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持戒清淨 續佛慧命 - 20210308 第714集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眾生受佛戒稱佛子,以必當作佛;依佛聖教通名菩薩,以續佛慧命;紹繼佛種使不斷絕,誠為如來子。
多麼親切感啊!佛和我們真的是很近,我們若用心,感覺佛與弟子是一種父子的親緣一樣。
我們人人說:「我的父母。」父母和我們就很近,因為我們的身是父精母血,我們是母親十個月的懷胎,這樣我們出生在人間。因、緣,這樣捨彼投此來,生者、被生者都不知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來出生,我們都無法互相去了解。
但是父母來看孩子,「希望孩子是照我的意思,我要孩子怎麼樣,學什麼樣的功夫,讀什麼樣的大學,或者是要專心去做事。」選擇的方向應該要如父母的意。但是,所要要求的,十有八九不如意。很多孩子:「為什麼我要照父母所說的呢?」很多父母:「我很無奈,為什麼我會生這樣的孩子,都不聽話呢?」彼此埋怨。這是我們的人生,就是無明,就是糊塗。
但是我們與佛的緣就不同了,是我們自己選擇,我們願意奉獻於人間大愛,這是我們自己所選擇的。既然是選擇,承,承為佛法、這個法脈傳承,我們就要有這個責任,將這個法脈,我們要入心來。
佛陀用慈悲、用愛來啟發我們,佛陀也是希望我們人人能回歸本性,讓我們做我們自己的主人,做我們自己選擇,能夠體會天地萬物的道理,與天體合在一起。不是說佛陀用什麼樣的威力制度,他是讓我們很了解,讓你自己去自動,讓你自己去體會。
我們眾生的無明,就是因為我們一念錯誤無明起,所以我們才會在六道輪迴,一落紅塵,就無法再回頭,因為我們自己不斷在複製煩惱。我們既然有機會讓我們懂得:我應該要去除這個滾滾紅塵,入佛門就要守佛戒來傳法脈,稱佛子。所以我們是以戒為師。我們也就是要依法,成長我們的法身,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將慧命要好好照顧。
所以「以必當作佛」。我們既然學佛就是要成佛,你當學徒就是希望將來當師傅,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受佛戒稱佛子,以必當作佛」。這是我們的目標,我們人人一定要立這個心願,將來回歸我們真如本性。我們能結很多的好緣,再來人間度化眾生。
所以必定要「依佛聖教通名菩薩」。佛陀雖然用種種方便權巧來接引我們,但是最後到法華會,無非就是要讓大家知道,過去是方便法,現在才是真實法。真實法,那就是要入人群行菩薩道,在人群中而心不受染污,這才是真功夫,這才是真正能發現到你真如本性的方法。
因為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這就是我們的慧命;而我們的慧命,真如本性已經是無明將我們遮蓋掉了,佛陀現在設法讓我們知道,慧命要如何再繼續下去?那就是開啟菩薩道來接我們的真如本性。芸芸眾生煩惱偏多,菩薩救濟眾生,不受煩惱污染,這就是真慧命。
來說,「紹繼佛種使不斷絕」。一直說菩薩招生,大家要好好用心,自度度人,能讓人人有機會接觸了佛法,啟發他的善根。這個佛的種子,「使不斷絕」,讓他這個種子進來菩提道,能夠萌芽,能發芽,能扎根,所以要好好接近人群,能夠讓眾生有這個因緣,種子不能斷,這就是「誠為如來子」。
我們用最至誠的心,修行是我們自己自發心,是我們自己自選擇,所以我們要誠。我們要用「誠正信實」,待人接物,在人群中發「四弘誓願」,要度盡眾生,這必定要「誠」。「誠為如來子」,以「誠」與「情」,我們要和眾生結好緣,用最誠懇的心入人群中。所以「紹繼佛種使不斷絕,誠為如來子」。希望我們人人用最誠懇的心,我們與佛,我們是一種慧命傳承。
雖然時空隔絕了二千多年,不過,這個因緣是隔不斷的,永遠無法將我們切斷。看我們是不是有心,將它啟發,用在人群中,來救治大小乾坤。學佛者,我們應該就要用出這分我們與佛法脈的關係。所以,很親切,離我們不很遠,我們人人都是佛子,因為承佛教誡,接受佛陀的法脈,要來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希望我們人人要有這念心,繼承佛陀的教法,來教化天下眾生。《法華經》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捨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要講《法華經》,或要聽《法華經》,必定要很用心。《法華經》乃是成佛之道,我們要如何學佛能成佛呢?《法華經》的道理,從我們不懂開始,循循善誘,用菩薩來引導。菩薩的道場在哪裡啊?在人群中。在哪裡啊?在事物中。「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就是在人、事、物中,這就是菩薩的道場。
但是一般的修行者要真正全盤體會,實在是有困難;若是體會不到,這個微妙的道理錯解、錯會,那就不行了。所以前面,什麼樣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見解,有什麼樣的行為,還無法接受這本經,「不可為說」。現在開始,若是這樣的人能夠為他說。舍利弗,若是有這樣「捨惡知識,親近善友」,像這樣的人,都能為他們講,講說這部《法華經》。
因為我們很容易受惡知識將我們誘引去,我們不是有說過鈍使、利使嗎?鈍使,貪、瞋、癡、慢、疑。現在的人,這樣的心病是很多。有的人修行,「我學問高,我了解的事情很多,我面對的有很多比我差的人。我做的還沒有得到(別)人怎樣來承認我,怎樣來獎勵我,怎樣來讚歎我。」這樣這個內心煩惱、無明,就生病了。這是鈍使。
我們若是說要求法,這麼多的宗教,萬一入錯了門,信仰不同,或者是見解偏差,修行的過程中,很快就偏了。這叫做「五鈍使」、「五利使」,時時都在我們的修行中,很快就將我們引出去了,這都叫做「惡知識」。惡知識有時候從我們的內心產生,有時候從外境來產生,這我們就要很用心,隔離惡知識。
所以前面的(經)文,「捨惡知識」,就要「親近善友」,我們要和精進的人多親近,這樣的人才能保持這念清淨心,才能夠接受清淨法,「誠」與「情」的法。我們很誠意的心,要如何入人群,在人群中如何建立清淨無染的情,覺有情。這是我們要很謹慎,不要受惡知識把我們牽引去了,這是前面的(經)文。下面接下來就說:
⊙「若見佛子,持戒清潔,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戒」是很重要的,「戒」:防非止惡。我們過去還未修行之前,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犯戒,我們都不知,隨心所欲,隨世間的污染法,強欺弱,從小開始跟著這樣在生活。了解佛法之後,開始我們就要防,預防,預防錯誤。戒殺、盜、淫、妄、酒,這是我們在家的佛教徒應該要受持。
除了「五戒」以外,現代,現代人會疏忽掉的,會犯錯的,在慈濟也要戒。不論是要再提醒他不要喝酒,不要抽菸,不要吃檳榔。喝酒、抽菸、吃檳榔,對身體是有害無益,尤其是對一個人的形態,外表也有損,不只是損害身體,也損害人的表相,這個形態。還要管他交通,要守好交通規則,這就是保護,保護他的生命,保護他的安全。
因為過去佛陀的時代,二千多年前(二千五百多年前),全球也全部差不多是二億人口而已。印度那麼廣,不必開車,沒有車,所以就沒有這個戒。這時候,我們的社會就是這樣,所以就要提高他們的警覺,多一層的保護身體,(守)交通安全(規則)。
還有現在,已經生活欠缺這個禮節、倫理道德,所以我們就要再提醒,要記得,要孝養父母,說話要輕聲細語。又我們就要再提醒大家,顧好這念心,不要受到社會政治這樣的動,就跟著它動等等。所以我們總共用十種的戒,希望人人防非止惡。
所以,這個戒,那就是清淨,那就會有智慧。有了戒,我們就能安全多了,平安多了,又能讓我們的心保持著那分清淨,沒有很多煩惱來染著,這樣就能開啟智慧。心在法中,行也在法中,所以如規如矩來生活。
⊙戒淨有智慧,唯求大乘經,如是菩薩可說。
「唯求大乘經」。我們了解佛法之後,我們應該就要多來了解大乘的佛法。「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我們要走的路是一條康莊大道,是佛陀所教育,開啟的菩薩道。所以像這樣,願意來了解這本經,這樣,這就是菩薩,「可為說」。能夠守戒、守規矩,能夠發心要行菩薩道的這種人,我們能夠為他說。
守戒,要守到什麼程度?「如淨明珠」。
⊙如淨明珠:戒如摩尼珠,如雨滋潤大地濟世利物,能自利利人。持戒如護明珠,六根清淨之因,求大乘法。
古人說用明珠,污濁的水,明珠放下去,變成清淨。以前的明礬,也是這樣做成一顆的,把它放下去,隔天早上,那些污濁的東西就這樣沉下去,水都很乾淨。這個明珠,說不定從前有這樣的明珠,說不定是古時候要喝水,那個污濁用這種的如明礬一樣,放下去,水就乾淨。我們人間有這樣的事情,就有這樣的法來對治;有濁水,就有這樣的明礬,讓它這個水能乾淨,供應人來飲用。
水要從哪裡來?雨露。雨,雨能滋潤大地,來濟世利物。大乘法就像雨露、雨水一樣,來滋潤大地,能濟世利物,能自利利他。我們自己好好地,好好地來修行,利自己又能利他人。
所以,「持戒如護明珠」,在持戒就像保護這個明珠。我們的六根去緣外面的六塵,所以我們會起很多煩惱。我們若是修行,持戒持得好,外面的境界根本不會擾動我們的心,自然我們的心也是很清淨。所以這就是因,我們要有這樣的種子為因,這樣來求大乘法。我們的本性原來就清淨,我們要把它保護好,來求大乘經。
⊙求大乘經:開佛知見,悟入佛心,悲智為緣。向內自心勤求修持;向外於人群世態入微通理。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開佛知見」。大乘經無非就是要讓我們與佛的知見一樣,所以「開佛知見,悟入佛心」。佛怎樣的知見,我們能體會佛的心,這樣「悲智為緣」。外面境界的苦難,我們不忍心,所以啟動了我們的清淨心,投入眾生苦難中去;所以「悲智為緣」,若沒有這些眾生的苦難,我們無法成就大菩提道。
所以「向內自心勤求修持」。對內,自己的心要好好勤求大法,向外,於人群中,這個世態要入微通達。真正道理明了,有辦法幫助人。這就是要看我們的悲心智慧,如何入人群中去付出。
行菩薩道,我們就要身體力行,要守戒,我們來續慧命,這就是我們的本分事。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7月29日~
(12220714-1)
多麼親切感啊!佛和我們真的是很近,我們若用心,感覺佛與弟子是一種父子的親緣一樣。
我們人人說:「我的父母。」父母和我們就很近,因為我們的身是父精母血,我們是母親十個月的懷胎,這樣我們出生在人間。因、緣,這樣捨彼投此來,生者、被生者都不知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來出生,我們都無法互相去了解。
但是父母來看孩子,「希望孩子是照我的意思,我要孩子怎麼樣,學什麼樣的功夫,讀什麼樣的大學,或者是要專心去做事。」選擇的方向應該要如父母的意。但是,所要要求的,十有八九不如意。很多孩子:「為什麼我要照父母所說的呢?」很多父母:「我很無奈,為什麼我會生這樣的孩子,都不聽話呢?」彼此埋怨。這是我們的人生,就是無明,就是糊塗。
但是我們與佛的緣就不同了,是我們自己選擇,我們願意奉獻於人間大愛,這是我們自己所選擇的。既然是選擇,承,承為佛法、這個法脈傳承,我們就要有這個責任,將這個法脈,我們要入心來。
佛陀用慈悲、用愛來啟發我們,佛陀也是希望我們人人能回歸本性,讓我們做我們自己的主人,做我們自己選擇,能夠體會天地萬物的道理,與天體合在一起。不是說佛陀用什麼樣的威力制度,他是讓我們很了解,讓你自己去自動,讓你自己去體會。
我們眾生的無明,就是因為我們一念錯誤無明起,所以我們才會在六道輪迴,一落紅塵,就無法再回頭,因為我們自己不斷在複製煩惱。我們既然有機會讓我們懂得:我應該要去除這個滾滾紅塵,入佛門就要守佛戒來傳法脈,稱佛子。所以我們是以戒為師。我們也就是要依法,成長我們的法身,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將慧命要好好照顧。
所以「以必當作佛」。我們既然學佛就是要成佛,你當學徒就是希望將來當師傅,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受佛戒稱佛子,以必當作佛」。這是我們的目標,我們人人一定要立這個心願,將來回歸我們真如本性。我們能結很多的好緣,再來人間度化眾生。
所以必定要「依佛聖教通名菩薩」。佛陀雖然用種種方便權巧來接引我們,但是最後到法華會,無非就是要讓大家知道,過去是方便法,現在才是真實法。真實法,那就是要入人群行菩薩道,在人群中而心不受染污,這才是真功夫,這才是真正能發現到你真如本性的方法。
因為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這就是我們的慧命;而我們的慧命,真如本性已經是無明將我們遮蓋掉了,佛陀現在設法讓我們知道,慧命要如何再繼續下去?那就是開啟菩薩道來接我們的真如本性。芸芸眾生煩惱偏多,菩薩救濟眾生,不受煩惱污染,這就是真慧命。
來說,「紹繼佛種使不斷絕」。一直說菩薩招生,大家要好好用心,自度度人,能讓人人有機會接觸了佛法,啟發他的善根。這個佛的種子,「使不斷絕」,讓他這個種子進來菩提道,能夠萌芽,能發芽,能扎根,所以要好好接近人群,能夠讓眾生有這個因緣,種子不能斷,這就是「誠為如來子」。
我們用最至誠的心,修行是我們自己自發心,是我們自己自選擇,所以我們要誠。我們要用「誠正信實」,待人接物,在人群中發「四弘誓願」,要度盡眾生,這必定要「誠」。「誠為如來子」,以「誠」與「情」,我們要和眾生結好緣,用最誠懇的心入人群中。所以「紹繼佛種使不斷絕,誠為如來子」。希望我們人人用最誠懇的心,我們與佛,我們是一種慧命傳承。
雖然時空隔絕了二千多年,不過,這個因緣是隔不斷的,永遠無法將我們切斷。看我們是不是有心,將它啟發,用在人群中,來救治大小乾坤。學佛者,我們應該就要用出這分我們與佛法脈的關係。所以,很親切,離我們不很遠,我們人人都是佛子,因為承佛教誡,接受佛陀的法脈,要來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希望我們人人要有這念心,繼承佛陀的教法,來教化天下眾生。《法華經》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捨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要講《法華經》,或要聽《法華經》,必定要很用心。《法華經》乃是成佛之道,我們要如何學佛能成佛呢?《法華經》的道理,從我們不懂開始,循循善誘,用菩薩來引導。菩薩的道場在哪裡啊?在人群中。在哪裡啊?在事物中。「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就是在人、事、物中,這就是菩薩的道場。
但是一般的修行者要真正全盤體會,實在是有困難;若是體會不到,這個微妙的道理錯解、錯會,那就不行了。所以前面,什麼樣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見解,有什麼樣的行為,還無法接受這本經,「不可為說」。現在開始,若是這樣的人能夠為他說。舍利弗,若是有這樣「捨惡知識,親近善友」,像這樣的人,都能為他們講,講說這部《法華經》。
因為我們很容易受惡知識將我們誘引去,我們不是有說過鈍使、利使嗎?鈍使,貪、瞋、癡、慢、疑。現在的人,這樣的心病是很多。有的人修行,「我學問高,我了解的事情很多,我面對的有很多比我差的人。我做的還沒有得到(別)人怎樣來承認我,怎樣來獎勵我,怎樣來讚歎我。」這樣這個內心煩惱、無明,就生病了。這是鈍使。
我們若是說要求法,這麼多的宗教,萬一入錯了門,信仰不同,或者是見解偏差,修行的過程中,很快就偏了。這叫做「五鈍使」、「五利使」,時時都在我們的修行中,很快就將我們引出去了,這都叫做「惡知識」。惡知識有時候從我們的內心產生,有時候從外境來產生,這我們就要很用心,隔離惡知識。
所以前面的(經)文,「捨惡知識」,就要「親近善友」,我們要和精進的人多親近,這樣的人才能保持這念清淨心,才能夠接受清淨法,「誠」與「情」的法。我們很誠意的心,要如何入人群,在人群中如何建立清淨無染的情,覺有情。這是我們要很謹慎,不要受惡知識把我們牽引去了,這是前面的(經)文。下面接下來就說:
⊙「若見佛子,持戒清潔,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戒」是很重要的,「戒」:防非止惡。我們過去還未修行之前,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犯戒,我們都不知,隨心所欲,隨世間的污染法,強欺弱,從小開始跟著這樣在生活。了解佛法之後,開始我們就要防,預防,預防錯誤。戒殺、盜、淫、妄、酒,這是我們在家的佛教徒應該要受持。
除了「五戒」以外,現代,現代人會疏忽掉的,會犯錯的,在慈濟也要戒。不論是要再提醒他不要喝酒,不要抽菸,不要吃檳榔。喝酒、抽菸、吃檳榔,對身體是有害無益,尤其是對一個人的形態,外表也有損,不只是損害身體,也損害人的表相,這個形態。還要管他交通,要守好交通規則,這就是保護,保護他的生命,保護他的安全。
因為過去佛陀的時代,二千多年前(二千五百多年前),全球也全部差不多是二億人口而已。印度那麼廣,不必開車,沒有車,所以就沒有這個戒。這時候,我們的社會就是這樣,所以就要提高他們的警覺,多一層的保護身體,(守)交通安全(規則)。
還有現在,已經生活欠缺這個禮節、倫理道德,所以我們就要再提醒,要記得,要孝養父母,說話要輕聲細語。又我們就要再提醒大家,顧好這念心,不要受到社會政治這樣的動,就跟著它動等等。所以我們總共用十種的戒,希望人人防非止惡。
所以,這個戒,那就是清淨,那就會有智慧。有了戒,我們就能安全多了,平安多了,又能讓我們的心保持著那分清淨,沒有很多煩惱來染著,這樣就能開啟智慧。心在法中,行也在法中,所以如規如矩來生活。
⊙戒淨有智慧,唯求大乘經,如是菩薩可說。
「唯求大乘經」。我們了解佛法之後,我們應該就要多來了解大乘的佛法。「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我們要走的路是一條康莊大道,是佛陀所教育,開啟的菩薩道。所以像這樣,願意來了解這本經,這樣,這就是菩薩,「可為說」。能夠守戒、守規矩,能夠發心要行菩薩道的這種人,我們能夠為他說。
守戒,要守到什麼程度?「如淨明珠」。
⊙如淨明珠:戒如摩尼珠,如雨滋潤大地濟世利物,能自利利人。持戒如護明珠,六根清淨之因,求大乘法。
古人說用明珠,污濁的水,明珠放下去,變成清淨。以前的明礬,也是這樣做成一顆的,把它放下去,隔天早上,那些污濁的東西就這樣沉下去,水都很乾淨。這個明珠,說不定從前有這樣的明珠,說不定是古時候要喝水,那個污濁用這種的如明礬一樣,放下去,水就乾淨。我們人間有這樣的事情,就有這樣的法來對治;有濁水,就有這樣的明礬,讓它這個水能乾淨,供應人來飲用。
水要從哪裡來?雨露。雨,雨能滋潤大地,來濟世利物。大乘法就像雨露、雨水一樣,來滋潤大地,能濟世利物,能自利利他。我們自己好好地,好好地來修行,利自己又能利他人。
所以,「持戒如護明珠」,在持戒就像保護這個明珠。我們的六根去緣外面的六塵,所以我們會起很多煩惱。我們若是修行,持戒持得好,外面的境界根本不會擾動我們的心,自然我們的心也是很清淨。所以這就是因,我們要有這樣的種子為因,這樣來求大乘法。我們的本性原來就清淨,我們要把它保護好,來求大乘經。
⊙求大乘經:開佛知見,悟入佛心,悲智為緣。向內自心勤求修持;向外於人群世態入微通理。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開佛知見」。大乘經無非就是要讓我們與佛的知見一樣,所以「開佛知見,悟入佛心」。佛怎樣的知見,我們能體會佛的心,這樣「悲智為緣」。外面境界的苦難,我們不忍心,所以啟動了我們的清淨心,投入眾生苦難中去;所以「悲智為緣」,若沒有這些眾生的苦難,我們無法成就大菩提道。
所以「向內自心勤求修持」。對內,自己的心要好好勤求大法,向外,於人群中,這個世態要入微通達。真正道理明了,有辦法幫助人。這就是要看我們的悲心智慧,如何入人群中去付出。
行菩薩道,我們就要身體力行,要守戒,我們來續慧命,這就是我們的本分事。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7月29日~
(12220714-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