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佛學答問精選:請問祖師所說「佛門以無事為興盛」,是何含意?
●天天都有新檔,歡迎訂閱;每日一則佛學答問,快速提升您的佛學素養。●
●如何簡單的搜尋你所要的問題?↓
1、請於YOUTUBE搜尋列上輸入「答問精選」四字。
2、再輸入你問題的關鍵字一個或二個。如「念佛」、「因果」、「戒」等等。
3、譬如輸入「答問精選 戒」五字,即能找出老和尚有關「戒」的所有問題。
─────────────────────────────────
淨空法師佛學答問精選:請問祖師所說「佛門以無事為興盛」,是何含意?
問:關於道場建設的問題,他也有三小題。第一個是祖師大德說「佛門以無事為興盛」,而道場如果外來參學者很多,是否會擾亂常住眾清修?是否應閉門不接待?還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答:古時候寺院叢林是學校,而且是專科學校,因為道場的道風、學風都是一門深入。道場裡面的清眾就是修行人,不接待客人的。接待客人是誰?知客師,知客,等於說他有一個小組,這個小組完全是附帶接待客人的。不過從前客人不多,道場都建在山林裡面,距離村鎮都有相當距離,總得有五里、十里路,而且都是要爬山。不是真正虔誠慕道的、來參學的,他不願意上山。而且山上生活非常清苦,一般人受不了,到山上沒有特殊的待遇,誰願意去過這個苦日子?現在不一樣,現在這個道場是參觀旅遊的勝地,遊客愈多愈好,香火收入多,他心不在道上。所以你就曉得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真修行怎麼?建小茅蓬,二十個人,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個個成就。你要搞這麼大道場幹什麼?建立在一個小地方,根本就沒人知道,隨緣不攀緣。旁邊有一點土地,自己可以種菜,自己可以種糧食。我們不能種稻米,不能種大麥;可是我們可以種花生,可以種馬鈴薯,可以種玉米,用這些東西來代替做主食,可以的。再種一點蔬菜,像我們現在在澳洲,就是自己種植。真的要遇到災難,我們沒有問題。我們自己田地裡面生產的這些蔬菜果實,夠我們道場的生活。我們估計這個菜園裡面的種植可以供養三百個人,那我們現在道場不到一百人。種植要跟農夫學,我們請附近的農夫給我們把這個地開闢起來,我們向他學習。學會之後,我們就不必依靠他。這是中國古人的思想,叫耕讀傳家,要自己動手。
現在這個道場,我好像是在八0年代的時候,第一次回國,到北京去訪問,趙樸老接見。我們很有緣分,說起來都是同鄉。第一次見面,他接待我們就用四個小時。當時跟隨我的有十幾位同修,裡面大部分是香港同修,他們聽到都很驚訝,樸老接見一般客人都不超過三十分鐘。他請我們一起吃飯,夫妻兩個都陪著我們,我們聊了四個小時。我就談到現前的道場問題,在中國的道場都是古蹟,都是幾千年、幾百年的寺廟。觀光旅遊,他決定不會放棄這個景點,他一定要來參觀;換句話說,這些道場不適合修行。不適合修行乾脆就是開放做觀光旅遊,機會教育。觀光客就是信徒,來的時候跟他們講解佛法,讓他們種一點善根,這多麼好!不必講一部經,講個專題,或者經文裡頭摘錄一小段講幾句,他們付的這些費用,到這裡旅遊付的費用,這是等於繳學費,他也真學一點東西回去。真正佛法要重新建道場。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所以不要建很多道場。我跟樸老建議,建十個道場,中國佛教十個宗派,一個宗建一個道場。不要再建宮殿式的,建什麼樣?建學校。我跟他講,模仿外國的大學城,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城市,分成兩個部門,一個是研究的部門,學院,像我們淨土宗,淨宗學院;一個是修行的部門,淨宗學會。名字都改掉,改成現在的名詞,學院、學會,不要用寺院庵堂,讓人耳目一新,這不是迷信。他老人家很贊成,很歡喜。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年歲太大了,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可是確實是要向這個方向發展,也要把它做成現代化。
那真正小規模修行的,確實淨土宗適合,印祖講這個方法非常之好。我這麼多年來,普遍都是這樣介紹,小道場二、三個護持的人就夠了,不接待任何人,關起門來念佛聽經。每天能夠聽經四個小時,不要聽得很多很雜,一部經,聽《無量壽經》,一遍聽完了聽第二遍,二遍聽完了聽第三遍,聽一百遍,聽一千遍,愈多愈好,不雜;一句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成就,這叫真正道場。這個道場佛菩薩加持,龍天善神讚歎,護法神照顧。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非常適合於現代社會。大道場適合於接引大眾,機會教育。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org.tw/index.asp
台南市淨宗學會網站
https://www.amtbtn.org/
淨宗學院首頁
http://new.amtb-aus.org/Default.aspx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tw/rsd/rsd.asp
(本檔皆恭錄自老法師歷年佛學答問專集中精要擷取)
(影像檔及文字檔皆歡迎複製引用,唯不可更改內容及作為營利使用)
《迴向偈》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迴向冤親債主。護法龍天。歷代祖先。累世父母。法界有情一切眾生
《願》
祈願所有觀此影音檔者。皆盡除一切業障。於此世必定往生極樂世界見彌陀慈父
《慈雲懺主淨土文》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感謝YOUTUBE提供平台,宣揚佛法。願以此功德迴向於YOUTUBE平台所有工作人員。
●如何簡單的搜尋你所要的問題?↓
1、請於YOUTUBE搜尋列上輸入「答問精選」四字。
2、再輸入你問題的關鍵字一個或二個。如「念佛」、「因果」、「戒」等等。
3、譬如輸入「答問精選 戒」五字,即能找出老和尚有關「戒」的所有問題。
─────────────────────────────────
淨空法師佛學答問精選:請問祖師所說「佛門以無事為興盛」,是何含意?
問:關於道場建設的問題,他也有三小題。第一個是祖師大德說「佛門以無事為興盛」,而道場如果外來參學者很多,是否會擾亂常住眾清修?是否應閉門不接待?還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答:古時候寺院叢林是學校,而且是專科學校,因為道場的道風、學風都是一門深入。道場裡面的清眾就是修行人,不接待客人的。接待客人是誰?知客師,知客,等於說他有一個小組,這個小組完全是附帶接待客人的。不過從前客人不多,道場都建在山林裡面,距離村鎮都有相當距離,總得有五里、十里路,而且都是要爬山。不是真正虔誠慕道的、來參學的,他不願意上山。而且山上生活非常清苦,一般人受不了,到山上沒有特殊的待遇,誰願意去過這個苦日子?現在不一樣,現在這個道場是參觀旅遊的勝地,遊客愈多愈好,香火收入多,他心不在道上。所以你就曉得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真修行怎麼?建小茅蓬,二十個人,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個個成就。你要搞這麼大道場幹什麼?建立在一個小地方,根本就沒人知道,隨緣不攀緣。旁邊有一點土地,自己可以種菜,自己可以種糧食。我們不能種稻米,不能種大麥;可是我們可以種花生,可以種馬鈴薯,可以種玉米,用這些東西來代替做主食,可以的。再種一點蔬菜,像我們現在在澳洲,就是自己種植。真的要遇到災難,我們沒有問題。我們自己田地裡面生產的這些蔬菜果實,夠我們道場的生活。我們估計這個菜園裡面的種植可以供養三百個人,那我們現在道場不到一百人。種植要跟農夫學,我們請附近的農夫給我們把這個地開闢起來,我們向他學習。學會之後,我們就不必依靠他。這是中國古人的思想,叫耕讀傳家,要自己動手。
現在這個道場,我好像是在八0年代的時候,第一次回國,到北京去訪問,趙樸老接見。我們很有緣分,說起來都是同鄉。第一次見面,他接待我們就用四個小時。當時跟隨我的有十幾位同修,裡面大部分是香港同修,他們聽到都很驚訝,樸老接見一般客人都不超過三十分鐘。他請我們一起吃飯,夫妻兩個都陪著我們,我們聊了四個小時。我就談到現前的道場問題,在中國的道場都是古蹟,都是幾千年、幾百年的寺廟。觀光旅遊,他決定不會放棄這個景點,他一定要來參觀;換句話說,這些道場不適合修行。不適合修行乾脆就是開放做觀光旅遊,機會教育。觀光客就是信徒,來的時候跟他們講解佛法,讓他們種一點善根,這多麼好!不必講一部經,講個專題,或者經文裡頭摘錄一小段講幾句,他們付的這些費用,到這裡旅遊付的費用,這是等於繳學費,他也真學一點東西回去。真正佛法要重新建道場。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所以不要建很多道場。我跟樸老建議,建十個道場,中國佛教十個宗派,一個宗建一個道場。不要再建宮殿式的,建什麼樣?建學校。我跟他講,模仿外國的大學城,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城市,分成兩個部門,一個是研究的部門,學院,像我們淨土宗,淨宗學院;一個是修行的部門,淨宗學會。名字都改掉,改成現在的名詞,學院、學會,不要用寺院庵堂,讓人耳目一新,這不是迷信。他老人家很贊成,很歡喜。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年歲太大了,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可是確實是要向這個方向發展,也要把它做成現代化。
那真正小規模修行的,確實淨土宗適合,印祖講這個方法非常之好。我這麼多年來,普遍都是這樣介紹,小道場二、三個護持的人就夠了,不接待任何人,關起門來念佛聽經。每天能夠聽經四個小時,不要聽得很多很雜,一部經,聽《無量壽經》,一遍聽完了聽第二遍,二遍聽完了聽第三遍,聽一百遍,聽一千遍,愈多愈好,不雜;一句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成就,這叫真正道場。這個道場佛菩薩加持,龍天善神讚歎,護法神照顧。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非常適合於現代社會。大道場適合於接引大眾,機會教育。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org.tw/index.asp
台南市淨宗學會網站
https://www.amtbtn.org/
淨宗學院首頁
http://new.amtb-aus.org/Default.aspx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tw/rsd/rsd.asp
(本檔皆恭錄自老法師歷年佛學答問專集中精要擷取)
(影像檔及文字檔皆歡迎複製引用,唯不可更改內容及作為營利使用)
《迴向偈》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迴向冤親債主。護法龍天。歷代祖先。累世父母。法界有情一切眾生
《願》
祈願所有觀此影音檔者。皆盡除一切業障。於此世必定往生極樂世界見彌陀慈父
《慈雲懺主淨土文》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感謝YOUTUBE提供平台,宣揚佛法。願以此功德迴向於YOUTUBE平台所有工作人員。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