從中間啄下去,頭尾還在掙扎,這樣活活吞下去。像這樣這個境界,看到了,他感慨:人類已經有四姓階級了,畜生類也有這種弱肉強食。所以他體悟人間這種強弱,及四姓不平等,再看到人生的無常,所以才要去,探討人間真正的道理。所以說起來,這種的蟲,蚰蜓,牠是能夠幫助農作物,不過牠也是吃毒蟲。

所以說,欲界,以蜈蚣來譬喻瞋,剛剛我們說過,最前面那兩隻腳有毒,你若是碰到我,我就是射出毒液來,這種的,他用這樣來譬喻。色界,雖然已經沒有這個欲界,因為他要棄離這個欲,所以他要修色界,色界就是沒有這個物質的貪取,但是還有煩惱在,他還是心思量的事情,思考的很多,所以這在色界,蜈蚣沒了,沒有這麼多,像牠的腳那麼多的欲,沒有了,但是有毒蟲。毒蟲是什麼?蛇。這種的毒蛇,毒蛇,你看起來牠都沒有腳,不過毒蛇是比蜈蚣還更毒。

⊙欲界:以蜈蚣喻瞋等。色界:雖不言蜈蚣而云毒蟲。上界不行瞋,無相害故。

「上界不行瞋」,但是對欲界,對欲界他無貪,但是在思想中,煩惱沒有去除。所以這就是修行那個過程中,對這種,「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等等,來譬喻修行的過程。「為火所燒,爭走出穴」。那就是煩惱,煩惱火種是三界俱有。

⊙煩惱火種三界俱有,現行欲界獨存。行者向色、無色界,厭色麤法,觀無色法,如毒蛇被燒爭走出穴。

無色界或者是色界,還是煩惱沒有除。因為常常說,三界,我們要將它視為在我們內心,在我們內心的煩惱還未除,這就是火種。「火種三界俱有」,所以「現行欲界獨存」,去行動的是「欲界獨存」。我們欲界有物質,所以名、利、地位就是人去爭。所以欲、欲界,單獨是人去行動、人去爭取,爭取有對象,爭取有對立等等,這是很明顯,這種欲界煩惱,有色、有物、有人,就有製造破壞等等,這都是在欲界之中。

行,行者,就是修行者,向色界、無色界。他已經是厭這個欲界,有形有色的名、利,這種的麤,非常的麤,這個東西已經全部不要,去除了,所以這個法,「觀無色法」,會「厭色麤法」,棄厭掉有色、有名、有利,這都是麤法,不值得去爭取,所以他不會去爭取。不過「觀無色法」,他用細思觀想無色之法,這還是煩惱。這種細思去觀、去想這個法。其實,不正確的法,四面都是行不通。所以,如毒蛇被火爭燒出穴,像毒蛇在那個地方還是很悶燒,因為牠沒有用身體去行動,不過那個內心,被煩惱懊熱的火在悶燒,所以叫做「爭走出穴」,爭走出穴,所以還是在內心很掙扎。

總而言之,我們學佛真的要用心。日常生活中,我們一早起來,眼睛睜開,我們的身體與境界都開始接觸了,所以,「四大五陰八苦熾盛」,我們必定要緊緊牢記。我們要好好「無漏法髓慧解資糧」,我們要好好吸收,在日常生活中,善惡緣我們要懂得選擇。「見聞思修在人群中」,所以人群中好修行。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3月25日~

(12220641-1)
Category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