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從心出發——抓住根本 成就佛道 淨空老法師《元旦繫列節目》

36 Views
Đại Nguyện Nguyện 18 trong 48 Đại Nguyện của Phật A Di Đà : Nếu con được thành Phật, mà chúng sanh trong mười phương dốc lòng tin tưởng, muốn sanh về cõi nước con chỉ trong mười niệm, nếu không được toại nguyện, thì con chẳng trụ ở Ngôi Chánh Giác, trừ kẻ phạm năm tội nghịch và gièm chê Chánh Pháp. Nam Mô Pháp Giới Tạng Thân A Di Đà Phật Lời Khuyên Tịnh Độ (Ấn Quang Đại Sư) “ Ấn Quang từ Tây qua Ðông, từ Bắc xuống Nam, qua lại hơn vạn dặm, gặp gỡ nhiều người. Trong số đó, lắm kẻ bình nhật tự vỗ ngực là bậc thông Tông, thông Giáo, coi Tịnh Ðộ như uế vật, chỉ sợ nó làm bẩn lây đến mình. Lúc lâm chung, đa số chân loạn tay cuống, kêu cha gào mẹ. Trong số ấy, có những người trì giới niệm Phật già giặn, chắc thật, dù Tín Nguyện chưa đến mức cùng cực, tướng lành chẳng hiện, nhưng đều an nhiên mạng chung. Vì sao như vậy? Là vì tâm thuỷ trong lặng, do phân biệt nên xao động, đục ngầu, sóng thức trào dâng. Do Phật hiệu nên tâm thuỷ ngưng lặng. Bởi thế, kẻ thượng trí chẳng bằng kẻ hạ ngu, biến quá khéo thành vụng về lớn vậy!”
Published
檔名:DT-000-0107 來源:淨宗學院
playlist: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f700pZWYhgLT1XW0OyMkL-ChUO6qY9W

  新的一年,從心出發——抓住根本 成就佛道

  中華民族血脈相連

  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華這片大地上,已經延續了幾萬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經有四千五百多年,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少也有一萬三千年。據專家學者考證,中華民族萬姓先祖有二萬三千八百六十四個姓氏。《百家姓》,最初收錄的四百一十一個漢族的姓氏,這些姓氏全都是一家人,都是炎黃的後代,就是說始祖是黃帝,稱為炎黃子孫。由此可知,中華民族是一家,同體連枝,血脈相連,是不可分割的一個生命共同體!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自性本具的性德,是做人的基本德行。它絕不是什麼人發明創造的,而是千萬年前的華夏祖先所留下來的德教傳承。五倫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五倫不缺,這個社會安定、和諧、圓滿。

  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這是中國人做人的道德標準。八德是孝悌忠信、仁愛和平,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綱領。春秋時期的管仲提出了治國的總綱領,禮義廉恥,這稱為四維。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文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就全都代表了,集大成的精華寶典《四庫全書》,其內容沒有離開這十二個字,可見其重要性。因此,我們要把這十二個字真正的發揚光大,「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孝是中華文化根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中華老祖宗對於後世子孫的教導,可以用兩句話來總結,「孝是中國文化的根,敬是中國文化的本」。孝是孝養父母,敬是奉事師長,孝道和師道是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孝是個會意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不能分開。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佛法說,「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全是一個自體。

  正如《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條所說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大根大本,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從哪裡來的?學出來的,從孝親尊師。我們細心去觀察,在這個世界上,每個國家、族群,乃至於宗教,許許多多的聖哲出現在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孝親尊師,從這個根上成就的。我們若不能孝親尊師,則所有一切殊勝的德行都不能夠成立,世出世間法也不能成就。

  淨土法門是當生成就的妙法。但當今時代,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善導大師也說,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為什麼現前念佛往生的人如此的少?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從根本修,如同樹木沒有根,其生命必然不會長久。這個根就是「淨業三福」,一定要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修起,這就有根了。

  我們的前輩、祖宗跟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後代、兒孫是一體的,這是孝的本意。用哲學的話說,就是一體的宇宙人生觀。大乘佛法講的意思更深,不但祖先跟我們是一體,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整個宇宙跟我們是一體。所以大乘佛法的孝敬是沒有邊際的、沒有分別的,稱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沒有條件,悲是憐憫苦難眾生,眾生跟我是一體。換言之,眾生有苦難,沒有任何條件的幫助他們化解,幫助他們恢復幸福美滿,犧牲自己在所不惜。這跟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完全相應。
  

  敬是中華文化本

  無論是孔孟學說還是大乘佛法,都是以孝敬為德行的基礎。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弟子(學生),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之心是從孝順父母而來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孝道,所以重視師承的佛教在這片土地上才能夠枝繁葉茂,人才輩出。
  

  善財童子的尊師之道

  佛法重視師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上說:「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學佛最重要的條件是親近明師,儒佛的聖賢教育首重師承。《華嚴》是佛法根本法輪,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和他的老師文殊菩薩所示現的就是尊師重道、師資道合的典範。

  在善財童子去參學之前,文殊菩薩教他如何親近善知識,成就無量智慧。華嚴會上,文殊菩薩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現在發心求菩薩道,你應當要勤求真善知識。能夠依教奉行,對於如來所說的教法能夠具足信解行證,這是善知識,這善知識的條件。

  文殊菩薩接著說:「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不能疲倦、不能懈怠。這句教誨非常重要,我們向善知識求學不能心生厭倦,也不能夠懈怠。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終身受用;追隨章嘉大師學佛,三年如一日,不疲不厭;跟李老居士學經教十年,後面這幾十年勤學勤講,不敢一日懈怠。我之所以能夠得到這一點成就,無不是得力於精進不懈、始終如一的耐心、毅力,以及對聖教的弘揚,不改初衷。因此,向善知識學習一定要持之有恆,無有懈倦。

  「見善知識,不生厭足」,不能自滿,不能得少為足,要知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如果學到一點就得意忘形,自以為是,這是決定錯誤的。向聖賢、佛菩薩求道不能淺嘗輒止,一定要得到無上道,得無上正等正覺;修淨土法門一定要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我們親近善知識、好老師,對於老師的教導一定要依教奉行,要隨順善知識所有的教誨,不敢違逆,這是學生向老師求學是否能學到有所成就的關鍵所在。

  「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不見過失。」佛菩薩攝受眾生是極具善巧方便的,我們肉眼凡夫往往不明真相,妄加批評,結果是造作罪業自己不知道。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有些眾生要用和言愛語去攝受他,有些眾生要用威嚇去攝受他,我們看到之後,不知道他的用意,但應恭敬,不要見他的過失。因為這些都是善知識度化眾生的手段。所以,我們要懂得,謹守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如印祖所說的,「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人的過失,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

  文殊菩薩的這段開示,為我們修行人指明做學生事奉老師、跟隨老師學習所應有的態度,很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綜上所述,「孝是中國文化的根,敬是中國文化的本」,孝道和師道正是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也是儒佛設教、世出世法的根本之所在。願我們共同效法和學習古聖先賢的孝敬德範,追往古,繼孝思,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承傳命脈,繼往開來,直到圓滿成佛。

  《孝親尊師是圓滿成佛之根本》 2016/3/25
Category
AMTB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