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三轉四諦法輪 - 20210122 第652集
⊙大白牛車藏諸寶,心靈山下真道場,切莫戲論是日過,把握當下正念間。
「大白牛車藏諸寶」,還記得嗎?長者呼籲:「孩子,快出來,出來,外面有三種車,隨便你們選,你們是要羊車、鹿車,或者是大白牛車?來,快來。」這是世間的慈悲父,看到孩子還是耽戀,沒辦法去了解那個危險的地方,父親就要設種種的方法,來誘引他的孩子脫離險之地,所以外面設三車。
外面的三種車,小型車、中型車、大型車。孩子全都出來了,安全在外面,長者就要再跟他們說:「看,這三種車,你們看看,小型的車,只是自己好玩而已,中型,中型車只是能夠載自己,沒辦法能載別人,很孤單。這大型車,看看,裡面那個裝潢是這麼漂亮,裡面已經藏著,很很很多的寶物了,這大型車就是大白牛車,就是譬喻大乘法。
佛陀要你道理明白了,煩惱去除了,你還要再自度,自己用這輛車能夠再度他人。所以,能夠自度、利他,必定要自己要藏,藏著很多的法,法聽,聽入心來,不只是聽入心,還能夠將法再使用出去。這大白牛車內藏著很多的寶物。
所以「心靈山下」,靈山,靈山莫遠求。靈山就是在我們心頭,人人都有一個靈山塔,只要你願意發心,只要你現在這念心,即是靈山道場。修行,最重要就是,向我們的自性靈山來修,這才是我們的真道場。這內心的道場,我們「切莫戲論」,因為「是日已過」,不要只是法聽來玩的,法聽來只是拿來辯論而已,不是。法,是要讓我們用,我們當下,把握當下,這才是真正我們修行得法。
「這個法,真的我受用很多。」「我過去不好的習氣,我現在都改除了,每天都過著歡喜快樂、輕安自在。」這樣的法是真正入心。
我入心的經驗,這個法我再來和大家分享。將我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和我一樣,也是曾經過了這樣,過著日日懊惱,不平衡的心能夠輕安自在,不要讓日子這樣空空過去。
所以我們要「把握當下」,當下每一時刻的「正念間」。聽法,就是要聽得,過去不正確的觀念,我們要改了,將那個不正確的觀念,變成了正知、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等等,我們的正命。這個正念,我們在每一秒間,我們都要好好把握,顧好我們的心念,這才是真正聽法;能夠讓我們受用,這叫做修行。
前面我們就說過了,經典說,「不受我教」。因為那些孩子讓長者很擔憂,光是這樣在玩,耽戀嬉戲之中,災難不斷逼近了,若不趕緊乘大車趕緊離開,若這樣,小乘者,只是在小型車獨善其身。這樣的人,或者是聽進去,沒用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體會佛的真諦法,這樣煩惱又再覆心,因為他沒有體會,無法了解。同樣還是煩惱未斷,這種六道,煩惱還是再回復,所以長者說「不受我教」,這是很擔憂的事情。大長者是這樣,大覺者佛陀也是這樣。
⊙「不受我教,將為火害。即便思惟設諸方便。」《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開始用心來設種種方便法。因為大法無法入眾生心,所以要循循善誘,適應眾生的根機,所以他就要設種種方便。下面這段(經)文再說: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羊車鹿車,大牛之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種種」是什麼?就是用種種的方法,用施權,施權來教他,讓大家先歡喜接受,所以就讚歎三乘法。這個小型車,有小型車可愛的地方,中型車有很好用的地方,還有這麼大型的車,看,誰有辦法來駕駛,這輛大型車?每一種車能夠載的。就說給他們聽。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巧施權教先以讚歎,應機宜設教法故云:告諸子等,我有種種。
所以「應機宜設教法」,所以向孩子說:「我有很多種,很多種,能夠適應你們所需要。」所以慢慢引導,對他們說,讚歎三車,讚歎這三種車很稀有。
這個三車就是三乘,在這三乘法,開始,佛陀從聲聞開始,那就是「三轉十二行法輪」。
⊙珍玩之具,妙寶好車:稱歎說三車希有,喻三轉十二行法輪。佛於鹿野苑對聲聞乘人說四諦法。
不要說佛陀開始說,「苦、集、滅、道」,這是小(乘)教,不簡單啊!想想看,那五比丘是從皇宮出來的,是佛陀悉達多太子的堂兄弟,又還有舅輩的,跟隨他一段時間,那麼長時間在苦修,六年的苦行,所以他覺得該度的是這五位,這五位有種種的因緣,應該接受到佛陀覺悟的第一法。所以他就來到鹿野苑,向他們開始講「四諦法」。這「四諦法」說三次,這是什麼樣的三次呢?那就是示轉、勸轉、證轉,這三項三轉。
⊙有示、勸、證之三轉法輪。弟子受用如珍玩之具,妙寶好車。
因為希望能夠讓弟子受用,這種就是寶,你若能夠受用,終身受用,那就是「珍玩之具」。聽來了,讓我們能夠接受、體會,得到法喜,了解了,這都是很好的車。車,就是能載,能夠載東西,大型車載較多,小型車載很少,這就是「運載」的意思。
大家要知道什麼叫做「示轉」?同樣「苦集滅道」的法,但是不很了解,佛陀不厭其煩開示,這樣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此示四諦之四相。
⊙第一、示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此示四諦之四相。
這四諦的道理,有四種的形象,這你應該要知道。應該知道「苦」,應該要知,知道是「集」來種種因、緣,因緣你要注意,不要再起惑,不要再造業,所以這要「斷」。我們應該要淨,清淨身、口、意業,這是「道」,你應該要修。這是真理,這是四相,所以大家要好好體會。
第二,因為第一次這樣說過之後,一個阿若憍陳如了解了,其他呢,還未清楚。好,再來(說):「此是苦汝當知」。
⊙第二、勸轉:此是苦汝當知,此是集汝當斷,此是滅汝當證,此是道汝當修,此勸四諦之修行。
有注意到嗎?差一字,「應知」現在是「當知」,因為前面所說過的苦,我應該知道。現在我當然要了解,要更了解,了解了「集」種種的因緣而來,我要時時警惕我自己,我應該要當然,要斷除種種的煩惱。「此是滅汝當證,此是道汝當修」。
看,聽聽我們常常所聽到的,過去有這樣壞習氣,過去的人生,有這樣苦過來的日子,這種的苦,已經知道了,所以我甘願還。轉苦,那就消除了,那個苦的煩惱,連心也將它放下了,我不敢再造了,不敢再起惑造業,我現在要好好結善緣、造福人間。轉一個心念,對準方向,若這樣,在這個道中修。
這是佛陀第二次再轉法輪,勸大家不是只有你要知道而已,勸他們「應當」,當然要知道、當然要斷,當然要證、當然要修。
第三是「證轉」。若這樣,第二次說完,大家了解了嗎?還有不了解,佛陀沒放棄,好,再來(說)第三次:
⊙第三、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此是佛自舉己為證。
這是佛陀證明給大家知道:看,我已經全都了解,這些苦是我親身,這個心去體會到人間苦。這種的苦,這就是來自於,自己所帶來的業力,正報、依報所帶來各人的受生。所以我已經證了,我了解了,過去的緣我也已經斷了,這種來去自由,沒有帶業去來。
了解這些煩惱,完全突破了,這個心靈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開闊無邊際,輕安自在。那剎那之間我證悟了。這三轉是佛陀,舉自己的心得過程。
這五個人,佛陀這個「四諦法」講三次,所以三四,十二,叫做「三轉十二法輪」。所以「眾生以身為妙寶」。我們要好好珍惜我們的身。
⊙眾生以身為妙寶: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知見之樂,離火宅苦,故云妙寶好車。
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妙寶藏,裡面藏著什麼呢?修行的工具。看,「五分法身」,「五分法身」那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們真正要從,無明煩惱中解脫出來,解脫之後,這個知見很開闊,所以這就很快樂了。斷除了煩惱,我們就是「離火宅苦」。
火宅,就是我們煩惱逼迫,眾生煩惱不離開,所以見思惑,造很多的業。大乾坤已經不調和了,又再小乾坤生老病死苦,又再有四大不調苦,再加上無常,再加上了,人與人之間明爭暗鬥、社會動亂等等,這都是起心動念,人禍造成。要怎麼辦?就要有「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若這樣,我們才能夠很快樂,心每天都很平穩。
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這「車乘」,就是運載的意思。譬喻,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三種車,三種所載的力量大小,各個有它不同的法,所以「運出三界(生死)」,無不都是要出離三界的生死。
⊙車乘:即運載之義,謂聲聞、緣覺、菩薩各以其法為乘,運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車,即三乘通行之四諦法輪。
三界,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心靈三界。「同到真空涅槃」,不要再有那麼多的煩惱在心裡。這種「三乘通行(之),四諦法輪」,不論你是小乘、中乘、大乘,還是同樣就是,在這「四諦法」之中。
所以各位,學佛,我們若能夠在這「四諦法」很清楚,戒、定、慧之「三無漏學」,好好守護,自然我們解脫、解脫知見,能夠供應給很多人,很快樂,人人輕安,人人自在,這不就是人間淨土嗎?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7日~
(12220652-1)
「大白牛車藏諸寶」,還記得嗎?長者呼籲:「孩子,快出來,出來,外面有三種車,隨便你們選,你們是要羊車、鹿車,或者是大白牛車?來,快來。」這是世間的慈悲父,看到孩子還是耽戀,沒辦法去了解那個危險的地方,父親就要設種種的方法,來誘引他的孩子脫離險之地,所以外面設三車。
外面的三種車,小型車、中型車、大型車。孩子全都出來了,安全在外面,長者就要再跟他們說:「看,這三種車,你們看看,小型的車,只是自己好玩而已,中型,中型車只是能夠載自己,沒辦法能載別人,很孤單。這大型車,看看,裡面那個裝潢是這麼漂亮,裡面已經藏著,很很很多的寶物了,這大型車就是大白牛車,就是譬喻大乘法。
佛陀要你道理明白了,煩惱去除了,你還要再自度,自己用這輛車能夠再度他人。所以,能夠自度、利他,必定要自己要藏,藏著很多的法,法聽,聽入心來,不只是聽入心,還能夠將法再使用出去。這大白牛車內藏著很多的寶物。
所以「心靈山下」,靈山,靈山莫遠求。靈山就是在我們心頭,人人都有一個靈山塔,只要你願意發心,只要你現在這念心,即是靈山道場。修行,最重要就是,向我們的自性靈山來修,這才是我們的真道場。這內心的道場,我們「切莫戲論」,因為「是日已過」,不要只是法聽來玩的,法聽來只是拿來辯論而已,不是。法,是要讓我們用,我們當下,把握當下,這才是真正我們修行得法。
「這個法,真的我受用很多。」「我過去不好的習氣,我現在都改除了,每天都過著歡喜快樂、輕安自在。」這樣的法是真正入心。
我入心的經驗,這個法我再來和大家分享。將我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和我一樣,也是曾經過了這樣,過著日日懊惱,不平衡的心能夠輕安自在,不要讓日子這樣空空過去。
所以我們要「把握當下」,當下每一時刻的「正念間」。聽法,就是要聽得,過去不正確的觀念,我們要改了,將那個不正確的觀念,變成了正知、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等等,我們的正命。這個正念,我們在每一秒間,我們都要好好把握,顧好我們的心念,這才是真正聽法;能夠讓我們受用,這叫做修行。
前面我們就說過了,經典說,「不受我教」。因為那些孩子讓長者很擔憂,光是這樣在玩,耽戀嬉戲之中,災難不斷逼近了,若不趕緊乘大車趕緊離開,若這樣,小乘者,只是在小型車獨善其身。這樣的人,或者是聽進去,沒用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體會佛的真諦法,這樣煩惱又再覆心,因為他沒有體會,無法了解。同樣還是煩惱未斷,這種六道,煩惱還是再回復,所以長者說「不受我教」,這是很擔憂的事情。大長者是這樣,大覺者佛陀也是這樣。
⊙「不受我教,將為火害。即便思惟設諸方便。」《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開始用心來設種種方便法。因為大法無法入眾生心,所以要循循善誘,適應眾生的根機,所以他就要設種種方便。下面這段(經)文再說: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羊車鹿車,大牛之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種種」是什麼?就是用種種的方法,用施權,施權來教他,讓大家先歡喜接受,所以就讚歎三乘法。這個小型車,有小型車可愛的地方,中型車有很好用的地方,還有這麼大型的車,看,誰有辦法來駕駛,這輛大型車?每一種車能夠載的。就說給他們聽。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巧施權教先以讚歎,應機宜設教法故云:告諸子等,我有種種。
所以「應機宜設教法」,所以向孩子說:「我有很多種,很多種,能夠適應你們所需要。」所以慢慢引導,對他們說,讚歎三車,讚歎這三種車很稀有。
這個三車就是三乘,在這三乘法,開始,佛陀從聲聞開始,那就是「三轉十二行法輪」。
⊙珍玩之具,妙寶好車:稱歎說三車希有,喻三轉十二行法輪。佛於鹿野苑對聲聞乘人說四諦法。
不要說佛陀開始說,「苦、集、滅、道」,這是小(乘)教,不簡單啊!想想看,那五比丘是從皇宮出來的,是佛陀悉達多太子的堂兄弟,又還有舅輩的,跟隨他一段時間,那麼長時間在苦修,六年的苦行,所以他覺得該度的是這五位,這五位有種種的因緣,應該接受到佛陀覺悟的第一法。所以他就來到鹿野苑,向他們開始講「四諦法」。這「四諦法」說三次,這是什麼樣的三次呢?那就是示轉、勸轉、證轉,這三項三轉。
⊙有示、勸、證之三轉法輪。弟子受用如珍玩之具,妙寶好車。
因為希望能夠讓弟子受用,這種就是寶,你若能夠受用,終身受用,那就是「珍玩之具」。聽來了,讓我們能夠接受、體會,得到法喜,了解了,這都是很好的車。車,就是能載,能夠載東西,大型車載較多,小型車載很少,這就是「運載」的意思。
大家要知道什麼叫做「示轉」?同樣「苦集滅道」的法,但是不很了解,佛陀不厭其煩開示,這樣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此示四諦之四相。
⊙第一、示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此示四諦之四相。
這四諦的道理,有四種的形象,這你應該要知道。應該知道「苦」,應該要知,知道是「集」來種種因、緣,因緣你要注意,不要再起惑,不要再造業,所以這要「斷」。我們應該要淨,清淨身、口、意業,這是「道」,你應該要修。這是真理,這是四相,所以大家要好好體會。
第二,因為第一次這樣說過之後,一個阿若憍陳如了解了,其他呢,還未清楚。好,再來(說):「此是苦汝當知」。
⊙第二、勸轉:此是苦汝當知,此是集汝當斷,此是滅汝當證,此是道汝當修,此勸四諦之修行。
有注意到嗎?差一字,「應知」現在是「當知」,因為前面所說過的苦,我應該知道。現在我當然要了解,要更了解,了解了「集」種種的因緣而來,我要時時警惕我自己,我應該要當然,要斷除種種的煩惱。「此是滅汝當證,此是道汝當修」。
看,聽聽我們常常所聽到的,過去有這樣壞習氣,過去的人生,有這樣苦過來的日子,這種的苦,已經知道了,所以我甘願還。轉苦,那就消除了,那個苦的煩惱,連心也將它放下了,我不敢再造了,不敢再起惑造業,我現在要好好結善緣、造福人間。轉一個心念,對準方向,若這樣,在這個道中修。
這是佛陀第二次再轉法輪,勸大家不是只有你要知道而已,勸他們「應當」,當然要知道、當然要斷,當然要證、當然要修。
第三是「證轉」。若這樣,第二次說完,大家了解了嗎?還有不了解,佛陀沒放棄,好,再來(說)第三次:
⊙第三、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此是佛自舉己為證。
這是佛陀證明給大家知道:看,我已經全都了解,這些苦是我親身,這個心去體會到人間苦。這種的苦,這就是來自於,自己所帶來的業力,正報、依報所帶來各人的受生。所以我已經證了,我了解了,過去的緣我也已經斷了,這種來去自由,沒有帶業去來。
了解這些煩惱,完全突破了,這個心靈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開闊無邊際,輕安自在。那剎那之間我證悟了。這三轉是佛陀,舉自己的心得過程。
這五個人,佛陀這個「四諦法」講三次,所以三四,十二,叫做「三轉十二法輪」。所以「眾生以身為妙寶」。我們要好好珍惜我們的身。
⊙眾生以身為妙寶: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知見之樂,離火宅苦,故云妙寶好車。
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妙寶藏,裡面藏著什麼呢?修行的工具。看,「五分法身」,「五分法身」那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們真正要從,無明煩惱中解脫出來,解脫之後,這個知見很開闊,所以這就很快樂了。斷除了煩惱,我們就是「離火宅苦」。
火宅,就是我們煩惱逼迫,眾生煩惱不離開,所以見思惑,造很多的業。大乾坤已經不調和了,又再小乾坤生老病死苦,又再有四大不調苦,再加上無常,再加上了,人與人之間明爭暗鬥、社會動亂等等,這都是起心動念,人禍造成。要怎麼辦?就要有「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若這樣,我們才能夠很快樂,心每天都很平穩。
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這「車乘」,就是運載的意思。譬喻,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三種車,三種所載的力量大小,各個有它不同的法,所以「運出三界(生死)」,無不都是要出離三界的生死。
⊙車乘:即運載之義,謂聲聞、緣覺、菩薩各以其法為乘,運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車,即三乘通行之四諦法輪。
三界,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心靈三界。「同到真空涅槃」,不要再有那麼多的煩惱在心裡。這種「三乘通行(之),四諦法輪」,不論你是小乘、中乘、大乘,還是同樣就是,在這「四諦法」之中。
所以各位,學佛,我們若能夠在這「四諦法」很清楚,戒、定、慧之「三無漏學」,好好守護,自然我們解脫、解脫知見,能夠供應給很多人,很快樂,人人輕安,人人自在,這不就是人間淨土嗎?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4月7日~
(12220652-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