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乘三乘而得樂 - 20210125 第653集
⊙眾生雖聞大法教誨,不肯信受無法受教,世智辯聰稚小樂著,既無大志復著三界。
了解嗎?眾生雖然聽法,聽了之後卻是無法用心接受。法沒有入心,何況生活中能夠如法呢?
再說「不肯信受無法受教」。修行之後,不肯信受佛法,又不想要聽法。既然不要聽法了,這樣哪有辦法接受教育呢?所以「世智辯聰」,是「稚小樂著」。這樣的人就是只靠自己,「聽了,也是這樣,我知道的又沒有比較少。」這種世智辯聰。甚至更貢高的,連信受、聽聞都不想要。就與一個幼稚的孩子一樣,這種「稚小」,和孩子一樣幼稚,只想要玩,還是在這三界內隨心所欲。或者是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互相計較,像這種都是很幼稚的人。
這樣的人就是都是為私己,所以「既無大志復著三界」。這種修行不要發大心、立大願,認真以佛法接受,入人群中付出,只是想到自己,真的是還是在三界內,無法跳脫出去。
我們昨天說過「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只是戒、定、慧,這樣還不夠。這種知見解脫,這才是真正我們的慧命,接觸了佛法,天地宇宙合而為一,心寬念純,心包太虛,為天下事,不要為私己之事。
就像佛陀修行、成道、人間化度,經過了十多年後,他想到他的釋迦族,想到父親、阿姨、親族,應該也要度化。佛陀就向僧團,一千二百五十人說:請大家要好好這個儀容端正、舉止如法,用出你們那莊嚴、修學的涵養,隨我進入迦毗羅衛國。
因為佛陀了解,迦毗羅衛國釋種,釋迦族的人,人人都自認為,他們的種族是最高貴,所以很傲慢的心。這傲慢的種族,必定要有很十足莊嚴、儀態端正,才有辦法去降伏這些,我慢貢高的種族。
一到了迦毗羅衛國的國土,開始傳聞了,大家很歡喜,王宮也聽到了。國王就要全國人民,要趕緊灑掃街道,要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這樣恭敬接佛入王宮了。
佛陀向淨飯王說法,向全宮殿內,大家來聽法等等。淨飯王聞法之後他很歡喜,想要如何讓佛法更昌盛。看到這些比丘千多人,這麼莊嚴,這麼整齊,這麼有威儀,希望僧團能夠再更多,他就指派釋迦族最貴族,或者是王親國戚,只要有兩個以上的兒子,就可以一個去出家。
在貴族之中就有五百人。大家落髮之後,換上了僧服,大家都很莊嚴。但是,要來求佛教誡之前,就是要向僧團,一一去頂禮,頂禮了僧團,一一頂禮完,才能夠來到佛前受教誡。
這當中裡面,這五百人裡面,有一位最尊貴,那就是在這王族中,稱為拔提釋王,他的身分很高,因為就是父輩。一一向僧團頂禮,不過,來到優波離的面前,他就遲疑了,久久不願意頂禮。他就說了,「我這麼高貴的身分,我是釋種,釋迦族,我為什麼要去向一位賤族頂禮?尤其他是我的奴僕。」
佛陀就對他說:「人生本來就是平等,人,所有一切有生命的,都是平等。首陀羅種,就是賤族,他也是人,釋迦種族,剎帝利也是人。同樣是人,都有生老病死的平等;同樣是人,有求不得的苦,有怨憎會苦,同樣也有生老病死苦。這種的苦,世間人人都平等,何必去分什麼貴、賤族呢?既然要出家了,你就要放棄分別心,放下你這種貢高驕傲的心。」
聽入了,拔提釋王了解了,虔誠向優波離頂禮了。當他這樣頂禮下去,起來,心輕安自在。開始就與五百位一群王族,大家向佛陀頂禮,接受佛陀的教誡了。
有一天,到了墓地的地方,周圍曠野,他在那個地方打坐、經行,思惟佛陀的教育。忽然間,他這樣說:「哎呀!我過去在皇宮,有很多勇士都是跟在我的身邊,在保護我,我的宮裡是這麼多人在伺候我。我心不安,我覺得惶恐,需要人保護。但是,我這時候,隨著佛陀在外這樣在化度,吃飯要托缽,自己要出去沿門托缽,住的地方是樹下、曠野,這種的生活,我怎麼這麼歡喜呢!我怎麼每天都這麼輕安自在啊!哎呀,真的是很奇妙,這種的生活,我竟然一點煩惱都沒有。」
阿難看到了,也聽到了,就將這個消息報給佛陀。佛陀也讚歎:「像這樣這麼高貴,貢高驕傲,已經將這個憍慢心折服了。」從這樣開始,他已經是證羅漢果了,脫離三界,得「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歡喜!這種,這就是佛陀所要教育的。我們也希望,我們人人都能夠這樣,接受佛法之後,我們能夠天地之間,全都自在輕安。
前面那段(經)文,長者「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羊車鹿車,大牛之車。」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羊車鹿車,大牛之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我們昨天說過了。是啊!這位長者看孩子出來了,還要讓孩子更歡喜,去選擇更大型的車。那就是要讓我們知道,同樣聽聞佛法,我們光是聞法,「知道」就好了嗎?我們要用功,去除煩惱。就像拔提釋王他去除了煩惱,歡喜、自在、快樂,因為心裡的法,已經開始豐富起來了。下面這段(經)文又這樣說:
⊙「今在門外。汝等出來,吾為汝等,造作此車,隨意所樂,可以遊戲。」《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大家在門外,「你們都已經出來了,我為了你們大家,真正為你們造這些車,不同種類的車,叫你們趕緊出來,隨你們的願,讓你們歡喜的,要選擇的,你們可以隨心所欲,隨心所樂。」「樂」,就是歡喜,隨你們的心,看要如何選擇。「可以遊戲」,接受了這個法,你們可以很自在應用這個法,這樣的意思,所以,這是佛「初說四諦,三轉法輪」。
⊙今在門外,汝等出來:佛初說四諦三轉,教他自證。「今在門外」,皆能出三界宅,得安穩處。殷勤招喚「汝等出來」,重頌勸轉。
這就是,昨天我們也說過了,「三轉」,苦、集、滅、道,所以「教他自證」。你們應當要知道,不只是知道苦,還要深深體會,所有的煩惱,人間是這樣,你們應該要斷,斷,還要修,還要證。這是佛「造作車乘」。用車子,不只是讓你自己坐,還能夠載;不只是聽,還能夠斷煩惱。這是接引,引人能夠自己證知,自己能夠知道,去體會苦、集、滅、道。
⊙吾為汝等,造作此車:再勸證轉,佛能造作車乘,即是引己所證。「造作此車」,以三車本無實體,然妙法恆存。
像我們去見苦知福,要不然你們不知道,你是一個很有福的人。多少人因為見苦,了解,「我很有福了,我還要再求什麼呢?看別人的環境,這樣這麼苦,有辦法忍受,我還有什麼不能忍耐的呢?」所以,不要再去造作不好的緣。
我們要消除業障,才能夠得智慧明了;要斷煩惱,才能夠消業障。所以,「集」來的一切,能夠消受。人家說:「隨緣消業障。」我們接受這個因緣,不要再造新的惡業,自然這樣就會逆緣會過去,好緣,重新再結好緣。所以,結好緣、造福因,這樣再開始。
所以「吾為汝等,造作此車」,這是為大家所造作的車,所以大家要好好接受。
其實法,「造作此車,以三車本無實體」。其實,車子哪有什麼實體呢?羊車,羊能夠拖車嗎?鹿車,鹿拖的車,是「畚斗的車」嗎?什麼車?沒有力啊!腳那麼細,牠哪有辦法拖車呢?但是牛車,牛車就能夠拖車了,牛體力強壯,牠有辦法拖車。
就是,這就是要我們能夠了解,佛陀開始,從「四諦法」開始,開始說法,一直到讓人人,能夠接受一切空,「生老病死」,到頭來也是空;一切物質是會集成名,從「沒有」的東西 ,是這樣集過來變成「有」。
想,光是穿一件衣服,要經過多少道人工,這些人工也要經過了多少器具?這些器具,才能夠完成這件衣服。所以說起來,世間哪一樣東西,不是聚集來的呢?天地之間,萬法本空,因集而成。這些「集」若離開了,什麼東西都沒有了,什麼東西都不必用了,這空啊!不過,人活著,非用不可。妙啊!妙有啊!
為什麼這麼多的東西聚集過來,我們三餐這樣吃,這道菜、那道菜等等,吃進去在肚子裡,我們體內的營養成分,就是靠這麼多複雜的東西會合,進到我們的體內。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口欲。
問他自己:「你是醫師,你怎麼高血壓?」「這就沒辦法,我就是比較愛吃什麼。」醫師也自己控制不住。這就是不受教。因為醫學本來就這樣跟你說,你就是明明知道,你還要抽菸、你還要喝酒,你還要,很多不該有的事情,你不懂得去平衡。
同樣的,我們修行,同樣的,和醫生一樣。我們修行佛陀的教法,為什麼我們怎麼不解脫?為什麼我們會煩惱這麼多?為什麼我們的習氣還是這麼重?這同樣,與醫師知道醫學,但是就是沒有用在自己。我們呢?知道法,會說很多的法,但是也沒有,在我們身上的動作(落實),所以這樣,一個很好的修行機會,我們總是在「戲論」中空過。這實在是很可惜!
所以說,「三車本無實體」。「一切皆空」這個道理我們不知,所以我們會時時執著。
我們前次也說過,宇宙本無實體,宇宙所包含很多的法,但是就是沒有一個實體,這個實體是人造的。所以「然妙法恆存」,不過法是永遠。不論人所造成的有為法,是有被破壞之時,人有為去造成,它會被破壞,不過它的理還是永遠存在。這個東西被破壞了,卻是它的原理存在,只要再去組合起來,還是同樣的物質。所以說起來,這個妙法永存。
「隨意所樂,可以遊戲」。我們若能夠這些道理都知道,這樣,我們在所有的法,悠遊自在,輕安自在,道理自在,沒有什麼樣的苦。就像長行文說「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乘是三乘,而自娛樂。」
⊙隨意所樂,可以遊戲:重頌長行所說,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乘是三乘,而自娛樂。
我們在長行文,有這段(經)文。這個三乘法都是聖所稱歎,諸佛菩薩所稱歎這個三乘法,你要先聽進去,然後斷煩惱,然後要發大心、立大願,行在菩薩道中。這麼多的法,好讓你悠遊自在。
⊙冥斥二乘,不堪任重道遠,僅可自利遊戲而已。
這也是暗中在鞭策,你只是會聽,不知道要斷煩惱;你只是知道要斷煩惱,不關心天下事。這就是佛陀在鞭策,不堪任重道遠的人,只顧自己有得休息就好,不知道還有多少事情,應該要做,任重道遠啊!只是為自己這樣在遊戲,得到一點點法,就只在那裡戲論遊戲,這樣是不對的。所以,我們學法要真正學入心,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8日~
(12220653-1)
了解嗎?眾生雖然聽法,聽了之後卻是無法用心接受。法沒有入心,何況生活中能夠如法呢?
再說「不肯信受無法受教」。修行之後,不肯信受佛法,又不想要聽法。既然不要聽法了,這樣哪有辦法接受教育呢?所以「世智辯聰」,是「稚小樂著」。這樣的人就是只靠自己,「聽了,也是這樣,我知道的又沒有比較少。」這種世智辯聰。甚至更貢高的,連信受、聽聞都不想要。就與一個幼稚的孩子一樣,這種「稚小」,和孩子一樣幼稚,只想要玩,還是在這三界內隨心所欲。或者是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互相計較,像這種都是很幼稚的人。
這樣的人就是都是為私己,所以「既無大志復著三界」。這種修行不要發大心、立大願,認真以佛法接受,入人群中付出,只是想到自己,真的是還是在三界內,無法跳脫出去。
我們昨天說過「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只是戒、定、慧,這樣還不夠。這種知見解脫,這才是真正我們的慧命,接觸了佛法,天地宇宙合而為一,心寬念純,心包太虛,為天下事,不要為私己之事。
就像佛陀修行、成道、人間化度,經過了十多年後,他想到他的釋迦族,想到父親、阿姨、親族,應該也要度化。佛陀就向僧團,一千二百五十人說:請大家要好好這個儀容端正、舉止如法,用出你們那莊嚴、修學的涵養,隨我進入迦毗羅衛國。
因為佛陀了解,迦毗羅衛國釋種,釋迦族的人,人人都自認為,他們的種族是最高貴,所以很傲慢的心。這傲慢的種族,必定要有很十足莊嚴、儀態端正,才有辦法去降伏這些,我慢貢高的種族。
一到了迦毗羅衛國的國土,開始傳聞了,大家很歡喜,王宮也聽到了。國王就要全國人民,要趕緊灑掃街道,要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這樣恭敬接佛入王宮了。
佛陀向淨飯王說法,向全宮殿內,大家來聽法等等。淨飯王聞法之後他很歡喜,想要如何讓佛法更昌盛。看到這些比丘千多人,這麼莊嚴,這麼整齊,這麼有威儀,希望僧團能夠再更多,他就指派釋迦族最貴族,或者是王親國戚,只要有兩個以上的兒子,就可以一個去出家。
在貴族之中就有五百人。大家落髮之後,換上了僧服,大家都很莊嚴。但是,要來求佛教誡之前,就是要向僧團,一一去頂禮,頂禮了僧團,一一頂禮完,才能夠來到佛前受教誡。
這當中裡面,這五百人裡面,有一位最尊貴,那就是在這王族中,稱為拔提釋王,他的身分很高,因為就是父輩。一一向僧團頂禮,不過,來到優波離的面前,他就遲疑了,久久不願意頂禮。他就說了,「我這麼高貴的身分,我是釋種,釋迦族,我為什麼要去向一位賤族頂禮?尤其他是我的奴僕。」
佛陀就對他說:「人生本來就是平等,人,所有一切有生命的,都是平等。首陀羅種,就是賤族,他也是人,釋迦種族,剎帝利也是人。同樣是人,都有生老病死的平等;同樣是人,有求不得的苦,有怨憎會苦,同樣也有生老病死苦。這種的苦,世間人人都平等,何必去分什麼貴、賤族呢?既然要出家了,你就要放棄分別心,放下你這種貢高驕傲的心。」
聽入了,拔提釋王了解了,虔誠向優波離頂禮了。當他這樣頂禮下去,起來,心輕安自在。開始就與五百位一群王族,大家向佛陀頂禮,接受佛陀的教誡了。
有一天,到了墓地的地方,周圍曠野,他在那個地方打坐、經行,思惟佛陀的教育。忽然間,他這樣說:「哎呀!我過去在皇宮,有很多勇士都是跟在我的身邊,在保護我,我的宮裡是這麼多人在伺候我。我心不安,我覺得惶恐,需要人保護。但是,我這時候,隨著佛陀在外這樣在化度,吃飯要托缽,自己要出去沿門托缽,住的地方是樹下、曠野,這種的生活,我怎麼這麼歡喜呢!我怎麼每天都這麼輕安自在啊!哎呀,真的是很奇妙,這種的生活,我竟然一點煩惱都沒有。」
阿難看到了,也聽到了,就將這個消息報給佛陀。佛陀也讚歎:「像這樣這麼高貴,貢高驕傲,已經將這個憍慢心折服了。」從這樣開始,他已經是證羅漢果了,脫離三界,得「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歡喜!這種,這就是佛陀所要教育的。我們也希望,我們人人都能夠這樣,接受佛法之後,我們能夠天地之間,全都自在輕安。
前面那段(經)文,長者「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羊車鹿車,大牛之車。」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羊車鹿車,大牛之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我們昨天說過了。是啊!這位長者看孩子出來了,還要讓孩子更歡喜,去選擇更大型的車。那就是要讓我們知道,同樣聽聞佛法,我們光是聞法,「知道」就好了嗎?我們要用功,去除煩惱。就像拔提釋王他去除了煩惱,歡喜、自在、快樂,因為心裡的法,已經開始豐富起來了。下面這段(經)文又這樣說:
⊙「今在門外。汝等出來,吾為汝等,造作此車,隨意所樂,可以遊戲。」《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大家在門外,「你們都已經出來了,我為了你們大家,真正為你們造這些車,不同種類的車,叫你們趕緊出來,隨你們的願,讓你們歡喜的,要選擇的,你們可以隨心所欲,隨心所樂。」「樂」,就是歡喜,隨你們的心,看要如何選擇。「可以遊戲」,接受了這個法,你們可以很自在應用這個法,這樣的意思,所以,這是佛「初說四諦,三轉法輪」。
⊙今在門外,汝等出來:佛初說四諦三轉,教他自證。「今在門外」,皆能出三界宅,得安穩處。殷勤招喚「汝等出來」,重頌勸轉。
這就是,昨天我們也說過了,「三轉」,苦、集、滅、道,所以「教他自證」。你們應當要知道,不只是知道苦,還要深深體會,所有的煩惱,人間是這樣,你們應該要斷,斷,還要修,還要證。這是佛「造作車乘」。用車子,不只是讓你自己坐,還能夠載;不只是聽,還能夠斷煩惱。這是接引,引人能夠自己證知,自己能夠知道,去體會苦、集、滅、道。
⊙吾為汝等,造作此車:再勸證轉,佛能造作車乘,即是引己所證。「造作此車」,以三車本無實體,然妙法恆存。
像我們去見苦知福,要不然你們不知道,你是一個很有福的人。多少人因為見苦,了解,「我很有福了,我還要再求什麼呢?看別人的環境,這樣這麼苦,有辦法忍受,我還有什麼不能忍耐的呢?」所以,不要再去造作不好的緣。
我們要消除業障,才能夠得智慧明了;要斷煩惱,才能夠消業障。所以,「集」來的一切,能夠消受。人家說:「隨緣消業障。」我們接受這個因緣,不要再造新的惡業,自然這樣就會逆緣會過去,好緣,重新再結好緣。所以,結好緣、造福因,這樣再開始。
所以「吾為汝等,造作此車」,這是為大家所造作的車,所以大家要好好接受。
其實法,「造作此車,以三車本無實體」。其實,車子哪有什麼實體呢?羊車,羊能夠拖車嗎?鹿車,鹿拖的車,是「畚斗的車」嗎?什麼車?沒有力啊!腳那麼細,牠哪有辦法拖車呢?但是牛車,牛車就能夠拖車了,牛體力強壯,牠有辦法拖車。
就是,這就是要我們能夠了解,佛陀開始,從「四諦法」開始,開始說法,一直到讓人人,能夠接受一切空,「生老病死」,到頭來也是空;一切物質是會集成名,從「沒有」的東西 ,是這樣集過來變成「有」。
想,光是穿一件衣服,要經過多少道人工,這些人工也要經過了多少器具?這些器具,才能夠完成這件衣服。所以說起來,世間哪一樣東西,不是聚集來的呢?天地之間,萬法本空,因集而成。這些「集」若離開了,什麼東西都沒有了,什麼東西都不必用了,這空啊!不過,人活著,非用不可。妙啊!妙有啊!
為什麼這麼多的東西聚集過來,我們三餐這樣吃,這道菜、那道菜等等,吃進去在肚子裡,我們體內的營養成分,就是靠這麼多複雜的東西會合,進到我們的體內。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口欲。
問他自己:「你是醫師,你怎麼高血壓?」「這就沒辦法,我就是比較愛吃什麼。」醫師也自己控制不住。這就是不受教。因為醫學本來就這樣跟你說,你就是明明知道,你還要抽菸、你還要喝酒,你還要,很多不該有的事情,你不懂得去平衡。
同樣的,我們修行,同樣的,和醫生一樣。我們修行佛陀的教法,為什麼我們怎麼不解脫?為什麼我們會煩惱這麼多?為什麼我們的習氣還是這麼重?這同樣,與醫師知道醫學,但是就是沒有用在自己。我們呢?知道法,會說很多的法,但是也沒有,在我們身上的動作(落實),所以這樣,一個很好的修行機會,我們總是在「戲論」中空過。這實在是很可惜!
所以說,「三車本無實體」。「一切皆空」這個道理我們不知,所以我們會時時執著。
我們前次也說過,宇宙本無實體,宇宙所包含很多的法,但是就是沒有一個實體,這個實體是人造的。所以「然妙法恆存」,不過法是永遠。不論人所造成的有為法,是有被破壞之時,人有為去造成,它會被破壞,不過它的理還是永遠存在。這個東西被破壞了,卻是它的原理存在,只要再去組合起來,還是同樣的物質。所以說起來,這個妙法永存。
「隨意所樂,可以遊戲」。我們若能夠這些道理都知道,這樣,我們在所有的法,悠遊自在,輕安自在,道理自在,沒有什麼樣的苦。就像長行文說「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乘是三乘,而自娛樂。」
⊙隨意所樂,可以遊戲:重頌長行所說,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乘是三乘,而自娛樂。
我們在長行文,有這段(經)文。這個三乘法都是聖所稱歎,諸佛菩薩所稱歎這個三乘法,你要先聽進去,然後斷煩惱,然後要發大心、立大願,行在菩薩道中。這麼多的法,好讓你悠遊自在。
⊙冥斥二乘,不堪任重道遠,僅可自利遊戲而已。
這也是暗中在鞭策,你只是會聽,不知道要斷煩惱;你只是知道要斷煩惱,不關心天下事。這就是佛陀在鞭策,不堪任重道遠的人,只顧自己有得休息就好,不知道還有多少事情,應該要做,任重道遠啊!只是為自己這樣在遊戲,得到一點點法,就只在那裡戲論遊戲,這樣是不對的。所以,我們學法要真正學入心,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8日~
(12220653-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