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20210223 - 法華經譬喻品 - 離虛妄相 恆持正覺 - 第696集
⊙聞一乘實法離虛妄相,薰法長慧根沁入德香,見聞一乘法恆持正覺,法有方圓形用有差相。
一乘實法,那就是要離虛妄相。我們應該對世間一切有形的物質,我們應該都很清楚了,一切都是所有的合成,是因緣法。不論是什麼樣的物質,就是一定要有因、有緣合會起來。緣若開了,真的是虛妄。所以,我們一定要很體會「離虛妄相」,我們若能離虛妄相,就不會為了自己很執著,執著得煩惱重重,辛苦很多。
所以我們要「薰法長慧根」,要「沁入德香」。我們的心若常常聽法,智慧的根就這樣成長起來。法要沁入心來,我們法若入心,去除了不好的習慣,培養我們好的「心德」,若這樣,內心這個德,內心用功,外面表達出來的行為,是叫做「德相」。所以法若沁入心來,法在內心裡,我們所行動的一切就是德,讓人覺得:這個人很有修養。平常的行為都讓人很敬重,這叫做「德」。因為你的付出之後,讓大家的認同,這叫做德,「德香」。
「見聞一乘法,恆持正覺」。我們看,我們聽,我們不離開那個一乘實法,所以我們能夠常常法在心中。我們心要常常持,就是守持在這個法,是正覺的法。所以,「法有方圓形」,法有四方形,有圓形,這種種,自然我們在應用就是有差別相,有不同。就像水,法就像水,你用四方形,水倒下去就是四方形;用圓的,水倒下去就是圓形。不論你用什麼樣的形,只要你有法,就是隨方就圓;只要你有法在,什麼樣的事情,你都有辦法去應用它,這就是要運法。
就像我們現在聽法,小孩童也很會聽,聽得很認真。一位小孩童今年八歲,從馬來西亞回來,叫做敬陽。敬陽小菩薩,他是從幼稚園開始,每天每天就是跟著媽媽去聽法,沒有間斷過。去年回來,我就說:「你聽法都聽懂嗎?」「有啊。」那段時間都在說羊車、鹿車等等,我會向他考試,他表達出來的都是很準確,甚至他會做筆記。
筆記拿來看,不只是師公說的,是將他的理解,他這樣一條一條寫出來。這不就是「薰法長慧根」嗎?這不就是「沁入德香」嗎?這個孩子人見人愛,他真的認真用功聽法,而且聽了還有心得,還要把它寫出來。有辦法這麼深的法,「聞一乘實法離虛妄相」,卻是這麼深的法,他有辦法這樣納入心裡來,這不就是「法有方圓」,他若沒有法入心,無法表達出了他所聽、所了解的,將那個文字表達出來,這就是「沁入德香」,這真的是很不可思議。前面的(經)文: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亦勿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假使若是憍慢懈怠的人,他沒有那個虔誠的心,沒有真實的心要來接受這個法,他不專心,這樣的人,我們不要和他講這部經,因為他無法了解,他的心會起煩惱。不只是自己不能接受,還會煩惱毀謗,這種的人都是叫做「凡夫淺識」。
為自己的利益在謀求知識,不是為了真理要去體會這個人生的道理。他就是沒有用這樣的心,所以他所學都是知識,不是智慧。這都是「深著五欲」的人,所以聽,無法了解,因緣還沒成熟。接下來再說:
⊙「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假使有人不要相信這部經,不要相信一乘實法,這種的道理這麼的深奧,他若不要去相信,他反過頭來毀謗。毀謗善法,斷人的善根,這就有因果。
⊙若人不信,毀謗此經:有漏因果為世間種,無漏因果為佛種。
⊙如上具七惡之人,總有二過:一者不信;二者謬解。
這因果,有幾種的因果呢?「有漏因果」就是世間的種子,這個「有漏」就是煩惱。這個戒、定、慧無法入他的心,所以他滿心都是煩惱,做人的品行全都沒有。戒,就是要成就我們的品行;定,就是要吸收真理;慧,那就是了解人生真實的道理。
但是他這些東西全都沒有,所以就是世間有漏因果。這就是我們凡夫,凡夫人人都是有這樣的因果在。所以我們常常在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帶著凡夫的因緣果報來人間,由不得自己,這叫做「有漏」,世間有漏的種子。
「無漏的因果」,那就是佛的種子,諸佛菩薩的種子。「無漏」,就是我們已經吸收到戒、定、慧。我們常常在聽法,我們很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所以我們已經對自己的人格品德,我們會很謹慎,這叫做「無漏因果」。我們懂得聞、思、修。懂得聽,好好來思考,用心修行,這種,這就是無漏因果。
所以上面,我們昨天說過了,有七種惡。這種的人,憍慢懈怠、計我見等等,這總是有二種過失,「一者不信,二者謬解」。第一就是不要相信,第二將它錯誤的解釋,這就是會成就了七種惡,七種錯誤,這很危險。
所以下面說,「由不信故」,因為他不相信,所以「撥無因果」,以為沒有因果。
⊙由不信故,撥無因果,則斷世間種。
其實,日常生活中,舉手動足,開口動舌,無不是因,無不是果。我若不開口,聲音不會出來;聲音不出來,結果你們聽不到。同樣的道理,一切的動作無不都在因緣果報中,所以不可撥無因果。
我們若是撥無因果,將這個法我們錯謬的解釋,不然就是不相信,再不然就是毀謗,或者錯誤的解釋,這樣就會「斷世間種」。這個世間,道理在世間,他就把它斷掉了。
「因謬解故,不辨邪正」。為什麼會錯了呢?因為我們自己的知識不夠,或者是外道故意的毀謗,將它謬解,這全都是沒有透徹了解這個道理之深奧,所以「不辨邪正」,不知道這樣是對的,或者不對的。
⊙因謬解故,不辨邪正,障礙正法,受行邪法,自行教他,則斷眾生佛種。有此二過,總名毀謗此經。
我們若偏差了,走火入魔,容易障礙。這種「障礙正法,受(行)邪法」,讓人去接受到那個邪,不正確的法。這我們要常常警覺。佛法在人間,從佛陀的時代一直到現在。這二千多年來,變成了要求佛保佑,求菩薩加持。其實不是,是法要求入心來,我們能夠通達道理,怎麼樣展顯這個道理在人群中,這才是叫做正法。不只是自行,我們聽邪的法入心,又再傳給別人,這種邪法,「受行邪法,自行教他」,就「斷眾生佛種」。
眾生,佛陀來人間就是要開示眾生:人人都有成佛,本具的真如本性,人人都有。但是,我們若將它偏邪解釋,那就是斷了這個佛種,讓我們沒有成佛的機會,無法接受到正法的機會。就是我們錯誤的解釋,或者是不相信去毀謗它,所以這叫做「毀謗此經」。
再接下來就說,「則斷一切,世間佛種」。世間的佛種到底總共有幾樣?這其中包含三項之因果。
⊙則斷一切,世間佛種:此含三因佛性之種,生芽曰生因,又如燈之照物顯隱曰了因。
所以說三項的因,也像一盞燈,一支蠟燭點起來,千萬支的蠟燭再從它引過去,若這樣,這個空間,本來一支蠟燭的點燃,這樣的亮度,與千萬支的蠟燭點亮起來,那個光,那絕對是不同。所以,希望人人接受正法,人人在人間去傳達道理。若能夠這樣,這個人間才能光明,才能很合和,這才是真正人間的佛法。
所以,像燈在照物,「顯隱曰了因」,顯出了你看不到的地方,只要有光一照,那個很隱藏、隱密的道理,它也會這樣顯現出來。因,到底是怎樣的因呢?一,第一,「開眾生知見」。
⊙一、開眾生知見,即佛知見,顯正因佛種。能生佛果之種子,如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是。
這就是佛的知見,開顯了佛的知見。我們若有佛的種子,我們傳這個法就是要開眾生知見。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只是我們的煩惱將我們覆蔽,現在這個一乘法就是要來開啟我們,過去種種的煩惱,要如何打開煩惱,顯出了我們人人與佛同等的知見,這叫做「正因佛種」。
我們若有正信,那就是正確的因,也就是佛的種子,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與宇宙天體合一,了解天下一切真理,這叫做佛的知見,也就是「佛果之種子」,就如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
第二種,那就是「觀一切法如實相」,顯示了因佛種子。「了達正性之覺智」。
⊙二、觀一切法如實相。顯示了因佛種,了達正性之覺智。
「了因」,那就是要讓我們透徹了解,這顆種子裡面含藏的道理,這叫做「了因佛種」。他能夠「了達正性之覺智」。我們的本性是什麼呢?真如本性,我們人人都有有情覺悟的智慧存在,人人都有。
第三呢?就是「明小善皆成佛,顯緣因佛種」。
⊙三、明小善皆成佛,顯緣因佛種。
我們人人應該要相信,這個「小善皆成佛」。水,滴水成河;米,粒米成籮,都是積少成多。行大菩提道,就要從你的第一步踏出去,萬里的道路,要開始從第一步開始。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因、緣,緣、因。我們不要看輕那一點點的小善,這就是一點點的因緣。小小因緣累積,那就是大因緣了。
所以「外道凡夫,不信小善成佛」,所以他「斷世間緣因佛種」。
⊙外道凡夫,不信小善成佛,是斷世間緣因佛種。毀謗此經,挑壞人天眼目,斷菩提心,是斷世間正因佛種。
佛陀的時代,不就是有很多外道教來破壞佛法嗎?連提婆達多也是這樣,這種偏差、憍慢,也是處處要來破法害佛。所以,「挑壞人天眼目」,人天的眼目,讓我們的見解偏差,破壞我們的眼根。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眼偏差了,就因為有這樣來毀謗,所以就像糟蹋,讓我們的眼睛這樣壞了,所以讓我們眼睛無法看得很清楚。意思就是說,無法認清正法,所以「斷菩提心」。「菩提」就是覺,斷了那個覺悟的心路。所以,「是斷世間正因佛種」。世間的正因佛種就是這樣將它斷除了。所以,「正法不行,亦斷法種」。我們不好好利用正法,我們不斷就是斷除佛種。
⊙正法不行,亦斷法種。既不發心,不證聖道,亦斷僧種。
「既不發心,不證聖道,亦斷僧種」。自己不肯發心,阻礙人去出家,這種也是斷僧種。或者是「從勝」,用這個聖教來說,斷佛種,斷三寶的種子。這就是我們人用心不夠。
⊙今從勝說,唯斷佛種。斷三寶種,是大惡因。
所以,佛種是佛果的種子,菩薩是所行名佛種。菩薩行,無不都是成就佛種。
⊙佛種:佛果之種子,菩薩之所行名佛種。
所以,佛經這樣說:「下佛種子於眾生田,生正覺芽」。
⊙華嚴經:下佛種子於眾生田,生正覺芽。
《法華經》也這樣說,在〈方便品〉這樣說:「佛種從緣生,是故說一乘。」佛種是從緣所生起來的,所以因為這樣,說一乘法。所以,我們真正傳說佛法,我們要很用心,播佛法的種子,開人人的智慧心眼,這是我們大家要努力,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5月25日~
(12220696-1)
一乘實法,那就是要離虛妄相。我們應該對世間一切有形的物質,我們應該都很清楚了,一切都是所有的合成,是因緣法。不論是什麼樣的物質,就是一定要有因、有緣合會起來。緣若開了,真的是虛妄。所以,我們一定要很體會「離虛妄相」,我們若能離虛妄相,就不會為了自己很執著,執著得煩惱重重,辛苦很多。
所以我們要「薰法長慧根」,要「沁入德香」。我們的心若常常聽法,智慧的根就這樣成長起來。法要沁入心來,我們法若入心,去除了不好的習慣,培養我們好的「心德」,若這樣,內心這個德,內心用功,外面表達出來的行為,是叫做「德相」。所以法若沁入心來,法在內心裡,我們所行動的一切就是德,讓人覺得:這個人很有修養。平常的行為都讓人很敬重,這叫做「德」。因為你的付出之後,讓大家的認同,這叫做德,「德香」。
「見聞一乘法,恆持正覺」。我們看,我們聽,我們不離開那個一乘實法,所以我們能夠常常法在心中。我們心要常常持,就是守持在這個法,是正覺的法。所以,「法有方圓形」,法有四方形,有圓形,這種種,自然我們在應用就是有差別相,有不同。就像水,法就像水,你用四方形,水倒下去就是四方形;用圓的,水倒下去就是圓形。不論你用什麼樣的形,只要你有法,就是隨方就圓;只要你有法在,什麼樣的事情,你都有辦法去應用它,這就是要運法。
就像我們現在聽法,小孩童也很會聽,聽得很認真。一位小孩童今年八歲,從馬來西亞回來,叫做敬陽。敬陽小菩薩,他是從幼稚園開始,每天每天就是跟著媽媽去聽法,沒有間斷過。去年回來,我就說:「你聽法都聽懂嗎?」「有啊。」那段時間都在說羊車、鹿車等等,我會向他考試,他表達出來的都是很準確,甚至他會做筆記。
筆記拿來看,不只是師公說的,是將他的理解,他這樣一條一條寫出來。這不就是「薰法長慧根」嗎?這不就是「沁入德香」嗎?這個孩子人見人愛,他真的認真用功聽法,而且聽了還有心得,還要把它寫出來。有辦法這麼深的法,「聞一乘實法離虛妄相」,卻是這麼深的法,他有辦法這樣納入心裡來,這不就是「法有方圓」,他若沒有法入心,無法表達出了他所聽、所了解的,將那個文字表達出來,這就是「沁入德香」,這真的是很不可思議。前面的(經)文: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亦勿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假使若是憍慢懈怠的人,他沒有那個虔誠的心,沒有真實的心要來接受這個法,他不專心,這樣的人,我們不要和他講這部經,因為他無法了解,他的心會起煩惱。不只是自己不能接受,還會煩惱毀謗,這種的人都是叫做「凡夫淺識」。
為自己的利益在謀求知識,不是為了真理要去體會這個人生的道理。他就是沒有用這樣的心,所以他所學都是知識,不是智慧。這都是「深著五欲」的人,所以聽,無法了解,因緣還沒成熟。接下來再說:
⊙「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假使有人不要相信這部經,不要相信一乘實法,這種的道理這麼的深奧,他若不要去相信,他反過頭來毀謗。毀謗善法,斷人的善根,這就有因果。
⊙若人不信,毀謗此經:有漏因果為世間種,無漏因果為佛種。
⊙如上具七惡之人,總有二過:一者不信;二者謬解。
這因果,有幾種的因果呢?「有漏因果」就是世間的種子,這個「有漏」就是煩惱。這個戒、定、慧無法入他的心,所以他滿心都是煩惱,做人的品行全都沒有。戒,就是要成就我們的品行;定,就是要吸收真理;慧,那就是了解人生真實的道理。
但是他這些東西全都沒有,所以就是世間有漏因果。這就是我們凡夫,凡夫人人都是有這樣的因果在。所以我們常常在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帶著凡夫的因緣果報來人間,由不得自己,這叫做「有漏」,世間有漏的種子。
「無漏的因果」,那就是佛的種子,諸佛菩薩的種子。「無漏」,就是我們已經吸收到戒、定、慧。我們常常在聽法,我們很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所以我們已經對自己的人格品德,我們會很謹慎,這叫做「無漏因果」。我們懂得聞、思、修。懂得聽,好好來思考,用心修行,這種,這就是無漏因果。
所以上面,我們昨天說過了,有七種惡。這種的人,憍慢懈怠、計我見等等,這總是有二種過失,「一者不信,二者謬解」。第一就是不要相信,第二將它錯誤的解釋,這就是會成就了七種惡,七種錯誤,這很危險。
所以下面說,「由不信故」,因為他不相信,所以「撥無因果」,以為沒有因果。
⊙由不信故,撥無因果,則斷世間種。
其實,日常生活中,舉手動足,開口動舌,無不是因,無不是果。我若不開口,聲音不會出來;聲音不出來,結果你們聽不到。同樣的道理,一切的動作無不都在因緣果報中,所以不可撥無因果。
我們若是撥無因果,將這個法我們錯謬的解釋,不然就是不相信,再不然就是毀謗,或者錯誤的解釋,這樣就會「斷世間種」。這個世間,道理在世間,他就把它斷掉了。
「因謬解故,不辨邪正」。為什麼會錯了呢?因為我們自己的知識不夠,或者是外道故意的毀謗,將它謬解,這全都是沒有透徹了解這個道理之深奧,所以「不辨邪正」,不知道這樣是對的,或者不對的。
⊙因謬解故,不辨邪正,障礙正法,受行邪法,自行教他,則斷眾生佛種。有此二過,總名毀謗此經。
我們若偏差了,走火入魔,容易障礙。這種「障礙正法,受(行)邪法」,讓人去接受到那個邪,不正確的法。這我們要常常警覺。佛法在人間,從佛陀的時代一直到現在。這二千多年來,變成了要求佛保佑,求菩薩加持。其實不是,是法要求入心來,我們能夠通達道理,怎麼樣展顯這個道理在人群中,這才是叫做正法。不只是自行,我們聽邪的法入心,又再傳給別人,這種邪法,「受行邪法,自行教他」,就「斷眾生佛種」。
眾生,佛陀來人間就是要開示眾生:人人都有成佛,本具的真如本性,人人都有。但是,我們若將它偏邪解釋,那就是斷了這個佛種,讓我們沒有成佛的機會,無法接受到正法的機會。就是我們錯誤的解釋,或者是不相信去毀謗它,所以這叫做「毀謗此經」。
再接下來就說,「則斷一切,世間佛種」。世間的佛種到底總共有幾樣?這其中包含三項之因果。
⊙則斷一切,世間佛種:此含三因佛性之種,生芽曰生因,又如燈之照物顯隱曰了因。
所以說三項的因,也像一盞燈,一支蠟燭點起來,千萬支的蠟燭再從它引過去,若這樣,這個空間,本來一支蠟燭的點燃,這樣的亮度,與千萬支的蠟燭點亮起來,那個光,那絕對是不同。所以,希望人人接受正法,人人在人間去傳達道理。若能夠這樣,這個人間才能光明,才能很合和,這才是真正人間的佛法。
所以,像燈在照物,「顯隱曰了因」,顯出了你看不到的地方,只要有光一照,那個很隱藏、隱密的道理,它也會這樣顯現出來。因,到底是怎樣的因呢?一,第一,「開眾生知見」。
⊙一、開眾生知見,即佛知見,顯正因佛種。能生佛果之種子,如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是。
這就是佛的知見,開顯了佛的知見。我們若有佛的種子,我們傳這個法就是要開眾生知見。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只是我們的煩惱將我們覆蔽,現在這個一乘法就是要來開啟我們,過去種種的煩惱,要如何打開煩惱,顯出了我們人人與佛同等的知見,這叫做「正因佛種」。
我們若有正信,那就是正確的因,也就是佛的種子,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與宇宙天體合一,了解天下一切真理,這叫做佛的知見,也就是「佛果之種子」,就如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
第二種,那就是「觀一切法如實相」,顯示了因佛種子。「了達正性之覺智」。
⊙二、觀一切法如實相。顯示了因佛種,了達正性之覺智。
「了因」,那就是要讓我們透徹了解,這顆種子裡面含藏的道理,這叫做「了因佛種」。他能夠「了達正性之覺智」。我們的本性是什麼呢?真如本性,我們人人都有有情覺悟的智慧存在,人人都有。
第三呢?就是「明小善皆成佛,顯緣因佛種」。
⊙三、明小善皆成佛,顯緣因佛種。
我們人人應該要相信,這個「小善皆成佛」。水,滴水成河;米,粒米成籮,都是積少成多。行大菩提道,就要從你的第一步踏出去,萬里的道路,要開始從第一步開始。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因、緣,緣、因。我們不要看輕那一點點的小善,這就是一點點的因緣。小小因緣累積,那就是大因緣了。
所以「外道凡夫,不信小善成佛」,所以他「斷世間緣因佛種」。
⊙外道凡夫,不信小善成佛,是斷世間緣因佛種。毀謗此經,挑壞人天眼目,斷菩提心,是斷世間正因佛種。
佛陀的時代,不就是有很多外道教來破壞佛法嗎?連提婆達多也是這樣,這種偏差、憍慢,也是處處要來破法害佛。所以,「挑壞人天眼目」,人天的眼目,讓我們的見解偏差,破壞我們的眼根。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眼偏差了,就因為有這樣來毀謗,所以就像糟蹋,讓我們的眼睛這樣壞了,所以讓我們眼睛無法看得很清楚。意思就是說,無法認清正法,所以「斷菩提心」。「菩提」就是覺,斷了那個覺悟的心路。所以,「是斷世間正因佛種」。世間的正因佛種就是這樣將它斷除了。所以,「正法不行,亦斷法種」。我們不好好利用正法,我們不斷就是斷除佛種。
⊙正法不行,亦斷法種。既不發心,不證聖道,亦斷僧種。
「既不發心,不證聖道,亦斷僧種」。自己不肯發心,阻礙人去出家,這種也是斷僧種。或者是「從勝」,用這個聖教來說,斷佛種,斷三寶的種子。這就是我們人用心不夠。
⊙今從勝說,唯斷佛種。斷三寶種,是大惡因。
所以,佛種是佛果的種子,菩薩是所行名佛種。菩薩行,無不都是成就佛種。
⊙佛種:佛果之種子,菩薩之所行名佛種。
所以,佛經這樣說:「下佛種子於眾生田,生正覺芽」。
⊙華嚴經:下佛種子於眾生田,生正覺芽。
《法華經》也這樣說,在〈方便品〉這樣說:「佛種從緣生,是故說一乘。」佛種是從緣所生起來的,所以因為這樣,說一乘法。所以,我們真正傳說佛法,我們要很用心,播佛法的種子,開人人的智慧心眼,這是我們大家要努力,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5月25日~
(12220696-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