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堪忍世間 承教養慧 - 20210127 第657集
⊙一切因緣是生滅法,共住娑婆堪忍世間,行眾善法防非止惡,承佛教誡長養慧命。
一切因緣有生、共聚,我們歡喜,卻是也有滅。因為人生總是幾十年的時間,到底我們能夠有多久、多長在人間呢?不知道。來的時候就是因緣生,去的時候是因緣滅。
每一天所面對的人和我們都有因緣,有緣在一起,我們要很感恩,好緣,彼此成就道業;若是和我們無緣的人,聽到什麼樣的是啊、非啊,我們也要知道因緣啊,就是沒有結到好緣,所以對我的感覺不好,他才會說出對我不滿,所以我也要甘願、歡喜,用歡喜的心再與他結一分好的緣。
把握機會轉惡緣為善緣,轉惡因為福因,這是在人間才有機會,可讓我們修好因好緣。我們要很了解,「共住娑婆堪忍世間」,這個堪忍世間,我們要行眾善法,要培養我們這念愛心,我們要身體力行,很多的善法,我們都要依教奉行。我們要修三無漏學,戒、定、慧。
我們既然學法,要接受佛法教育,我們要持戒,所以「戒」,我們能防非止惡。要與人結善緣,就不要口出惡言;要與人結善緣,我們的面相就不要難看,我們的行為就要輕柔,所以在口,身、口、意,我們要時時照顧好,預防,戒,戒得好。
再來就是要發心,既然發心,如初,發心那時候,要如何能夠保持呢?要把握時間。來自十七個國家,近五百人都從國外歸來報告,很感動人。馬來西亞那種度人的心實在是很不容易。六月回來,師父鼓勵整個馬來西亞慈濟人的心要連起來,「愛鋪滿地」,要將這個愛鋪滿馬來西亞,這是我對他們的期待。
這群弟子真的是(讓)我打從內心那一分疼入心,真的是很乖。他們發願、發心,做得到。師父會為他們這樣說,是因為了解他們那分聞法入心,道心堅定,那種堅定的心,尤其是現在天下真的要淨化人間,世間人心淨化了,才能夠人平安。所以希望在這個國家能夠平平安安,人平安,天地安。
當然,現在大家又在聞法香,聽他們在分享,有的人是:「啊!那麼早,三四點就要起來,這有困難。」「沒關係,我們兩天,兩天,兩天可以嗎?」「兩天啊,好吧!兩天。」「七天可以嗎?」「兩天都過了,(再)七天。」七天圓滿了!「咦?我好像有興趣。」開始就來了。
有的人擔心治安不好,自己來,不好。「沒關係,我們一輛車,多一點人來坐。」共乘的車,就是大白牛車,就來了。但是有一段(經歷),讓我很嚇到了。真的是大家一起來,來到共修處的地方,要聞法時,有三個人拿著刀衝進去。一手是拿刀,一手是手伸長出來,「來,錢,拿錢來!」所以裡面的人就很鎮靜,每個人就將錢拿出來,平安過了。為了這樣,大家人心惶惶,那個共修處就暫時關門。
不過,被搶的這六七個人雖然被搶,卻是為了這樣關門,他們感覺還是要再聽,還是要再精進。所以說要再來聽,門要開,還要再來薰法香,還是這幾位來。所以說開始是六七位,現在那個地方是三十多位薰法香。看,這種堅定的心志,戒、定,這種堅定的心志,那就是為了要接受佛法、增長慧命。
所以,世間為什麼會有這種愛搶人的人?這就是心不受化,我們若能普遍讓人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就要(將)佛法推展出去,讓人人能知道要行善,不要造惡。所以要「行眾善法防非止惡」
「承佛教誡」,人人要依佛的教誡,這樣來長養慧命。這個共修處被搶過,這幾個人進而不退,這種求法精進的心。看看這樣在精進,那個地方也一樣,有增無減,來聽法的人,六七個人變三十多個人,這是精進。為了什麼?「長養慧命」,不要將慧命斷掉,既然都聽了,慧命不要斷。所以,大家覺得還是要開,大家繼續聞法,這真的也是令人很感動。
前面我們就說過了,「此諸子等,生育甚難,愚小無知,而入險宅。」再接下來的(經)文就這樣說,「多諸毒蟲,魑魅可畏,大火猛燄,四面俱起。」
⊙「此諸子等,生育甚難,愚小無知,而入險宅。多諸毒蟲,魑魅可畏,大火猛燄,四面俱起。」《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我們前面所說「諸子」,這些弟子,佛陀向弟子就說,真的是「生育甚難」,其實要成(就)一尊佛,不容易,成就一位修行者道心堅定,也不容易。所以說「生育甚難」。你要培養他到道心堅固,對事、物、理、是非分清楚這樣的智慧,真的是不容易,所以叫做「生育甚難」。
「愚小無知」,就像較幼稚,心容易發心,但是也容易退道心,這種「愚小無知」。「而入險宅」,所以因為這樣道心不堅固,很容易就入險宅。這是我們昨天所說的。因為世間「多諸毒蟲」,這前面我們也都解釋過了,不論是猛獸、毒蛇等等,這不只是在地上有的,是在我們的人心心地所有。所以,又再「魑魅可畏」,魑魅,就是出入讓我們不知不覺,看不到的,但是困擾著人的心,這(是)魑魅。
「大火猛燄」,我們的心,煩惱很多,就像火一樣,這樣從四面起,四方八達,災難這樣一直生起。人啊,人心所造作,所以讓我們的心無明、惑,造很多的業,惹來了大乾坤四大不調,惹來了我們的身體四大不調,惹來了我們的全身的無明,造作了人禍,加上了天災。這都是我們人的心很可畏,像猛火一樣,這是心地的三界。
所以「三界利鈍十使之相」。若有在聽經,這些都應該了解了。「十使」就是(五)利使、(五)鈍使,「利使」就是我們的身體,身體會去造作,所以,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種,就是我們的身體所造作的形象,所造作人、事、物,有很多讓人一下就感覺得到,這叫做「利使」。
「鈍使」就是在我們的內心,貪、瞋、癡、慢、疑,五種東西放在我們的心裡,人家沒看見,也不是即刻就去做的,所以這叫做「鈍使」。起一個念頭要去做,要經過這個身體,所以身體做出去,那就完成了貪的業,去造作那個爭、奪,所以心是這樣想,身體就去這樣做,所以這叫做鈍、利十使,這樣有十種。驅使我們在人間所造作的錯,也是要我們修行,佛陀就仔細地這樣來為我們分析,要如何讓我們除去瞋,貪、瞋。不只是不貪,我們還要再付出。不只是不瞋,又再瞋已經除去了,脾氣已經改了。
我也聽到檳城有一位開始要發心,過去大家要度他,度不進來,因為習氣改不過來。後來,回到我們花蓮之後,開始他要發心了,開始也一直很精進。不過,將要受證,在培訓當中,忽然間他的身體欠安,去檢查已經是末期了。這時候大家知道他的身體不好,朋友很多,趕緊去看他。
他就跟他們說:「要來看我的人都不要帶東西,只要帶你們替我去勸人做慈濟的名單。」真的來看他的人,真的,就是帶著他的親戚朋友,說:「我要參加慈濟,當慈濟的會員。」每一位朋友來看他,就是替他募了會員的名單來。一直到最後他往生時,你們知道有多少人?他的會員,一千七百多位。那顆心,念玆在玆,這分要淨化人心的這念心這麼堅定,所以他的朋友被他感動。
看,不只是過去的習氣、欲念,或者是瞋心,愛發脾氣的心都轉了,一直要讓人人都能夠體會到佛法的好。所以一直在勸人要走入佛門來,人人來做慈濟。這種啟發人人的心智,這種轉貪、轉瞋、轉癡的心念這樣成為善念,將他的貢高我慢也去除了。到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這段時間,哪怕是在病中,他也是要度眾生。所以貪、瞋、癡,一念轉,「五鈍使」就全都轉了,能夠煩惱清淨。所以說來,這種「五鈍使」,只要一念心轉,一切都轉。只要心念轉,我們的心這個「五利使」,就是都利益人群了。
所以說「心靈三界無明」,那就是惑業會損傷我們的慧命,因為我們有前面「五鈍(使)」與「五利(使)」,這十項去造作惡業。所以因為這樣,會傷害我們的慧命。我們修行,就是希望能夠培養出我們的慧命,不要再來傷害慧命。因為我們人人與佛平等,佛陀的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我們轉一個念,同樣的,「慈、悲、喜、捨」我們也是做得到,同樣的,我們也能夠去除煩惱。只要我們的習氣去除,每一天用心把握因緣,做好事做久來,你也成習慣了。就像聽法,聽入心了,哪怕遇到什麼可怕、害怕的事情,他也(會)心很快就定下來,繼續慧命成長,這就是我們要用心。
所以「魑魅可畏」,這個「魑魅」就是「藏之則鬼神遁跡」,鬼神遁跡,我們人人,人人這個心,這個「魑魅」就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隱藏起來,讓你看不到。「這個人常常笑瞇瞇,怎麼做這樣的事?」那就是因為他將「魑魅」隱藏起來,表面上很好看,但是內心就是懷鬼胎。我們常常說「心懷鬼胎」,那就是魑魅,魑魅魍魎。
所以藏起來就是「鬼神遁跡」,就隱遁起來;「出之則魑魅潛蹤」,就一直跟著我們。這就是我們常常對人、做事,我們要很小心,要不然這個魑魅魍魎不是在外面,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裡,要常常自我警惕。
⊙多諸毒蟲,魑魅可畏:三界利鈍十使之相,心靈三界無明,惑業損傷慧命。魑魅可畏,藏之則鬼神遁跡,出之則魑魅潛蹤,甚可畏。
所以「大火猛燄,四面俱起」,我們的心要照顧好,要不然在這種的「濁世可畏」的災難,猛火全都是隱伏著。人家說,一把無明火燒掉了功德林。我們平時,我們就想要做好事,我一直想和他結好緣,我怎麼這樣,一把無明火一起,這樣將過去培養的感情都燒光了。過去我所做的好事,形象都整個破滅了。
「大火猛燄」,這個大火是心火,我們人的心火。為何心火會燃呢?這就是我們向來的習氣不好,所以看樣樣不順眼,就心火燃,像這樣很危險。所以「濁世可畏」,我們人人就是這樣污染很多無明煩惱,所造作的就是不淨業。因為這樣,所以這個五濁惡世一直一直混濁起來。想到就會很擔心,每天在看新聞,每天在聽,真的是天下人禍災難偏多。
所以「四面隱伏」,像「大火猛燄,四面 (俱) 起」,這就是表示,總共跟我們說「三界八苦」。「三界八苦」,「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三界歸納起來是在我們的心,造成了「八苦」:生、老、病、死苦,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還有「五蘊熾盛苦」,這也是我們最近常常說的。所以在這五濁惡世,三界中若有這「八苦」,「見濁起欲」,從這個見濁起了種種的欲,不能自拔,所以人間之苦。
⊙大火猛燄,四面俱起:濁世可畏災害四伏,如大火猛燄四面俱起。總述三界八苦之難,喻見濁起欲,不能自拔。
各位菩薩,學佛,我們要好好用心,一切因緣是生滅法,我們大家共住在這個娑婆,是堪忍的世界,要堪得忍耐,因為苦難偏多。唯有要行眾善法,才能防非止惡;我們要接受佛法的教誡,我們才能夠長養慧命。菩薩,總是一念心,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12日~
(12220657-1)
一切因緣有生、共聚,我們歡喜,卻是也有滅。因為人生總是幾十年的時間,到底我們能夠有多久、多長在人間呢?不知道。來的時候就是因緣生,去的時候是因緣滅。
每一天所面對的人和我們都有因緣,有緣在一起,我們要很感恩,好緣,彼此成就道業;若是和我們無緣的人,聽到什麼樣的是啊、非啊,我們也要知道因緣啊,就是沒有結到好緣,所以對我的感覺不好,他才會說出對我不滿,所以我也要甘願、歡喜,用歡喜的心再與他結一分好的緣。
把握機會轉惡緣為善緣,轉惡因為福因,這是在人間才有機會,可讓我們修好因好緣。我們要很了解,「共住娑婆堪忍世間」,這個堪忍世間,我們要行眾善法,要培養我們這念愛心,我們要身體力行,很多的善法,我們都要依教奉行。我們要修三無漏學,戒、定、慧。
我們既然學法,要接受佛法教育,我們要持戒,所以「戒」,我們能防非止惡。要與人結善緣,就不要口出惡言;要與人結善緣,我們的面相就不要難看,我們的行為就要輕柔,所以在口,身、口、意,我們要時時照顧好,預防,戒,戒得好。
再來就是要發心,既然發心,如初,發心那時候,要如何能夠保持呢?要把握時間。來自十七個國家,近五百人都從國外歸來報告,很感動人。馬來西亞那種度人的心實在是很不容易。六月回來,師父鼓勵整個馬來西亞慈濟人的心要連起來,「愛鋪滿地」,要將這個愛鋪滿馬來西亞,這是我對他們的期待。
這群弟子真的是(讓)我打從內心那一分疼入心,真的是很乖。他們發願、發心,做得到。師父會為他們這樣說,是因為了解他們那分聞法入心,道心堅定,那種堅定的心,尤其是現在天下真的要淨化人間,世間人心淨化了,才能夠人平安。所以希望在這個國家能夠平平安安,人平安,天地安。
當然,現在大家又在聞法香,聽他們在分享,有的人是:「啊!那麼早,三四點就要起來,這有困難。」「沒關係,我們兩天,兩天,兩天可以嗎?」「兩天啊,好吧!兩天。」「七天可以嗎?」「兩天都過了,(再)七天。」七天圓滿了!「咦?我好像有興趣。」開始就來了。
有的人擔心治安不好,自己來,不好。「沒關係,我們一輛車,多一點人來坐。」共乘的車,就是大白牛車,就來了。但是有一段(經歷),讓我很嚇到了。真的是大家一起來,來到共修處的地方,要聞法時,有三個人拿著刀衝進去。一手是拿刀,一手是手伸長出來,「來,錢,拿錢來!」所以裡面的人就很鎮靜,每個人就將錢拿出來,平安過了。為了這樣,大家人心惶惶,那個共修處就暫時關門。
不過,被搶的這六七個人雖然被搶,卻是為了這樣關門,他們感覺還是要再聽,還是要再精進。所以說要再來聽,門要開,還要再來薰法香,還是這幾位來。所以說開始是六七位,現在那個地方是三十多位薰法香。看,這種堅定的心志,戒、定,這種堅定的心志,那就是為了要接受佛法、增長慧命。
所以,世間為什麼會有這種愛搶人的人?這就是心不受化,我們若能普遍讓人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就要(將)佛法推展出去,讓人人能知道要行善,不要造惡。所以要「行眾善法防非止惡」
「承佛教誡」,人人要依佛的教誡,這樣來長養慧命。這個共修處被搶過,這幾個人進而不退,這種求法精進的心。看看這樣在精進,那個地方也一樣,有增無減,來聽法的人,六七個人變三十多個人,這是精進。為了什麼?「長養慧命」,不要將慧命斷掉,既然都聽了,慧命不要斷。所以,大家覺得還是要開,大家繼續聞法,這真的也是令人很感動。
前面我們就說過了,「此諸子等,生育甚難,愚小無知,而入險宅。」再接下來的(經)文就這樣說,「多諸毒蟲,魑魅可畏,大火猛燄,四面俱起。」
⊙「此諸子等,生育甚難,愚小無知,而入險宅。多諸毒蟲,魑魅可畏,大火猛燄,四面俱起。」《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我們前面所說「諸子」,這些弟子,佛陀向弟子就說,真的是「生育甚難」,其實要成(就)一尊佛,不容易,成就一位修行者道心堅定,也不容易。所以說「生育甚難」。你要培養他到道心堅固,對事、物、理、是非分清楚這樣的智慧,真的是不容易,所以叫做「生育甚難」。
「愚小無知」,就像較幼稚,心容易發心,但是也容易退道心,這種「愚小無知」。「而入險宅」,所以因為這樣道心不堅固,很容易就入險宅。這是我們昨天所說的。因為世間「多諸毒蟲」,這前面我們也都解釋過了,不論是猛獸、毒蛇等等,這不只是在地上有的,是在我們的人心心地所有。所以,又再「魑魅可畏」,魑魅,就是出入讓我們不知不覺,看不到的,但是困擾著人的心,這(是)魑魅。
「大火猛燄」,我們的心,煩惱很多,就像火一樣,這樣從四面起,四方八達,災難這樣一直生起。人啊,人心所造作,所以讓我們的心無明、惑,造很多的業,惹來了大乾坤四大不調,惹來了我們的身體四大不調,惹來了我們的全身的無明,造作了人禍,加上了天災。這都是我們人的心很可畏,像猛火一樣,這是心地的三界。
所以「三界利鈍十使之相」。若有在聽經,這些都應該了解了。「十使」就是(五)利使、(五)鈍使,「利使」就是我們的身體,身體會去造作,所以,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種,就是我們的身體所造作的形象,所造作人、事、物,有很多讓人一下就感覺得到,這叫做「利使」。
「鈍使」就是在我們的內心,貪、瞋、癡、慢、疑,五種東西放在我們的心裡,人家沒看見,也不是即刻就去做的,所以這叫做「鈍使」。起一個念頭要去做,要經過這個身體,所以身體做出去,那就完成了貪的業,去造作那個爭、奪,所以心是這樣想,身體就去這樣做,所以這叫做鈍、利十使,這樣有十種。驅使我們在人間所造作的錯,也是要我們修行,佛陀就仔細地這樣來為我們分析,要如何讓我們除去瞋,貪、瞋。不只是不貪,我們還要再付出。不只是不瞋,又再瞋已經除去了,脾氣已經改了。
我也聽到檳城有一位開始要發心,過去大家要度他,度不進來,因為習氣改不過來。後來,回到我們花蓮之後,開始他要發心了,開始也一直很精進。不過,將要受證,在培訓當中,忽然間他的身體欠安,去檢查已經是末期了。這時候大家知道他的身體不好,朋友很多,趕緊去看他。
他就跟他們說:「要來看我的人都不要帶東西,只要帶你們替我去勸人做慈濟的名單。」真的來看他的人,真的,就是帶著他的親戚朋友,說:「我要參加慈濟,當慈濟的會員。」每一位朋友來看他,就是替他募了會員的名單來。一直到最後他往生時,你們知道有多少人?他的會員,一千七百多位。那顆心,念玆在玆,這分要淨化人心的這念心這麼堅定,所以他的朋友被他感動。
看,不只是過去的習氣、欲念,或者是瞋心,愛發脾氣的心都轉了,一直要讓人人都能夠體會到佛法的好。所以一直在勸人要走入佛門來,人人來做慈濟。這種啟發人人的心智,這種轉貪、轉瞋、轉癡的心念這樣成為善念,將他的貢高我慢也去除了。到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這段時間,哪怕是在病中,他也是要度眾生。所以貪、瞋、癡,一念轉,「五鈍使」就全都轉了,能夠煩惱清淨。所以說來,這種「五鈍使」,只要一念心轉,一切都轉。只要心念轉,我們的心這個「五利使」,就是都利益人群了。
所以說「心靈三界無明」,那就是惑業會損傷我們的慧命,因為我們有前面「五鈍(使)」與「五利(使)」,這十項去造作惡業。所以因為這樣,會傷害我們的慧命。我們修行,就是希望能夠培養出我們的慧命,不要再來傷害慧命。因為我們人人與佛平等,佛陀的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我們轉一個念,同樣的,「慈、悲、喜、捨」我們也是做得到,同樣的,我們也能夠去除煩惱。只要我們的習氣去除,每一天用心把握因緣,做好事做久來,你也成習慣了。就像聽法,聽入心了,哪怕遇到什麼可怕、害怕的事情,他也(會)心很快就定下來,繼續慧命成長,這就是我們要用心。
所以「魑魅可畏」,這個「魑魅」就是「藏之則鬼神遁跡」,鬼神遁跡,我們人人,人人這個心,這個「魑魅」就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隱藏起來,讓你看不到。「這個人常常笑瞇瞇,怎麼做這樣的事?」那就是因為他將「魑魅」隱藏起來,表面上很好看,但是內心就是懷鬼胎。我們常常說「心懷鬼胎」,那就是魑魅,魑魅魍魎。
所以藏起來就是「鬼神遁跡」,就隱遁起來;「出之則魑魅潛蹤」,就一直跟著我們。這就是我們常常對人、做事,我們要很小心,要不然這個魑魅魍魎不是在外面,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裡,要常常自我警惕。
⊙多諸毒蟲,魑魅可畏:三界利鈍十使之相,心靈三界無明,惑業損傷慧命。魑魅可畏,藏之則鬼神遁跡,出之則魑魅潛蹤,甚可畏。
所以「大火猛燄,四面俱起」,我們的心要照顧好,要不然在這種的「濁世可畏」的災難,猛火全都是隱伏著。人家說,一把無明火燒掉了功德林。我們平時,我們就想要做好事,我一直想和他結好緣,我怎麼這樣,一把無明火一起,這樣將過去培養的感情都燒光了。過去我所做的好事,形象都整個破滅了。
「大火猛燄」,這個大火是心火,我們人的心火。為何心火會燃呢?這就是我們向來的習氣不好,所以看樣樣不順眼,就心火燃,像這樣很危險。所以「濁世可畏」,我們人人就是這樣污染很多無明煩惱,所造作的就是不淨業。因為這樣,所以這個五濁惡世一直一直混濁起來。想到就會很擔心,每天在看新聞,每天在聽,真的是天下人禍災難偏多。
所以「四面隱伏」,像「大火猛燄,四面 (俱) 起」,這就是表示,總共跟我們說「三界八苦」。「三界八苦」,「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三界歸納起來是在我們的心,造成了「八苦」:生、老、病、死苦,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還有「五蘊熾盛苦」,這也是我們最近常常說的。所以在這五濁惡世,三界中若有這「八苦」,「見濁起欲」,從這個見濁起了種種的欲,不能自拔,所以人間之苦。
⊙大火猛燄,四面俱起:濁世可畏災害四伏,如大火猛燄四面俱起。總述三界八苦之難,喻見濁起欲,不能自拔。
各位菩薩,學佛,我們要好好用心,一切因緣是生滅法,我們大家共住在這個娑婆,是堪忍的世界,要堪得忍耐,因為苦難偏多。唯有要行眾善法,才能防非止惡;我們要接受佛法的教誡,我們才能夠長養慧命。菩薩,總是一念心,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12日~
(12220657-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