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佛母心咒 The Essence of the Heart Sūtra
《般若佛母心咒》即是《心經》裡的那幾句咒語:
The Essence of the Heart Sūtra:
Tayatha Om
Ga te Ga te
Pā ra ga te
Pā ra saṃ ga te
Bo dhi
Svā hā
The full complete version in Chinese: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碍 无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
娑婆诃
般若心咒
爹雅他 嗡 嘎得嘎得 巴喇嘎得 巴喇桑嘎得 菩提梭哈
離言思之般若般羅密 無生無遮虛空般自性
各各自證智慧所緣處 三世諸佛之母我禮敬
般若佛母是所有般若經典的主尊,也是空性之本尊。在佛教中,般若智慧被稱為三乘之母,無論是解脫或成佛,必須證悟般若智慧。如果跟出離心結合,則得解脫之果;如果跟菩提心結合,則得佛果,所以叫"佛母"。是人格化的代表空性智慧的佛母。
【般若十种利益】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愍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The Essence of the Heart Sūtra:
Tayatha Om
Ga te Ga te
Pā ra ga te
Pā ra saṃ ga te
Bo dhi
Svā hā
The full complete version in Chinese: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碍 无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
娑婆诃
般若心咒
爹雅他 嗡 嘎得嘎得 巴喇嘎得 巴喇桑嘎得 菩提梭哈
離言思之般若般羅密 無生無遮虛空般自性
各各自證智慧所緣處 三世諸佛之母我禮敬
般若佛母是所有般若經典的主尊,也是空性之本尊。在佛教中,般若智慧被稱為三乘之母,無論是解脫或成佛,必須證悟般若智慧。如果跟出離心結合,則得解脫之果;如果跟菩提心結合,則得佛果,所以叫"佛母"。是人格化的代表空性智慧的佛母。
【般若十种利益】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愍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 Category
- Buddhist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