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談 - 共修的好處
淨空法師談 - 共修的好處
念佛堂建立之後,許多同修給我們做出好榜樣,克服自己;本來自己煩惱很重、習氣很重,睡眠很多,萎靡不振,進念佛堂一點信心都沒有,二十四小時、三十六小時,怎麼能熬得過來?進去之後,念過幾次就把煩惱習氣克服了,這是很明顯的榜樣。所以念佛堂成就很多人,念佛堂的功德無比殊勝。老年人看到年輕人都那麼精進,覺得自己時日不多更應當精進,得到鼓勵;年輕人看到老年人,年歲那麼大,二十四小時、三十六小時,他們都不眠不休,年輕人就更慚愧了;互相鼓勵、互相警策,能收到這個效果。一個人念佛容易懈怠,容易隨順煩惱習氣,這就是為什麼唐朝時候馬祖、百丈大師提倡共修,建叢林就是提倡共修,共修的好處在此地,叫依眾靠眾。在這以前,佛講經說法,教導大眾修行,個人自己事情,我們在佛經裡面沒有看到佛領眾修行,佛只是講經說法,修行在個人;那個時候個人都會用功,不需要人督促,各個有成就。
從正法到像法,再像法轉到末法,人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逐漸懈怠懶散放逸,很難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馬祖、百丈才提倡共修。馬祖,大家聽清楚,不是民間拜的媽祖,你要那樣體會,你就搞成大錯了。祖,他是禪宗的祖師,他俗家姓馬,一般人稱他馬祖,他的法名道一,道一禪師;一般習慣上稱他作馬祖,不是民間拜的媽祖,道一禪師。跟百丈禪師兩個人發起建叢林,提倡共修,提倡依眾靠眾,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特別是在末法時期,過去方東美先生跟我講過很多遍,他說佛教要再復興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恢復叢林制度就是恢復共修的制度。我們現在今天提倡彌陀村,「彌陀村」就是叢林的現代化,形式上跟從前叢林不一樣,實質上是相同,這就是佛家常講續佛慧命,我們在形式上改變,實質上沒有改變。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210.htm
影片來源:地藏經1998.5.28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共 51 次講演
念佛堂建立之後,許多同修給我們做出好榜樣,克服自己;本來自己煩惱很重、習氣很重,睡眠很多,萎靡不振,進念佛堂一點信心都沒有,二十四小時、三十六小時,怎麼能熬得過來?進去之後,念過幾次就把煩惱習氣克服了,這是很明顯的榜樣。所以念佛堂成就很多人,念佛堂的功德無比殊勝。老年人看到年輕人都那麼精進,覺得自己時日不多更應當精進,得到鼓勵;年輕人看到老年人,年歲那麼大,二十四小時、三十六小時,他們都不眠不休,年輕人就更慚愧了;互相鼓勵、互相警策,能收到這個效果。一個人念佛容易懈怠,容易隨順煩惱習氣,這就是為什麼唐朝時候馬祖、百丈大師提倡共修,建叢林就是提倡共修,共修的好處在此地,叫依眾靠眾。在這以前,佛講經說法,教導大眾修行,個人自己事情,我們在佛經裡面沒有看到佛領眾修行,佛只是講經說法,修行在個人;那個時候個人都會用功,不需要人督促,各個有成就。
從正法到像法,再像法轉到末法,人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逐漸懈怠懶散放逸,很難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馬祖、百丈才提倡共修。馬祖,大家聽清楚,不是民間拜的媽祖,你要那樣體會,你就搞成大錯了。祖,他是禪宗的祖師,他俗家姓馬,一般人稱他馬祖,他的法名道一,道一禪師;一般習慣上稱他作馬祖,不是民間拜的媽祖,道一禪師。跟百丈禪師兩個人發起建叢林,提倡共修,提倡依眾靠眾,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特別是在末法時期,過去方東美先生跟我講過很多遍,他說佛教要再復興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恢復叢林制度就是恢復共修的制度。我們現在今天提倡彌陀村,「彌陀村」就是叢林的現代化,形式上跟從前叢林不一樣,實質上是相同,這就是佛家常講續佛慧命,我們在形式上改變,實質上沒有改變。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210.htm
影片來源:地藏經1998.5.28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共 51 次講演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