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常樂我淨 微妙第一 - 20210210 第677集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攝一切行教理行證,知四諦法斷苦集滅,修道了脫斷塵沙惑,持戒定慧行最上供。
各位,學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這樣在生活,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無不都是生活中一切都是法。但是,我們學佛,能夠認清楚這是法?這個法,人與環境中,我們要如何才能體會「教理行證」?那就是萬法廣散。
我們在這天地萬物之間,我們要如何能認定什麼是法?擴開,從宇宙間大小,大,大到星球;小,小到如塵沙,譬如是這樣,中間的一切有形物等等,無不都是。宇宙之間所有一切,這若是將它擴開放大來說,無不都是。這種遍行一切法,都有接觸到,都有體會到,才有辦法攝一切行。
學佛,要學在如何來攝一切行。我們若能這樣「總持一切行」,了解了道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都清楚了,道理明白。明白了道理,我們去行,「總一切法,持一切善」,這就是行。「教、理、行」,有接觸到之後,我們才有辦法「證」。所以總持一切行,這就是我們的法門,「教理行證」這就是我們的法門。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的第一步,就是「知四諦法」,要斷苦集(慕)滅。這是佛陀的用心。「苦集滅道」,應該讓我們知道,所以我們才懂得,懂得斷,斷苦集(慕)滅。
我們一切的造作,日常的生活,我們如何與人人結好緣,在人世間,如何把握機會去做好事,造福人間,我們就能預防,不要與人結怨,不與人連仇。不要有結怨連仇,就不會再惹來了,來世這種「怨憎會苦」,但是我們也要斷「愛別離苦」,同樣要斷。所以「修道了脫,斷塵沙惑」,我們要好好下定決心要修道。
菩提道路是要我們自己開出來,這個菩提道要好好鋪好。要知道要斷除塵沙的無明,大的,我們看得到;粗的,我們能斷。說:「不要計較。」「好。不計較,讓別人。」心,是不是輕安自在呢?這件事情既然是讓你了,但是心甘願了沒有?甘願,有把它忘記了嗎?不只是甘願就好了,一切都沒有了,連這麼微細的煩惱,我們都要從內心掃除。所以「斷塵沙惑」,非常的微細微細也都要斷除。
所以「持戒定慧行最上供」。我們要好好持戒、定、慧,我們修行也要好好堅持戒、定、慧。戒,才能讓我們防非止惡,不要再惹來煩惱、做錯事情,那就一定要戒。受教之後,了解道理,我們的心應該要定下來,因為我們了解前面這條道路,不用再讓我們有懷疑,所以我們的心要定。心定下來,我們才有辦法是非分別清楚,是道,我們要走;是煩惱,我們要斷,這就是智慧。用這樣來回饋佛陀,這是最大的供養。經文: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我們已經說過了,佛陀向舍利弗再更清楚來表達,我,佛陀自己這樣說「我為眾生」。為了要讓眾生,人人能夠體悟佛法,用說的聽不懂,我就用種種方法來譬喻,只為了人人也能夠體會到,佛乘的境界,如何去救人救得很歡喜。接觸到這個道理,集苦,苦從集來,如何體會到苦的源頭,如何能解開這個集來苦的方法,從這人間中去體會、接觸,堅定道心。這一佛乘就是啟開了菩薩道,大家才有辦法能夠體會佛的真理。
所以佛陀就說舍利弗,「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你們大家若都能相信,這四十多年來佛所說的法,不論是用譬喻的,不論是說人間事,或者是出世間法,所說的一切,大家若能夠相信,這樣「一切皆當,成得佛道」。這已經涵蓋了現在跟你們說,未來這個法要傳下去,人人若相信,人人都能夠「成得佛道」。我們接下來再說: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是乘」那就是佛乘了。成佛這條道路是非常的微妙,我們若能到佛的境界,那種寂靜清澄,那種的感覺真的是很微妙,而且不是短暫的感覺,是廣大無邊,永恆的微妙境界,那就是清淨第一,完全無染的境界了。
「是乘」,大家要用心聽,這個「是乘」,「一乘」就是譬喻車的體。因為三車,大白牛車,車,這輛車裡面是很豐富,很多很多的法,都譬喻在這輛車裡,所有的裝潢、所有豐富的財物,都在那裡面,那就是一切種智。
⊙是乘:一乘車體,即一切種智,具四德為體,心境不二,事理雙融,曰微妙第一。
修行真的要具足一切種智。天下萬物一切一切形色,種種的智慧無不通達,這是一切種智。
再來說,以「具四德為體」,四德就是常、樂、我、淨。「心境不二」,外面的境界、裡面的心境,都有包括這四德在。所以,「事理雙融」,不論是事或理都能夠互通。佛陀教育我們成佛,要先教育我們先懂得做人,事理要圓融。真的是很微妙。
所以,在這「四德」,第一就是「常德」,「常」要讓我們知道,是「常寂之體恆不變」,因為它不變,所以無生滅,「常而不遷不變」,「名之為常」。「性體虛融」,它的性就是很大,能夠包容一切。「湛然常住」,永遠永遠都是這麼寂靜,這麼清淨,這樣常住。所以「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這就是「常」,永遠永遠不變,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是這樣。
⊙四德之一:常德,常寂之體恆不變,而無生滅,常而不遷不變,名之為「常」。性體虛融,湛然常住,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名之為「常」。
第二,「樂德」,那就是涅槃,涅槃也是叫做寂靜,寂光也是叫做涅槃,它永遠都是光明。為什麼光明呢?不受無明遮蓋,所以叫做涅槃。將無明都掃除了,回歸真如的本體來,它是「寂滅永安」,永遠都是這樣輕安自在,「名之為樂」。
「又運用自在」,能夠運用,雖然它這樣很寂靜,卻是它能用。常常說真諦無體,其實它無形無相,我們常常說,是因為用種種法來合成。佛陀要將他的心境說給我們知道,我們沒辦法,他就要用因緣果報、譬喻、言辭等等,合起來的這個法,讓我們了解。所以,這就是「樂德」。
佛陀應用自如,用種種的法應用自如,能夠讓眾生體會了解,眾生聽,歡喜接受,轉煩惱為菩提,這種轉苦為樂,這也就是佛陀,他用種種的法來合成。所以「運用自在,所為適心」,佛陀他能夠應機來逗教,這樣叫做「樂」。
⊙四德之二:樂德,涅槃之體寂滅永安,名之為樂。又運用自在,所為適心,名之為樂。
第三,就是「我德」。「我」有兩種,一就是「體自實名為我」。這個「體」,我們人,人體,這就是實;其實法,法體是在真如,這是真實的,真實,真如本性是永恆。你說虛空,虛空什麼都沒有,它有名,它(叫)虛空,但是虛空的性就是虛而空,這也就是實。大自然的大我,實;大自然的真理,實,這就是體自實名為我。
所以第二,「用」,「用自在」也是名為我。這個法能夠運用自如,這個法,釋迦牟尼佛的法能夠流傳在後代,也是能讓我們後代的人「一理通,萬理徹」,將這個法,通徹的法又再應用下去,這也是「我」。所以常說,佛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不是佛陀自己自大的我,是天地萬物的真理,那個真理的我。所以,無處不在的大我,無處不在有真理。
⊙四德之三:我德,「我」有二種,一就體自實名為我,二就用自在名為我。
第四,是「淨德」,淨也是涅槃,涅槃是寂靜為體。所以,解脫一切垢穢,我們就要去除這麼多的煩惱、習氣等等的垢穢。若能夠都去除,那叫做「淨」,很清淨,因為沒有煩惱垢穢,我們才有辦法回歸如來本性。
這就是隨化處,在這個地球上,娑婆世界裡,就是佛陀的化土,來教化的地方。佛陀是乘真如法而來人間度化眾生,所以因為這樣他不是帶業來,所以叫做「淨」,很清淨。過去生的修行,真的讓他這樣很清淨來去自如,乘真如法而來人間,所以叫做「如來」。
⊙常德之四:淨德,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名之為淨。又隨化處緣而不污,名之為淨。
這就是我們佛陀他具足了「常樂我淨」四德,這就是我們要學,我們要下的功夫。所以「是乘微妙,清淨第一」,真的很微妙,他有四德具足。
再來,「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大家都應該稱歎,因為「超越三種世間之上,為十方諸佛所尊,妙契佛心,適悅聖意」。
⊙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超三種世間之上,為十方諸佛所尊,妙契佛心,適悅聖意。
這四德,不只是諸佛歡喜,還有就是「九法界一切眾生三業所皈依」。
⊙故云佛所悅可。具有四德不僅為諸佛所歡悅,亦為九法界一切眾生三業所皈依。
佛陀他用這四德來人間教化,除了佛以外,菩薩、緣覺、聲聞,以及六道眾生,這叫做九界所皈依處。應該人人若能通徹這個道理,向這個道理去修行。
所以學佛要用心。「所應稱讚,供養禮拜」,就如那個車體具足了四德,「四德」就是剛剛說的,常、樂、我、淨,這四德我們若都透徹了解,不只是聖所讚歎,我們人人都應該讚歎,還要「供養禮拜」。這供養禮拜也就是要有稱讚,就是口禮拜。我們要讚佛、讚法、讚僧,我們口業,口要不斷要稱讚。還有供養,那就是意,意業的供養,要從我們內心起恭敬讚歎之心。不只是口說一說而已,還是要從內心的敬重,從身體禮拜,所以這叫做身業。
⊙所應稱讚,供養禮拜:車體具四德,為聖所稱讚。稱讚即口業,供養即意業,禮拜即身業。
所以我們剛剛開頭就說,「攝一切行教理行證」,就已知苦,斷苦集。這「苦集滅道」,我們全都要去了解,我們都要很清楚。我們若能夠這樣,又「修道了脫,斷塵沙惑」,這就是對佛最敬仰的供養。
佛陀他對眾生的期待,那就是人人依教奉行,能體會佛法,能到達與佛同等,與天體合一,這是佛陀最期待。我們若能夠做到這樣,那就是最上供養。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5月4日~
(12220677-1)
各位,學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這樣在生活,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無不都是生活中一切都是法。但是,我們學佛,能夠認清楚這是法?這個法,人與環境中,我們要如何才能體會「教理行證」?那就是萬法廣散。
我們在這天地萬物之間,我們要如何能認定什麼是法?擴開,從宇宙間大小,大,大到星球;小,小到如塵沙,譬如是這樣,中間的一切有形物等等,無不都是。宇宙之間所有一切,這若是將它擴開放大來說,無不都是。這種遍行一切法,都有接觸到,都有體會到,才有辦法攝一切行。
學佛,要學在如何來攝一切行。我們若能這樣「總持一切行」,了解了道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都清楚了,道理明白。明白了道理,我們去行,「總一切法,持一切善」,這就是行。「教、理、行」,有接觸到之後,我們才有辦法「證」。所以總持一切行,這就是我們的法門,「教理行證」這就是我們的法門。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的第一步,就是「知四諦法」,要斷苦集(慕)滅。這是佛陀的用心。「苦集滅道」,應該讓我們知道,所以我們才懂得,懂得斷,斷苦集(慕)滅。
我們一切的造作,日常的生活,我們如何與人人結好緣,在人世間,如何把握機會去做好事,造福人間,我們就能預防,不要與人結怨,不與人連仇。不要有結怨連仇,就不會再惹來了,來世這種「怨憎會苦」,但是我們也要斷「愛別離苦」,同樣要斷。所以「修道了脫,斷塵沙惑」,我們要好好下定決心要修道。
菩提道路是要我們自己開出來,這個菩提道要好好鋪好。要知道要斷除塵沙的無明,大的,我們看得到;粗的,我們能斷。說:「不要計較。」「好。不計較,讓別人。」心,是不是輕安自在呢?這件事情既然是讓你了,但是心甘願了沒有?甘願,有把它忘記了嗎?不只是甘願就好了,一切都沒有了,連這麼微細的煩惱,我們都要從內心掃除。所以「斷塵沙惑」,非常的微細微細也都要斷除。
所以「持戒定慧行最上供」。我們要好好持戒、定、慧,我們修行也要好好堅持戒、定、慧。戒,才能讓我們防非止惡,不要再惹來煩惱、做錯事情,那就一定要戒。受教之後,了解道理,我們的心應該要定下來,因為我們了解前面這條道路,不用再讓我們有懷疑,所以我們的心要定。心定下來,我們才有辦法是非分別清楚,是道,我們要走;是煩惱,我們要斷,這就是智慧。用這樣來回饋佛陀,這是最大的供養。經文: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我們已經說過了,佛陀向舍利弗再更清楚來表達,我,佛陀自己這樣說「我為眾生」。為了要讓眾生,人人能夠體悟佛法,用說的聽不懂,我就用種種方法來譬喻,只為了人人也能夠體會到,佛乘的境界,如何去救人救得很歡喜。接觸到這個道理,集苦,苦從集來,如何體會到苦的源頭,如何能解開這個集來苦的方法,從這人間中去體會、接觸,堅定道心。這一佛乘就是啟開了菩薩道,大家才有辦法能夠體會佛的真理。
所以佛陀就說舍利弗,「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你們大家若都能相信,這四十多年來佛所說的法,不論是用譬喻的,不論是說人間事,或者是出世間法,所說的一切,大家若能夠相信,這樣「一切皆當,成得佛道」。這已經涵蓋了現在跟你們說,未來這個法要傳下去,人人若相信,人人都能夠「成得佛道」。我們接下來再說: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是乘」那就是佛乘了。成佛這條道路是非常的微妙,我們若能到佛的境界,那種寂靜清澄,那種的感覺真的是很微妙,而且不是短暫的感覺,是廣大無邊,永恆的微妙境界,那就是清淨第一,完全無染的境界了。
「是乘」,大家要用心聽,這個「是乘」,「一乘」就是譬喻車的體。因為三車,大白牛車,車,這輛車裡面是很豐富,很多很多的法,都譬喻在這輛車裡,所有的裝潢、所有豐富的財物,都在那裡面,那就是一切種智。
⊙是乘:一乘車體,即一切種智,具四德為體,心境不二,事理雙融,曰微妙第一。
修行真的要具足一切種智。天下萬物一切一切形色,種種的智慧無不通達,這是一切種智。
再來說,以「具四德為體」,四德就是常、樂、我、淨。「心境不二」,外面的境界、裡面的心境,都有包括這四德在。所以,「事理雙融」,不論是事或理都能夠互通。佛陀教育我們成佛,要先教育我們先懂得做人,事理要圓融。真的是很微妙。
所以,在這「四德」,第一就是「常德」,「常」要讓我們知道,是「常寂之體恆不變」,因為它不變,所以無生滅,「常而不遷不變」,「名之為常」。「性體虛融」,它的性就是很大,能夠包容一切。「湛然常住」,永遠永遠都是這麼寂靜,這麼清淨,這樣常住。所以「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這就是「常」,永遠永遠不變,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是這樣。
⊙四德之一:常德,常寂之體恆不變,而無生滅,常而不遷不變,名之為「常」。性體虛融,湛然常住,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名之為「常」。
第二,「樂德」,那就是涅槃,涅槃也是叫做寂靜,寂光也是叫做涅槃,它永遠都是光明。為什麼光明呢?不受無明遮蓋,所以叫做涅槃。將無明都掃除了,回歸真如的本體來,它是「寂滅永安」,永遠都是這樣輕安自在,「名之為樂」。
「又運用自在」,能夠運用,雖然它這樣很寂靜,卻是它能用。常常說真諦無體,其實它無形無相,我們常常說,是因為用種種法來合成。佛陀要將他的心境說給我們知道,我們沒辦法,他就要用因緣果報、譬喻、言辭等等,合起來的這個法,讓我們了解。所以,這就是「樂德」。
佛陀應用自如,用種種的法應用自如,能夠讓眾生體會了解,眾生聽,歡喜接受,轉煩惱為菩提,這種轉苦為樂,這也就是佛陀,他用種種的法來合成。所以「運用自在,所為適心」,佛陀他能夠應機來逗教,這樣叫做「樂」。
⊙四德之二:樂德,涅槃之體寂滅永安,名之為樂。又運用自在,所為適心,名之為樂。
第三,就是「我德」。「我」有兩種,一就是「體自實名為我」。這個「體」,我們人,人體,這就是實;其實法,法體是在真如,這是真實的,真實,真如本性是永恆。你說虛空,虛空什麼都沒有,它有名,它(叫)虛空,但是虛空的性就是虛而空,這也就是實。大自然的大我,實;大自然的真理,實,這就是體自實名為我。
所以第二,「用」,「用自在」也是名為我。這個法能夠運用自如,這個法,釋迦牟尼佛的法能夠流傳在後代,也是能讓我們後代的人「一理通,萬理徹」,將這個法,通徹的法又再應用下去,這也是「我」。所以常說,佛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不是佛陀自己自大的我,是天地萬物的真理,那個真理的我。所以,無處不在的大我,無處不在有真理。
⊙四德之三:我德,「我」有二種,一就體自實名為我,二就用自在名為我。
第四,是「淨德」,淨也是涅槃,涅槃是寂靜為體。所以,解脫一切垢穢,我們就要去除這麼多的煩惱、習氣等等的垢穢。若能夠都去除,那叫做「淨」,很清淨,因為沒有煩惱垢穢,我們才有辦法回歸如來本性。
這就是隨化處,在這個地球上,娑婆世界裡,就是佛陀的化土,來教化的地方。佛陀是乘真如法而來人間度化眾生,所以因為這樣他不是帶業來,所以叫做「淨」,很清淨。過去生的修行,真的讓他這樣很清淨來去自如,乘真如法而來人間,所以叫做「如來」。
⊙常德之四:淨德,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名之為淨。又隨化處緣而不污,名之為淨。
這就是我們佛陀他具足了「常樂我淨」四德,這就是我們要學,我們要下的功夫。所以「是乘微妙,清淨第一」,真的很微妙,他有四德具足。
再來,「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大家都應該稱歎,因為「超越三種世間之上,為十方諸佛所尊,妙契佛心,適悅聖意」。
⊙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超三種世間之上,為十方諸佛所尊,妙契佛心,適悅聖意。
這四德,不只是諸佛歡喜,還有就是「九法界一切眾生三業所皈依」。
⊙故云佛所悅可。具有四德不僅為諸佛所歡悅,亦為九法界一切眾生三業所皈依。
佛陀他用這四德來人間教化,除了佛以外,菩薩、緣覺、聲聞,以及六道眾生,這叫做九界所皈依處。應該人人若能通徹這個道理,向這個道理去修行。
所以學佛要用心。「所應稱讚,供養禮拜」,就如那個車體具足了四德,「四德」就是剛剛說的,常、樂、我、淨,這四德我們若都透徹了解,不只是聖所讚歎,我們人人都應該讚歎,還要「供養禮拜」。這供養禮拜也就是要有稱讚,就是口禮拜。我們要讚佛、讚法、讚僧,我們口業,口要不斷要稱讚。還有供養,那就是意,意業的供養,要從我們內心起恭敬讚歎之心。不只是口說一說而已,還是要從內心的敬重,從身體禮拜,所以這叫做身業。
⊙所應稱讚,供養禮拜:車體具四德,為聖所稱讚。稱讚即口業,供養即意業,禮拜即身業。
所以我們剛剛開頭就說,「攝一切行教理行證」,就已知苦,斷苦集。這「苦集滅道」,我們全都要去了解,我們都要很清楚。我們若能夠這樣,又「修道了脫,斷塵沙惑」,這就是對佛最敬仰的供養。
佛陀他對眾生的期待,那就是人人依教奉行,能體會佛法,能到達與佛同等,與天體合一,這是佛陀最期待。我們若能夠做到這樣,那就是最上供養。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5月4日~
(12220677-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