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妙理真空 望子成道 - 20210121 第650集
⊙理性本淨明真如法,因由一念而起戲論,先因遊戲來入此宅,三界唯心妙有真空。
人人都有清淨真如的本性,真如那就是諦理,真諦道理,所以我們人人學佛,就是為了這些理性本淨。我們要去探究這個道理,本來清淨的真如本性。
所以「明真如法」,我們的內心真如在哪裡呢?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切的境界、一切的人事物中。離我們這麼近,也是與我們平時生活沒有離開,這樣我們要找有困難嗎?一點都不困難。只是因為「由一念」,這一念就是貪欲起,所以「而起戲論」。
有了貪欲,在外面這樣追求追求,追求了也是很多的學識,不是追求物質而已,追求很多的學識。學識,是不是有幫助我們找到真如呢?也是沒有。因為一念傲慢的心,所以他不肯用信心來接受,他就是學來的學識,就是要戲論,就是要和大家辯論,來評判。如何把道理辯得讓你無法伸展你的道理,這種的學識完全是叫做「戲論」,這就是世智辯聰。
我們人人既然發心要學佛了,道理這麼清楚擺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就是深心依教奉行。不過,世智辯聰的人,明明就同樣這樣聽,卻是「因由一念而起戲論」,這一念,那就是貢高、傲慢。所以沒辦法用很純真的心來接受這個法,這就是起自一念。
所以「先因遊戲來入此宅」,他學佛不是真實受用,只是學來遊戲的,學來批判的,這就是沒有體會到「理性本淨」。你怎麼論,其實道理就是道理,本來就是清淨。我們就是凡夫這種世智辯聰,他不用單純的心來體會真如本性的道理,他不明白,所以這是一念間的偏差,所以他就會去戲論,所以就會去遊戲。
所以在這個三界中,雖然遇了佛法,但是還是在這裡面,這樣貪、瞋、癡照常走,煩惱、無明覆蔽了整個心,這種在三界之中不知要如何脫離,只是空過時日,將佛法用在不正確的人生中。
所以「三界唯心」,我們應該要很謹慎。我們這念心,難得人身,佛法難聞,我們得到這個人身,在這個時代裡聞了佛法,我們要及時趕緊來體會、用心,「理性本淨明真如法」,我們若能這樣,一念心用功在這裡,自然我們就能了解妙有真空。
妙哉啊!這個道理是這麼的美,這麼圓滿,與一切的事物,一點點都沒有障礙。因為它是清淨,它是妙有本空,它是理性本淨,它是真如法,那就是妙理真空。道理若能知道,每天真的是法喜充滿。
常常聽到環保菩薩,問他們:「這樣做會很辛苦嗎?」他們的回答也說:「很歡喜,不辛苦。」這就是我們真如的本性,真真正正去付出,身體雖然說不累是騙人,卻是雖然是累,不過內心是很歡喜,願意付出。這就是那一念心,懂得要疼惜大地,懂得要惜福,願意回收。
像這樣的心,他知道「理性本淨」。看看塑膠,它本來這個東西是清淨的,就是人去污染它。污染的東西在這個塑膠上,經過了人惜福把它撿回來,用心將它整理過,這個東西還是乾淨,再將這些東西會合來再製,又是新的東西。
這不就是「理性本淨」嗎?這個物理它的性,其實本來就是清淨,物理,東西看得到,理,摸不到,是人將各種各種的物,就是將它會合,將它製造。若將它分開,什麼都沒有,這個「沒有」的裡面有它的道理存在,任何一種的物質都是同樣。
總而言之,這種道理是這麼的微妙,我們若用心,「明真如法」,好好透徹去了解之後,在這個三界是唯心。我們要如何來保護大地,要如何調和人心,要如何回歸我們真如本性,這也是唯一心。所以妙有真空,真空是從妙有中出。
所以學佛,我們要用心,「理性本淨明真如法」,不要因為一念,起那種戲論的心。佛法是要用在我們真正日常生活,我們要用在我們法入心,法在我們的行中,在人群中去發揮造福、結好緣,這就是我們學佛的方向。不要在這裡浪費時間遊戲來入火宅,所以大家要用心於一心,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前面的(經)文說:
⊙「飢渴惱急,甚可怖畏,此苦難處,況復大火。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嬉戲不已。」《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因為我們的心就是雜念心很多,我們的心思沒有歸納、回歸到真如本性,所以我們得不到法入心。所以因為這樣,「飢渴惱急,甚可怖畏」,就是煩惱,一片黑暗,何去何從都不知。
所以「此苦難處」,這種很苦,就像夜遊,這種的晚上睡覺在夢遊的人,到處都覺得很驚惶,到底我要走去哪裡?不知道。這苦難之處。何況真正在這五濁惡世,所有災難都從四面起,所以「況復大火」,這就是四面,五濁已經浮現人間。
卻是「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父親的教誨,他都沒有聽,還是沉溺在遊戲裡。下面這段(經)文再說: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今此舍宅,無一可樂,而諸子等,耽湎嬉戲。」《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我們前面的(經)文一直說過了,父親一直說話,卻是有聽但是無入,父親在教誨,不要去碰到這麼危險的火,要趕緊出離。這不就是像佛陀這樣殷殷勸解、循循善誘,但是我們眾生真正能夠接受到佛陀所教育的法,又是多少呢?很少。有的聽來也只是把它用在那種戲論,沒有身體力行。所以「雖聞父誨,不肯信受」,沒有好好地受用。
⊙雖聞父誨,不肯信受,正明無機緣,不受教即無知。故云:稚小無知,猶故樂著,既無大志,復著三界。
「雖聞父誨,不肯信受」,這就是譬喻無機緣。為什麼不能接受呢?無緣啊,即使聽進去,他也沒辦法感動,所以這也是無緣。所以不受教,就是無知,不肯接受這個教育,就是無知。所以因為這樣,叫做「稚小無知」,
因為這樣,所以還在樂著,還在玩他自己的。所以這種沒有大志,沒有立宏願,不肯發心、不肯立大志願的人,像這樣,都永遠還是貪著在這三界之內。
「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世間父慈,看到孩子這樣不肯好好接受法,所以這種不成器的孩子,不成道器,這樣怎會不擔心呢?
⊙世間父慈憂子不成道器,況如師亦如慈父。望子正念,受教持善法,今見子不受教法,而益我愁惱。
世間的父親,那就是譬喻佛陀如師亦如慈父,就是期待孩子能有正念。世間的父親是這樣,出世間的佛陀也是這樣,所以「受教持善法」,就是只盼望弟子、盼望孩子能夠有正念,能夠受持正教,能夠好好行正法,這是佛與世間的慈父同樣的心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但是,看到孩子不肯接受這個大法的教化,真正道理不願意接受,這是真的增加了父親的愁苦,父親的憂愁、父親的苦惱。
⊙子不受大化,增父憂愁苦惱,故曰益我愁惱。愁恐墮苦,惱其不受大法。
所以「益我愁惱,愁恐墮苦」,「愁」,是擔心這些孩子會墮落,又再「惱」,就是他不肯受大教法。不肯發大心,行菩薩道,這也就是佛陀的愁惱。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發大心、立大願,這樣自度度他,才是佛陀來人間教育的目的。所以「今此舍宅,無一可樂」。
⊙今此三界舍宅,無一可樂,正明根小機淺,不能接受大法,即是稚小無知。猶故樂著者,既無大志,復著三界。
佛陀或者是世間的慈父都知道這間房子已經不能住了,為什麼大家不能覺醒呢,不肯脫離這三界?三界是心宅,我們這個心還停滯這麼多的煩惱,實在這個地方無一可樂。這也就是表明了根小機淺,根機很小,就像聲聞、緣覺一樣,沒辦法好好來接受大法,只是想要獨善其身這樣而已,所以叫做「稚小無知」。前面的(經)文說過。
「猶故樂著」,還是在這三界內,並沒有出離,所以無大志,沒有大志願。「而諸子等,耽湎嬉戲」,因為執著這見思惑去造業,還貪著在見思惑中,無法跳脫出煩惱,還是見思。
⊙而諸子等,耽湎嬉戲:由著見思,耽樂之甚,耽湎淪溺不出,舍宅無一可樂,明三界五趣是苦。諸子耽湎嬉戲,明眾生執苦為樂。
看,人間就是這樣,執著著我自己的見解,耽著在欲樂。「我的心就是這樣,所以我一定想要這樣做」,這種「耽樂之甚」,就是私己的心太多了,所以只顧自己的觀念,沒有想到大道理要如何去體會,只是顧在自己的心裡,這叫做「耽湎淪溺不出」。已經就是在這個地方這樣一直沉下去,無法自拔。
明明在這個這麼好的環境,天地之間這麼多道理讓我們看,五濁惡世,我們也體會到了,應該要趕快自我反省,要趕緊用功、精進,珍惜這個大環境。
這個舍宅無一可樂,其實,在三界內你的心靈三界到哪裡都是一樣,迷茫啊!所以我們要趕緊在佛法中,沐浴在法流中,我們要洗淨了我們的煩惱,知道三界、五趣都是苦的,這些道理都清楚了,不要再耽湎嬉戲了。這就是要警惕我們,眾生不要執苦為樂了,這明明是苦,我們能在這個大環境裡,要好好珍惜。
所說的大環境,是我們這輩子依、正二報,在這個大時代、大環境裡,讓我們能夠明白道理;心靈的三界,我們要向內自省,自己反省,了解我們過去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好緣,共同來修行;不好的緣,看到人間種種煩惱,困擾我們的心。我們在這個大環境、大時代,我們應該明大是非。
我們學佛,就是要讓我們清清醒醒、清清楚楚,了解身心內外的道理,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心。諸理性空,理,道理,理性本來就是空寂,到底我們要執著什麼呢?我們一切就是清淨,所以回歸真如本性來吧。三界這種的煩惱,我們能夠轉煩惱為菩提,那就是妙有真空,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5日~
(12220650-1)
人人都有清淨真如的本性,真如那就是諦理,真諦道理,所以我們人人學佛,就是為了這些理性本淨。我們要去探究這個道理,本來清淨的真如本性。
所以「明真如法」,我們的內心真如在哪裡呢?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切的境界、一切的人事物中。離我們這麼近,也是與我們平時生活沒有離開,這樣我們要找有困難嗎?一點都不困難。只是因為「由一念」,這一念就是貪欲起,所以「而起戲論」。
有了貪欲,在外面這樣追求追求,追求了也是很多的學識,不是追求物質而已,追求很多的學識。學識,是不是有幫助我們找到真如呢?也是沒有。因為一念傲慢的心,所以他不肯用信心來接受,他就是學來的學識,就是要戲論,就是要和大家辯論,來評判。如何把道理辯得讓你無法伸展你的道理,這種的學識完全是叫做「戲論」,這就是世智辯聰。
我們人人既然發心要學佛了,道理這麼清楚擺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就是深心依教奉行。不過,世智辯聰的人,明明就同樣這樣聽,卻是「因由一念而起戲論」,這一念,那就是貢高、傲慢。所以沒辦法用很純真的心來接受這個法,這就是起自一念。
所以「先因遊戲來入此宅」,他學佛不是真實受用,只是學來遊戲的,學來批判的,這就是沒有體會到「理性本淨」。你怎麼論,其實道理就是道理,本來就是清淨。我們就是凡夫這種世智辯聰,他不用單純的心來體會真如本性的道理,他不明白,所以這是一念間的偏差,所以他就會去戲論,所以就會去遊戲。
所以在這個三界中,雖然遇了佛法,但是還是在這裡面,這樣貪、瞋、癡照常走,煩惱、無明覆蔽了整個心,這種在三界之中不知要如何脫離,只是空過時日,將佛法用在不正確的人生中。
所以「三界唯心」,我們應該要很謹慎。我們這念心,難得人身,佛法難聞,我們得到這個人身,在這個時代裡聞了佛法,我們要及時趕緊來體會、用心,「理性本淨明真如法」,我們若能這樣,一念心用功在這裡,自然我們就能了解妙有真空。
妙哉啊!這個道理是這麼的美,這麼圓滿,與一切的事物,一點點都沒有障礙。因為它是清淨,它是妙有本空,它是理性本淨,它是真如法,那就是妙理真空。道理若能知道,每天真的是法喜充滿。
常常聽到環保菩薩,問他們:「這樣做會很辛苦嗎?」他們的回答也說:「很歡喜,不辛苦。」這就是我們真如的本性,真真正正去付出,身體雖然說不累是騙人,卻是雖然是累,不過內心是很歡喜,願意付出。這就是那一念心,懂得要疼惜大地,懂得要惜福,願意回收。
像這樣的心,他知道「理性本淨」。看看塑膠,它本來這個東西是清淨的,就是人去污染它。污染的東西在這個塑膠上,經過了人惜福把它撿回來,用心將它整理過,這個東西還是乾淨,再將這些東西會合來再製,又是新的東西。
這不就是「理性本淨」嗎?這個物理它的性,其實本來就是清淨,物理,東西看得到,理,摸不到,是人將各種各種的物,就是將它會合,將它製造。若將它分開,什麼都沒有,這個「沒有」的裡面有它的道理存在,任何一種的物質都是同樣。
總而言之,這種道理是這麼的微妙,我們若用心,「明真如法」,好好透徹去了解之後,在這個三界是唯心。我們要如何來保護大地,要如何調和人心,要如何回歸我們真如本性,這也是唯一心。所以妙有真空,真空是從妙有中出。
所以學佛,我們要用心,「理性本淨明真如法」,不要因為一念,起那種戲論的心。佛法是要用在我們真正日常生活,我們要用在我們法入心,法在我們的行中,在人群中去發揮造福、結好緣,這就是我們學佛的方向。不要在這裡浪費時間遊戲來入火宅,所以大家要用心於一心,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前面的(經)文說:
⊙「飢渴惱急,甚可怖畏,此苦難處,況復大火。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嬉戲不已。」《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因為我們的心就是雜念心很多,我們的心思沒有歸納、回歸到真如本性,所以我們得不到法入心。所以因為這樣,「飢渴惱急,甚可怖畏」,就是煩惱,一片黑暗,何去何從都不知。
所以「此苦難處」,這種很苦,就像夜遊,這種的晚上睡覺在夢遊的人,到處都覺得很驚惶,到底我要走去哪裡?不知道。這苦難之處。何況真正在這五濁惡世,所有災難都從四面起,所以「況復大火」,這就是四面,五濁已經浮現人間。
卻是「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父親的教誨,他都沒有聽,還是沉溺在遊戲裡。下面這段(經)文再說: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今此舍宅,無一可樂,而諸子等,耽湎嬉戲。」《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我們前面的(經)文一直說過了,父親一直說話,卻是有聽但是無入,父親在教誨,不要去碰到這麼危險的火,要趕緊出離。這不就是像佛陀這樣殷殷勸解、循循善誘,但是我們眾生真正能夠接受到佛陀所教育的法,又是多少呢?很少。有的聽來也只是把它用在那種戲論,沒有身體力行。所以「雖聞父誨,不肯信受」,沒有好好地受用。
⊙雖聞父誨,不肯信受,正明無機緣,不受教即無知。故云:稚小無知,猶故樂著,既無大志,復著三界。
「雖聞父誨,不肯信受」,這就是譬喻無機緣。為什麼不能接受呢?無緣啊,即使聽進去,他也沒辦法感動,所以這也是無緣。所以不受教,就是無知,不肯接受這個教育,就是無知。所以因為這樣,叫做「稚小無知」,
因為這樣,所以還在樂著,還在玩他自己的。所以這種沒有大志,沒有立宏願,不肯發心、不肯立大志願的人,像這樣,都永遠還是貪著在這三界之內。
「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世間父慈,看到孩子這樣不肯好好接受法,所以這種不成器的孩子,不成道器,這樣怎會不擔心呢?
⊙世間父慈憂子不成道器,況如師亦如慈父。望子正念,受教持善法,今見子不受教法,而益我愁惱。
世間的父親,那就是譬喻佛陀如師亦如慈父,就是期待孩子能有正念。世間的父親是這樣,出世間的佛陀也是這樣,所以「受教持善法」,就是只盼望弟子、盼望孩子能夠有正念,能夠受持正教,能夠好好行正法,這是佛與世間的慈父同樣的心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但是,看到孩子不肯接受這個大法的教化,真正道理不願意接受,這是真的增加了父親的愁苦,父親的憂愁、父親的苦惱。
⊙子不受大化,增父憂愁苦惱,故曰益我愁惱。愁恐墮苦,惱其不受大法。
所以「益我愁惱,愁恐墮苦」,「愁」,是擔心這些孩子會墮落,又再「惱」,就是他不肯受大教法。不肯發大心,行菩薩道,這也就是佛陀的愁惱。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發大心、立大願,這樣自度度他,才是佛陀來人間教育的目的。所以「今此舍宅,無一可樂」。
⊙今此三界舍宅,無一可樂,正明根小機淺,不能接受大法,即是稚小無知。猶故樂著者,既無大志,復著三界。
佛陀或者是世間的慈父都知道這間房子已經不能住了,為什麼大家不能覺醒呢,不肯脫離這三界?三界是心宅,我們這個心還停滯這麼多的煩惱,實在這個地方無一可樂。這也就是表明了根小機淺,根機很小,就像聲聞、緣覺一樣,沒辦法好好來接受大法,只是想要獨善其身這樣而已,所以叫做「稚小無知」。前面的(經)文說過。
「猶故樂著」,還是在這三界內,並沒有出離,所以無大志,沒有大志願。「而諸子等,耽湎嬉戲」,因為執著這見思惑去造業,還貪著在見思惑中,無法跳脫出煩惱,還是見思。
⊙而諸子等,耽湎嬉戲:由著見思,耽樂之甚,耽湎淪溺不出,舍宅無一可樂,明三界五趣是苦。諸子耽湎嬉戲,明眾生執苦為樂。
看,人間就是這樣,執著著我自己的見解,耽著在欲樂。「我的心就是這樣,所以我一定想要這樣做」,這種「耽樂之甚」,就是私己的心太多了,所以只顧自己的觀念,沒有想到大道理要如何去體會,只是顧在自己的心裡,這叫做「耽湎淪溺不出」。已經就是在這個地方這樣一直沉下去,無法自拔。
明明在這個這麼好的環境,天地之間這麼多道理讓我們看,五濁惡世,我們也體會到了,應該要趕快自我反省,要趕緊用功、精進,珍惜這個大環境。
這個舍宅無一可樂,其實,在三界內你的心靈三界到哪裡都是一樣,迷茫啊!所以我們要趕緊在佛法中,沐浴在法流中,我們要洗淨了我們的煩惱,知道三界、五趣都是苦的,這些道理都清楚了,不要再耽湎嬉戲了。這就是要警惕我們,眾生不要執苦為樂了,這明明是苦,我們能在這個大環境裡,要好好珍惜。
所說的大環境,是我們這輩子依、正二報,在這個大時代、大環境裡,讓我們能夠明白道理;心靈的三界,我們要向內自省,自己反省,了解我們過去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好緣,共同來修行;不好的緣,看到人間種種煩惱,困擾我們的心。我們在這個大環境、大時代,我們應該明大是非。
我們學佛,就是要讓我們清清醒醒、清清楚楚,了解身心內外的道理,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心。諸理性空,理,道理,理性本來就是空寂,到底我們要執著什麼呢?我們一切就是清淨,所以回歸真如本性來吧。三界這種的煩惱,我們能夠轉煩惱為菩提,那就是妙有真空,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5日~
(12220650-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