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殷勤求法 唯垂給與 - 20210128 第660集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This is a modal window.
Playback on other Websites has been disabled by the video owner.
⊙如來所說甚深妙理,聞法信受專心勤修,便為總持如來藏識,即使今身不盡結使,後生便得如來智德。
我們了解了嗎?如來所說甚深、甚深的妙理,我們聽,感覺很深。其實,法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法是與我們息息相關,不深。
佛陀教我們身、口、意三業,要好好行十善法。所說的「十善法」,我們說話是不是輕聲柔語呢?若沒有輕聲柔語,那就是「惡口」了。不只是輕柔就好了,說話還要真實。佛陀教誡我們不可「妄語」,「妄語」就是不真實的話。我們所要說的話,不只是輕柔、真實語言,還要勸人為善。我們人能弘道,而道是從口所說的法。
有人的心,人與人之間,有人的心,為什麼不和合呢?不和合,就是因為彼此之間,有人在中間這樣彼此離間感情,沒有的,跟你說有,或者是本來沒有惡意,他就去向你「添柴起火」,這樣使兩個人之間,彼此感情分離了。甚至再更大的事情,社會黨派紛爭等等,就是無法將這個心……大家平和下來。這都叫做兩舌、惡口、妄言。
所以,不只是說好聽話,那個好聽的話是叫做柔言軟語,就是要說出真實語,沒有挑撥人的顛倒是非的話,將真實法傳在人間。
日常的生活,哪一個人不必說話呢?而我們說話時,是不是有符合佛陀這樣教育我們呢?我們自己就要想想看,佛法真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嗎?好好想來,真的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開口動舌間。
所以「甚深妙理」。不只是說話,在說話,開口動舌,就會有因、緣、果、報。這是更深的道理。在佛經裡面,這種的故事,實在是很多。記得一個故事嗎?
百丈禪師那個時候,每天在說法的當中,就會有一隻狸,狐狸,牠就會來聽法,一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在這位百丈禪師的面前,這樣流了眼淚來頂禮膜拜,然後就說:「我不知為何,過去我也是修行,為什麼我五百世,一直就是這狐狸身?」百丈禪師就問:「你自己想想看?當初你修行,聽什麼法不清楚?」想了再想:「因果我不清楚,『不落因果』。」百丈禪師就跟他說:「是『不昧因果』,不是『不落因果』,因果不昧,那就是表示因果分明歷歷,你開口動舌、舉手動作,一切所造作無不都是業。」這位狐狸化身的老人,恍然大悟了:「原來是這樣啊!唉呀,我就是法傳錯了,所以落得我五百世狐狸身。」
想想看,開口動舌,我們要很用心注意,有錯,我們要趕緊懺悔,懺悔即清淨。我們若是如法修行,每天的生活中就在很清淨,說話,我們能夠利益人群,能夠破除人的疑惑,同時引導人人走的道路,那就是大菩提道。
看苦難的地方,南非,其實,南非這一群菩薩,他們的生活是很貧困,雖然是貧困,他們深入心靈財富,他們能夠去幫助比他們更貧困的人,他們能夠用健康身體去幫助愛滋病病重的人,他們能夠這樣去付出。和我們一樣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他們從南非這樣跨國,到賴索托、到史瓦濟蘭、到莫三比克、到辛巴威。聽聽他們所說的話,都是同樣,法將它會合過來都是一樣,不論他是黑色的皮膚、黃色的皮膚、白色的皮膚,又看到一位是白色的人種,澳洲人,他是一位裝甲部隊的軍官,甚至他也是已經修好幾種的語言,和好幾種的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拿到了。
他三年的時間到南非四次。到南非,他要求要投入,那種中風的一位老人的家裡去關懷。去關懷的時候,進到裡面是很臭,掀開棉被來,裡面就是大小便溺。他不怕臭、不怕髒,將這個地方清得乾乾淨淨,人洗得乾乾淨淨,再讓他回到床上,換上乾淨的東西,之後,再是這樣在他的身邊,我們看到畫面,這樣跪在那個床邊,這樣柔言細語。這位老人非常舒服,接過他給他的東西,手拿著一個紅包,就這樣很安詳這樣睡著了。
這個人是白色的皮膚,卻是為這位黑色皮膚,這種用愛在付出,總而言之,愛的心念就是這樣,這麼懇切,平常人做不到,卻是人間菩薩做到了。這就是真理,這叫做「甚深妙理」。
我們要聽,有的人國家很富有,沒有什麼樣貧困的福田可耕,但是他們懂得趕緊接受法,聽聞佛法,這就是修行。清晨三點多就要起床,風啊!雨啊!風雨無阻這樣在聽法。所以「聞法信受」,還是克服很多,語言文字(障礙),也是這樣克服過來,也是心得滿滿,那是「專心勤修,便為總持」,這叫做「總持門」,「總一切法,持一切善」,這我們就能夠深入如來藏。
就是說,這輩子若是還沒辦法煩惱全去除,卻是下輩子我們也是還能接到我們現在還未完成的,我們來生,已經這顆種子播下了,來生再接下去,同樣來聞法修行,行菩薩道,這樣也能夠得「如來智德」。就是要接著一直修,所以,我們這分的種子,布善種子,我們要不斷耕耘,耕耘我們自己自心地,我們要吸收法,這個善法如種子,所以我們要用心,修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前面(經)文說: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皆詣父所,而白父言:願賜我等,三種寶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因為那時候,那位父親,那些孩子都脫離火宅了,開始向父親要三車,這位父親的本意,要給孩子不是小型車,希望孩子人人能夠選擇的是大型車。
所以,這是前面的(經)文,很長久一直在反覆這些話。但是,這些話,我們一定要像種子粒粒入心地,這樣才是為我們自己布善種子,我們的心地好好耕耘。
「如前所許」,接下來這段(經)文來向父親說:「父親啊,您是不是要給我車,這三種車是長什麼樣子?前面已經答應的呢,現在是不是要給我們了?」
⊙「如前所許,諸子出來,當以三車,隨汝所欲,今正是時,唯垂給與。」《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所以「如前所許」,前面您答應的。現在再說,「諸子出來,當以三車」,孩子,你們全都出來了,我應該給你們這三種車。「隨汝所欲,今正是時,唯垂給與」,現在大家都出來了,這三種車應該要現前出來了,這個時候正是時候。
佛陀本來就是要將他所覺悟的境界與所有的眾生分享,希望人人心地境界回歸真如,可惜就是眾生無法領受,所以他才分成大、小乘法。
這現在羊車、鹿車、大牛之車,這種的大、小乘法,就要全都現前出來,讓人知道,羊車是聲聞乘,只懂得聽法,不懂完全去除煩惱,煩惱未盡除,鹿車聽了法之後,還有辦法斷除煩惱,卻是可惜不懂得要自度度人。所以,佛陀就是說,我的心願就是希望人人要選擇大白牛車,自度,法入心,自度己,同時還要度他人,自覺覺他,這個覺行才能圓滿。所以這是「如前所許,諸子出來」,這就是重述前面的文。
⊙如前所許,諸子出來:重述如前所許,賜諸子門外三車。「願賜我等」,如舍利弗求法三請。
「諸子」出來到外面,開始就是要來選擇車子的時候。意思就是說,要了解的時候。
就像舍利弗,聽佛陀一直一直讚歎這個法華真實的妙理,甚深、甚深,無上甚深。到底是妙到什麼程度?佛陀一直讚歎,還未開始讓我們很清楚,所以舍利弗代替四眾不斷請求佛陀。三請,一直到了第三次,佛陀才開始要說法,說真實法。
佛陀答應要說真實法了,在座五千人退席,這就是因緣還未成熟,這貢高驕傲的人覺得:有什麼呢?為什麼要這樣請三次,才開始要說?這種沒有耐心,所以五千人退席。實在是,那個時候,佛陀的內心不知有什麼想法?若是我,覺得:就開始要說給你們聽了,你們為何這麼多人,這樣起來禮佛而退?為什麼?實在是心會難過。不過,佛陀他的心量很開闊,他說:「退亦佳矣。」這五千人因緣還未成熟,這樣不能來好好聽法,退下去也很好,因為他們沒有那個根機可以接受。
可見佛法,真實法要在人間,真的是很不容易。既然無緣,不要接受,離開也好啦。現在留下來的,就是已經發大心、立大願,願意接受這大型車,就是大乘法,願意行菩薩道的人。
所以「當以三車,隨汝所欲」。現在大家要好好聽,了解這三種車的性質,開始一一詳細,所以「父見子順適呼籲,循聲而出」,順這個聲音這樣出來,「到平安地」,已經到平安的地方。「父心歡喜」,孩子全都平安,父親就是很歡喜。就像佛陀看到弟子,還能夠留下來,願意接受大乘法,這也是佛陀最歡喜。
⊙當以三車,隨汝所欲:父見子順適呼籲,循聲而出,到平安地,父心歡喜,即獎賞隨其所欲意願。
所以孩子若平安,父親歡喜,就開始要獎賞,所以「隨其所欲意願」。
這些弟子,這三種車,你們好好自由去選,最好是選大型車,因為裡面的寶物很多。那就是法,我們日常生活,「俗諦」、「真諦」這麼豐富的道理,就是都在這大白牛車裡面的法寶。
「今正是時,唯垂給與」,這個時候要趕緊就是要給大家了。
⊙今正是時,唯垂給與:約二乘人說,是見思惑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之時,即今正是時,殷勤求:唯垂給與。
向二乘人來說,既然留下來,要接受這個大乘法,這個真實的道理,我們全都要接受,通徹了道理,才能夠開通智慧。所以這些見思惑都去除了,現在開始就要學要如何入人群,這樣才是真正修行「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就不會再後面還有隨業而來。我們將來若來人間,是乘願來的,不是隨業、帶業來的。
「即今(正是)時」,就像現在。「殷勤求」,父親能夠賜給他們這三種車,隨意他們選擇的車。就像佛陀叫出,叫出來,離開這個煩惱。我們人人的內心充滿了煩惱,將這個煩惱將它們掃除掉,所以內心清淨就出離三界。我們的心若沒有煩惱,那就是沒有內心的三界,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
約這個道理,以一般凡夫來說,就是人的身體,我們有這個因緣,已經得到這個人身。
⊙約一般凡夫說,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殷願橫超三界,得安穩處。
我們難得是人身,我們現在佛法已經聽到,人身已得到,得此身、聞佛法,所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來度此身」呢?我們以後要生在哪裡?我們不知。趁著我們現在是人的身,我們要好好聽法,法入心,如理而行,自度度他,我們殷勤來超越這個三界,能夠安穩。
一直說過,「三界」就是在我們的心。欲、色、無色,這叫做三界。在這個欲界中,就是這樣貪念多多,很多的貪,我們的心就在欲界之中製造煩惱,造作惡業。在色界之中,無量數的煩惱,即使是無色界,也是塵沙煩惱很多很多。我們現在要趕緊能夠從我們現在這個環境中,要殷勤精進,才能夠在三界……心靈的三界得到安穩樂處。所以要用心。
我們要知道,如來所說甚深的妙理,其實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聽聞之後,要好好信受來接受,心要專,好好勤修,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16日~
(12220660-1)
我們了解了嗎?如來所說甚深、甚深的妙理,我們聽,感覺很深。其實,法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法是與我們息息相關,不深。
佛陀教我們身、口、意三業,要好好行十善法。所說的「十善法」,我們說話是不是輕聲柔語呢?若沒有輕聲柔語,那就是「惡口」了。不只是輕柔就好了,說話還要真實。佛陀教誡我們不可「妄語」,「妄語」就是不真實的話。我們所要說的話,不只是輕柔、真實語言,還要勸人為善。我們人能弘道,而道是從口所說的法。
有人的心,人與人之間,有人的心,為什麼不和合呢?不和合,就是因為彼此之間,有人在中間這樣彼此離間感情,沒有的,跟你說有,或者是本來沒有惡意,他就去向你「添柴起火」,這樣使兩個人之間,彼此感情分離了。甚至再更大的事情,社會黨派紛爭等等,就是無法將這個心……大家平和下來。這都叫做兩舌、惡口、妄言。
所以,不只是說好聽話,那個好聽的話是叫做柔言軟語,就是要說出真實語,沒有挑撥人的顛倒是非的話,將真實法傳在人間。
日常的生活,哪一個人不必說話呢?而我們說話時,是不是有符合佛陀這樣教育我們呢?我們自己就要想想看,佛法真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嗎?好好想來,真的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開口動舌間。
所以「甚深妙理」。不只是說話,在說話,開口動舌,就會有因、緣、果、報。這是更深的道理。在佛經裡面,這種的故事,實在是很多。記得一個故事嗎?
百丈禪師那個時候,每天在說法的當中,就會有一隻狸,狐狸,牠就會來聽法,一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在這位百丈禪師的面前,這樣流了眼淚來頂禮膜拜,然後就說:「我不知為何,過去我也是修行,為什麼我五百世,一直就是這狐狸身?」百丈禪師就問:「你自己想想看?當初你修行,聽什麼法不清楚?」想了再想:「因果我不清楚,『不落因果』。」百丈禪師就跟他說:「是『不昧因果』,不是『不落因果』,因果不昧,那就是表示因果分明歷歷,你開口動舌、舉手動作,一切所造作無不都是業。」這位狐狸化身的老人,恍然大悟了:「原來是這樣啊!唉呀,我就是法傳錯了,所以落得我五百世狐狸身。」
想想看,開口動舌,我們要很用心注意,有錯,我們要趕緊懺悔,懺悔即清淨。我們若是如法修行,每天的生活中就在很清淨,說話,我們能夠利益人群,能夠破除人的疑惑,同時引導人人走的道路,那就是大菩提道。
看苦難的地方,南非,其實,南非這一群菩薩,他們的生活是很貧困,雖然是貧困,他們深入心靈財富,他們能夠去幫助比他們更貧困的人,他們能夠用健康身體去幫助愛滋病病重的人,他們能夠這樣去付出。和我們一樣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他們從南非這樣跨國,到賴索托、到史瓦濟蘭、到莫三比克、到辛巴威。聽聽他們所說的話,都是同樣,法將它會合過來都是一樣,不論他是黑色的皮膚、黃色的皮膚、白色的皮膚,又看到一位是白色的人種,澳洲人,他是一位裝甲部隊的軍官,甚至他也是已經修好幾種的語言,和好幾種的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拿到了。
他三年的時間到南非四次。到南非,他要求要投入,那種中風的一位老人的家裡去關懷。去關懷的時候,進到裡面是很臭,掀開棉被來,裡面就是大小便溺。他不怕臭、不怕髒,將這個地方清得乾乾淨淨,人洗得乾乾淨淨,再讓他回到床上,換上乾淨的東西,之後,再是這樣在他的身邊,我們看到畫面,這樣跪在那個床邊,這樣柔言細語。這位老人非常舒服,接過他給他的東西,手拿著一個紅包,就這樣很安詳這樣睡著了。
這個人是白色的皮膚,卻是為這位黑色皮膚,這種用愛在付出,總而言之,愛的心念就是這樣,這麼懇切,平常人做不到,卻是人間菩薩做到了。這就是真理,這叫做「甚深妙理」。
我們要聽,有的人國家很富有,沒有什麼樣貧困的福田可耕,但是他們懂得趕緊接受法,聽聞佛法,這就是修行。清晨三點多就要起床,風啊!雨啊!風雨無阻這樣在聽法。所以「聞法信受」,還是克服很多,語言文字(障礙),也是這樣克服過來,也是心得滿滿,那是「專心勤修,便為總持」,這叫做「總持門」,「總一切法,持一切善」,這我們就能夠深入如來藏。
就是說,這輩子若是還沒辦法煩惱全去除,卻是下輩子我們也是還能接到我們現在還未完成的,我們來生,已經這顆種子播下了,來生再接下去,同樣來聞法修行,行菩薩道,這樣也能夠得「如來智德」。就是要接著一直修,所以,我們這分的種子,布善種子,我們要不斷耕耘,耕耘我們自己自心地,我們要吸收法,這個善法如種子,所以我們要用心,修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前面(經)文說: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皆詣父所,而白父言:願賜我等,三種寶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因為那時候,那位父親,那些孩子都脫離火宅了,開始向父親要三車,這位父親的本意,要給孩子不是小型車,希望孩子人人能夠選擇的是大型車。
所以,這是前面的(經)文,很長久一直在反覆這些話。但是,這些話,我們一定要像種子粒粒入心地,這樣才是為我們自己布善種子,我們的心地好好耕耘。
「如前所許」,接下來這段(經)文來向父親說:「父親啊,您是不是要給我車,這三種車是長什麼樣子?前面已經答應的呢,現在是不是要給我們了?」
⊙「如前所許,諸子出來,當以三車,隨汝所欲,今正是時,唯垂給與。」《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所以「如前所許」,前面您答應的。現在再說,「諸子出來,當以三車」,孩子,你們全都出來了,我應該給你們這三種車。「隨汝所欲,今正是時,唯垂給與」,現在大家都出來了,這三種車應該要現前出來了,這個時候正是時候。
佛陀本來就是要將他所覺悟的境界與所有的眾生分享,希望人人心地境界回歸真如,可惜就是眾生無法領受,所以他才分成大、小乘法。
這現在羊車、鹿車、大牛之車,這種的大、小乘法,就要全都現前出來,讓人知道,羊車是聲聞乘,只懂得聽法,不懂完全去除煩惱,煩惱未盡除,鹿車聽了法之後,還有辦法斷除煩惱,卻是可惜不懂得要自度度人。所以,佛陀就是說,我的心願就是希望人人要選擇大白牛車,自度,法入心,自度己,同時還要度他人,自覺覺他,這個覺行才能圓滿。所以這是「如前所許,諸子出來」,這就是重述前面的文。
⊙如前所許,諸子出來:重述如前所許,賜諸子門外三車。「願賜我等」,如舍利弗求法三請。
「諸子」出來到外面,開始就是要來選擇車子的時候。意思就是說,要了解的時候。
就像舍利弗,聽佛陀一直一直讚歎這個法華真實的妙理,甚深、甚深,無上甚深。到底是妙到什麼程度?佛陀一直讚歎,還未開始讓我們很清楚,所以舍利弗代替四眾不斷請求佛陀。三請,一直到了第三次,佛陀才開始要說法,說真實法。
佛陀答應要說真實法了,在座五千人退席,這就是因緣還未成熟,這貢高驕傲的人覺得:有什麼呢?為什麼要這樣請三次,才開始要說?這種沒有耐心,所以五千人退席。實在是,那個時候,佛陀的內心不知有什麼想法?若是我,覺得:就開始要說給你們聽了,你們為何這麼多人,這樣起來禮佛而退?為什麼?實在是心會難過。不過,佛陀他的心量很開闊,他說:「退亦佳矣。」這五千人因緣還未成熟,這樣不能來好好聽法,退下去也很好,因為他們沒有那個根機可以接受。
可見佛法,真實法要在人間,真的是很不容易。既然無緣,不要接受,離開也好啦。現在留下來的,就是已經發大心、立大願,願意接受這大型車,就是大乘法,願意行菩薩道的人。
所以「當以三車,隨汝所欲」。現在大家要好好聽,了解這三種車的性質,開始一一詳細,所以「父見子順適呼籲,循聲而出」,順這個聲音這樣出來,「到平安地」,已經到平安的地方。「父心歡喜」,孩子全都平安,父親就是很歡喜。就像佛陀看到弟子,還能夠留下來,願意接受大乘法,這也是佛陀最歡喜。
⊙當以三車,隨汝所欲:父見子順適呼籲,循聲而出,到平安地,父心歡喜,即獎賞隨其所欲意願。
所以孩子若平安,父親歡喜,就開始要獎賞,所以「隨其所欲意願」。
這些弟子,這三種車,你們好好自由去選,最好是選大型車,因為裡面的寶物很多。那就是法,我們日常生活,「俗諦」、「真諦」這麼豐富的道理,就是都在這大白牛車裡面的法寶。
「今正是時,唯垂給與」,這個時候要趕緊就是要給大家了。
⊙今正是時,唯垂給與:約二乘人說,是見思惑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之時,即今正是時,殷勤求:唯垂給與。
向二乘人來說,既然留下來,要接受這個大乘法,這個真實的道理,我們全都要接受,通徹了道理,才能夠開通智慧。所以這些見思惑都去除了,現在開始就要學要如何入人群,這樣才是真正修行「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就不會再後面還有隨業而來。我們將來若來人間,是乘願來的,不是隨業、帶業來的。
「即今(正是)時」,就像現在。「殷勤求」,父親能夠賜給他們這三種車,隨意他們選擇的車。就像佛陀叫出,叫出來,離開這個煩惱。我們人人的內心充滿了煩惱,將這個煩惱將它們掃除掉,所以內心清淨就出離三界。我們的心若沒有煩惱,那就是沒有內心的三界,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
約這個道理,以一般凡夫來說,就是人的身體,我們有這個因緣,已經得到這個人身。
⊙約一般凡夫說,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殷願橫超三界,得安穩處。
我們難得是人身,我們現在佛法已經聽到,人身已得到,得此身、聞佛法,所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來度此身」呢?我們以後要生在哪裡?我們不知。趁著我們現在是人的身,我們要好好聽法,法入心,如理而行,自度度他,我們殷勤來超越這個三界,能夠安穩。
一直說過,「三界」就是在我們的心。欲、色、無色,這叫做三界。在這個欲界中,就是這樣貪念多多,很多的貪,我們的心就在欲界之中製造煩惱,造作惡業。在色界之中,無量數的煩惱,即使是無色界,也是塵沙煩惱很多很多。我們現在要趕緊能夠從我們現在這個環境中,要殷勤精進,才能夠在三界……心靈的三界得到安穩樂處。所以要用心。
我們要知道,如來所說甚深的妙理,其實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聽聞之後,要好好信受來接受,心要專,好好勤修,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16日~
(12220660-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