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知三界苦 修出世道 - 20210208 第674集

33 Views
Đại Nguyện Nguyện 18 trong 48 Đại Nguyện của Phật A Di Đà : Nếu con được thành Phật, mà chúng sanh trong mười phương dốc lòng tin tưởng, muốn sanh về cõi nước con chỉ trong mười niệm, nếu không được toại nguyện, thì con chẳng trụ ở Ngôi Chánh Giác, trừ kẻ phạm năm tội nghịch và gièm chê Chánh Pháp. Nam Mô Pháp Giới Tạng Thân A Di Đà Phật Lời Khuyên Tịnh Độ (Ấn Quang Đại Sư) “ Ấn Quang từ Tây qua Ðông, từ Bắc xuống Nam, qua lại hơn vạn dặm, gặp gỡ nhiều người. Trong số đó, lắm kẻ bình nhật tự vỗ ngực là bậc thông Tông, thông Giáo, coi Tịnh Ðộ như uế vật, chỉ sợ nó làm bẩn lây đến mình. Lúc lâm chung, đa số chân loạn tay cuống, kêu cha gào mẹ. Trong số ấy, có những người trì giới niệm Phật già giặn, chắc thật, dù Tín Nguyện chưa đến mức cùng cực, tướng lành chẳng hiện, nhưng đều an nhiên mạng chung. Vì sao như vậy? Là vì tâm thuỷ trong lặng, do phân biệt nên xao động, đục ngầu, sóng thức trào dâng. Do Phật hiệu nên tâm thuỷ ngưng lặng. Bởi thế, kẻ thượng trí chẳng bằng kẻ hạ ngu, biến quá khéo thành vụng về lớn vậy!”
Published
⊙三界唯一心一真法界,心外無別法唯淨真如,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天地與人間共如是法。

「三界唯一心,一真法界」,這應該大家都能清楚了,因為不斷都提起這個名詞。這不只是名詞,也是真理,也是我們將要追求、能去體會,同時向我們自己內心自性,去找出了一真法界的道理。

這在一心之中,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各個都有這分本來就有,今生有,過去生,過去的無量無量劫以前,我們這個一心,真如本性、一真法界,就一直在我們的內心。但是,是無明將我們覆蓋,我們要相信,甚至要甚深相信,要信得很深,我們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防範煩惱不要再來覆蓋。

不只是預防,不要再有煩惱遮蓋我們,不去造作,我們還要再去除,到底我和人與人之間,有人這樣誘引我,誘引我要生氣,我們若能自己警惕:這個人說這些話,這個人這樣在損我、傷我,我感恩,我不能生氣,這叫做防範。不只是不能生氣,唉呀!感恩啊!心存感恩;不只是不記恨,還要感恩。這念感恩心起,那就是無明去除,這個真如本性,就是去除了一分的無明,它就浮現了一分的光明。

我們若能夠這樣,「三界唯一心,一真法界」,無處不道場,沒有人不是法,這全都是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處都是法。所以,心外無別法。除了我們的心以外,還有什麼樣的法好修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接觸以外,還有什麼法呢?老實說,「心外無別法,唯淨真如」。我們內心煩惱若都去除了,就是顯出了一分真如的光明。

所以我們心、佛及眾生,心、佛、眾生其實是三無差別。因為佛陀是「三界導師」,佛陀也是「四生慈父」,可見佛陀那個大愛,是包含蠢動含靈。不論大小動物、人物,涵蓋在這個「眾生」,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生命的價值,原來任何生命都有,含藏著他的佛性在。

所以,「天地與人間共如是法」,都是同樣這個法。佛陀一直要讓大家很了解,眾生法,不離開世間法,世間法,沒有離佛法,一真法界的佛法。

在《賢愚經》裡面,有這樣這段經文。佛在世時,在給孤獨園,有一天和阿難就出外去托缽,托缽之後,回來了,但是那一天佛陀身著的衣服,他的衣就是破了,這當中,有一位婆羅門,想要來向佛請法。看到佛陀身穿的這件衣服,怎麼破成這樣?,從內心起了很尊敬,但是很不捨,所以他回去找,找到一件毯子,唯一的一件毯子,所以就在這毯緣最好的地方,他將它剪下來,剪一塊就來向佛獻供,供養佛。

向佛說:「我的能力有限,我才只有這一點點的能力而已。佛陀啊!您所穿的這件衣服已經破了,所以我將我這有限的,也是盡量,這分(心意)來供佛,希望能用這塊布,毯布,能來彌補您這件衣服,能夠將它補上去。」佛陀歡喜、接受。

看到這位婆羅門這麼的虔誠,那個供養的心、尊重的心,是那麼的殷切,所以佛陀就為這位婆羅門授記,說:「你這念心懇切殷勤,虔誠的獻供。我向你保證,將來你會不斷修行,兩個阿僧祇劫以後,你就能夠成佛,相貌莊嚴,廣度眾生。」

這個消息開始就傳出去了,那個城中大家就傳:「為什麼這麼微小的供養,佛陀就給他這麼大的讚歎?而且為他授記,未來也能成佛。這到底是什麼因緣?」所以大家感覺,供佛能得到這麼歡喜,這樣一直傳出去了,所以,不論是富有人家,長者,或者是大臣,或者是貧窮的人,大家都很歡喜要來獻供,為佛彌補他的衣服,甚至供養新的衣物,這樣很多人都要來供養。

阿難看到這樣,覺得:這是什麼因緣?佛陀是什麼樣的福,造什麼樣的因,能得到這樣的福?只是一件衣服破洞而已,就能得到婆羅門的獻供,就能得到城裡這麼多人的重視,爭先恐後,一直要來供養。到底這是什麼因緣呢?所以阿難就來請教佛陀說法。

佛陀就說,在那無量劫無量劫以前,有一尊佛毘缽尸佛,這尊佛出現人間,一位國王槃頭,這國王他領導在他的國家,人民都很富有。這位毘缽尸佛來到這個地方,安住在這個國家裡,這當中,有一位大臣,他就趕緊去向佛請求,請求說:「佛既然來到我們這個國家,應地主之誼,我應該向佛供養,能給我這三個月的時間,都受我供養嗎?」毘缽尸佛他默然歡喜。因為他有九萬弟子,所以來到這個城市,能夠接受三個月安定的時間,有人能供養,所以他接受了。

國王也知道了,他也是要盡一分心,來向佛請,但是毘缽尸佛回答他說:「我已經有答應你的大臣,我不能這個時候取消他的供養,來接受國王。」所以國王就去找這位大臣,和他商量。

這位大臣他就說:「國王,您若能夠允許我的條件,您做得到,我就能讓給您。」國王就說:「是什麼條件呢?」這位大臣就說:「您若能保證我三個月的時間,我的生命還在?再來,就是您能保證,這三個月之後,佛還會住在我們的國土嗎?您能保證,保證我們的國土,在這三個月當中,都是平安無災難嗎?」

國王就說:「這我怎麼敢保證呢?人生無常啊!這沒辦法啊!」這大臣就說:「既然是沒辦法,還是,我不肯放棄。」國王就說:「不然這樣,你先一天、我一天,你一天、我一天,我們來輪流供養吧!」就這樣,這位大臣:「好,可。」就這樣,一天一天輪流供佛,而這位大臣他不只是供佛,他又再供衣,將佛陀的衣,與九萬僧眾,七條衣,全都普遍供養。

佛陀說到這裡,就向阿難說:「阿難,你知道嗎?那時候那位大臣,就是我現在釋迦牟尼佛。我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在供養,不只是供養佛,還是將佛的弟子,所有的都供養;不只是供養三寶僧眾,我還為貧窮苦難人,一切的苦難,盡量去付出、救拔。這是我累生世所造來的福,才能得到眾生一聽,佛有欠缺什麼,大家就踴躍來付出。這就是福緣。」

佛乃是福慧兩足尊。要造福,要有智慧;福就是要與眾生廣結福緣,智慧,就是天地人間一切萬法,就是都要不斷去思考。前面的(經)文說:

⊙「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很多煩惱、無明,起惑造業,人、事,無不都是困擾我們的心,所以我們才會沒辦法信根很深,信無法那麼深,所以雖然「雖復教詔」,也是「而不信受」。這就是因為欲染,因為很多的欲來染著我們,所以才會貪著這麼深。貪著深就是無明,一個貪字就包括了、涵蓋了,所有所有的煩惱,就是從這個字開始。下面(經文)說: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令諸眾生,知三界苦,開示演說,出世間道。」《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因為眾生沉迷,沉迷在這個欲界裡面,沉迷在這麼多的煩惱中,無明很厚、很深,所以不得不用種種方便法,來講三乘法。這就是佛陀要發揮他的智慧了,所以他要運用智慧方便,開始「擬用適宜隨根,為說三乘」,適宜眾生的根機,所以隨眾生的根機來說三乘法。同時也是讚歎三車,三車就是三乘,這都是很希有的法,法要能夠對機,很不容易,所以「三轉四諦法輪」。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以智慧方便,擬用適宜,隨根為說三乘,歎三車希有,三轉四諦法輪。

意思就是說,要常常讓大家知道,人間苦難偏多,人間很多煩惱匯集,造成了很多災殃的源頭,這就是要用四諦法,不斷不斷地教育。當然,開始隨順眾生的根機,應機逗教,這是佛陀用智慧、用方便,來誘引。

「為實施權」,為了這個真實法,但是眾生不了解,他就要施設方便權教。

⊙為實施權,有方便才能令一切眾生出離心三界,了脫生死惑業,乃至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所以有了方便,才能令一切眾生出離三界,心靈的三界。心裡的煩惱若不去除,你就無法跳脫三界,所以要出離心三界,就是要用種種方便法,才了脫生死惑業。

我們在這個生死中,就是因為有生死,我們才會造這麼多的惑,無明、造業,我們若能對生死都能夠很清楚,看開生死觀,自然我們的無明就會淡化,能夠淡化掉,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慢慢浮現出來。所以「了脫生死惑業,乃至聞法(者)」。聽的人,每個人聽了,因為他無明去除了,聽,就一聞千悟了,能夠了解了;能夠了解,就慢慢接近佛的境界。

再來說「令諸眾生,除三界苦」。要讓眾生人人要知道,三界之苦,才能斷滅「集」,集來種種的煩惱,才能夠真正修行在大菩提道。所以我們經文,過去已經都說過了,「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令諸眾生,知三界苦:由是知三界苦,進而斷集。文中: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人生真的是苦,三界無安。其實最重要,我們要看重,我們自己這個心靈的三界。心靈的三界,無處不道場,無人不是法,大家要記著,不論是看到人、聽到聲音,不論是什麼,我們要心存感恩,這都是叫做修行。所以「開示演說,出世間道」。

⊙開示演說,出世間道:佛由證法而開示演說教法,即在令諸眾生知三界苦,知苦,才肯修出世聖道。

佛陀經過了苦行,經過了訪視所有的外道教,了解了九十六種外道修行的方法,之後他去除了修行那種不正確、那種邪知邪見、不人性的修行方法,他開始粹煉出另外,真正是精密的修行方法,然後靜靜與天地自然之間,好好靜思默慮,好好來想,所以他覺悟了,覺悟了宇宙天體萬法道理。這真理稱為天地間的「大我」,這就是真理。

所以已經是證悟了這個法,所以開始想要,如何讓大家都一樣能夠成佛,這就是佛陀證悟之後,那個內心本懷。但是再思考,眾生的心思複雜,煩惱覆蓋,哪有辦法將那個,深埋在煩惱中的真如,這樣啟發出來呢?

所以要設教,用種種的教法,要讓我們知道,人人本具真如清淨的本性。所以「開示演說」教法,就是為了要「令諸眾生,知三界苦」,所以,一直一直要讓大家知道,苦啊、苦啊。既然是苦,要趕緊用心受法,了解出離的方法。所以知苦,才會願意要修行,願意修行才能出離三界的苦難。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5月1日~

(12220674-1)
Category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