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 文殊菩薩應化的故事 – 指出衣珠 無著禪師 高清 720P

4 Views
Đại Nguyện Nguyện 18 trong 48 Đại Nguyện của Phật A Di Đà : Nếu con được thành Phật, mà chúng sanh trong mười phương dốc lòng tin tưởng, muốn sanh về cõi nước con chỉ trong mười niệm, nếu không được toại nguyện, thì con chẳng trụ ở Ngôi Chánh Giác, trừ kẻ phạm năm tội nghịch và gièm chê Chánh Pháp. Nam Mô Pháp Giới Tạng Thân A Di Đà Phật Lời Khuyên Tịnh Độ (Ấn Quang Đại Sư) “ Ấn Quang từ Tây qua Ðông, từ Bắc xuống Nam, qua lại hơn vạn dặm, gặp gỡ nhiều người. Trong số đó, lắm kẻ bình nhật tự vỗ ngực là bậc thông Tông, thông Giáo, coi Tịnh Ðộ như uế vật, chỉ sợ nó làm bẩn lây đến mình. Lúc lâm chung, đa số chân loạn tay cuống, kêu cha gào mẹ. Trong số ấy, có những người trì giới niệm Phật già giặn, chắc thật, dù Tín Nguyện chưa đến mức cùng cực, tướng lành chẳng hiện, nhưng đều an nhiên mạng chung. Vì sao như vậy? Là vì tâm thuỷ trong lặng, do phân biệt nên xao động, đục ngầu, sóng thức trào dâng. Do Phật hiệu nên tâm thuỷ ngưng lặng. Bởi thế, kẻ thượng trí chẳng bằng kẻ hạ ngu, biến quá khéo thành vụng về lớn vậy!”
Published
佛教故事 - 文殊菩薩應化的故事 – 指出衣珠 無著禪師 高清720P
      
唐朝時,有位無著禪師,是永嘉董氏之子。從幼小時即天資聰穎才學出眾,和大家相比,有如鶴立雞群,顯得特別出色,到了十二歲,皈投在本州龍泉寺猗律師那兒,披剃出了家,每天念誦大乘經典,達數萬偈之多。

天寶八年,因為道業甚憂,那一年剛好二十一歲,剃度師便把衣缽傳給了他,由他擔負起寺務暨度化的工作。

他既精於戒律,因為仰慕金陵牛頭山慧忠禪師的德名,於是前往參訪求學,在慧忠禪師那兒學習禪宗心要,用功得片刻光陰也不肯空過。

但是慧忠禪師卻這樣對他說:「人家唯恐不夠聰明,而你卻是聰明太過,才不能通達禪理,如果不是過份的聰明,心地早就通快淋漓了。要知三世諸佛,於眾生心外,無有一法可得,心裡的幻象如果消除,那麼虛空原本淨無一物,就毫無可執的了!」

無著在慧忠禪師一言之下,頓然開了法眼,證得心要。從此他倦遊五湖四海,一心一意的在山林泉水的天然環境裡,到處參訪著,這對他本身的道業,有著極大的益處。

大歷二年的夏天,抵達清涼山,就在華嚴寺內掛單,並在藏經樓前結跏趺而坐,禪寂三日以後,於後半夜見到一道白光從東北方直射而來,照耀在他的頭頂上面,很久很久才消失不見。

經過了這道白光的洗禮,身心覺得清涼自在,得到很大的法喜。第二天淩晨,他回憶白光來處,就向東北而行,到了樓觀谷口,心裡想著聖境,就頂禮數百拜,然後跏趺坐著養息。

這時忽然傳來有人叱喝牛群之聲,一驚而醒,見到一位老人衣著樸素,牽著牛走著,來到無著的面前,無著向他禮拜問道:

「長者是從甚麼地方來的?」

「我是從山中來的。」老人回答。

「您家住在甚麼地方?」

「就這山谷裡面啊!」

老人接著反問他:「你呢?你准備到甚麼地方去呢?」

「想到金剛窟去,可是找不到路徑。」

「那麼,何妨到敝捨休息片刻,喝一點茶?」

無著就跟著老人走,北行五十步左右就到了,老人向門內喚了一聲,應聲而走出一個童子,打開了門從老人手中接過牛牽了進去。老人就請無著進屋內,但見這房間的地十分平整,呈琉璃色,廳堂臥室、擺設都不像世間人所使用的樣子。

坐定之後,老人再問無著:

「你從何方來的?」

「南方。」

「你有沒有好的念珠呢?」

「祇有粗糙一點的念珠罷了。」

「請拿出來給老朽看看吧!」

無著就拿出念珠給老人看。

「要把屬於你自己的拿給我看才是啊!」

「這分明是屬於我的啊!」

「如果說是屬於你的,怎麼是從南方來的?」

兩人對談的當時,童子捧來兩個玻璃杯子,杯裡盛滿了酥蜜,一杯敬奉無著,一杯呈給老人。

老人舉起杯子問:「南方有這個嗎?」

無著看了看這個杯子很精緻,樣式也很特別,就回答老人說:

「南方並沒有這種杯子啊!」

「既然沒有這個,用甚麼來吃茶?你南方的佛法是怎麼樣宣揚的?」

無著也不知該怎樣應對才好。

老人便再問他:

「你南方的佛法,是怎麼樣宣揚的?把情形說給我聽吧!」

「很可惜,末法時代,比丘們奉持戒律的很少。」

「有多少人受持戒律?」

「大致有三百五百人左右。」

無著答了以後,接著反問:

「這邊呢?這邊的佛法,是怎麼個宏揚的情形?」

「龍蛇混雜,凡聖交參。」

「有多少的學佛人?」

「前三三與後三三。」

無著沉默了下來。老人又問他:

「你經常作些甚麼事?」

「以般若熏心,可是卻自感不得要領。」

「你所說不得要領即是得到要領啊!」

老人又問下去:「你最初出家,志求甚麼事啊?」

「欲期證得佛果啊!」

「這很好!只要能維持初發心就必然能證得佛果的。」

再問:「你今年幾歲?」

「我三十一歲了。」無著答道。

「到了你三十八歲的時候,自然就會有福氣降到你的身上了,現在你慢慢的前行,不要自己憂傷感到不滿足,我疲乏得很,想要睡了,你請便吧!」

無著說:「天氣已經相當晚了,能否讓我在這裡留宿一晚呢?」

老人卻拒絕說:「你有兩位伴侶,這是你執著留戀之處,所以你不應留宿。」

「我本來並無伴侶,而且也沒有甚麼留戀執著啊!我不明白您的話。」

老人便說:「你既然心中沒有留戀的念頭,又何必要求住在這裡? 既然有了留戀和需求,不是等於身邊有了兩個伴了麼?」

這一說,無著不知要說甚麼好了。

老人再問:「你有沒有隨身帶著衣缽之類呢?」

「自從受具足戒以來,我平常都帶著的。」

不料老人卻不以為然地說:「沙門並無難事,應知能捨即捨,連衣缽都不捨,你好走了。」

臨拜別時無著誠懇的要求:「我現在心中還有疑問,敢乞大德垂示,五濁惡世的眾生,實在少有善根,應當怎麼樣的做法,才能使他們得到解脫呢?」

老人於是為他說了一偈:「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意思是:如果人能夠靜靜地禪坐,哪怕是一刻間的功夫,勝過造那恆河沙的七層寶塔啊!要知道寶塔究竟有一天也會化為塵土的,然而我人心中誠摯的一念為基礎,卻可以使自己日後完成正覺的大道。

說完這首偈之後就叫童子送無著出門。

無著趁機問童子說:「剛才主人說的前三三與後三三,是多少數目呢?」

童子回答他:「金剛背後的。」

無著心中惘然,還是不清楚。

又再問童子:「請問你,金剛窟在甚麼地方呢?」

孩童忽然用手指指背後:「這個是般若寺。」

當無著回頭看的時候,童子與房捨都消失了,祇見山色蒼蒼,密密的林木鬱鬱的樣子,一時悲傷、悵惘、留戀、欽慕,種種情緒湧上心頭。

仿徨久久,忽然看見天空中祥雲密佈,雲層上現出了圓光,像鏡子似的懸掛著,仿佛有很多菩薩的影子隱隱約約的映現在圓光之內,並且映現出藻瓶錫杖、蓮花師子的形狀,這時他真是悲喜交集,不能自製。

過一回兒,一切又恢復了原狀,無著心裡感慨得很,就很自然地寫了一首偈語:

「廓周沙界顯伽藍,滿目文殊接對談;言下不知開何印,回頭祇見舊山岩。」

說完了偈語,尋路回到大華嚴寺,對寺眾提起遇見菩薩這件事的前後經過。無著禪師最終在金剛窟前立化了。

後來雪竇禪師作了首偈頌道:「千峰盤曲色如藍,誰謂文殊是對談;堪笑清涼多少眾,前三三與後三三。」

#文殊菩薩應化的故事 #指出衣珠 #佛教動畫網上看 #無著禪師 #清涼山 #戒律 #文殊菩薩 #出家 #佛果 #具足戒 #菩薩 #佛動教畫 #前三三後三三 #佛法 #佛教 #末法 #末法時代 #童子 #佛教故事
Category
AMTB China
Tags
文殊菩薩應化的故事, 指出衣珠, 佛教動畫網上看