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復興運動】麻必浩 泰雅族 苧麻文化節
【苧麻復興運動】麻必浩 泰雅族 苧麻文化節
台灣早期泰雅族人織布也大多使用苧麻,但台灣在美援時期棉花進口、以及塑膠纖維的研發之後,苧麻紡織這項手工藝漸漸消失,現在麻必浩部落的薪傳師,重新找回苧麻,希望這項祖傳的手工藝,可以替部落帶來新希望。
這一片種在村落旁的綠色植物,是麻必浩部落族人好不容易找回的珍貴植物-苧麻。
苧麻對泰雅族北勢群來說,尤其對女性的族人是很神聖的象徵。
麻必浩線藝負責人 林志英:「在我們的生命觀裡面,婦女將來離開以後,祂不是過彩虹橋到祖先的地方 而是祂會回到苧麻莖,後代子孫再把它製成衣服,或者被子 或者其他用具的時候 祂跟我們同在,我覺得這個意涵是很美的。」
祖輩時代,族人的生活和穿戴都不能或缺的珍貴苧麻,隨著時代的演變,幾乎沒有人會再使用,這讓嫁進來的漢人媳婦林志英覺得非常可惜。
原本上山來幫國小課後輔導的林志英,看著村裡的市集經營成效不彰,開始接手後,覺得部落應該要找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她想起了村裡的苧麻,但要復興一個已經消失了快半世紀的工藝,談何容易?
麻必浩線藝負責人 林志英:「苧麻是唯一能夠捲動一群人,然後它是跟這個文化非常相關的,那當時是月香阿姨,我們可以來做苧麻,我問她說妳會嗎? 我不會,那妳更不要奢望我一個漢人會吧,我真的完全不會,然後我說怎麼辦? 她說我知道誰會。」
透過族內少數的還記得這門技藝的長老,拜師學藝,才慢慢將製作苧麻的技術找回,開始發展經濟產業,還建立線藝師的認證制度,把這門技藝 變成一個有系統的傳承方式。目前部落有四位線藝師,兩男兩女。
吳國雄是發展協會的總幹事,也是林志英的老公,同時都是村裡的線藝師。
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 總幹事 吳國雄:「男人女人的線,主要是它的搓得方法,它製作的過程不一樣,像男人的線 是比較硬度比較強 它的捻度比較強,女人的線是捻度沒有那麼強,因為要織衣服。 」
泰雅族的苧麻線,男人的線大多拿來做家庭外的使用,編織籃子,陷阱,女人的線則做成家裡衣服被子和披肩等。
除了族裡傳統的男人的線和女人的線,林志英也和部落裡的年輕一輩,開始研發更新潮的使用。要推廣到部落外 甚至讓平地的漢人也愛用,這樣族裡的苧麻才有未來。
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 總幹事 吳國雄:「希望除了在技藝的精進之外,我們希望能夠突破一些,能夠適應現代的生活, 我們開始做一些不同的創作。 」
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 總幹事 吳國雄:「弄好以後,一個珠珠放在這邊,然後掛起來,這個就是它的釦子,放在手環這裡。」
以前只取苧麻植株的纖維,其他部分都會捨棄或是當作肥料,但現在林志英也開始研發,苧麻的一物全體活用。同時也開始開放外地遊客的體驗活動和市集,讓這個深山裡的部落、和苧麻的工藝可以傳播出去。
麻必浩部落族人 林靜茹:「跟人家不一樣啊,你看外面全台灣都沒有吃過這個苧麻葉呢!那我們如果說把苧麻拿來炸給大家吃,讓我們市集的活力也會比較好。」
麻必浩線藝負責人 林志英:「因為剛開始的時候是有人這樣說,他會說妳是一個女人,又是一個漢人,妳憑什麼管我們原住民的事情。」
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 總幹事 吳國雄:「這幾年真的是 一路走來真的是滿辛苦,滿辛苦,但是中間我們也曾想過要放棄, 我覺得是長輩頭目的支持,是給我們很大的動力,這個真的是屬於自己的文化 可以繼續留存下來,這個是很大的使命。」
苧麻,麻必浩部落的根,尋根之路雖然辛苦,但也真正找回了部落的傳承和美好的願景。
採訪撰稿 鄭青青
攝影剪輯 林立一
#紡織 #林志英
台灣早期泰雅族人織布也大多使用苧麻,但台灣在美援時期棉花進口、以及塑膠纖維的研發之後,苧麻紡織這項手工藝漸漸消失,現在麻必浩部落的薪傳師,重新找回苧麻,希望這項祖傳的手工藝,可以替部落帶來新希望。
這一片種在村落旁的綠色植物,是麻必浩部落族人好不容易找回的珍貴植物-苧麻。
苧麻對泰雅族北勢群來說,尤其對女性的族人是很神聖的象徵。
麻必浩線藝負責人 林志英:「在我們的生命觀裡面,婦女將來離開以後,祂不是過彩虹橋到祖先的地方 而是祂會回到苧麻莖,後代子孫再把它製成衣服,或者被子 或者其他用具的時候 祂跟我們同在,我覺得這個意涵是很美的。」
祖輩時代,族人的生活和穿戴都不能或缺的珍貴苧麻,隨著時代的演變,幾乎沒有人會再使用,這讓嫁進來的漢人媳婦林志英覺得非常可惜。
原本上山來幫國小課後輔導的林志英,看著村裡的市集經營成效不彰,開始接手後,覺得部落應該要找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她想起了村裡的苧麻,但要復興一個已經消失了快半世紀的工藝,談何容易?
麻必浩線藝負責人 林志英:「苧麻是唯一能夠捲動一群人,然後它是跟這個文化非常相關的,那當時是月香阿姨,我們可以來做苧麻,我問她說妳會嗎? 我不會,那妳更不要奢望我一個漢人會吧,我真的完全不會,然後我說怎麼辦? 她說我知道誰會。」
透過族內少數的還記得這門技藝的長老,拜師學藝,才慢慢將製作苧麻的技術找回,開始發展經濟產業,還建立線藝師的認證制度,把這門技藝 變成一個有系統的傳承方式。目前部落有四位線藝師,兩男兩女。
吳國雄是發展協會的總幹事,也是林志英的老公,同時都是村裡的線藝師。
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 總幹事 吳國雄:「男人女人的線,主要是它的搓得方法,它製作的過程不一樣,像男人的線 是比較硬度比較強 它的捻度比較強,女人的線是捻度沒有那麼強,因為要織衣服。 」
泰雅族的苧麻線,男人的線大多拿來做家庭外的使用,編織籃子,陷阱,女人的線則做成家裡衣服被子和披肩等。
除了族裡傳統的男人的線和女人的線,林志英也和部落裡的年輕一輩,開始研發更新潮的使用。要推廣到部落外 甚至讓平地的漢人也愛用,這樣族裡的苧麻才有未來。
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 總幹事 吳國雄:「希望除了在技藝的精進之外,我們希望能夠突破一些,能夠適應現代的生活, 我們開始做一些不同的創作。 」
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 總幹事 吳國雄:「弄好以後,一個珠珠放在這邊,然後掛起來,這個就是它的釦子,放在手環這裡。」
以前只取苧麻植株的纖維,其他部分都會捨棄或是當作肥料,但現在林志英也開始研發,苧麻的一物全體活用。同時也開始開放外地遊客的體驗活動和市集,讓這個深山裡的部落、和苧麻的工藝可以傳播出去。
麻必浩部落族人 林靜茹:「跟人家不一樣啊,你看外面全台灣都沒有吃過這個苧麻葉呢!那我們如果說把苧麻拿來炸給大家吃,讓我們市集的活力也會比較好。」
麻必浩線藝負責人 林志英:「因為剛開始的時候是有人這樣說,他會說妳是一個女人,又是一個漢人,妳憑什麼管我們原住民的事情。」
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 總幹事 吳國雄:「這幾年真的是 一路走來真的是滿辛苦,滿辛苦,但是中間我們也曾想過要放棄, 我覺得是長輩頭目的支持,是給我們很大的動力,這個真的是屬於自己的文化 可以繼續留存下來,這個是很大的使命。」
苧麻,麻必浩部落的根,尋根之路雖然辛苦,但也真正找回了部落的傳承和美好的願景。
採訪撰稿 鄭青青
攝影剪輯 林立一
#紡織 #林志英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