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四大由心 善惡一念 - 20210118 第643集
《 譬喻品第三 》
三界心宅隨心安危
四大由心念寬清純
善惡邪正在一念間
二五利鈍互動交攻
「三界心宅」,我們這個三界,就是在我們的內心。外面的欲誘引我們的欲心,而造作很多的惑與業,就是因為外面的「色」,所以讓我們的心,生了這個欲的念,所以欲界從這樣開始,現在我們所看的,社會、人間這個災禍等等,無不都是那念,無明惑的欲念產生,所以這個欲界紛紛擾擾,無不都是這個心開始。
雖然知道這個欲界等等,真的是困擾,造業禍端,從這樣開始知道了,但是,沒有去造作,卻是內心也是充滿煩惱,這種沒有去做,但是這種的雜念、煩惱,也同樣未除。雖然知道這種外面的色界,惹來了我們很多的煩惱,雖然沒有去造作、行業,卻是這種的雜念、煩惱,「唉!不可以,還是將它去除。」,去除了這些雜念煩惱,好好來修行,但是,也無法將心打開,還是存著那個私己的念頭,獨善其身,不管天下的眾生、事物。這都是在三界的心,我們的心宅。
再另外的「三界」,那就是進我們的心外,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六欲天、十六色界天、四禪天,那全都是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沒有會合的。所以希望大家,我們盡量要將「三界」,就是從心地開始。
所以「隨心安危」。我們這念心,我們就要好好調整,調整得知道世間物質,一切就是只資助我們能生活。冬天要讓我們有禦寒的衣物,讓我們蓋得暖的棉被,讓我們能夠遮風蔽雨等等的,房屋等等,衣、食、住讓我們能充足,這物質就是資助我們的生活,外面行得通,做事情就是隨本分去做事情。若這樣,世間的物質,只不過是一種生活工具,我們若這樣就容易知足了。
有知足的人,那才懂得有感恩的心。知足、感恩,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好求的?所以我們自然,就沒有很多的煩惱,看到這些東西就是用著感恩心,風調雨順,天地五穀豐收,物質很充足,感恩!不要想要占為己有,這樣心不就是心很安嗎?生活、天、地、人很和合,生活得知足、感恩。
如果沒有,世間的東西都是我要的,我愛的人、我討厭的人等等,去分別的心、那種占有的心,名、利、地位、物質通通都要,像這種貪無饜足這種的心態,那就是危了,危險。因為他要占有一切,造作的業就很多了,人與人之間自然就有對立。所以,這個「三界心宅」,是要平安,或者是製造危機,這都在於人的一念心。
所以「四大由心」。最根本的四大:地、水、火、風。再來我們人生的「四大」,是四陰、四蘊,色、受、想、行這四項,也是讓我們的心去造作。身體的「四大」,就是「色」,在我們的身體,當然,身體以外,所有只要你眼睛看得到的,無不都是四大和合,包括我們人的身體。
所以有了這個身體,生老病死中,像這樣,一輩子就是紛紛擾擾過著一生。一切安危都是從我們的心,心若是複雜,那就是危;心若貪念,永遠都不安、不安定。心若安定,其實,去除了貪念,他就富有了,有餘還能夠幫助人。
像賴索托,它是在南非(共和國)中間的,一個小國,這個國家的人口多數都是貧困,所以我們慈濟長久的時間,在賴索托發放米與玉米粉。
大家都知道,這是臺灣來的白米,愛心米,所以這些人民很感恩,我們一直在推動,「八分飽,二分助人好」,所以他們知道這個訊息,回去開始他們也這樣在推動。本來就很貧困了,卻是他們也要推動,他們沒錢能幫助人,他們寧願少吃一口、二口,這樣來幫助人,所以他們開始總共有八個村,節省下來的玉米,也就是「番麥」還有高粱,他們要捐一千公斤,去幫助更加需要的人。同時,他們這八個村的人,匯集三十元美金,因為收成的是玉米,所以他們這樣一撮一撮,將它匯合起來的東西,但是要經過研磨,研磨就要錢,要將玉米變成了玉米粉、或者是高粱粉,必定要經過這樣,所以他們用三十元美金,貼(補)慈濟去研磨成玉米粉,去發放給那些更加需要的人。
聽到這個訊息,真的是令人很感動!在貧困中,又願意去付出。你們想,這不就是「心寬清純」?心地很寬,沒有貪,而且還在貧中,要再去做幫助人的人。他們用心接受法,因為他們都有在聽,師父常常在說話,要造福人群;因緣果報,這輩子的貧困是過去生中沒造福緣。他們知道了,所以安分守己,用清淨的心,少吃一口、二口,這樣去幫助人。
雖然生活很貧,卻是心很寬、念很純。因為他念純,能夠接受佛法入心;心很寬,所以願意付出,一點一點累積,實在很可愛。這群心中富有,富心靈的財富,真的是令人敬愛。其實,貧困人幫助貧困人,這很可貴。所以說,沒有人說,我是無法幫助人的,人人都有辦法能去幫助人。
所以我們的「四大」(色蘊),我們的感受(受蘊),除了身體以外,幫助人的感覺很好。這種的思想(想蘊),這樣的行動(行蘊),這個四蘊、四陰,我們都能化為善,化為富有,很充足能夠人與人之間造福。所以「四大由心念寬清純」。
「善惡邪正在一念間」。是善或者是惡呢?我們要行善是這麼簡單,要造惡也是在一念間。所以,我們平時要好好將心,心念顧好,心念若正,那就是造福人群;心念若偏邪,就擾亂人間社會,這全都是在「二五利鈍互動交攻」。我們若是一念惡,貪、瞋、癡、慢、疑等,在我們的身上會造作,偏差、脫線了,若這樣,我們一路一個方向偏,一路偏,就偏之毫釐,失在於千里的過失。
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心念與身行是兩項配合起來。這「五鈍(使)」、「五利(使)」,這東西這樣配合起來,你要行善或是要造惡?將這個「十使」,「前五」、「後五」,這樣轉一念心,無不都是善,無不都是福,無不都是修行清淨的念頭。總而言之,還是一念心,所以說「三界心宅隨心安危」。前面我們說:
鳩槃荼鬼
隨取而食
又諸餓鬼
頭上火然
飢渴熱惱
周慞悶走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鳩槃荼」等,這全都是鬼類來無形去無蹤,其實是在形容,我們的一念心若起,閃動很快,好像鬼神這樣一個念,那個行動很快。那念惡一起「隨取而食」,這種鬼神類形容我們的心念,心念充滿了貪、充滿了煩惱,這樣自己很多很多的障礙,在我們的生活中,自障礙,所以自受苦難,要用心。接下來要說: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宅」,那就是三界,三界之內像火宅一樣。我們所生活的空間,看,大乾坤的災難,小乾坤的人禍,「甚可怖畏」,實在是很怕。其實,外面猛火毒蛇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心,所以「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這都是毒,內心的毒。前「五鈍(使)」、後「五利(使)」,這個「十使」,驅使著我們的心念,真的是這個心念偏,那就是毒念起,所以「毒害火災,眾難非一」,造很多很多的災難。
所以「其宅如是,甚可怖畏」,表示「十使煩惱業火」,這樣在燒。這三界,三界,我們人的心態,身體所接觸到,一切一切的色、物等等,所接觸到的災難等等,受苦等等,這個「受」,無不都是在我們人。所以,有的時候,志工若出去,那種在膚慰就是這樣說:「事情既發生了,我們就心放寬一些。」「事情過去了,我們要趕緊放下。」不就是一念心嗎?「不要想那麼多,想那麼多很辛苦。」這不就是「想」蘊呢?除了感受的煩惱以外,就是念念不忘,那個「相」常常放在心裡。
所以我們若在安慰人,「不要想那麼多,過去了,放下了。」偏偏就是放不下,擔心,想,那個「相」,一直擺在我們的心上。所以說起來,我們這個煩惱就是這樣,在「想」,那個「相」壓在「心」裡,所以放不下。大家雖然日子這樣在行蘊中,在分秒中不斷過去,卻是那個煩惱還是存在,苦不堪言!
所以這個「十使煩惱火」,這樣一直在燒,這種的心,心狂火燃,真的是不堪、苦不堪,這就是在「三界」。
五趣,五趣大家都知道了,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五趣,所以在這個三界內,在五趣中,都是「受無量苦」,苦不堪,所以「其宅如是,甚可怖畏」。
十使煩惱業火所燒
三界五趣
受無量苦
故曰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再來說,「毒害火災,眾難非一」。在這個大空間上,天,本來就是四季分明,與大地調和,卻是我們人類可怕的,這個「十使」煩惱會合,那種的造作這個業,業力已經動了整個大乾坤,使大乾坤的四大不調。這是眾生共業所造作,所以現在常常說污染,因為污染,空氣已經污染了,所以影響到四大,造成了天災,所以天災,地、水、火、風,現在大地已經是,人類不斷不斷還在迷、惑、在造業,這個業還是繼續繼續在進行中,因為人類不覺醒。何況現在人類的人口,已經這麼的增加,所以空氣也是這樣在污染,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
謹慎、虔誠,要用心來慎思,非常慎重來思惟,也要很細膩,好好將法體會入心,要不然,「一念萌惡」,人人生起了這個惡念,所以禍,這個「人禍引發災難甚多」。這所有的一切,天災、四大不調、山河變色,生命在瞬間,無不都是在一念間,一念間,我們的心生起了惡念,所以人禍會引發了,這種災難很多很多,所以「難以盡言」,說不完,所以叫做「眾難非一」。唉!很苦是吧!
天災四大不調
山河變色生命瞬間
一念萌惡
人禍引發災難甚多
難以盡言
故曰眾難非一
想到在經典中要如何解釋,解釋了這個大空間大乾坤,小空間小乾坤,大小乾坤現在就是,災難一直生起,苦難,業力一直造。這就是佛陀為一大事來人間,要來調和人心,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接受這個法入心?法水來洗滌煩惱的,到底有多少人呢?所以,我們現在總是要大發心,法引入我們的心自度,同時將我們所了解的法再去度他,希望人人的心,能夠調和下來。多一分善,就少一分惡。人人都有力量,沒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3月27日~
(12220643-1)
三界心宅隨心安危
四大由心念寬清純
善惡邪正在一念間
二五利鈍互動交攻
「三界心宅」,我們這個三界,就是在我們的內心。外面的欲誘引我們的欲心,而造作很多的惑與業,就是因為外面的「色」,所以讓我們的心,生了這個欲的念,所以欲界從這樣開始,現在我們所看的,社會、人間這個災禍等等,無不都是那念,無明惑的欲念產生,所以這個欲界紛紛擾擾,無不都是這個心開始。
雖然知道這個欲界等等,真的是困擾,造業禍端,從這樣開始知道了,但是,沒有去造作,卻是內心也是充滿煩惱,這種沒有去做,但是這種的雜念、煩惱,也同樣未除。雖然知道這種外面的色界,惹來了我們很多的煩惱,雖然沒有去造作、行業,卻是這種的雜念、煩惱,「唉!不可以,還是將它去除。」,去除了這些雜念煩惱,好好來修行,但是,也無法將心打開,還是存著那個私己的念頭,獨善其身,不管天下的眾生、事物。這都是在三界的心,我們的心宅。
再另外的「三界」,那就是進我們的心外,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六欲天、十六色界天、四禪天,那全都是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沒有會合的。所以希望大家,我們盡量要將「三界」,就是從心地開始。
所以「隨心安危」。我們這念心,我們就要好好調整,調整得知道世間物質,一切就是只資助我們能生活。冬天要讓我們有禦寒的衣物,讓我們蓋得暖的棉被,讓我們能夠遮風蔽雨等等的,房屋等等,衣、食、住讓我們能充足,這物質就是資助我們的生活,外面行得通,做事情就是隨本分去做事情。若這樣,世間的物質,只不過是一種生活工具,我們若這樣就容易知足了。
有知足的人,那才懂得有感恩的心。知足、感恩,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好求的?所以我們自然,就沒有很多的煩惱,看到這些東西就是用著感恩心,風調雨順,天地五穀豐收,物質很充足,感恩!不要想要占為己有,這樣心不就是心很安嗎?生活、天、地、人很和合,生活得知足、感恩。
如果沒有,世間的東西都是我要的,我愛的人、我討厭的人等等,去分別的心、那種占有的心,名、利、地位、物質通通都要,像這種貪無饜足這種的心態,那就是危了,危險。因為他要占有一切,造作的業就很多了,人與人之間自然就有對立。所以,這個「三界心宅」,是要平安,或者是製造危機,這都在於人的一念心。
所以「四大由心」。最根本的四大:地、水、火、風。再來我們人生的「四大」,是四陰、四蘊,色、受、想、行這四項,也是讓我們的心去造作。身體的「四大」,就是「色」,在我們的身體,當然,身體以外,所有只要你眼睛看得到的,無不都是四大和合,包括我們人的身體。
所以有了這個身體,生老病死中,像這樣,一輩子就是紛紛擾擾過著一生。一切安危都是從我們的心,心若是複雜,那就是危;心若貪念,永遠都不安、不安定。心若安定,其實,去除了貪念,他就富有了,有餘還能夠幫助人。
像賴索托,它是在南非(共和國)中間的,一個小國,這個國家的人口多數都是貧困,所以我們慈濟長久的時間,在賴索托發放米與玉米粉。
大家都知道,這是臺灣來的白米,愛心米,所以這些人民很感恩,我們一直在推動,「八分飽,二分助人好」,所以他們知道這個訊息,回去開始他們也這樣在推動。本來就很貧困了,卻是他們也要推動,他們沒錢能幫助人,他們寧願少吃一口、二口,這樣來幫助人,所以他們開始總共有八個村,節省下來的玉米,也就是「番麥」還有高粱,他們要捐一千公斤,去幫助更加需要的人。同時,他們這八個村的人,匯集三十元美金,因為收成的是玉米,所以他們這樣一撮一撮,將它匯合起來的東西,但是要經過研磨,研磨就要錢,要將玉米變成了玉米粉、或者是高粱粉,必定要經過這樣,所以他們用三十元美金,貼(補)慈濟去研磨成玉米粉,去發放給那些更加需要的人。
聽到這個訊息,真的是令人很感動!在貧困中,又願意去付出。你們想,這不就是「心寬清純」?心地很寬,沒有貪,而且還在貧中,要再去做幫助人的人。他們用心接受法,因為他們都有在聽,師父常常在說話,要造福人群;因緣果報,這輩子的貧困是過去生中沒造福緣。他們知道了,所以安分守己,用清淨的心,少吃一口、二口,這樣去幫助人。
雖然生活很貧,卻是心很寬、念很純。因為他念純,能夠接受佛法入心;心很寬,所以願意付出,一點一點累積,實在很可愛。這群心中富有,富心靈的財富,真的是令人敬愛。其實,貧困人幫助貧困人,這很可貴。所以說,沒有人說,我是無法幫助人的,人人都有辦法能去幫助人。
所以我們的「四大」(色蘊),我們的感受(受蘊),除了身體以外,幫助人的感覺很好。這種的思想(想蘊),這樣的行動(行蘊),這個四蘊、四陰,我們都能化為善,化為富有,很充足能夠人與人之間造福。所以「四大由心念寬清純」。
「善惡邪正在一念間」。是善或者是惡呢?我們要行善是這麼簡單,要造惡也是在一念間。所以,我們平時要好好將心,心念顧好,心念若正,那就是造福人群;心念若偏邪,就擾亂人間社會,這全都是在「二五利鈍互動交攻」。我們若是一念惡,貪、瞋、癡、慢、疑等,在我們的身上會造作,偏差、脫線了,若這樣,我們一路一個方向偏,一路偏,就偏之毫釐,失在於千里的過失。
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心念與身行是兩項配合起來。這「五鈍(使)」、「五利(使)」,這東西這樣配合起來,你要行善或是要造惡?將這個「十使」,「前五」、「後五」,這樣轉一念心,無不都是善,無不都是福,無不都是修行清淨的念頭。總而言之,還是一念心,所以說「三界心宅隨心安危」。前面我們說:
鳩槃荼鬼
隨取而食
又諸餓鬼
頭上火然
飢渴熱惱
周慞悶走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鳩槃荼」等,這全都是鬼類來無形去無蹤,其實是在形容,我們的一念心若起,閃動很快,好像鬼神這樣一個念,那個行動很快。那念惡一起「隨取而食」,這種鬼神類形容我們的心念,心念充滿了貪、充滿了煩惱,這樣自己很多很多的障礙,在我們的生活中,自障礙,所以自受苦難,要用心。接下來要說: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宅」,那就是三界,三界之內像火宅一樣。我們所生活的空間,看,大乾坤的災難,小乾坤的人禍,「甚可怖畏」,實在是很怕。其實,外面猛火毒蛇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心,所以「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這都是毒,內心的毒。前「五鈍(使)」、後「五利(使)」,這個「十使」,驅使著我們的心念,真的是這個心念偏,那就是毒念起,所以「毒害火災,眾難非一」,造很多很多的災難。
所以「其宅如是,甚可怖畏」,表示「十使煩惱業火」,這樣在燒。這三界,三界,我們人的心態,身體所接觸到,一切一切的色、物等等,所接觸到的災難等等,受苦等等,這個「受」,無不都是在我們人。所以,有的時候,志工若出去,那種在膚慰就是這樣說:「事情既發生了,我們就心放寬一些。」「事情過去了,我們要趕緊放下。」不就是一念心嗎?「不要想那麼多,想那麼多很辛苦。」這不就是「想」蘊呢?除了感受的煩惱以外,就是念念不忘,那個「相」常常放在心裡。
所以我們若在安慰人,「不要想那麼多,過去了,放下了。」偏偏就是放不下,擔心,想,那個「相」,一直擺在我們的心上。所以說起來,我們這個煩惱就是這樣,在「想」,那個「相」壓在「心」裡,所以放不下。大家雖然日子這樣在行蘊中,在分秒中不斷過去,卻是那個煩惱還是存在,苦不堪言!
所以這個「十使煩惱火」,這樣一直在燒,這種的心,心狂火燃,真的是不堪、苦不堪,這就是在「三界」。
五趣,五趣大家都知道了,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五趣,所以在這個三界內,在五趣中,都是「受無量苦」,苦不堪,所以「其宅如是,甚可怖畏」。
十使煩惱業火所燒
三界五趣
受無量苦
故曰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再來說,「毒害火災,眾難非一」。在這個大空間上,天,本來就是四季分明,與大地調和,卻是我們人類可怕的,這個「十使」煩惱會合,那種的造作這個業,業力已經動了整個大乾坤,使大乾坤的四大不調。這是眾生共業所造作,所以現在常常說污染,因為污染,空氣已經污染了,所以影響到四大,造成了天災,所以天災,地、水、火、風,現在大地已經是,人類不斷不斷還在迷、惑、在造業,這個業還是繼續繼續在進行中,因為人類不覺醒。何況現在人類的人口,已經這麼的增加,所以空氣也是這樣在污染,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
謹慎、虔誠,要用心來慎思,非常慎重來思惟,也要很細膩,好好將法體會入心,要不然,「一念萌惡」,人人生起了這個惡念,所以禍,這個「人禍引發災難甚多」。這所有的一切,天災、四大不調、山河變色,生命在瞬間,無不都是在一念間,一念間,我們的心生起了惡念,所以人禍會引發了,這種災難很多很多,所以「難以盡言」,說不完,所以叫做「眾難非一」。唉!很苦是吧!
天災四大不調
山河變色生命瞬間
一念萌惡
人禍引發災難甚多
難以盡言
故曰眾難非一
想到在經典中要如何解釋,解釋了這個大空間大乾坤,小空間小乾坤,大小乾坤現在就是,災難一直生起,苦難,業力一直造。這就是佛陀為一大事來人間,要來調和人心,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接受這個法入心?法水來洗滌煩惱的,到底有多少人呢?所以,我們現在總是要大發心,法引入我們的心自度,同時將我們所了解的法再去度他,希望人人的心,能夠調和下來。多一分善,就少一分惡。人人都有力量,沒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3月27日~
(12220643-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