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恆持剎那 行於大道 - 20210127 第658集
時間很快在過,卻是我們要知道「時間苦短莫空過」,它不斷行蘊。不論是天亮了或者是日落夜暗,無不時都是在運轉中。時間一點點都沒有停歇,所以「時間苦短莫空過」,要「恆持剎那當把握,切莫耽樂離正道,修心養性行大道」,這是很重要。
⊙「時間苦短莫空過,恆持剎那當把握,切莫耽樂離正道,修心養性行大道。」
時間既然這麼苦短,因為它不論何時都是這樣在消逝,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把握在剎那間。因為它消逝,也是不斷出現,這種循環,我們要趕緊,遇到因緣時,要趕緊剎那把握,把握在恆持。
常常說,我們的一念間,與外面的境界因緣接觸,好的因緣來時,我們把握起來那就是永遠,所以叫做恆持。這個永恆,是因為剎那間我們有及時把握,所以才有這個永恆,這很久的時間。就像我們(聽聞)佛法,我們若是有因緣遇到佛法,一句話,可能是我們終身受用。
常常都會去想到,那時候,我的師父和我,在臺北慧日講堂,那個場地,那個景象,在我的腦海中永遠都沒有讓它滅了。這個永恆、恆持,不論我現在遇到人、事、物有困難,我都會浮現出了那個場景,這個聲音,我的師父這樣跟我說:「你我師徒因緣特殊,你決心皈依,記住『為佛教,為眾生』。」這種的境界還是歷歷明明在這腦海中,這叫做恆持。
在那幾句話,不到二秒鐘、三秒鐘,這樣讓我這輩子都沒有忘掉;這輩子做不完,當然還有來生。雖然我們常常說緣生緣滅,但是真理、法是永恆,我們這輩子終生奉持,來生我們再發願,來生還是同樣緊接著這種循環,這樣接納下去。
就像佛法二千多年了,現在佛法還是在人間,佛陀的慧命還沒滅。雖然佛身二千多年前,一個名相叫做「取入涅槃」,身體是不在了,卻是佛陀的精神、理念、法,還活在人間,所以叫做「法身」。法身,就沒有生滅。過去的以前,悉達多太子的之前,生生世世這樣在成就慧命,到成佛之後,佛陀是倒駕慈航來人間。
他現相人間,是在教導我們要如何修行。人生世間哪怕是成佛了,壽命就是取在八十(歲),不很短,也不太過長,是很正常的人生壽命。這就是要現相讓我們知道,與我們人都是一樣,有生、老、病、死,但是那個精神理念就是沒有那個生滅相。所以因為這樣,無始以來就有這個法,人人本具覺性,人人都能夠宇宙天空的道理,我們都能夠會合。
這是佛陀他的愛,那種「無緣大慈」,永恆的大愛出現人間。而我們現在就是接受佛陀所教育我們的,所以佛教能夠普及人間,佛教要普遍傳達出去。所以「為佛教,為眾生」,我們必定要恆持那個剎那間,永遠永遠我們都要好好把握住那個時候,啟發我們發心的那一念間,那個剎那就是我們要恆持,所以叫做「恆持剎那當把握」,永遠永遠要把握住。
「切莫耽樂」,不要貪戀,貪著在這種人間嬉樂,不可以,這都是無常。這種人間的嬉樂,很容易使我們耽迷下去,使我們起心動念、煩惱、貪欲等等,無明惑業就是在這個耽樂中所發生的。不可以,我們若是一耽著這個欲樂,我們就容易離開正道了。
所以,我們要好好「修心養性行大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接受佛法之後,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行大道。我們若在皈依時,就是說:「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那個「無上心」,就是在這個大道,這種菩薩道,叫做大道,大菩提道,就是大覺悟的道路。我們修心,我們養性,我們要把握時間,好好佛法入心,好好養我們的心性,啟發我們這分宏願。
靜思弟子都是要有「四弘誓願」。靜思法脈所要傳的,內修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我們靜思法脈,人人既發心了,就要有這「四弘誓願」,這就是叫做「行大道」。
那麼我們入慈濟宗門,慈濟人間路,我們要入人群中去,所以要發「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為眾生的幸福,我們願意付出,無後悔,所以說「大慈無悔」。眾生苦難,我們一定要投入去拔除他的苦難,任勞任怨,絕對無怨無尤,「很辛苦,我甘願,我無怨。」這「大悲無怨」。
「大喜」,付出之後,輕安自在,「無憂」了,因為眾生在苦難中,我們已經付出,將他救拔出來了,他安穩了,啟發他的心了,身心安穩,我們無憂愁了。我們願意,因為是我們自己自動自發,願意捨,所以「大捨無求」。我們願意付出無所求,還要怎樣呢?感恩啊!
這是我們菩薩道,內修就是「四弘誓願」,外行是「四無量心」;內修是靜思法脈,外行是慈濟宗門,這是一個很完整福慧雙修。慈濟宗門是修福,靜思法脈是修慧,所以福慧兩足。這就是我們要在時間中好好把握。
過去大家很嚮往美國經濟好,科技很發達,所以認為它是人間天堂。卻是,看,人禍、天災啊!這種的景象歷歷傳在我們的面前。你看,人生是這麼的無常,所以我們經文就說:
⊙「多諸毒蟲,魑魅可畏,大火猛燄,四面俱起。」《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人生很多很多這種不安全,毒蟲就是猛獸,所有的動物。而這些動物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所以在心外面有這些動物,其實我們的內心,這些動物,毒蟲猛獸都在我們的內心裡,或者是我們待人接物,同樣是隱伏著這種毒蟲猛獸。
更可怕的,就是「魑魅可畏」,來無形、去無蹤,那種很快,反個掌、翻個臉,就是這樣的無常。你看,龍捲風這樣捲過去,瞬間房子都倒了,人命在呼吸間。看那個境界,真的是如「大火猛燄」,這種的世間「四面俱起」,這就是人間。
所以,我們豈能再耽戀在這樣的世間呢?「一失人身,萬劫難再。」趁著我們這一生,我們現在能夠聽,我們現在能夠做,我們有現在這個因緣,我們要好好把握,要不然,「一失人身,萬劫難再」。來生是不是還能在人道呢?還未聽到佛法以前,我們到底有造了多少的業?我們都不知。不過,我們把握在現在,恆持在剎那當下間,不要一點點再偏離正道了,好好修心養性行在大道,這才是我們未來人生的去向。下面這段(經)文,又再說:
⊙「而此諸子,貪樂嬉戲,我已救之,令得脫難。是故諸人,我今快樂。」《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是一種譬喻。因為我們眾生無明,還在人間這樣貪、瞋、癡、慢、疑,「貪樂嬉戲」,所以佛陀來人間要來度化眾生,「開、示」;好不容易,四十多年。譬喻「諸子之出世無漏種子」,四十多年了,開始這些弟子,聲聞──藉著聲音入耳中,了解有這樣的佛法;獨覺、緣覺、辟支佛,像這些,「了解了,我要斷煩惱,我要持戒、定、慧這『三無漏學』。」
這是很不容易。佛陀來人間,說法四十多年,才開始聽佛說法,才開始法入心、斷煩惱,能夠持戒、定、慧,這「無漏種子」,這些弟子才這樣開始,人人都是無漏的種子。
真的,緣起非易,這個因緣要成就,實在是很不簡單。「今在無明塵沙覆障之中」。雖然說這個因緣這麼殊勝,無漏的種子也已經入心了,不過,我們要很注意,這種的無明像塵沙一樣,像灰塵一樣,我們若是沒好好時時用功,這個灰塵不知什麼時候從縫鑽進來,很多這種無明塵沙來障礙著我們。若這樣,我們就無法向前前進。
這種的障礙,這個塵沙的障礙,就是來自一個「貪」字,「貪樂嬉戲」。所以,這還在這三界中。
⊙而此諸子貪樂嬉戲:喻諸子之出世無漏種子,緣起非易;今在無明塵沙覆障之中,貪樂嬉戲仍易被燒害。
各位,用心想想看,我們是不是還有這個塵沙的無明呢?這是很細很細的無明,這種「我要」還執著住,這種的無明還有沒有?我想,大家在內心都回答師父,肯定:「有。」這個「我要」的執著還有。「我要我的孩子娶好媳婦。」「我要我的媳婦娶過來,趕緊生孫子。」「有。」等等很多。這就是人的執著。
佛陀說:「我已救之,令得脫難」。這些孩子已經為他們播下一些種子了,佛法已經有入心了。不過,「眾生愛著見思,不能自拔」。眾生那個貪愛的心,還是在那個見思惑中,不能自拔。所以佛陀必定要用慈愍的心,要不斷迴入娑婆。
⊙我已救之,令得脫難:眾生愛著見思,不能自拔,佛慈悲愍迴入娑婆救拔度化。
總而言之,人人本性都有與佛陀同等的真如。所以佛陀因為還未將我們栽培成就,他不斷要迴入娑婆來救拔、度化眾生。所以佛說:「我已救之,令得脫難。」因為要得到這個因緣,不是很容易。現在已經播下種子,有了緣,所以佛陀說:「我已救之」,有種子就有救了。所以「令得脫難」,能夠讓他慢慢了解、脫離。
「是故諸人,我今快樂」。大家要知道,我現在很歡喜。這是佛陀的晚年,已經年紀大了,講《法華經》就是準備將入涅槃之前了。所以過去的四十多年間,(說法)四十二年後才講《法華經》,所以佛陀說這些都是我已經播下的種子了,這些種子已經是無漏,有戒、定、慧。
雖然還有塵沙的煩惱,但是這個種子入心,我現在快樂,我應該沒有掛慮了。快樂,這是表明佛陀歡喜,因為這些孩子既然心中有種子了,這片田地懂得耕耘了,自然應該有收穫了。
所以「善順」,真正大家,這些孩子已經了解佛陀的教法,了解這個長者父親的交代,而我們眾生了解佛陀的教法。所以,大家已經懂得順從,所以父親的心也能夠安心了。佛陀看到弟子願意棄小就大,開始一一要發大心,所以佛陀他也會安心。所以「結成歡喜」,因為這樣集合起來,佛陀安心歡喜,所以叫做「我今快樂」。
⊙是故諸人,我今快樂:表明歡喜之由,因子免難。善順適從父心,結成歡喜,故言我今快樂。
其實佛陀所說的快樂,只不過就是一段的緣,這個結緣這一場已經是將要一段落了,所以佛陀覺得時間已到了,看到弟子也慢慢在接受、了解,了解就是要取大白牛車,自度度人的時刻,所以他安心了。
所以,這就是我們要學佛,要用心,我們不要再耽著下去,人生是無常,時間是不斷過去,我們要把握在任何的剎那間,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13日~
(12220658-1)
⊙「時間苦短莫空過,恆持剎那當把握,切莫耽樂離正道,修心養性行大道。」
時間既然這麼苦短,因為它不論何時都是這樣在消逝,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把握在剎那間。因為它消逝,也是不斷出現,這種循環,我們要趕緊,遇到因緣時,要趕緊剎那把握,把握在恆持。
常常說,我們的一念間,與外面的境界因緣接觸,好的因緣來時,我們把握起來那就是永遠,所以叫做恆持。這個永恆,是因為剎那間我們有及時把握,所以才有這個永恆,這很久的時間。就像我們(聽聞)佛法,我們若是有因緣遇到佛法,一句話,可能是我們終身受用。
常常都會去想到,那時候,我的師父和我,在臺北慧日講堂,那個場地,那個景象,在我的腦海中永遠都沒有讓它滅了。這個永恆、恆持,不論我現在遇到人、事、物有困難,我都會浮現出了那個場景,這個聲音,我的師父這樣跟我說:「你我師徒因緣特殊,你決心皈依,記住『為佛教,為眾生』。」這種的境界還是歷歷明明在這腦海中,這叫做恆持。
在那幾句話,不到二秒鐘、三秒鐘,這樣讓我這輩子都沒有忘掉;這輩子做不完,當然還有來生。雖然我們常常說緣生緣滅,但是真理、法是永恆,我們這輩子終生奉持,來生我們再發願,來生還是同樣緊接著這種循環,這樣接納下去。
就像佛法二千多年了,現在佛法還是在人間,佛陀的慧命還沒滅。雖然佛身二千多年前,一個名相叫做「取入涅槃」,身體是不在了,卻是佛陀的精神、理念、法,還活在人間,所以叫做「法身」。法身,就沒有生滅。過去的以前,悉達多太子的之前,生生世世這樣在成就慧命,到成佛之後,佛陀是倒駕慈航來人間。
他現相人間,是在教導我們要如何修行。人生世間哪怕是成佛了,壽命就是取在八十(歲),不很短,也不太過長,是很正常的人生壽命。這就是要現相讓我們知道,與我們人都是一樣,有生、老、病、死,但是那個精神理念就是沒有那個生滅相。所以因為這樣,無始以來就有這個法,人人本具覺性,人人都能夠宇宙天空的道理,我們都能夠會合。
這是佛陀他的愛,那種「無緣大慈」,永恆的大愛出現人間。而我們現在就是接受佛陀所教育我們的,所以佛教能夠普及人間,佛教要普遍傳達出去。所以「為佛教,為眾生」,我們必定要恆持那個剎那間,永遠永遠我們都要好好把握住那個時候,啟發我們發心的那一念間,那個剎那就是我們要恆持,所以叫做「恆持剎那當把握」,永遠永遠要把握住。
「切莫耽樂」,不要貪戀,貪著在這種人間嬉樂,不可以,這都是無常。這種人間的嬉樂,很容易使我們耽迷下去,使我們起心動念、煩惱、貪欲等等,無明惑業就是在這個耽樂中所發生的。不可以,我們若是一耽著這個欲樂,我們就容易離開正道了。
所以,我們要好好「修心養性行大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接受佛法之後,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行大道。我們若在皈依時,就是說:「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那個「無上心」,就是在這個大道,這種菩薩道,叫做大道,大菩提道,就是大覺悟的道路。我們修心,我們養性,我們要把握時間,好好佛法入心,好好養我們的心性,啟發我們這分宏願。
靜思弟子都是要有「四弘誓願」。靜思法脈所要傳的,內修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我們靜思法脈,人人既發心了,就要有這「四弘誓願」,這就是叫做「行大道」。
那麼我們入慈濟宗門,慈濟人間路,我們要入人群中去,所以要發「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為眾生的幸福,我們願意付出,無後悔,所以說「大慈無悔」。眾生苦難,我們一定要投入去拔除他的苦難,任勞任怨,絕對無怨無尤,「很辛苦,我甘願,我無怨。」這「大悲無怨」。
「大喜」,付出之後,輕安自在,「無憂」了,因為眾生在苦難中,我們已經付出,將他救拔出來了,他安穩了,啟發他的心了,身心安穩,我們無憂愁了。我們願意,因為是我們自己自動自發,願意捨,所以「大捨無求」。我們願意付出無所求,還要怎樣呢?感恩啊!
這是我們菩薩道,內修就是「四弘誓願」,外行是「四無量心」;內修是靜思法脈,外行是慈濟宗門,這是一個很完整福慧雙修。慈濟宗門是修福,靜思法脈是修慧,所以福慧兩足。這就是我們要在時間中好好把握。
過去大家很嚮往美國經濟好,科技很發達,所以認為它是人間天堂。卻是,看,人禍、天災啊!這種的景象歷歷傳在我們的面前。你看,人生是這麼的無常,所以我們經文就說:
⊙「多諸毒蟲,魑魅可畏,大火猛燄,四面俱起。」《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人生很多很多這種不安全,毒蟲就是猛獸,所有的動物。而這些動物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所以在心外面有這些動物,其實我們的內心,這些動物,毒蟲猛獸都在我們的內心裡,或者是我們待人接物,同樣是隱伏著這種毒蟲猛獸。
更可怕的,就是「魑魅可畏」,來無形、去無蹤,那種很快,反個掌、翻個臉,就是這樣的無常。你看,龍捲風這樣捲過去,瞬間房子都倒了,人命在呼吸間。看那個境界,真的是如「大火猛燄」,這種的世間「四面俱起」,這就是人間。
所以,我們豈能再耽戀在這樣的世間呢?「一失人身,萬劫難再。」趁著我們這一生,我們現在能夠聽,我們現在能夠做,我們有現在這個因緣,我們要好好把握,要不然,「一失人身,萬劫難再」。來生是不是還能在人道呢?還未聽到佛法以前,我們到底有造了多少的業?我們都不知。不過,我們把握在現在,恆持在剎那當下間,不要一點點再偏離正道了,好好修心養性行在大道,這才是我們未來人生的去向。下面這段(經)文,又再說:
⊙「而此諸子,貪樂嬉戲,我已救之,令得脫難。是故諸人,我今快樂。」《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是一種譬喻。因為我們眾生無明,還在人間這樣貪、瞋、癡、慢、疑,「貪樂嬉戲」,所以佛陀來人間要來度化眾生,「開、示」;好不容易,四十多年。譬喻「諸子之出世無漏種子」,四十多年了,開始這些弟子,聲聞──藉著聲音入耳中,了解有這樣的佛法;獨覺、緣覺、辟支佛,像這些,「了解了,我要斷煩惱,我要持戒、定、慧這『三無漏學』。」
這是很不容易。佛陀來人間,說法四十多年,才開始聽佛說法,才開始法入心、斷煩惱,能夠持戒、定、慧,這「無漏種子」,這些弟子才這樣開始,人人都是無漏的種子。
真的,緣起非易,這個因緣要成就,實在是很不簡單。「今在無明塵沙覆障之中」。雖然說這個因緣這麼殊勝,無漏的種子也已經入心了,不過,我們要很注意,這種的無明像塵沙一樣,像灰塵一樣,我們若是沒好好時時用功,這個灰塵不知什麼時候從縫鑽進來,很多這種無明塵沙來障礙著我們。若這樣,我們就無法向前前進。
這種的障礙,這個塵沙的障礙,就是來自一個「貪」字,「貪樂嬉戲」。所以,這還在這三界中。
⊙而此諸子貪樂嬉戲:喻諸子之出世無漏種子,緣起非易;今在無明塵沙覆障之中,貪樂嬉戲仍易被燒害。
各位,用心想想看,我們是不是還有這個塵沙的無明呢?這是很細很細的無明,這種「我要」還執著住,這種的無明還有沒有?我想,大家在內心都回答師父,肯定:「有。」這個「我要」的執著還有。「我要我的孩子娶好媳婦。」「我要我的媳婦娶過來,趕緊生孫子。」「有。」等等很多。這就是人的執著。
佛陀說:「我已救之,令得脫難」。這些孩子已經為他們播下一些種子了,佛法已經有入心了。不過,「眾生愛著見思,不能自拔」。眾生那個貪愛的心,還是在那個見思惑中,不能自拔。所以佛陀必定要用慈愍的心,要不斷迴入娑婆。
⊙我已救之,令得脫難:眾生愛著見思,不能自拔,佛慈悲愍迴入娑婆救拔度化。
總而言之,人人本性都有與佛陀同等的真如。所以佛陀因為還未將我們栽培成就,他不斷要迴入娑婆來救拔、度化眾生。所以佛說:「我已救之,令得脫難。」因為要得到這個因緣,不是很容易。現在已經播下種子,有了緣,所以佛陀說:「我已救之」,有種子就有救了。所以「令得脫難」,能夠讓他慢慢了解、脫離。
「是故諸人,我今快樂」。大家要知道,我現在很歡喜。這是佛陀的晚年,已經年紀大了,講《法華經》就是準備將入涅槃之前了。所以過去的四十多年間,(說法)四十二年後才講《法華經》,所以佛陀說這些都是我已經播下的種子了,這些種子已經是無漏,有戒、定、慧。
雖然還有塵沙的煩惱,但是這個種子入心,我現在快樂,我應該沒有掛慮了。快樂,這是表明佛陀歡喜,因為這些孩子既然心中有種子了,這片田地懂得耕耘了,自然應該有收穫了。
所以「善順」,真正大家,這些孩子已經了解佛陀的教法,了解這個長者父親的交代,而我們眾生了解佛陀的教法。所以,大家已經懂得順從,所以父親的心也能夠安心了。佛陀看到弟子願意棄小就大,開始一一要發大心,所以佛陀他也會安心。所以「結成歡喜」,因為這樣集合起來,佛陀安心歡喜,所以叫做「我今快樂」。
⊙是故諸人,我今快樂:表明歡喜之由,因子免難。善順適從父心,結成歡喜,故言我今快樂。
其實佛陀所說的快樂,只不過就是一段的緣,這個結緣這一場已經是將要一段落了,所以佛陀覺得時間已到了,看到弟子也慢慢在接受、了解,了解就是要取大白牛車,自度度人的時刻,所以他安心了。
所以,這就是我們要學佛,要用心,我們不要再耽著下去,人生是無常,時間是不斷過去,我們要把握在任何的剎那間,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13日~
(12220658-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