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三昧禪心 娑婆度眾 - 20210118 第644集
《 譬喻品第三 》
三昧專心慎思惟修
靜寂清澄真如本性
諸佛菩薩一大事緣
迴入娑婆救濟眾生
人生苦難偏多!我們得了人身有這樣的環境,能夠讓我們聽法、能夠讓我們修行,我們是不是要更加珍惜呢?有這樣的環境,要如何讓我們靜心?「三昧」。正定、正思惟、正心、正念都叫做「三昧」。所以我們三昧在專一心,心要專、法要正、念要不偏,都叫做「三昧」,也叫做專心。我們若能專心,那就是用很慎重的心,來「思惟修」。
「思惟修」大家知道了,什麼呢?「禪」。是啊,這麼多字,包括起來就一個字──「禪」;其實「禪」就是包含著,我們的心很清淨,念很正確,專心穩定我們的心,這叫做「三昧專心」。在禪,挑柴運水無不是禪,言語動作無不是禪,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離開,「三昧專心」的禪定,儘管紛紛擾擾的世間,我們若能夠用「三昧專心」,好好慎重思惟,還是同樣我們能過得這麼清淨、靜寂清澄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接近真如本性。人人皆有,人人都有這個真如本性,在這靜寂清澄的環境中,不就是輕安自在嗎?要說什麼苦?其實一切的苦都是在心的境界。
我們的心,就是三界火宅,都是集中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裡一個欲念起,我們的欲心如火一樣,星星之火能燎原,所以這也是人生的苦,苦在這個心。心的造作,讓我們煩惱,所以說離開真如本性很遠。所以我們要靜寂清澄的境界,我們必定要接近真如的本性,去除欲念、消除妄想、能夠發大心行菩薩道。
所以「諸佛菩薩一大事緣」。諸佛菩薩都是一樣,就是要成佛,必定要行菩薩道,要為天下眾生之苦為苦,苦眾生的苦,這叫做「同體大悲」。所以佛陀已經在菩薩地,生生世世都是這樣,來入眾生苦難中,同樣這樣輔導、接引,用種種的方法,結眾生緣,造眾生的福,生生世世。
佛陀來人間這個的一大事因緣,就是「開、示」,這是佛陀他的任務,他的使命、他的願力,來人間就要「開、示」眾生,「悟、入」佛知見。所以這是佛陀來人間,以及諸菩薩來助道場,就是共一事,就是一大事因緣,所以「迴入娑婆」。
「娑婆」就是堪忍的世界,娑婆叫做堪忍,就是要堪得忍耐這個世間。因為世間真的是很苦,要堪得忍耐才活得下去。
我們陳居士思晟(美國)回來,他跟我說:「海地真的是苦。」他讓我看一些相片。海地那裡的醫院很苦,人去到醫院,無法有病床給他們,總是在那個地方,還在等待治療、還在等待病床。那裡的人就是這樣骨瘦如柴,這樣黑黑的、乾乾的,甚至有的是浮腫,這樣整個腫起來的人,有的身體已經爛了。看到這樣的醫院,這樣的病人,很不捨。我就跟他說:「回去趕緊去看看,到底這醫院是如何?是不是我們先送一些床給他們?」這種的環境,感覺很不安心。
我也看到一些照片,很感動。那些志工,我們啟發他們愛心之後,看他們這樣為怹們梳洗、擦洗乾淨,供餐給他們。有一個老人很瘦、很瘦,連要叫他起來吃飯都沒辦法,他就這樣把他扶起來,抱在身上,這樣一口一口餵他,好像母親在抱孩子。這每一位都是菩薩!
看娑婆世界已經是堪忍了,看到那種的場面等於是地獄,娑婆世界中的地獄,菩薩在那個地方,這樣一一在救濟眾生。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感恩慈濟人長久的時間陪伴。
我們接下來前面的(經)文說:「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眾難非一。」那就是說: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看到這段經文,不就是又回到海地呢?我們用想的,那個地方那麼苦,苦如火宅,看到就會很怕,真的是可怖畏,「甚可怖畏」。那種的「毒害火災」,那種的環境,真的像是毒害的火災,「眾難非一」,很多很多苦難人。下面(經文)再說:
是時宅主
在門外立
聞有人言
汝諸子等
先因遊戲
來入此宅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間火宅,這間大房子的主人,離開家庭久來,回家來時,這些孩子在裡面耽緬嬉戲。火已經從四面一直逼近,這些孩子還在那裡現,長者看到,著急!「孩子們,要趕緊出來啊!」大家都不聽父親的呼喚,所以長者才會設三車在外面。
這個長行文已經解釋,再在再來說「是時宅主」,這間房子的主人。「在門外立」,在門外看。「聞有人言」,有聽到了。「汝諸子等」,你的孩子在裡面這樣一直在玩,傻傻的都不知道要趕緊出來,因為在那個地方在遊戲,大家都還在裡面,「先因遊戲,來入此宅」。
這個「宅主」就是譬喻佛陀。佛陀的心宅,常常說心宅,心宅,我們人人,人人本具,我們的心是一間房子,我們的心是這間房子的主人;那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
佛陀那間房子的主人,是慈心,他很慈悲的心,所以堪忍,堪得忍耐,常住娑婆界。
宅主:
佛陀慈心堪忍
常住娑婆界
喻長者是能見之人
門外立:
於所燒之門
安隱得出
娑婆世界是一個,不堪忍耐的地方。不堪忍耐,但是,佛陀已經是,脫離這個火宅的人,已經過去修行,已經了脫生死,離開娑婆世界。但是,為了他的慈心,堪忍,堪得忍耐,所以再迴娑婆,來常住娑婆,常住娑婆,那就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
看,我們二千多年來到現在,佛陀他的法,他的慈悲,還是活在我們的心裡,所以佛陀常住在娑婆世界裡面。所以譬喻長者,這位長者是能夠看到,這娑婆世界,火宅內芸芸眾生,愚癡、沉溺在這種欲界的裡面,所以說「能見之人」。
佛陀的覺悟之後,所看到眾生這種沉迷不悟,所以在「在門外立」,意思就是說在門外安住,表示安住。那就是佛陀,雖然在娑婆世界來度眾生,但是,他的心,是在這個火宅的外面。已經不受這個,紛紛擾擾的煩惱來擾亂他的心,所以「門外立」,那就是在「所燒之門安隱得出」,已經修行,修行到覺悟,已經出離那個門外來了,所以已經安穩在門外。不過,心還是掛慮著門內的人。
所以「如來以正法為身」,所以如來已經覺悟了一切,這個法身已經常住。
所以「常懷大悲」。佛陀與一切眾生如同一體,我們瞭解法之後,我們也是能啟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也能「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就像海地那些菩薩,看,他們在苦難中,他們也還願意,為更苦難的人付出,這種大悲。這些菩薩接受這些法,他們與苦難眾生合為一體,不捨眾生在受苦難,「人傷我痛」,願意付出。
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希望我們能夠啟發愛心,發大心、立大願,所以他願意再投入,將這個法留在人間,這樣來度眾生。所以叫做「不處佛地果德,第一義空之座」。本來他可以安然泰坐在法座上,他不必去投入,但是他不忍心,他願意離開「第一義空之座」,就是說安穩的地方,他願意這樣投入。是為什麼呢?因為「悲愍不忍眾生苦故」,所以叫做「在門外立」
如來以正法為身
常懷大悲
欲救度眾生
不處佛地果德
第一義空之座
因悲愍不忍眾生苦
故云在門外立
人生很苦!所以「聞有人言,汝諸子等」。這就是上面我們在長行文時,我們都已經說過,那段經文說「如彼長者見諸子等」,那段(經)文。我們應該要記得,現在說「聞」,就是聽,前面的長行文說「見諸子等」,現在是「聞有人言」,「諸子」就是這些眾生,芸芸苦難的眾生。現在有人,有人這樣說。其實「聞」就是代表「見」,就是聽,就是代表見,因為我們能聽,我們就會知道,所以「聞必從他聞」。
聽,就是經過別人跟我們說的,這樣我聽到。所以這「於是從正思惟中,「愍視火宅之苦」,這就是在正思惟中,這樣愍視眾生,來感覺那個火宅中眾生,真的是苦!
長行文:
彼長者見諸子
今言:
聞有人言者
以聞代見
聞必從他聞
於是從正思惟中
愍視火宅之苦
喻諸子等
這些眾生是「先因遊戲」。遊戲就是這樣一念偏差,所以入在這種娑婆世界。所以這個「入三昧中」,佛菩薩他們知道,這些眾生就是一念無明,這樣走入這個火宅了,所以他在這個「三昧」,就是在正思惟中,佛陀在正思惟中,正定、正見、正知、正覺中,他用慈眼。用這種他的心眼,來看眾生的根機,到底要用什麼方法來救濟呢?這些眾生還在火宅中,耽戀在其中,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幫助?所以叫做「聞有人言」,這就是在思想中,一一來考慮。
佛陀慈悲仁宅,那個心,那種愛的力量,要如何來為這些眾生設法呢?所以「於悲心願力入有情界」,唯有悲心願力,用發大慈悲心,立大願力,再迴入娑婆有情界。有情就是「四生」,佛陀不忍心那些人,還是在火宅中,所以甘願再進來,因為不忍眾生苦,甘願堪忍入這個苦難中來,所以叫做「於悲心願力入有情界」。
用平等攝受的護念──慈悲等觀,鼓勵人人要發大慈悲心,眾生是平等,希望人人發出了這念心,能夠來護念眾生。
入三昧中
慈眼觀眾生群機
故云:聞有人言
若見聞者
於悲心願力
入有情界
平等攝受而護念之
來入此宅
這是佛陀用法,要來教導我們人人,不論是見、聞,都是要依教奉行,這就是佛心。佛陀的心,眾生的心,眾生的心,佛的心是同一體。所以佛陀的教法,就是希望我們有見有聞,能夠發大悲心願力,同樣入人群中去,所以「平等攝受而護念之」,所以「來入此宅」。
這一直說佛,釋迦佛,釋迦佛的法身來人間教化我們,我們人人接受這個法,我們人人心中有佛,這尊佛,這尊佛那就是宅主,心宅的主人。我們人人都有一個心宅的主人,心宅的主人,我們已經與佛接近了。
所以「三昧專心慎思惟修」,我們要好好慎重來思惟,好好來修。我們的心要專,所以才能夠「靜寂清澄真如本性」,我們才能夠靠近佛的真如本性。諸佛菩薩一大事因緣,「迴入娑婆救濟眾生」。其實,我們與佛也是平等,眾生與我們也是平等。所以我們若能夠(有)開闊的心,心包太虛,與宇宙同為一體,若這樣,眾生也是我們所要投入救濟的目標,最大的目標。所以希望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3月28日~
(12220644-1)
三昧專心慎思惟修
靜寂清澄真如本性
諸佛菩薩一大事緣
迴入娑婆救濟眾生
人生苦難偏多!我們得了人身有這樣的環境,能夠讓我們聽法、能夠讓我們修行,我們是不是要更加珍惜呢?有這樣的環境,要如何讓我們靜心?「三昧」。正定、正思惟、正心、正念都叫做「三昧」。所以我們三昧在專一心,心要專、法要正、念要不偏,都叫做「三昧」,也叫做專心。我們若能專心,那就是用很慎重的心,來「思惟修」。
「思惟修」大家知道了,什麼呢?「禪」。是啊,這麼多字,包括起來就一個字──「禪」;其實「禪」就是包含著,我們的心很清淨,念很正確,專心穩定我們的心,這叫做「三昧專心」。在禪,挑柴運水無不是禪,言語動作無不是禪,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離開,「三昧專心」的禪定,儘管紛紛擾擾的世間,我們若能夠用「三昧專心」,好好慎重思惟,還是同樣我們能過得這麼清淨、靜寂清澄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接近真如本性。人人皆有,人人都有這個真如本性,在這靜寂清澄的環境中,不就是輕安自在嗎?要說什麼苦?其實一切的苦都是在心的境界。
我們的心,就是三界火宅,都是集中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裡一個欲念起,我們的欲心如火一樣,星星之火能燎原,所以這也是人生的苦,苦在這個心。心的造作,讓我們煩惱,所以說離開真如本性很遠。所以我們要靜寂清澄的境界,我們必定要接近真如的本性,去除欲念、消除妄想、能夠發大心行菩薩道。
所以「諸佛菩薩一大事緣」。諸佛菩薩都是一樣,就是要成佛,必定要行菩薩道,要為天下眾生之苦為苦,苦眾生的苦,這叫做「同體大悲」。所以佛陀已經在菩薩地,生生世世都是這樣,來入眾生苦難中,同樣這樣輔導、接引,用種種的方法,結眾生緣,造眾生的福,生生世世。
佛陀來人間這個的一大事因緣,就是「開、示」,這是佛陀他的任務,他的使命、他的願力,來人間就要「開、示」眾生,「悟、入」佛知見。所以這是佛陀來人間,以及諸菩薩來助道場,就是共一事,就是一大事因緣,所以「迴入娑婆」。
「娑婆」就是堪忍的世界,娑婆叫做堪忍,就是要堪得忍耐這個世間。因為世間真的是很苦,要堪得忍耐才活得下去。
我們陳居士思晟(美國)回來,他跟我說:「海地真的是苦。」他讓我看一些相片。海地那裡的醫院很苦,人去到醫院,無法有病床給他們,總是在那個地方,還在等待治療、還在等待病床。那裡的人就是這樣骨瘦如柴,這樣黑黑的、乾乾的,甚至有的是浮腫,這樣整個腫起來的人,有的身體已經爛了。看到這樣的醫院,這樣的病人,很不捨。我就跟他說:「回去趕緊去看看,到底這醫院是如何?是不是我們先送一些床給他們?」這種的環境,感覺很不安心。
我也看到一些照片,很感動。那些志工,我們啟發他們愛心之後,看他們這樣為怹們梳洗、擦洗乾淨,供餐給他們。有一個老人很瘦、很瘦,連要叫他起來吃飯都沒辦法,他就這樣把他扶起來,抱在身上,這樣一口一口餵他,好像母親在抱孩子。這每一位都是菩薩!
看娑婆世界已經是堪忍了,看到那種的場面等於是地獄,娑婆世界中的地獄,菩薩在那個地方,這樣一一在救濟眾生。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感恩慈濟人長久的時間陪伴。
我們接下來前面的(經)文說:「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眾難非一。」那就是說: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看到這段經文,不就是又回到海地呢?我們用想的,那個地方那麼苦,苦如火宅,看到就會很怕,真的是可怖畏,「甚可怖畏」。那種的「毒害火災」,那種的環境,真的像是毒害的火災,「眾難非一」,很多很多苦難人。下面(經文)再說:
是時宅主
在門外立
聞有人言
汝諸子等
先因遊戲
來入此宅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間火宅,這間大房子的主人,離開家庭久來,回家來時,這些孩子在裡面耽緬嬉戲。火已經從四面一直逼近,這些孩子還在那裡現,長者看到,著急!「孩子們,要趕緊出來啊!」大家都不聽父親的呼喚,所以長者才會設三車在外面。
這個長行文已經解釋,再在再來說「是時宅主」,這間房子的主人。「在門外立」,在門外看。「聞有人言」,有聽到了。「汝諸子等」,你的孩子在裡面這樣一直在玩,傻傻的都不知道要趕緊出來,因為在那個地方在遊戲,大家都還在裡面,「先因遊戲,來入此宅」。
這個「宅主」就是譬喻佛陀。佛陀的心宅,常常說心宅,心宅,我們人人,人人本具,我們的心是一間房子,我們的心是這間房子的主人;那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
佛陀那間房子的主人,是慈心,他很慈悲的心,所以堪忍,堪得忍耐,常住娑婆界。
宅主:
佛陀慈心堪忍
常住娑婆界
喻長者是能見之人
門外立:
於所燒之門
安隱得出
娑婆世界是一個,不堪忍耐的地方。不堪忍耐,但是,佛陀已經是,脫離這個火宅的人,已經過去修行,已經了脫生死,離開娑婆世界。但是,為了他的慈心,堪忍,堪得忍耐,所以再迴娑婆,來常住娑婆,常住娑婆,那就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
看,我們二千多年來到現在,佛陀他的法,他的慈悲,還是活在我們的心裡,所以佛陀常住在娑婆世界裡面。所以譬喻長者,這位長者是能夠看到,這娑婆世界,火宅內芸芸眾生,愚癡、沉溺在這種欲界的裡面,所以說「能見之人」。
佛陀的覺悟之後,所看到眾生這種沉迷不悟,所以在「在門外立」,意思就是說在門外安住,表示安住。那就是佛陀,雖然在娑婆世界來度眾生,但是,他的心,是在這個火宅的外面。已經不受這個,紛紛擾擾的煩惱來擾亂他的心,所以「門外立」,那就是在「所燒之門安隱得出」,已經修行,修行到覺悟,已經出離那個門外來了,所以已經安穩在門外。不過,心還是掛慮著門內的人。
所以「如來以正法為身」,所以如來已經覺悟了一切,這個法身已經常住。
所以「常懷大悲」。佛陀與一切眾生如同一體,我們瞭解法之後,我們也是能啟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也能「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就像海地那些菩薩,看,他們在苦難中,他們也還願意,為更苦難的人付出,這種大悲。這些菩薩接受這些法,他們與苦難眾生合為一體,不捨眾生在受苦難,「人傷我痛」,願意付出。
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希望我們能夠啟發愛心,發大心、立大願,所以他願意再投入,將這個法留在人間,這樣來度眾生。所以叫做「不處佛地果德,第一義空之座」。本來他可以安然泰坐在法座上,他不必去投入,但是他不忍心,他願意離開「第一義空之座」,就是說安穩的地方,他願意這樣投入。是為什麼呢?因為「悲愍不忍眾生苦故」,所以叫做「在門外立」
如來以正法為身
常懷大悲
欲救度眾生
不處佛地果德
第一義空之座
因悲愍不忍眾生苦
故云在門外立
人生很苦!所以「聞有人言,汝諸子等」。這就是上面我們在長行文時,我們都已經說過,那段經文說「如彼長者見諸子等」,那段(經)文。我們應該要記得,現在說「聞」,就是聽,前面的長行文說「見諸子等」,現在是「聞有人言」,「諸子」就是這些眾生,芸芸苦難的眾生。現在有人,有人這樣說。其實「聞」就是代表「見」,就是聽,就是代表見,因為我們能聽,我們就會知道,所以「聞必從他聞」。
聽,就是經過別人跟我們說的,這樣我聽到。所以這「於是從正思惟中,「愍視火宅之苦」,這就是在正思惟中,這樣愍視眾生,來感覺那個火宅中眾生,真的是苦!
長行文:
彼長者見諸子
今言:
聞有人言者
以聞代見
聞必從他聞
於是從正思惟中
愍視火宅之苦
喻諸子等
這些眾生是「先因遊戲」。遊戲就是這樣一念偏差,所以入在這種娑婆世界。所以這個「入三昧中」,佛菩薩他們知道,這些眾生就是一念無明,這樣走入這個火宅了,所以他在這個「三昧」,就是在正思惟中,佛陀在正思惟中,正定、正見、正知、正覺中,他用慈眼。用這種他的心眼,來看眾生的根機,到底要用什麼方法來救濟呢?這些眾生還在火宅中,耽戀在其中,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幫助?所以叫做「聞有人言」,這就是在思想中,一一來考慮。
佛陀慈悲仁宅,那個心,那種愛的力量,要如何來為這些眾生設法呢?所以「於悲心願力入有情界」,唯有悲心願力,用發大慈悲心,立大願力,再迴入娑婆有情界。有情就是「四生」,佛陀不忍心那些人,還是在火宅中,所以甘願再進來,因為不忍眾生苦,甘願堪忍入這個苦難中來,所以叫做「於悲心願力入有情界」。
用平等攝受的護念──慈悲等觀,鼓勵人人要發大慈悲心,眾生是平等,希望人人發出了這念心,能夠來護念眾生。
入三昧中
慈眼觀眾生群機
故云:聞有人言
若見聞者
於悲心願力
入有情界
平等攝受而護念之
來入此宅
這是佛陀用法,要來教導我們人人,不論是見、聞,都是要依教奉行,這就是佛心。佛陀的心,眾生的心,眾生的心,佛的心是同一體。所以佛陀的教法,就是希望我們有見有聞,能夠發大悲心願力,同樣入人群中去,所以「平等攝受而護念之」,所以「來入此宅」。
這一直說佛,釋迦佛,釋迦佛的法身來人間教化我們,我們人人接受這個法,我們人人心中有佛,這尊佛,這尊佛那就是宅主,心宅的主人。我們人人都有一個心宅的主人,心宅的主人,我們已經與佛接近了。
所以「三昧專心慎思惟修」,我們要好好慎重來思惟,好好來修。我們的心要專,所以才能夠「靜寂清澄真如本性」,我們才能夠靠近佛的真如本性。諸佛菩薩一大事因緣,「迴入娑婆救濟眾生」。其實,我們與佛也是平等,眾生與我們也是平等。所以我們若能夠(有)開闊的心,心包太虛,與宇宙同為一體,若這樣,眾生也是我們所要投入救濟的目標,最大的目標。所以希望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3月28日~
(12220644-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