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眾生貪著不信受 - 20210208 第673集
⊙多求無厭著樂生苦,貪心固執而不離著,生邪煩惱不信受法。
《遺教經》就是說:「若有智慧,則無貪著。」智慧的人就沒有貪著的心。但是,我們人間就是偏偏,多求無厭很多,所以時時都是執著在那個樂。樂,世間真的是有樂嗎?快樂嗎?唉呀!煩惱偏多啊!但是迷的人,他就是將不快樂的事情,將它當作是快樂。
又什麼叫做享受?男女之欲叫做享受嗎?吃、喝,這樣叫做享受嗎?去遊玩、去觀光、去爬山,這樣叫做享受嗎?或者是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這樣是享受嗎?這些事情到底那個結果是什麼?人生空白來人間一趟,結果就是造業,很多業力,很多不快樂的因,很多未來所受的苦果,這就是人生一場。
稍微檢討我們一輩子,到底我們有多少的時間,對人、對事,心是平靜的,是很想利益人的?到底這種的心態的時間,有多長呢?我們真正為人去付出而很歡喜、而快樂的事情,我們到底做多少呢?我們對人,我們不相信,對人起了厭煩的心,這種的心態,和對人的時間又有多少?我們若是自己好好檢討自己,我們就能夠知道我們這輩子,實在的種子,真正是菩提的種子,到底有幾顆?有幾顆,有多少是那些雜草,沒有用的種子又有多少?我們這樣稍微自己,來分看看。
就像馬來西亞,五六歲的孩子,大家自己打分數。幫媽媽做事,「我今天做多少事情,我有孝順了,有代替媽媽分勞、分憂,為自己圈一個圓圈。」在學校裡,在寫功課、聽老師說話,旁邊的小朋友和她說話,她也和他說話,這樣忽然間覺悟到,「這樣我不對了,我沒有用功聽老師說話,所以今天打叉叉。」或者是「爸爸說的話,我今天沒有好好聽,沒有好好用好的態度對待父母,我為自己今天也是打叉。」
這樣下來,老師開始就說:「大家若是滿分的人,就帶你們去養老院、安養院,去和老公公、老婆婆玩,唱歌給他們聽,這就是最乖的孩子。」將自己的拿起來看看,「老師,我很想要去,但是我不能去。」老師將生活簿拿來看,其實這個孩子樣樣都很好,只是對自己要求很高,所以將自己打零分的很多。老師為了獎勵她平時聽話,為了她殷勤,為了她的父親、母親,都來跟老師說:「我的孩子回到家裡,懂得幫忙做事,懂得聽話,懂得照顧弟弟。」憑這些,老師自己又添上去,之後就說:「老師又為妳打分數,妳有及格。」很歡喜。
所以,這就是我們的小孩子,懂得自我檢討。大人呢?是不是懂得自我檢討呢?我們是不是人對人,我們「有法度」?因為我們的法有入心嗎?我們對別人,我們有法可去幫助別人嗎?要不然,我們只是想:我看到人就是要教育人家,到底我們自己有受到教育了嗎?
小孩子都懂得,懂得要如何去付出,受教、付出,那麼,大人難道不能受教?難道不能真正去付出嗎?這是為什麼呢?那就是「貪心固執而不離著」,這就是凡夫。凡夫在人間裡,「什麼都要聽我的。」不只是貪物欲,就是貪,貪控制權都在我的手上,就是「我」。像這樣,這也就是固執。
人生,修行要修在哪裡呢?修在習氣,修在不固執,修在我們守戒堅定、有智慧,我們要修在這樣。如何能夠去付出,去幫助人,不是大家都要來適應我們。這人與人之間也有這個貪,要大家來適應我們,這也是一個「貪」字。所以修行,周圍所要修的事情實在是很多,所以,不要有這種「貪心固執而不離著」,若這樣不肯離開這種的著,貪著固執若不肯離開,這樣我們會常常生起了煩惱。
學佛,就是要學得方向正確,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我們才不會生起了煩惱。方向一點點的偏差,這叫做邪。
所以有的人想,邪,就是信不同的宗教,叫做邪。不是啊!邪,是我們的心已經偏掉了,我們要正知、正見、正思惟、正念、正業等等,這全都是正。將這些事情,假使有一點點偏掉,對人,讓人看了不歡喜;對自己,沒利益。這不就是煩惱嗎?
為什麼有這麼多煩惱?就是「不信受法」。就是法,每天在聽,但是沒有信受奉行,法不入心,沒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法沒有用在我們待人接物,這叫做「不信受法」。
所以剛剛說《佛遺教經》,佛陀將準備要入涅槃之前,希望所有的弟子,依照他最後的教育,這樣守好規矩,做好人間的典範,這是佛陀的遺教。所以說:「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因為佛陀最擔心的,就是弟子這個「五鈍使」──貪、瞋、癡、慢、疑,驅使我們的身,「五利使」去造作行為,這就是佛陀最擔心。所以在《遺教經》之中,也是一直在教育,出家的弟子日常應該如何修行,日常應該如何待人接物。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心,敬佛如佛在,佛的法身還在人間,還是要受、要聽,信受奉行。所以,前面我們那段(經)文: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是前面,我們說過的一段(經)文,佛陀和那位長者一樣,佛陀的使命感,來人間就是要教化眾生,三界中的眾生,我都有責任,當中那些眾生都是我的孩子。所以,「而今此處,多諸患難」,這娑婆世界,已經是「多諸患難」了。「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只有我,「我」就是法,只有真理、只有法能救護。這就是要用真理,讓大家通達道理,才有辦法救拔眾生。再下來這段(經)文:
⊙「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雖然(佛陀)這樣在教育,但是芸芸眾生,還耽著在這三界火宅之中,還耽著在那個地方。「雖復教詔」。佛陀苦口婆心,一直一再一再教育我們,到底我們接受多少呢?還是一樣依然故我啊!我們眾生還是同樣,這樣的習氣啊!
在這個地方「雖復教詔,而不信受」,這是很不捨!不捨佛陀這一生這麼的用心,是我們的根機,雜念等等還很多,佛陀不得不用三乘法殷殷善誘,讓大家真正去感受到天下間苦難偏多,去體會苦諦,苦的真理。
要如何才能讓我們真正接近,這個清淨真如的本性?說了很多法,讓我們用斷煩惱的方法,斷「集」,滅除煩惱,修行在這條菩薩道上。佛陀用這樣的方法,但是我們到底體會多少呢?所以「雖復教詔,而不信受」。
⊙導師慈父,悲愍不棄,雖復教詔導向,然即猶故樂著而不信受。
導師、慈父,那個悲憫的心還是不捨,不捨放棄啊!「復」就是一次再一次,不厭其煩,不棄,不棄捨,絕對不離開眾生,所以生生世世、反反覆覆這樣來人間,這樣來教育,要引導我們,導向正確的方向。但是「猶故樂著」,還是同樣,我們的習氣、煩惱,還是盡我所欲。這種樂著而不信受,不肯信受,這樣就是我們現在眾生,所以無法斷離煩惱。這只能說「父雖愛子,而子不如父願」,是因為「法大機小」。
⊙父雖愛子,而子不如父願,乃是法大而機小。
儘管父親對孩子的心願,是那麼的殷切,卻是孩子還是依然故我。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法大機小」,這個法很大,那個根機還很小。就像佛陀,他要將他的心境毫無保留,讓大家知道,很歡喜要告訴你們,「人人都能成佛」,但是小根機的人,沒辦法去體會那分歡喜,反而就是執著在煩惱中。
就如佛陀要將他的心境,全盤給眾生,卻是考慮到眾生根機,就是那麼小,就是沒辦法接受大法。到底四十多年了,到了佛講《法華經》的時候,還是法大機小,所以才會說出「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所以堪嘆人生愚癡啊!這是因為眾生縱逸貪著,迷茫,所以才會具足了很多煩惱。
⊙眾生縱逸耽著,迷妄具眾苦,猶不信大乘之勸化,不受警誡之開導,如父憂子頑愚難化,益父愁憂。
這就是我們還沒有很清楚法,沒有很清楚道理。還是在這麼短暫的人生,還是這樣在執著、所以迷茫,一輩子已經過了多少,還剩多少呢?所過的人生,還不是在煩惱、苦當中嗎?我們還剩多少時間,讓我們轉苦為樂呢?
我們的心還是在煩惱中,「猶不信大乘之勸化」,因為有這種煩惱,所以他無法接受大乘的勸化。放棄了大,執在小,這實在是很可憐。這種不受勸化,「不受警誡」,因為迷茫,煩惱、雜念多,所以無法這樣自我警誡,無法接受開導,「如父憂子頑愚難化,益父愁惱」。接下來再說,「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於諸欲染,貪著深故:眾生愚癡,於世間唯苦無樂之六欲染著貪戀,深不可拔故。
為什麼會這麼頑固呢?就是因為諸欲染,我們的這個煩惱染著的心,還未去除,這還有貪著很深,我們的煩惱,根機很深,就是拔不起來。就如我們在耕作,那個「臭頭香」就是,一粒又牽一條線,又一粒,又牽一條線,牽得非常長,佛陀只是是提醒我們。其實,大自然的境界,無不都是在為我們說法,但是,我們還迷茫。
所以「眾生愚癡,於世間唯苦無樂之六欲,染著貪戀,深不可拔也」。這就是我們眾生,這個六根對六塵,外面的境界,人我是非、事物等等,我們就是這樣,眼、耳、鼻、舌,對這個六塵,這樣在造作,所以染著,還是貪戀在人我是非中,纏在那個地方,所以「深不可拔」。
所以「父雖愛子,而子逃逝」。在《法華經》,再接下去的(經)文,還很長的文,就又有這段窮子的譬喻,明明是很富有的孩子,父親很愛這孩子,但是孩子貪玩,愛玩,逃出去了。所以「父雖愛子,而子逃逝,父憂悲又奈何!」
⊙父雖愛子,而子逃逝,父憂悲又奈何!
又要奈何呢?孩子不要受教,明明有這樣這麼好的法財,能讓我們受用,心靈能夠財富,為什麼只是為了貪著一時,這樣去外面流浪?真的是沒奈何!
佛陀對眾生,真的已經盡了心力了,而法是在哪裡呢?難道是要去真正受過大學,有這個學位的名稱,才是叫做受教育嗎?知道嗎,我們的長輩的長輩,要讀書的機會是很難,卻是他們的天文地理、人倫道德,倒是非常的充足。不是佛在說法而已,不(只)是教授在講課,其實,天地無不時,在為我們說法,我們生活的大環境,無不都是我們的道場。
各位,學佛,我們必定要學得來人間,學來應用,體會天地的道理,這才是真道理。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30日~
(12220673-1)
《遺教經》就是說:「若有智慧,則無貪著。」智慧的人就沒有貪著的心。但是,我們人間就是偏偏,多求無厭很多,所以時時都是執著在那個樂。樂,世間真的是有樂嗎?快樂嗎?唉呀!煩惱偏多啊!但是迷的人,他就是將不快樂的事情,將它當作是快樂。
又什麼叫做享受?男女之欲叫做享受嗎?吃、喝,這樣叫做享受嗎?去遊玩、去觀光、去爬山,這樣叫做享受嗎?或者是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這樣是享受嗎?這些事情到底那個結果是什麼?人生空白來人間一趟,結果就是造業,很多業力,很多不快樂的因,很多未來所受的苦果,這就是人生一場。
稍微檢討我們一輩子,到底我們有多少的時間,對人、對事,心是平靜的,是很想利益人的?到底這種的心態的時間,有多長呢?我們真正為人去付出而很歡喜、而快樂的事情,我們到底做多少呢?我們對人,我們不相信,對人起了厭煩的心,這種的心態,和對人的時間又有多少?我們若是自己好好檢討自己,我們就能夠知道我們這輩子,實在的種子,真正是菩提的種子,到底有幾顆?有幾顆,有多少是那些雜草,沒有用的種子又有多少?我們這樣稍微自己,來分看看。
就像馬來西亞,五六歲的孩子,大家自己打分數。幫媽媽做事,「我今天做多少事情,我有孝順了,有代替媽媽分勞、分憂,為自己圈一個圓圈。」在學校裡,在寫功課、聽老師說話,旁邊的小朋友和她說話,她也和他說話,這樣忽然間覺悟到,「這樣我不對了,我沒有用功聽老師說話,所以今天打叉叉。」或者是「爸爸說的話,我今天沒有好好聽,沒有好好用好的態度對待父母,我為自己今天也是打叉。」
這樣下來,老師開始就說:「大家若是滿分的人,就帶你們去養老院、安養院,去和老公公、老婆婆玩,唱歌給他們聽,這就是最乖的孩子。」將自己的拿起來看看,「老師,我很想要去,但是我不能去。」老師將生活簿拿來看,其實這個孩子樣樣都很好,只是對自己要求很高,所以將自己打零分的很多。老師為了獎勵她平時聽話,為了她殷勤,為了她的父親、母親,都來跟老師說:「我的孩子回到家裡,懂得幫忙做事,懂得聽話,懂得照顧弟弟。」憑這些,老師自己又添上去,之後就說:「老師又為妳打分數,妳有及格。」很歡喜。
所以,這就是我們的小孩子,懂得自我檢討。大人呢?是不是懂得自我檢討呢?我們是不是人對人,我們「有法度」?因為我們的法有入心嗎?我們對別人,我們有法可去幫助別人嗎?要不然,我們只是想:我看到人就是要教育人家,到底我們自己有受到教育了嗎?
小孩子都懂得,懂得要如何去付出,受教、付出,那麼,大人難道不能受教?難道不能真正去付出嗎?這是為什麼呢?那就是「貪心固執而不離著」,這就是凡夫。凡夫在人間裡,「什麼都要聽我的。」不只是貪物欲,就是貪,貪控制權都在我的手上,就是「我」。像這樣,這也就是固執。
人生,修行要修在哪裡呢?修在習氣,修在不固執,修在我們守戒堅定、有智慧,我們要修在這樣。如何能夠去付出,去幫助人,不是大家都要來適應我們。這人與人之間也有這個貪,要大家來適應我們,這也是一個「貪」字。所以修行,周圍所要修的事情實在是很多,所以,不要有這種「貪心固執而不離著」,若這樣不肯離開這種的著,貪著固執若不肯離開,這樣我們會常常生起了煩惱。
學佛,就是要學得方向正確,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我們才不會生起了煩惱。方向一點點的偏差,這叫做邪。
所以有的人想,邪,就是信不同的宗教,叫做邪。不是啊!邪,是我們的心已經偏掉了,我們要正知、正見、正思惟、正念、正業等等,這全都是正。將這些事情,假使有一點點偏掉,對人,讓人看了不歡喜;對自己,沒利益。這不就是煩惱嗎?
為什麼有這麼多煩惱?就是「不信受法」。就是法,每天在聽,但是沒有信受奉行,法不入心,沒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法沒有用在我們待人接物,這叫做「不信受法」。
所以剛剛說《佛遺教經》,佛陀將準備要入涅槃之前,希望所有的弟子,依照他最後的教育,這樣守好規矩,做好人間的典範,這是佛陀的遺教。所以說:「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因為佛陀最擔心的,就是弟子這個「五鈍使」──貪、瞋、癡、慢、疑,驅使我們的身,「五利使」去造作行為,這就是佛陀最擔心。所以在《遺教經》之中,也是一直在教育,出家的弟子日常應該如何修行,日常應該如何待人接物。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心,敬佛如佛在,佛的法身還在人間,還是要受、要聽,信受奉行。所以,前面我們那段(經)文: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是前面,我們說過的一段(經)文,佛陀和那位長者一樣,佛陀的使命感,來人間就是要教化眾生,三界中的眾生,我都有責任,當中那些眾生都是我的孩子。所以,「而今此處,多諸患難」,這娑婆世界,已經是「多諸患難」了。「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只有我,「我」就是法,只有真理、只有法能救護。這就是要用真理,讓大家通達道理,才有辦法救拔眾生。再下來這段(經)文:
⊙「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雖然(佛陀)這樣在教育,但是芸芸眾生,還耽著在這三界火宅之中,還耽著在那個地方。「雖復教詔」。佛陀苦口婆心,一直一再一再教育我們,到底我們接受多少呢?還是一樣依然故我啊!我們眾生還是同樣,這樣的習氣啊!
在這個地方「雖復教詔,而不信受」,這是很不捨!不捨佛陀這一生這麼的用心,是我們的根機,雜念等等還很多,佛陀不得不用三乘法殷殷善誘,讓大家真正去感受到天下間苦難偏多,去體會苦諦,苦的真理。
要如何才能讓我們真正接近,這個清淨真如的本性?說了很多法,讓我們用斷煩惱的方法,斷「集」,滅除煩惱,修行在這條菩薩道上。佛陀用這樣的方法,但是我們到底體會多少呢?所以「雖復教詔,而不信受」。
⊙導師慈父,悲愍不棄,雖復教詔導向,然即猶故樂著而不信受。
導師、慈父,那個悲憫的心還是不捨,不捨放棄啊!「復」就是一次再一次,不厭其煩,不棄,不棄捨,絕對不離開眾生,所以生生世世、反反覆覆這樣來人間,這樣來教育,要引導我們,導向正確的方向。但是「猶故樂著」,還是同樣,我們的習氣、煩惱,還是盡我所欲。這種樂著而不信受,不肯信受,這樣就是我們現在眾生,所以無法斷離煩惱。這只能說「父雖愛子,而子不如父願」,是因為「法大機小」。
⊙父雖愛子,而子不如父願,乃是法大而機小。
儘管父親對孩子的心願,是那麼的殷切,卻是孩子還是依然故我。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法大機小」,這個法很大,那個根機還很小。就像佛陀,他要將他的心境毫無保留,讓大家知道,很歡喜要告訴你們,「人人都能成佛」,但是小根機的人,沒辦法去體會那分歡喜,反而就是執著在煩惱中。
就如佛陀要將他的心境,全盤給眾生,卻是考慮到眾生根機,就是那麼小,就是沒辦法接受大法。到底四十多年了,到了佛講《法華經》的時候,還是法大機小,所以才會說出「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所以堪嘆人生愚癡啊!這是因為眾生縱逸貪著,迷茫,所以才會具足了很多煩惱。
⊙眾生縱逸耽著,迷妄具眾苦,猶不信大乘之勸化,不受警誡之開導,如父憂子頑愚難化,益父愁憂。
這就是我們還沒有很清楚法,沒有很清楚道理。還是在這麼短暫的人生,還是這樣在執著、所以迷茫,一輩子已經過了多少,還剩多少呢?所過的人生,還不是在煩惱、苦當中嗎?我們還剩多少時間,讓我們轉苦為樂呢?
我們的心還是在煩惱中,「猶不信大乘之勸化」,因為有這種煩惱,所以他無法接受大乘的勸化。放棄了大,執在小,這實在是很可憐。這種不受勸化,「不受警誡」,因為迷茫,煩惱、雜念多,所以無法這樣自我警誡,無法接受開導,「如父憂子頑愚難化,益父愁惱」。接下來再說,「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於諸欲染,貪著深故:眾生愚癡,於世間唯苦無樂之六欲染著貪戀,深不可拔故。
為什麼會這麼頑固呢?就是因為諸欲染,我們的這個煩惱染著的心,還未去除,這還有貪著很深,我們的煩惱,根機很深,就是拔不起來。就如我們在耕作,那個「臭頭香」就是,一粒又牽一條線,又一粒,又牽一條線,牽得非常長,佛陀只是是提醒我們。其實,大自然的境界,無不都是在為我們說法,但是,我們還迷茫。
所以「眾生愚癡,於世間唯苦無樂之六欲,染著貪戀,深不可拔也」。這就是我們眾生,這個六根對六塵,外面的境界,人我是非、事物等等,我們就是這樣,眼、耳、鼻、舌,對這個六塵,這樣在造作,所以染著,還是貪戀在人我是非中,纏在那個地方,所以「深不可拔」。
所以「父雖愛子,而子逃逝」。在《法華經》,再接下去的(經)文,還很長的文,就又有這段窮子的譬喻,明明是很富有的孩子,父親很愛這孩子,但是孩子貪玩,愛玩,逃出去了。所以「父雖愛子,而子逃逝,父憂悲又奈何!」
⊙父雖愛子,而子逃逝,父憂悲又奈何!
又要奈何呢?孩子不要受教,明明有這樣這麼好的法財,能讓我們受用,心靈能夠財富,為什麼只是為了貪著一時,這樣去外面流浪?真的是沒奈何!
佛陀對眾生,真的已經盡了心力了,而法是在哪裡呢?難道是要去真正受過大學,有這個學位的名稱,才是叫做受教育嗎?知道嗎,我們的長輩的長輩,要讀書的機會是很難,卻是他們的天文地理、人倫道德,倒是非常的充足。不是佛在說法而已,不(只)是教授在講課,其實,天地無不時,在為我們說法,我們生活的大環境,無不都是我們的道場。
各位,學佛,我們必定要學得來人間,學來應用,體會天地的道理,這才是真道理。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30日~
(12220673-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