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大乘遊化 自在無礙 - 20210202 第666集
⊙法水灌溉心地福田,宏願入眾得大自在,聞法入心浸潤法喜,覺有情道人間菩薩。
我們的心地人人都有一片福田,我們這畝田,我們自己有沒有自耕耘呢?耕耘之後,是不是已經播下種子了?而種子是不是也有灌溉,是不是有法水來灌溉了嗎?真正法若有入心,我們這片的心地福田,種子能夠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修行,是我們本身要當農夫。因為這片的田地,若沒有我們自己來耕作,別人無法替我們耕。我們若耕耘得好,成為菩提林,那就是大願了。「菩提」就是覺道,這條覺悟的道路,必定是要我們發宏願,不是要獨善其身,我們是要兼利他人,這才是真修行者。
有發宏願的人,在人群中我們能很大自在,我們能「聞法入心」,就是「浸潤法喜」。雖然入人群中,眾生煩惱偏多,眾生複雜的事情實在是很多,所以心迷、造業,這是眾生的生態。諸佛菩薩來人間,就是已經是發宏願了,入人群眾中來,這已經就是不斷發這一念心,入有情界來,自然就能「得大自在」,時時聞法,時時入心,能夠浸潤,能夠有法喜。
所以,覺有情是人間菩薩。學佛,就是要學得覺悟的有情,我們要度眾生一定要有很多的好因緣。就像我們現在,十幾個國家董事會雲來集,每一天五六百人集會在這個地方,聽聽十七個國家他們如何將種子撒在他們的僑居地,他們的僑居地有什麼樣的困難,人間菩薩是如何去耕耘,怎麼樣去膚慰,怎麼樣去幫助。從最富有的國家,一直到最貧窮的非洲,這種互相的觀摩,互相精進。
這個會結束,隨後接著的,是國際人道精神的這個研究會,好幾個國家也來觀摩。發明的人為了要如何幫助人間,哪一個地方有災難,哪一個地方馬上能及時去安住眾生的心,去供應眾生所需要。不論是吃的、住的,或者是能穿的,或者是最重要的能禦寒,毯子等等。這一切都是很用心研究、開發,成品了,大家來看,這些東西是為了保護大地,資源回收,這樣將大家的智慧會合起來的。
不可思議啊!人間很多妙法能夠合成起來,能幫助人人所需要,這也是很多,天下真的是法無量,這種無形但是無量的成就。所以,佛法真的是微妙。善法、惡法互相在拔河,若能向善的心較多,為天下人、天下事來付出,想,這應該就是造福人群。
要如何能善呢?那就是要聞法,要聽法。借重現在的因緣,這種的科技,這樣將法從地面上了「雲端」,從去年、前年開始,陸陸續續,開始已經早上聽經,大家說「聞法香」或者是「薰法香」。現在已經普遍了,三百多個道場同時聽法,法入心,轉動心念。這也很多人改變了他那個心,過去的習氣現在改變過來了。
看到在新加坡人醫會,其中有一位醫師──周醫師(周小平),他就是每天、每天來聽法。他說,因為在新加坡,多數都受西方教育,他們多數都用英文,所以,懂中文的人不很多,何況是聽臺語?每天保持著幾百人在精進、在聽法。他們就是及時,就是當場,他們能夠一邊聽臺語,聽得懂的,同時就是趕緊打出中文(字幕)來。有的人就翻譯,當場翻譯英文,甚至有及時口頭翻譯。
這位周醫師他開始時,也不太能了解,現在聽出了心得了。每一天要回去時,坐在巴士上,他就開始翻譯,利用那個空檔開始翻譯。他說,早上聽的法,開始聽,坐在車上,他翻譯;工作的空檔,他也翻譯。他說,師父的法,他一天可以聽三次。他覺得人生很踏實。
他還說,以前他當醫師,他抱著很貢高的心,他覺得:你有病,我為你看病;你有苦,我為你解除你的苦難。所以,我是醫師。這種的心態,貢高,現在已經轉變了他的心。他自己說他過去是我慢心,自己不知覺,聽經之後,他開始發覺到自己:原來是這麼的傲慢、貢高。所以,開始改變了他自己。
所以,他現在在看診就用很謹慎,而且他對患者都能夠善解,患者很嘮叨,他要用很耐心去善解這位患者病痛的苦難。所以,耐心、愛心、輕柔的心,這樣轉變他那分傲慢的心。這就是聞法,「法水灌溉心地福田」。
還有,有這位委員,她過去在二00七年時,那就是母親往生,光是為了要處理一個後事,這樣兄弟姊妹的感情搞壞了,就這樣到現在,七年的時間不說話。這位莉莉(黃莉莉),她聽經,每天聽經,感覺到:人生何苦要這樣呢?師父說要注意我們的心,這個因緣果報,一切都是因緣,要結好緣,不要造惡因。
她想到她自己的兄弟姊妹,在這七年當中,其中一個妹妹已經往生了。所以,她從聽經警覺到。有一天,向她的弟弟這樣說,她說:「人生到底有幾十年呢?我們兄弟姊妹,現在妹妹是已經往生了,剩下你們兄弟與我,我們的感情難道要因為這樣就都搞壞了嗎?妹妹是這麼關心我們,她不喜歡看到我們這樣。」向弟弟說出了她聽經的心得。
「緣很重要,不要破壞這個緣。七年間,兄弟不說話,這實在很可惜,人生有幾個十年啊!」這樣說完之後,大哥站起來,向弟弟道歉,兄弟就這樣言和了,開始這兄弟姊妹的感情又會合起來。所以說,化解惡緣為善緣,要不然真的是來不及了。
所以,要發宏願入群眾中。她說,她是提起一個勇氣,這個勇氣,就是宏願。所以「宏願入眾得大自在」。這樣兄弟的感情已經自在了。從這個小家庭推到大社會去,我們發心、立願更加需要,更需要要有這分「宏願入眾」。
所以,「覺有情道人間菩薩」。為了覺有情,希望我們這條菩提道能鋪給人人走,人人走上了這條菩提道,這個人間才是真正祥和的人間。所以,希望我們大家能了解這個人間的法。上面的經文就是:
⊙「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殊好,以駕寶車,多諸儐從,而侍衛之。以是妙車,等賜諸子。」《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大白牛的車,已經這麼的有力了,這隻牛又是大,又是白,又是健康,又是多力,這輛車與牛就是這樣整個打造起來,「形體殊好」,真的是很難得這大白牛車。
又再很多那個儐從,就像很多的護法,要成就佛教在人間,能夠佛法來教傳給人群,所以必定要有很多的護法莊嚴道場,所以需要有「多諸儐從,而侍衛之」。所以,用這種大乘寶車,完全賜給他的孩子。下面再接著說:
⊙「諸子是時,歡喜踊躍,乘是寶車,遊於四方,嬉戲快樂,自在無礙。」《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那時候,這些孩子很歡喜,很歡喜。歡喜什麼呢?就是,歡喜的就是本來「所求者少,所得者多」。
⊙諸子是時歡喜踊躍:喜其所求者少,所得者多。昔日焦芽,自絕無分,忽蒙授記,何快如之哉。
本來他們所要求的,像聲聞、緣覺他們所求的是自解脫、自利,了解有因緣果報,不要再造了惡因,不要再來成就這個惡果,所以以為是這樣而已。原來不是,不是羊車,不是只有鹿車,還有大白牛車,裡面的法還有這麼多,這麼豐富的法。原來未來我也能成佛,現在我也能做菩薩。當然這樣就很歡喜。
自己反省自己,過去就是「焦芽」,「自絕無分」,好像枯萎掉的種子,自己絕掉了,沒有再來。因為他們所要求的,就是求「我不要再來六道輪迴」,所以這像「焦芽」,沒有再延續下去的種子,只是自己自斷掉。
所以,忽然間蒙佛授記,看到舍利弗被佛授記,真的是提起了人人的信心──舍利弗就能夠得佛授記,所以我們人人應該都有分,所以大家快樂。「何快如之哉」,這分的信心大增,大家踴躍喜歡,歡喜:原來我們自己也能夠成佛,只要去除煩惱,再精進一點,入人群去結大福緣,我們回歸真如本性,原來我們也能夠成佛。所以歡喜。「乘是寶車,遊於四方」。開始就坐這輛車了。什麼車?大白牛車。
⊙乘是寶車遊於四方:得一乘妙用,不滯一隅,曰遊於四方。乘中道慧,橫遊四諦,豎遊菩薩賢聖位。
「遊於四方」,那就是「得一乘妙用不滯一隅」。這一乘的妙用,就是四方八達都能通行,不是只在一隅,是四方八達都可以通行。坐這輛車去來自在,四方八達任我們去遊。
「乘中道慧」。那就是這輛車在中道的這個智慧,我們不偏「空」,不偏「有」。四方八達的人,我們接觸得到,我們能夠把握時間,把握機會,讓人人感受到這個法,將這個法弘揚在人間。
所以說「橫遊四諦」,用普遍「四諦法」,「橫」就是普遍。「豎遊菩薩賢聖位」,直的,那就是遊在菩薩賢聖的位置。橫的,我們能夠用佛所說的道理,我們從人間的「苦、集、滅、道」開始,一直到菩薩道,所以我們能夠廣闊、普遍;直的,能夠從凡夫到聖人的境界。所以,這就是乘於寶車「遊於四方」,讓我們很自由,四方八達,這個法它任我們來弘揚,來度化眾生。
「嬉戲快樂,自在無礙」。我們能夠在這個地方不受束縛,我們能夠很自由,於諸法能夠遊,非常的自由。
⊙不縛於諸法,曰嬉戲快樂。自在無礙,即於嬉戲之與物無染著、無求意,自調而應,偶而會,曾無縛著之心。於一切法譬若輕安嬉戲,娛樂遊化人間,乃能自由自在而無礙也。
「嬉戲」就是「與物」,我們在這人群中與物質中,我們都不受染,我們也無所求,付出無所求,也不會受眾生種種煩惱來染著我們。在這「嬉戲」,不是說貪著的嬉戲,是我們菩薩遊戲在人間,用很自在的心入人群中,出來不受人群將我們染著。
所以「無縛著之心」,沒有被人束縛。「於一切法」就是如輕安遊戲,在遊戲,我們很輕安,輕安得像在遊戲一樣。娛樂,娛樂是遊化在人間裡。這乃是自由自在,無礙的意思。
各位,真的學佛、學法,我們要法水不斷不斷灌溉在我們的心田。「宏願入眾得大自在」,我們要發大宏願入眾,我們能夠得到自在。我們要常常聽法,「聞法入心」,時時浸潤得我們的心很歡喜,像這樣娛樂嬉戲,那種非常踴躍、歡喜的心情。各位菩薩,學佛就是要這樣,就要這樣的精進。所以期待是人人,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22日~
(12220666-1)
我們的心地人人都有一片福田,我們這畝田,我們自己有沒有自耕耘呢?耕耘之後,是不是已經播下種子了?而種子是不是也有灌溉,是不是有法水來灌溉了嗎?真正法若有入心,我們這片的心地福田,種子能夠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修行,是我們本身要當農夫。因為這片的田地,若沒有我們自己來耕作,別人無法替我們耕。我們若耕耘得好,成為菩提林,那就是大願了。「菩提」就是覺道,這條覺悟的道路,必定是要我們發宏願,不是要獨善其身,我們是要兼利他人,這才是真修行者。
有發宏願的人,在人群中我們能很大自在,我們能「聞法入心」,就是「浸潤法喜」。雖然入人群中,眾生煩惱偏多,眾生複雜的事情實在是很多,所以心迷、造業,這是眾生的生態。諸佛菩薩來人間,就是已經是發宏願了,入人群眾中來,這已經就是不斷發這一念心,入有情界來,自然就能「得大自在」,時時聞法,時時入心,能夠浸潤,能夠有法喜。
所以,覺有情是人間菩薩。學佛,就是要學得覺悟的有情,我們要度眾生一定要有很多的好因緣。就像我們現在,十幾個國家董事會雲來集,每一天五六百人集會在這個地方,聽聽十七個國家他們如何將種子撒在他們的僑居地,他們的僑居地有什麼樣的困難,人間菩薩是如何去耕耘,怎麼樣去膚慰,怎麼樣去幫助。從最富有的國家,一直到最貧窮的非洲,這種互相的觀摩,互相精進。
這個會結束,隨後接著的,是國際人道精神的這個研究會,好幾個國家也來觀摩。發明的人為了要如何幫助人間,哪一個地方有災難,哪一個地方馬上能及時去安住眾生的心,去供應眾生所需要。不論是吃的、住的,或者是能穿的,或者是最重要的能禦寒,毯子等等。這一切都是很用心研究、開發,成品了,大家來看,這些東西是為了保護大地,資源回收,這樣將大家的智慧會合起來的。
不可思議啊!人間很多妙法能夠合成起來,能幫助人人所需要,這也是很多,天下真的是法無量,這種無形但是無量的成就。所以,佛法真的是微妙。善法、惡法互相在拔河,若能向善的心較多,為天下人、天下事來付出,想,這應該就是造福人群。
要如何能善呢?那就是要聞法,要聽法。借重現在的因緣,這種的科技,這樣將法從地面上了「雲端」,從去年、前年開始,陸陸續續,開始已經早上聽經,大家說「聞法香」或者是「薰法香」。現在已經普遍了,三百多個道場同時聽法,法入心,轉動心念。這也很多人改變了他那個心,過去的習氣現在改變過來了。
看到在新加坡人醫會,其中有一位醫師──周醫師(周小平),他就是每天、每天來聽法。他說,因為在新加坡,多數都受西方教育,他們多數都用英文,所以,懂中文的人不很多,何況是聽臺語?每天保持著幾百人在精進、在聽法。他們就是及時,就是當場,他們能夠一邊聽臺語,聽得懂的,同時就是趕緊打出中文(字幕)來。有的人就翻譯,當場翻譯英文,甚至有及時口頭翻譯。
這位周醫師他開始時,也不太能了解,現在聽出了心得了。每一天要回去時,坐在巴士上,他就開始翻譯,利用那個空檔開始翻譯。他說,早上聽的法,開始聽,坐在車上,他翻譯;工作的空檔,他也翻譯。他說,師父的法,他一天可以聽三次。他覺得人生很踏實。
他還說,以前他當醫師,他抱著很貢高的心,他覺得:你有病,我為你看病;你有苦,我為你解除你的苦難。所以,我是醫師。這種的心態,貢高,現在已經轉變了他的心。他自己說他過去是我慢心,自己不知覺,聽經之後,他開始發覺到自己:原來是這麼的傲慢、貢高。所以,開始改變了他自己。
所以,他現在在看診就用很謹慎,而且他對患者都能夠善解,患者很嘮叨,他要用很耐心去善解這位患者病痛的苦難。所以,耐心、愛心、輕柔的心,這樣轉變他那分傲慢的心。這就是聞法,「法水灌溉心地福田」。
還有,有這位委員,她過去在二00七年時,那就是母親往生,光是為了要處理一個後事,這樣兄弟姊妹的感情搞壞了,就這樣到現在,七年的時間不說話。這位莉莉(黃莉莉),她聽經,每天聽經,感覺到:人生何苦要這樣呢?師父說要注意我們的心,這個因緣果報,一切都是因緣,要結好緣,不要造惡因。
她想到她自己的兄弟姊妹,在這七年當中,其中一個妹妹已經往生了。所以,她從聽經警覺到。有一天,向她的弟弟這樣說,她說:「人生到底有幾十年呢?我們兄弟姊妹,現在妹妹是已經往生了,剩下你們兄弟與我,我們的感情難道要因為這樣就都搞壞了嗎?妹妹是這麼關心我們,她不喜歡看到我們這樣。」向弟弟說出了她聽經的心得。
「緣很重要,不要破壞這個緣。七年間,兄弟不說話,這實在很可惜,人生有幾個十年啊!」這樣說完之後,大哥站起來,向弟弟道歉,兄弟就這樣言和了,開始這兄弟姊妹的感情又會合起來。所以說,化解惡緣為善緣,要不然真的是來不及了。
所以,要發宏願入群眾中。她說,她是提起一個勇氣,這個勇氣,就是宏願。所以「宏願入眾得大自在」。這樣兄弟的感情已經自在了。從這個小家庭推到大社會去,我們發心、立願更加需要,更需要要有這分「宏願入眾」。
所以,「覺有情道人間菩薩」。為了覺有情,希望我們這條菩提道能鋪給人人走,人人走上了這條菩提道,這個人間才是真正祥和的人間。所以,希望我們大家能了解這個人間的法。上面的經文就是:
⊙「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殊好,以駕寶車,多諸儐從,而侍衛之。以是妙車,等賜諸子。」《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大白牛的車,已經這麼的有力了,這隻牛又是大,又是白,又是健康,又是多力,這輛車與牛就是這樣整個打造起來,「形體殊好」,真的是很難得這大白牛車。
又再很多那個儐從,就像很多的護法,要成就佛教在人間,能夠佛法來教傳給人群,所以必定要有很多的護法莊嚴道場,所以需要有「多諸儐從,而侍衛之」。所以,用這種大乘寶車,完全賜給他的孩子。下面再接著說:
⊙「諸子是時,歡喜踊躍,乘是寶車,遊於四方,嬉戲快樂,自在無礙。」《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那時候,這些孩子很歡喜,很歡喜。歡喜什麼呢?就是,歡喜的就是本來「所求者少,所得者多」。
⊙諸子是時歡喜踊躍:喜其所求者少,所得者多。昔日焦芽,自絕無分,忽蒙授記,何快如之哉。
本來他們所要求的,像聲聞、緣覺他們所求的是自解脫、自利,了解有因緣果報,不要再造了惡因,不要再來成就這個惡果,所以以為是這樣而已。原來不是,不是羊車,不是只有鹿車,還有大白牛車,裡面的法還有這麼多,這麼豐富的法。原來未來我也能成佛,現在我也能做菩薩。當然這樣就很歡喜。
自己反省自己,過去就是「焦芽」,「自絕無分」,好像枯萎掉的種子,自己絕掉了,沒有再來。因為他們所要求的,就是求「我不要再來六道輪迴」,所以這像「焦芽」,沒有再延續下去的種子,只是自己自斷掉。
所以,忽然間蒙佛授記,看到舍利弗被佛授記,真的是提起了人人的信心──舍利弗就能夠得佛授記,所以我們人人應該都有分,所以大家快樂。「何快如之哉」,這分的信心大增,大家踴躍喜歡,歡喜:原來我們自己也能夠成佛,只要去除煩惱,再精進一點,入人群去結大福緣,我們回歸真如本性,原來我們也能夠成佛。所以歡喜。「乘是寶車,遊於四方」。開始就坐這輛車了。什麼車?大白牛車。
⊙乘是寶車遊於四方:得一乘妙用,不滯一隅,曰遊於四方。乘中道慧,橫遊四諦,豎遊菩薩賢聖位。
「遊於四方」,那就是「得一乘妙用不滯一隅」。這一乘的妙用,就是四方八達都能通行,不是只在一隅,是四方八達都可以通行。坐這輛車去來自在,四方八達任我們去遊。
「乘中道慧」。那就是這輛車在中道的這個智慧,我們不偏「空」,不偏「有」。四方八達的人,我們接觸得到,我們能夠把握時間,把握機會,讓人人感受到這個法,將這個法弘揚在人間。
所以說「橫遊四諦」,用普遍「四諦法」,「橫」就是普遍。「豎遊菩薩賢聖位」,直的,那就是遊在菩薩賢聖的位置。橫的,我們能夠用佛所說的道理,我們從人間的「苦、集、滅、道」開始,一直到菩薩道,所以我們能夠廣闊、普遍;直的,能夠從凡夫到聖人的境界。所以,這就是乘於寶車「遊於四方」,讓我們很自由,四方八達,這個法它任我們來弘揚,來度化眾生。
「嬉戲快樂,自在無礙」。我們能夠在這個地方不受束縛,我們能夠很自由,於諸法能夠遊,非常的自由。
⊙不縛於諸法,曰嬉戲快樂。自在無礙,即於嬉戲之與物無染著、無求意,自調而應,偶而會,曾無縛著之心。於一切法譬若輕安嬉戲,娛樂遊化人間,乃能自由自在而無礙也。
「嬉戲」就是「與物」,我們在這人群中與物質中,我們都不受染,我們也無所求,付出無所求,也不會受眾生種種煩惱來染著我們。在這「嬉戲」,不是說貪著的嬉戲,是我們菩薩遊戲在人間,用很自在的心入人群中,出來不受人群將我們染著。
所以「無縛著之心」,沒有被人束縛。「於一切法」就是如輕安遊戲,在遊戲,我們很輕安,輕安得像在遊戲一樣。娛樂,娛樂是遊化在人間裡。這乃是自由自在,無礙的意思。
各位,真的學佛、學法,我們要法水不斷不斷灌溉在我們的心田。「宏願入眾得大自在」,我們要發大宏願入眾,我們能夠得到自在。我們要常常聽法,「聞法入心」,時時浸潤得我們的心很歡喜,像這樣娛樂嬉戲,那種非常踴躍、歡喜的心情。各位菩薩,學佛就是要這樣,就要這樣的精進。所以期待是人人,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22日~
(12220666-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