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妙覺中道無量義 - 20210202 第665集
⊙一切皆無常生滅遷流,生者皆有苦帶業生苦,諸法空無生無有實相,皆非我所有強生主宰。
人生啊,其實一切都是無常,都是生滅遷流,這是世間的形態。每一天、每一時刻,我們都是在無常中,我們的身體在生滅遷流中。身體是這樣,身體以外的事物也是同樣,一切都是無常。
每一天,天地之間,日月星宿都是這樣在大自然界,在宇宙中這樣在輪轉,我們若這個道理看得透徹,自然我們的心就能夠沒有這些煩惱執著。我們所有的煩惱就是要占有,而占有都是苦。這種欲念一起,那就是我們造業的起源,所以「生者皆有苦」。
因為與生俱來,那就是這念的欲,欲、業,欲來造業,所以「帶業生苦」,人人都是帶業來生。因為我們是凡夫,隨著這個業力,我們來到這個人間,由不得自己的苦,由不得自己就有「八苦」。這樣八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不得自己,因為我們是帶業來。
所以,我們必定要知道,我們到底過去生中,所寫的是什麼劇本?雖然我們是帶業來,我們過去生中也有造了福緣,今生此世我們這個因緣會合,聽聞佛法。
我們聽法要入心,所以我們要用心,要不然,我們還有其他,由不得自己。現在聽法,我們自己要好好把握,了解佛法指導我們的方向,讓我們知道透徹人生一切無常、生滅遷流。有這個緣來聽到佛法,我們能夠生命的寬度,我們要把握因緣,將這個法能夠再,更普遍、更清楚、更了解、更深刻去體會。
我們這幾天,「人援會」(第五屆慈濟國際人道援助研討會)在靜思堂,我們請來很多位專家,不論是氣候變遷的專家,或者是五穀雜糧,大地之間,氣候與糧食是如何的生長,或者是如何的變動?專家就開始來分析,與環保更加密切。
尤其是氣象專家們就說,能讓我們努力的,在這十五年的時間內,還能夠大家用心,趕緊從我們的生活,趕緊改變一下,周圍的環境要趕緊處理。若能夠人人生活的習氣培養好,這在生活中,人類全都懂得自愛,懂得愛大地,這樣可能還有這個氣象變遷,溫室效應,這種能夠緩和下來。這就要看人人是不是能夠了解天地的道理?
眾生共業,光是在生活中,不知覺中就造了業了。生活只在享受中,不想要伸手、彎腰,去將該整理的環境要整理、該回收的要回收,該我們生活中要節儉的要節儉。在這個十五年內,若沒有趕緊努力,其實現在的氣候變遷已經很密集了,一直一直密集來,一陣一陣的風愈強,一陣一陣的雨愈大;現在地大不調,一次一次的地震愈強烈。所以說起來,我們四大不調是從我們人類所造作的,所以愈來愈密集。
所以「諸法空無生,無有實相」。其實,一切的法,原來就是無生無滅,但是就是我們人為造作。「無為法」就是無生無滅,那就是其中含著真理在;那「有為法」呢?「有為法」就是人為去將它會合起來。天地之間四季輪轉,這本來就是這樣,但是,我們人類所造作,亂了春天,春天應該是很溫暖,不過二天前,我們還不是看到,墨西哥下冰雹,像在下雪一樣,這個時間應該是春之時,看,這這麼異常的氣候,這為什麼呢?
其實「諸法空無生」,是人類,將「無為法」,成為「有為法」,所以有為就有相,是人類的作為。「皆非我所有」,就是我們人類是「強生主宰」。這就是人類以為人力定能勝天。「強主宰」,以為我能夠創造一切,我要占有一切,像這樣,我們人類去將它亂了四季、天體,所以造成了有這個災難。
佛陀用盡了心思來教育我們,用種種方法來譬喻,甚至將這麼簡單的法,告訴我們,讓我們知苦,知道苦,人生是苦,仔細地為我們分析,「集」了種種的業力匯歸來,所以結果是這樣的苦,你要好好斷除你的煩惱,用心修行。佛陀用這樣的方式,循循善誘,小乘、中乘的法,為我們教育,最後還要讓我們知道,就是這大白牛車,裡面有很豐富的道理。
這種的形容、譬喻,要讓我們知道,我們人人有那分的德,我們能夠自己莊嚴自己,人人要懂得自愛。我們人人自己有這個力量,我們有辦法自覺,我們也能夠覺他,應該人人都有這樣的力量。所以我們昨天已經,所看的(經)文就是:
⊙「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姝好。」《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那隻牛的形體是這麼好,這種肥壯又多力,這種形態,已經讓我們知道,我們在佛法中,不只是能利益我們自己,我們還能夠有力去利益他人。這我們應該要能夠接受。接下來(經文)再說:
⊙「以駕寶車,多諸儐從,而侍衛之。以是妙車,等賜諸子。」《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個「以駕寶車」,能將這輛車這樣拉,讓這輛車,能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所以需要靠這隻大白牛的力量。所以「寶車」,那就是譬喻一切種智。
⊙以駕寶車:寶車則喻一切種智,知諸佛之道,及知一切之眾生因種,乃出世的至寶,修三無漏學,六波羅密所成。
一切種智,我們常常說,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是三智。這「一切種智」,那就是「知諸佛之道」,能夠了解諸佛的道理。諸佛,不只是釋迦佛,釋迦佛的過去,無量數佛,就是佛佛道同,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同樣一項道理,那就是如何能夠將宇宙萬物之理,完全用種種的方法,從那個「無為法」,真空的道理,再用人世間那個妙有,來為我們譬喻。
就像現在常常向大家譬喻,現在氣候變遷,大三災、小三災,人的生活等等,人禍是從心起,如何來調伏這個人禍,人的心,全都通徹道理了,智慧生了,在我們的生活中,自然人人就於這個軌道裡,生活若按照簡單樸素、安分守己,天蓋之下、地載之下,人間和睦,這樣的人間,不就是回歸在那大自然,回歸這真理軌道?這就是一切種智,包含著一切的道理。
所以,這個人類惹成禍端,諸佛菩薩就是來為我們教育,希望我們人人能夠,像那大白牛車,我們能夠自救,趕緊再救人。所以,我們要趕緊,造福因、種福緣,能夠出世,這個工具,我們這時候要趕緊把握。法,就是我們出世的工具,利用這個法,讓我們能夠了解,所以要好好修。修什麼呢?「三無漏學」就是戒、定、慧。這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統一的教育,所以叫做佛佛道同。除了「三無漏學」,又再「六波羅密」,用這樣當工具來度我們,度過了凡夫的此岸到彼岸去。
其實,一轉念,轉凡為聖無不都是在一念間。「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就是叫做「三無漏學」,所以大家還是要很用心。接下來就說「多諸儐從而侍衛之」。
⊙多諸儐從而侍衛之:前導曰儐,後隨曰從。總喻諸波羅密及諸正道法是為一切種智之伴侶。
很多儐從,「儐」,就是禮儐,禮儐,就是說車子的前面,若有這樣比較氣派的人,威儀較端正在前面;「從」,就是後面跟著的。前面這樣的禮節,非常莊嚴的隊伍在前面,在這輛寶車的前面走,後面隨著很多人。這就是表示佛法,我們學法,我們也要學得,我們真正要有一個禮節,我們要有一個威儀,讓人看了覺得:修行者原來是這樣,這樣的形態才是叫做有修行。
這個人很有修養,不論是說話、做事很溫柔,很有次序,光是看他的形態,就會感到心生歡喜,啟發人的道心。所以,「前導曰儐,後隨曰從」,佛法就是一條路,菩提大直道,就是一條路,我們真的要有這樣的威儀。所以就是譬喻,總之就是譬喻「諸波羅密」,那就是「度彼岸」,度彼岸,我們有「六波羅密」,「十波羅密」。
什麼叫做「十波羅密」,知道嗎?除了「六度」,還要「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樣會合起來,叫做「十波羅密」,用這十種方法,度過了凡夫無明惑業這個此岸。這種「愛河千尺浪」,是一條很大、很不平靜的波浪,這就是人生的凡夫,凡夫的心境,無明,就是我們要學佛學到聖人的境域,我們一定要度過這種波濤,這個大浪。
意思就是說,從凡夫要能夠克服煩惱,才有辦法到聖人的境域。所以,要克服煩惱,我們要法入心,然後要身體力行,行「六波羅密」,行「四無量心」,這才是真正我們有辦法到正道法去。這就是「正道法」,因為有這個「一切種智」,(而)了解很多道理,所以「一切種智」就是「能生無量義」。
⊙一切種智:即能生無量義,亦稱為妙覺、中道,能知一切道種差別,故名一切種智。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也。
因為有這個「一切種智」,(而)了解很多道理,所以「一切種智」,就是「能生無量義」。
⊙一切種智:即能生無量義,亦稱為妙覺、中道,能知一切道種差別,故名一切種智。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也。
《法華經》之前的,《無量義經》,那就是因為,有這個「一切種智」,我們才有辦法去體會到,人間多少的疾苦,能夠去體會,修行原來是要去解開人間疾苦,這種種的道理。
《無量義經》的內涵,不就是人間很多的疾苦呢?不就是菩薩入人群中,用種種的方式去救度眾生?所以「一切種智」就是「能生無量義」,而「一切種智」,也能稱為「妙覺」。這個「妙覺」,已經是真如本性。這個妙覺智,這就是讓我們走在中道上。
中道,不偏「有」,不偏「空」。我們能從空,真空,透徹了解一切法,那就是空而無常,這個一切法「真空」。「有」呢?我們不執「有」,因為一切「有」是「妙有」,因為很多的法合成,合成了這樣「有為法」,造了很多業力。所以菩薩諸佛就是要來,解開眾生的業力,讓我們能夠知道,已經既然造來了,要如何來解開它?解開我們無明的欲、解開我們瞋、癡;這種無明作怪,這就是用佛法。這種「妙有」真的是奧妙。
所以,這種「中道」,就是不執「空」,也不執「有」。「空」透徹「真空」,「有」,了解「妙有」,所以,用這種「真空妙有」,「中道」之法來教育我們。利用眾生已經受盡苦難,菩薩「緣苦眾生」,去練出了我們行菩薩道的心境。這諸佛修行都是要經過了,很多的苦磨過來,菩薩也是一樣,要入那個苦難中,去面對芸芸眾生,施展教育,所以這就是叫做「一切種智」,那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
所以「以是妙車,等賜諸子」。這位長者用那最豐富的車,來給孩子,就像佛陀用最大乘的法,「真空妙有」合成起來,來教育我們。這就是稱為「寶車」,那就是譬喻「慈悲等觀」,讓我們大家用慈悲心,看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所以這叫做「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稱頌珍寶妙車喻慈悲等觀,以是妙車等賜諸子,顯佛於群機周而圓融,於一乘兼濟無私。
這是現出了佛陀在「群機」這樣很圓滿。佛陀面對著很多眾生的根機,他用種種方法來誘引眾生回歸一大乘,這就是「群機周而圓融」。不論你是小乘、中乘,就是要讓你回歸到大乘,這個圓融,這個法的圓融,讓我們大家了解。所以「於一乘兼濟無私」,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
所以學佛,我們必定要學在這個一念的心,我們的心量要放寬,這樣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21日~
(12220665-1)
人生啊,其實一切都是無常,都是生滅遷流,這是世間的形態。每一天、每一時刻,我們都是在無常中,我們的身體在生滅遷流中。身體是這樣,身體以外的事物也是同樣,一切都是無常。
每一天,天地之間,日月星宿都是這樣在大自然界,在宇宙中這樣在輪轉,我們若這個道理看得透徹,自然我們的心就能夠沒有這些煩惱執著。我們所有的煩惱就是要占有,而占有都是苦。這種欲念一起,那就是我們造業的起源,所以「生者皆有苦」。
因為與生俱來,那就是這念的欲,欲、業,欲來造業,所以「帶業生苦」,人人都是帶業來生。因為我們是凡夫,隨著這個業力,我們來到這個人間,由不得自己的苦,由不得自己就有「八苦」。這樣八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不得自己,因為我們是帶業來。
所以,我們必定要知道,我們到底過去生中,所寫的是什麼劇本?雖然我們是帶業來,我們過去生中也有造了福緣,今生此世我們這個因緣會合,聽聞佛法。
我們聽法要入心,所以我們要用心,要不然,我們還有其他,由不得自己。現在聽法,我們自己要好好把握,了解佛法指導我們的方向,讓我們知道透徹人生一切無常、生滅遷流。有這個緣來聽到佛法,我們能夠生命的寬度,我們要把握因緣,將這個法能夠再,更普遍、更清楚、更了解、更深刻去體會。
我們這幾天,「人援會」(第五屆慈濟國際人道援助研討會)在靜思堂,我們請來很多位專家,不論是氣候變遷的專家,或者是五穀雜糧,大地之間,氣候與糧食是如何的生長,或者是如何的變動?專家就開始來分析,與環保更加密切。
尤其是氣象專家們就說,能讓我們努力的,在這十五年的時間內,還能夠大家用心,趕緊從我們的生活,趕緊改變一下,周圍的環境要趕緊處理。若能夠人人生活的習氣培養好,這在生活中,人類全都懂得自愛,懂得愛大地,這樣可能還有這個氣象變遷,溫室效應,這種能夠緩和下來。這就要看人人是不是能夠了解天地的道理?
眾生共業,光是在生活中,不知覺中就造了業了。生活只在享受中,不想要伸手、彎腰,去將該整理的環境要整理、該回收的要回收,該我們生活中要節儉的要節儉。在這個十五年內,若沒有趕緊努力,其實現在的氣候變遷已經很密集了,一直一直密集來,一陣一陣的風愈強,一陣一陣的雨愈大;現在地大不調,一次一次的地震愈強烈。所以說起來,我們四大不調是從我們人類所造作的,所以愈來愈密集。
所以「諸法空無生,無有實相」。其實,一切的法,原來就是無生無滅,但是就是我們人為造作。「無為法」就是無生無滅,那就是其中含著真理在;那「有為法」呢?「有為法」就是人為去將它會合起來。天地之間四季輪轉,這本來就是這樣,但是,我們人類所造作,亂了春天,春天應該是很溫暖,不過二天前,我們還不是看到,墨西哥下冰雹,像在下雪一樣,這個時間應該是春之時,看,這這麼異常的氣候,這為什麼呢?
其實「諸法空無生」,是人類,將「無為法」,成為「有為法」,所以有為就有相,是人類的作為。「皆非我所有」,就是我們人類是「強生主宰」。這就是人類以為人力定能勝天。「強主宰」,以為我能夠創造一切,我要占有一切,像這樣,我們人類去將它亂了四季、天體,所以造成了有這個災難。
佛陀用盡了心思來教育我們,用種種方法來譬喻,甚至將這麼簡單的法,告訴我們,讓我們知苦,知道苦,人生是苦,仔細地為我們分析,「集」了種種的業力匯歸來,所以結果是這樣的苦,你要好好斷除你的煩惱,用心修行。佛陀用這樣的方式,循循善誘,小乘、中乘的法,為我們教育,最後還要讓我們知道,就是這大白牛車,裡面有很豐富的道理。
這種的形容、譬喻,要讓我們知道,我們人人有那分的德,我們能夠自己莊嚴自己,人人要懂得自愛。我們人人自己有這個力量,我們有辦法自覺,我們也能夠覺他,應該人人都有這樣的力量。所以我們昨天已經,所看的(經)文就是:
⊙「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姝好。」《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那隻牛的形體是這麼好,這種肥壯又多力,這種形態,已經讓我們知道,我們在佛法中,不只是能利益我們自己,我們還能夠有力去利益他人。這我們應該要能夠接受。接下來(經文)再說:
⊙「以駕寶車,多諸儐從,而侍衛之。以是妙車,等賜諸子。」《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個「以駕寶車」,能將這輛車這樣拉,讓這輛車,能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所以需要靠這隻大白牛的力量。所以「寶車」,那就是譬喻一切種智。
⊙以駕寶車:寶車則喻一切種智,知諸佛之道,及知一切之眾生因種,乃出世的至寶,修三無漏學,六波羅密所成。
一切種智,我們常常說,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是三智。這「一切種智」,那就是「知諸佛之道」,能夠了解諸佛的道理。諸佛,不只是釋迦佛,釋迦佛的過去,無量數佛,就是佛佛道同,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同樣一項道理,那就是如何能夠將宇宙萬物之理,完全用種種的方法,從那個「無為法」,真空的道理,再用人世間那個妙有,來為我們譬喻。
就像現在常常向大家譬喻,現在氣候變遷,大三災、小三災,人的生活等等,人禍是從心起,如何來調伏這個人禍,人的心,全都通徹道理了,智慧生了,在我們的生活中,自然人人就於這個軌道裡,生活若按照簡單樸素、安分守己,天蓋之下、地載之下,人間和睦,這樣的人間,不就是回歸在那大自然,回歸這真理軌道?這就是一切種智,包含著一切的道理。
所以,這個人類惹成禍端,諸佛菩薩就是來為我們教育,希望我們人人能夠,像那大白牛車,我們能夠自救,趕緊再救人。所以,我們要趕緊,造福因、種福緣,能夠出世,這個工具,我們這時候要趕緊把握。法,就是我們出世的工具,利用這個法,讓我們能夠了解,所以要好好修。修什麼呢?「三無漏學」就是戒、定、慧。這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統一的教育,所以叫做佛佛道同。除了「三無漏學」,又再「六波羅密」,用這樣當工具來度我們,度過了凡夫的此岸到彼岸去。
其實,一轉念,轉凡為聖無不都是在一念間。「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就是叫做「三無漏學」,所以大家還是要很用心。接下來就說「多諸儐從而侍衛之」。
⊙多諸儐從而侍衛之:前導曰儐,後隨曰從。總喻諸波羅密及諸正道法是為一切種智之伴侶。
很多儐從,「儐」,就是禮儐,禮儐,就是說車子的前面,若有這樣比較氣派的人,威儀較端正在前面;「從」,就是後面跟著的。前面這樣的禮節,非常莊嚴的隊伍在前面,在這輛寶車的前面走,後面隨著很多人。這就是表示佛法,我們學法,我們也要學得,我們真正要有一個禮節,我們要有一個威儀,讓人看了覺得:修行者原來是這樣,這樣的形態才是叫做有修行。
這個人很有修養,不論是說話、做事很溫柔,很有次序,光是看他的形態,就會感到心生歡喜,啟發人的道心。所以,「前導曰儐,後隨曰從」,佛法就是一條路,菩提大直道,就是一條路,我們真的要有這樣的威儀。所以就是譬喻,總之就是譬喻「諸波羅密」,那就是「度彼岸」,度彼岸,我們有「六波羅密」,「十波羅密」。
什麼叫做「十波羅密」,知道嗎?除了「六度」,還要「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樣會合起來,叫做「十波羅密」,用這十種方法,度過了凡夫無明惑業這個此岸。這種「愛河千尺浪」,是一條很大、很不平靜的波浪,這就是人生的凡夫,凡夫的心境,無明,就是我們要學佛學到聖人的境域,我們一定要度過這種波濤,這個大浪。
意思就是說,從凡夫要能夠克服煩惱,才有辦法到聖人的境域。所以,要克服煩惱,我們要法入心,然後要身體力行,行「六波羅密」,行「四無量心」,這才是真正我們有辦法到正道法去。這就是「正道法」,因為有這個「一切種智」,(而)了解很多道理,所以「一切種智」就是「能生無量義」。
⊙一切種智:即能生無量義,亦稱為妙覺、中道,能知一切道種差別,故名一切種智。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也。
因為有這個「一切種智」,(而)了解很多道理,所以「一切種智」,就是「能生無量義」。
⊙一切種智:即能生無量義,亦稱為妙覺、中道,能知一切道種差別,故名一切種智。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也。
《法華經》之前的,《無量義經》,那就是因為,有這個「一切種智」,我們才有辦法去體會到,人間多少的疾苦,能夠去體會,修行原來是要去解開人間疾苦,這種種的道理。
《無量義經》的內涵,不就是人間很多的疾苦呢?不就是菩薩入人群中,用種種的方式去救度眾生?所以「一切種智」就是「能生無量義」,而「一切種智」,也能稱為「妙覺」。這個「妙覺」,已經是真如本性。這個妙覺智,這就是讓我們走在中道上。
中道,不偏「有」,不偏「空」。我們能從空,真空,透徹了解一切法,那就是空而無常,這個一切法「真空」。「有」呢?我們不執「有」,因為一切「有」是「妙有」,因為很多的法合成,合成了這樣「有為法」,造了很多業力。所以菩薩諸佛就是要來,解開眾生的業力,讓我們能夠知道,已經既然造來了,要如何來解開它?解開我們無明的欲、解開我們瞋、癡;這種無明作怪,這就是用佛法。這種「妙有」真的是奧妙。
所以,這種「中道」,就是不執「空」,也不執「有」。「空」透徹「真空」,「有」,了解「妙有」,所以,用這種「真空妙有」,「中道」之法來教育我們。利用眾生已經受盡苦難,菩薩「緣苦眾生」,去練出了我們行菩薩道的心境。這諸佛修行都是要經過了,很多的苦磨過來,菩薩也是一樣,要入那個苦難中,去面對芸芸眾生,施展教育,所以這就是叫做「一切種智」,那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
所以「以是妙車,等賜諸子」。這位長者用那最豐富的車,來給孩子,就像佛陀用最大乘的法,「真空妙有」合成起來,來教育我們。這就是稱為「寶車」,那就是譬喻「慈悲等觀」,讓我們大家用慈悲心,看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所以這叫做「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稱頌珍寶妙車喻慈悲等觀,以是妙車等賜諸子,顯佛於群機周而圓融,於一乘兼濟無私。
這是現出了佛陀在「群機」這樣很圓滿。佛陀面對著很多眾生的根機,他用種種方法來誘引眾生回歸一大乘,這就是「群機周而圓融」。不論你是小乘、中乘,就是要讓你回歸到大乘,這個圓融,這個法的圓融,讓我們大家了解。所以「於一乘兼濟無私」,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
所以學佛,我們必定要學在這個一念的心,我們的心量要放寬,這樣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21日~
(12220665-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