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恭敬供養 長養善根 - 20210219 第691集

32 Views
Đại Nguyện Nguyện 18 trong 48 Đại Nguyện của Phật A Di Đà : Nếu con được thành Phật, mà chúng sanh trong mười phương dốc lòng tin tưởng, muốn sanh về cõi nước con chỉ trong mười niệm, nếu không được toại nguyện, thì con chẳng trụ ở Ngôi Chánh Giác, trừ kẻ phạm năm tội nghịch và gièm chê Chánh Pháp. Nam Mô Pháp Giới Tạng Thân A Di Đà Phật Lời Khuyên Tịnh Độ (Ấn Quang Đại Sư) “ Ấn Quang từ Tây qua Ðông, từ Bắc xuống Nam, qua lại hơn vạn dặm, gặp gỡ nhiều người. Trong số đó, lắm kẻ bình nhật tự vỗ ngực là bậc thông Tông, thông Giáo, coi Tịnh Ðộ như uế vật, chỉ sợ nó làm bẩn lây đến mình. Lúc lâm chung, đa số chân loạn tay cuống, kêu cha gào mẹ. Trong số ấy, có những người trì giới niệm Phật già giặn, chắc thật, dù Tín Nguyện chưa đến mức cùng cực, tướng lành chẳng hiện, nhưng đều an nhiên mạng chung. Vì sao như vậy? Là vì tâm thuỷ trong lặng, do phân biệt nên xao động, đục ngầu, sóng thức trào dâng. Do Phật hiệu nên tâm thuỷ ngưng lặng. Bởi thế, kẻ thượng trí chẳng bằng kẻ hạ ngu, biến quá khéo thành vụng về lớn vậy!”
Published
⊙菩薩願常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深信愛樂。

我們對佛法,一定要有這種很深信,而且要很愛樂,及時把握,也就是要恭敬供養。

⊙供養:對上親近,奉事尊敬;對下含有同情,憐惜愛護。

供養的意思就是,對上親近,奉事尊敬;對下含有同情,憐惜愛護。這就是菩薩心,我們要好好地時時發願,常常抱著恭敬供養的心。供養,供養什麼呢?諸佛,一切諸佛。

供養的意思,那就是對上,那就是對佛、對法,我們就要常常有親近的心,我們要時時親近佛與法。有人就會說:「佛現在就不在,要如何親近呢?」法,法身,佛的法身還是在人間。因為,佛法是佛所說,為一大事來人間,獻出他的慧命,傳承在這個法。接受了法,等於是佛的慧命,還流傳人間。智慧之命,那就是法之身,就是法身,佛法流傳,我們應該時時親近。

有的人會說:「法,早上我就聽到了,早上我也很虔誠啊!」如如不動,認真聽法,這時候法在哪裡呢?不是告訴過大家嗎?待人處事無不都是在佛法中。我們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人,我們都是恭敬。

法,我們了解多少,真實的法,真實的體會,我們願意付出,願意分享,這也就是親近,深信愛樂、供養,這都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有時候看,我們「草根菩提」(節目),很多菩薩在疼惜大地,愛護萬物,他們也是平時在恭敬供養,供養恭敬這片大地。資源回收,將那些垃圾用心回收回來,用心分類,再製出了,無限量的「相」與「用」,抽紗就能變毯子、布、衣服,給我們很廣的利用。這也是我們對天地之間,一切的東西,我們用著恭敬,回收,供養給天下人,人人物資無缺,這也是叫做供養。

佛陀的愛心,菩薩的行為,那就是「深信愛樂」。一大早,看,看到我們的草根菩薩,看她的人生,人生的生活實在是很苦。先生事業無間意就失敗了,為了要顧這個家,這菩薩她這樣一個人,接四個工作,從天未亮一直做到晚上。

她也曾聽慈濟的環保,所以,除了要養家,也有時候會做環保。但是真的也出了幾次的車禍,最後一次的車禍那是很嚴重,從這樣開始,她就不再去做什麼工作了,專心投入慈濟做環保。她覺得生命撿回來了,這次這麼大的車禍,給她很大的警惕。現在孩子也都長大了,讀書的都畢業了,她也覺得,這樣她能專心投入做環保。

看她這樣每天天未亮,就開始這樣全副武裝,就出門去了,到工廠,她與人結很多好緣,不斷不斷,一間工廠收過一間工廠,骯髒的東西,看到,她撿起來,回頭看土地乾淨,這就是她最歡喜,你們想,這不就是「恭敬供養」嗎?恭敬天地萬物。

要住在這塊土地,我們就要疼惜、恭敬,要順天理,要造福業,這種供養,「對上親近,奉事恭敬」,凡是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有這分心。

對下,就是含藏著那分同情。她說:「師父常常說,大乾坤、小乾坤,現在的災難那麼多,受災的人很多,怎麼樣才能讓天地平安?怎麼樣才能去幫助人?」這種「憐惜愛護」,同情天下的事情。你們想,平常人能做到這樣,就是菩薩的願,能做到這樣,時時都在供養諸佛,奉行佛法,這都叫做供養;對眾生、對人人都是覺有情。來,下面看,昨天這段(經)文也這樣說: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惟越致。若有信受,此經法者,是人已曾,見過去佛。」《法華經譬喻品》

聽法的人若能很歡喜、很恭敬,來接受這個法,我們要知道,這個人已經得到「阿惟越致」,是菩薩的階位了。

這就是不退轉,「若有信受,此經法者」,若有人願意這樣來信受,此經就是《法華經》,一乘實法,若能夠信受,「是人已曾,見過去佛」。這個人不是這輩子來人間而已,過去生中也見過佛、聽過法。所以我們要相信,人人,我們過去說不定真正有聽過法,現在有這個因緣來接受佛法。接受,是要真正聽進去,入心來,身體力行,這樣才叫做接受,這樣才叫做信受。下面這段(經)文這樣說:

⊙「恭敬供養,亦聞是法。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法華經譬喻品》

就是說,這些人他有已經很恭敬接受了,也接受這部經的內容,了解這部經裡面的精髓,這個人應該過去,已經曾見過佛了,不只是見過佛,又是恭敬供養。「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因為你已經對這個法,過去聽,現在了解,聽了之後願意再傳說給別人,有人若能信你所說的,同樣,見到我一樣。

所以聽,敬佛如見佛一樣,「敬佛如佛在」,就像見到佛一樣。所以他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也像見到了舍利弗,見到在那靈鷲山,所有的大德羅漢,全都看到了。現在就是心的靈山會,我們好像在靈山會上,見佛聞法,與同聞者,同處在靈鷲山。我們若有這樣這麼虔誠的心。所以下面好好聽,了解「供養」。

⊙明供養一切諸佛。由昔曾聞,過去佛供養受教獲法益。恭敬供養:謙遜恭敬,聞法信受以行供養。

供養,恭敬,又再聽法,那就是供養一切諸佛。那就是過去,由過去曾經聽過法,所以過去佛,供養在過去佛,我們曾供養,同時我們聽法,我們也受益,這是我們過去曾見過去佛,曾見過佛,也聽過法,「恭敬供養」。

恭敬,那就是謙遜,我們現在在聽法,不是說,我聽,我全都知道,我就自大。不可以。我們將法瞭解,愈能夠瞭解法,我們就要愈懂得縮小自己。

供養,不一定是用物質,用行為來供養。我們縮小自己,對人謙卑,能夠無處不道場,沒有一個,不是我們的法。所以常常說,人人身上一部經。所以我們要用恭敬心,面對著每一個人,給我們的經的法,我們要好好供養,恭敬供養。

⊙供養:奉養之意。對上:親近、奉事、尊敬。對下:同理情誼,憐惜愍念,愛心護念。

供養,那就是「對上親近」,「奉事」,要付出,還要「尊敬」、「親近」。常常說要尊師重道,我們人就是要這樣。什麼樣的人是我們的老師?

其實孔夫子看到孩子,在那裡在做土城,子路就說:「孩子、孩子,快讓開,孔夫子的馬要從這裡過。」孩子安然不動,抬頭起來向子路說:「是城要讓馬,還是馬要避城?」孔夫子聽到了,趕緊下馬來,向著這位孩子鞠躬:「小孩童,你是我的老師。對啊!自古以來,是馬避城,不應該是城讓馬。你啟發我,事不分大小,道理是最大。」所以他趕緊將馬,這樣避過這個城,這叫做「奉事」。

大家給我們的法,啟發我們,都是我們的老師。所以我們對人要尊敬,要為他服務,我們要奉事、尊敬,這叫做供養。

那對下呢?就是同理情,我們對眾生要有同體大悲,人人平等的感情,這樣憐惜,我們要「憐惜」,我們要「愍念」,我們要有愛心,我們要有「護念」。保護大地,守護生命,這全都是我們應該做的,這就是供養的含意。

「若人有能,信汝所說」。也就是說,假使有人相信,你將法聽進去了,你也身體力行出來了,而你說給別人聽,別人也同樣相信你所說的,同樣信受依教奉行,這樣也是同樣「長養善根」。

⊙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如能信受依教奉行,長養善根。

我們若沒有善根,若沒有好因緣,若沒有用功,你說話,人家聽不進去。所以《華嚴經》,這段(經)文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時時我也是這樣用這句話,向大家這樣說,信,要深信。所以這個信和不信,這就差很多。光是一個「信」字,我深信與我不信,這就差很多。

⊙可見信與不信,乃轉凡成聖的關鍵,亦為可說不可說此部經的前提。

深信,那就是能夠,「轉凡成聖」。我們要如何,轉凡夫成為聖人的關鍵,我們就要深信,「亦為可說不可說,本經的前提」。我們若有這樣,深信,法都入我們心,自然我們說的話,就懂得應機逗教,我們可以能說服很多人,不相信的人,到頭來他不得不相信。這是我們說法要好好用心。有時候,不可說、不可說,但是我們也不要放棄,所以我們過去若有結了好緣,這一生又有深信,自然人人都是可說,可說法的根機,但是我們還是要很謹慎。

⊙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見我及比丘菩薩,言佛僧二寶。

「即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以及所有的菩薩。這就是說,我們若是真正深信,在法中,我們在說話,這個人就像見到我,因為你所說的法,是我所傳的;我說的法,是釋迦佛所傳的。二千多年來,就這樣一直傳下去,依照這個法無偏差,不知經過了多少代的高僧大德,將這個法循循善誘,一直流傳到現在。

所以說,我們若相信佛,佛就在我們的內心裡,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沒有離開。所以這段說「見我及比丘菩薩」,這就是見佛僧。

⊙明一言讚歎,信汝所說,親見一會。未來益也。

「明一言讚歎,信汝所說」,這就是讚歎。佛陀的時代,也希望《法華經》,好好要流傳下去。要流傳《法華經》,要靠人去吸收,口說出,心裡了解,用口頭口口相傳,法若說了,讓人能夠信受。這是鼓勵聽法的人要用心,鼓勵聽法的人要尊敬,鼓勵說法的人,要用真實誠懇的心來說法,要從虔誠。這個法從心中的湧泉,這樣這股的清流普及眾生,洗滌眾生的煩惱垢穢,法名入心。這也就是佛陀那時候的用意。

「一言讚歎」,讚歎人人聽法。「信汝所說」,你若好好聽,佛陀鼓勵大家要用心,任何人說的法,只要是真實法,就要恭敬,所以「信汝所說」,就譬如親見在那個靈山會,好像在靈山會一樣,所以未來利益。

這就是在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說這一段,是要利益未來的眾生。有人發心修行,發心修行要接受大乘法,大乘法要接入心來,再將這個大乘法普及給眾生。修行者的責任,到處說法,就像在講《法華經》,那個靈山會一樣,這就是未來的利益。佛陀的時代說給未來的眾生,能夠說法,能夠受法,這是未來,佛的未來,就是我們的現在,利益在我們現在。「以聞此妙法,能讚歎、能信受、能供養」。

⊙以聞此妙法,能讚歎、能信受、能供養,獲三世利益,豈非是人希有過於曇華乎?

現在我們若再聽到這個法,我們也要輾轉讚歎,讚歎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法,流通到現在,我們能夠聽,我們能夠受用,能夠為人間社會來淨化,所以我們應該要讚歎、要能信受、能供養,也能夠得到「三世利益」。

我們知道過去,我們一定是有,親近過佛、聽過法,同時我們這一生,我們得到利益,聽聞(佛)法,我們肯定我們的未來,我們也有這個因緣,所以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都能夠得到這個法。

法,我們要深記在內心,我們要帶到來世,未來世。所以,這不就是,人很希有,過於優曇花,這就是我們要用心。(佛陀)出現人間,真的是不容易。人生短暫,我們能夠得到人身,聽到佛法,真的是很不容易。所以我們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5月20日~

(12220691-1)
Category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